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醒好的面筋放到塑料菜板或者不锈钢盘子上。不要往木板上放,木板吸水放上去就会粘到木板上的。
2、压成面饼,用刀切成25克左右的条。参照(图2)当然大小可以您自己来控制。
3、用手再把面筋条 往长拉一拉,取两根有棱角的竹筷子,夹住面筋条一头拉长面筋并往筷子身上缠绕此时需要不断拉长面筋条使其变得更长、更宽、更薄待缠绕5~7圈后便做成8cm长两头略细中间略粗的蚕蛹形状,然后用手轻柔面筋体,让面筋层充分融汇。参照(图3、图4)逐一制作完。
4、准备一口大点的锅将水烧开后改微火,然后从面筋串中抽掉其中一根筷子再放入锅中煮至面筋串漂浮起来,然后再煮1~2分钟再逐一抽掉剩下的另外一只筷子。当煮至面筋成熟且有弹性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时间大概还要15分钟左右。参照(图5)
定义
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特点
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二、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脸谱的类别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脸谱的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相关脸谱的介绍
红色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
黑色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
白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整脸)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傲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张郃(紫三块瓦脸)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色象形脸)
绿色脸 勇猛,莽撞。 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
其他:绿林好汉。
其它还有**脸、粉色脸、银色脸等。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脸谱的历史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相关记载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简单的符号,“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到了戏里,这些符号就直接画在脸上,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唐代就有"涂面"的记载,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即表明了用染涂脸面表现鬼神的形象。宋代徐梦莘《三朝北门会编》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记载了宋徽宗的两个佞臣以"粉墨做优戏",口出市井浮言秽语,蛊惑皇上。宋代"涂面"分"洁面"和"表面"两类,花面也很简单。画了个白鼻子、红眼圈,目的"务在滑稽"。因为宋代杂剧中,科诨占了很大比例。元代杂剧盛行,在《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的大幅壁画中,出现了元杂剧正面人物中的"整脸"的谱式,突破了过去副净那种白底黑线的基本格调,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明代已经是由昆剧演出的传奇剧的天下,表演丰富,行当分工精细,净分正净(大面)、副净(二面)和丑(三面)。净丑都画脸谱,每个角色又有一个专谱。其底色多是根据说唱文学中的描绘或演员自己的想象设计的。如关羽的底色是红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谱式是夸张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发,脸谱画在额以下,清代人留辫子,头剃到脑门以上,脸谱也画到了脑门以上。图案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与明代相比,脸谱有繁有简,底色一样。清代中叶,地方戏兴起,净丑的脸谱每一地方差别很大,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民间艺术气息,各种地方戏约有300多个剧种,大多在18世纪以后兴起。地方戏的繁盛,使得剧目题材人物角色不断增多,行当分工更细。净行除了正净副净外,又加了武净。色彩增加了蓝、绿、黄、灰、橙。
脸谱的分类
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下四种:
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脸谱的图案
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
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夏侯敦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窦尔墩,典威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北斗星君画七星图于额上。
脸谱的作用
脸谱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如项羽的双眼画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剧性结局,包公皱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孙悟空猴形脸暗示他本是猴子。另一作用是"距离化",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脸上的图画使观众分辨不清演员的本来面目,并且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相貌很不一样,像带着假面具。这使得观众不容易"入戏",避免产生幻觉,而是专心于审美和欣赏。另外,"大花脸"与"俊扮"同时上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生、旦的俊美之相和净丑的怪诞之容。同时,脸谱的浓重、鲜明的油彩和多样的图案,再配上净行"吼叫式"的粗犷声腔,形成强烈艺术刺激,对观众起到兴奋、宣泄和震动作用。
