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衣脸

什么是青衣脸,第1张

青衣脸是京剧中以红白为底色的女性脸谱。

红色代表女性的柔美和热情,白色则代表纯洁和高贵,青衣脸的妆容通常比较简洁,以突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为主。青衣是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青衣的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1、梅兰芳

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2、程砚秋

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3、尚小云

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花旦、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

4、荀慧生

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

京剧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用以区分人物。

生:指的是男性,如:老生(诸葛亮、鲁肃)、武生(武松、高宠)、小生(周瑜、罗成)

旦:指的是女性,如:老旦(佘太君)、青衣(王宝钏、秦香莲)、武旦(梁红玉、刘金 定)、 花旦(红娘、春草)

净:就是花脸,比较有性格的男性,如:包公、黄盖、廉颇

丑:就是比较滑稽的男性或女性,如:时迁、蒋干

服装很复杂,就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剧目中装扮都有所不同。同一个人物,不同流派的演员穿的都不一样。

化妆,生、旦都是俊扮,就是保持原有相貌上加重颜色,舞台上看着更漂亮、精神。

丑,也叫小花脸,鼻梁上画块豆腐块大小的白色。这是因为唐明皇喜欢扮丑,大家觉得不雅,就在脸前挡一块玉,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丑角的固定化妆。

净,就是常说的大花脸,扮演的多是有性格的男性。用不同的颜色画不同的图案,表现人物的身份、特征、所用兵器等。脸谱的颜色有几大类,剧作家翁偶虹有个顺口溜,专门说的是京剧脸谱不同颜色所表现的性格。

红忠紫孝,黑正粉老。

水白奸邪,油白狂傲。

黄狠灰贪,蓝勇绿暴。

神佛精灵,金银普照

1、表演方式不同:

青衣的表演主要是以唱为主,花旦的表演中还有说的成分。

2、扮相不同:

青衣是端庄娴静的女子,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花旦则是指天真活泼的少女,主要身着短衣裳,如褂子和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

3、角色不同:

青衣扮演的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京剧中的装束非常有讲究,尤其是服饰,最能够体现人物背景、身世、性格。不同的人物,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或地位不同,会有不同的服饰,以便区别,也便于观众理解。

京剧中的服饰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大衣,是京剧内部的分工行当之一,此类服饰包括的服装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祆以及其它服饰配件。

从装束的角色范畴上面来看,穿着大衣的角色大都是文职官员、老爷太太、少爷**、丫鬟仆人等,它和二衣、三衣的区别是,蟒、帔、开氅、褶子、八卦衣、宫装、官衣等服装在袖口处都有水袖。大衣具有很明显的名称识别性能,对于塑造不同的人物起到了保证作用。

二衣,在技艺处理上和大衣有着共同之处,不过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二衣包括的服装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龙箭衣,花箭衣,素缎箭衣,布箭衣)、马 褂(其中含龙马褂,黄素缎马褂,铲子马褂)、抱衣(含花,素)、夸衣(含花,素,绒,布)、卒坎、龙套、大铠、青袍、茶衣、大袖等。

除了不同的身份穿着不同的衣服外,角色 还会佩戴一些物件和装饰品,如镖囊、弹囊、僧背心、道背心、绦子、大带等,这些对于区分不同的身份和处境也有帮助。

三衣,俗称“靴箱”,这类物品大多为人物所穿的靴鞋、内衣装束等,其物品还可分为两大类,即软片类和硬类。软片类又被称为软硬类,主要包括水衣子、胖袄、彩裤、护领、 大袜等。硬类主要包括:厚底、朝方、福字履、登云履、皂鞋、薄底、彩鞋、彩薄底等物。在三衣行当中,还有一些专用的靴鞋,比如鱼鳞洒、虎头靴、黑白道打鞋、旗靴、小孩靴、 僧靴等。

云肩,也叫披肩,是从隋朝(581—618年)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在汉民族服饰文化中, 云肩是一种独特的服饰款式,装饰图案内涵丰富,符号的艺术语言,数字的喻意,文化底蕴哲理深邃。

同时,云肩又是汉民族吸纳外来服饰文化,融会贯通,升华为自己民族服饰 的结晶;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平面与立体设计巧妙构思的典范。京剧的装束和表演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渐渐地发展到不可分割的地步。服装艺术的完善,为京剧艺术步人臻境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问题一:京剧中的花脸是什么样的角色 谢谢 1、简介

京剧花脸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它特点。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代表粗犷、耿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邪,如“曹操”。

