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这东西,就得不断的核实与订正

知识这东西,就得不断的核实与订正,第1张

下午的时候和杨博有讨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话题。发现自己现在有一个问题,在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绝对会改变世界甚至颠覆现有结构的认知下,但却只是看了一些别人说的道理和总结,虽然这些人都是我极其认可的人,我认为自己信的并没什么问题。只是自己在不懂得太多的情况下,拿出去与人讨论甚至争论,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我这个表现型人格的人啊

晚上读了《智能时代》,看到第一个章节。才发现自己对数据的定义都不够清楚,数据是客观存在的,而信息是在各种数据中(包括所谓的脏数据)提炼出对某种事物有价值的数据,在各种信息中,我们又把它整理成为更为抽象的知识。在抽象的层级上,数据—信息—知识,是层层递进的。另外,数据这个词也是人类创造的,所以数据这个词的定义理应由人类来作。也因此,数据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的范畴在不断的扩大,从从前的数字,到后来的文字信息也算,再到文字+,发展到现如今图文+语音,甚至已经有语料库这种东西。当然,他的范畴仍然在不断扩大,从建筑的设计图,医院的X光、病历,再到模具、机器、交通,想象到未来不久物联网的世界,可能被我记载到的数据是多么的庞大。

还有一个事,早上查了一下尤尔瓦·赫拉利的百科,发现这是一位历史学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历史学家,去年一年,多少人为他的《人类简史》顶礼膜拜,很多概念,也都建立在他的“虚构论”中。不过他的《未来简史》,我预订了最早的中文版,也应该是最早拿到这本中文初版物的人之一。不过在那之前,英文版已经发行了,看到知乎上有不少拿着书中的理论大放厥词,我不由得打了个机灵,这个机灵是给我自己打的。我相信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上,赫拉利和吴军差的远,他更像是罗胖这样,在和大神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了一些原理和未来的预测,然后再脑内加上自己的演义,再描述给大众读者们听。卓老板在每期节目前都有一句话:知识这东西,就得不断的核实与订正,尤其是从别人那听来的知识。这句话很朴素,很实在,也很对,却经常被我视而不见。赫拉利是个很出色的人,但并不是在任何领域都懂,然而翻译的人再加上社交网站传出来的文字,与赫拉利本人的原话都不一定符合。对二手信息,一定要警惕再警惕啊。想说这些,其实是因为早上deep在群里分享的一个链接,里面谈到人类会追求永生,还有,让自己变成神。这些话,绝对是非常吸引眼球且许多人认可的,因为不懂得更多的我以前就是这么想的。但在卓克和吴军的文字下,我明白了人类依然有很多局限性,人工智能也不会凭空产生意识。未来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可以预测一些,但预测不了太久的。

再次提醒自己,像任何人学习,听大多数人的话,取少数人的意见,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这句话是给我忽视的KK。

最近,《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未来简史》,中文版在万众期待中发行上市了。在接连阅读了这两本重量级著作后,感觉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完全被刷新。作者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及其用清晰文笔、缜密逻辑推导出的不同寻常的见解,很让人脑洞大开。

比如作者认为,人比动物强就强在人能够通过想象出某种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和意义,如上帝、国家、金钱、公司、政府组织等(如你,现在就活于人类自身想象的这些虚构中),把众多的人高效地组织起来,让所有人都相信“神的安排”、相信“国家利益”、相信“企业价值”、相信“伦理道德”这些虚构的东西,从而大规模的合作,形成改变真实世界的巨大力量。

又如,作者提出,二十世纪的医疗技术以治病为主要目的,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技术则可能以给人升级为主要目的,极少数富人将能够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成为“神人”,如此新的阶级悬殊便会产生,升级了的神人会怎样对待没有升级的智人?把智人当孩子,当宠物,还是当奴隶?

