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在东南,我的家在西北。紧靠着天柱山,中间是黄河水。冥冥中就开始心灵约会,梦中的孔雀总是向着东南飞
弹箜篌你陶醉,读诗书我做陪。同唱这一首歌,止不住相依偎。猛然间情山倒箜篌摔碎,孤独的孔雀依然向着东南飞
你发下磐石愿,我一心做蒲苇,分不脱兄和妹,不爱你又爱谁。赴清池试与你重新婚配,做一对孔雀结伴向着东南飞
生虽未同庐,死却共墓碑,绕着天柱山连着皖河水。人生自古情为最,齐颂孔雀东南飞。
1991-1999
1991年11月,农历辛未年: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闭幕
1996年10月8日,农历丙子年八月廿六日: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开班
1998年1月28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初一日:1998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交响京剧《巍巍华夏情》(李洁,于魁智,刘桂娟,袁慧琴,赵秀君,孟广禄)
1998年10月3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十三日,晚:1998年金秋京剧电视演唱会举行 于魁智、孟广禄、赵秀君、张火丁、张建国、邓敏等演唱了《珠帘寨》、《状元媒》、《武家坡》、《杨门女将》等唱段
1999年,农历己卯年: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1999年2月15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京剧《西厢记》选段(演员赵秀君;演出单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
1999年2月16日,农历己卯年正月初一日:1999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交响京剧《贺新春》(于魁智,袁慧琴,孟广禄,赵秀君)
1999年10月6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七日,19时30分: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优秀京剧剧目精粹展演第五天演出剧目《状元媒》(赵秀君,王蓉蓉,朱强,张澍,叶金援,李宏图,韩巨明)
1999年10月7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八日,19时30分: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优秀京剧剧目精粹展演第六天 演出剧目《状元媒》(赵秀君,王蓉蓉,朱强,张澍,叶金援,李宏图,韩巨明)
2000-2003
2000年2月4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廿九日:2000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京剧《张门桃李》《西厢记》、《刘兰芝》(王蓉蓉、赵秀君)
2000年3月29日,农历庚辰年二月廿四日:首届中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毕业典礼举行
2000年12月30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五日,19时45分:怀仁堂2001年新年京剧晚会举行 《西厢记》选段(赵秀君)
2001年1月1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第九天
2001年1月9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十五日:首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闭幕式举行
2001年1月2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2001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京剧《大保国》选段(邓沐玮、赵秀君)
2001年1月24日,农历辛巳年正月初一日:2001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2001年5月9日,农历辛巳年四月十七日: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闭幕
2001年12月16日,农历辛巳年十一月初二日: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闭幕
2002年2月11日,农历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2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3年1月1日,农历壬午年十一月廿九日,19时30分:长安大戏院2003年1月1日演出
2003年1月2日,农历壬午年十一月三十日,19时30分:长安大戏院2003年1月2日演出
2003年1月31日,农历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2003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4-2008
2004年1月21日,农历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4年12月15日,农历甲申年十一月初四日: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闭幕
2004年12月30日,农历甲申年十一月二十日:怀仁堂2005年新年京剧晚会举行
