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意识。
我们是在我们的知觉体系上形成我们的意识的,佛教讲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申,意。其中第六个字意,就是我们的意识。
意识就是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5个通道所获得信息的一个整合处理。
首先,建立一个概念:万物是一系演化的。方便我们理解后文所说
生物存在是分子存在的进展产物,在生物学上有一个很基本的说法,生物是基因制造更多基因的工具,鸡只是鸡蛋制造更多鸡蛋的工具,生物存在是分子存在的代偿维护体,所以基因永存,有机体是通过死亡不断被抛弃的。
《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说动物甚至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使用的都是意识。
他把意识叫生化算法,把思想叫电子算法。
他还打个比喻来说明意识的纯粹无意义,说我们的意识也就是我们的生化算法,就好比飞行中的飞机的发动机发出的噪音,这个噪音对飞机的飞行没有任何作用,但我们却是无法消除他的。
他说意识就是这个对人的电子算法没有任何作用的噪音。
2那么意识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没有任何作用吗?
首先,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意识在我们人体内最底层,就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沟通,表达为我们人体的整个神经系统。
以下作详细说明:
当多细胞生物出现,细胞中间层细胞的营养与信息通道被遮蔽,于是它不得不转化成神经细胞,以便在有机体内进行能量与信息调节与匹配,随着有机体的不断复杂化,神经细胞一路分化为神经网,一路分化为神经结,也就是最原始最低级的中枢神经,他只是为了调整多细胞有机体共生关系的,也就是我们的植物神经系统,他最初发生的时候完全是对内的,对内调节我们体内不器官组织的共生的。
如食道的蠕动,心脏的跳动,是不受我们意识控制的,但是却是受植物神经系统精密调节的。
神经网,神经结最初发生的时候,只是为了调动有机体内部的一个升级整合,随后有机体越来越复杂,出现低级中枢,如我们的脊髓,我们踩自动车两脚做圆行运动时,我们满脑可以想其他事情,就是受脊髓调节的而不是我们大脑。
再往下发展,就是我们的中脑部分,也就是下丘脑网状部分,动物的高级中枢,也就是我们脑部的低级中枢,他已经展现为对内精密调动我们的生理程序。如我们的胃肠蠕动,心脏跳动,肌肉收缩,所以这个地方也叫生命中枢。
同时它又有了对外功能,我们知道生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由自养型生物进化为异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不像原始单细胞,太阳一照,他就获得能量物质。
如动物,他必须通过吞噬其他生命来获得能量物质,于是他就必须对外建立识辨系统,找见依存物质,这种对外界建立识辨系统以达成依存的过程,成为对内植物神经系统的一个叠加,这个部分,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识。
再往后,就是灵长目动物,也就是我们人类出现的大脑新皮层,在解剖学上叫额叶皮层,占我们人类大脑60%-80%,占猿类20%,这个部分构成我们意识的最上层,用我们今天计算机的说法叫算法,在哲学上的用语叫思想。
这就是意识在解剖学上的一个关系排列:神经细胞 - 神经网神经结 - 中枢神经 - 高级神经中枢 - 人类的大脑新皮层。
这个过程历经38亿年,从低级到高级,从对内到对外,从细胞, 多细胞有机体, 动物最后到人类。
这就是我们第一点所说的,万物是一系演化的,我们人意识追究到最底层,就是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3深层解读:意识的五个层面
我们可以把意识分为五个层面:
第一层无意识,
第二层潜意识,
第三层意识。
第三层意识又可以分为显意识与思想。
在显意识层面,又可以分为对内意识与对外意识。
其中,对外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主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就是指这一层面,也就是我们对外的知觉体系,也就是我们的五官。
4第一层:无意识意识的最底层
一切感知最基础的物理感应层面发生在细胞功能上的表达,叫无意识。
38亿年前出现单细胞,他已经比分子脆弱多了,我们知道分子获取能量形成结构需要能量,但他维系这个分子结构不再需要能量,他已经达到一个能量平衡状态;
但细胞即使形成这个结构需要能量,他维系这个结构也需要能量,因此细胞从诞生开始就必须源源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物质,我们把这种从外界获取能量的过程,叫新陈代谢。
所以新陈代谢首先标志着生命体的高度脆弱化。
细胞要从外界获取能量物质,就必须能够识别外界的能量物质,于是他的细胞膜上就出现受体,受体能识别宇宙中的大多数粒子原子,然后在细胞膜上进行粒子交换,形成胞膜电位,这在生物学上叫粒子极化反应,细胞通过在细胞膜上的物质交换形成胞膜电位,以及于这个电位的集中形成生物电,这个生物电经输入神经导入中枢,然后经输出神经导入效应器,完成一个反射弧。
无意识是我们一切意识的最基础,最底层。
我们的一切感知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是我们人类的一切感知活动的基础中的基础,它在感知方式上停留在原子与分子的物理感应层面。
人类的感知能力只不过是物质的物理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就是从这个无意识说起。人类的感知能力感性,知性,理性下面有一个基础,就是这个物理感应,也就是这个发生在细胞层面的无意识。
所以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我们意识的最最底层,就是发生在细胞层面的无意识,它的感应方式,就是物理感应层面的电磁感应。
5第二层:潜意识
我们前面说了,神经网神经结最初发生的时候,只是为了调节多细胞的共生关系的,他纯粹只是对内的,随着有机体越来越复杂,它进化为我们对内的植物神经系统,精密调节我们体内各器官,各组织,各系统功能匹配与能量输送,如我们的胃肠蠕动,我们的心脏跳动,是受他精密调节的,他是协调我们体内平衡的。
这个部分我们拿显意识是调动不出来的,我们即使不在意识上去关照它,它照样运动有序。
因此黑格尔说过一句话:我们不知道食道是怎么蠕动的丝毫不影响胃肠正常蠕动。
佛洛依德讲,潜意识对显意识造成严重的干扰,他重点指的是性意识对显意识的扰动,也就是人类第一次知道我们的精神是被这样一个低级的生理程序给严重扰动着。
他说,性压抑会造成人类精神的严重错乱,也就是架构在潜意识这层之上的显意识,是被底层的潜意识严重干扰着的。如果底层的潜意识发生动荡,那么显意识层面,也绝难稳定。
比如我们人在紧张的时候,心跳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呼吸加剧,这就是我们的对内的植物神经系统精密调动机体处于待爆发状态,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为什么?因为我们人类的神经系统的进化是我们在丛林中当猴子的时候形成的,丛林中随时都有可能冲出来一只老虎,这种保持对任何风吹草动就警惕的状态,是确保我们在丛林中存活下来的关键。
今天我们生活在文明丛林中,已经没有了当年动物丛林的威胁了,但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动不动就紧张的潜意识成了扰动理性思考的罪魁祸首。
比如我们下棋时,想赢或者怕输的念头就会不自觉使得我们的机体处在一定的紧张状态下,这种紧张状态是不由我们显意识控制的,他跟我们在动物丛林时时刻保持警惕以应对草丛中随时可能冲出来的老虎是一样的,是受我们潜意识自动调节的,在丛林时,它能使得我们机体第一时间爆发逃命,然而在今天,它却可能成为扰动我们理性思考的罪魁祸首。
我们越想赢或者越怕输,这种扰动就越严重。
当这种念头达到极致时,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这个人好像疯了。
比如考试,平时都考得很好,但一到大考就不行,越是关键的考试,我们通常会越紧张,甚至一到考场脚就发软。
再比如我们现在的激进文化讲要更高更快更强,每个人的欲望都被过度调动着,去参与社会竞争,去追逐优势资源,这导致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不自觉的神经紧张状态。
老子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思就是如果你都没有这个念头,那么还有什么能扰动你的呢?