脸谱不是绝对固定的,由于上演的剧目、角色的年龄、演员的脸形不同而略有差别。除此之外,演员画脸谱演出时,还有一个原则,即同时在场的诸角色,其脸谱特别是基调色彩不能"犯重",如《长坂坡》中曹营八将同时上场,除张辽不勾脸外,其余七人须一人一色,不能相同。这样的目的是用不同的颜色搭配以求美观,同时要让远距离的观众不致混淆角色。净行的脸谱最为丰富复杂。楚霸王的京剧脸谱被称为"无双脸",为楚霸王专用。相传楚霸王是个美男子,但因他杀人无数、性情凶暴,画成花脸;又因他是个悲剧人物,双眼处画两大块向下斜掉的黑影,明显的是副哭丧脸。项羽的脸谱底色是大白,这种色调表示奸诈、残忍。在人们的印象里,项羽是血性男儿,尤其是霸王别姬,充分显示出深厚的感情,令人难忘,但其面部只有黑白二色,并无红色。这种情况表明脸谱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脸谱网 http://wwwlianpucomcn/
北京泥塑京剧脸谱浅谈
一、脸谱原源]
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据《旧唐书》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现,这应是脸谱的鼻祖。贵州的“傩戏”面具就是脸谱的活化石。随着戏曲的发展,戴面具演出时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演,艺人们直接用颜料在面部勾画、化妆,就逐渐形成脸谱。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行成的特殊谱式图案。净、丑是采用脸谱作为面部化妆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脸谱。脸谱是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脸谱是种象性美术创作,是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脸谱是把由思想构成的眉目口鼻花纹和脸膛颜色组织起来,涂画在演员脸上以使人产生美观感知的图案。脸谱是随戏的形成而产生的。各种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
二、京剧脸谱的形成
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京剧脸谱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脸谱。在地方戏曲脸谱基础上加以取优废劣。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剧脸谱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经验。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全部舞台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离开舞台和戏中的人物,脸谱也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戏中净、丑勾脸与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质相同的面部化妆手段。须与行头,切末面具等人物风格谐调,并与唱、念、做、打、翻等表演形式协调,因此演戏是前后台戏曲艺术工作的集成。一个脸谱的谱式,一出戏中脸谱的配合,均须涵蕴于这个整体舞台艺术之中,这就是脸谱艺术的整体性。
三、京剧脸谱色彩常识
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所谓脸谱色彩是指脸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红、褐、赭、金、银等色,各具秒用,以丰富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目中复杂的人物形象,出现于舞台上。
京剧脸谱着重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现多种人物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而且着色变化有致,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对戏中人物肤色夸张的描绘,是对戏中人物性格的夸张。脸谱上的面纹常用有其它色彩,有烘托主色的作用。一般来说,红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蓝色的代表刚强、骁勇;绿色的代表顽强、侠义;**的代表凶暴、沉着;灰色的代表老年枭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
京剧脸谱用色也不是绝对的,有灵活性。如:红色在表现三国戏中人物关羽时,代表其赤胆忠心。但在《法门寺》中太监刘瑾虽为红色脸是代表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如:《水浒》戏中人物晁盖虽是“**三块瓦脸”在这里就不是代表其凶暴、沉着,而是代表其面部肤色发黄,印堂勾画一个椭圆红光,一看就知是位堂堂正正起义的老英雄;如:《八大锤》中的金兀术用的金色,并非是神仙、精灵,而是代表其姓金。这个脸谱完全是《望文生义》的解释,不能说明这个脸谱的真实意义。
四、北京泥塑京剧脸谱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究竟是谁把京剧舞台上的脸谱变成了泥塑彩绘脸谱的呢?人们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花脸桂子”。在北京泥塑脸谱发展史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诗善画,也是一位酷爱京戏的票友。靠吃“禄米”即俸禄为生,在闲玩的时候,他看到庙会上有泥捏制的泥人,突发奇想,用胶泥做了一脸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晒干以后,仿照舞台上的脸谱着色给泥坯勾画上色,脸谱做成以后拿给自己要好的朋友观赏,朋友都觉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脸谱分给了自己的朋友,一来二去,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他会做泥塑脸谱了。于是上门求绘的人逐渐多起来,在京城小有名气。因为姓桂的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
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旗人钱粮“禄”的旧制。“花脸桂子”为了设法谋生,就在家里做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起初送几个货样,交给了白塔寺的李记杂货摊,很快就卖光了。以后不管送多少,都能随时卖出去,总是供不应求。李记商店不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脸谱在北京出了名。从此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由于泥塑脸谱活跃了市场,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做脸谱的人多了起来。较有名的继“花脸桂子”之后京城先后出现了白如霖、汪稔田、李荣山、赵友三、赵永年、李克明、马成子、唐景昆、韩启泰、双起翔、杨玉栋等名家。