再比如,作者提出,生物(包括人)其实没有真实的自我,没有自由意志,生物只是一堆算法,只是数据处理,未来的世界,数据比人宝贵,主导世界的可能是接连所有数据的“万物互联”网络……

诸如此类令人震撼的独到见解,书中不胜枚举,用一小段话根本难以描述其万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仅从书中提到的一个小观点出发,分析个人的一点看法。这个小观点,仅仅是该书包含的浩瀚信息流中,在作者笔尖泛过的一丝涟漪,远非该书的精髓与中心思想。我在此分析个人小看法,也绝非是为本书写读后感,该书是何其震撼人心、趣味盎然,我怎敢轻言读后感。

赫拉利在书中提到的这个小观点是一个公式:

知识=体验x敏感度

在实践中,这代表追求知识与智慧的方法,是靠体验积累,并锻炼敏感性,以正确理解这些体验。 体验即个人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敏感性则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你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第二是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欢加糖,后来发现糖把茶叶本身的味道给覆盖了,所以就把糖减少,专门体会茶的味道。然后他对茶的感觉就越来越灵敏,体验越来越丰富,最后发现他最喜欢喝的一种茶是中国四川雅安生产的“熊猫茶”,一种以熊猫粪为肥料种植的茶叶。赫拉利说,早年给他一杯用明代的瓷杯盛的熊猫茶,他不会感觉与用纸杯盛的熊猫茶有何分别,但现在他能体会其中的巨大差异。

赫拉利的“茶道”,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验自身细微的感觉,否则你就是个粗人。

19世纪初,构建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威廉·冯·洪堡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他还写道:“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用通俗的话来表述就是,一个文明人,要善于在各种体验中,包括但不限于同情与被同情,伤害与被伤害等各种经历中,体察自身细微的感觉,如果注意到这些,个体意识的敏感性就会变得敏锐,这些体验就能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与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言以蔽之,要丰富自身知识与智慧,提高个人“档次”,就必须多经历,并且不断提升内在敏感性。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务;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多体验,最佳途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多读书,多实践自己想做的事。

读书,是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取间接体验,好处在于可以便捷地获取到多样化的体验;

实践,是通过亲身活动获取直接体验,这一获取体验的途径耗时却更直观。

凡事不能尽依赖书本;凡事亦不能都亲历身为。

读书与实践,对于提升自我起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有想要看的好书,想要实践的行动——跑步、旅行、写作、学习一项技能、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亦或小到陪自己的孩子玩一下午游戏,那么请不要总将这些念头仅停留在脑海,赶紧列出计划,明确时间进度,付诸行动吧。

很多事情,经历过了,才会发现远比想象中的要有趣味,收获的也远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你的想象,永远导演不了实践中可能会呈现出来的生动剧情。

而敏感性的培养,则有助于我们从这些行动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体验。要提升敏感性,平时就要多提炼、总结自身体验中的细微感觉,把抽象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语言;亦或在人际交往中,时不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做一番考虑,体察他人之处境;在未换位体验他人之经历前,不冒然下结论、论是非、做评价。经过这样的“刻意练习”,久而久之,对个人体验的敏感性就会不断提高。

随着体验的积累丰富、敏感性的不断提升,你将更懂得如何细细体察人间善恶美丑,更懂得分辨真假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

故正所谓,活着,就是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这就是人生的旅途。

(致敬尤瓦尔·赫拉利)

一、

上一次我们说到了《人类简史》里一些比较特别的观点,这本书基本上可以算作是尤瓦尔·赫拉利的成名之作了。

这本书看下来,感受正如北大历史系教授高毅为这本书写的序中所评价到的那样,“用不到500页的篇幅写出的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到21世纪政治和技术革命的一整部‘人类史’,在‘专业历史学家’看来,恐怕已经很难说还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了。”以及“写历史写到这个份儿上,一般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离开了‘历史’而走向了‘哲学’——而且这个‘哲学’还不只是‘历史哲学’,它同时也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尤瓦尔·赫拉利的这套哲学其实是相当悲观的,因为人类如果按照他所构想的逻辑走下去,最终会迎来“智人的终结”,也就是所谓“人类的末日”。正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悲观预测一样,这世界基本是搞不好了。

人类生活当然不能只沉迷于正能量,盲目的正能量说不准就会给带来人类的毁灭,这一点在希特勒身上表现得十分到位。但如果人类能够正视悲观哲学提出来的问题,那结果就很可能像资本主义面对马克思的预测那样,只要把问题解决掉,我们就没有问题了。

于是赫拉利老师又出了一本新书,名叫《未来简史》。他认为学历史的作用,“并不是简单了解那些事件,然后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历史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反而恰恰是告诉我们,你可以通过历史想象出多种不同的可能性,然后让历史往一个不一样的方向走。”打个比方就是,历史是个地雷探测器,既然探出了地雷,那就不要再踩上去了。