这就是我们的植物神经系统,如果我们的这个内部系统都不能稳定,那么架构在这个系统之上的显意识层面,绝难稳定。
潜意识类似我们企业组织的行政部门,他是协调各部门资源调配与分工协作的。而且这种协调,是不受我们显意识控制的,他是受植物神经系统精密调节的。
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对内植物神经系统,协调有机体内各器官各组织各系统的功能识配与能量调节的,他是我们显意识层面能否稳定调动的前提基础。
6第三层:显意识
显意识这层,我们又可以分为意识与思想。
在意识这一层也就是思想下面,又可以把意识分为对内意识与对外意识。
7对内意识
对内意识如我们胳膊脚手的调动等,也就是构成我们人体自己功能调节的,是受我们显意识控制的,这叫显意识的对内意识。
8对外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
意识还有一层,在我们的显意识里面全面表达,是我们意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对外意识,对外建立识辨系统,也就是对我们的五官所获得信息的一个综合处理,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就是指这一部分。
生物存在38亿年,直到古地质学上的寒武纪时代出现扁形动物才第一次出现视觉,而且扁形动物只有视觉,没有听觉嗅觉等其他器官,这标志着当动物进化到扁形动物这个级别的时候,生物对外建立识辨系统已成为重大活动。
我们前面说神经系统最初发生的时候,是对内调节各器官各组织各系统共生关系的,生物发展到一定程序,必须对外找见依存物质,获取能量,才能生存下去,于是神经系统从对内调整向外放发,逐步进化出我们人类五官。
9我们的主观感觉通道是一条封闭通道
我们人类获取外部信息只有这5条通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指的就是对这5条通道所获得信息的一个综合处理。
我们只有这5条通过可以抵达外物,我们没有这个通道以外的其他通道可以抵达外物,于是我们无法判别这5条通道给我们提供的世界图像与真实世界的匹配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要找见他们之间的匹配关系,必须要有这5条通道以外的其他通道,作为边界,才能比较。
但是我们找不见第6条通道,边界不成立,于是我们不知道这5条通道到底给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我们把这5条通道叫作封闭通道,这在哲学上叫形而上学的禁闭。
10意识是:惯性处理模块
视觉,感光信息;
听觉,感振动波信息;
嗅觉,感气味分子信息
味觉,感能量匹配信息
触觉,感觉物质形态信息
对这5条通道所获得的信息的处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
从5亿7千万年前扁形动物出现视觉到今天,经过数亿年,对这5条通道所采集到信息的处理不断地进化与调整,也就是不断地在基因遗传,基因变异与自然筛选共同作用下,把这5条通道所采集到的信息变成一个惯性处理模块。
也就是处理信息的本能模块,本能在生物学上指动物的直觉反应,也就是他是不调动思想与算法的,他是一个动物般的自动化的处理信息模块。
11意识的用智方式是以模拟与快速类比以达成判断的
比如说我们对比两个一样的物体,我们展开我们的视觉,大的物体一定说明它离我们比较近,小的物体一定标志着他离我们比较近,这里面没有算法,这是我们展开视觉,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图景类比模式以达成快速判断,他是简洁高效的,不调动思想的。
在意识层面有没有算法?
一只豹子追击一只羚羊,羚羊往一个斜角跑去,豹子展开他的视觉,看见羚羊前面有一片障碍物,料定羚羊一定拐弯,豹子不用计算,直接沿三角形的一个边追击羚羊,而不走三角形的两个边,这算豹子完成一次算法,这是通过视觉的快速模拟以达成判断的,这是一个极为简洁的图景式类比算法。
佛教讲六根清净,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申,意。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想认知更为高明的东西,我们必须腾空这六根,也就是腾空我们的5官与意识,压缩腾空我们的经验体系,佛陀能在2000多年前没有我现在这些现代物理学信息,就提出这样的说法,实在是高明。
12因此,意识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无效
王老师对此还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叫小儿辨日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就是有一个小孩问孔子,早上的太阳很大,但热量很低,中午的太阳很小,但热量很高。从图像上判断,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从烤火炉经验上判断,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到底是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的?
我们这位伟大的圣人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在我们今天,很多人估计也答不上来,他必须借助天文学,大气物理学,光学这三个学科的知识,才能答得上来。
再比如我们展开我们的视觉,何曾会想到对面那个太阳是地球的130倍,我们如果不展开我们的思想,我们永远也不会想到,我们脚下站的这个地球,正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运行着。
在这个困惑的年代,
旧的故事崩塌,
新的故事还无以为继,
我们该怎么生存下去?