泥塑脸谱主要是艺人们在家里手工制作,然后拿到庙会或经营艺术品的铺子里去卖。刘曾复说:在老东安市场有个工艺品店“松竹梅”(邢静安创办)的小店就经营泥塑脸谱。解放初期做泥塑脸谱的几位老艺术家组成合作小组,以后又成立了北京彩塑厂,后来划归到特艺三厂。到了九十年代初三厂因经营不景气而停产,以后我为把脸谱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一九九五年创办了北京兴鑫工艺品厂,专业生产开发京剧泥塑脸谱同时也开发石膏、纸等不同材制的脸谱并为泥塑京剧脸谱注册了“京蝠”商标,脸谱注册商标国内还是首次。
五、京剧泥塑脸谱的制作
制作泥塑京剧脸谱少说也得十几道工序。首先需要寻找成色质地较好的胶泥,然后过淋浸泡,再反复揉摔,做好脸谱的模具,把醒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阴凉处阴干,不要暴晒,防止坯子干裂。坯子凉干后打磨抛光上白然后再在坯子上彩绘、上漆、扎髯口、上盔饰这样一件作品就完成了。泥塑脸谱最吃功夫的是彩绘,北京的泥塑脸谱讲究规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位置准确,色彩明丽,善于刻画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画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称。在彩绘上,红、黑二色画完后还得上清漆,白、绿、黄、蓝以及粉红等都用颜料勾绘。由于黑、红色用过漆,增强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并能使之与一般色彩产生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明快的视觉感。
六、工艺泥塑脸谱的现状未来
各种工艺品市场的柜台里,各种展览中都有京剧脸谱;在法国巴黎的大游行中打头彩车上也是我们京剧脸谱以及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在举办一些活动时也悬挂京剧脸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庭装饰、火柴盒上、钥匙链上、扑克牌上、模特时装上、大街的雕塑上到处都是京剧脸谱。脸谱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认可和欢迎。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加入WTO,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京剧、了解脸谱。将有更多人喜欢上我们京味的泥塑脸谱。让我们为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做些贡献吧!
七、民间社火脸谱
傩起源于原始宗教。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威胁没有抗御能力,一遇天灾人祸,只能用傩祭,这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的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邪逐魔,弭灾纳祥。
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工匠制作时不乏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划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八、田有亮笔下的脸谱
小 楠
立冬节气到来的时候,田有亮先生在湖广会馆又喜收了一名跟随他学习脸谱绘画的弟子——战友京剧团的杨强。田有亮先生在给我的短信里说:“现在已有六位徒弟,再收一位战友京剧团的杨强,共七位。较有成就的有孙世梁、侯宝华、庄健三位。”
时年六十一岁的田有亮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少时幸得翁偶虹先生(原中国京剧院著名编剧,曾编创《野猪林》,《大闹天宫》、《红灯记》等百余部剧作)开蒙,初涉脸谱画艺,年稍长,拜翁偶虹先生为师,专习此艺三十余载。其代表作有《中华国粹脸谱集锦》、《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全图》、《二十八星宿脸谱》、《百鸟脸谱》、《百猴脸谱》等,其中《中华国粹脸谱集锦》含纳了包括地方戏剧在内的2000余帧脸谱。
田有亮先生告诉我,脸谱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和独特的面部造型艺术。根据史料记载,脸谱由唐代乐谱中所载面具和参军戏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翁偶虹先生论证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这样随着历史的演变,经过历代戏曲演员的长期实践,脸谱艺术家逐步将各种人物画脸的图案加以完善,归纳分类订成谱式,画出五颜六色的图案,每人一谱。所谓“花”而有“谱”,这就是脸谱的形成。
京剧是国粹,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各行当演员经过化妆,由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脸谱使人可以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近年来,随着田有亮先生的艺术成就日臻高至,其声名远及海外,应邀在中央电视台讲解脸谱掌故,更有许多作品刊登发表,传播弘扬京剧艺术,传统文化。
九、中国脸谱文化
lp118cn
中国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而脸谱的彩妆运用之妙更是存乎一心!“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关系如何?是不是戏曲中的每个人物都需要勾画脸谱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 “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 “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 “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 “旦”人物个性主要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图10 廉颇(京剧《将相和》)]《铡美案》的包拯等,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 《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的关系,可用图简要表示如下:
戏曲中的角色行当最初是用于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业,后来逐渐扩展到表现人物的品德、性格、气质等方面。角色行当具有类型化特征,而且对角色的区分带有明显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价在里面,如公正忠孝者为端庄的正貌,邪可恶者刻画成丑形。面部化妆和服装是区分人物角色的可视的直接表征,如果说服装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那么面部化妆,尤其是脸谱化妆更多表现的是人物的性格、气质、品德、情绪、心理等方面。通过脸谱对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是直接的,一目了然的。如曹操勾白脸表示诈,关羽勾红脸表示忠义等。
