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毛毛娜
《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句话:“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句话意为堂上走来一个面如桃花的美丽女子,她婷婷细步走来,正似弱柳扶风,世间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女子?我们看刘兰芝的纤纤细步,她摇摇欲坠的身姿,可以判断出这个美丽的古代女子,是缠过足的。
这缠足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现象吗?我们再看著名编导张继钢,他在合作排演《解放》时,曾经询问自己年迈的母亲为什么要裹脚。母亲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旧社会的女人都要裹脚,不然嫁不出去。”
裹小脚疼吗?当然疼了。可是这样一个伤害女性身体甚至心灵的习俗,却延续了千年,它伴随着中国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
根据高洪兴《缠足史》的说法,缠足起于宋朝。由于宋代程朱理学滋养出了大批封建士大夫,衍生出了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没错,宋代文人喜欢上了弱柳扶风的女子姿态,认为这些女子裹着小脚,踩着高足鞋走路,摇摇欲坠的身体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优越感。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是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裹小脚呢?
其实最先也只有一些出身高贵的女子缠足。毕竟古代生产力弱,女子缠足之后行动不便,很难进行体力劳动。而出身高贵的女子不需要考虑这些家庭生计,她们自小缠足,有下人伺候,而裹出的一双三寸大的金莲,是自己出嫁议亲时的资本之一。
明朝时期缠足风气才大量的传入了民间,就连当时的商户都给自家的女儿裹上了小脚。在一些裹小脚风气特别盛行的地区,一些“小脚迷”们甚至为小脚女人们举办了选美大赛,缠足风气一时间猖狂至极。就连当时的统治者明武宗都经常去民间观赏这种选美大赛。
而在马背上打下江山的清朝统治者们最先是极力反对缠足的,可是这种风气已疯狂到连统治者也不能下令清除了。当时清朝的禁止缠足和要求男子剃头甚至成了两个大难题。
最后统治者们发现允许女子缠足可以促进男子剃头,进而清朝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裹小脚就在清朝延续了下来,还感染了一部分少数民族,扩大了自身发展。
可是在我们当今社会已经没有裹小脚的习俗了,那这个盛极一时的习俗是如何被废止的呢?
就在清末,进步思想家们就认为中国女子太过羸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缠足对其身体产生的伤害。自此,反缠足运动兴起。
随后当女权自醒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反缠足运动的进程开始加快,缠足这一旧式陋习逐渐湮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中国女性彻底迎来了解放,缠足也彻底被消灭。
站在历史的风口,我们今天回望了缠足这一陋习。身为现代社会的一位女性,我看到的不只是过去,还有现在甚至未来。我见过一些山,见过一些海,我看过绮丽的风光,我也去名川大山之间游历过。
我认为我是幸运的,尤其和那些古代的缠足女人相比。她们不便行走,终其一生可能都只能呆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面,围着自己的家庭,卑微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死去。
而如今的我们,没有了这种残忍的习俗,我们拥有更好的人生。
参考资料:
1、个性化的语言
本诗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自请遗归,一则不堪焦母虐待,二则深知遗归之势已无法挽回,兰芝也是迫不得已。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仲卿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能移”,表现对爱情的忠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兄长会逼迫她,心中无比悲凉、焦虑、痛苦。
再如仲卿:“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不仅表现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弃兰芝,他不再复娶的态度。“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焦母的蛮横无礼,一意孤行,也是闻声如睹:“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恶语威胁。“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好言诱哄,真是软硬兼施。
刘兄性行暴戾,冷酷无情,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小人只慕富贵,不顾礼义,可耻嘴脸,跃然纸上。
2、铺陈排比的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到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诗中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1、个性化的语言
本诗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自请遗归,一则不堪焦母虐待,二则深知遗归之势已无法挽回,兰芝也是迫不得已。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仲卿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能移”,表现对爱情的忠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兄长会逼迫她,心中无比悲凉、焦虑、痛苦。
再如仲卿:“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不仅表现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弃兰芝,他不再复娶的态度。“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焦母的蛮横无礼,一意孤行,也是闻声如睹:“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恶语威胁。“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好言诱哄,真是软硬兼施。
刘兄性行暴戾,冷酷无情,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小人只慕富贵,不顾礼义,可耻嘴脸,跃然纸上。
2、铺陈排比的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到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诗中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