——《今日简史》
文丨旧故麻袋
∨
在我这个年纪,说不焦虑是假的。
工作不上不下,生活不上不下,未来充满迷茫,当下满是焦灼。虽有梦想,但也明白自己的局限,只能怀抱满腔热血,埋头苦干,几乎已到了要向命运低头的最后挣扎阶段。
所以我们这代人,害怕自己销声匿迹在时代的洪流里,是真的。
源自网络
于是“知识付费”的大蓝海被打开,有了罗胖,有了“得到”,有了大批顺应时代而来的学习类APP。移动互联网带给我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无孔不入的占据着我们碎片时间,无论是工作间隙,还是平日闲暇,大家似乎都早已被驯化成了“低头族”。
我是“得到”忠实的订阅用户,也是“低头族”忠实的一员。前两年,罗胖极力推荐《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时,我都没下手,倒是《今日简史》的推出让我萌生心动,书价并不便宜,一犹豫,错过了“奸商”罗胖难得一遇的优惠时段,只好趁着“言几又”还有会员折扣,专门跑去买了《简史》全套三册。
按照顺序,我应该先看《人类简史》,然后是《未来简史》,最后才到《今日简史》。但《人类简史》诉说过去,《未来简史》诉说未来,两本书写的都是来日方长的那些事,而《今日简史》对我来说期待值最大,毕竟我们活于当下,有感受、感触,也会有所体会。
在开始说《今日简史》之前,首先来了解一些硬知识,比如作者。
作者名为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人士,被外界称为“青年怪才”,是当下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还有着许多头衔: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畅销书作家等。
《今日简史》的小标题为“人类命运大议题”,细细品味,别有一番“危言耸听”之嫌,还是喜欢它的原标题《21世纪的21堂课》(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比较接地气,也比较亲民。
书中的“21个议题”均为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核心话题,比如我们所担心的科技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宿敌;比如世界格局,该如何看待如今这种局势;再比如想适应未来的世界,现在我们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诸如此类,未来技术与人类未来命运有关的各种断言、预言。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一本理论性知识太多,甚至哲学向的书,读起来会无比乏味,甚至生涩,但当你打开第一章内容,你就会发现,作者能让这一系列作品风靡全球的原因或许并不是他的预言和看法有多高明,而是他能将一些原本枯燥的学术看法通过一个个案例,通俗易懂展现在你面前,语言幽默流畅,还穿插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可读性很强。至少能让你第一时间接受它,并让你能静下心来好好听他说。
赫拉利提出的主导话题,是今日人类社会遭遇到了和即将遭遇更为猛烈的AI和生物技术的冲击,从而使人类对自己的定位、看法、三观、社会制度产生全方位颠覆。而无论是自由主义价值观,还是民族主义抑或是宗教,都在当下社会中渐渐失去根基。用作者的一句话解释,就是:“旧故事”面对“新问题”,正在失去其有效性。
对科技的担忧,人类大可不必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科技的发展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人类一直被“人工智能未来将统治世界”这一假设感到恐慌,如今大可不必。因为只有人类才懂什么叫意识行为,而机械化程序根本很难或无法模拟这样的意识行为。
“意识”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是最高等级的困难问题,是迄今尚未进入的领域,而人类社会和个人生存的核心恰恰是因为“意识”。通俗解释就是人有三观和喜怒哀乐。人因价值感而存在,而一套算法不存在“自我价值”一说,更别说情绪化了。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曾凭借强大虚构能力统治了地球的生物,今天却面临着技术赋予人类重新设计生命能力的窘境,或许新物种的诞生指日可待,毕竟新闻已经有类似“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等新闻,人们众说纷纭,道德层面满是谩骂指责,但对于科技而言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进步,人类的基因编辑工程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征程。
自由主义的困与忧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自由主义是目前为止最佳的社会形态。可“自由主义”是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故事,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有意义的讲下去?但自由主义又是一个坑,因为为了让每个人能拿到更大的一块饼,这个总饼需要越做越大。而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民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政府需要配合经济的增长,才能平息社会和政治冲突。
政治环境处于分裂,国家应如何应对
面对环境的压力、技术的颠覆、战争的威胁,人类只有放弃争议,走向联合,才可以彻底应对这些问题。可现实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分裂的世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自由主义”正在幻灭,反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浪潮加剧,人类正陷入一种幻灭和愤怒的虚无主义。
政治全球化是解决危机的唯一路径,“国家”这一身份认同,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类需要建立全球性认同,共同解决今天的问题。
信息社会应如何明确数据归属所有权
未来的霸权,可能是数据信息的霸权;未来的极权,可能是通过信息网络对于每个人进行深度监控的极权。数据所有权,或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议题。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社会不平等正在加剧,最富有的100人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越了最贫穷的40亿人。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时候,数据到底该归谁所有?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数据所有权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世界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灾难。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本书太过深奥了些,或者说这是本当下没什么必要看的书,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一生。但你若说这些与你无关,它又关乎未来,关乎文化,关乎生死,我们是这个纷乱社会的创造者,也是这个复杂社会的经营者,拥有一本能带领大家看清未来的书,实在很有必要。
当然也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一些话题穿插在书中,比如你的工作,比如教育。未来,混日子或许会成为过去式,“稳定”会是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想要生存,就需要拥抱未知、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而至于教育,当下语数外,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理论化教学,未来很有可能不必再用,因为人工智能比人类更会写程序,谷歌翻译应用也能让只会说“你好”的外国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话、粤语或客家话来交谈。信息在持续更新,技能很快过时,灌输知识的意义何在呢?