脸谱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始终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脸谱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性的认识,只有在观看戏曲演出过程中,结合服装和表演才能充分理解、认识。
脸谱与服装的配合构成了舞台上净、丑角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眼睛、面部是情绪、心理的窗户,因此脸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脸谱对唤起观众审美心理的美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五颜六色,变幻无穷,内涵丰富,就连许多西方艺术大师都觉得中国戏曲脸谱“奇妙极了”。更多脸谱到:脸谱专卖: http://wwwlp118cn
黄脸和白脸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
**--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著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2003年。
墨菊深度保湿氨基酸洁面乳,功效具有温和洁净、深度补水丰盈的幼细泡沫,触感柔滑,特别添加墨菊精华,融汇多种珍稀植草精粹,轻松洗净油脂污垢,同时呵护肌肤天然保护层,给肌肤温和洁净、水润柔嫩的洁肤体验。
主要成分有:水、甘油、椰油酰甘氨酸钠、羟丙基淀粉磷酸酯、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橄榄油PEG-7酯类、月桂酰两性基乙酸钠、聚季铵盐-7、柠檬酸、聚乙二醇-14M、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花提取物、人参(PANAXGINSENG)根提取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根提取物、丁二醇、银杏(GINKGOBILOBA)叶提取物、辛酸/癸酸甘油三酯、氢化卵磷脂、神经酰胺3、胆甾醇、透明质酸钠、DMDM乙内酰脲、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香精。许多的名贵成分。
京剧的主要角色分“生、净、丑、旦”四大行当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 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 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 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 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 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 的贡献
生旦净末丑 概述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来源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种:1)男主角,梵语译音为拏耶伽2)女主角,梵语译音为拏依伽3)丑行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都娑伽,此类角色往往扮成婆罗门人的样子,多为主人之帮闲,专以俗语打诨插科4)家僮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答5)侍女类女配角,梵语译音为都陀无独有偶,元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论及我国宋金杂剧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将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这五种角色及表演称为“五花爨弄”虽然我们现在还难有充足的史料论断古印度梵剧中的五种角色与宋金杂剧院本中的“五花爨弄”同出一辙,但是,古印度梵剧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角色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净(丑)、末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一致而且,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末、旦这两种角色称谓的来源和古印度戏剧相关联的某些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勿庸置疑的难解之缘
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来历妲,从女旁,表明其性别特征古时,“妲”亦或为“犭旦 ”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狚也”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剧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戏”与“狚”(或妲)之间有何渊源关系呢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现在领舞类似,是舞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由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剧院本中“引戏”这一角色为“旦”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张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兼妆旦色”
与此类似,宋元杂剧院本中的男角色称为“末”(或“末泥”),也与梵语有缘对此,黄天骥先生通过详实的考证指出:“末,其实就是戏头”,“和引戏与引舞的关系一样,‘戏头’也是唐末宫廷歌舞中舞头的遗响”可见,末(或末泥)由最初的“戏头”发展而来与“引舞”的表演职能相仿,“戏头”在宋金杂剧的演出中也起着指挥、引导的作用但“戏头”的具体职能不是领舞,而是歌唱或喊口号,即用歌曲或诵词来引导所以,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且谓杂剧中以末泥为长……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所谓“主张”,就是现在所言之主持对末(或末泥)的这种表演职能,黄天骥先生亦曾指出:“在宋杂剧演出时,末要先出场‘提掇’,这大概等于‘主张’,并且要念白,打诨,最重要的是歌唱……唱是末所要谙熟的技艺”末的表演以唱或诵为主,而梵语中与唱诵之意相近的“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恰好是“末”与“旦”的称谓来历一样,在梵语传入我国后,人们可能就是根据梵语中“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末”来称谓宋金杂剧中以唱诵为主要表演职能的男演员为“末”
