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镜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第1张

镜子  镜子是一种表面光滑,具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最常见的镜子是平面镜,常被人们利用来整理仪容。在科学方面,镜子也常被使用在和望远镜、雷射、工业器械等仪器上。具有有规则反射性能的表面抛光金属器件和镀金属反射膜的玻璃或金属制品。常镶以金属、塑料或木制的边框。镜子分平面镜和曲面镜两类。曲面镜又有凹面镜、凸面镜之分。主要用作衣妆镜、家具配件、建筑装饰件、光学仪器部件以及太阳灶、车灯与探照灯的反射镜、反射望远镜、汽车后视镜等。 [编辑本段]镜子的沿革  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制成镜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铜镜。公元 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为制镜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镜子及其边框日益成为室内装饰。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锡汞齐法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一直延续应用到19世纪。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

  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始改称鉴为镜。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镜。最初铜镜较薄,圆形带凸缘,背面有饰纹或铭文,背中央有半圆形钮,用以安放镜子,无柄,形成中国镜独特的风格。明代传入玻璃镜。清代乾隆(1736~1795)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日本及朝鲜最初由中国传入铜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玻璃镜开治普及。 [编辑本段]镜子的历史渊源  铜镜

  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 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 ,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越。为了解开“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

  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出现了可以照全射的大镜,中世纪时,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中世纪时,装在精美的象牙盒内或珍贵的金属盒内的小镜子,成为妇女随身携带物品。

  作为一种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1929年英国的皮尔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镜子的成本降低,各种各样曲面镜的出现,使镜子的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了除映照仪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车上用的球面后视抛物面镜,在望远镜中用于聚集和在探照灯中用于反射出平行光的抛物面镜等。

现代镜子是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后来,英国皮尔顿兄弟通过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手法进行改进。镜子除掉映照仪容以外,还有聚焦的抛物面镜等。

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是肯定享用不了这种镜子。相传,人类使用的第一面镜子是嫫母发现制作。嫫母作为黄帝的妻子,相貌极其丑陋,一天在上山挖石板的过程中发现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后来经过打磨就制成了镜子。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中国便发明了铁镜和铜镜。中国奴隶制社会正处于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的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的:“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

虽然在技术方面有铁铜两种镜子,但铁镜使用寿命过短,裸露在空气中没多久就会生锈。而铜镜来说,一般很难生锈,使用周期较长。而且从质感上来说,铁镜不像铜镜摸起来有感觉,毕竟生铁较为柔软,不像铜制的坚硬。另外从外观来说,铜镜没有铁镜的刺眼,相对来说画面较为柔和、亲近。再加上铜的工艺已经日臻完善,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铜镜“易破”的原因为:轻薄、铅锡铜合金。