那我们应该教什么?很多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老师最不必给予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因为我们当下信息获取以达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人们只需拥有区分、解读、整合信息的能力就行。学校也不再是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创造力、重塑自我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其实我们可以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因为我们就是这样一直存在的,但我们也可以先去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未知的宇宙。
旅行是让你看到不同的风土人情,而这些作品是让你感悟不同的思维碰撞,我们需要这些补给,它或许并不会直接给你带来改变,但未来的某天,你会感谢曾经爱思考、爱看书的自己。
毕竟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经说:“知识的最大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对知识的幻觉。”
毕业季来了。
最近看我司招进来不少应届毕业生,作为一只老社畜还是挺焦虑的——思维不及小朋友们活跃,体力也不比年轻人好。
社会 的压力时刻在 加速我们的焦虑和对登顶速度的追求,好像 30岁一过,大业未成的人就只能等着入土了。但时间长了,我们总能发现,这种焦虑不过是一场骗局。无论人生多短暂,塔顶有多难到达, 对普通人而言往塔顶走的路其实都是细水长流、需要精打细算的。
本期给大家从经济、思想、生活等多个方面筛选了20本书,希望这些书能让你快速超越自己、超越别人。
《人类简史》三部曲
尤瓦尔·赫拉利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0月
思想,从来都是最好用的工具。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人类简史》三部曲一直这么火热的原因吧。
如果你没有读过尤瓦尔的作品,你完全不会想到他用一种什么样的脑回路来解读这个世界; 如果你读了尤瓦尔的作品,你会终身感谢他。
且不说尤瓦尔·赫拉利对未来世界的观点和他的主张对不对,就是这个思维方式,打破,重塑,新的解释,这一条龙的思想服务,就能把你的思想拆了重盖。
《穷查理宝典》
彼得·考夫曼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8月
在理财这件事情上,赚钱固然重要,但很多有经验的人告诉我们—— 别赔钱,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这件事情上,查理·芒格很有经验,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变态的爱好—— 搜寻别人的错误,并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把别人会犯的错牢牢记住。 以后,当碰见那些想跳的坑时,就拿出来对比,这个坑乔布斯跳过,这个坑诺基亚跳过……就这样,查理·芒格修炼成了 凌波微步 ,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上成就了巴菲特。
《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
里德·哈斯廷斯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2月
网飞有多牛?市值超2000亿美元,业务版图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你刷过的《纸牌屋》、《女王的棋局》、《爱,死亡和机器人》等都出自网飞之手。
作为创始人兼CEO,里德·哈斯廷斯引领网飞实现了成功转型和强势增长,并坦言这得益于一套 违反直觉的管理原则 :在网飞,你不需要取悦你的老板,只要给出坦诚的反馈;你不需要层层审批,就可以决定出差标准;你不需要用加班证明自己,只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能得到丰厚报酬。
这些不拘一格的工作法都是如何实现的?哈斯廷斯联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艾琳·迈耶,开创性地利用内外部交叉视角,揭示了人才重于流程、创新高于效率、自由多于管控的文化内核,让读者能从网飞的实践经验中获得高价值的思维启发。
《原则》
瑞·达利欧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月
瑞·达利欧,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那为啥他就成功了呢?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干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己的原则 ,大概有500多条吧。
人家靠这些原则,最终管理了1500亿美元的资产,我们努力学一点,也许能把自己的工资再提高1500元。( 算了,还是先祈祷别被炒了吧 )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苏世民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月
作者苏世民,年薪7亿—8亿美元的大佬,黑石集团的创始人,有“华尔街的新国王”“私募界的巴菲特”“美国房东”的称号。他的公司管理着超过5500亿美元的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人, 把自己白手起家的经验,全部都写在了这本书里 。很多成功人士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喜欢著书立说,结果频频被打脸。但是苏世民的书不一样, 他写得很真诚,花了2年的时间,来打磨自己这几十年的创业经验。
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人成功背后的全部秘密。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2年7月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在思考,比如,“中午吃啥”这种千年难解的问题。
但真正的思考,不应该是这样的,思考是需要技巧和训练的 。本书给我们分享的就是思考的两种基本方式—— 快思考和慢思考。 这两种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处事,但是它俩也很随意,一个经常懒癌发作,另一个则随意做决定。
本书提供了对它们进行训练的方法。
《习惯的力量》
查尔斯·都希格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2年3月
“ 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如果把拖延变成自己的习惯,那么你会有怎样的命运呢?从短期来看,无非就是完不成KPI,熬夜熬到秃头,某宝的年终总结上叫了200多次外卖而已…… 从长期来看,也就是过完碌碌无为的一生吧。
本书发现,我们日常行为中的 40% 都不是自己做主的,而是出于习惯性行为(比如,连着点同一种外卖长达几个月)。本书对于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很多妙招,就看你能不能学以致用了。
《我的世界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08年10月
爱因斯坦,一个靠想象力改变世界的人。
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是个学霸,但是学霸的脾气让他在毕业后完全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靠后门得到了一个公务员的工作,结果还不务正业,天天坐在办公室假装认真上班,实际上却在思考“宇宙和我的关系”…… 结果一不小心,就想出了改变世界的东西。
本书是爱因斯坦除了物理学之外所关心的地球问题,所涉及范围相对渺小,也就只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方面的探讨。
《认知天性》
彼得·C布朗 等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0月
人人都说这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有人因此沉淀出了气质,而有人却只能在此沉淀出体积…… 不是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大,是不同的学习思维成就不同人生。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学习,却从来没人教我们该如何学习 ,因此涌现出大批像我一样努力学习的学渣,无论是上学时的死记硬背,还是上班时的两天速成班,都是对生命和金钱的巨大浪费。
本书澄清了关于学习的种种误解及学习的真相,提供了简单有效可操作的学习方法 ,值得一试。
《自律给你自由》
约克·威林克 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12月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励志书,虽然也有灌鸡汤的嫌疑,但比普通的鸡汤文学又热血一些。