2005年10月14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十二日,晚: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张派代表剧目汇演第一天
2005年10月16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十四日,晚: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张派代表剧目汇演第三天
2005年10月17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十五日,晚: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张派代表剧目汇演第四天
2005年10月19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十七日,晚: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张派代表剧目汇演第六天
2005年10月20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十八日,晚: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张派代表剧目汇演第七天
2006年1月20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廿一日,晚:2006年新春京剧晚会——李瑞环同志改编剧目专场演出第一天
2006年1月23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晚:2006年新春京剧晚会——李瑞环同志改编剧目专场演出第四天
2006年10月21日,农历丙戌年八月三十日:纪念谭富英诞辰百年系列演出第二场
2006年11月16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廿六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剧名家演唱周”第五场
2007年1月31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全国政协京昆室2007迎新春戏曲晚会第一场
2007年5月22日,农历丁亥年四月初六日,晚:天津举行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大型公益性京剧晚会
2007年5月27日,农历丁亥年四月十一日,晚:济南纪念张君秋逝世十周年系列活动第一天
2007年5月30日,农历丁亥年四月十四日,晚:济南纪念张君秋逝世十周年系列活动第四天
2007年8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七日:福彩之夜“京剧在青岛”大型京剧综艺晚会第二场
2007年12月15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初六日:长安大戏院2007年12月15日演出
2008年11月8日,农历戊子年十月十一日,19时30分: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二十一天
2008年11月27日,农历戊子年十月三十日,晚:“空中剧院”2008天津行第三场
谭鑫培《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杨月楼《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或称《回龙阁》)、《五雷阵》《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四郎探母》、《安五路》、《镇潭州》、《御碑亭》、《群英会》、《取南郡》、《定军山》、《阳平关》、《戏妻》、《下河东》、《黄鹤楼》、《连环套》、《翠屏山》、《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金钱豹》盖叫天《武松》、《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鄚州庙》、《闹天宫》周信芳《四进士》、《清风亭》、《徐策跑城》、《香妃》、《董小宛》、《亡蜀恨》、《义责王魁》、《海瑞上疏》梅兰芳 《霸王别姬》、《宇宙锋》、 《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 《梁红玉》》 、《断桥》 程砚秋《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荀慧生《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尚小云《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 张君秋《女起解》、《望江亭》、《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春秋配》、《诗文会》、《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马连良《借东风》、《甘露寺》、《十道本》、《春秋笔》、《四进士》《打登州》、《白蟒台》、《苏武牧羊》《坐楼杀惜》、《杜鹃山》《磬河战》、《秦琼发配》、《渭水河》、《火牛阵》、《大红袍》、《应天球》、《许田射鹿》、《要离刺庆忌》、《摘缨会》、《渑池会》、《楚宫恨》、《朱砂井》、《清风亭》、《龙凤呈祥》、《打渔杀家》、《八大锤》关肃霜《宇宙锋》、《玉堂春》、《霸王别姬》、《人面桃花》、《红娘》、《白门楼》、《打焦赞》、《扈家庄》、《战洪州》、《白门楼》、《周瑜归天》、《铁弓缘》、《辛安驿》、《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王瑶卿《虹霓关》、《棋盘山》、《樊江关》、《芦花河》、《穆柯寨》、《枪挑穆天王》、《天门阵》、《珍珠烈火旗》