中国古代铸镜,各地有各地的风格,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都需要大量的青铜原料来制造兵器,青铜镜只能为一些达官贵族所使用,又由于当时的雕塑技术还处在一个萌芽状态,所以,战国镜不论南方北方,其镜背纹饰起伏都不大,其剖面的几何形状除缘与钮以外,其余部位基本都属平板。西汉以后,政治相对稳定,青铜镜的使用逐步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铜镜的背纹艺术很快从战国镜的那种青铜器底纹式的艺术中脱变出来,发展成一般铸镜工匠很容易制作的几何纹饰,如西汉的昭明镜、日光镜、星云镜等,继而又发展成为流畅的线雕,如一些带乳钉的禽兽纹镜、四神规矩镜等,随着民间雕塑艺术的不断提高,一些浮雕式的镜种逐渐被工匠制造出来,如龙虎镜、神兽镜、画像镜等。在镜背艺术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青铜范铸技术必须得与其同步发展,如果一直停留在战国的铸镜技术上,是不会有汉以后的镜种被制造出来的。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到镜背纹饰及镜体剖面的几何形状与合金配比之间有什么关系,专家通过对古代青铜镜范铸技术的研究,以及长期对其进行的复原复制实践发现,其合金的配比与各种几何形状的铜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制约关系;如果将出土的古镜稍加改动其剖面的几何形状,复制出的铜镜就很容易造成废品;如果在复制铜镜的过程中,只按照一种合金配比值来复制各个时代的铜镜,其结果是只能铸制好其中一种适合其合金配比的铜镜。假如在烧制的一窑中、小型镜范里,有战国镜和东汉的半圆方枚神兽镜各一半,当熔炼青铜时,如果都按照战国镜的合金配比来熔炼及浇铸,虽然铸出的毛坯都是完好的,也看不到铸造缺陷,但当镜面经磨削加工至可映照时,其中战国镜大都完好,而神兽镜的镜面中心与钮对映的部位,就会出现一片缩松,宏观上可看到镜面中心有一片麻点。如果用中、小型镜的合金配比来浇铸大型铜镜,如用四神规矩镜的合金配比值来浇铸唐代的海兽葡萄镜,就很容易造成海兽葡萄镜坯局部收缩裂逢的产生。造成上述铸造缺陷的直接原因,是合金里的铅含量,与所铸铜镜的大小及其几何形状不相适应所至。古代青铜镜为Cu-Sn-Pb三元合金,如果只用铜来铸镜,制出的镜子为红色,使用时,映照效果会很模糊;随着锡含量的不断增加,合金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而逐渐至白色,当含锡量增加到24%左右时,铸制出的铜镜就如今天的玻璃镜一样的映照效果了。早期的齐家文化镜至殷虚文化镜,都属于我国铜镜铸制技术的起始阶段,该时期的铜镜合金配比还没有形成规范,进入西周中期以后,我国的铸镜合金配比逐步有了规律而趋于成熟,春秋至战国,我国铜镜合金的配比及铜镜的范铸技术已完全成熟。经过两汉、三国、六朝至隋唐,一直保持着高锡青铜工艺技术至唐代晚期。宋代以后,铜镜合金里加入了大量的铅,明代铜镜合金里加入了一定量的锌,已不属于高锡青铜,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战国至晚唐之间,高锡青铜镜的合金成分与各时代铜镜的剖面几何形状的关系。一个批量铸镜的作坊,总会产生大量的回炉料,如铸件的水口、冒口、浇注时漏底的铜料、披逢、跑火料及浇注不完的剩余料等,这些回炉料的重量一般都会超过铸件本身的重量,因此,熔炼青铜时,如果按新金属料与回炉料对半的话,回炉料的数量还是会逐渐增多的,考工记》里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为镜,燧即阳燧,为日常取火之器物,即凹面镜,《考工记》将鉴与燧列入一个合金配比,说明两者在铸制工艺上完全相同,且镜背与燧背都具有纹饰与钮,区别只是镜面平或凸,而燧则全为凹面而已,往往铸镜的作坊也兼铸燧。如1966年7月7日在鄂州市出土一枚黄武六年重列式神兽镜,其铭为:“黄武六年十一月丁巳朔七日丙辰,会稽山阴作师鲍唐镜,照明服者也。宜子孙,阳燧,富贵老寿,臣先牛羊马,家在武昌,思其少天下命吉服,吾王干昔囗囗”,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通过这枚镜的刻铭得知,这位称作“鲍唐”的铸镜师在铸镜的同时,也兼铸阳燧,而且将有关阳燧的广告作到了铜镜上。所以,一个批量铸燧、镜的作坊,在熔炼青铜前配料时,须得新、旧料对半装炉熔炼。由于青铜燧与青铜镜的回炉料早已成为合金,其熔点低于红铜,较红铜易于熔化,熔炼时,如新旧料对半,就可缩短熔炼的时间,减少合金在熔炼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氧化及吸气的机会。新青铜料按比例配制好后,在熔炼的过程中,至少会有15%以上的锡及2%以上的铅被烧损,配制新炉料时,须考虑加大锡与铅在熔炼过程中的烧损量。而回炉料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熔炼,其含锡量与含铅量都很难准确判断;这就要求历代的铸镜师必须具备会看合金断面的技能,根据断面呈现的色泽,来判断 其含锡量与含铅量的多少,从而决定回炉料再回炉熔炼时应补加的锡量与铅量,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先进的化学成分分析设备,所以,造成了古代铜镜的锡、铅含量在百分比中有些差异。但是,在原始作坊的条件下,大多数铜镜的含锡量能保持在23%~25%左右,说明古代的铸镜师大都能从合金的断面来判断其含锡、铅量的多少,从而决定再熔炼时应增加的锡量及铅量,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战国至晚唐约130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青铜镜的背纹虽千变万化,但其合金里的锡含量却始终保持在平均值为238%数值范围。通常情况下,铜镜合金的金相组织是由α固溶体、(α+δ)共析体及颗粒状铅组成;α相是Cu-Sn固溶体,具有面心立方晶格,它的含锡量最高只能达到16%;δ相是金属间的化合物,其化学组成为Cu31Sn8,其最高含锡量为326%,二者的结构均为立方体晶格。古代青铜镜合金的最佳含锡量应为23~25%之间。在实践中,当合金里锡含量达到23%左右时,其断面呈银白色,细腻而光滑,用眼睛就可看到酷似现代的镀锌铁皮表面的冰花纹,这些无规则的冰花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些冰花纹为高锡青铜液以树枝状结晶后的晶界,宏观上与出土的古代青铜镜的断面完全一致。如果合金里含锡量高于含锡23%含铅4%这个数值,(α+δ)共析体在铜镜基体里的相对量就会增加,α相的相对量必然会减少。δ相性质脆,常会造成铸件在凝固、收缩期内就断裂在范腔里,没有断裂在范腔里的镜坯,在铸后的磨制加工过程中,也是很容易破碎的。如果合金里锡含量小于正常数值,必然会导至增高熔炼时的温度及延长熔炼时间。高于正常熔炼温度会加速锡与铅的大量烧损,延长熔炼时间会增加金属氧化与吸气的机会,浇注时铜液的温度也必然需高于正常含锡量的温度,浇注时温度越高,范面粘结越严重,增加了铸件表面的粗糙度,磨制出的铜镜在使用的过程中,较之正常含锡量的铜镜容易发黄。一般认为,合金里加入铅后可提高浇注时的充型能力,从而可铸出那些微妙微俏及较精细的纹饰来。不含铅,只含24%Sn左右的高锡青铜合金的充型能力本已远超过纯铜,合范浇注时,尽管范面合得很紧,但还是常常会有跑火现象发生,而跑火的合金厚度有时仅01~02mm左右,就足以将已浇满范腔的铜液漏掉一半以上或者漏完。铅在古代铜镜合金里,对陶范起到提高冲型能力的作用属多余。铜镜铸件产生气孔的原因有两种因素可造成,一种是由于合金在熔炼过程中温度过高,且熔炼时间又过长,使金属液在高温下吸收了空气中水分里的氢;第二种是发生在浇注时,由于陶范在窑里没有将泥范里的结晶水彻底分解完,或者是烧制好的陶范在浇注前吸了潮,浇注时,由于铜液的高温作用,使得范腔发气。前一种吸入氢气的铜液浇铸后造成的铸造缺陷全部在铸件皮下,铸件表面是完好的,当毛坯层磨掉以后,发亮的气孔都暴露出来遍及整个镜体,而气孔全部在镜体的横截面之中;由于这种气孔产生于熔炼过程中,金属液在高温下吸入了氢(H2)而不是氧(O2),因此,铸件皮下或横截面里的气孔全部为没有经过氧化而闪闪发亮的气孔。后一种属浇注时范腔发气,气孔大多在铸件表面,由于气体占居了一定的范腔空间,造成铸件表面纹饰模糊不清,但铜镜基体横截面里的气孔却较少见到;由于浇注时范腔因受热释放出的气体里有氧(O2)存在,氧与高温铜液发生氧化反应,所以,范腔发气产生的气孔几乎全部在皮外,其颜色也与铸件表面相当或浅于铸件。