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老外:所扮角色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对象颇广,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
生旦净末丑与琼剧的行当体制:
戏曲行当,又叫戏曲脚色,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由于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特点,戏曲在表现生活的时候,便刻意将人物归入生旦净末丑等几种类型中戏曲行当的本质,是对生活内容的系统性的艺术夸张,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戏剧美学趣味行当的程式化,不但使戏剧性格类型化,而且也将表演技巧程式化在戏曲行当中,寄寓着的是人们对于剧中人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的理解以及人们对剧中人的美学评价
戏曲行当体制的建立,是在宋元南戏中,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过去专事滑稽调笑的副净副末等戏曲主角,在这时让位于生旦,从而使正面人物成为戏曲舞台上的演出主体不过,戏曲的行当艺术只有在弋阳腔的繁荣和演变中,才出现了全面分化此时,不仅行当严格依据人物的性格类型来分类,而且每一行当类型中还细化出若干分支正是在长期的戏剧演出实践中,戏曲选择并确定了行当体制
如果自公仔戏算起,琼剧行当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手托木头班之演唱”的元代但是,对琼剧产生影响的不仅有木偶戏,而且还有宋元戏曲不少琼剧老艺人根据世代相传的说法,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来自南戏他们认为,不但早期的琼剧行当与古梨园戏相同,就是现在的琼剧行当,也与南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期琼剧的行当主要是生旦净丑四大类,发展到清末,才形成生旦净末丑五大台柱的行当体制近代以来,由于受京剧和粤剧影响,琼剧的行当体制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在琼剧的行当分类问题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海南省琼剧院“琼剧概貌”一文为代表,认为琼剧可分为生旦净末丑杂六大类:“琼剧行当配套齐全,分工合理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台柱”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分为六大类,但认为这六大行当是生、旦、杂脚花生、净、须生、婆脚第三种观点以海口市琼剧团“琼剧的始源”一文为代表,认为琼剧行当可分为五大类:“分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有丰富的唱做艺术”
对于上述三种观点,我们认为,前两种观点过于求全,而显得繁杂第一种分法追求多样,但不符合琼剧的实际特别是杂行,在元明清戏曲中只是群众角色,在今天的粤剧中与京剧的二花脸相似,实为净的一个分支,与净很难划清界限第二种观点尽量从琼剧行当的实际出发,但太过于细密,与中国戏曲现行的行当体制不能协调特别是须生、杂脚、花生、婆脚等,完全是海南话的脚色称谓比较而言,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可取也就是说,琼剧的行当是以生、旦为主体的由生、旦、净、末、丑五大类组成的行当体制在每一行当之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若干类脚色由于琼剧的源流较为复杂多元,根据源流和表演的不同特点,琼剧又被分为文、武两大系统因此,在每一行当中,可以再按文、武来划分,从而使琼剧的每一行当中都有了文行和武行两支队伍
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青衣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李三娘,《大保国》里的李艳妃,《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孙尚香,《春秋配》里的姜秋莲,《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花旦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从表演上来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花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也就是说,她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早期的京剧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他创建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后来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著名的花衫戏,有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的《红拂传》、《沈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慧生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
老旦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如《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孙二娘,《无底洞》里的白鼠精,《摇钱树》里的张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
刀马旦
一类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刀马旦的戏,有《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关》里的佘赛花,还有《棋盘山》里的窦仙童,《三休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里的双阳公主,《扈家庄》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
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刘媒婆等
度来的~!若为君需~给给分呗~
请问FIFA,UEFA, FA这些分别是指的什么赛事?
