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时光之张掖焉支山行记

闲云时光之张掖焉支山行记,第1张

        读过诗仙李白的诗,"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知道弘一法师的词,"燕支山上花如雪, 燕支山下人如月。"记得韦应物的''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这些浪漫的,写意的,让人充满了遐想的文字,还有那遥远,悲凉而凝重的历史烟云,无不撩拨着云去去"匈奴故地"一一一焉支山的冲动。

      护士节,春风如醉,阳光明媚。云携妻挈女,驾车前往焉支山。五月中旬的塞上张掖,桃花灼灼,草色青青。云的宝马出城自西向东,在长刀一样的河西走廊上奔驰。一边是巍峨祁连,一边是龙首山脉。高速路如一条灰丝带飘向没有尽头的远方。戈壁的绿色,就像点点稀薄的梦,在那无边的苍凉里若隐若显。唯有山顶的皑皑雪峰,在寂静的光阴里遥不可及,明净而清晰。想起纳兰词,"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

        出了张掖短短的繁华,便是走廊长长的落寞。但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树。那些默默的杨柳,正抽长着嫩叶。白杨就像身着军装的少年,英姿俊朗。翠柳则似披着绿纱的羞涩的姑娘,亭亭地立在公路边,田埂上,村庄的房前屋后。有的排成行,有的扎作堆,在柔和的春风的沐浴下,姿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途径山丹境内,透过车窗,可以看见荒野里并行的长城,在灿灿的朝阳下巨龙般蜿蜒起伏,熠熠生辉。那残垣断壁透着风雨沧桑,似乎在无声诉说着曾经的疆域杀伐、山河换代、民族纷争……

      当年隋炀帝西巡张掖,目睹长城的伟岸有感而作《饮马长城窟》"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从这首诗的气度来看,这位坊间恶名远扬的年轻帝王,颇有些秦皇汉武的气宇轩昂。

        过山丹向东南行约三十里,焉支山那苍苍的身影便到了面前。 停车于进入焉支山的路边,眺望下方的山谷。山谷中是长着小麦,玉米和油菜的青青农田,丛丛碧树点缀其间,仿佛一条绿色的河。小小的村落,约莫二三十户人家,庭院的白墙黛瓦,隐在葱翠的树荫荫里,画中的一样洁净,漂亮。

        正午的村落睡着了似的宁静,空无人影,甚至听不见一丝鸡鸣与犬吠。方才路过的李桥水库,那片浩淼无际,波光粼粼的戈壁之海又浮显在云的眼前。云试图把二者联系起来,痴痴地望着,仿佛置身梦中,竟感觉有些恍惚。

        驱车驶上山路,行不多久,车停在焉支山景区的停车场上。 山下原木搭建的山门,远远望去,若古时行军的营寨。大门中间是蓝底金字,书有"国博故里"的扁额。霍去病后七百年,抱负宏大的隋炀帝,又一次为焉支山写下了一笔壮丽的史篇。世界上,也是人类贸易史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在丝路古道,风景秀丽的焉支山下召开。西域各国使臣纷纷来贺。中原与世界停滞已久的外贸交易得以恢复。

      《回道张掖》情景剧生动形像的再现了当年炀帝西巡张掖的艰辛往事,以及那场脍炙人口的华丽盛宴。有兴趣的朋友可去丹霞小镇一观。山门旁边的巨石上,"焉支山"三字,至今依然回响着历史的马蹄声声。

        李白语,"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唐时的燕支山,今称焉支山又名胭脂山。 山上长着一种草,名曰胭脂草,叶似蓟,花似蒲。花开红蓝,又名红蓝花。北人取其鲜者做成胭脂,北地胭脂便成了北方美女的代名词。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从此,胭脂这种天然的化妆品自焉支山风靡全世界。

        因了胭脂草的美颜作用,加之焉支山清风白雪的沐浴,这里生活的羌族,月氏,匈奴女子个个"颜如颊玉盘,翻飞射雕鞍",秀丽漂亮,铿锵迷人。匈奴贵族纷纷娶来做自己的妻妾。后来匈奴人便称爱妻爱妾为‘阏氏’,音同胭脂、燕支。

        做为一名药师,云真心希望此行能一睹这种胭脂草的芳容。过山门,正面是一条沿着山脊蜿蜒而上的陡峭石阶。YY望而却步。云带着妻女,左转进入相对平缓的焉支峡。

        焉支峡口溪流潺潺,澄澈清浅,许多白色硕石横卧其中。溪上一辆大水车,悠然地哼着古老的云水谣。 前行约十分钟,步道被溪水截断。一座吊桥,可渡人至彼岸。桥长约百米,上铺木板,人行其上,微微晃动。