那么《未来简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跟上一篇一样,我不可能把所有点全都介绍了。按照作者自己本来的思路,依旧是把整本书粗暴的分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智人失去控制权。但我觉得这么介绍下去篇幅会特别长,而且很多观点在《人类简史》中都有。所以我把这本书也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虚构的力量,宗教和科学,令人操心的未来。

二、

先来讲讲虚构的力量。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曾经提到,人类在7万年前有一次意义特别深远的进步,那就是人类的语言不限于只能描述那些眼前的东西了,他们掌握了“画大饼”的技术。从那之后,人类可以描述一些虚构东西。

如果说这个技术只有一个人有,他无非也就只能做做白日梦。但如果说这个技术人人都有,那就厉害了。你讲的东西能够说服别人,那你虚构出来的东西就等于有了它自己的价值。大家可能不信你这个人,但还真不一定就不会信你虚构出来的那个东西。

好比远古人类在食物方面是要跟狮子竞争的,大家都有点惧怕狮子,因为狮子也吃人。这时,正好有个人猛然发现了狮子的生活规律,就是狮子在吃饱了的时候,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于是这个人就对大家说,狮子其实是我们的守护神,只要我能够更给它贡品,让它过得舒服,它就不会再伤害我们。这个人甚至还会吹嘘,如果大家能把狮子伺候到位,它还会用它的强大力量保护我们。

人们起初将信将疑,但是在喂养了狮子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狮子真的不再攻击人了,于是大家就都会开始相信这个虚构的神灵,甚至还会说那个发现神灵的家伙是个先知,顺道也会把他供养起来。再之后即使这个先知死了,人们也会继续相信守护神的存在,继续相信只有给狮子贡品才得以平安的规矩。

事情差不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虚构的力量给人类带来了面对未来时那么一丝丝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指导人类的生活,让人类免受一些灾难。但问题是,这终究是个虚构的东西,如果若干年后,人们发现就算把狮子弄死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守护神的传说就只能宣告破产了。但人类总会有他们惧怕的东西,尤其是远古的文明初期。可能是因为气候逐渐变暖,山上的冰川融化,陆地上到处都有洪水类似的事件发生。

未来不可控,而人类面对未来又感到非常恐惧,于是他们归因这是天上还有另外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那就是上帝。之后的人们除了要供奉上帝,在这个本质上还会添加更多形而上的东西,类似每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必须休息这种戒律。

除了这些宗教上的虚构,人类在其他方面也都会有虚构的应用,好比货币,好比律法,好比君权神授;甚至公司,股票,国家;还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这些思想,其实都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所有人都相信,这些虚构的东西有了自己的价值。你可以觉得“钱么!纸么!”但是如果人人都拿钱去换东西,那么你也就不得承认那张纸确实有价值了。

赫拉利把这些虚构出来的东西统称为宗教,作为一个教授,他当然知道不下定义用名词属于耍流氓,于是他给他的宗教下了三个定义:

1,它有一套号称不是人发明的,而且不能被人改变的道德法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

2,它给人们一个许诺:只要你遵从这套法规,就会有什么什么好处;

3,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设想的社会秩序。

而宗教的最大作用就是,由于它有自己的价值和信用,于是它就可以用同样的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组织起一大票人干更大的事。

三、

按照赫拉利的定义,现在最流行、最能解决组织一大票人干更大事情的宗教,就是人文主义了。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它讲究的是人类自己才是最值得珍贵的。于是人文主义要求我们共情,要求我们体察人性。正是不同个人的不同体验,才是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的东西。

在不是人文主义的时代,瞎搞同性恋是会被烧死的,但在人文主义时代,理解同性恋者才是政治正确。在不是人文主义的时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由权威说了算,但在人文主义时代,我觉得什么是好那就是好,我觉得什么是坏,那就是坏。

我的偶像万维钢老师在他对《未来简史》的解读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人文主义的时代做个有道德的人,就千万别伤害别人的感情。

人文主义有三个派别,分别是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这三个思想在世界两次大战之间已经基本分出了胜负。在现在这个阶段,自由人文主义基本已经取得胜利了。