FIFA国际足联
UEFA欧足联
FA 更多的时候指英足总
HTC中,HBOOT、FASTBOOT、这些术语分别是指什么?fastboot是一种线刷,就是使用USB数据线连接手机的一种刷机模式。相对于某些系统(如小米)卡刷来说,线刷更可靠,安全
从字面上来看是快速启动的意思,也算是一个刷机界面,不过比recovery更加底层这个底层是更加接近硬件层的意思
两个都很重要,不过fastboot更为主要当你不能进入recovery的时候,不要紧张,你还能进fastboot挽救,不过当你连fastboot都不能进入的时候,那可真就是砖了手机需要送厂才能维修了。
为了使用Fastboot功能, 应获得S-OFF的SPL你的电脑还必须装有ADB驱动
在HTC的Android 系统的系列手机中,HBOOT就是SPL
hboot启动后,会检查安全锁的状态:
如果检查后发现是S-ON,说明安全锁是打开的,那么hboot在完成引导启动的同时,会将system和recovery分区做写保护。
如果检查后发现是S-OFF,说明安全锁是关闭的,那么hboot在完成引导启动的同时,会将system和recovery分区的写保护打开。
当手机通过hboot启动,hboot在检查安全锁是什么状态的时候,无论检查结果是什么,这个修改过的hboot都会认为安全锁是关闭的,即让hboot自己欺骗自己,认为安全锁处于S-OFF状态。实际上此时的安全锁还是S-ON,只不过显示出来是S-OFF罢了。
PI/VI/CI……这些分别是指什么?VI--是“视觉识别系统”
PI--是控制器劳工的级别数值(无法介定你的问题属于哪类范围)
CI--是英文企业形象识别
CI系统是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行为识别(Behariour Identity 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 VI)三方面所构成。
1、理念识别(MI)
2、行为识别(BI)
3、视觉识别(VI)
请问mattress pad and forter分别是指什么Mattress pad其实根forter差不多啦,pad就是放在床垫上的那种然后上面再放床单,forter就是比较舒服的放在床垫上那种啦。
普通床垫厚度跟中国的差不多啊。宽度有in, full, queen和king基本四种,in 90cm, full 120cm, queen 150cm, king180cm。
请问这些分别是什么晶体
O3 分子晶体
CS2 分子
CCl4 分子
HCl 分子
HBr 分子
SiH4 分子
p 分子
Na 金属晶体
蔗糖 分子晶体
请问“劳”“克”“刑”“冲”“煞”分别是指什么?不知道,也许是什么什么简称吧
酋长杯和电信杯分别是指哪些足球赛事?酋长杯(Emirates Cup)是一项足球比赛的名称,全称是阿联酋航空公司杯,以其主赞助商阿联酋航空公司命名。比赛在英超阿森纳队的主场阿联酋航空体育场(Emirates Stadium)举行。英超球会阿森纳于每年赛季前举办的热身赛,为期2日,于2007年7月举行第一届。举办地点是阿森纳位于伦敦的主场酋长球场,形式如阿贾克斯举办的阿贾克斯四角赛。酋长杯是欧洲足坛中最重量级的非正式热身赛事。
电信杯是德国著名巨头电信,也是欧洲著名电信公司T-Home赞助的一项赛事。电信杯创办于2009年,比赛参加球队是四支。电信杯赛制不同于德甲联赛和德国杯赛:其比赛时间为上下半时各30分钟,如果在全场60分钟内打平,则采取互射3轮点球决出最终胜者。比赛采取随机抽签先进行两场半决赛,获胜的球队进入决赛,输的两支球队进行三四名决赛,共计4场比赛。参赛队伍都是主办方邀请的,一般都会邀请豪门俱乐部参加。
请问"RSS、SNS、播客"分别是指什么什么是RSS
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一段项目的介绍可能包含新闻的全部介绍等。或者仅仅是额外的内容或者简短的介绍。这些项目的链接通常都能链接到全部的内容。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RSS如何工作
您一般需要下载和安装一个RSS新闻阅读器,然后从网站提供的聚合新闻目录列表中订阅您感兴趣的新闻栏目的内容。订阅后,您将会及时获得所订阅新闻频道的最新内容。
什么是SNS?