黄桂秋《别宫》、《祭江》、《祭塔》、《苏三起解》、《春秋配》、《蝴蝶媒》、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中心出品,由王文杰执导,孙菲菲、潘粤明、王姬、萨日娜及鲍国安领衔主演的古装电视剧。
故事讲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成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
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扩展资料剧中除了再现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流传千古的爱情,同时还展示了汉朝多方面的文化,包括服饰、风俗、礼仪和在剧中对剧情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乐曲。《孔雀东南飞》从一个侧面完整地展示了盛世汉代的全景,也让现在的我们对于老祖先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服饰方面,《孔雀东南飞》没有像其他古装剧那样盲目走夸张新潮的路线,刘兰芝等剧中人物的服饰都很朴素雅致,使得电视剧在面画上极具古典美感。尤其是对于箜篌这样的古代乐器不慎了解的观众看了之后纷纷表示不仅是在欣赏一部精美的电视剧,同时也是在学习知识。
本剧结局有些借鉴西方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痕迹,都是一方误以为爱人已死才选择的殉情。这样的结局戏剧张力更强,也更能赚取观众热泪。
越剧表演的发展
引导语: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我整理的越剧表演的发展,欢迎参考阅读!
一、从无到有的模仿阶段
越剧从曲艺形式的唱书转化而来,第一批男班演员全部为唱书艺人,从未受过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训练,除沿用唱书的曲调外,在表演方面一无所有。初期,由于剧目多为民间小戏,也没有专用行头(戏装),表演上主要是模仿生活动作,或模仿其他剧种的某些简单的程式,但不规范。由于没有专职乐队,无丝弦伴奏,无打击乐,表演没有音乐烘托,没有锣鼓经配合,剧情需要时只能以人声或用手拍桌子来增强节奏。这时期的表演特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但形式简陋粗糙,缺少艺术性。
二、程式化表演阶段
进入上海后,为立住脚跟、求得发展,艺人们广泛地学习、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技巧,尤其是绍兴大班、京剧的表演程式。由于剧目向古装大戏发展,表演与之适应,逐渐形成完整的角色行当,走上程式化道路。
女班从创办之初,即进行表演基本功训练,并结合说戏学习各种表演程式;武功技巧一般都延聘绍兴大班或京剧艺人教授。如第一个女班开班时,学员从男班艺人金荣水学习眼法、身法、步法、手法,而由京剧艺人王和千教武功。尹桂芳所在的大华舞台是个三合班,武戏学绍兴大班和徽班(南派京剧),文戏学绍兴文戏;袁雪芬所在的四季春班,也是由绍兴大班艺人教武功。女班进入上海后,通过观摩绍兴大班、京剧演出,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程式技巧,在表演上走的是绍、京两剧种的路子,有时甚至全盘照搬"孤岛"时期的"改良女子文戏",出现了一批时装戏,表演上受话剧、**、申曲的影响,强化了写实因素,但没有与原来的表演风格相协调。另外,由于剧目采用幕表制或半幕表制,演员在台上可即兴发挥,因此表演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表演特色形成阶段
进入"新越剧"时期以来,越剧表演发生了深刻变革。以袁雪芬等"十姐妹"为代表的越剧改革者建立了正规的编导制,改掉了过去表演上的随意性;强调从人物出发,表演要有真情实感,改掉了过去从程式出发的虚假性;为了提高表演水平,一方面从昆剧中吸收优美的舞蹈身段,另一方面又吸收话剧、中外**刻划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将二者融为一体,既重视形体动作美化、提炼,又重视内心体验的独特的表演风格。越剧表演作为综合艺术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剧本、导演、音乐、舞美互相交融,构成有机整体,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提高、精致化阶段
建国以后,越剧表演艺术通过对外、对内的文化交流和越剧界自身的创造,又有新的提高。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的合理部分,使越剧注重内心体验的表演特点得到充实和完善;多次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戏曲会演和巡回演出,使越剧演员广泛接触了其他剧种,打开了眼界,为广采博取、横向借鉴创造了条件;越剧演员参加研究班、讲习班进修,也有助于总结艺术实践经验,提高理论素养。如袁雪芬在1960年,曾到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学习,由梅兰芳任班主任,俞振飞、徐凌云等作示范,常香玉、陈伯华、红线女、马师曾、关肃霜等著名演员同为研究员。在研究班3个月,袁雪芬进行了观摩、交流,对自己演出的《西厢记》、《祥林嫂》作了初步总结,对戏曲表演理论作了探讨,这对她以后再次加工《祥林嫂》使表演艺术进一步提高很有益处。这时期越剧表演艺术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重视形象的完整性、鲜明性、独创性,许多优秀演员塑造的舞台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袁雪芬的崔莺莺、祥林嫂,尹桂芳的何文秀、梁玉书、屈原,范瑞娟的梁山伯、贺老六、郑元和,傅全香的敫桂英、祝英台、刘兰芝,徐玉兰的张生、贾宝玉,王文娟的林黛玉、春香、鲤鱼精,戚雅仙的王千金,毕春芳的林招得,张桂凤的刘彦昌,张云霞的李翠英、貂蝉,金采风的李秀英、王熙凤,吕瑞英的红娘、君蕊、薛宝钗……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代表着越剧表演艺术的高水平。另外,由于注意向兄弟剧种学习和勤学苦练,表演手段更加丰富,表演技巧更加精湛,如排演《情探》时,傅全香曾向川剧艺术家周慕莲、阳友鹤学习,丰富了越剧的表演语汇。
