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河上公版本或者王弼版本,这两种版本的原文完整度高,逻辑思维体系最严谨;也是市场流通最广的版本。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读了《道德经说什么》,这本书从一个相对较新的角度,以口语化的方式详解了前二十章,之前我只是读过《道德经》的一些经典语句,从未系统性的了解过。
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无色无形,对世界的运转却起到了巨大作用;
德,是指个人的品德,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个体对待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态度、方式;
经,是指经文,从古至今能称之为经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包含深远广阔的内容,所以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翻译引申之后,几千万字都是可能的。
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含义就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个体也是常看常新,所思所想都有不同。
道是德的核心,德是道的外在形式。
道德经可能也可以称为德道经,描述一个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品德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
道虽好,但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在 做的过程中根据情况不断地调整 。
这话让我感慨很深,主要是恰逢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对我们培训教育行业冲击巨大,之前的习惯性操作方法都面临挑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产品定位、服务流程、市场营销方式、地域扩张方式等。
特别是作为公司的教职员工,我们的职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哪些又是必须坚守的?
在这些变化中,我认为 教师 的变化是最大的,所以我主要讲讲教师的变化趋势,也就是教师要成为有识有志之 “师” 。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在发展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培训学校的每位老师一直以来的兢兢业业,全情投入,严谨治学,桃李满天下,不仅成就了教师,也让学校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疫情期间的这几个月,大家积极响应,众志成城,克服万难,打了一个漂亮的应急攻坚战,学校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离不开每一个教师顺势而为的努力。
疫情是外在环境的一个因素,它的到来就是环境产生了变化的表现,对老师而言,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天我也一直在思考,相信大家也都在考虑。
毫无疑问,疫情的到来,让行业快速的升级,那老师应该做出哪些调整呢?
1首先,有识。
顾名思义就是有知识,强调的是老师的内核。
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自己,以不变应万变,自己过得硬,不怕外界的各种冲击。
就像是亚马逊的龙骨舌鱼,长了一身坚硬无比的鳞片,连食人鱼都攻不破。
据说USA正在研究,准备将龙骨舌鱼鳞片的技术用到战用设备上。龙骨舌鱼从恐龙时代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灭亡,虽然恐龙很强,但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自己有一个极致的内核,才是制胜的唯一永恒不变的真理。
老师必须用实力说话,讲段子的前提也是实力过硬。
老师要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备更多科目的课。
现在集团开拓了PTE、考研,就需要老师们积极准备,技多不压身,赋能自己,蓄势未来。
2其次,有志。
志字是由士兵的士加一个心字组成的上下结构,提到士兵,大家首先会想到的特质是什么?
当然是 执行力,整齐划一,不问缘由,指哪打哪,对上级命令的无条件执行。
但如果没有心去承载的士兵就无法成为志士,有心就不是简单的重复执行。
其引入了个人的 创造性、共情性、价值感,结合自己个人的需求特征,融入自我实现的因素,做到志的层面。
而不仅仅停留在士的层面。
只把课上完,其他漠不关心,这可能不符合现在教师的职能,这是基础版,现在要有plus版。
学校兴旺,教师有责。
我所强调的是 参与感 ,作为教师,是学校最强大脑,不仅人数多,而且都是高智商,他们的智慧应该被挖掘使用。
人才只有被利用了才是人才。
价值是对他人的有用性,否则只有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是你所具有的个体属性。
我们都在组织中工作,既不能独善其身,更不是活在真空和孤岛上。
3行业的实质性变化是什么?
其实, 就是转变成了存量的瓜分,由原来市场红利时代变为了组织红利时代,也就是说要向组织管理要效益。
现在的企业很难在产品、市场、研发等方面做到差异化,同质化非常严重,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那什么样的企业会胜出,或者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呢?
未来很长时间企业之间的竞争靠的是 组织智商 ,也是各个 组织能力 的较量。
老师是我们组织智商的洼地,之前老师更多是停留在教学层面,现在要激活力量,不仅仅是因为现在行业、学校受到了冲击,日子不好过,更重要的是未来已来。
我们除了应对,别无选择。
说白了,就是我们没有退路,只有拔出我们的剑,亮剑迎战!
那具体的变化是什么?
有志的老师,主要体现在做好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更多 用心做服务和营销的职能 。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建,新航道商学苑讲师,集团COO。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李耳 主要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总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思想体系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文化遗产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已开发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著作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著作权。
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諡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 太清宫镇)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是出自老子,但是并没有在老子的著作中体现,我们只能把他理解为古训,相传为老子所处。
原文:天欲其亡 必先令其狂。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导别人想获得成功,就一定更要谦逊,是符合老子道义的古训。
扩展资料:
相似见解:
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与欧底庇德斯有相似的见解:“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也有人说“上帝欲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 ”出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神要使一个人遭难,总是让他忘乎所以。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后亡。凡人之心,先亡后狂。我自狂之,奈何我亡”这句话是唐太宗说,针对的是突厥。
唐朝初年,突厥经常南下侵犯,唐太宗决心消灭突厥,说了这句话(引用了老子),意思就是:想要它灭亡,一定要先让他骄傲自满。唐太宗曾派人送大量金宝给突厥,助长其骄傲的气势。
西方的《圣经·旧约》有“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古希腊作家欧底庇德斯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着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
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道德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