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部则属密宗之祖师所造者,譬如《圣毗卢遮那现正觉续、四金刚座续、中观宝灯、中观义集、中观要诀、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要诀现观庄严论慧灯鬘释、菩提道灯释、广释菩提心论、入中论、入中论释、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略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二谛、吉祥轮律仪成就法、菩萨宝鬘、入菩萨行、金刚座与金刚歌、金刚亥母成就法、吉祥喜金刚瑜伽母成就法、喜金刚续、金刚空行续、金刚鬘续、集密释续、律生续、耳传--金刚偈句、六法耳传、初佛续、密意集释、大圆满三自解脱论、解脱点论、胜乐五次第论、圣观世自在成就法、圣度母成就法、宗义宝鬘、宝性论、甘露密论、根本续、授记密意续………等》以及《大正藏》密教部中之种种念诵法与仪轨等。要而言之,举凡密宗祖师所造、关于密宗道之修行理论与实务之著作,不论是否托言为「佛」所说之经,皆属于密续,皆参考之。至于修法之仪轨,无关法义,皆不于书中举之。
然密续有分为四续、七续者:四续者,传统西藏佛教所分,乃谓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七部续则再细分,由行续分出分别续,由瑜伽续分出二续,由无上瑜伽续之方便父续分出大瑜伽续;亦有另由无上瑜伽续之智慧母续分出无上瑜伽续者。亦有分为六部者,即是将四续之无上瑜伽续再分为父续、母续、无二续,若合事续、行续、瑜伽续则成六部续。
事部以皈依、净身、建坛等为主,行部以供养上师而修集学密资粮,及修持身口等外行与念诵为主;瑜伽部以修习方便瑜伽及意业之「三摩地」--父续--为主,而以「智能瑜伽」之母续为辅。譬如《吉祥集密大续王》,即属于父续之代表作;《胜乐略续》则是母续中之最主要教授,以女性立场而言胜乐之修习。无上瑜伽部则以修习方便智慧--父续及母续合修--方便智慧无二为主。无上瑜伽者,谓一切密法之修习,以此为上,无有更上者,故称无上瑜伽;即是男女双身合修之法,所谓乐空双运、乐空不二是也,与父续母续…等同属双身法。
宗喀巴则于双身法之父续中再分为相抱、执手、言笑、互视等四续,于其所著之《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作如是说:《《勇金刚论师于《结合释》中亦说为四续部。《金刚庄严续》第十一品,先说方便续中贪续多种差别,次云:「此明互相抱,续部诸差别,如是由执手,笑视亦应知。」此说能诠教续,故是显示四续部之差别。尔时续部之名亦曰笑续、视续、执手,或抱持续、二相合(男女二根相合)续,共为四部。……然有由笑、顾视、执手、或抱所生喜乐为道,故亦总有以欲尘贪为道之义(以男女*欲触尘之贪为修行之道理)。此如《第二十五穗》云:「事行瑜伽及上瑜伽四续部者,以笑、视、抱持二合、执手而表示之。如是事续等中有以诸尊顾视显示智慧方便随贪,有以欢笑、有以执手、有以抱持、有以二合(二合谓二根交合)。」又《后分别》第三品「由诸笑及视,抱与两两合,续亦有四种。」寂静论师释云:「言由四者,谓由事行瑜伽、上瑜伽续,表示笑视抱持二合。如是事续等中有明「方便、智慧」诸尊随贪现笑,有现顾视,有现抱持,有现二合。」……如勇金刚《结合释》云:「言笑视及执手等,谓由笑声,或由观色、持手、二合妙触,引生大乐无分别心(引生*乐之最高乐触而住于其中不起语言分别)。言如虫者,是无漏大乐空句(详第九章说明,此勿先举);谓如虫从树生即食其树,如是从乐所生妙三摩地应修空性(从*乐所生之一心不乱「定」中应修「诸法缘起性空」之空性)。……由明妃(与人合修双身法之女人即是明妃)欲尘贪为道门中求菩提者,无上部中俱缘真实及自所修明妃,以笑等贪而为正道(以双身法之欲贪为密宗之成佛正道)。下三续部,唯缘所修智妃(女人因有女根而能令男行者修学密宗之「双身法智慧」故名智妃)欲尘喜乐为道。瑜伽续中既不可修二根交合,故除彼外,缘余执手或抱持触喜乐为道,配瑜伽续。除触尘外,依笑视所生喜乐为道,配事行续。此等是释「无上部中立四续部」之名义。」》》(21-44~46)
宗喀巴于其著作中又别有四部之分法--以欲尘为道之方便而修空性见及天瑜伽:《《欲证此二,若须观待众多外事,乃是事部之机。若待外事内定等分,非待极多外事,即是行部之机。若于「外事、内定」二者,以定为主,待少外事,是瑜伽部之机。若不观待外事,能生无上瑜伽,是无上瑜伽部之机。此依解释名义而说,谓由外事增上故名事续,事定等行故名行续,重内瑜伽名瑜伽续;较此瑜伽更无过上,故名无上瑜伽也。》》(21-47)