在这本书里,作者约克·威林克描述了自己的生活:时刻对精神和身体双重约束。前面也提到了,现在关于如何克服障碍、实现目标的书太多了, 但这些建议往往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自律。
所以在这本书里,你会学到遵守纪律的策略、克服拖延的战术,坚持自律。
《煤气灯效应》
罗宾·斯特恩 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6月
总是在纠结,很难下决定,经常自我否定,这说的是你吗?如果是的话,你可能是被人洗脑了。
美国心理学博士罗宾·斯特恩将这种畸形的关系,写进了《煤气灯效应》这本书里,它广泛存在于婚姻、职场和家庭中, 这段关系由双方共同打造,一方扮演着凡事都正确的角色,另一方的生活被控制者定义,慢慢失去自我意识。
煤气灯操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你并不会察觉这有什么问题,但一旦你接受了一个微小的开端,就会一步一步地走进煤气灯操纵的泥沼。
《跳出你的思维陷阱》
斯科特·亚当斯 著
中信出版社
2021年1月
很多人会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我要一个月减掉20斤,或者我要35岁前赚到100万(这个我也想)。虽然这些目标看起来很精准,也很有诱惑力,但如果缺少有效的方法,其实根本完成不了。
因为人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容易坚定自己的立场。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思维陷阱, 很多你以为的事情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如果能经常反思自己,“我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就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理性决策》
凯利·兰伯特 著
中信出版社
2021年3月
这本书的作者,美国里士满大学知名神经科学教授,凯利·兰伯特教授潜心研究数十年,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给大家提了个建议: 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地生活。
乍一听有点鸡汤,但这确实是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
因为当大脑的信息系统受到贫困、精神疾病等破坏时,就会制作出“大脑泡沫”,它们会让人变得更脆弱,影响我们的情绪,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想要始终保持理性,持续做出正确决策,就需要警惕和防止大脑泡沫的出现。
《企鹅欧洲史》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5月
如果说,我们对自己的 历史 了解还算全面的话,那么对欧洲 历史 ,大多数人确实只知道零星点点。 《企鹅欧洲史》则让我们拥有了一条完整的线。
这套书的成书过程相当艰难,因为邀请的是名校大拿,而他们是出了名的拖延认真负责( 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有两本没出完 )。幸运的是,已出版的书,确实配得上作者们的头衔。
有了这套书,欧洲的四千年就到手了。 这种类型的书,你只要硬着头皮看完一套,从此你的人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这书你们看是看,千万别问啥时候出下一本。
《赢》
杰克·韦尔奇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6月
一本经过时间的考验成为多年的畅销书,必定能解决人们的普世难题。有人念大学时就看过, 现在依然是不少人的职场圣经 。
不管你在职业的哪个阶段,都会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章节, 比如我刚刚翻到“公司应尽早开除不适合的员工”这一节……好了,自我反思两分钟。
杰克·韦尔奇这本商业传记有多伟大? 它至今还影响着很多公司的管理模式,包括互联网一些巨无霸企业的领导者 ,他们也深受此书影响,你能在很多爸爸身上看到相投的管理气质。
《复原力》
里克·汉森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4月
今年很多人过得不顺,三天一挫折,五天一暴击的,内心脆弱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而人类大脑还有一个bug, 就是好消息记不住,坏消息记得牢 ,10件好事和1件坏事比起来,你更容易被哪一件坏事所吸引,感觉我们人类就是天生的受虐狂。
这本书很暖心,教你如何提升一些耐挫力, 如何在坏消息层出不穷的今天,不被坏事所击垮,一点点找回内心能量。
一本大型自救指南书,很值得一看。
《向前一步》
谢丽尔·桑德伯格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4年10月
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你会发现你可以改变自己的世界。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当年误以为自己的人生就应该是考个公务员,生个孩子了事,但这种人生太不得劲儿,于是她向前一步,冒着秃头的风险,告别了不爱的婚姻,进入了互联网公司,然后成为了美国薪酬最高的女高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让它超越了普通的畅销书,成为了经典。
《资本论》
马克思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4月
一部需要跪着才能看完的经济学著作, 如果看懂了这本书,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 它解释清了钱生钱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劳动者怎么被剥削、老板为什么总让你加班这些破事,简直醍醐灌顶。
但像这种经典的大部头作品,很多人认为晦涩难懂 ,为省脑子跑去看连作者都不知道在写什么的烂书,结果越看自己越乱,为逃避一时的艰难 (其实就是思维懒惰) ,给自己制造了更多麻烦,在闭环里傻转,得不偿失。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踏实下心 (硬着头皮) 去读读马克思这本开山鼻祖之作, 一遍读不懂,就再读一遍,直到读懂读透,一旦迈过这个坎儿, 你就会弄懂资本的底层逻辑,思想再也回不到原本那个狭小的领域了,总之不要错过它,避免终身遗憾。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
《人生的智慧》推荐过很多遍,为什么我们还没拥有智慧?掐指一算,我猜有人因为书太经典,逆反心理作祟不想读;有人就算买回去也是简单粗暴读一读, get不到华叔哲学的真谛。
想赚钱想幸福想被人爱,人生不如意不顺遂焦虑得要死的人,都请自觉前往华叔那里 ,读他读他再读他,你的人生将从今天彻底改变。
希腊古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一句箴言:“ 认识你自己。 ”
这句话被古希腊人奉为神谕,被苏格拉底奉为座右铭。
不言而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是人类永恒的使命。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在努力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其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于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可以通过阅读专业的学术著作来了解。可是,这对于儿童而言,是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绘本《生命的延伸》一书化繁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将专业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儿童秒懂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本书的作者中村桂子是专业的理学博士,也是日本JT生命杂志研究馆馆长。他著有生物学相关著作超过30部,并获奖无数,称得上是生物学界的权威专家。由他执笔的《生命的延伸》绝对是高品质之作。
本书对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做了巧妙的阐述,让孩子了解到生命之间的联系,也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珍爱生命。
如果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家长通常会告诉孩子,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生命的延伸》对孩子的疑问给予了更详细的回答,说明我们的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