铅在古代高锡青铜镜合金里真正起的作用有两条,其一,是因为高锡青铜合金里δ相的相对量多,且性质较脆,在铸后的镜体刮磨开光加工过程中很容易破碎;加入铅后,正是由于铅不与合金溶解及化合,而是以球状或不规则形状分散于合金之中,才给铸后的加工创造了条件。笔者在长期及大量的对复制铜镜进行加工过程中,对镜体含铅量问题较敏感;如果含铅量小,加工过程中镜体很容易破碎,但较容易磨削,如果含铅量大,虽然镜体不容易破碎,但也不容易磨削加工。其二,是加入铅以后可延迟镜体自身的凝固时间。高锡青铜合金是以树枝状晶呈三维方式沿范壁向中心结晶生长,铅以球状分散于合金,客观上阻止了合金的结晶速度,从而给水口延长了给镜体补缩的时间。铅的这一特性,对战国以后,特别是对东汉以后的青铜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浇铸镜体时,合金处在1000℃左右的高温熔化状态下,因金属普遍存在热涨冷缩的性质,高锡青铜不在例外,所以,浇注到范腔里的铜液,属已经澎涨了体积的铜液,注满范腔的镜体在冷却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收缩过程。镜体的收缩需要镜体以外的铜液来补缩,图一及图二的镜缘上方压着的水口,浇注时称之为水口,浇注工序完成以后就成为冒口,正是这个冒口起到了镜体以外补缩铜液的作用。战国镜最厚的部位都在镜缘,镜背中心的镜钮虽高出镜背纹饰,但因战国镜钮绝大部分为弦纹钮或桥形钮,其体积都较小且又较溥,凝固收缩时,基本能达到先期于镜体或同时于镜体收缩、凝固,不存在补缩不到位的问题,镜缘给镜体的补缩空缺,只需从冒口直接得到,就可以维持战国镜体的缩、补平衡。所以,战国镜的含铅量一般都不大。西汉以后,镜体的背纹及镜体剖面几何形状较之战国那千篇一律的剖面几何形状有了较大的变化。西汉镜的缘部一改战国镜那种较薄的内凹式弧形缘,而成为又宽又厚的平缘;战国镜的弦纹式钮也被改变成了半圆钮。由于西汉镜体剖面几何形状的改变,造成了汉代镜体铸后收缩、凝固期的不平衡,再不可能如战国镜体那样能够同时进行收缩、凝固,而是按照薄处先凝固、厚处后凝固的自然规律来进行。致使在一个镜体中,浇铸后的收缩、凝固分出先后,相对造成了补缩量的增多;如果此时还保持战国镜的合金配比不动的话,就会出现显而易见的铸造缺陷了。因增加镜体的补缩量并不能通过加大或加高冒口来解决,镜体的凝固时间有限,镜面薄于镜钮与镜缘,自然最先收缩凝固,镜缘有冒口压在上面可以直接得到补缩,而镜背中心的镜钮的补缩途径却被周围先期凝固的镜面限制了,在这种情况下,以钮为中心的部位必然会出现铸造缺陷,轻者,磨出的镜面中心会出现一片缩松,严重者会造成缩孔,镜背钮座上也会出现缩孔。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调整合金里的铅含量。金属锡的熔点为232℃,金属铅的熔点为327℃,铅的熔点本高于锡95℃,但人们在配制焊锡的时候,因钝锡不容易被熔化,往往在纯锡里加入40%的铅成为焊锡以后,反而比纯锡更容易被熔化开,其原因是铅与锡生成了低熔点的固溶体。当铅加入到锡青铜里以后,铅的这一特性并没有改变,青铜液的凝固速度会随着含铅量的增加而减慢。当含铅的合金铜液充满范腔后,镜体较薄的部位与较厚的部位,在凝固速度上会形成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是随着含铅量的增加而缩小,含铅量越高,凝固时差越小。东汉以后的铜镜合金里增加铅含量,主要是为了解决铜镜背纹中越发展越大的镜钮与镜体在凝固期中的时间差,但如果铅含量太大会造成镜面发乌,这就迫使东汉的铸镜师们在不大量增加铅含量的条件下,通过增高增厚镜缘,解决铅多发乌、铅少缩孔的铸造缺陷,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东汉出现了一些剖面类似三角形的镜缘,如盘龙镜、龙虎镜、画像镜等,这些镜种的镜钮都较大,加高加厚的镜缘,起到了延长镜钮外围收缩、凝固时间的作用,使镜钮对映镜面部位的收缩、凝固过程能得以先期进行,这样的剖面几何形状维持了镜体的缩、补平衡。从汉代铜镜的化学成分来看,中、小型的半圆钮镜如昭明镜、四神镜、云雷连弧纹镜等,这些镜种的外径尺寸一般都在12~16cm之间,较少有超过20cm的,这些镜种的镜钮还没有发展到东汉后期的镜钮那么大,所以,这些中、小型镜的铅含量一般可保持在3~5%左右,就可铸出正常的镜体。凡属大钮的镜种如东汉至三国时代的半圆方枚神兽镜、三角缘禽兽镜及画像镜等,其合金里的含铅量一般都会超过6%以上,其中画像镜的含铅量多在7%以上,而神兽镜因没有设置画像镜那么高、厚的外缘,所以,其含铅量更需大于画像镜。出土的历史遗存证明,汉代的铸镜工匠们认识到了铅的这些特性,而且在充分地利用了铅的这些特牲,使得铜镜铸件达到了设计的质量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进入西汉中期以后,各种几何形状的纹饰被搬上镜背、并发明了半圆钮以后,汉代的铸镜师们又开始了艰苦的合金配比摸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设计出的镜体几何形状需符合高锡青铜的收缩、补缩及凝固的秩序,在试铸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合理的剖面几何形状,以及不合理的合金配比值,才能逐渐创造出一个个新的镜种。对于每个新镜种而言,那些含锡量、含铅量大于或小于相应数值的青铜合金铸制出的铜镜,都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先民们在摸索合金配比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锡含量越高,合金就会越白,但在铸后的加工过程中也越容易破碎;锡含量越低,越不容易破碎,但却不白亮而容易发黄;而铅的含量须与镜体的大小及其剖面几何形状相适应,否则,不是铜镜发乌或发黄,就是出现缩松或缩孔。通过长期、大量的铜镜铸造与铸后加工,先民们得出了各个镜种各自正确的合金配比值,这种根据镜体剖面几何形状来决定合金配比参数的工艺技术,从战国一直延用至晚唐。唐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青铜镜的合金配比起了变化,锡含量逐渐减少;明代以后发明了炼锌(Zn)术,锌在铜镜合金里的含量逐渐增大,已不属于高锡青铜合金了,所以,唐代以后的铜镜品种再没有了大钮镜,镜体自然再不需要高、厚的镜缘或三角形的镜缘了。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古代的铜镜,是用来映照的。镜背面的纹样具有个性身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有人称之为“翻过来看”的文物。 昨日上午,为期两天的“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柯桥开幕。来自中、日、韩三国铜镜研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主题,以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等形式,就这一地区铜镜类别、产品分布范围、冶炼技术、发展历程等有关历史文化信息开展研讨与交流,也为大家揭开了一面面镜子背后蕴藏的丰富而又神秘的人文历史……  古铜镜的悠久历史  铜镜,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古代人们用以照面饰容的主要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信仰,习俗息息相关。其功能及使命随着玻璃镜的出现与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了解,中国铜镜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大约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1977年,青海省贵南县马台齐家文化墓地曾出土一枚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饰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纹图案。此后,商周时期的青铜镜时有发现,但铜镜工艺尚处于初级阶段。至汉代,青铜镜制作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在早期的一些装饰上发生了变化外,同时在纹饰中出现了铭文,甚至出现了以铭文作为主要纹饰的品种。