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教是集中国传统宗教儒、道、释三教之精华,去三教之糟粕的新型宗教。它既不同于儒教,也不同于道、释二教,更不是三教的总和,也不是宋儒的所谓“儒冠、道履、释袈裟”的总体。林子主张“宗孔归儒”思想反对道、释者流的单纯出世观和修行法,他提出简单易行的在家修行法,宣传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劝人勤业行善,反对邪恶。林子教育弟子:“勿起邪心,勿为邪事,三教先生,教我如此。若不如此,便是心死,哀哉心死,孰若身死。住世百年,谁能不死,身死心生,方为不死。”因此,当时三一教风行于全国许多省、市的各个社会阶层。
在春秋末至战国初,则是儒墨两家的对立最为尖锐,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最大,被称之为当时的两大“显学“。道家学派发展至战国中期庄子等人时,始蔚为大观,从而成为先秦时期与儒墨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战国中后期,在文化思想方面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繁荣局面。
在不同学派的相互对立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相互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这是不以任何学派或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是其中有自觉或不自觉,高明或拙劣的分别而已。
两汉自汉武帝起,虽说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方针,以期收以思想上“一统”之效。其实,终两汉之期,道家思想始终与儒家并存,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而阴阳五行学说,则深深地渗透了儒道两家思想的血脉之中。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班固奉旨编定的《白虎通义》是两汉正统儒家思想的范本,然两者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儒家政治、伦理理论的形上学根据的。从《文子》、《淮南子》到严君平《道德指归》、河上公《老子章句》,这些两汉的道家代表著述中,也都大量引入了阴阳五行学说。两汉之际的扬雄,融摄儒道而作《太玄》,东汉的王充作《论衡》则声言“虽违儒家之说”,然“合黄老之义也。”(《论衡·自然篇》)。被称为“经学”时代的两汉,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照样呈现现出缤纷的色彩和冲突、融合的复杂局面。
魏晋时期的玄学,标志着儒道思想在冲突中的进一步渗透和融合。王弼所谓圣人体无,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故恒致归于无,已熔儒道有无之说于一炉。至于郭象,在《庄子注》中高唱“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圣人虽在庙常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则真可谓将儒道两家主要思想,融会到了无法再分你我的极高明之地。因此,王弼、郭象的玄学体系,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以后的宋明理学,有着极深的影响。
当佛教在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之后,随之而来就发生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思想与传统文化儒道思想之间的冲突。按照人们原先的了解,道家思想不应与佛教有多少冲突。此时的佛道冲突已变化为道教与佛教之间争夺社会地位的冲突。然而与此同时,佛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十分突出。如东晋某种名僧人僧肇,深通道家庄子之学,他所作的《肇论》,用庄周汪洋恣睢的文辞、道家的名词概念来宣扬大乘性空中道观。在使用中国文辞和概念表达佛教理论方面,达到了不露一丝琢痕的高妙境地。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至东晋南北朝时开始在社会上,特别在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姚秦的首都长安(今西安),以鸠摩罗什为首的译经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的高潮。其时南北高僧居士辈出,终于使佛教成为足以与儒道相鼎立的一种理论势力,且透露出压倒儒道的趋势。
以儒释佛道,以佛道补充儒。各派之间互相影响、渗透、取长补短,从生硬的捏合到有机的化合,使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提高。而与此同时,也就促使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今天日历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年轻人学儒家,中年人学道家,老年人学佛教”?希望能帮到你。
儒释道,简称“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以“仁”为最高信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他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无为而治”的道教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牟尼,所以也叫“佛教”。汉代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隋唐时期的——教派中国佛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到了元明清时期,“三教”甚至融合成了“三教合一”,也就是在道德标准上有了融合的趋势!于是,人们得出“道教根植于儒家,佛家留花,三教本是一家”的结论。我们去看看那些大学作家、大思想家,他们大多是儒释道三大家,比如王阳明、南怀瑾。
儒释道都有值得学习的思想精华。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那么儒释道三教应该如何选择呢?其实我们最好年轻的时候学儒家,中年的时候学道家,老年的时候学佛教,这样更符合自然规律。正如鬼谷子老师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1年轻人学习儒学,积极行动,奋发向上;
千百年来,读书人潜心研究儒学,熟读“四书五经”,寒窗苦读十余年,只为做状元,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年轻人将个人荣辱融入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儒家倡导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目标。
年轻人应该充满活力,希望,斗志,积极行动,努力工作,努力创造自己的天空。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处于盛世,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国学大师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更是激励人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少年自由是民族自由;青少年的进步意味着国家的进步;如果青少年比欧洲优秀,那么中国比欧洲优秀;如果一个少年是地球的男性,那么一个国家就是地球的男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年龄组,年轻人的年龄上限已提高到44岁。所以,在44岁之前,我们要精神饱满,锐意进取,以饱满的激情努力工作,充实自己的生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辜负自己的青春!