        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自在地流淌。 水中,岸上,路旁草丛里的石头上,用玫瑰样的红色镌刻着"遇","相识","思","盼归","天长地久有时竞,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充满浪漫气息的文字。走在寂静的空谷中,读着这些深情的的文字,匆匆那年的时光,一若谷中的流水,在久已荒芜的心底轻轻流淌。人世光阴短促,蓦然回首,风景还在,但风景里却已找不见当初的那些个人影。

        谷中山体平缓,林疏草薄,视野开阔。静谧的山坡上,白云悠悠,几头不识情为何物的牦牛忘我地啃着青草。云想,这里应该就是传说中焉支峡里让有情人失魂落魄的爱情谷。

        穿过这段不知谷主姓甚名谁,神秘而浪漫的爱情谷,焉支峡渐渐变窄,草木渐渐茂盛。步道绕着一侧山麓沿溪而上,时而石径,时而木栈,曲折起伏。两旁松树的躯干看上去久经风霜,粗糙沧桑。蔓生的枝节,错落交叠,宛如一亭亭苍翠的华盖,高举在头顶。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漏下来,闪闪烁烁,斑驳陆离。有些幽暗的地段,寒气袭人,阴风森森。道旁铺满厚厚的松针,上面散落着好多松果。丫丫捡起一枚好看的,作为初到焉支山的记念。

        紧挨着道旁的山麓,林中的疏疏残雪尚未完全消融,新发的野草与苔藓的翠绿交相辉映。明净的阳光酒在上面,一片氤氲,绿野仙境似的,梦幻一般。有的老树的根,盘曲如虬,上面遍生青苔。空气中闻起来有股森林特有的气息。 路上几无行人。涧中溪流潺潺,泉水叮咚,如鸣环佩。一家人并不觉得寂寞。

        走在落满松针的石径,仰望高大茂密的松林,云蓦然想起《挪威的森林》里渡边与直子一起走过的孤独背影。人生中有些可贵的东西,失去了便永远不会再来。走得有点累,一家人坐下来,听溪水哗哗地流过寂静的山谷。许久,两男两女大学生模样的青年,说笑着走过云身旁。一家人起身,十分钟后来到绿草如茵的神仙斋。

        神仙斋是一片松软的圆形草坪,有两个蓝球场大。四面被密密的参天松树重重围住,只留一条短短的狭径,通向溪边,其幽无比。那些急于上山,一心只想着抵达山顶的旅人,很容易错过这一方美妙的风景。

        草坪上蒲公英**的小花,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红色、紫色、粉色的野花星星点点散落其上,宛如铺着的碎花地锦。一座雅致婉约的双层木亭,静静地矗立在草坪的中央,真的如同神仙**姐居住的地方一般温馨幽静。

        登上亭子的二层,环顾四周,松林窈然,密不透风。仰望睛空,则是一枚湛兰的圆。春日正午的阳光,自圆中泻下来,脉脉地洒在碧绿的草坪上,那草的绿暖暖的,亮亮的,清丽而醉人。随YY去草地边找野蘑菇,发现亭子后面幽暗的密林中,竟然隐藏着一段木阶梯,不知通往何处去。由于时间的关系,容不得云去探密。 

        一家人依依不舍地离开神仙斋,原路继续信步而上,头顶忽然传来"呱、呱"两声熟悉而怪异的鸟鸣。叫声在空寂的山谷里听起来特别地响亮而清远。一家人抬头,只见一只通体漆黑的乌鸦,幽灵般掠夺栈道上空,倏忽不见。YY想象是居住在焉支山里的老巫婆,或者是《千与千寻》里那个裹着一身黑色披风,利欲熏心的汤婆婆。

        溪边有一方巨石,平坦如卧,溪水自其下方流过。云想坐上去略事休憩,拔开灌木丛,下到跟前,才看清原来是一块冻雪结成的硕大坚冰,上面落满灰尘,不由心惊。看来森林里充满了危机,遂又小心地返回林道。

        随着海拔的增高,山上积雪愈厚。焉支峡两边的山崖俞高俞陡。经年照不见阳光的溪面凝结成冰。溪水不屈,似一把利剑,劈开约有半米厚的冰层,划出一道优美的S型曲线。雪水在幽暗的缝隙间奔流,发出隆隆的巨大声响。 云拍了视频,发在朋友圈里,配上文字,"听,涧水穿过冰层的声音,宏迈有力,有一种万马奔腾的雄壮之美。"以享友人。

