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
当菌丝发到袋底后,立即开袋搔菌,耙去老菌皮,盖湿报纸或地膜进行保湿催蕾。报纸覆盖的,喷水应少量多次每天3—4次),以保持报纸湿润;地膜盖的,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空气湿度90%左右。此期每天开窗通风1次,室温控制在10—14℃,经5一7天菇蕾便大量发生。
二降当菇蕾长到1一2厘米,即进入抑制生长时期。此时要减少或停止喷水,降低湿度。连续3一5天夜间打开门窗,让冷风进入降温散湿,把室温降到8℃以下(以4—5℃最好),湿度降到75%左右,使子实体受抑,生长整齐粗壮。
三促子实体长到3一4厘米,进入伸长期后,每天喷水4一5次。喷水量随菇的长大而增加,掌握空气湿度在90%左右(即子实体基部袋壁附有细水珠为宜),促进子实体迅速生长。同时适当通风,采取干湿交替来抑制菇盖增加和促菇柄伸长。
此阶段喷水量应根据天气而定,晴天多喷,雨天少喷,以防因用水过量而发生根腐病、褐斑病和菇体含水过多而降低品质。切忌将水喷洒到菇盖上,发现报纸破损要及时更换,报纸上有积水要立即倒掉,防止菇体接触水滴产生黑斑点,影响商品外观。
四补菌袋在头潮菇采收后,含水量下降20—30%,二潮菇采后下降30—50%。因此,在第一、二潮菇采收后,要立即向搔菌后的菌袋里喷水补湿。其做法是:连续2—3天,每天2一3次直接朝袋内喷水,每次以菌柱表面湿润为宜,不可使袋内积水。为提高产量,可在水中加少量的尿素、白糖、磷酸二氢钾等,以补充养分。
五浸采收三潮菇后,菌柱的含水量已降到50%以下,此时可脱去塑料袋,将菌柱置池水中浸泡,待菌柱吸水恢复到原来开袋时的重量时捞起,稍晾干装入袋中。也可直接向袋内注水浸泡,待菌柱吸足水后倒净袋内多余的水。补足水分后再将菌袋重新排放在床架上,盖湿报纸照常管理,这样还可采两潮菇。
在香菇的栽培过程中,给菌棒补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然而注水量的多少,注水时间的早晚,很多菇农往往是凭经验注水,导致问题频发。时机把握不好,就会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注水过多,菇的产量低、品质差,甚至会直接把菌丝淹死,造成烂棒。今天给菇农朋友分享香菇科学注水的方法,希望能对菇农朋友生产高产、高品质的香菇能有所帮助。
一、第一潮出菇前注水催菇
当前,在香菇生产上,使用的标准菌棒大约是15×60㎝,接完种时候重量大概在45斤左右,它里面包含的干物质量包括木屑、麸皮等,重量大概占到了一半左右。菌棒在制作完成后,大概要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发菌,我们称之为菌棒的发菌期,菌棒在发菌期内,会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当菌棒内的含水量低于45%,高于35%时就会导致菌棒爆出;如果菌棒过度失水,当含水量低于35%时,往往就会导致菌丝干枯死亡,而适宜香菇正常出菇的菌棒含水量是55%~60%。因此,在第一潮出菇前,菌棒内的含水量已经不能满足香菇的正常出菇,所以要在出菇前补水催菇。
在给香菇注水时,注水时机的选择很重要。而在实际的生产中,我们许多菇农在第一潮菇出菇前不注水或把握不好注水的时机。那么,判断注水时间的依据是什么?又该如何把握注水量?