2、分类

京剧花脸一般分为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

铜锤花脸一般以唱功为主。代表作品有《探阴山》、《二进宫》。

架子花脸一般以做工为主,其代表是袁世海先生所创立的袁派艺术。代表剧目有《盗御马》《九江口》等。

3、审美标准

(1)花脸要美不要媚

“花脸要美不要媚”是京剧界中流传的一句俗语。花脸行体现的是一种粗犷美,不能媚气。特别是在身段表演方面,一举手一投足,哪怕是一个“抖袖”、一个“云手”、一个“山膀”都有美的规范。

(2)旦起净落

”旦起净落“是对”花脸要美不要媚“的延续,就是说花脸做一个身段的起始要用旦角的尽头,要”轻“或叫”缓“起,当这个身段要停顿、静止的时候要用花脸的劲。

(3)花脸要撑

”老生弓,花脸撑,武生在当中,小生、旦角松“是京剧表演的标准。就是说同一个身段,如”山膀“,各行当的标准和劲头是不一样的。”撑“是撑起来的意思,花脸行的表演,以”起霸“为例,前胸不能空,后背不能贴,而两只胳膊却要撑圆了。不仅是”起霸“,任何动作都要撑圆了,绝不见棱见角,否则就不美了。

问题二:京剧脸谱生旦净末丑对应的是哪些角色? 生:诸葛亮、关羽、宋江、林冲、杨四郎、蔺相如、周瑜、罗成

旦:杨贵妃、秦香莲、穆桂英、王宝钏、崔莺莺、红娘、佘太君

净:包公、黄盖、荆轲、廉颇、孟良、张飞、项羽、窦尔敦

丑:蒋干、时迁、徐九经、杨衙内、崇公道

弧是生中的一个分支,现在基本划归为生。

问题三:京剧生旦净末丑涂花脸的是谁 京剧行当生、旦、净、末、丑,其中涂花脸的是:净、丑。

净,又称大花脸和二花脸(副净)。

丑,又称三花脸。

末,现在已经归入生行。

问题四:花脸代表什么人物 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角。花脸是俗称。本文中是指类是净角脸谱的面具。各脸谱形象意义各不相同。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如关羽;黑色体现任务富有忠耿正直,刚烈,勇猛,粗率,鲁莽的品格,如包拯等;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秦桧等;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张青,程咬金等;紫色象征智勇刚义,果断,沉稳,如廉颇等。

问题五:京剧中“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什么?对应的脸谱是什么?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男性 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生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京剧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关羽,因勾红脸,故又称红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唯汉剧的外唱、念、做并重。末,沿袭南戏、北杂剧之名目,今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

生除了红生某些勾脸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脸,也就是内行说的“俊扮”。

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青衣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李三娘,《大保国》里的李艳妃,《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孙尚香,《春秋配》里的姜秋莲,《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花旦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从表演上来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花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也就是说,她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早期的京剧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他创建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

问题六:涂花脸是古代什么遗风 京剧花脸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它特点。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代表粗犷、耿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邪,如“曹操”。

问题七:花脸是什么?京剧中有哪些? 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角。花脸是俗称。本文中是指类是净角脸谱的面具。各脸谱形象意义各不相同。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如关羽;黑色体现任务富有忠耿正直,刚烈,勇猛,粗率,鲁莽的品格,如包拯等;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秦桧等;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张青,程咬金等;紫色象征智勇刚义,果断,沉稳,如廉颇等。 给分,,,,,,,,,,,,,,,余 ,,,,,,我张。。。。。。

问题八: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分别是什么角色? 生:男性正面角色,老生、武生、小生。

旦:女性正面角色,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刀马旦。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

丑:幽默滑稽或反角色,文丑、武丑、丑婆子。

末:年纪较大的男性。

问题九:京剧中的花脸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人物有谁 “花脸”,又称“净”。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这类人物按性格来说有正直、刚毅、勇猛、威壮、粗犷、鲁莽、狡诈、残暴、愚蛮等;按年龄来说,长者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幼者有十来岁的少儿;按身份地位来说,上有帝王将相,下有庶民屠夫。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说是形形 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这种面部化妆,称作“勾脸”。脸谱不仅仅只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表示对人物褒贬的手段。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

净,分为文净和武净。一般有黑脸、老脸、奸白脸、架子花脸等。

黑脸,由于包拯是刚直不阿、秉公办案、执法如山的典范,而在京剧中包拯勾画的是黑脸,因此以包公为代表的黑脸,表示性格刚直、铁面无私的人物。

老脸,主要扮演男性老年人,勾画红、蓝、紫、粉、黄等颜色,在脑门上又画出一块与脸膛前不同的色彩。如《华容道》中的关公,勾画的是红脸。

奸白脸,是扮演阴险、凶残、狡诈之徒,都是老奸巨猾的反面人物。奸白脸勾半截脸,在白脸的眉间及眼角处,勾画几道黑纹,以突出其老而奸的特征。奸白脸都挂或黑、或白的髯口,以示其老。