        两个小时后出了松林,眼前豁然开朗。不长的山坡上,长满了含苞待放,风至楚楚的马莲草。三座圆木小亭,蘑菇般偎依其上,娴静自然。有人漫不经心地坐在亭中。溪水在坡下的石坎中永不停息的奔流着,就像逝者如斯,一去不复返的人世光阴一样,云莫名地生出一缕淡淡的惆怅。

        爬上缓缓的山坡,沿溪边再往前走,再次进入高山峡谷中。峡谷变得更加窄陡,两侧崇山峭直,溪中奇石垒垒,崖壁上苔藓丛生。自此山路变成悬溪栈道,在溪上左右穿梭,颇似江南的小桥流水,但更野更幽。人行其上,脚下山泉淙淙,两旁草树蓊郁。迂回曲折中,山水风光不穷变换。一处小桥对面的崖壁上,成千上万,不同风格的"寿"字,引人注目。这些美妙的书法与秀丽的风景相得益彰,为到此的旅人增添了不少的意趣。

        一路逆流而上,耳饱溪声,目饱秀色,经鹰洼崖,羌活滩,行约七八里,山穷水尽疑无路。坐看云起时,只见一条**"天梯",穿过一侧的松林,沿着陡峭的山体插入云霄。攀梯而上,气喘吁吁逾千米, 一峰扑面,其势欲倾。崖上刻字"八仙峰"。八仙峰并不关八仙事,只是其峻峭的岩顶,八棵形态各异的松树,傲然屹立在岩缝之中。据说有人寓意八仙,刻字于石畔,遂名八仙峰。

        过了八仙峰,再上就到了钟山寺。钟山寺立于山林颠峰,陡壁悬崖之上。精巧别致,空灵自然。风中飘来浓郁的香火味。山门两侧,韦驮尊者与关羽武圣侍立左右,中间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大雄宝殿中,释迦摩尼,琉璃药师,阿尼陀佛,慈悲庄严。几位男女香客,虔诚的拜伏于地。佛光普照的大千世界,但愿人人皆能慈悲为怀。

        钟山寺规模不大,最早为唐玄宗李隆基诏封的焉支山神一一宁济公祠,后修葺为寺,人称后寺。《大唐燕支山神宁济公祠堂碑》记载,西北巨镇燕支,本匈奴王庭。其燕支山水草丰美,易于畜牧。周以之兴,秦以之霸。明代万历年间在前山半腰建玉皇观,人称前寺,后铸大钟一口悬于寺中,时人合称前后寺为钟山寺。文革中遭到毁坏,今天的钟山寺是在后寺的旧址上复建而成。

        主持云游在外,只留释宽文和尚于寺中打理照应香客。他正值中年,剃了须发,头顶的沙尼戒清楚可见。云与他站在寺门口聊天,他有说有笑,直来直去。梗着脖子说话的神态,有点似活佛济公。后来,他指着不远处的松谷,说他的师傅释什么,云没有听清,是山丹大马营乡人氏,曾经做过教书先生,后皈依佛门,潜心修行,终成正果。八十六岁圆寂,现葬于松谷的灵塔中。

        离开钟山寺,右行踏上去往玉皇观的木栈道。栈道两旁松林更加高大茂密,似两堵幽暗凝重的墙。栈道上面覆了一层厚厚的雪,白玉般伸入密林深处。YY不小心跌了一跤,好在没有大碍。

        这条栈道相对平直,在山上的森林里穿梭,先渐行渐下,走过二三里,是一段上坡的石板路。顺着石板路爬上开阔的山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直插云宵的万佛塔。万佛塔形似黄鹤楼,高大壮观,气势恢宏。登高远望,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流激湍,四周川谷峰恋,一览无余。

        遥想两千年前,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越祁连,与匈奴浑邪王战于焉支山,匈奴败走,霍去病乘胜过焉支山千余里,斩首八千余级,俘浑邪王太子和相国、都尉,获休屠王与祭天金人。匈奴为此悲泣而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失我金神人,使我不得祭于天。” 这个两千年前,中国北方最强悍的游牧民族,从此远遁漠北,最终消失在苍茫的岁月深处,不知所踪。

        如今,昔日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早已随风而逝,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初春静好风光。

        玉皇观是一座抱朴归真的道教寺院,与万佛塔对望。依山造势,林木掩幽,飞檐翘角,画栋雕梁,以楼、阁亭、榭塔、坊、游廊等建筑巧妙布局。道法自然与人文思想和谐而统一。据说每年农历六月六,玉皇大帝生日的这天,成千上万的游客,会来这里朝山观景,避暑消遣,善男信女,焚香叩拜,祈福求安。

