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的化妆和话剧不一样。话剧的化妆不论是应用颜色,或在脸部勾勒线框,基本上是依照日常生活里的原状,稍微多方面浮夸。那样的化妆,大家叫它真实的化妆方式。自然,话剧里也有一种独特的造型设计,例如台本要求了鼻部尤其大,或脸上有一撮毛这些,或是是饰演一些有固定不动外貌的历史名人,而历史名人的形象,大家都很了解,因而历经化妆,务必与角色的外貌类似,这就必须饰演者大幅地改变现状原本的外貌。但除开一些特别的造型设计和有固定外貌的人物外,话剧艺人化妆出去跟自己原本的外貌相距并不大。
京剧化妆的艺术特点便是应用了极端化浮夸化,类型化的艺术手法。这类化妆类型化,浮夸化的艺术手法,是与京剧的行业,服饰及其艺术表演上的浮夸特性和谐一致的。京剧的脸部化妆——化眉,画眼这些,线框和颜色刻画得十分清楚,十分浓厚。线框与颜色二者的相比也十分独特,十分明显。京剧的脸部化妆基本上颜色是红,白,黑三种颜色。
从源头上讲,我觉得按中华民族审美观的规范,人的脸部,最美丽的黑色素,最与众不同的黑色素,莫过这三种颜色。例如白色:肌肤是白的,牙是白的,眼睛的眼白是白的;黑色:眼眉是黑的,眼睫毛是黑的,鬓发是黑的,胡须是黑的;红色:嘴巴是红的,脸孔也是红的(指一般身心健康的人)。这三种十分独特,十分明确的色彩,组成了中国人对脸部漂亮的一种较为规范的观点。也就是说,脸部不同位置,适当地呈现出具备红,白,黑这三种独特,清楚的色调,就产生了一种美丽的效果。
中国中华民族习惯对红,白,黑这三种颜色十分重视。古代社会日常生活的一些主要的礼数典礼,也有中华民族日常日常生活里的些大事儿和习惯性都少不了这三种颜色。京剧的化妆,无论生行,旦行,绝大多数全是突显红,白,黑三种颜色。化妆时注重这三种颜色,给人的觉得,不论是年青的男士:或年青的女士,全是粗眉俊眼,汤粉香唇,表明出身心健康,摆正,和协,美丽的美感效果。
除开这类人物,一般全是眉眼清晰,面色红润身心健康,表明出明显的比照,产生化妆的特点。这类化妆的方式,合适于剧烈的白色室内照明,要不是用明显的室内照明得话,那样的化妆就不好看了。如今有时候用有颜色的灯光效果,象深蓝色,翠绿色等一些较深的光线来直射化妆的脸部,通常便会串色,掉色,这也就失去京剧传统式的独特化妆方式所应获得的独特属性。用哪样的舞台灯光设备更适合,用哪一种化妆方式更能充分发挥舞台特效这也是需要大家探讨,科学研究的事儿。对京剧传统式的化妆方式,有些人说会影响脸部情绪。具体是不容易的。由于明显地突显了脸部一些位置的轮廊,例如眼周画得很清晰,那麼在应用目光神情时,双眼略微一旋转,观众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出去。那样只能提升感染力,而并不会危害感染力。
生角,这里指男性俊扮的小生、武生、老生三个行当的角色。如《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杨延昭属于老生;杨宗保属于小生;《挑滑车》的高宠属于武生,而且都属于俊扮的生角。不过,同是老生、小生、武生的化妆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老生行当中,有的戴黑髯口,有的戴黪髯口;有的戴白髯口,说明他们属于三个年龄段,他们的化妆就要根据各自所戴的髯口,也就是他们的年龄加以区别。
小生的行当中有扇子生,也就是所谓的白面书生,如《拾玉镯》的傅朋和《断桥》的许仙;有雉尾生,如《群英会》的周瑜;穷生,如《豆汁计》的莫稽,在化妆上也不能一样。武生要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在面部化妆方面也各不相同。何况在各个行当中又有不同流派的特性于化妆中也要加以注意,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说明。
就一般生角化妆来说,分为上底油、拍底色、抹红脸颊、打通天、拍粉底妆、描眉打眼圈、打口红(指不戴髯口者)等七道工序,各道工序的要求是这样的:
上底油。用凡士林油均匀地涂抹在脸部,一来为保护皮肤,二是为卸妆方便,当然,要薄厚适宜。
拍底色。用肉色的化妆油彩拍打在脸部的各个部位,尤其要注意嘴窝、鼻窝、眼窝、耳朵、下颏、颈部,要面面俱到,如有疏漏就会显得很脏,下颏到颈部要由多到少,由有到无逐渐过渡,切记不要像花脸的勾脸那样在下颏处形成一道线,给人以面具的感觉。底色颜色深浅,或红一些,或白一些,要与同台配合的演员相一致,如扮演夫妻、恋人的小生要与旦角一致,一堂中的四个龙套要一致。