与此同时,一些高浮雕工艺的装饰,如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品种的青铜镜也开始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工艺将画面中的人物神仙、车马龙虎、禽兽等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达到了汉镜工艺的顶峰。  纹饰和形制工艺精湛  隋唐时期的铜镜在纹饰和形制上较前代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纹饰上,以写实的风格,用浮雕工艺表现的瑞兽、龙凤、禽鸟、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内容,已成为铜镜装饰花纹的主要题材;在形制上,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镜形。所以,唐代的铜镜在风格上展示了大唐国富强、开放、豪迈的精神风采。其中,隋唐之际典型的瑞兽铭带镜、海兽葡萄镜以及一些特种工艺镜,其纹饰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整体风格之富丽堂皇,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宋、元时期的铜镜,镜形除沿袭前代外,新出现了长方形、桃形、钟形、瓶形以及镜上加柄等多种造型;装饰题材以商标字号和缠枝花鸟居多;胎质的合金成分与汉唐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胎避趋向轻薄,更加注重实用。宋室南渡后,以湖州为主的两浙铸镜手工业十分发达。私家作坊则以湖州发现为最多,从镜铭中见到的主要有:石家、石小二哥、石二郎、石三、石十郎、石十三郎,直至石六十郎等石姓作坊,和李家、徐家、蒋家等所作铜镜。此外,也有“杭州真石大叔青铜照子”、“杭州钟家青铜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越州徐家铜照子”、“越州戴宗青铜照子”等有铸造地铭文的铜镜出土。  会稽古铜镜辉煌的过去  绍兴的古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现有资料考察,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镜,是目前浙江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西汉中叶,以昭明镜、日光镜和蟠螭镜为主流的青铜镜不断涌现;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更为广泛的尚方镜、规矩镜、禽兽镜等品类。  绍兴古为会稽。会稽铜镜在东汉早期逐渐兴起。汉时,北方大量民众南迁和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兴筑鉴湖,使绍兴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为会稽铜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此外,会稽一带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也为会稽铜镜的兴起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保障。《越绝书》中即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的记载。再加上越国素有以铸剑闻名于世的传统冶炼铸造技术,使会稽成为当时全国的铸镜中心之一,会稽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绍兴是东汉和三国孙吴时期最重要的铸镜中心,以绍兴为中心的会稽镜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品牌和创新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狱特征。铜镜文化是绍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把此次论坛放在绍兴举行的原因。”许多铜镜研究专家都表达了这一看法。  铜镜为何让人如此着迷  一面面锈迹斑斑古铜镜,印刻着岁月的痕迹,它已无法映照出人们的面庞,却仍有这么多人对此着迷,这是为什么呢?  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林华东道出了缘由:如今古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文化,鉴证历史。尽管镜面昔日的光洁已失去,但其镜背个性的纹饰、铭文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有专家说,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古铜镜也被看作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古铜镜在青铜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直到清代水银玻璃镜的出现,使它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与收藏。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文物考古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发掘出土的铜镜资料不断增加,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背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更成为古代墓葬考古断代的标准器之一,其重要的考古资料价值尤为凸显。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为配合“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我县的隆重举行,县越国文化博物馆于8月28日至9月28日特别推出“浙江出土古代铜镜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60余枚古铜镜,是我省出土的古代铜镜的一次大“集结”。许多铜镜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形制美观、铸造精良,堪称艺术珍品。有兴趣的市民,也不妨前去开开眼界。  县文化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浙江出土古代铜镜展”的成功举办,是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浙江省国有博物馆铜镜收藏的成果与现状。不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古玩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家对地下文物的绝对保护形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数不少的出土文物流入市场,文物部门对古代铜镜的收藏与研究的形势更为严峻,通过科学发掘得到的铜镜寥寥无几,考古发掘资料也是流失殆尽。通过展览,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许还能使我们对加强文物保护,增进法制观念,弘扬中华文明与美德有更多的反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铜镜的产地,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现在各地均已挖绝,只有安徽亳州还不时有出土。 殷商时代出土的铜镜至今发现的只有五面,一面镜背有弓形钮,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钮,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较保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它器物上。如铜镜上的弦纹、乳钉纹,也常见于殷代的铜镜。