第三目:本书所说之密宗以西密为主:今时之密宗以西密(藏密)为主,今时之藏密则以红白黄花四大教派为主,故以此四大教派之祖师密续为取材之来源;但因四大教派所传之法,于细节上悉皆互有差别,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依各教派之法而一一举说,故以综合之方式举例而述;主旨必定符合,但细节不免稍有出入及与省略,合先叙明。东密(中国唐朝传往日本之密宗)今已式微,融入日本之民间信仰中,亦不积极向日本国外推展,故于佛教正法已无负面影响,故不说之;又因目前所知之东密,久已不传双身修法,亦不向外国积极宣扬,影响力已渐式微,故不说之。由于西密不断向全世界推广宣扬,其知见与实修之法复又极为邪谬与狂妄,故必随其势力之向全球扩张而破坏真正之佛教弘传,故此书之破邪显正,以西密为鹄的,不涉东密也。
又:余于书中有时加以批注,令读者知悉密宗口诀之隐意;然余此世未曾学密,所知皆由年少时好乐修行之术,而研究修学静坐、拳法、气功、道术之知见,以及近年因阅读《土观宗派源流》一书之后,于定中及梦中渐渐引出往世在觉囊派中二世任法王时,为掩护所传如来藏法而随俗兼传时轮金刚之印象,故多少知其密意,乃据以批注之。
此书中所述密宗之理论与实修之法--尤其是秘密灌顶与无上瑜伽--稍有诲*之嫌,而不得不据实陈述者,实因密宗之法、本来如是,非余所强加之也。复次,若不据实明说,而代之以含蓄隐约之陈述,诚恐密宗内诸执着名利之上师及诸迷信之信徒,仍将故意再作狡辩,混淆视听,说言密宗之内无有此法,致令学人误信,而使密宗之邪教导,继续潜存及渗透于佛教之中秘密弘传,便不能摒除密宗邪法于佛教之外;是故必须据实细述,令大众普知密宗之本质,不能再考虑是否诲*之问题也。
若人欲责此书难免诲*之嫌者,应责密宗之祖师及其法义,不应责余;非余所强加于密宗故,密宗之修法本来即是邪*虚妄之法故,余仅据实陈述、而未加油添醋诬枉密宗故。复次,鉴于学佛人中,多有知识程度不高者,此等诸人亦是最易受密宗迷惑者,若隐晦而说者,彼诸知识程度较底者往往不知书中所云为何意,是故于关键处及隐晦之密法名相,应须加以括号而作简单之批注,使诸识字较少者亦能读而知解书中所言之意,是故不得不给予较浅显之批注,则双身修法之意涵自亦难免较为明显,此乃末法时为护 世尊正法所不得不为者,有智之人鉴之!
第二节 明点脉气无上瑜伽是密宗修法之根本
第一目 明点、脉气、无上瑜伽--此三是密宗修法之根本:明点与气功乃是密宗即身成佛法--无上瑜伽双身修法--之基础,由明点及脉气之修证完成,乃可修习无上瑜伽;由修习无上瑜伽双身修法,则可证得「佛果」,故说明点、脉气、无上瑜伽乃是密宗修行法门之根本,密宗以无上瑜伽之即身成佛法门为主要思想故。至于气功之修法,读者若有兴趣,可径参阅附录所载第62册《藏传密宗气功》之说明,此书不作转述。
密宗祖师妄以为练就明点气功后,即可成就世间果之四禅八定、生欲界天乃至色界无色界天。如《道果--金刚句偈注》所说:修学气导引道、界甘露导引道、脉字导引道,谓能证得四禅八定,并能「融入大佛母般若波罗蜜母等之宫殿,觉受法身、且解二执」,证得法身及解除人我执与法我执(详61-371、487、492、493)。
又妄以为可藉明点气功及观想脉字之成就而离三恶道、成就出世间果,成为「不颠倒菩萨」(61-478~491)。妄以明点气功之成就,可以成就般若波罗蜜而离能断与所断(61-494、495)。妄谓依身中脉轮可以成就四种净土(61-552、553)。
又误以观想所成之明点为菩提心,如宗喀巴所造《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云:《《粗细生起次第究竟后,依仗智印亦能将菩提心从顶降至秘密下端(龟头或阴蒂。女方有时非指阴蒂,而言子宫口--海螺脉)……》》,菩提心乃是众生本有之第八识--阿赖耶识--此心无形无相,云何能藉观想而变成明点?此菩提真心与众生十八界同时同处遍在,无一界不遍,云何能藉意识之观行而变成明点、聚于肉团心间?或降入密处海底轮?无斯理也;而密宗自噶当派始起,乃至后来分裂为四大派以来,悉皆如是错认明点为真菩提心,完全违背三乘经典之圣教量。
密宗古今诸师皆以为明点之修行,辅以因灌、道灌、慧灌、无上密灌,及脉字之观想,可以成就佛地之三身四智(61-559~561),其实与佛法成佛之道无关。亦如密勒日巴之口诀云:《《耳传能诠之口诀,心底深处受纳时,如盐溶水成一味。智慧于内开显时,是非疑惑顿时断,根本后得梦醒觉。深观产生大乐时,所显诸法自解脱,如水蒸汽消太空。……本来明体智慧现,明朗如净水银镜。……解脱取舍诸行时,以心离作安然住,……此时境识各自分,如分马群与牛羊,心与蕴聚系绳断!我已利用人身宝,瑜伽行道事已毕。》》(4-3-480)。其实是以意识观想明体住于乐空不二之境中,作为已经成佛之修证;如是密勒日巴,尚不能证得「真相识」阿赖耶,而以明点为阿赖耶识,未入大乘真见道位,何况成佛?而言即身成佛之果地修证?