1、头潮菇注水时机的确定
判断注水时间我们是以“报信菇”为依据。所谓的“报信菇”又叫憋袋菇,指的是菌袋在脱袋前冒出的香菇。当菌棒上长出“报信菇”时,意味着菌丝已经成熟,也意味着开始第一潮菇的出菇。这时候我们就要对菌棒进行补水,让菌棒的含水量处在适宜香菇正常出菇的水平。
2、头潮菇注水量的确定
在注水时,我们要对菌棒进行两次称量。第一次称量是在注水之前,目的是确定注水量。
注水量=接完种时的菌棒重量-当前菌棒的重量。
例如:标准的菌棒在接完种的重量大约是45斤,而当前称量的重量为32斤,那么补水量就应该是45-32=13斤。第二次称量时间是在注水后进行,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达到了前面计算出的注水量的要求。经过精准的称量,就能够保证菌棒的含水量是否达到55%。
图(一):“报信菇”是菌丝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给菌棒进行补水催菇时间的重要依据
3、在给菌棒注水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注水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注水时的温差要大。香菇属于变温结实,也就是说有了温差菌丝才能够生长发育成香菇。一般最适宜的温差为10~20℃,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温差指的是菌棒的温度与水的温度差。有经验的菇农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触,在上午注水和下午注水,出菇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下午注水的菌棒出菇情况整体上要强于早晨注水的出菇情况。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就是注水时的温度差在起作用。菌棒在经历了夜晚的低温后,在早晨进行注水,此时的菌棒温度并没有完全起来,也就和水的温差较小,因此,早晨注水的菌棒不但出菇晚,而且还不整齐;而在下午进行注水时,由于我们的香菇生产一般都是在棚室内进行的,有保温措施,到了下午,菌棒的温度是最高的,而井水的温度是恒温。此时,我们再用井水去刺激它,它们的温差一定能够超过10℃。
因此,在给菌棒进行注水时,注水时间最好选在下午进行。没有这个温差,给菌棒补水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头潮菇的菌丝是最旺盛的时候,只要它的水分不是非常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一次性将水分补够。
二、头潮菇以后的注水催菇方法
在上一茬菇采收后,菌棒就进入后续的养菌期。大概经过15天左右的时间,菌丝再次发育成熟后,这时,就要再次给菌棒进行补水催菇,也就是说,在每潮菇出菇前都要给菌棒补水催菇。
1、头潮菇后每次出菇前注水时间的确定
头潮菇以后的每茬出菇前的注水时间,有一个关键词“看坑”。看坑指的是看上茬菇才说欧后的菌坑,这是我们判断转潮补水时机的重要依据。刚刚把蘑菇采摘以后,菌坑是白色的,经过一次简单的喷水以后偶,就会长出气生菌丝。当气生菌丝长满菌坑并倒伏后,颜色由白色变为深褐色,说明菌丝再次发育成熟。这时,就可以给菌丝补水催菇了。
菌丝转色前为白色,转色后为褐色(A:转色前的菌丝为白色 B:转色后的菌丝为褐色)
2、头潮菇后每次出菇前注水时间的确定
以后每茬出菇注水量还是要通过两次称量来实现。但此时菌棒内的干物质量和上次打的就有所不同,由于菌丝和香菇生长发育的消耗,这一时期菌棒的干物质量会有所下降,基本上是按照产菇量的30%去除干物质量。
注水量=菌棒接完种的重量-第一次称重的菌棒重量-产菇量×30%
举例说明:如果菌棒接完种的菌棒重量为45斤,称重量为3斤,产菇量为1斤。那么注水量=45-3-1×30%=12斤。
3、头潮菇后菌棒注水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头潮菇采收后,每次的注水要注意一个关键词—45%。指的是菌棒当时的含水量45%是一个分界线。如果注水前菌棒的含水量接近大于等于45%,那我们就一次性注水,让菌棒的含水量达到55%~60%;如果菌棒的含水量小于45%的时候,就不能一次性注水,而是先补水后注水。第一次补水的时候,要将菌棒的含水量补充到45%,然后让菌丝进行3天以上的复壮修复以后再注水(温度低于20℃时,复壮时间为5~7天;温度在20~28℃时,复壮时间3~5天)。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关键词是10℃。当菌棒的含水量低于45%时,菌棒和水的温差要控制在10℃以内;如果含水量高于45%时,菌棒和水的温差要高于10℃。