妈妈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细胞——受精卵。这个细胞在妈妈的肚子里分裂和分化,然后逐渐形成完整的身体。
当胎儿出生的时候,最初的那个细胞已经发生巨变,变成了拥有3万亿个细胞的个体。
作者寥寥数语,便把受精卵到胎儿的发育过程简单明了地概括出来,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沿着这条脉络向上追溯,探究的就是人类的起源,即人类共同的祖先。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沿用了进化论的观点:最早的人类是从大约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祖先是更早的南方古猿。大约在200万年前,这些远古人类有一部分离开家园而踏上旅程,足迹遍及北非、欧洲和亚洲等地。随后,这些远古人类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逐渐进化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不同的人种。
《生命的延伸》同样遵循了进化论的观点,地球上生活着的73亿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大约20万年前在非洲出生的智人。简而言之, 我们共同的祖先是非洲人。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人类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本书讲解了人类的起源后,继续向上追溯生命的起源。
关于生命的起源解释起来稍微有点复杂,要从46亿年前说起。
46亿年前,宇宙中诞生了太阳,然后诞生了地球。之后,地球上出现了海洋。
38亿年前,海洋里产生了细胞。这些细胞特别小,肉眼看不到, 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 。
当地球上出现氧气后,有些特别有生命力的小细胞就演化成大细胞,大细胞再进一步增大,成为新型细胞。
新型细胞聚集在一起,诞生了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海绵。海绵动物继续进化,诞生了贝类、海星、虾。这些动物都有了眼睛,它们可以互相看到彼此。
从文昌鱼开始,进化出了带脊柱的鱼,然后出现了有下巴的鱼。下巴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史上的重要节点,动物们得以形成大口吞食的积极生存方式。
生物诞生后的30亿年里,它们就这样一直生活在海洋里。直到5亿年前,生物们才开始登上陆地的大冒险。
首先,海藻爬上陆地,演变出苔藓和蕨类。随后,在阳光的作用下,逐渐有了草,树,原野,森林。就这样,动物也开始登上陆地。
最早登陆的动物是昆虫的祖先,随后是蜘蛛和蝎子的祖先。当有厚鱼鳍的鱼登陆后,鱼鳍演化成4条腿,便诞生了两栖动物。接着,进化出的是爬行动物。就这样,动物界著名的大咖恐龙繁盛起来。
当开花的树、蜜蜂和蚂蚁也相继出现,地球就变成了各种生物共存的热闹星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这不只是生物学家的猜想,而是科学家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2017年4月,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的条状铁层的绿岩带进行考察时,在距今至少38亿年的铁矿石样本中发现了最古老的生命的痕迹,从而证明了地球在38亿年前就有生命了。
生物在陆地上的进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地球上曾出现过5次生物大灭绝。其中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地球,盛极一时的大型恐龙就在此时全部灭绝。
大型恐龙虽然消失,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却幸存下来,然后进化出新的哺乳动物。此外,一些长着羽毛的小型恐龙进化成小鸟。
幸存下来的哺乳动物进化出一个又一个新伙伴 ,其中人类的始祖猴子也诞生了 。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如果没有大型恐龙的灭绝,就不会有哺乳动物的繁盛,也就不会有人类的诞生了。
恐龙虽然早就灭绝了,现在的孩子却对这种动物充满了好奇,并且极为崇拜。
孩子们如果了解到进化史中这一里程碑事件,会让他们对恐龙这种动物有更深入的认知。
我们再说回到人类的祖先。约在6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他们进化出很多人种,但相继灭绝,只有非洲智人幸存下来。
后来,非洲智人迁徙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方居住下来,逐渐进化为现在的人类。
不仅人类有共同的祖先非洲智人,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38亿年前最初的那个细胞。
当孩子认识到,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都有亲密的关联,自然会更加尊重世界上所有的生命。
本书的插画师是日本著名的自然科学画家松冈达英,他一边到处旅行,一边创作了大量自然科普绘本,曾获日本绘本奖、日本科学读物奖等。其中,他创作的《自然图鉴》被专业人士当做工具书使用,不愧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权威画家。
《生命的延伸》的插图是高写真的水彩画,松冈达英对不同时期的动植物都进行了科学的考证,然后真实精准地再现出来。同时,构图和配色都极为出色。
鱼类进化成两栖动物这副图,不仅再现了这一时期动物和植物的演变,也展现出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以及不同植物的共性和区别。从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清晰脉络。构图巧妙,形象生动,细腻传神。作为自然科普插图,既符合真实性,又不失艺术性。
陨石撞击地球这幅图,再现了陨石降落这一惊心动魄的瞬间。身躯庞大的恐龙惊恐不已,眼睁睁地看着未日的到来;老鼠和会飞的小型恐龙则四处逃窜,试图寻找一线生机;陨石降落时放射出万丈光芒,激起漫天的火光和滚滚浓烟。画面恢弘震撼,如同**中的特效镜头。
总之,松冈达英的科普插图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
本书的最后附有“漂移大陆套娃”的折纸,可以折叠出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和现代4个不同时期的地球,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合成一个地球。
这种小游戏的设置,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地球大陆板块的变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生命的延伸》勾勒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历程,突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亲密关系,让孩子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同时,也让大人们摆脱掉枯燥厚重的专业书籍的束缚,轻松帮孩子解疑答惑。
作者简介:小静,童书编辑,从童话中寻找现实的影子,从故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把数以亿万年计的人类史、五千多年的世界史,压缩概括到一本仅有四百多页的书里,并能令人饶有兴趣地读完,而且感觉受益匪浅,这大概就是《人类简史》能全球畅销的原因。
还记得读过的那套《中国通史》五本中最薄的也比它要厚。——原本对世界史不甚关注,沉醉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灿烂辉煌中,读过《人类简史》后会发觉外边的世界同样精彩。而且据于年代,横向杂思,还会对中国历史产生新的认识和想法,正如该书中不经意的那句话所言:“知识就是新的东西”。
《人类简史》是由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于2014年写成,而他是1976年出生,可谓英年才俊。
《人类简史》从书名看像是史书,但内容异于常规——并非简单地以时为轴罗列史实,而是从不同的领域、角度、立场——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科学、心理等方面,解读一些世界大事的来龙去脉,从中诠释世界历史的变革与进程。读起来有点哲学书的意味,其富含哲理的叙述,使人深受启发,在体会着“人如尘埃”的意境中,令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类世界的现在和未来。
其中,感触最深的一段是:资本主义起源及帝国主义的兴盛。
以前,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几乎没什么感觉,读后有了新的认识。——
1492年,身为意大利人的哥伦布为出海探险筹措经费——此时的欧洲虽有了资本投资,但规模极小,因为人们普通看不到投资的前景和收益。他多国游说,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为其投资,条件是探险的收益,按一九分成:哥伦布得一成。
