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奎琳·肯尼迪有一张照片,本白色高领羊绒衫让她的天鹅颈更加秀拔,深褐色短发随风飞扬。
奥芬巴赫的短章《杰奎琳的眼泪》,是一曲肝肠寸断的大提琴独奏作品。曾经有一个假托英国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蕾的版本在网上甚嚣尘上,这给了我灵感,将三个杰奎琳放在同一篇文章里,唏嘘了一番。所以,对刚刚上映的**《第一夫人》的主角杰奎琳·肯尼迪,仅从外形而言,我是熟悉的。
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杰奎琳·肯尼迪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夫人》里时,肯尼迪总统已经命陨于一颗罪恶的子弹,惊魂甫定的前第一夫人觉得独自一人无法抵挡媒体与公众对肯尼迪总统枉死的聒噪,打算请一名记者写一篇她的访问记。
她站在波士顿郊外一所远逊于白宫的宅子的窗前,等着刚从车里出来的记者进屋来。她的两眼间距不像杰奎琳·肯尼迪那样有些开阔,且头发的颜色深了些,这真让我纳闷:假如演员的两眼间距无可改变的话,**制作者为什么不能将娜塔莉·波特曼的头发颜色变一变?
或者说,为什么非要让不像杰奎琳·肯尼迪的娜塔莉·波特曼来诠释杰奎琳·肯尼迪?有一种说法是,《第一夫人》就是为娜塔莉·波特曼量身定做的一部**,也是,从童年时期参与了著名**《那个杀手不太冷》的演出后,娜塔莉·波特曼就成为好莱坞别具一格款的女演员。怎么拆解“别具一格款”这一说辞?套用一句流俗的套话,就是娜塔莉·波特曼“明明可以靠美貌吃饭,却偏偏要去拼演技”,且她对演技的理解可借用我们的一句古诗,叫做“功夫在诗外”。已经在好莱坞众星拱月了,娜塔莉·波特曼却做得到毅然别转身去,走进哈佛大学潜心修学,为自己赢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
果然“功夫在诗外”,为其赢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黑天鹅》,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是女主角妮娜。妮娜虽然被选为新一季芭蕾舞剧《天鹅湖》主角的第一候选人,强大的竞争对手莉莉却让她时时触感到迫在眉睫的危机。所以妮娜这个角色,能以曼妙的舞姿示人,不是娜塔莉·波特曼的难题,对这位打小就练过舞蹈的女演员来说,最难的,是如何将妮娜惧怕失败和克服惧怕这一心魔的过程,条分缕析地呈现在银幕上。但是,娜塔莉·波特曼凭借其扎实的心理学素养,完美地将黑天鹅妮娜送上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宝座。
惊艳的《黑天鹅》,让娜塔莉·波特曼到了不胜寒的高处。就在许多人以为妮娜是娜塔莉·波特曼难以逾越的表演高度时,这个出生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女演员,趁着在希伯来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之际,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亦即将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名著《爱与黑暗的故事》改编成**。
说娜塔莉·波特曼依凭《爱与黑暗的故事》完成了华丽转身,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与原著作者共同完成了编剧后,这部**还是娜塔莉·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二是影片的女主角也就是阿摩司·奥兹的母亲,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角色,但担纲的娜塔莉·波特曼将其演绎得悲欣交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颠沛流离的以色列人终于有了家园,阿摩司·奥兹的父母带着他迁居回了自己的祖国。生活在以色列伊始,母亲范妮娅快乐过,可日复一日阴郁的日子让范妮娅日渐萎靡,一夜又一夜地无眠。无法入睡的范妮娅,双眼像烛火一样放出倔强的微光。这微光,炙烤得范妮娅日益憔悴——有一场戏:好不容易睡了一觉的范妮娅打算请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去餐馆吃一顿饭,“我请客,什么贵你们点什么”,坐在豪华餐馆的精致餐桌旁对丈夫和儿子说这话时,范妮娅还清醒得是人妻是人母,转眼之间她又以自己只需要一碗白米饭的请求告诉我们,范妮娅再度被病魔攫走。这一场戏,娜塔莉·波特曼演来用明艳的外表与枯瘦的内心世界形成强烈对比,让范妮娅不久以后选择自杀,显得那么水到渠成。
这样一个角色,不容易塑造。影迷们可能在判断影片改编得成功与否时会摇摆,可是对娜塔莉·波特曼的范妮娅,却交口称赞。而我,则是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给娜塔莉·波特曼竖起了大拇指,因为我看到她能沉浸到阿摩司·奥兹的原著里,又能从中拔擢出来,在不改变原著气质的前提下,将文本完美地转换成了令人满意的影像。
所以,得知由娜塔莉·波特曼扮演杰奎琳·肯尼迪的《第一夫人》就要在此地上映时,我多么想尽快走进**院欣赏呵,可是,院线在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和钱包之间选择了后者。有意思的是,我好不容易寻找到的那一场《第一夫人》,就算是周末的早场,也几乎满座。而娜塔莉·波特曼再一次没有辜负喜欢她的影迷。
面对记者,娜塔莉·波特曼的杰奎琳·肯尼迪,忽而坚定,忽而游移;忽而强势,忽而无助;忽而骄傲,忽而悲痛欲绝……如此跌宕起伏的情绪波动,娜塔莉·波特曼演来如中国古建筑的榫卯结构,牢固了亭台楼阁,又不掠取建筑的整体美观。我想说的是,长得不像杰奎琳·肯尼迪的娜塔莉·波特曼,很快就让我坚信,银幕上不肯脱去沾染了血迹的粉色套裙的娜塔莉·波特曼,就是眼看着瞬间死在自己怀里的杰奎琳·肯尼迪,而那血迹,就是从肯尼迪总统的头颅里喷射出来的。
1963年11月22日下午12点半,约翰·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遭到枪击,身亡。在这之后的4天里,杰奎琳·肯尼迪就应该是《第一夫人》表现的那样,仓皇中是步行还是坐车去参加丈夫的葬礼,让前第一夫人非常抓狂。她神经质地颠三倒四着,直到牵着一双儿女出现在白宫的正门口,那一刻,总统夫人已成往事,杰奎琳·肯尼迪只是左右手搀着的一儿一女的母亲。由娜塔莉·波特曼重现的这一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面,原型和扮演者高度融合了。只是,在拍摄《第一夫人》期间变成杰奎琳·肯尼迪的娜塔莉·波特曼,她的坚定,也可用一句古诗来称许,“腹有诗书气自华”。
请问你是想问尤瓦尔·赫拉利的另一半是谁吗?尤瓦尔·赫拉利的另一半是ItzikYahav,尤瓦尔·赫拉利于1976年生于以色列海法,2002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专研中世纪史与军事史,现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她有一位男性配偶(ItzikYahav),他们于2002年相识,并在加拿大多伦多登记结婚。
第一章: 人类的新议题
这本书的架构书总分总的形式, 在第一章里作者对人类的未来做了预测。纵观人类悲怆的历史,经历过瘟疫、战争、饥荒,都使人口大量减少。痛定思痛,总会有一小部分人站出来解决这些历史难题。在那一小部分历史人物的带领下,世界级的战争因为联合国的成立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制约几乎不可能再次出现,天花瘟疫因为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已经绝迹。饥荒问题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不再头疼。这些问题终究不会再继续深度的困扰人类,与此同时人们更在意 幸福快乐、长生不老和生活质量 。作者对未来做预测,也是基于当下人们面对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讲,人们不愿意改变,因为人们害怕面对未知。但是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二章: 人类世