西周铜镜迄今发现的有十五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橄榄形、弓形、半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铜镜盛行发展时代。战国铜镜的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一扫前期铜镜幼稚朴拙的风格,展现出青铜工艺的新面貌。此时铜镜多为圆形。纹饰表现手法多样,有浅浮雕、高浮雕、金银错、嵌石、彩绘等。图案多采用地纹衬映主纹手法,主纹地纹相映成趣。图案显得完善而和谐。根据春秋战国铜镜的主题纹饰图案划分类型。共分为如下几类:

1、素镜类:全素镜、弦纹素镜、宽弦纹素镜。

2、纯地纹镜类:羽状地文镜、云雷地纹镜。

3、花叶镜类:叶文镜、花瓣镜、花叶镜。

4、山字镜类: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

5、菱文镜类:折叠式菱纹镜、连贯式菱纹镜。

6、禽兽纹镜类:兽纹镜、凤鸟镜、禽兽纹镜。

7、蟠螭纹镜。

西汉铜镜在制作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西汉初期至武帝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规矩镜成为最精美的类型,纹饰以四神为主,图案有四神、动物、禽鸟及群邪、羽人之类,活泼生动。纹饰布局突破了“心对称”古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此外,“透光镜”的出现,也给汉代铭文镜带来极大光彩。所谓透光镜,是指将镜面对着日光或其它光源时,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能映像出镜背文饰或铭文的字样的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大致有下列15类:

1、蟠螭纹镜类:缠绕式蟠螭纹镜、间隔式蟠螭纹镜、规矩式蟠螭纹镜。

2、蟠虺纹镜类:方格四虺镜、连弧蟠虺纹镜。

3、草叶纹镜类:四乳草叶纹镜、规矩草叶纹镜。

4、星云镜类。

5、连弧纹铭文镜。

6、重圈铭文镜。

7、四乳禽兽纹镜。

8、规矩纹镜类:四神规矩镜、鸟兽纹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简化规矩镜。

9、多乳禽兽纹镜。

10、连弧纹镜。

11、变形四叶纹镜。

12、神兽镜类:重列式兽镜、环绕式神兽镜。

13、画像镜类:历史人物画像镜、神人车马画像镜、四神、禽鸟画像镜。

14、夔凤纹镜

15、龙虎纹镜类;龙虎对峙镜、盘龙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我国的铜镜制造业进入中衰期。这个时期风格仍沿袭汉镜,以三角缘神兽镜最为流行。铜镜纹饰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此外,还出现了佛像图纹,这也是该时期铜镜的一个显著特点。