越剧表演艺术是从无到有,通过不断吸收,不断创新,逐渐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越剧中的角色行当
越剧的角色行当随着剧种的发展,逐渐衍化,从单纯到齐全。在初期,由于剧目多为表现农村中爱情、婚姻题材的"对子戏",故以"二小"(小生、小旦)、"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以后随着题材的扩大,发展为"四柱头"(又称"四庭柱",即"三小"加老生),老旦、花脸地位不高。40年代越剧改革以后,打破了严格的行当界限,但仍保持着基本的行当体制。
现在越剧角色行当,分为六大类:
一、小旦。
饰青年、少年女性角色。其中又可细分为6种路子及称谓:
悲旦,专饰命运悲惨的青年、中年妇女角色,类似京剧中"青衣",以唱工为主、做工为辅。如《三官堂》中的秦香莲、《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梅花魂》中的陈杏元、《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等。在越剧传统剧目尤其是40年代的"第二传统剧目"中,有大量悲剧,对形成悲旦这一行当起了重要作用。
花旦,专饰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角色,表演以做工取胜,动作灵巧轻快。如《箍桶记》中的九斤姑娘、《西厢记》中的红娘、《玉连环》中的李翠英、《打金枝》中的公主。
闺门旦,专饰名门闺秀、千金**一类角色,表演特点是举止端庄、文静大方,唱工和做工兼擅。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彩楼记》中的刘月娥、《西园记》中的王玉贞等。
花衫,饰演古代青年女子,表演形态介于闺门旦和花旦之间,既有闺门旦的大家子身份和端庄大方的仪态,又有花旦俏丽、活泼的举止。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情探》中的敫桂英等。
正旦,主要饰演做了母亲的中年妇女一类角色,穿着素净,动作稳重,在戏中一般做配角。如《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和薛姨妈、《碧玉簪》中的李秀英之母、《二堂放子》中的王桂英、《打金枝》中的皇后等。
武旦,专饰有武艺的女性角色,表演以武功、武戏见长,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和薛金莲、《杨八姐盗刀》中的杨八姐、《白蛇传·盗仙草》中的白素贞、《十一郎》中的徐凤珠等。越剧一向以文戏为主,武戏很少,武旦所演剧目和所学武功,多为从其他剧种吸收。演员中无人专演武旦,有关角色一般由武功基础较好的其他旦角行当演员兼演。
二、小生。
饰青年男性角色。在女子越剧中,由于小生由女演员扮演,故比其他剧种的小生行当更具柔美特色,在剧种中的地位也更重要。其中又可分为4种路子及称谓:
书生,又称儒巾生、风雅小生,头戴秀才巾、解元巾(统称方巾),主要饰演儒雅潇洒、文质彬彬的读书人,表演特点是洒脱庄重、温文尔雅,富有书卷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盘妻索妻》中的梁玉书、《西厢记》中的张君瑞、《何文秀》中的何文秀、《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梅花魂》中的梅良玉、《碧玉簪》中的王玉林、《沉香扇》中的徐文秀、《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等。
穷生,又称鞋皮生或破巾生,因脚拖鞋皮、头戴破巾、身穿百衲衣而得名,主要饰演穷愁潦倒的落难公子和寒家子弟一类角色,表演特点是带有寒酸相和迂腐气。如《情探》中的前期王魁、《珍珠塔·前见姑》中的方卿、《杜十娘》中的李甲、《李娃传》中落魄时的郑元和、《彩楼记》中的吕蒙正等。
官生,主要饰演古代官员、显贵一类角色,头戴乌纱,身着官袍,表演带有一定的工架和气度。如《打金枝》中的郭暧、《贩马记》中的赵宠、《胭脂》中的吴南岱等。
武生,主要饰演有武艺的中青年男性角色,表演特点是英武挺拔,文武兼长,能参加武打场面。如《双枪陆文龙》中的陆文龙、《貂蝉》中的吕布、《樊梨花》中的薛丁山、《辕门责夫》中的杨宗保等。越剧中武戏不多,无人专工此行当,一般根据剧情需要,由武功较好的小生演员兼演。
三、老生。
饰老年男性角色。演出挂髯口,分黑髯、花髯、白髯三类。按表演特点,可分为2种路子及称谓:
正生,戴黑髯,唱、做并重。如《打金枝》中的唐皇、《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凄凉辽宫月》中的道宗、《红楼梦》中的贾政、《李娃传》中的郑北海等。
老外,戴白髯和花髯,过去戏文中称"末",以做工为主,表演动作性强,如《珍珠塔》中的方本、《情探》中的王忠、《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李娃传》中的宗禄等。
老外常兼文武老生,主要饰演有武艺的将帅一类角色,表演讲究工架,气度不凡。如《打金枝》中的郭子仪、《金山战鼓》中的韩世忠、《辕门责夫》中的杨六郎等。
越剧中以老生为主要角色的剧目不多,以上3种老生在演员中没有严格分工。
四、小丑。
又称小花脸,因过去化装时鼻梁上常画一白方块而得名。表演特点是幽默、机智或狡猾、阴险,动作灵活、夸张,表情丰富。其中可分为4种路子及称谓:
长衫丑,又称文丑,多饰演花花公子、品行不端的读书人,或其他有喜剧色彩的正面角色。如《碧玉簪》中的顾文友、《王老虎抢亲》中的王天豹和《仁义缘》中的周惠吉、《双狮宝图》中的张友义等。
官丑,饰演反派的或可笑的官吏。如《春草闯堂》中的胡涂知县、《盘夫索夫》中的赵文华等。