架子花脸,扮演的人物性格除刚强、勇猛、鲁莽之外,还有纯真、诙谐之气。如张飞、李逵。还要突出乐观、幽默与风趣。因此,舞蹈性强、做工繁重是架子花脸表演特点之一。另外,架子花脸在愤怒时会发出“哇呀呀”有气势的吼叫,这也是架子花脸特有的表演方式。

后羿脸上有九日,项羽左眼是“涛”字眉,张飞脸上是“蝠”型眉,关羽脸上是“卧蝉”眉,鲁智深脸上是“孔雀”眉,曹操脸上是“凝目”。 宋江脸上是“卧蚕”眉,武松则有一双“刷漆”般的眉毛。

问题十:京剧里面有哪些主要角色?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 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流派:叶、姜、刘、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张、杨、陈、筱、小李、大李、龚。

净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丑行流派:萧、叶、刘、马。。。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先说“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来含义不都是对男性的称谓吗?有人可能觉得这太简单、普通了,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结果就生发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说法。

再说“旦”。人们常想弄明白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既然“旦”即“姐”之讹,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说“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特色而著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京剧的表演特色:

1面部表演

京剧以面部表情为主要表演手段,演员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角色的特点。面部表演可以分为四种:正面表演、侧面表演、回头表演和转头表演。正面表演是演员面对观众的表演方式,侧面表演是演员侧身面对观众的表演方式,回头表演是演员转头面对观众的表演方式,转头表演是演员转身面对观众的表演方式。通过这些面部表演方式,京剧演员可以表现出角色的不同情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2动作表演

京剧的动作表演非常独特,演员表演时需要进行精准而复杂的动作,包括“打”、“拖”、“抽”、“撩”、“勾”等。其中,“打”是指江湖斗争中的肢体攻击,“拖”则是指角色在移动中拉着衣物或器物,“抽”是指抽出兵器进行攻击,“撩”是指角色用手、棍等物品敲打地面以引起对手注意,“勾”是指角色用兵器勾住对手武器进行攻击。这些动作表演需要演员进行长期的训练和磨练,才能做到精准、熟练、流畅。

3唱腔表演

京剧的唱腔表演是京剧艺术的精髓之一,京剧唱腔的演唱、表演、音韵和技巧都非常独特。京剧唱腔分为“唱”、“念”、“做”三部分。唱是指演员以高亢的嗓音唱出唱词,念是指演员以平凡的语调念出台词,做是指演员以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角色的神态和情感。演员在唱腔表演中需要把握好节奏、音调、音量、声音的质感等要素,才能演出高水平的京剧唱腔。

4化妆表演

京剧的化妆表演也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需要通过精细的化妆来表现角色的特点和身份。京剧的化妆分为青衣脸谱、花脸、老生脸谱、丑脸等。青衣脸谱是指男性的正常装扮,花脸是指美男子或英雄角色的装扮,老生脸谱是指年长的男性角色的装扮,丑脸则是指丑陋的人物角色的装扮。演员在化妆表演中需要注意妆容的精细和特点的准确表现。

综上所述,京剧的表演特色主要包括面部表演、动作表演、唱腔表演和化妆表演。这些表演特色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剧能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关键之一。

京剧中“青衣”这个角色属于: 正旦

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流派:叶、姜、刘、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张、杨、陈、筱、小李、大李、龚。

净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丑行流派:萧、叶、刘、马。。。

中国戏曲剧种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形成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源出弋阳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四大徽班遂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皮簧戏的兴起,为剧坛带来了新气象,首先是原来以旦脚为主的戏班,一变而为生脚掌班,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演出场所增多,宫廷、剧场演出频繁,由于晚清慈禧太后的偏爱,宫中民籍教习近百人,几乎网罗了北京所有的名角。再次是专门培养演员的科班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员,谭鑫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皮簧戏进行了全面大胆的革新 ,使之面貌一新。谭鑫培不仅丰富唱腔,而且改笛子为胡琴 ,统一伴奏乐器。他能文能武,长于身段做工,把老生的“安工”、“靠背”、“衰派”三功备于一身,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的演员。谭鑫培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统一了当时舞台上所使用的字音,把原来的皮簧戏中京音、吴音、徽音、湖广音混杂局面,改革为以湖广音夹京音读中州韵的方法,成为后来京剧字音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谭鑫培正是京剧的创始者之一。