作者将过去7千年,人类进入农业革命之后的时期, 称之为人类世。在现代,人类以及人类饲养的宠物就占据了世界大型动物90% 的比例,大型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毋庸置疑,人类确实在主导着这个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宠物相比,猪,鸡等家畜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从出生就被圈养在牢笼里,然后在生命的某一个结点被送去屠宰场。任何哺乳类动物都有 情感联结 的需求,人类剥夺了家禽的需求。但似乎人类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而已。
第三章: 人类特质
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特质是什么?只有人类拥有灵魂、心灵和意识?为什么人类面对一件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意识,而哺乳动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被称之为预先设定好的算法步骤?为什么要剥夺动物所体现出来的动作的灵活性?最后,作者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哺乳类动物和我们一样,也具有意识和心灵。人类称霸世界的关键,是能够让许多的陌生人团结起来。团结合作的人类群体能够超过世界上任何大型动物群体,所以人类能够站到生物链的顶端。人类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团结起来的,这种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构想象。其实,这种 虚构想象 就是一种精神控制,信念控制的力量远远大于身体的力量。
第四章:虚构的力量
这一章以一句很有反省力量的话作为一个总结和升华: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的概念,好让为人类而服务。为什么到最后人类却为这些概念而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第五章:宗教和科学之争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通过秩序得以创造和维护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通过研究获得力量,用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第六章: 与现代的契约, 第七章:人文主义革命
与现代的契约 我的理解哈, 说的是人们一出生就被规定了生存轨迹,没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就像是一台机器从组装生产到分配到流水线夜以继日的工作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义,而这也是产生现代崩溃的原因。而人文主义革命的出现,为人们的存在赋予了意义。人文主义主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认为人们自己内心的体验感是最高的评价准则,没有上帝,没有神话,上帝已死(尼采)。现代契约要求人们不停的干活,人文主义为人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具象和抽象相辅相成,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第八章: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第九章:大分离
现代生命科学发现人们内心的体验感只不过是大脑中的脉冲信号,而自由主义提倡的叙事自我只不过是人们将那些脉冲信号拼接起来的妄想而已。有些事情本来没有意义,是叙事自我从拼接的脉冲信号中强行附加意义,这些发现对自由主义者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在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可能将人类分成两种人:一种是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人类,另一种则进化成超人类。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人工智能算法给出的决策,在那个时候人文主义将会面临大分离的崩溃命运。
第十章:意识的海洋, 第十一章:数据主义
已知人文主义可能面临崩溃的命运,作者探讨了可能出现的两种新的意识形态: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主张用算法和基因升级人的心智,将智人打造成智神,用现代话来说应该是高级智商,高级情商的那种人。但是科技人文主义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就是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人们却在开发能够重新设计、改造人们意志的科技。感觉这成了一种零和博弈的现象,不是人类的意志消灭科技,就是科技创造出智神代替人类。
科技人文主义在存在形态上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作者提出的数据主义进一步弥补了它的缺陷。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构成的,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体现在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以互联网的大数据为例,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分析出你的想法,然后对你的下一步行为做出预测,这些已经司空见惯了。更进一步讲,未来的世界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驱动着你的生活,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决策的依据。数据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不排斥人文主义,不排斥人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感,我觉的数据主义更像是存在于科技人文主义和自由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状态,而且据我对现代数字时代的分析和体验而言,数据主义很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未来简史》每一章内容做的一个随笔,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纵观全文,作者在历史事件、宗教、社会制度、人工智能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学科跨度之大和思考深度之深着实让人佩服。作者在最后提到了几个问题很有反省意义,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数据处理、智能、算法。这几个关键此构成了现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签,同时也是对现代数字时代的一个总结。作者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让人们反思反省,现代数字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多大的影响,哪些有利,哪些有害,以及如何避免数字时代的副作用等。
君子性非议也,善假于物也。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究还是制造工具的智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