短衫丑,通常饰演茶博士、店主或店小二、佣人、衙役或公差等角色。如《玉堂春·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箍桶记》中的张箍桶、《落帽风》中的范仲华等。
女丑,又称彩旦,通常饰演媒婆、巫婆、老鸨和风趣的中、老年妇女等角色。如《珍珠塔》中的方朵花、《碧玉簪》中的陆氏、《何文秀》中的杨妈妈、《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杜十娘》和《李娃传》等戏中的鸨儿等。
五、老旦。
饰老年女性角色。表演特点是沉稳老练,唱做并重。
如《红楼梦》中的贾母、《珍珠塔》中的方杨氏、《血手印》中的林母、《西厢记》中的崔夫人等。
六、大面。
亦称大花脸,多饰演奸臣和奸邪的员外、恶霸,多施白脸。
如《仁义缘》中的赵德贵、《卖花三娘》中的曹超豹、《红鬃烈马》中的魏虎等;也有扮演耿直忠勇或性格粗犷的角色,如《秦香莲》和《追鱼》中的包公、《三看御妹》中的刘天化等,除包公勾脸外,其他角色一般不勾脸。越剧中该行当不发达,40年代改革后,常由老生兼饰,50年代起已经弱化,革命后,无人后继,几近绝行。
越剧表演的程式和基本功
越剧表演有程式,这些程式主要是从绍、京、昆等古老剧种吸收而来,也有少数程式吸收自其他地方剧种,吸收后融化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越剧演员为掌握程式技巧,从学戏之初便进行表演基本功训练。形体训练从站法、手法、腿功、腰功开始,属共同训练项目;以后按不同行当分别练步法(台步),以及毯子功、把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髯口功等。另一种学习方式是适合剧目需要的基本技术训练,如小戏或折子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基本技艺,以戏带功,可以使学戏者进一步掌握基本功,同时学会如何根据剧情灵活地应用程式技巧。
越剧表演的特点
越剧表演既体现着中国戏曲表演的共同规律,如综合运用唱、做、念、舞(打)多种表现手段创造舞台形象,表演虚拟化、歌舞化、节奏化,运用程式和注重形式美等;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吸收了话剧、**表演讲究内心体验,重视真实性的特点,以刻划人物性格为核心,把写实与写意、体验与表现、逼真与美化结合起来。表演与布景、灯光、音乐、服饰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有浓郁的抒情气息。与一些古老的戏曲剧种相比,越剧表演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限制,往往根据剧情需要而灵活地运用程式,被视为"有规范的自由行动",比较自由、灵活,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与一些比较生活化的地方剧种相比,越剧表演更注重提炼,表现手段也更丰富。
一、虚实相生的舞台时空体现
越剧的舞台结构体制,从40年代改革以来,受话剧影响,大部分剧目采用分幕制。由于用了接近写实的布景,舞台时间、空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对固定。但是,与话剧不同,越剧表演继承了传统戏曲中具有超脱性的时空和虚拟的表现手法,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运用,实中有虚,虚实相生。在固定的空间中,时间可以浓缩,如《碧玉簪》中的"三盖衣",地点是在新房之内,用谯楼更鼓表示时间的流程,通过李秀英的唱和三次给王玉林盖衣的动作,把一个夜晚的时间浓缩在短短一段戏里。又如《祥林嫂》第十一场,祥林嫂在听柳妈说将来到阴司去要被锯成两半后,非常恐惧,演员通过劈柴、抖手、定眼等表演和"千悔恨、万悔恨"这段唱,表现了人物一夜难寐的思想活动,结束时天已破晓。舞台空间是鲁府厨房,但时间却是通过表演和唱段表现了一整夜。在相对完整的时间段落中,也可以通过虚拟的表演表现空间的转换。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和"回十八",从时间来说,是从离开杭州走到草桥亭的过程,但空间却换了多次:过了一山又一山、过池塘、过河、过独木桥、过观音堂……具体场景的空间全是通过唱和虚拟表演加以表现的。又如《情探》中的"行路",时间是从莱阳县到汴京的路上,漓水、沂水、青州、泰山、运河、梁山泊、黄河……这些具体地点的转换,也是通过演员的唱和表演表现出来的,是虚掉的。由于在舞台上着重表现的是人物,是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时间、空间的转换就有了较大的自由度,而且都是通过表演来体现,通过表演调动观众的联想和想象以得到认可、引起共鸣。布景、灯光、道具的运用,不是干扰破坏,而是强化了这种艺术效果。
二、创造角色从人物出发,不受行当限制
越剧早期传统剧目的表演,和一些古老剧种一样,是分行当的。这种按行当分角色的方法,容易流于类型化。自40年代越剧改革以来,新剧目层出不穷,又受到话剧、**的影响,表演不满足于类型化,而力求从人物的具体经历、具体情境出发,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有些剧目中的有些角色,很难用某个行当来归类表演。如袁雪芬演的祥林嫂,年轻时既不是青衣也不是花旦,老年时也不是老旦。祥林嫂就是祥林嫂,有"这一个"的不可重复性。袁雪芬是从人物作为一个贫苦的农村妇女、有着苦难的命运出发的,每段戏的表演,都力求符合特定环境中人物特定的情绪。又如张桂凤虽为老生应工,但她演的卫癞子、二诸葛、双枪老太婆,都打破了行当,都力求表现出每个人物特殊的性格,显得栩栩如生。再如范瑞娟在《一缕麻》中演的呆大,既非小生,也非小丑,而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呆公子的独特形象。在有些剧目中,保持着基本的行当划分,但演员并没有受行当的限制,仍追求人物独特的个性。