自由人文主义特别重视每个人的体验。在这个宗教中的“号称不是人发明的,而且不能被人们改变的道德规范”,就是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并且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以没有人能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只有我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这些思想没有问题,但在具体做事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拥有强大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来源于科学。

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总之有点微妙,若干年前科学用死磕证明的方式,把天主教基本上算是拉下了神坛。那么现在科学会不会把人文主义也拉下神坛呢?赫拉利给出的预测是,会。

赫拉利提到了几个实验,我看到之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首先,好比我有抑郁症,如果我是意志是自由的,那我继续抑郁下去才属于我自己控制自己。但是!实际上科学已经掌握了通过控制电流来控制人的自由意志的方法。据说有一种芯片,插在脑子里就可以帮助人类分泌抗抑郁的激素,然后我就不抑郁了。那问题就出现了,我不抑郁到底是我的自由意志,还是医生的自由意志呢?同样的,如果电极控制了让我的意志变得想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我此时的意志还是不是人文主义所珍贵的那个自由意志呢?

接着,赫拉利说人脑分为左右脑,中间有一个连接左右脑的器官,可以帮助人类整合想法做出行动。但是,严重的癫痫病人的治疗方式就是切断这个器官,于是左右脑就断连了。然后科学家做了一大堆实验,证明出了其实左脑想的东西跟右脑是完全不一样……那么,到底我的左脑是我的“自由意志”,还是我的右脑是我的“自由意志”呢?

最后,赫拉利还提出了一另外一种分割自我的方式,差不多就是《思考,快与慢》里的分割方式,把人的自我分割成了“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其中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把“叙事自我”哄开心了,“体验自我”再苦再累也就差不多能够承受。那么,如果有这么一个类似Siri或者Cortana的助手,不停地用最合适的方式帮助我们的“叙事自我”来说服“体验自我”,让我们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那么这个做决策的我到底还是不是我的自我?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去看人类,人类跟计算机有什么两样?如果有一个更有效率的方式去控制人类,那么人类自我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四、

上面的问题都超级哲学,但最终的问题就是,人文主义要被科学拉下神坛,人不再是那个最可贵的东西了,那这样的未来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赫拉利提出的第一个猜想是,人类将会分级。

最低级的是无用的人。他们就像是德国人对待他们那些吃低保的人一样,基本上属于花钱把他们豢养起来,只要别闹事就可以。中间一层的人是没有自主的人,这些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为社会带来价值,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他们发现只有听从Siri或Cortana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于是他们的生活完全被Siri或Cortana支配,基本失去了自我。最高一个等级的人是神人,这些人脑子里插满了电极外挂,变得格外牛逼,甚至可以长生不老,但他们其实也是很悲剧的,因为从本质上讲,他们也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

如果世界变成了这个样子,那人类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已经灭绝了。

然后赫拉利提出的第二个猜想是,现阶段的互联网是为我们工作的,但随着我们不断的上传和修改数据,互联网上的信息变得比人类更为可贵,甚至互联网上的算法甚至会自己互相作用产生新的算法,然后,互联网就变成了新时代的上帝。那个时候,信奉互联网,就会取代人文主义,变成了新时代的宗教。

其实赫拉利是比较看好这个结局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至少还能算作是自己的主人,只不过不那么可贵了而已。

五、

未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之前看到过量子物理有一个测不准的情况,说光子或者电子级别的粒子,只有在被人观测之后才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否则,就是模棱两可的。

我虽然不太懂物理,但是也听说过,如果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是完全可以解释计算机的,但至于为什么只有人的观测才能带来真正的不确定性,这一点依旧无法解释。

还是从我的偶像万维钢老师那里得来的知识,如果说只有人类才能有这样的作用,那么意识和不确定性之前是否就真的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那人类就不能被说成是简单的计算机,人类有自身可贵的地方。

或许在未来计算机或者互联网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但如果人类自身有可贵的地方,那就不需要太过担心了,因为人类还是有自身的价值的。

总的来说,赫拉利的思想非常有思考价值,至少让我们思考了人类在这个世界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能够正视自己的力量。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不管再怎么说,当下,还只是人文主义时代。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要以人文主义的规则来要求自己,才不至于太过超前,最后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人类历史中那个不知名的先烈……