以上就是在香菇栽培中注水方法的一些经验总结,在实际的生产中,重要的是菇农朋友在应用时要活学活用,除了这些因素外,还要看温度、看湿度、看重量、看气候条件,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后,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注水方案,进而生产出高产量、高品质的香菇。
食用菌菌丝体和菇体生长都需要丰富的营养,在出菇过程中菌丝体的营养转化到子实体当中,出菇量越大菌丝体营养损耗越大,第一潮菇后培养料中的碳、氮等营养明显下降,适当地补充营养液能够保证下一潮菇的产量和快速转潮。但是补充营养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要根据栽培的品种和菌丝的生长状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补充营养液,补充时温度不宜超过20℃,像平菇、秀珍菇等品种如果菌丝长势良好、无污染时可以考虑添加营养;蘑菇出二潮菇后营养下降,可以适当补充些营养液。营养液可以结合补水同时加入。②营养液的选择要恰当,浓度要适当。蘑菇可施用磷酸二氢钾、硫酸镁、葡萄糖等速效性肥,使用浓度为05%左右,每平方米每次用量约05千克。袋栽平菇、秀珍菇、木耳等可以向菌袋内补水和补肥,具体做法是:用05%葡萄糖、02%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2%硫酸锌溶于水中,注入菌袋内,这样即补水又补肥,其产量和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③防止污染,由于添加营养液后菌袋或者菇床的营养含量提高,在使食用菌菌丝生长健壮的同时也助长了一些有害杂菌的生长,因此需要密切观察,及时防治。
一般来说,第一潮菇没必要袋内补水,二潮菇后可考虑补水,补水过多对于菌丝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袋内菌丝容易衰弱。如果开袋出菇,料面失水特别严重,则第一潮菇采摘后补充适当水份也很有必要。补水操作的工人,责任心要很强,动作要迅速,切忌补水过多。补水必须在采摘两天以后(最好5天后)进行。补水时可适当加点营养补水的方法和水量:补水针由颈圈上口斜向下插入,时间约3-4秒,以有少量水份溢出为准,一般少量溢出,12小时内会被菌棒吸收。
玉米芯和秸秆中有机质含量相对棉籽壳偏低,以前有菇农采用压块种植的方式,但是效果不好,容易出现棚室空间利用率低、湿度难控、出菇不齐、平菇商品性差等问题。建议菇农仍采用菌袋栽培,可换用大菌袋,后期管理上也应仔细,避免出菇不良、长势差、菇片薄等问题的发生。
首先,加强补水保湿,提高出菇率。进入出菇期后,应注意菌袋的水分充足,水分偏低、湿度过小,极易形成老化的菌皮,影响下茬菇的产生。因此,在出菇期要及时补水保湿,菇棚地面要经常灌水保持湿润,每天向地面、空中、墙壁及出菇的菌块喷水2-3次,使空气湿度达到85%—90%。要注意,不能往刚现蕾、尚未成型的小菇上喷重水。
另外,大菌袋出菇面较大,子实体菇片较散、较薄,而玉米芯和秸秆营养消耗大,应该及时追肥,当前使用效果较好的有平菇转潮王、菇多生、菇耳高能源等。其次,头茬菇采收后,营养补充需及时。利用玉米芯及秸秆栽培平菇,后期营养不足的问题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二茬菇就要及时补充营养,可按照平菇转潮王稀释500倍、菇耳高能源300倍或菇多生200倍溶于水配成营养液,使用补水针进行补水;也可以将营养液倾倒在菌块顶端的水槽中,让其自然渗透到菌块中,让菌丝自然吸收。补充原则按照采多少菇补充多少营养液,切忌将营养液注入过多。,病害早预防,提高商品性。
潮湿的环境下病害多发,尤其是细菌性病害。茬菇采收后,在菌块表面形成伤口较多,为有害细菌侵染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了保证棚内湿度,喷水一般较多,湿度较大,也给细菌性病害侵染创造了条件。因此,茬菇采收后,要及时老菇根,加强棚内环境调控,抑制病原菌侵染。白天,菇棚棚面可采用放“花帘”措施,为菇棚创造散射光环境。另外,可喷施霉斑净、农用链霉素、细菌杀等防治细菌性病害发生,隔7天左右喷洒一次。
1、注意水分管理
平菇子实体含有90%以上的水分,水分管理是出菇期的关键措施之一。出菇的场地要经常喷水,地棚排水沟内经常有水。出菇期始终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但必须注意不能直接往子实体原基和菇蕾上喷水,否则易引起烂菇。幼菇期可用喷雾器适当喷水。只要出菇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好,菌袋就不会大量失水。而使之正常出菇,但如果在出1~2潮菇后,菌块内水分低于60%时,可用补水器向袋内补水。