如《西厢记》中,崔莺莺可以归入闺门旦这一行当,袁雪芬演出时,没有从行当出发,而力求表现出人物大家闺秀的高雅气质,表现出这位相国**受到封建礼教束缚、又向往自由婚姻的复杂矛盾心理,表演时不乏神来之笔;同样,红娘可归入花旦这一行当,但吕瑞英也不是从行当出发,而是着力表现人物的机伶、大胆、倔犟,充满青春气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可以归入悲旦这一行当,但王文娟的表演,突出的是人物的个性:多愁善感,清高而任性,自尊心强又有叛逆精神;同样,贾宝玉虽属小生这一行当,但正如徐玉兰所说:"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按照贾宝玉独一无二的个性创造出来的。演员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原著、剧本、红学研究材料的学习,寻找出贾宝玉的`全部个性特征,演出他所具备的复杂的人性。"(《我演贾宝玉》)人们在越剧舞台上看到的贾宝玉,正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有鲜明个性的形象。由于这种特点,越剧演员创造角色的程序,一般都是先深刻理解剧本和人物,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以启动思路、进行借鉴,调动自己经历中可供参考的感情回忆和生活积累,有条件时还要深入生活去直接观察体验,使自己深入角色之中,让角色在脑子中活起来,而不是主要凭某行当的表演经验去演出。
三、程式动作用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越剧表演运用程式,但不是把现成的程式,当作在不同剧目中可以套用的手段,而是吸取了程式包含的美学因素,根据不同情境中,不同人物的具体特点,自然地用在剧情进展中。譬如人物出场的"亮相",传统戏曲的演法一般是人物在"九龙口"凝神敛息,以较长的停顿、富有雕塑感的造型,配以强烈的打击乐,给观众以鲜明的印象。越剧吸收了其中动中取静、以静显动,和富有雕塑美的造型这两个因素,而将"亮相"作为人物特定生活过程的一个环节,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瞬间的神情变化和心理转折、人物气质、规定情境中的思想活动,这就在写意的"亮相"中融汇进写实的成份。如《祥林嫂》中,祥林嫂是挑着柴担侧身出场,她眼角余光中发现前面走来卫癞子,敏感地想到与自己有关的事即将发生,在这一思索过程中她把柴担换肩,并顺便回身看着卫癞子。用这一短暂的停顿,形成"亮相"。又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出场,他手转佛珠,欢悦地快步走过长廊,转而入室,忽然见到黛玉受到吸引,猛地一惊,心理上形成间歇。这个停顿就是"亮相",把人物的身份、心情、在家庭中的地位、对黛玉的态度等,都"亮"了出来。《西园记》中张继华出场前,先以两个飞舞着的粉蝶作铺垫,张继华侧身跨过山石,双手拨开草木花丛寻觅着,忽然发现眼前别有洞天,神色惊喜,微微一顿,这个"亮相"颇有传奇色彩。除"亮相"外,其他程式的运用也是根据同样原则。如《情探》这个剧目,川剧和其他一些剧种也有,但剧中的"行路"这一场,却为越剧所独有。这场戏是充分歌舞化的,用了大量程式动作,包括吸收了许多昆剧的舞蹈身段和红绸舞的技巧,借鉴了绍剧《女吊》中的"鬼行步"。傅全香演出时,不是把程式动作编集在一起,而是从人物情境出发进行统一构思,对各种程式加以选择、变化、重新设计和重新组合,运用时结合剧情内容,赋予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程式用在剧情进程中,成为表达感情的语汇,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内容。如戏的开始,当判官喊"敫桂英在那里"她一声尖厉的"来也"先声夺人,接着背身急速上场,360度小云手转身,向上高跳抛双袖;落地时双脚并紧,脚尖着地挺直,背向观众顺风旗"亮相"。水袖的舞动不是一般的水袖程式,"亮相"也不是程式化的"亮相",它们都表现出敫桂英积郁已久、如今象火山般爆发的悲愤情绪。在判官、小鬼带领下行路时,她用的也不是一般的圆场,而是双臂下垂,拖着4尺多长的水袖高低起伏地向前行进,揭示出人物急于复仇的心情,并有冤魂飘然游弋的形态。在行路过程中,沿途走过山山水水,她在不同地点以不同的动作、神态表现触景而生的不同感情,如看到黄河东流去,她借鉴红绸舞中的大甩臂动作,挥舞长袖,紧接双手在腹前由下绕袖,袖头形成两个旋涡,既有黄河咆哮如雷的形象,又展现了人物内心似黄河波涛般汹涌奔腾的激情。
四、以准确的外部动作细致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传统的程式化表演,表现某种情绪都有一定的套路,譬如悲伤时,演员用"啊……啊……啊……"三声,再上水袖掩面,就表示哭;高兴时,"哈……哈……哈……"三声,就是笑。越剧改革中破除了这种程式化表演方法,要求演员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哭要真正从心底感到悲伤,笑要真正从心底感到高兴,要以内心活动为根据,设计外部动作,外部动作要细致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袁雪芬在1942年冬演出《断肠人》时,为了体现女主人公方雪影听到姑母悔婚后的痛苦、惊诧、悲伤的心情,借鉴美国影片《居里夫人》中,居里夫人听到丈夫被撞死的噩耗时的表演方法,先用一个长时间的停顿,体现人物精神上受到的震动,只觉得周围一片空寂,最后视线落在一个木鱼上,才放声哭出来,而不是程式化地哭三声"啊"。张云霞扮演的春草和李翠英两角色,都以花旦应工,在都有"行路"的一场戏里,虽均同样运用了圆场的程式和基本功,但在表演时,却根据人物的不同的心态,做到同中有异。春草是惟恐路短,尽量拖延时间,以似快实慢的步姿,脸部常往后面仰;而李翠英惟恐误时,直前赶路,用快中显急的行态,身子常向前倾。准确细腻地表现出两人行路的不同情状。
五、以柔美、秀美为特征的优美抒情风格
