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1、生。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2、旦。
京剧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等专行。
3、净。
净,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净行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类。
4、丑。
丑行,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
行当就是对角色和演员的分类,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实践后形成的一种戏曲舞台人物造型的表演模式。在京剧形成之前,中国古代戏曲中就已经有了行当,并且随着戏曲的发展,行当的划分越来越科学。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过去京剧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后来统称为老生。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
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的陈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扇子是帮助角色表现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的一种特殊道具。如《拾玉镯》中的傅朋、《西厢记》中的张君瑞等。
翎子生,又称“雉尾生”,头插翎子(雉尾)是其主要标志,大都扮演武将或文武兼备的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凭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许多舞蹈动作。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吕布与貂蝉》中的吕布、《穆柯寨》中的杨宗保等等。
穷生,大部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书生,“表演上特别注重做功,”以表现人物的酸腐气为主,习惯于把鞋后帮踩倒在脚下,以示其潦倒之状,故又称“鞋皮生”,身穿富贵衣是其主要标志。富贵衣,是补缀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补丁的青褶子,意思是说这些人现在虽然很穷,衣着褴楼,但将来仍要腾达,故有“富贵衣”之名。如《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连升店》中的王明芳等。
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的人物,表演著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从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与武生差不多,但是唱与念全用小生方法。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借赵云》中的赵云、《石秀探庄》中的石秀等。
③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俗称“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
长靠武生扎大靠,武打、工架并重,如《长坂坡》中的赵云、《战冀州》中的马超、《挑滑车》中的高宠等。
短打武生身穿紧身短装。偏重武打特技,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冲等。扮演中老年英代人物的称武老生,如《百凉楼》中的吴祯、《剑峰山》中的邱成等。武生还兼演部分勾脸戏(武净戏),如《铁笼山》中的姜维、《拿高登》中的高登等。猴戏中的孙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④红生 指勾红脸的老生,主要扮演关羽、赵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浑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坚实的武功和特殊的训练。主要剧目有《华容道》、《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斩黄袍》等。
⑤娃娃生 戏中专门扮演儿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儿童演员)扮演,头戴孩子发,身穿茶衣。
扮组词:打扮、 妆扮 、扮装 、扮相 、改扮 、扮戏、 乔扮 、假扮。
扮拼音bàn。
简体部首扌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
郑码DOYD、四角58027、结构左右、电码2101。
区位1671、统一码626E。
释义:化装:扮演。打扮。装扮。
相关组词:
装扮[zhuāng bàn]
(动)打扮;化装;假装:他~成乞丐进村侦察敌情。
打扮[dǎ ban]
(动)装饰;将衣着容貌修饰得更美:她~得很入时。[近]装扮。(名)修饰出来的样子:他一副老生~。
乔装打扮[qiáo zhuāng dǎ bàn]
乔:假装。乔装:改变服装、面貌。打扮:指化妆。改变服饰、装束,把自己装扮成另外的模样。指进行伪装,隐蔽真实身份,以欺骗别人。也作“乔装改扮”。
妆扮[zhuāng bàn]
修饰;打扮;装扮;化妆打扮或梳妆打扮的样式。
改扮[gǎi bàn]
改装打扮成另外一种形象。
假扮[jiǎ bàn]
装扮成跟本人的面貌、身分不同的人而使人错认;化装。
穿扮[chuān bàn]
穿衣打扮。
扎扮[zhā bàn]
打扮。
杂扮[zá bàn]
宋代流行的一种小戏。以剧情简单﹐逗人喜笑着称。一般为杂剧之散段。
整扮[zhěng bàn]
打扮整齐。
文扮[wén bàn]
文官打扮。
道扮[dào bàn]
道士打扮。
戏剧化妆充分吸收了假面、假形的类别话特点,配合演员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唱、念、做、等表演形式来增强自己的造型表现力。
演员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就都有各自的谱式特点。在京剧脸谱中,也有整脸、三块脸、十字脸、六分脸、碎脸之分。
戏曲化妆基本可以分为八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拍彩
拍彩是指打底,青衣扮相通常会用嫩肉色的油彩打底色,目的是纠正脸型。
第二步:拍红
上面红,便于突出脸部整体轮廓,特别是鼻梁和颧骨,更好地塑造人物脸部的立体感。
第三步:定妆
俗称大白脸,用散粉进行定妆,对油彩起到固定的作用。
第四步:扫红
粉状的胭脂抹于腮红处,显得脸看起来粉嫰更自然。
第五步:画眼
根据人物画出不同轻重,能够表达人物特征的眼型。
第六步:画眉
根据人物画出不同长短、粗细、平以及上扬等眉形。
第七步:画元宝嘴
用唇笔勾勒饱满的唇形。
第八步:勒头带头面
用布带把头勒紧,把眼睛吊起,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造型及性格。
1、老生多扮演正派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中年人物面部化妆应端庄郑重,气宇轩昂。脸上略敷脂粉,画眉抹彩,挂黑三髯。扮演老年人,脸上不宜过多的涂抹脂粉,须容颜老迈(挂白髯)。扮演老的英雄武将,面部化妆应于苍老中带有英雄气概(挂白髯或参髯)。
2、小生扮演的是青年人,脸上敷脂粉,描眉画眼。面部化妆应眉目清秀,容颜俊美。
3、武生扮演的是青年英雄武将(像赵云、武松、高宠),脸上略涂脂粉,印膛抹红彩,眉眼吊的较高。使得眉宇之间,显露出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
4、娃娃生扮演的是少年儿童,面部化妆和小生差不多。不过,为了表现儿童的容貌特征,须在印膛上涂一红点。
京剧小生采用俊扮,底色、胭脂及画法基本均与旦角相同,以粉底彩为主,不像武生、老生采用偏黄底彩。文小生眉心画“过桥”,即半圆形“蜡扦儿”,如《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武小生眉心以上画尖“蜡扦儿”,形如尖塔,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罗成叫关》中的罗成等。从小生化妆上看,文小生与武小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眉心的“蜡扦儿”。
注:“蜡扦儿”,京剧化妆中的行话,通常用红色胭脂画在眉心至额头的尖状红色粉彩。旦角通常不化“蜡扦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