SNS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
SNS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现在分散在每个人的设备上的CPU、硬盘、带宽进行统筹安排,并赋予这些相对服务器来说很渺小的设备更强大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计算速度,通信速度,存储空间。
SNS的技术起源:在互联网中,PC机、智能手机都没有强大的计算及带宽资源,它们依赖网站服务器,才能浏览发布信息。如果将每个设备的计算及带宽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与共享,这些设备就有可能具备比那些服务器更为强大的能力。这就是分布计算理论诞生的根源,是SNS技术诞生的理论基础。
Wikipedia给blog的定义是:
An online journal, typically consisting of a personal diary or social and political mentary, sometimes with replies from readers or RSS feeds(一种在线日志,以个人日记或社会和政治评论为典型,有时包含读者的回复或RSS源。)
不过,早在blog出现之前,就存在在线日志这种形式,很多网站就提供“What's New”这个页面,国内很多个人网站也有写“站长手记”的习惯。而且,以在线日志来涵盖blog,既没有定义blog的表象,也没有涉及blog的本质。还有很多人强调blog的链接特性,但链接显然是Web的特性,blog只是回归到Web的本质而已。
请问phenolic or Bakelite plastic分别是指什么材料啊bakelite ['beikəlait] n [化]胶木;人造树胶
Bakelite ['beikəlait]
商标酚醛塑料n[b-] 酚醛塑料;酚醛胶木,酚醛电木
phenolic plastic
化学 酚醛塑料
酚醛塑料(phenolic plastics),俗称电木粉,是一种硬而脆的热固性塑料,以酚醛树脂为基材的塑料的总称,是最重要的热固性塑料的一类,广泛用作电绝缘材料、家具零件、日用品、工艺品等
生,旦,净,末,丑分别是指的什么角色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来源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种:1)男主角,梵语译音为拏耶伽。2)女主角,梵语译音为拏依伽。3)丑行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都娑伽,此类角色往往扮成婆罗门人的样子,多为主人之帮闲,专以俗语打诨插科。4)家僮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答。5)侍女类女配角,梵语译音为都陀。无独有偶,元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论及我国宋金杂剧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将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这五种角色及表演称为“五花爨弄”。虽然我们现在还难有充足的史料论断古印度梵剧中的五种角色与宋金杂剧院本中的“五花爨弄”同出一辙,但是,古印度梵剧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角色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净(丑)、末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一致。而且,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末、旦这两种角色称谓的来源和古印度戏剧相关联的某些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勿庸置疑的难解之缘。 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来历。妲,从女旁,表明其性别特征。古时,“妲”亦或为“犭旦 ”。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狚也。”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剧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戏”与“狚”(或妲)之间有何渊源关系呢?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现在领舞类似,是舞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由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剧院本中“引戏”这一角色为“旦”。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张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兼妆旦色。”
希望采纳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扩展资料:
生
生行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旦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
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
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净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
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丑
丑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
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
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中国戏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