密宗古今诸师所修禅定,既皆以明光大手印及明点脉气、双身修法之修证为法门,则必不能证得四禅八定,是故禅定层次皆低;缘于不离欲界*欲故,所得禅定皆不能超出欲界定范围,初禅修证必须远离欲界男女欲故。如是「密宗禅定」之修法,皆是妄想境界之「禅定」,非真禅定也。关于明点、脉气之修法,将于第二章中作较详细之说明;无上瑜伽、大乐光明、乐空双运、乐空不二等,则将于第九章中加以说明。
第二目 密宗之两重秘密:两重秘密者,谓法性秘密与缘起秘密;法性秘密谓明空双运之解脱道--明体空性自解脱之大手印;缘起秘密谓藉男女合修双身法之*触为缘、而观乐空不二,藉以证得解脱,即是贪欲为道之法也。
如陈健民上师云:《《原夫密宗有两重秘密:第一为法性秘密,第二为缘起秘密。法性秘密虽极微细,却极平易;当其未悟,并无可觅之处;及其已了,并无奇特之迹;其流弊最轻微,然极难救。缘起秘密虽极粗重,亦最危险;当其契合(正当二根交合时),固有特殊效能;若被误会,亦有堕落危险。……前者属大手印,后者属事业手印。前者亦称解脱道,后者亦称方便道,或直称贪道,以与解脱二字相反。此二道各具其秘密性,……。法性秘密者,法之本性离言绝照,不可思议,非人为之。密宗大手印教授中,曾苦口婆心设法说明,然其明体终不可如说显现。至若禅宗尤为真实,不用文字言语、教外别传,其秘密性更为显然,非到实悟实证,无法直接了解。……譬如打地和尚,何尝不愿说出?然充满口中皆是法性,只有打地以示其法;其后有人私藏其杖而问之,亦唯张口而已。彼固属初步接触充实之法性,尚在初关之中,无法从法性活出;要在能于法性现起妙用之第三步证量,方可随说皆是。…今打地之不能说出,正如苏东坡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端缘身在此山中。」余因苏东坡诗而为打地和尚解嘲曰:「空灵塞满到诸峰,充实无由分异同,难说匡庐真面目,端缘口气在其中。」》》(34-8~9)。然而打地和尚之打地密旨,陈上师犹未知之,如是所说只是彼之臆想尔。
陈上师又云:《《即是文佛本人亦无法比拟之。汉藏诸古德多以虚空比拟之(藏师如是比拟,汉地悟者绝非如是比拟)。然如悬想一虚空在上,而以为是法性,试问下方地面不属法性耶?中央作此悬想者非法性耶?…本人自彻见后,实际上了知:非唯上方如无云晴空,下方乃至四方、连行者本人,当时亦并无身体。外内上下左右、无表无里,一个无边圆球。此中并无能见之行者,亦无所见之法性。能所既无,真理自显,非人为之。所以秘密者,法性本身秘密,亦非有人可以保此秘密而不显露。当其法性自然显露,亦全不费力。故所云秘密者,特对未曾阅历之人而言;曾阅历者,亦觉平平常常也。…此法性秘密正如一个水晶透明圆球,人人从东边可以看透到西边,人人也可以从西边看到东边。既不能单指东边是水晶球,也不能单指西边是水晶球。若道把法性当作水晶球,全体举起,谁能为之?如有此人,试问此人可以身在法性之外耶?此人本身也属法性。又有谁人将此人连同法性一并举起耶?然而密宗显教皆说全体起用,如何起用此全体耶?非过来人实无法能了解、能说明、能实现,此所以称不可思议之秘密也。……法性渗透各种平常及奇特中,因此无法向任何边侧身进去。上师既不能用言语传授,弟子亦不能运用心灵领会。……然而密宗大圆满、大手印,在无可如何处,仍然设立善巧,导引到四灌(双身法之乐空不二),必有一日成熟。禅宗则仗子孙证量直指之作风,亦得特殊之根机,然终无法破此法性之秘密;唯有让过来人自己以其证量现前了悟。当其了悟,也是平常,终无公开其法性秘密之奇方。》》(34-10~13)
此即密宗一切古今祖师之所悟也--或谓一念不生时,「明性--了知」与「空无之性」不二;或如陈上师之以观想上下四方犹如圆球、空无边际,无诸遮障之空,以为如此即是法性,而谓之为密宗之第一重秘密;其实仍是意识妄想境界。禅宗之所悟法性秘密者,乃谓一切有情每日受用之第八识--阿赖耶识。此识可以实证及运用之,未观想之时及正观想之时,皆是分明存在,非是观想时方现前可见,非是不观想时便看不见,非以密宗之如是观想而成;是故陈上师所言之法性,并非佛法中所说之真实法性,只是妄想者所想之法性尔。然此观想所成之境,仍未离法性,由法性阿赖耶识出生故,而陈上师不知本心阿赖耶识何在,故有如是臆想言说。
密宗之缘起秘密,即是密宗所说「佛果位智德经验之缘起秘密」,即是男女合修之双身修法;密宗因有此法,故自称为「果地之修行法」,故自称能令人即身成佛,而名为「果地修行妙乘」,因此而贬抑显宗为「因地修行法」--证量浅薄、不能即身成佛。且观近代密宗汉人上师中极有名气之陈健民上师如何解说「缘起秘密」: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笃信佛教,他是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的弟子,朱棣于公元1405年邀请当时二十二岁的第五世噶玛巴至汉地访问,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接受了邀请,途经三年抵达南京,明成祖朱棣亲自在城门迎接,并奉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为上师。