    坐在玉皇观前的饮食小摊上,闻着山顶的阵阵松涛,饥肠辘辘的一家三口,要了三份黄亮干净的山丹凉面,两份卷面凉糕。竟然觉得从未有过的好吃。此刻的丫丫已是精疲力尽,只好坐观光车下山。

        记得上天梯去往钟山寺的途中,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兰妻打电话说,她已到了山顶,问云怎么还未上来?云说刚才休息的时候,把墨镜忘在了石阶上,正返回去找!妻说,"刚才下去了几拔人,不定让人捡去了,还是别去找了!"云心想,"这个时届来游玩的游客,应该不是那种市井俗子,说不定云的墨镜仍在原处。"果然,当云一路返回,远远便看见云的墨镜被好心人捡起来,好好的架在旁边护栏上。应该是怕被人看不见踩坏了,才如此去做的,心中一阵欣喜,想我们真的不应该常常用一颗怀疑的心去揣度每一位世人。

        春行焉支山,途经山丹城,炒拨拉是不能不吃的一种当地特色美食。驱车至一家专营炒拔拉的街边小店,日头已是黄昏。炒拔拉味道不错,但价格也是不菲。一家人了却了品尝正宗炒拔拉的心愿,飞鸟归林,游子归家,迎着铺满西天的彩霞,云的宝马奔驰在高速公路的晚风中。

        这一日游迹焉支山,往来溪谷大山,步危桥,坐茂松,听流水,看激湍,临澄潭,升高峰,访古刹,竟日而归。焉支山岩壑白云,清泉磐石,响涧松风,历历在目。虽然冰雪未全融,鲜花未盛开,传说中的胭脂草云亦未能邂逅,但她在云的想像中,一如昭君般的温柔美好。

        古燕支山,今焉支山(胭脂山、大黄山),一座有故事的山。屈原《离骚》诗中“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崦嵫”,据考证与《山海经》记载的西方神山一一一太阳归宿的崦嵫山,指的就是张掖的焉支山。这是一座让诗人们反复描写与浮想的山。

        诗人中有到过焉支山的岑参和王维,也有没到过焉支山,凭浪漫想象而神游的屈原和李白。岑参说,"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道尽了边塞深深的苍凉。王维写,"连旗大旆黄尘没,鸣笳乱动天山月。"军队的雄壮跃然眼前。明末诗人吕大器夜宿焉支山,月出林静时写就的《雪山》诗,“瀚海欲空青见月,焉支未染白如琼。”云每每遥望一兰如洗的浩空下,晶莹如玉,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峰,觉得甚是亲切和美丽。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历史深处的焉支山是遥远的,悲壮的,也是苍凉的。今天的焉支山是美丽的,宁静的,令人惬意的。四季的积雪融化为溪流山泉,涓涓流淌。春草吐翠,佳木葱茏,景色奇丽迷人,一派祥和,清静,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

        焉支山地理位置重要,曾经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与命运。  溯岁月的河流而上,云似乎看见匈奴,王昭君,蒙恬,张骞,霍去病,隋炀帝,王维,岑参,高适,林则徐,左宗棠,西路军战士们缓缓走过焉支山的身影。焉支山不语,岁月无声,漫山的胭脂花儿应不会忘记那一段段沧桑的历史。

        云不知道远嫁匈奴的王昭君,是否曾在焉支山上采撷过胭脂草,但汉家秦地的明月,一定至今还记得昭君那一弯思乡的憔悴蛾眉。为了汉民族的安宁,一个柔弱的女子牺牲自己,踏上了去往戈壁大漠的不归路,埋没在了匈奴的漫漫黄沙之中,着实令云钦佩与惋惜!

        归途中,云想像夏天的时候,那火红霞粉,靛蓝亮丽的胭脂花儿一定会漫山遍野的盛开,到时侯云一定再去看看她那美丽的容颜。若有缘,云也会像李白一样,不远千里去昭君的青冢前,奠上一杯千年的葡萄酒,慰藉她那日夜遥望长安的孤独幽魂。

        焉支山风景依旧,那些曾经的荣耀与辉煌,那些痛苦的屈辱与悲伤,都已成为掩埋在尘土中的故事。光阴往来,岁月清凉,明净且沧桑。

      (2020年2月疫情期间根据微信图文整理于甘州云斋,有的来源于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致谢!小众自娱,谨供消遣。)

1 文言文《读书忌二物》翻译

读书忌“二物”

[原文]

子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①。暗疏②之,亦不甚失③。然负④自放⑤,喜从饮酒滑稽⑥者游。旬朔⑦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⑧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⑨数年来,颇发愤惩艾10,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11不如曩时12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13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14吾业15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