2、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出菇场地空气新鲜,低湿季节,中午喷水后进行通风换气,气温高时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通风换气要与保湿同时考虑。如与保湿发生矛盾时,必须以保湿为主,但湿度大时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尤其在高温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通风换气,一旦高温、高湿不通气,往往可以在一个晚上发生大量绿霉菌污染。但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菌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过多,边缘卷曲而外翻。
3、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平菇属变温结实菇。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差变动,能够促进子实体分化。低温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必须在15℃~20℃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温度过低,虽能出菇,但多产生畸形菇;温度过高,则不能出菇。当温度高于20℃以上,应加强通风和喷水等措施,以进行降温,利用早晚气温低的规律加强通风换气,以加大温差。刺激其出菇。
4、增加光照
平菇菌丝体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照。但形成子实体时,却需要足够的散射光。光照是平菇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的分化,有利于子实体正常发育,促使早熟多出菇。在黑暗的条件下,平菇原基很难形成。在光照不足时,原基数减少,柄细长,菌盖小,色浅,畸形菇多。因此,菇棚、菇房必须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但不能有直射阳光,以免把菇体晒死。利用地下室栽培平菇时,应每隔6~8米安装一个40瓦灯泡,给予人工照明。
5、补充营养
平菇在出两茬菇后,培养料内营养已感不足,为促使多出菇,可结合喷水给予补充营养,一般可用0、1%尿素+0、3%糖水。
6、采收与加工
在适宜的条件下,平菇从原基长成子实体需7~10天的时间。当平菇菌盖边缘内卷,尚未大量弹射孢子时及时采收。采收后可直接上市鲜销,亦可按要求进行盐渍加工。采菇后应清除菌块上的菇脚和老菌丝,保持料面湿润,继续按菌丝培养期的要求进行管理,一周左右又可出现二期菇蕾,再按出菇期的要求管理,只要管理得当,一次栽培可采收4~6潮菇,生物率150%以上。
平菇出完一茬菇后10-15天会长出第二茬,此时需清理菌板表面的老菇根和死菇,并轻压菌板使老菌皮破裂,以便于新菇再生;再将门窗打开通风4-5小时,用清水将薄膜擦洗干净,然后用菌板覆盖,一周后按照第一茬菇的管理方法即可。
控制温度。
菌丝生长不同种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和适宜温度不完全相同,多数种和品种在5~35℃下都能生长,20~30℃是它们生长共同的适宜温度范围,低温和中低温类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中高温类和广温类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左右,凤尾菇的最适生长温度25~27℃。
控制湿度。
菌丝体生长的基质含水量以60%~65%为最适,基质含水量不足时,发菌缓慢,发菌完成后出菇推迟。生料栽培,基质含水量过高时,透气性差,菌丝生长缓慢,同时易滋生厌氧细菌或霉菌。出菇期以70%~75%为最适,大气相对湿度在85%~95%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茁壮,低于80%时菌盖易于干边或开裂,较长时间超过95%则易出现烂菇。在生料栽培中,常采取偏干发菌,出菇期补水的方法,以保证发菌期不受霉菌的侵染,并保证出菇期足够的水分以供出菇。
空气。
