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粕]本来是指酿酒的酒糟、米糟或磨豆腐、做豆浆所残余的渣滓,即粗劣无用之物,为之[糟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整句的意思是: 汲取其有用的精粹(精华),去除其无用的渣滓(糟粕)。 这句话的精神是敎人无论是文章、事物或经验,先不要苛求其是好或是坏,只要用心去分析和领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必能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凡事必有其好或坏的一面,只视乎你怎样去理解和处理。 字典注解: 糟粕 相似词: 渣滓、残余 相反词: 精华 解释: 1酒糟、米糟或豆糟等渣滓。 2比喻粗劣无用的东西。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名位为糟粕,势利为埃尘。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今和铅汞在火中一烧,铅汞化为青气去了,遗下糟粕之质,见了银精,尽化为银。或作糟魄。 精华 相似词: 精彩、精粹、英华 相反词: 渣滓、糟粕 解释: 1事物最精粹、精美的部分。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视封疆田畴之正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淑传: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亦作菁华。 2精神。汉˙王充˙论衡˙书虚:精华谒尽,故早夭死。 3光芒、光耀。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精华欲掩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出典 今天,朋友让帮忙查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出典,颇费力气。 开始怀疑是出自毛选《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但是朋友说他已经看了,不是那里。然后想到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其中的段落,“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意思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明显不是典出之处。 最后发现《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段落,“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和“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比较像。 原因在于: 毛写文章引用一定加引号的,这里没有引号,说明不是引用。 这里的表述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杂一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像是这里内容的总结和提炼。 这篇文章写于1940年,较早。 2007-01-07 23:20:08 补充: 糟粕即是不好的东西
参考: tinydust/jsjy/sxl/2006/06/blog-post_21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 拓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在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PS倒数第二段第一句。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也涉及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思,但没明确写出这八个字。还有一篇李德顺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释义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丢弃其中的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处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示例圣人之道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圣人之言尽信不得。
拼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
造句
1、对于古代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生吞活剥地全部吸收。
2、真的应了那句话,社会是一所大学,我们只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必须要懂得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盲目地学习就容易犯东施效颦一样的错。
4、因此,应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原则,才能被正确的加以改造和利用。
5、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多样化的工具和技术却正从科技和媒体之间的冲突和混乱中形成。
以上内容参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2、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发表的《拿来主义》中,涉及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思,但没有明确地使用这袭个词语。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知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3、对个体来说,接受外来或新鲜的文化或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接受好的有用的,撇弃无用有害的,消化为自己适用的东西。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好处,符合公序良俗,对人民美好生活有推动作用的就是“精华”文化,反之则是文化中需要摒弃的糟粕。
自炎黄时期开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说流派在诸侯国大放光彩。后来秦朝统一六国,确定法家为正统学说,开始焚书坑儒。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对其他流派的学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又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文化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儒家文化“独领风骚”。
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糟粕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好、坏部分。像儒家文化中强调孝顺、家和万事兴和家国观念的文化就是精华,因为它对人民的幸福生活起推动作用,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举个例子,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文化的推广就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起积极作用。
至于儒家文化中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人的阶级性,这些都是糟粕,是需要摒弃的。在封建王朝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儒家推出一系列玄学诸如天人感应等。他们大力宣传人的阶级性,宣传君王是真龙天子,君权神授,天生与普通人不同,是代天牧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我们都知道,所谓真龙天子,不过是掌握权力的普通人罢了。还有传统文化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是谬论。
经过实践证明,男女平等和女子能顶半边天的正确理论早已深入人心,男、女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