①诵:记诵。②暗疏:默写。③失:差错。④负:依仗。⑤放:放任自流。⑥滑稽:巧言善辩。⑦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⑧强记:记忆力很强。⑨比:近。⑩惩艾:惩戒。11殆:大概,几平。12曩时:以往,从前。13寻绎:反复推求。14败:损害。12业:学业。

译文:

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愤地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不如十一二岁以前,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

哎呀!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

2 读书忌二物的翻译

①诵:记诵。②暗疏:默写。③失:差错。④负:依仗。⑤放:放任自流。⑥滑稽:巧言善辩。⑦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⑧强记:记忆力很强。⑨比:近。⑩惩艾:惩戒。11殆:大概,几平。12曩时:以往,从前。13寻绎:反复推求。

我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多罚分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不如十一二岁以前,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得到最终结果,盖上书也不迷茫混乱,不断地复习,这样即使发狠,经常忘记而被荒废了。

我自己翻译的,不好请见谅。

3 文言文《读书之法》朱熹 求翻译

朱熹读书法 由后人总结的朱熹读书的总原则:“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东,亦奚益于学哉”(《文集·答陈师德》)。

这是教诲人们,读书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不间断,专心于一;经过潜心玩味,体察其理,方为善学。朱熹还强调,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观泛从,贪多而不化,不是读书的好方法。

他比喻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有效的方法应是:“只且立下一个简易或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工夫”(《文集·答吕子约》),知序而进,熟读精思,勤奋刻苦,方是为学之真功夫。

由朱熹的学生归纳的“朱子读书法”六条:(1)循序渐进。要求读书要安排一个“简易可常”的进程,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书的难易程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要有次第可常;读懂读通一书,再读另一书。

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同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在讲到读书要按难易次第而进时他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

(《诗书之要》)这些都是为学的基本功夫,而有些人却做不到,为什么?“原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也就是说,不能循序渐进,不曾打好基础。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记得背得,必须精熟。

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同上)这是对如何进行读与思提出的要求,其具体作法应该是:“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已作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

可见,读书要达到“熟读精思”要求,是很不一般的,它需要有意志、情感、兴趣的协同作用,有刻苦攻读、勤奋勉进的毅力。(3)虚心涵泳。

读书要虚心静虑,要忠于作者原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要有耐性,切戒慌忙,要细心玩索,深刻领会书中旨趣。

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朱子全书》卷6)。“看入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

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朱子语类》卷11)。

(4)切己体察。这是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

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同上)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性理精义》)而“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语类》)。(5)着紧用力。

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

他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

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子读书法》)又说:“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

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到工夫。”(朱子语类》卷8)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精神。

(6)居敬持志。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已则实践其迹”(《性理精义》)。

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

如此,方是有本领。”(《读书》卷11)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

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也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有关读书的语录: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4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5 读书忌二物的翻译

①诵:记诵。

②暗疏:默写。③失:差错。

④负:依仗。⑤放:放任自流。

⑥滑稽:巧言善辩。⑦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

⑧强记:记忆力很强。⑨比:近。

⑩惩艾:惩戒。11殆:大概,几平。

12曩时:以往,从前。13寻绎:反复推求。

我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多罚分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不如十一二岁以前,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得到最终结果,盖上书也不迷茫混乱,不断地复习,这样即使发狠,经常忘记而被荒废了。我自己翻译的,不好请见谅。

6 读书忌二物翻译

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愤地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不如十一二岁以前,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

哎呀!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

1 有关古人爱书的文言文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 [1]嗜:特别爱好[2]无从:没有办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6]走:跑[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11]尝:曾经[12]趋:奔向[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20] 叱咄:训斥,呵责[21]至:周到[22]复:这里指辩解[23]俟:等待[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30]汤:热水[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33]容臭:香袋[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长信。

2 有关古人爱书的文言文

1、匡衡苦学 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尝。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译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能够解说《诗经》,当时的人为此编了顺口溜说“谁也别说《诗》了,匡鼎他来啦,匡鼎他说起《诗》来,能让人张大嘴笑起来啊!”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都对他既敬畏又钦佩,听到的人没有不发笑的。