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 皮簧与同出一 源的安徽皮簧 声腔不同 ,更为悦耳动听,为把两者区别,遂称京班为京调。辛亥革命之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称京皮簧为京戏(一度称为平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到北京。

行当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分、职业)外 ,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科为音乐、剧装、容妆、盔箱、剧通、交通、经励;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生行中有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 、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行中有正净 (重唱功 ,称铜锤 、黑头) 、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丑行中有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 艺上各具特色 。京剧的行当 齐全为全国各剧种之冠。因此,在舞台上百花争妍,五彩缤纷,这也是京剧艺术趋于成熟完备的重要标志。

京剧音乐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 。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紧凑 ,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胡琴(又称京胡)为主奏乐器,伴以弹拨弦乐、吹管乐器,拉、弹、吹兼有;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合文场的胡琴、月琴、三弦,向称“六场通透”。近年来各演出团体,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又增添了琵琶、中阮、扬琴及西方乐器中名目繁多的管弦乐器,使场面更加宏伟,对于渲染舞台气氛,加强戏剧节奏和烘托表演、美化演唱,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

剧目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丰富剧目,不仅有属于二簧系统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剧目 ,而且还包括昆腔、高腔、秦腔、罗罗腔、柳枝腔等声腔剧目。这类传统剧目,据粗略统计,不下200余种 ,丰富多彩 ,琳琅满目。其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折子戏 、群戏 、本戏等 。如《宇宙锋》 、《玉堂春》、《群英会》、《挑滑车》、《拾玉镯》、《四进士》、《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数百年来,盛演不绝。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新编、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剧目,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如《红灯记》、《芦荡火种》、《 智取威虎山 》、《 杜鹃山 》、《黛诺》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成就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 、脸谱等各个方面 ,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著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采,又用法谨严,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随着京剧艺术的日臻完美,一大批京剧艺术家脱颖而出,除谭鑫培、王瑶卿二位为京剧诞生作出了贡献的代表人物外,老生行的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高庆奎、李少春等;旦行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张君秋、言慧珠、关肃霜等;净行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方荣翔、袁世海等;小生行的程继先、俞振飞、叶盛兰等;武生行的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等;丑行的王长林、萧长华、叶盛章等;老旦行的龚云甫、李多奎等,都能独树一帜,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并以他们的艺术才华,使京剧舞台熠熠生辉。

在各种艺术中形成不同的学派是很自然的。诸如表现派、体验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识流等。而京剧中的学派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所谓梅派,程派等等。这是因为京剧是以主演为中心的演员艺术,都是通过演员本人广泛学习与继

承前辈的表演技艺,结合本身的性格爱好、生理特征和艺术修养在艺术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艺术见解,并据此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表演剧目、方式和手段,经过频繁的演出实践,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欢迎,从而在京剧舞台上形成以主要演员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潮流和学派。

京剧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例如四大须生的余、言、高、马,都是在继承谭、孙、汪等前辈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长期的演出中逐渐成了简约明快的余派,委婉俏丽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潇洒飘逸的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则是在继承陈德霖、孙怡云、王瑶卿等前辈艺术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本身条件发展成庄重深邃的梅派,矫健流畅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质朴的荀派。三大名净的金、郝、侯则是在学习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等前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铜锤、以"架子花脸铜锤唱"为特点的郝派架子花脸和以表现人物精气神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脸。

都说“吃饭别上厨房,看戏别上后台”,演员在没有打扮好时是不愿意让人看见的。所以对观众来说,后台总是神秘的。说来,京剧演员的化装还是很有学问的。穿戴的先后顺序是不能乱来的。

演员到后台先要洗脸、换水衣子(专用的化装内衣),再到化妆台前抹彩或勾脸,脸部化好后,旦角演员还要梳大头、贴片子(由梳头桌师傅用榆树胶刮好片子,折成小弯、撇桃、大柳等造型按脸型贴好)、插戴泡子,便可以穿彩裤、彩鞋或厚底靴、薄底鞋。接着是男演员勒头、吊眉,再到衣箱那里穿箭衣、打衣、系裙子、系大带、绦子或穿靠衣、系靠旗,还要再到盔箱戴盔头,再到衣箱穿外面的蟒袍、开氅或官衣等。需要戴髯口(胡子)的还要到盔箱戴好髯口,至此穿戴整齐,才能到上场门附近的旗包箱拿各种兵器和马鞭、牙笏、船桨等道具。在京剧演出的后台,我们就会看到所有的演员都在有条不紊地、按着这一顺序穿戴化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525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