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据,而又复统一;它吸收了四夷兄弟民族的文化,而融汇一体。铜镜工艺有强烈的时代感,它同整个文化一样,不仅铸制工艺上攀登了空前的高峰,而且在装饰艺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占40%左右)使镜面显得特别亮洁而泛现白光泽,映影十分清晰。造型上既端重厚实,又精致玲珑,形状不一,有葵花、菱花、方形、六角、八角、亚形等式样。装饰上自由活泼,大方美观,趋于世俗,寓有吉祥富贵和向往仙山琼阁的审美观念,有凤凰、天鹅、鸳鸯、喜鹊、珍鸟、狮子、天马、白鹿、云龙、海兽、牡丹、莲荷、葡萄、花束以及嫦娥奔月、王子晋吹箫引风、仙人、月宫等珍禽异兽、花鸟虫鱼、神话传说,无所不有,丰富多彩,斑斓瑰丽,正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唐以后的五代只经历了半个世纪,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唐代的遗风。这时很少有新镜问世,民间多沿用唐镜,即使铸制新镜也见不到特色了。

宋代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反映在铜镜工艺发展上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但由于铜的产量所限,宋朝铜禁比较严,加上铜镜的用量大,故而宋镜铸造得比较薄,合金工艺赶不上唐代。然而,它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上。当然,装饰艺术与审美观也有密切的关系,宋代世俗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经过唐代繁华的社会之后,他们的审美转向了对山水花鸟的自然界,这是宋代美术上山水花鸟画勃起的主要原因。这种美学情趣很自然的就反映在铜镜的装饰艺术上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宋镜的装饰题材中多为写生画的缠枝花草、鸟兽鱼虫、山水楼台、小桥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隐居”者。这些题材往往用精细的浮雕,追求真实的美感表现出来,毫无神秘的气氛,犹如从社会生活或自然界录下的一个个镜头,或说是画家一幅幅写生画。这样的装饰,是中国铜镜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感。我们还可以看到宋镜的特点,在镜的造型上多样,特别是带柄镜已大量出现。有的镜上铸有印记、铸镜作坊、年月、姓名和州县检查官记等,表明宋代不仅有官办铸镜作坊,而且民间铸镜作坊也很多。元明时代的铜镜沿用宋镜风格,不但没有发展而且趋于衰退,可以说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尾声。特别是明代铜镜装饰十分粗糙,而且把以钮为中心的圆形图案改造成为分上下左右关系的进深画面了。题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阁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面铸字,如“长命富贵”、“福禄祥祯”等。到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玻璃的普遍使用,铜镜就失去了实用价值,一般用于避邪,称为压胜镜,其艺术价值就谈不上了。 仿古作伪

识别仿古镜首先要了解仿镜的类型、仿镜的时代,特别是找出不同时代仿镜的特征和规律。

仿镜的时代  所谓仿镜的时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制作仿古镜?二是仿镜中仿制哪些时代的镜子?

一种意见认为:铜镜仿古是从唐代开始,宋以后宫廷、民间仿古镜盛行,各种样式的镜均仿。一种意见认为:仿古镜始于宋代,唐代不仿汉镜,仿汉镜是从宋代开始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并不仿汉镜,过去一直认为的许多宋仿汉镜实际上是明代仿镜。

仅从仿镜的时代来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见研究、识别仿制镜,对于广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实属当务之急,因它涉及到鉴定、收藏、征购、出售等多方面,必须谨慎从事。

仿制的手法

从目前所知,仿镜不外乎三种方法,即用早期镜直接翻模;用摹本仿照制模和碎镜拼接法。第一种方法简单,制作容易,识别起来,说易也易,说难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原镜花纹、铭文清晰、线条流畅,而直接翻模镜,虽然镜型相同,但往往纹饰、铭文模糊,线条不流畅,显得板滞。一眼望去,感觉便不一样,容易鉴别。但是的确有些真镜,由于年代久远,制作不精,铭文、纹饰也较模糊,而一些仿镜也仿得不错,因些仅用这些标准确定仿镜是不易的。在镜型、纹饰、铭文相同的情况下,还需注意铜镜的铜质、镜体厚重。

用原镜作摹本仿照制模的情况就复杂一些了。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按照原镜纹饰图案、铭文仿刻于模范上,铸成的铜镜虽然型有异,但铭文、纹饰大同小异,需要加以比较、确定是否仿镜。二是虽然以原镜为摹本但铸镜匠师又加刻纹饰和铭辞,铸出来的镜子有的纹饰与铭辞时代不合,如明明是汉镜却加上明代镜中常见的铭辞;有的形制与纹饰不等。只要稍为熟悉中国铜镜,这类镜子倒容易识别。

还有一种既碎镜拼接法:即粘补铜镜,大概铜镜从地中挖出来的时候,完整的一百个中没有一个,多数都是破碎或缺损的,作伪者将破碎零片焊粘成一个整体,其缺损之处,则另用铜锈补上,凡市上的铜镜,其镜面不光滑而有绿锈的地方,都是添补之处。但镜则的确是古镜。