匡衡的乡里也有一个解说《诗》的,匡衡去找他辩难,考证有疑问争议之处。结果把这个人说得没顾上穿好外衣和木屣就跑了。

匡衡追上去,说“请先生留下来听我说,我们再从头说起。” 这个人说“我实在没的可说了!”于是这个人跑了没再回来。

注释:匡衡:西汉经学家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与:给。

佣作:被雇佣劳作。 愿:希望。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对。

感到奇怪(文中可翻译对此感到奇怪)。

遍:尽 资:借。 映:映照。

遂:于是,就。 大学:大学问家。

囊萤夜读 原文:晋之车胤(yìn),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

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7616465。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晋书·车胤传》。 译文:晋朝有个人叫做车胤,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但是他白天要耕田,又因为没有油灯而无法在夜里读书逢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丝绸做成的透光的袋子,装着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间接着当日白天地读书着,勤奋学习不知疲倦。

时间长了,他学识渊博了,那时的人就都称赞他。 拓展: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

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来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用白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

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亮光,夜以继日地苦读。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宋濂苦学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水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

3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 关于爱读书的诗句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二、关于读书的名句: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观书有感》)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1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 韩愈《劝学诗》)。

5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1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2 “对于读书来说”用文言文怎么说

“对于读书来说”翻译成文言文为“其于读书也”。

学习文言文写作的技巧

1 多读经典范文。觉得不好挑的话,就多念念大学《古代汉语》课本里的选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一些鼓吹“传统文化”的教授文人或民间“国学”从业人士,这些人喜欢写些半文不白的文字,学习请慎重,不要因为其名声或招牌便引为范文,实际上这些文字良莠不齐,其中的大多数,还不如旧时电报风雅。

2 注意积累虚词和结构性的用法(句型),并且练习。这些极为关键,因为文言不是把白话字字对应成“古语”即可,而是有语法上的结构性差异。《文言虚字》、《文言句式》之类的书出得很多,有不少还是大家执笔,多翻翻没有坏处。而且不能光看,要自己动笔练一练。可以自己把书中例子或习题译成现代汉语,放两天再回译成文言,这是很古典的训练方法。

3 典故和习语不仅要积累,还要思考其合适的用法。千万不要拼命堆砌,因为堆砌这些东西很容易,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诱惑,好像很快便能做出一篇“漂亮”的文字。但实际上这些材料要服从于文章的整体需要。很多人写“文言”,直接把今天流行的成语套用,此法极为俗陋,尤其应当避免。

4 虚一点的呢,读读历代的文论也有好处,可以培养气质,熟悉常见概念和美学范畴。如有余力,这方面可以做点功课,比如每日念念《文心雕龙》。

5 最后,心态要谦虚,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对现代人来说,由于语言的演变,文言写作已成为技巧性很强的一门“手艺”,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是客观的困难,不必强求。恰当地运用一些古典元素,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写好一篇典雅切题的现代文,也很不错了。硬写一些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文字,意义不大。

3 古文:《读书只要》(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急迫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人苏轼《东坡志林》。

②顷岁:年初 ③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文忠是其谥号,公是尊称 ④乘间:乘机 ⑤术:方法 ⑥工:擅长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过错。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

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简析]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

文学大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这样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它给了我们—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原文:陆友仁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

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

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

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

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

(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

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5 老学究读书文言文翻译

有个老学究在夜间走路,忽然遇到一位已经去世的朋友。老学究向来性格刚强,也不害怕,问他:“你到哪里去?”答道:“我在阴间当差,要到南村去勾魂,正巧与你同路。”于是两人一起行走。

经过一座破屋时,鬼说道:“这是有学问的人住的房屋,不可放肆。”老学究问:“怎么知道的?”鬼回答:“凡人在白天,忙碌于营生,灵性被埋没,只有睡觉时,心无杂念,自身的元气神明朗清澈,胸中读过的书,一字字都吐露光芒,从全身百窍散发出来。这种光芒飘飘渺渺缤纷多彩,像锦绣般灿烂。学问达到郑玄、孔颖达一般,文章写得像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的人,身上发出的光芒可上射天庭照亮云霄和银河,与星月争相辉映。稍差一点的,光芒有数丈高,再差一点的,光芒约几尺,再往下逐渐降低,极下等的像萤火般的小油灯,门窗透些光亮罢了。这种光芒,人看不见,只有鬼神能看到。这间屋上的光芒高七八尺,因此得知里面是个有学问的人。”

老学究问:“我读书一辈子,睡觉时的光芒能有多高?”