在1492年10月12日凌晨(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类似于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首次踏上月球一样。)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外围的岛屿。可惜他至死都以为这仅仅是东亚的某块陆地,实则是世人之前从未闻知过的新大陆——世界七大洲中的两洲——南北美洲,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自此开始,陆续有了美洲的甘蔗园种植、非洲的黑奴贩运、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及贸易。可以说是新大陆的发现,成就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西班牙;是新大陆的发现,使资本主义开始流行并盛行于世;也可以说是新大陆的发现,把世界推进了近代历史的长河。
如果把哥伦布的远航探险与同时代的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探访横向比较一下,能更好地理解资本和帝国的含义。
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间,在永乐大帝的支持下,七下西洋,无论航程还是规模远大于哥伦布——最多时近三万人,大小船只二百多艘,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仅有三条小船,九十多人。郑和是奉了永乐皇帝扬威远邦,通好他国,亦或是寻亲访友的诏令,而作的探访式远航。
而哥伦布是为了利润而作的探险和征服式的远航;前者目标不明,缺乏动力,逐渐销声匿迹;后者则目的明确,动力强大,而且不同形式的资本投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措施,紧随其后,纷至沓来,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利于榨取利润,并统治被征服的民族,这使得西班牙国家的辖区范围越来越大,于是便形成了帝国的雏形——所谓帝国就是在可以灵活调整的疆域内,对许多民族实行的统一的政治秩序。
类似上述通过某个史实,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历史背景,并把历史变迁浑然一体地连结起来,是该书的一个特点。
比如,对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是从帝国主义的盛行及鼎盛上来阐释;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是从科技的巨大进步上来展现;人类的未来发展,是从人性的心理诉求上来启发读者的思考与展望。
在写到当前世界的繁荣时,作者大篇幅谈起了快乐的话题。获得利润是资本的快乐,扩大或影响统治的范围是帝国的快乐,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满足是个人的快乐。
无论是谁,在得不到快乐时,都会想方设法地采取对应的措施。就拿资本来说,在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千百遍的背景下,战争无疑是双亡,毫无利润可言,资本的快乐惟有另谋他途。他途会是什么呢?除了科技上的巨大发现和突破外,最可能的也是最广阔的利润来源是新大陆般的太空。但从涉足外星球至今五十余年,进展似乎不及预期,原因无非是异乎寻常的互联网的出现。
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财富原有的存在状态。举一个现实的例子:现在公共场合的小偷几乎绝迹,是因为人们极少使用现金,偷无可偷;即便存在手机里虚拟的钱,因为手机的加密限制及银行的严密措施,也使偷窃行为变得得不偿失。依循此理,大而言之,国与国之间再投资于战争去征服和掠夺财富,就变得毫无意义,注定要赔本。于是,掌握资本的帝国的快乐就只能求助于同样虚拟化的影响力。而最终可能形成的世界结构很可能是全球性的帝国,也就是世界性的互通互联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探索太空的必备条件——足够强大的投入及众望所向的愿力。
再联想一下世界“狂人”马斯克的超前设想,他的太空移民计划几百年后,谁敢说没有实现的可能呢?届时,现在未知的外星球将是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就如同五百年前世界未知的美洲大陆之于当代。
读完《人类简史》,有利于读者用全球视野来观察和理解当前的世局。
读《人类简史》,有利于用全球视野在回顾中国历史时,产生新的、深刻的认识。
读《人类简史》,还有利于用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人与自然界之间一些问题。比如生态平衡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以及生命的意义问题等等。
总而言之,此书值得一读。
《未来简史》在我手中,停留大概一星期,就在深圳十点读书会线下活动,把书漂流到小伙伴的手上了。这是我第一次把书分享出去,平时看的是电子盗版书,很少去买实体书来读。这本书,前半本是慢慢阅读,后半本因参加十点线下活动,临时考虑把它分享出去,就匆忙快速阅读完了。即使如此匆忙,阅读这本书也有了两个新的体验。
新的体验之一:读《未来简史》前半本,第一次尝试用有道云笔的语音记录功能记录笔记。这种记录笔记的方法是从万维钢一篇文章看到而尝试用的。有道云笔记语音记录功能,用起来体验很棒,识别语音准确率很高,还能方便手动修改,极大提高记录与整理笔记的效率。值得推荐大家去用。用语音读书中你认为值得记的内容,方便快捷,读的过程会加深或者意外的不一样的理解。
新的体验之二:先读了和菜头关于此书两篇阅读笔记文章,再读完此书,搁了两周,今晚才完读随此书一起的万维钢读书笔记小册子。和菜头的文章,犹如导读,先提供了一种视角去看;万维钢读书笔记小册子,是呈现出大神是如何做读书笔记。阅读这本书,头一次有了另外两位读者的视角,尤其是万维钢的读书笔记小册子,帮助更大。围绕一本好书,读着不同读者写的读书笔记,会有更多视角的收获。 要是每月,深圳十点读书会,能推荐一本大家在这月一起共读的一本书,围绕这本书展开写读书笔记,然后评选出写的最好的一篇读书笔记,那将会很有意思。
万维钢,网名“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他是罗胖极为佩服的一个人,称:“万维钢是我见过阅读速度、记笔记速度,以及写作速度最惊人的一个。”翻看着他关于此书的读书笔记小册子,以及回想着其在得到开的《精英日课》专栏,天天更新的文章,高质量的文章,深为赞同,这是一个阅读、记笔记、写作速度最为惊人的牛人。
去年一年,自己写的文章大多数是读书笔记为主,参加十点年会后回去的路上,在地铁与十点小伙伴谈论写作的话题,我说到,我写的都是以读书笔记为主,有人建议,太狭窄,尝试其他。而我,也因写读书笔记感到厌倦,想尝试新的方向。然而,当看到一系列万维钢写的读书笔记,联系到自己写的,差距就是天与地,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读书笔记还可以这么写,真正在的读书笔记是这样的,自身在这一方向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我重新对写读书笔记产生无穷的热情。
写读书笔记文章可以是书中的某个观点让你印象很深或者有些意外,以这个观点为文章主题,把书中论述这观点的素材通过自己整理或者自己的话转述一遍,从这观点,由此得到了或者延伸了什么。万维钢把《未来简史》这本书,就通过自己筛选、整理、转述,加上自身的逻辑加工书中信息,把整本书化成了只需一个小时就能读完的笔记小册子,却能把这本书的精华、重点大概、以及角度的切入论述的逻辑展现到位。这是亲自给我展示,把书读薄的阅读能力。
这种把书读薄,把书中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的能力该如何才能拥有?从万维钢的身上,我模糊琢磨出一点,需要快速的去阅读大量的书籍,需要利用好工具快速记笔记,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记录的碎片笔记整理加工方便查找,需要通过写作把学到的知识信息转述,整合到自己脑袋某个区域之中,变成属于自己的。这需要严格的自律。
摘录万维钢读《未来简史》得到:
读完此书,以及万维刚读书笔记得到:
得知某个未来,大多数人变成无用之人,大多数人工作都被智能机器代替,对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最精英的人类,变得可有可无,对这个世界可有可无,这样的对未来感到危机焦虑,其实早已在心中有了,只是被赫拉利更加深入系统的表达挖掘发明了出来。
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就是为了让自身增加一点点有用,避免成为无用之人。只有学习的更多,才能构建好自己的虚构世界,才能坚持有能力维护属于自己的价值共同体。
未来是会有极大的变化,超乎想象,很多事物都被颠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个体的我,不因恐惧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为自身懒惰找到借口,而应该积极乐观去提醒自己,既要维护一个需要长性时间才能有收获的人生确定方向,也要随时提醒自己要从内而外不断的去更新自我,不断学习,不断变化。
这是老卢坚持100天微商笔记整理的第45天!