如何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这种状态?相比国学大师王国维《人生三界》的前两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登上高楼,望见天涯”,“衣阔任怨,为伊憔悴”。
2中年学道家,学会看淡,学会乐观出世;
孔子在《论语》年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即三十岁以后,有自己的价值观;40岁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感到迷茫。其实人到中年,最迷茫,因为年轻的时候欲望太多。W
正如主持人白所说,“中国有句话,40不糊涂,30是减法,40糊涂,不糊涂!我觉得40岁是这个时代最迷茫的。一般人到了三六十岁就开始迷茫了。我做这一切值得吗?有意义吗?我到底要做什么?30岁的时候你发现很多幸福目标都是和物质挂钩的,但是40岁就很难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年龄段,45到64岁,属于中年。白恰好属于中年阶层,所以这几年在演讲中经常谈到《道德经》,这也说明他积极开明,学会看淡人生,看好自己的出身。
但我们不可能生来就像古人一样潇洒。毕竟要养家糊口,要照顾老婆孩子。所以只能在出生和入世之间来回转换角色,舒服的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豁达!
咸丰7年,46岁的曾国藩在家守孝,被咸丰帝冷落。曾国藩情绪低落,经常对家人发脾气,但他很快反思自己,回想过去的处事方式是否妥当。最后借助道家思想,开悟了。贫穷会改变,改变是有意义的。通则长!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反省自己时说:“最近,我看到了天地之道。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软了就弱,太硬了就坏了!”这句话说明曾国藩知道自己错了。以前他一生太强,彻底了就没徒弟了。以后他要刚柔并济。
他还请左为自己写了一副励志对联,“尊胜而惰,义为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时刻提醒自己用道家和儒家思想来引导自己做事。果不其然,曾国藩在咸丰8年归山后,改变了以往的处事方式,在事业上更加灵活、得宠、成功。
所以,如果我们人到中年,遇到人生困惑,不妨多了解道教,借助古人的智慧,把问题看透彻,这样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豁然开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过学习道家,我们可以学会看淡:一是看淡名利,抬高境界和格局,自得其乐,逗留或无心逗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欲则刚,淡泊智慧等等;二是饮食清淡,保持身体健康,俗话说“真味淡而已”。人到中年,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最幸福的!
3、老年学佛教,学会看淡,善良;
当今社会,有些人很小就成为“佛教徒”,无欲无求,无悲无喜,云淡风轻,追求一种内心平和的态度。其实这是非常错误和不理智的。年轻人应该有责任和担当。他们不要太贪图安逸,用学佛来逃避现实。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强调:“不建议年轻人学佛!”
学佛需要悟性,悟性来自于生活经验。年纪轻轻看透红尘,其实是井底之蛙,自以为是,理所当然。世界那么大,你没见过。你怎么知道它看起来像什么?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点,名师指点不如自己。”年轻人如果没有读过万卷书,走过万里路,看过无数人,经历过人生的种种悲凉和艰难,又怎么可能理解得清楚透彻呢?
正如庄子所说,“井蛙不能对海说话,是因为它的视野受限于它狭小的栖居地;夏虫谈不上冰,因为它们的眼界受到季节的限制。你不能和一个见识浅薄的人谈大道理,因为他的眼界被他的学历束缚了。”。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缺乏
白还在一个节目中劝告“佛教青年”。他说,“人们总是教导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但如果我们放下一切,就不会有进步的动力和欲望。许多年轻的佛教徒成为佛教徒是因为他们放下了。没关系。是这样吗?佛教青年应该是——的另一种解读,来构建你的内佛。但却被很多人解读为:从二十几岁开始,我们面前只有枸杞和藏红花。以后不要抱怨,那不是佛青年,因为我很少听到佛抱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当然,但最终,你要为你的选择付出代价。”
所以年轻人不适合学佛。奋斗的年纪请不要选择安逸!否则,当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你除了眼泪什么都没有;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除了羞愧一无所有;当你回顾过去的时候,你仍然一无所有,除了浪费的时间!
年轻人不适合学佛,但是老年人特别适合学佛,因为学佛可以让人学会看淡,变得身心愉悦,与人为善,进而延年益寿。正如孔子所说:“人老了,血气就弱了,就应该戒掉。”年纪大了,血气弱了,最重要的是戒贪。
老人学佛,学会修心,学会放下世间各种纷争和利益。不管情况是好是坏,他们都很满意。他们想公开看跌。儿孙自有儿孙之福,不要为他们做牛马!
以曾国藩为例。晚年也开始学佛,变得渴望匮乏,珍惜幸福,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人生状态。他还称自己的研究为“饥谨斋戒”,不求完美,只希望能发现一些缺陷。所以他晚年有福,不贪名利,能够死得其所。
南怀瑾大师也告诉大家: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如果是完美的,他早就死了,因为佛陀所说的世界是有缺陷的世界;所以还是保留一些缺陷比较好。所以晚年学佛,有助于老人培养良好的心态,静心,修心,学会看淡,与人为善。而这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气和福气!
结论:
学习青年儒学,积极行动,打造事业基础;学中年道学,学会看透光明,保持吉祥;向老佛教徒学习,学会看淡,心态好,延年益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