鬼支支吾吾好久才说道:“昨天经过你的书塾,你正在睡午觉,只见你胸中有经典著作一部,科举考卷五六百篇,讲解经典的文章七八十篇,时政策略三四十篇,一字字全化为黑烟,笼罩在屋顶上。学生们诵读课文的声音,在浓云密雾之中传出来。实在未见一丝光芒,不敢乱说。”

老学究听了愤怒地破口大骂,鬼哈哈大笑地走了。

引自网络

6 文言文翻译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他的伯父是张辅之,身为南京的工部尚书。张溥小时候很爱学习,读书的话必定用手抄上一遍,抄完以后朗诵,然后烧掉,接着又抄,就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完成,以至于他右手握笔管手指和掌心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得皲裂了,他就用水洗几次。所以后世称他读书的房间为“七录”,原因正是为此。他与同乡里的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他被选做贡生因此进京,张采这时刚成为了进士,两人的名声遍播于京城。然后张采去临川当官。张溥就回到了家乡,与郡里的名士一起复兴古文学,命名他们的文学社为复社。崇祯四年他考中了进士,改授庶吉士。后来因为要埋葬父亲告假回乡,不分寒暑的读遍诗书。四方慕名而来的人竞相拜访他,于是这些人都称为复社文人。张溥也全力结交这些人,交游日益广阔,他的名声也开始在朝野之间传播。凡是经过他所品评的人物,都能为此变得声名显赫。这些人都以此为荣,并自夸:“我得到了张溥的品评”。当朝执政的高官为此都忌恨他。他的乡里人有一个叫陆文声的,掏钱捐了一个监生,请求加入复社而没有得到批准,张采又经常用他捐钱买官的事情羞辱他。于是陆文声向朝廷告发他们说:“现在这些风俗的弊端都起源于读书人,而张溥和张采正是他们的领导者,举办复社,扰乱天下。”当时正好赶上温体仁执政,将这件事发下给有关部门审理。时间长了,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扬、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说复社没有什么罪过,于是三人都被贬官,并下令追究到底。福建有一个叫周之夔的人,曾经当过苏州推官,因为犯事被罢免,他怀疑这是张溥所为,所以对他非常痛恨。听说陆文声诬陷张溥,于是上奏说张溥等人把持朝政舆论,自己罢官的事其实是张溥所为,然后联系到复社骄恣横行的行为。巡抚张国维等人说周之夔的罢免与张溥无关,却也被贬官罢免。到崇祯十四年,张溥去世以后,这件事还没完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对客挥毫的豪: 毛笔

俄顷立就的俄顷: 很快,马上

就: 完成,写完

①所读书必手钞 手钞: 亲手抄写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如是: 像这样 已:停止

③日沃汤数次 沃:洗 汤:热水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名:题名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C)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7 文言文《读书三到》全文翻译

读书三则》

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

原文是上面那篇。

敬请采纳

1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2 关于读书的古文

1、《劝学》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3、《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4、《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代: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译文: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5、《柏学士茅屋》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3 古文中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 关于说读书有益的文言文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怎么为研读四大经典循序渐进地打下文言文基础

1 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形声字又占绝大多数。“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例如:页,表示头部或面部。如:颊、颔、颞(耳朵附近的部位)。月,表示肉。如:炙、股、肱。

此外还有:求,表示毛皮;禾,表示五谷;皿,表示器具;辶,表示行走;隹(zhuī),表示鸟雀;冖,表示笼罩;片,表示木片文书等等。

2 成语、俗语印证揣测法

成语和俗语大多是古时流传下来,它里面的词语往往保持着古汉语的面貌,所以,用成语和俗语来推断可以帮助我们展开思维、揣测词义。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3 语境推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孤立地来看一个词是没法分析的。

4 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如:2003年高考11题,“讽”的解释就可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得到迁移,解释为劝告,而非讽刺。

5 对句、对举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匀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其意义往往相近或相反。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上述方法的运用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运用这些方法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揣测的词义带入语境中去揣度、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境是我们推测词义的根本。

为了方便掌握这些方法,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看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推理的思路过程。

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与周樨同对,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问题:1 翻译加点的词:阿、夺、除;2 翻译划线的句子。

思路1:成语、俗语印证揣测法

由“阿”想到阿谀逢迎,想到刚正不阿。前者解释为奉承,后者解释为迎合奉承。带入原句印证,(公权)议论政事的时候不迎合奉承皇上,符合语境。

思路2:俗语印证与语境揣测结合

在“公权益不夺”中,很多同学就搞不清楚了。夺,常见的是“抢夺、掠夺”,说不过去呀。再一想,名言中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里的“夺”解释为“改变”。联系前面的语境,先前是(公权)议论政事的时候不迎合奉承皇上,继而同事周樨在皇帝前显得害怕恐惧(因为公权杵逆皇上的意见),接下来是公权却更加不改变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非常符合上下文的思路,这个揣测是正确的。

2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3 如何能学会读懂文言文

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

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

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

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

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

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

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 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 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 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