如何反驳存在不一定合理

~~~~~~~~~~~~~~~~~~~

存在即合理 但不一定就是对的

我们从出生起,就在了一个有法律、有宗教信仰、有教条的环境,大部分人在这个大环境的约束下,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正是这些已存在的法律、宗教、文化、习俗等才有了我们现在是生活方式,大家都能接受和适应,也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而这些已成熟的体系,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又是谁制定的?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认为人类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统治地球,是因为他们DNA起了一点小变化,其拥有了强大的虚构能力,人类现存的一切——国家、宗教、、城市、企业等都是虚构出来的现实,是一种基于想象的共同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共同认知,人类才能够有效协作,形成更大规模的全球性连接。

赫拉利的这个观点,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如果我们生在其中的现实都是虚构,那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最适合人类的吗?我们无法解释历史的选择,但我们可寻找未来努力的方向。

回到我们自己,不禁让我怀疑自己现有的思维和习惯,是不是一些僵化的思维让我面临困境,一些多年的习惯让我止步不前?已存在的合乎当下模式,但不一定就是对的,我们所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遇事还需揭开表层的面纱深入了解。

当我慕名打开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时,心中还有几分怀疑。印象中,简史类书都是循一条线索,从很久以前讲到现在,看到一半就兴趣索然、读不下去了。然而,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同时也大开眼界、或者说脑洞大开。作者没有用时间线索加叙事的方式来写历史,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宏观角度看待人类。他分析了远古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甚至展望未来,从社会、宗教、文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当需要举例说明佐证观点时,信手拈来一段历史故事娓娓道出,各大洲历史、多个种族文化宗教均有提及,让人不由得佩服他的博学。

《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分别是对《人类简史》中关于未来的设想和关于今日的思考展开阐述,基本的论点源自《人类简史》。下面将这三本书(或称简史三部曲)中引人思考的观点列出。

1、智人(书中对现代人类的一种称谓)能够在地球上众多物种中胜出,因为智人能够进行大规模合作,而合作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构建。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货币、国家、宗教、企业,等等,都是“想象”出来的,基于此,远隔千里的陌生人之间有了信任和合作,因此有了巨大的力量。

2、现在的人类置身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可还是远古狩猎采集者的心智、远古农民的胃。这一点很有意思。初看上去觉得不可思议、滑稽可笑,人类都进化几千上万年了,基因的力量还是如此强大吗?但仔细想想,我们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是否总在怀念大自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很多时候的情绪、下意识的思维是否仍和祖先一样?现代社会的美味珍馐这么多,但人类钟情的食物大多是高热量的食物,对于这一类食物的喜爱正是祖先们的生存需要选择。

3、为什么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迅速崛起,而亚洲却没有跟上步伐?我在读到中国近代史时总会思考这个问题。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工业革命中欧洲在科学领域认识并承认了自我的无知,愿意为新知去探索发现。而当时亚洲的国家,君王的思想还停留在以自我、吾国为中心的层面,以为自己的疆土就是全部,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欧洲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科学、知识为军事、经济、政治服务的同时又得到其支持,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4、知识和历史的相互作用: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视野,发现许多的可能。

书中还谈到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就是一种叙事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在古代,权贵、精英阶层才会著史,因此我们只会读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找不到关于平凡百姓的生平故事。

5、从种族主义到文化主义的微妙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融入的问题,引人深思。在文化层面,人们常常拒绝承认变化,总认为自己和祖先一脉相承。其实,对于人类群体,与其用延续性定义,不如看发生了什么。

6、关于战争,作者认为,以前的战争(古代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往往收获颇丰,可以攻城掠地、抢夺资源。现在的资源是知识,这让战争的产出变少,成本变大,因此发动战争的意愿降低。