在第五世噶玛巴传法的十几日内,每天都有不同的瑞象显现,明成祖朱棣授予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的尊号,这就是噶玛巴也被称为“大宝法王”的由来。 明成祖朱棣和噶玛巴之间的关系非常真挚。由于这样的虔诚心,在某日的法会中,水乐皇帝观见噶玛巴无尽的精神象征“黑色金刚宝冠”,此宝冠戴在每一位噶玛巴的头上,是由十万名空行母的头发所编制而成的帽子,正戴在他的上师噶玛巴头上。永乐皇帝知道这是由于他对上师的虔诚所感,于是他决心复制一顶,并饰以珍贵的珠宝和黄金,然后献给上师噶玛巴。德新谢巴得到此冠后,将它在法会中展示给大众看,显示观音的大悲,并以此方式向大众传达他的加持和启示,这顶黑宝冠对于见到的有情众生具有见即解脱的能力。从此时起,黑色金刚宝冠遂成为历代噶玛巴之弘法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冠现存锡金隆德寺。 《明成祖与德银协巴》详述此因缘,是中国帝王与藏传佛教高僧系列丛书之一。 而《金刚经》自唐朝六祖慧能既此经顿悟后,在佛教禅宗中极为推崇,而且在民间也流传甚广。 明成祖朱棣本身就笃信佛教,再加上《金刚经》的知名度,所以明成祖编《金刚经集注》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元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自蒙古上都迁都金中都(今北京)后,即在朝廷内设立总制院,掌管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并授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管总制院院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称帝。不久,忽必烈即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1288年,总制院改名宣政院,同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并列,是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元朝中央四大机构之一。明朝西藏的中央管理机构是鸿胪寺明朝恢复鸿胪寺,并设过九关通事、外夷通事等官,掌少数民族事务。还设有提督四夷馆,掌国内外各种民族文字的“译书之事”。从永乐五年(1407)起,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翻译语言文字。正德年间 (1506~1521),增设八百馆;万历年间(1573~1619),又增设暹罗馆。明朝在全国分置十三个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又置十五都指挥使司以领卫所番汉诸军,其边境海疆则增置行都指挥使司”。在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沿袭唐制,设羁縻之府十九、州四十七、县六。②推行土司制,全国有土官宣慰司十一,宣抚司十,安抚司二十二,招讨司一,长官司一百六十九,蛮夷长官司五。③在西藏设朵甘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并广封当地佛教各派法王。清朝西藏的中央管理机构是理藩院 理藩院是中国清代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三年六月,改称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 ,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 。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 )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 ,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改为理藩部,清亡遂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 、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理藩院所辖,先后尚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