由于越剧的剧种风格特色是在女子越剧时期形成的,所有角色都由女演员扮演;又由于越剧改革以来吸收了昆剧载歌载舞的特点,以及受到上海这个大城市文化环境、观众审美情趣的影响,越剧表演注重美化,在美学形态上基本属于柔美、秀美的范畴。这一点,与京剧、绍剧、梆子系统的剧种不同。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段戏的表演,黛玉一面葬花,一面唱"葬花词",王文娟演出时,注意把花锄、花篮等道具以及水袖舞动起来。这种舞动,是形体动作的美化,又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感情的抒发,使无形的内心活动通过动作的造型、节奏、幅度、变化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表演与唱结合,产生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感。越剧表演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但学来的东西又加以越剧化。所谓"越剧化",主要是从创造角色的需要出发,把那些与越剧柔美抒情的风格不够协调的因素,予以削弱和改变,对不足以表现之处,则另行设计。如傅全香演《情探》中的"打神"这场戏,曾一招一式地向川剧学习,但川剧演出中人物外部动作比较刚烈,幅度大,力度强,直线条多,与越剧柔美的风格不协调。傅全香对这些因素有所削弱,同时吸收昆剧水袖动作中讲究圆的技巧,在表演中增强了柔美的质素。又如《十一郎》是根据京剧《白水滩》、《通天犀》、《艳阳楼》等折子戏的故事改编的。京剧演出以节奏强烈、技巧难度高的武打为特点,越剧演出虽突破常规增添了武打,但不以打得火爆、激烈取胜,而是加以舞蹈化,刚柔相济,给人以优美的感受。
越剧表演的特点,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变化。尤其在现代戏、男女合演中,表演艺术有更多的探索、创新和拓展。演员的表演更注重历史感、真实感,更注重从生活出发加以提炼,赋予人物以伟人的气质和普通人的常情,使人耳目一新。
;梅兰芳: 贵妃醉酒 穆桂英挂帅 金山寺 女起解 霸王别姬 断桥 凤还巢 龙凤呈祥 洛神 牡丹亭 游园惊梦 打鱼杀家
荀慧生: 杜十娘 悦来店 能仁寺 红娘 得意缘 花田错 三堂会审 卓文君 钗头凤 汾河湾 红楼二尤 金玉奴 墈玉钏
张君秋: 霸王别姬 楚宫恨 刘兰芝 西厢记 凤还巢 芦荡火种 春秋配 三击掌 金锁记 怜香伴 银屏公主 年年有余 断桥 别宫祭江 彩楼记 生死恨 秋瑾 御碑亭 状元媒 祭塔 望江亭 朱痕记 玉堂春 贵妃醉酒 女起解 奇双会 宇宙风
杜近芳: 白蛇传 柳荫记 白毛女 玉簪记 三堂会审 桃花村
群英会(**)击鼓骂曹(于魁智)四郎探母(李维康 耿其昌 于魁智 冯志孝)
孙岳: 赠鍉袍
王佩瑜: 洪羊洞
谭鑫培:《碰碑》、《当锏卖马》学余三胜,
《乌盆计》既学余派,又学王九龄,《失街亭》、《王佐断臂
》学卢胜奎,《盗宗卷》、《失印救火》、《青风亭》、《一
捧雪》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一个剧种,流派唱腔越丰富,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剧种也就越繁荣、越成熟,表演范围也越广。
1小生篇
尹(桂芳)派:
字重腔轻,以情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 感情的起伏,特色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尹派优秀传人有尹小芳、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萧雅等。
范(瑞娟)派:
朴素大方,稳健轩昂,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有阳刚之美。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郭嫒等。范派优秀传人有丁赛君、史济华、方雪雯、章瑞虹、吴凤花等。
徐(玉兰)派:
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烈,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徐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等。徐派优秀传人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翁荔英、张小君等。
陆(锦花)派:
演唱不尚华丽,不善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 陆派代表作有《珍珠塔》中方卿、《彩楼记》中吕蒙正、《情探》中王魁、《盘夫》中曾荣等。陆派优秀传人有夏赛丽、黄慧、许杰、曹银锑、裘巧芳等
毕(春芳)派:
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运用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擅
长演喜剧。毕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血手印》中的林招得、《卖油郎》中的卖油郎等
毕派优秀传人有杨童华、杨文蔚、丁小娃、孙建红等。
竺(水招)派:
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擅演剧目有《南冠草》、《碧玉簪》《柳毅传书》等。传人有竺小招,孙婷涯,孙静等
2花旦篇
袁(雪芬)派:
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袁派优秀传人有方亚芬、陶琪、华怡青等。
傅(全香)派:
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激情充沛,细腻传神。被誉为“越剧的花腔女高音”。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李娃传》中的李亚仙、《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比黄花瘦》中的李清照等。傅派优秀传人有薛莺、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何英、陈颖、颜恝、陈岚、陈飞等。