抹红脸颊。就是用红色的油彩自鼻梁两侧,眉毛以下的部位由上而下,由鼻梁到耳部,由深到浅地向外侧敷衍开来,这是脸部化妆中很重要的,在技术上要求很高的一个环节,既要因角色而异,又要因演员的脸型而异,如脸型偏瘦的演员,红色就要宽一些;脸型宽的演员,红色就要窄一些,以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抹红彩时,上部要从眉毛和鼻梁开始,但与鼻梁中间肉色底色的衔接处,左右各有一条线,鼻梁矮的,这条线要相对明显,中间的底色也要相对窄一些,以烘托出鼻梁的部位;鼻梁过高的,这两条红线就不要太明显,相对的模糊一些,鼻梁中间的底色也要相对宽一些,以淡化鼻梁的部位。这两边的红脸颊抹好之后,基本上是以眼睛的部位为中心向四周由深红变浅红,这个过渡要非常自然,给人以立体感和真实感,绝不是像两块红布一样贴在两边的脸颊上。
画通天。俗称“打通天”,就是由眉攒向上,在印堂的部位画一条红杠,呈人字型。很可能因为是从两个眉头的部位往中间向上画到脑门的最高点,接近脑门,俗称天灵盖的部位,因此称之为“通天”。它起到很好的提神的作用,给人以阳刚之美。比较来说,小生,主要是雉尾生,通天要细一些;老生要淡一些;武生要粗犷一些。有的小生,如扇子生和穷生,大都缺乏阳刚之美,画通天就不适宜,在两眉之间画一个连接的小桥,不要太高,因上部呈圆形,因此俗称“元宝”;有的老生扮演的角色,已年迈气衰,不能与壮年相比,按马连良先生的画法就是画半个通天,比一般的通天矮一半,比小生的元宝又大一些,而且它的上部呈方型,我们看马连良先生和他的弟子张学津、冯志孝扮演的乔玄、孔明都是这种画法。
拍粉定妆。是因为抹上的油彩有油彩的光亮,它的油性又很容易在脸部发生变化,缺乏稳定性,所以要敷一层粉,使油彩牢固地与皮肤接触在一起。一般用粉扑掸上一层,再用粉刷把多余的粉刷掉就可以了。有的演员在脸颊扑上粉后,并不马上掸掉多余的部分,而要在有的部分让扑粉多停留一些时间,以增加脸颊油彩的层次感。有的演员在定妆后,还要用胭脂红在眼部周围使红色更加重一些,也是为了加重脸颊的层次感,或通过颜色的深浅来改变自己的脸型,弥补生理条件的不足。
描眉画眼圈。眉毛的描法一般是加重自己的眉毛就可以了。然后通过用网子吊眉时使眉毛的两侧向上翘起。如果自己的眉毛两侧往下垂得比较厉害,或自己的眉毛长得偏高、偏低,就可以把自己的眉毛用油彩盖住,在自己认为理想的部位来画出眉毛来。画眉毛一般先用眉笔画,再用秃头毛笔蘸少许锅烟子加重眉毛的颜色和立体感。眼圈的画法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眼圈来画,然后在眼睛的鱼尾处画一条加长线,这条眼线应该与眉线是基本平行的,吊眉后才好看。如果眼睛比较小、,眼圈就要画得大一些;眼睛比较大,眼圈就要画得小——些。画上眼睑时,眼睛向下看;画下眼睑时,眼睛向上看。京剧演员的眉型和眼型,大都是以丹凤眼、卧蚕眉为准。
抹口红。主要是小生和不戴髯口的武生为表现人物年轻俊美,用口红在嘴唇上涂抹一层。同样,嘴大的,一红要抹得小一些;嘴小的,口红要抹得大一些。
以上是—般画法,有些特殊角色就要有一些特殊画法。比如《秦琼卖马》中的秦琼病卧旅店中,时运不佳,为表现其倒霉的处境,在化妆时,用扑粉在脸上扑上—‘层后,直接描眉,画眼圈就可以了。这样就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穷困潦倒,面色苍白的造型。再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扑粉后轻轻画一下眼圈就可以了。另外,按传统的老生画法,不用油彩,只用胭脂涂抹一下脸颊就直接描眉画眼圈也可以,因为老生或武生用油彩后与旦角的颜色一样,就显不出老生和武生的苍劲和刚毅,反而带有脂粉气。
必须要说明的是剧场的条件在不断变化,灯光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化妆的颜色。不论是底色还是脸颊的红色,其深浅都要与舞台的灯光强弱呈正比例。如灯光强,颜色就要深;灯光弱,颜色就要浅。如果没有实践经验的演员,在化妆时最好与有经验的演员用一样深浅颜色的油彩,否则,化妆时看着很红,到舞台上却是一脸的苍白,这是常有的事,请初学者一定要加以注意。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
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扩展资料:
一、京剧的艺术特点: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二、行当分类:
1、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2、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3、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4、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京剧
关于京剧的知识有如下:
1、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戏剧。前两种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次销声匿迹,唯独中国戏剧世代相传,且日臻完美。而在三百多种华夏戏剧中,京剧是举世公认的最璀璨的明珠。
2、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艺术的夸张,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也称作“行当”。
3、旦角化妆:京剧中最美的妆容要数旦角,他们的化妆步骤包括上妆、吊眉、贴片子、梳大头、戴头面。
4、生行造型:生行的化妆步骤和旦角差不多,有特点的地方在于上妆这个步骤,要在演员两眉中心画上红色,象征人的生命力,叫做“顶膛红”。
5、脸谱:京剧中的每一个花脸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脸谱图案,而同一个人物的脸谱图案又会根据流派不同而有所区别,形成各个流派自己的风格。京剧脸谱多达上千种,俨然已是中国京剧的最佳代言符号。
所以对观众来说,后台总是神秘的。说来,京剧演员的化装还是很有学问的。穿戴的先后顺序是不能乱来的。
演员到后台先要洗脸、换水衣子(专用的化装内衣),再到化妆台前抹彩或勾脸,脸部化好后,旦角演员还要梳大头、贴片子(由梳头桌师傅用榆树胶刮好片子,折成小弯、撇桃、大柳等造型按脸型贴好)、插戴泡子,便可以穿彩裤、彩鞋或厚底靴、薄底鞋。接着是男演员勒头、吊眉,再到衣箱那里穿箭衣、打衣、系裙子、系大带、绦子或穿靠衣、系靠旗,还要再到盔箱戴盔头,再到衣箱穿外面的蟒袍、开氅或官衣等。需要戴髯口(胡子)的还要到盔箱戴好髯口,至此穿戴整齐,才能到上场门附近的旗包箱拿各种兵器和马鞭、牙笏、船桨等道具。
关于京剧脸谱的知识如下:
一、脸谱来源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脸谱的远祖。
二、脸谱的特点
脸谱能标志出戏曲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因此不仅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价值和辅助表演、夸张人物的功效,而且还有分善恶、辨忠奸、寓褒贬的评议意味。一般说来京剧中的脸谱主要有以下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三、脸谱应用
在京剧中,并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
而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四、脸谱的色画方法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1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真性的脸谱。如: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表示关羽面如重枣,卧蚕眉,单凤眼和七星痔。
2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画眉目面纹,填充脸膛色彩,成为五光十色的图案。如:文官勾脸的典型——包拯。只勾白眉子,不勾眼窝和鼻窝,额面勾白色弯月,表示包拯日断阳,夜断阴。
3抹脸:是用毛笔蘸白色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三国演义》的曹操在京戏中是奸雄,用大白的粉脸,脸上全涂白色。
4破脸:是指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揉、勾、抹三种脸中都有破脸,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如:郑子明是京剧中采用破脸的典型人物。
五、脸谱谱式
京剧化妆使用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对比形式,按照脸部的结构、肌肉的走向、骨骼勾画在脸上;同时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善恶组合成许多不同类型的谱式。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大约十来种基本谱式,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为各类人物的勾法提供了大致样式,从中可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