仿镜的类型

各个时代仿镜的类型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镜子,不同时代仿制也有侧重点。  唐代仿镜: 唐代是否有仿镜?尚有不同看法。  宋代仿镜:有人认为宋不仿汉镜,也有人认为宋已仿汉镜,但主要是仿唐镜。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宋代确已仿汉唐铜镜。  仿汉镜: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画像镜、规矩镜、龙虎镜。  金代仿镜:金代主要仿汉、唐、宋镜的图案。  仿汉镜:星云镜、四乳“家常富贵”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四兽镜、画像镜、清白镜、龙虎镜。  仿唐镜:海兽葡萄镜最多。  仿宋镜:花卉镜、八卦镜、湖州无镜。  明清及民国时期仿镜: 仿古风气极盛,宫廷民间均仿,各个时期的镜子都仿。  仿战国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盘龙镜、龙虎镜、双凤镜、画像镜、蟠螭镜。  仿唐镜:海兽葡萄镜、花鸟镜、弯兽镜。  仿宋金镜:人物故事镜、湖州镜、双鱼镜、铭文镜。

从以上各个时代仿镜的类型看,汉代的日光、昭明等铭文镜、规矩镜、画像镜、龙虎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瑞兽镜、花鸟镜,宋代的湖州镜、八卦镜等是后世仿制的重要镜类。其中汉代的日光、昭明镜几乎历代都仿。明确了各时代的仿镜,对于鉴别仿镜无疑划出了重点范围。

不同的时代 ,铜镜具有不同的特点,都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习俗的影响。真镜如此,仿镜又怎样呢?我们认为仿镜虽然具有真镜的特点,但毕竟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必然或多或少地显露出仿镜所处时代的某些特征,总结不同的时代的仿镜特征是极为重要的。

各时代仿镜的特征

要掌握各时代仿镜的特征最重要的还是发解各时代铜镜的特点,即形制、纹饰、铭文、铜质等方面。有关这些前面已经阐明,不必重复。这里还需强调几个重要特征。

铜质有别。由于宋以后是我国铜镜合金成分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含锡量明显地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铜质、色泽均有变化。这应是辨别仿古镜与真镜的一个重要方面。  宋仿镜质地不如汉唐镜。质较软,黄铜质,黄中闪红。金仿镜一般比仿宋镜铜质略泛黄。明清宫廷仿镜虽然是黄铜质的,但明仿镜黄中闪白,清仿镜黄中闪黄。

品相有异。合金成分的变化,带来的质地和色泽的不同,也必然影响到铜镜的优劣。宋金信镜铜质粗糙,纹饰模糊,线条粗放,显得板滞。明清仿镜纹饰远不如汉唐精致,也汪如宋镜,这与日月明清仿镜含锡量大大减速低,含锌量大幅度增加有关。当然明清仿镜也有很好的。

形制不同。铜镜虽然一般不大,镜背面积小,但在这一小块天地中,各时代的匠师在纹饰、铭文、外形、划分纹饰的圈带、边缘、钮、钮座等各个方面花样翻新、极尽变化。我们对比不同时代的各部位的特征,掌握哪怕是微小的变化,也是区分真镜与仿镜的重要方面。仅举几例:宋仿唐菱花形、葵花形镜,唐代此类镜均为入出形,而宋代多六出形,即使是八出形,唐宋弧边曲度也不尽相同。

金代仿镜中,不管仿哪能个朝代,如果有錾刻的官府检验的文字和画押,便极易辨明。

明清仿镜镜缘直齐、棱角分明。钮的差别较大。明代银锭钮居多,明清钮顶平且面积比宋元仿镜大得多,还多在平顶上铸出铭文。

增加内容。前面已提到,在用原镜摹本仿照制模时,当时匠师又加上一些纹饰和铭辞。据我们看到的一些资料,所增加的,图纹和铭铭文在内容及形式上,虽然随意性很强,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律,但从许多仿制镜增加的内容看,增加铭文的占绝大多数,而这些后加的铭文,最多的又是那些铸镜作坊、店铺和匠师的名号,极少数应是铜镜使用者的姓名。

从增加铭文所在位置看,大致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视原镜的纹饰内容而定。原镜只有纹样没有铭文的,增加的铭文多在纹的一处或二处地方,压住了原纹饰的一部分。原镜内区为纹饰外区为铭文的,增加的图文有的放在纹饰内。原镜没有纹饰仅有铭文的,如果是单圈带铭文镜,增加的铭文则加在原铭文圈带中,如果是二周圈铭文的,增加的铭文一般加在外圈铭文中。

粗略地统计一下,增加的铭文有:宫、陈、孙、笪、曹、李、吕、赵、马、祁家、曹铺、孔记、吕造、马青、鲁家造、张家造、李泰山造、李铺青铜、假充李镜真乃猪狗、祁家包换青铜、谢少塘造包换青铜等。

这些增加的内容,有的极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蔽,本来镜子是一个平面,面积不大,可一览无遗,但有时因纹饰复杂和模糊,未深加注意,以至某些重要的着录中也出现失误,将后增加内容的仿制镜子定为原时代镜子。 近年来古铜镜的收藏越来越为收藏者所关注,仿冒的古铜镜也开始出现。由于不同时代铸造的铜镜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因此收藏者辨别古铜镜的真伪,首要的还是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铜镜传于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谓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变乱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银,因此今日出土的铜镜必均受有水银的染变。但因铜质的优劣及水银的强弱,它的水银色也自不相同,有银色的、有铅色的。铜镜的质地晶莹,又先得水银沾染,年久入骨,满背水银,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如果先受血水秽污、再受水银侵入,其铜质复杂,则色如铅,年远色滞,称为铅背;还有半水银半青绿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秽腐,其半日久酿成青绿,其半净者,乃染水银,故一镜之背二色间杂也。现在的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远,遂变纯黑,谓之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