这篇文章和你聊一聊敏感度。
前不久,万维钢在“得到”订阅专栏《精英日课》里,讨论了“敏感度”这个话题。这里的敏感度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万维钢举了安徒生童话故事《豌豆公主》的例子。故事里说,判断真正的公主有三个标准:第一,她对所有人都有礼貌;第二,她同时关爱穷人和富人;第三,她的皮肤必须非常敏感。怎么才叫非常敏感呢?你在二十层床垫下面放一粒豌豆,真正的公主睡在床上,能感觉到豌豆的存在。那为什么非得要求公主有这么敏感的皮肤呢?因为前两个标准,只要是“好人”就能做到;而只有这第三个标准,却非得是从小富养、对生活享受有敏锐感觉的女孩,才有可能做到。
万维钢觉得,这个故事背后有个道理,那就是“敏感度”可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当然不一定是皮肤敏感,这里说的敏感度,包括对各种感觉的敏感。比如,有的人能体察到细微的东西,而有的人不能,这就是敏感度不行。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缺乏敏感度,他做事就没有分寸,说话就不知轻重,他甚至可能无法理解别人的暗示,你讲个高级点儿的笑话他都听不懂。他可以是个好人,也可以拥有很厉害的专业技能,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个粗人。
在今天这个时代,敏感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公式:“知识=体验×敏感度”。赫拉利说,在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得有体验和敏感度。这里的敏感度的意思就是,你要从经历中获得体验,再用体验改造自己。通过不断的体验,你会对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而且,敏感度是可以学的。比如,万维钢说自己看春晚的时候,感觉舞台很奢华,但总觉得有点儿土,可是又说不清是怎么个土法。后来他在一篇文章里学到了一个概念,叫“颜色饱和度”。这个文章里说,颜色饱和度越高,高级感就越弱,而春晚舞台之所以土,就是因为大量使用了大红大绿这种高饱和度的颜色。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学会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眼光。概念一旦明确,敏感度就能成倍增加。
生活中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一旦你做错了,体会到了严重的后果之后,最好能用一个概念把这个事情概括一下,这样下次再遇到类似局面的时候,你就会特别敏感,也更有分寸。我们经常说的“刻意练习”,就要求练习者必须对错误非常敏感,随时知道哪里错了,最好还能感到精神上的疼痛。
但是敏感度高也有问题,你可能会过度敏感。有的人就特别敏感,别人只是随便说了一句话,他还以为是什么暗示,别人随便开个玩笑,他也会生气。其实有些信息是用不着过度解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提升敏感度的同时,还要学会另外一个技能,那就是忽略。
看到了,感觉到了,但是假装没看到,这是被动的忽略。根本不往那个方面看,这是主动的忽略。想要有这样的忽略水平,就必须得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应该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敏感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放松敏感度。
那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呢?万维钢说,琢磨人就不重要。琢磨事儿,琢磨思想,才重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有句名言:“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你得先有想法,才能使一件事情发生。那些厉害的人,是能让事情发生的人,这些人积极主动,爱谈论想法。一般人比较被动,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一个看客,在事情发生以后议论一番。还有一种人则只顾着研究怎么取悦前两种人。
此外,最高水平的敏感度能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有个著名的故事说,西汉丞相丙吉,去地方视察的时候,看到有人在街上打架,他假装没看见;看到一头牛好像病了,他却很仔细地去查看牛的病情。下属就问他,为什么不管打架,反而去关心牛生病了这样的小事?丞相说,管打架是地方官的事儿,属于丞相不用管的小事,但如果牛生病了就可能说明今年气候异常,这才是大事。虽然见微知著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却是值得努力提升的真功夫。
以上就是万维钢对敏感度的一些观点,希望对微商人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源自:“得到”订阅专栏《精英日课》(周末小议|二十层床垫级别的敏感度)
原文来自: 微商充电:万维钢:我们该对什么东西敏感
本文链接:http://wwwlaoluvcom/weishang-chongdian/708520170304html
我们都知道一些有名气的书,好像读过,又好像没有读过。
学生时代读过漫画版的《庄子》,除了庄周梦蝶,其他的早已经忘记。只觉得庄子是一个有趣的逍遥隐士。在吴军老师列的必读书单里出现以后,又看到很多老师都引用过庄子的智慧,给我很多启发,才知道庄子岂是我以为的庄子。庄子在中国历史上就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始终在中华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耀。
人要有自由意识——-做真实的自己。
01
逍遥游里说, 无己 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观念,那就是人要有自由的意志。
庄子认为人要想达到心灵的真正自由,就只有放下各种物质的诱惑和欲望。不受制于人,不受制于物。
很久之前读过《未来简史》,最受益的一个方面就是说人很难或者说不可能有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不是来自主流思想的影响,就是极端思想的影响。历史上德国纳粹就是典型例子,现在很难有人说他们有自由的意志。所以赫拉利大胆地说出了神是人创造的,而不是相反的顺序。离开神,人不可能会这么强大,恰恰说明了人没有自由的意志。
所以孔子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有用,所以被广泛地采纳并得以流传几千年。而庄子却没有成为文化主流,是因为庄子主张无为、提倡人要追逐独立的心灵自由,也就是自由的意志。因为庄子认为无为才能够存活,而存活才是一切的前提。
02
庄子认为在社会里不要作小人,也不要作君子,而是作自己。 小人为财而死,君子为名献身。然而他们变换真情、更改本性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都舍弃该做的事而不惜生命地追逐不该寻求的东西。不要做君子也不要做小人,而要顺应自己的天性和禀赋去做自己,寻找使命感。
我看到有些人为了钱,失去了亲情、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美好的生活,如同一直在梦里不曾醒来,偏离了人生之“道”。
所以庄子说,无论什么事恐怕都是这样:开始时互相信任,到头来互相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变得纷繁巨大。而这是多么准确的现实版的应证呀。
同时庄子让人不要执着于一些所谓的德行和规范,那将会丧失掉你的秉性。
03
庄子说人不要为了成功和富有而奔波忙碌。
给我的启示是人不能看重名利,而应该看重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成功和富有是成长的副产品,真正的快乐是来源于让自己存活下来的那种“无为”而有意义的过程。
细细品味,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不可完全参透的人生哲学。难怪庄子说,那些得“道”之人,说过的话,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没说什么。
慢读庄子,喜欢感受他睿智的思想从远古穿越而来,与我,与你在此相会。
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