4 如何品析文言文

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两者都要兼顾。

现今的课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学多向内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 现象 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文言文后的练习题在导向性方面,就存在这方面的偏差。

如《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马说》:“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诗词曲五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小石潭记》:“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

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七则练习均从思想的角度谈认识,谈体会,给教者学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内容分析上。

很多文言阅读课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聊天课。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注意人文化的一面,但如果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点,那纯粹就是建空中楼阁,舍本求末。

在教材中其实也有一些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练习。如《与朱元思书》:“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满井游记》:“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诗五首》:“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可惜这样的延伸题为数不多。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空间非常大,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物候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除了孔子的实事求是,学术诚实,两小儿的求知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外,对于究竟太阳在早晨、中午哪个时段离我们近,则是个地理学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究,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对策 1研读课本,质疑问难。

试举课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缀”能解释为“下垂”吗?备课时,我特别查了一些资料。其中人教版教师用书上对这句话是翻译为“遮盖交结,摇动下垂”。

到底是“下垂”,还是“连缀”?经查,商务印书馆98年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接”,应取其“连接”义。再查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

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 另外,“佁然不动”在教材中注音为“yí”,解释为“呆呆的样子”。

但查字典后发现,其实并不如此。“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痴呆的样子”之外,还有“静止”这一词条,而“静止”更能体现游鱼倏忽来去的情态。

《古代汉语词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记》为例,释义如下:“静止不动的样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且两书均注音为“yǐ”。 在教学中,我将两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学生反应很热烈。因为他们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这次是具有颠覆意义的一次课堂探究。

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于是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学生格外细致,因为我提示他们还有注释也存在争议。

课后不久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

“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

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了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2探究课内,含英咀华。

仅仅局限于一课内的字词研究,我觉得还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已学篇目的温习。

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的时候,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6038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8
下一篇2024-03-08

随机推荐

  • 身高172 体重114 小腿围38 求助~

    你的体重算正常体重,不能从食物方面下手就从外部下手,首先你要看你的小腿是属于水肿,脂肪还是肌肉胖水肿你一按下去它不会立刻恢复,会有凹痕,这是你要注意腿部运动,使血液循环,也可以吃些冬瓜,咖啡等消水肿的食品脂肪比较好久解决,推荐两款好的减肥膏

    2024-04-15
    779900
  • 欧莱雅复颜精华露使用方法 欧莱雅复颜精华露怎么用

    1、欧莱雅积雪草微精华露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作为精华使用,一种是用来湿敷。 2、当做精华使用时,先在手心中倒入适量精华露,然后分别点涂在额头、脸颊、鼻子等部位,将精华露均匀的涂抹开后,再由内向外、由下向上轻轻按摩面部。 3、湿敷时需要先清

    2024-04-15
    25000
  • 哪款有美白功效

    哪款精华有美白功效  哪款精华有美白功效,如今社会主流审美就是除了注重漂亮的脸以外,还很注重整体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否亮眼,比如说身材苗条匀称与首饰服饰搭配 的和谐,以及皮肤的保养护理,接下来一起看看哪款精

    2024-04-15
    19200
  • 妮维雅洗面奶男士怎么样

    妮维雅这个品牌,一直专业的致力于男性护肤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其中也根据男性的生活特点和肤质的特点,来研究出了很多适合的产品,而关于妮维雅男士洗面奶,也是可以帮助去除多余油脂,非常适合男性肌肤使用泡沫,也非常的丰富。在使用之后,会感觉我们的皮肤

    2024-04-15
    19700
  • 妮维雅的东西到底怎么样呢?

    分类:生活 >> 美容塑身问题描述:杂志上说妮维雅粉红色的那个水很好但是,也有人跟我说妮维雅的东西含化学成分多,都是调出来的,不好我本来想用用粉红色的那款水,现在也不知道了 解析:妮家的东西我基本上全都

    2024-04-15
    14100
  • spa流程怎么做

    SPA是希腊语SOLUSPARAQUA的缩写,意为健康在水中,是指人们利用天然的水资源结合沐浴、按摩和香薰中促进新陈代谢,满足人体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思考,达到一种身心从航快的享受。随伊姿贝尔小编一起走进曼妙,芬芳的SPA护理,看看身体

    2024-04-15
    9900
  • 妮维雅蓝罐日产和德产成分区别,妮维雅蓝罐德版和日版有区别吗

    说起妮维雅蓝罐虽然是经典的产品,不过大家在购买后发现了产品的产地有所不同,同时观察仔细的朋友也会发现在妮维雅蓝罐日产和德产成分功效作用等会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比妮维雅蓝罐日产和德产成分及使用功能等对比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

    2024-04-15
    16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