在此基础上,收藏者还可以通过听声、看形、辨锈、闻味等几个方面,来辨别古铜镜的真假。听声就是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你比如说这个是新仿的铜镜,我们敲一下它的声音,一定是很清脆的。像这样的老铜镜,声音就不一样,因为它的结构不一样,它的声音就比较沉稳,声音上它是有区别的。

除了声音上的辨别外,“看形”也是鉴定古铜镜的一个小窍门。“看形”就是研究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公分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除“看形”外,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

从锈上来说,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划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可以用水来辨别。仿制品的铜镜,你把它放在水里,它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有锈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象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一种是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就是刚炼出来的铜作成的铜镜,也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我们说的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青铜器收藏中铜镜是不容忽视的。古代的铜镜制造是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铜镜以战国、两汉和唐代的最为者名。铜镜的收藏远不如收藏邮票、古钱币、纸币、外币那幺热门,专门收藏铜镜的人比较少。但投资收藏铜镜无论从经济价值还是观赏价值都是值得的。目前收藏铜镜具有有利的条件,因为收藏的人少所以其价格不是很高,而且近年来旧货市场上的铜镜不算少。近期虽有粗制滥造的复制品充斥市场,但历代传世和出土的铜镜也很常见。目前国家文物商店的铜镜价较高,品相好的汉镜多在1000元到800元之间,品相差一点的也标到600元。钱币商店放有十几面历代铜镜都在几百元以上。

虽然铜镜的标价很高,但成交价却不高:一般的汉镜是一二百元之间;宋代、金代的人物镜也大都在200元以下;宋代素镜仅几十元钱;元、明、清的铜镜价格就更低一些。其要价一般高出实际价几倍甚至十几倍,但大都有元可以成交的镜子现在需要上千元。一些款式、品相特殊的,则可卖到2500元左右。

当然铜镜收藏也有不利的因素。一是因为收藏铜镜的人少,市场没有形成固定的价格。同样一个铜镜,要200元是它,要300元也是它。二是铜镜在考古学中常常做为标准器来断代。由于铜镜是作为考古学中的一个内容来研究,在学术上没有象钱币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所以没有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独立的铜镜收藏组织。三是有关铜镜方面的专着、参考书和铜镜图案比较少,也给收藏研究者带来不便。

铜镜做为历史文物,除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处,其经济价值也很可观,一位收藏家10年前收的20铜镜,当时平均二三十元一面,现在平均在100元以上。前两年花七八十元能买到一块人物镜,现在大约要花150元左右才能买到。所以收藏铜镜是一项极好的经济投资和知识投资。近来有很多人开始收藏铜镜,从收藏几面的到收藏几十、几百面的均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047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5
下一篇2023-08-25

随机推荐

  • 男士基础护肤套装不知道怎么选?看这里

    男士基础护肤套装不知道怎么选?AHC男士水乳三件套AHC是韩国的一个品牌,它家的面膜一直都很热销,这个套盒性价比挺高的,外观设计很高级,专门针对男性设计的,不挑肤质及年龄,使用后清爽不黏腻可平衡水油,成分中不含酒精,敏感肌也可以用,有淡淡的

    2024-04-15
    1053600
  • 十大抗衰老精华

    1、宝丽极光幻彩精华液这款产品是它抗衰老系列当中最高端的产品,里面蕴含的成分也是非常的珍贵的,集合了多种核心专利技术,可以从根源上柔弱肌肤。2、莱伯妮鱼子酱反重力精华这款产品主要利用了深海鱼籽精粹作为配方,再结合珍珠囊和五胜肽的复合物,能够

    2024-04-15
    47200
  • 哪款有美白功效

    哪款精华有美白功效  哪款精华有美白功效,如今社会主流审美就是除了注重漂亮的脸以外,还很注重整体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否亮眼,比如说身材苗条匀称与首饰服饰搭配 的和谐,以及皮肤的保养护理,接下来一起看看哪款精

    2024-04-15
    47700
  • 医院皮肤科薇诺娜比网上贵吗

    对。医院皮肤科薇诺娜的有效成分包含丁二醇、透明质酸钠、青刺果等,其有效成分不仅可以促进肌肤形成正常的屏障功能,而且还可以提升皮肤的耐受性,医院会收取一些其他的费用,线下的较为贵,在网上买的相对便宜。宝宝湿疹医生开了薇诺娜,薇诺娜宝贝舒润滋养

    2024-04-15
    36700
  • 看过来!精致女孩必备的身体乳合集(二)

    作为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身体乳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就给大家推荐一些好用的身体乳吧!aleble皇后身体乳我第一次刚挤出来的时候觉得挺像雪花秀的那个滋润面霜的,放在手心随便你怎么动它都不会“乱跑”,让它涂脖子,绝不会流到肚子上,这款身体乳

    2024-04-15
    35300
  • 男士混合型皮肤如何护理

      楼主,我来给你讲讲男士肌肤的护理吧,可能有点长,希望你能耐心看完,男士护肤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保持清洁了,因为男性皮肤一般纹理较粗,毛孔较大,且多油脂,很容易在脸上毛孔处留下污垢,甚至堵塞毛孔,除了用温水(30--40度)洗脸,洗面奶是清洁

    2024-04-15
    425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