戚(雅仙)派:
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中的王秀英等。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
王(文娟)派:
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真意切、韵味醇厚。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王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贞、《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王派优秀传人有单仰萍、王志萍、钱爱玉、俞建华等。
张(云霞)派:
曲调细腻婉转,情意浓;音色柔和甜润,韵味足。代表作有《秦香莲》、《李翠英》、《春草》、《貂蝉》等。张派传人有袁小云、何赛飞、吴国兰、洪倩等。
吕(瑞英)派:
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基础上,向活泼稚嫩、昂扬明亮、富于激情的方向扩展。吕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吕派优秀传人有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等。
金(采风)派:
运腔婉转回荡,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字字送听;运气自如,富于韵味。擅演大家闺秀。金派代表作有《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金派优秀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新秀樊婷婷等。
3老生老旦篇
张(桂凤)派:
演唱刚健质朴、富有感情、苍劲老练、激昂高亢,为越剧老生腔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派代表作有《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九斤姑娘》中的张箍桶等。张派优秀传人有董柯娣,张国华,章海灵,孟柯娟等。
徐(天红)派:
唱腔高亢激越,苍劲有力,行腔多变,气派大度。讲究以情生腔,运腔中多高音、切分音,棱角鲜明在吐字上,注重喷口功夫;在发声和润腔上,运用颤音、滑音、鼻腔和头腔的共鸣,使声音宏亮并有激情,被称为“抖抖腔”。代表剧目有《红楼梦》中饰贾政,《孟丽君》中饰孟士元。《西园记》中饰赵礼。 传人有金烨等。
商(芳臣)派:
商芳臣的嗓音明亮,音质浑厚,曲调遒劲奔放,吐字坚实,喷口有力,中气充足,唱腔中较多吸收绍兴大班的曲调、唱法和京剧老生苍劲内涵的发声与润腔方法,融为一体,演唱时气息饱满,注重头腔、胸腔共鸣,高音区华彩响亮,中低音深沉厚实,且具有内在的力量。代表作有《南冠草》、《孔雀胆》、《文天祥》、《孙安动本》、《生死牌》、《柳毅传书》等戏。 商芳臣的传人有胡国美等
吴(小楼)派:
吴小楼的唱腔豪放雄伟,有“越剧金少山”之称。她较多吸收京剧老生的演唱方法,并借鉴歌曲上下贯通的发声方法,使声音更为宽厚、宏亮,富有力度。唱腔中擅用长腔长板,气势豪壮;讲究喷口音和气口的安排,注重声、情、曲的密切结合,使唱腔更富有男子的刚毅气魄。代表作《情探》中的张行简、《三看御妹》中的刘天化,另外还有《则天皇帝》中的上官仪,《天国风云》中的洪秀全,《窦娥冤》中的张驴儿、《追鱼》中的假包公等。 吴小楼的传人有杨同时、许矞云、陈琴香、金红等。
周(宝奎)派:
唱腔,轻松风趣,节奏明快,韵味十足,深受观众喜爱。表演略带夸张诙谐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中饰贾母、《祥林嫂》中饰祥林娘、《追鱼》中饰金夫人,,传人有陈少君,俞会珍等
在以上流派中一般认为官方正式承认的应该是尹袁徐王傅范戚毕陆吕金还有张云霞和张桂凤两个张派,但是我把竺,周,徐天红,吴,商,也列为其中,因为这几个称之为流派是被广大戏迷所接受的.当然,还有几个,有人提出过,但是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的,比如我们浙江越剧的老前辈张茵的张派,陈佩卿老师的衬派,张国华老师的男张派,茅威涛老师的茅派,赵志刚老师的赵派我们姑且称之为腔调,这几个个性比较鲜明的但是还没形成流派的,姑且称之为腔调比较合适,比如孟莉英老师的孟腔,还有我们的尹派茅腔和赵腔,徐派钱腔等等
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原安庆市黄梅戏二团)院长,出生于1968年3月20号(农历2月22日),籍贯安徽省潜山县。现任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舞台剧:《莫 愁 女》 1981年 饰莫 愁
《女 驸 马》 1980年 饰冯素珍
《郑 小 姣》 1984年 饰郑小姣
《香 魂》 1984年 饰香 魂
《血 狐 帕》 1987年 饰郭玉梅
《桂**选郎》 1988年 饰桂**
《杨 玉 环》 1990年 饰杨玉环
《西 施》 1992年 饰西 施
《孔雀东南飞》 1995年 饰刘兰芝
《徽州女人》 1999年 饰女 人
《公 司》 2003年 饰姚 兰
《美人蕉》 2008年 饰美人蕉
戏曲类电视剧
《郑小姣》 (五 集) 1984年
《天仙配》 (四 集) 1986年
《桂**选郎》 (三 集) 1988年
《小辞店》 (上下集) 1988年
《挑花女》 (四 集) 1990年
《桃花扇》 (五 集) 1992年
《孟丽君》 (九 集) 1994年
《女驸马》 (四 集) 1995年
《李师师与宋徽宗》 (四 集) 1995年
《秋》 (八 集) 1997年
《龙凤奇缘》 (三 集) 1998年
《潘张玉良》 (四 集) 2002年
戏曲类**
《香 魂》 1985年
《徽商情缘》 1997年
《生 死 擂》 2001年
资料来源于http://baikebaiducom/view/28134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