7、对于未来展望,作者认为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和颠覆性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将出现“无用阶级”:这一部分人存在,但没有工作,对社会而言,无足轻重。另一方面,生物科技的发展将对于健康人类的功能进行加强,或许价钱不菲,精英阶层或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搭上这列快车到达超人类(更美丽、更聪明、保持年轻),于是,在生理层面扩大了阶级分化。

还有一种危险:数字独裁。算法操控我们的一切。算法了解我们,我们依赖算法。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算法会掌握我们的数据?仔细回想,当我们想要获得免费服务或小礼品时,是不是奉上自己的隐私数据去换取呢?在商家眼中,我们其实不是用户,而是商品。公民个人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数据所有权亟待规范,这一点在我以前读过的有关大数据的书中也有谈论,但是似乎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提出。

作者悲哀地说,人类可能面临升级了身体和大脑,却失去了心智的危险,从升级版的黑猩猩变成了放大版的蚂蚁

8、从面对未来挑战出发,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人类应该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智。

人类其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总是以群体为单位思考。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理解常常是从别人的观点出发,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活在朋友圈、微博动态里。作者的建议:从现在开始,好好感受自己的体验,赶在大数据和算法操控影响我们之前,好好认识自己。

读到此,我已经分不清这是一本历史书还是哲学书,作者带我们从宇宙俯视整个人类,回故漫漫历史长河,展望无垠未来,在这之中思考的问题,却还是很多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和外在世界的联系与关系?我属于哪个群体?(书中提到人类属于社交动物)我的人生意义怎样?等等,当跳出了一般历史学的思维角度,如作者预期的那样,我的视野变得开拓,忽然又发现自己的渺小、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我们应该有一种谦卑的心对待自然、对待环境。以此时的心情,忽然想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94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5
下一篇2024-02-15

随机推荐

  • 雅思兰黛小棕瓶精华液怎么使用

    雅斯兰黛小棕瓶精华也是精华露的一种,可以把它当作精华露使用。如何利用自身的手指呢?双手的按摩加上双手的温度让精华更好的吸收到皮肤中去,使用过后的皮肤摸起来软软的,一点都不油。同时雅斯兰黛小棕瓶精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使皮肤更好的吸收水分,因

    2024-04-15
    53000
  • 四款美白身体乳分享,温和不刺激,让你瞬间白一个度!

    今天给大家分享四款美白身体乳,让大家在夏天来临之前,都变得白白嫩嫩的,爱美的小仙女必备哦!妮维雅美白身体乳德国经典护肤品牌,偶然间撸了这一瓶美白身体乳,涂了大半个月,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臂变的好白,首先要说下我是一个体毛比较旺盛的女生,小时候不

    2024-04-15
    43900
  • 圣诞跨年送女朋友什么口红比较好?适合圣诞跨年的口红品牌榜单

    圣诞跨年送女朋友什么口红比较好?适合圣诞跨年的口红哪个好?现在的大牌圣诞限定口红每一款都超级好看,非常适合朋友们入手,用来送给自己的对象是再好不过的了,有喜欢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这些美好的大牌口红礼物啦。1、迪奥(Dior

    2024-04-15
    40200
  • MZC新肌修护精华液与精华油有什么区别吗?

    MZC新肌修护精华液和精华油的区别MZC新肌修护精华液和精华油都是护肤品中的一种,它们的作用都是滋润和修复肌肤。但是,它们的成分和使用方法有所不同。首先从成分上看,精华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它在质地上更加清爽轻盈,容易被皮肤吸收。而花梦花精华油

    2024-04-15
    47800
  • 婷美美肌黑金抗皱紧致套盒咋用

    晚上厚涂之后。第2天早上皮肤真的能感觉到软软的嫩嫩的。质地满足不同肌肤所需,油皮或混油皮挚爱清润轻盈型,干皮心水绵密滋润型,极致肤感一抹入坑,这款升级香调体验,灵感源自莫奈花园,想要解锁同款女神颜的姐妹,入它准没错。点线面三维紧塑年轻,硬核

    2024-04-15
    52300
  • 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

    俄罗斯9K720 Iskander-MSS-26“伊斯坎德尔”导弹“伊斯坎德尔”导弹(北约代号为SS-X-26)是俄罗斯军队装备的最先进的战役战术导弹。从2005年起,俄军开始采购并在陆军中装备“伊斯坎德尔”导弹。2015年俄军计划装

    2024-04-15
    41500
  • 妮维雅活力清新爽身气雾

    是一款活力清新爽身的气雾,令肌肤持久保持干爽舒适,令人感受妮维雅始终如一的温柔呵护,鳄梨萃取物,香体同时为肌肤提供滋养。带来一整天的清新感受。有效止汗长达24小时。散发爽朗清新的柠檬草香气,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滋润呵护腋下肌肤。不含酒精,任何

    2024-04-15
    45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