平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体在塑料薄膜覆盖下可正常生长,在用塑料薄膜封口的菌种瓶中也能正常生长。而在一定二氧化碳浓度下菌丝较自然界空气中正常二氧化碳含量下生长更好。就是说,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可刺激平菇菌丝体的生长,但是,子实体形成、分化和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对其生长发育是有害的。在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不易形成子实体,或子实体原基不分化,或出现二度分化,或大脚小盖的畸形菇等。
合理光照。
平菇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光反而抑制菌丝的生长。因此,发菌期间应给予黑暗或弱光环境。但是,子实体的发生或生长需要光,特别是子实体原基的形成。此外,光强度还影响子实体的色泽和柄的长度。相比之下,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子实体色泽较深,柄短,肉厚,品质好;光照不足时,子实体色泽较浅,柄长,肉薄,品质较差。因此,栽培中要注意给予适当的光照。
酸碱度(pH值)
平菇菌丝在pH值35~90范围内部能生长,适宜pH值54~75。在栽培中,自然培养料和自然水混合后,基质的酸碱度多在60~75,正宜平菇菌丝生长。但是,实际栽培中,常加入生石灰提高酸碱度到pH值75~85,以抑制霉菌和滋生,确保发菌。
隔绝不良气体
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中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硫化物、乙炔等不良气体敏感。当空气中这些物质的浓度较高时,子实体停滞生长、畸形甚至枯萎。此外,还对敌敌畏过敏,在菇房使用敌敌畏杀虫后,子实体会向上翻卷形成“鸡爪菇”。
滑子菇出菇后应怎样上水?
滑子菇别名滑菇,属真菌门鳞伞属,原产于日本,是珍稀品种。滑子菇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滑子菇出菇后应如何上水呢?
一、滑子菇的生长习性
滑子菇最适宜的温度为22℃~25℃,其菌丝在5℃~32℃、籽实体在5℃~18℃之间都能生长。但高于20℃开伞早,低于5℃时发展停止。滑子骨生长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出菇阶段如果光线过暗,就会影响菌盖的品质和产量。滑子骨菌丝和籽实体对湿度要求相当的大,菌盘含水量和周围相对湿度的需求,分别为60-85%和85%-95%。滑子菇喜氧,需要菇房透风换气。滑子菇菌丝生长的适宜酸碱度在ph值5~6之间。
二、出菇后的上水方法
水份是滑子菇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出菇前后,要确保滑子菇籽实体发育所需的水分。应科学喷水,使菌块水份至少在70%左右,氛围湿度85%-95%,但施水量要依据室内湿度情况和籽实体发展状况灵活掌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轻水阶段:在出菇前的开袋后4—6天,这一阶段主要是保持菌袋湿润和增加环境湿度,以少量水喷菌袋,重点向空间喷水增湿。每天3次以上,每次5—10分钟,使环境湿度达到80%左右。
2、重水阶段:从开袋后的第7到第30天,这一阶段是重水期,每天向菌袋喷水6次左右,每次10—15分钟,使菌袋在20天左右的含水率达到70%左右,环境湿度达到80%以上。
3、出菇阶段:此阶段的水分管理以保持空间湿度为主,使菇蕾不干燥即可。籽实体生发越多,菇体发展越兴旺,需加大施水量就越大。喷水时应特别注重,喷雾器械不可直接喷向菌盘,喷雾头要抬高喷雾空间,避免水流冲打菇体。冬季喷水的水温要与室温相近,如果采用升温设备的情况下,要在升温2小时之后才能喷水。避免冷水导致菌块温度剧降,抑制菌丝分解,甚至不能出菇。头潮菇采收完后,应适当减少喷水2~3天,但仍要使菇盘的含水量在70%左右,棚内氛围湿度85%左右,以利菌丝恢复,促使二潮菇生发。
综上所述,滑子菇在出菇时,实体生长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在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但是在出菇时,一定要严格掌握上水量,如果超范围过多喷水时,可引起子实体生长缓慢变色,特别是在不通风的条件下,很容易引发杂菌污染以及菇蝇类、蛾类、线虫等虫害发生。
滑子菇的高产种植是个综合管理过程,要从划菌、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采收等环节规范细致,才能达到高产量高品质的滑子菇商品。以上是关于滑子菇出菇后的上水方法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新的方法欢迎评论区交流为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