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每个培养皿倒多少毫升培养基

细菌培养每个培养皿倒多少毫升培养基,第1张

15ml左右。

细菌培养,平皿中培养基要求完全覆盖皿底,厚度2-3mm,直径90mm的平皿,半径45cm,厚度2-3mm,需要的培养基体积V=315454502(或03)=127ml(或191ml),因此需要15ml左右,具体厚度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酌情增加培养基的倒入量。

倒平板的时候不宜过厚,过厚移菌不好移,容易粘在打孔器上,而其移到下一个培养基上培养条件不同,原培养基太多的话,不利菌适应新的环境,过薄则不利于微生物生长。

扩展资料:

培养基配制原则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总体而言,所有微生物生长繁殖均需要培养基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及能源,但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复杂,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首先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配制针对性强的培养基。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营养物质浓度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例如高浓度糖类物质、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不仅不能维持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反而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

3、控制pH条件

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最适pH条件各不相同,一般来讲,细菌与放线菌适于在pH7-75范围内生长,酵母菌和霉菌通常在pH45-6范围内生长。 

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

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F)的要求不一样,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可正常生长,一般以+03一+04V为宜,厌氧性微生物只能在F值低于+01V条件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进行好氧呼吸,在+01V以下时进行发酵。

F值与氧分压和pH有关,也受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在pH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通气量(如振荡培养、搅拌)提高培养基的氧分压,或加入氧化剂,从而增加F值;在培养基中加入抗坏血酸、硫化氢、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二硫苏糖醇等还原性物质可降低F值。

5、原料来源的选择

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分,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培养基用量很大,利用低成本的原料更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另外,大量的农副产品或制品,如鼓皮、米糠、玉米浆、酵母浸膏、酒糟、豆饼、花生饼、蛋白胨等都是常用的发酵工业原料。

6、灭菌处理

要获得微生物纯培养,必须避免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与灭菌。对培养基而言,更是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对培养基一般采取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培养基用105kg/cm2,1213℃条件下维持15-30min可达到灭菌目的。

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泡沫的存在对灭菌处理极不利,因为泡沫中的空气形成隔热层,使泡沫中微生物难以被杀死。因而有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消泡沫剂以减少泡沫的产生,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

——平板培养基

——培养基

吸水纸。

主要用于把培养皿中多余的水分去除,以免对实验造成影响,产生误差。吸水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纤维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纸张中的纤维交错呈网状,其间有很多的空隙,水通过这些空隙可以产生毛细效应,因此能够大幅度留住水分。

(1)探究性试验,要满足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故原因是缺少对照试验

(2)根据对照原则的要求,需设置加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的两组实验.

故:①在标号为C组和D组的二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与A、B组生长部位、长度相同,数量相等的茎切段和培养液;

②C组培养液中加一定浓度的生长素;D组培养液中加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在相同条件下培养.

③用同样方法测量并计算茎切段伸长的平均值..

由图2可以看出IAA与GA协调作用,促进了植物生长.故可预测C组的茎切段比B组的短,但比A组的长;D组的茎切段比B组的短,但比A组的长.

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茎的伸长,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使其对植物茎伸长的促进作用增强.

故答案为:(1)缺少对照试验

(2)②加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加一定浓度的赤霉素

③:用同样方法测量并计算茎切段伸长的平均值.

实验结果的预测:C组的茎切段比B组的短,但比A组的长;     D组的茎切段比B组的短,但比A组的长;

结论: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茎的伸长,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使其对植物茎伸长的促进作用增强.

请问你是想问sw480培养皿中絮状物什么原因?sw480培养皿中絮状物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细胞培养皿不干净:培养皿表面或底部存在污垢或残留物,或者培养皿不完全无菌,会导致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絮状物。

2、培养基成分不纯:培养基成分不纯或者质量不符合要求,会导致培养过程中出现絮状物。

3、细胞质量差:如果细胞质量差,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变异或死亡,导致培养基中出现絮状物。

4、储存条件不良:培养皿或培养基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受到了污染或者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培养过程中出现絮状物。

1、配制溶液

向容器内加入所需水量的一部分,按照培养基的配方,称取各种原料,依次加入使其溶解,最后补足所需水分。对蛋白胨、肉膏等物质,需加热溶解,加热过程所蒸发的水分,应在全部原料溶解后加水补足。

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先将上述已配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再将称好的琼脂加入,继续加热至完全融化。并不断搅拌,以免琼脂糊底烧焦。

2、调节pH值 

用pH试纸(或pH电位计、氢离子浓度比色计)测试培养基的pH值,如不符合需要,可用10%HCl或10%NaOH进行调节,直到调节到配方要求的pH值为止。

3、过滤

用滤纸、纱布或棉花趁热将已配好的培养基过滤。用纱布过滤时,最好折叠成六层,用滤纸过滤时,可将滤纸折叠成瓦棱形,铺在漏斗上过滤。

4、分装

已过滤的培养基应进行分装。如果要制作斜面培养基,须将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如果要制作平板培养基或液体、半固体培养基,则须将培养基分装于锥形瓶内。

分装时,一手捏松弹簧夹,使培养基流出,另一只手握住几支试管或锥形瓶,依次接取培养基。分装时,注意不要使培养基粘附管口或瓶口,以免浸湿棉塞引起杂菌污染。

装入试管的培养基量,视试管和锥形瓶的大小及需要而定。一般制作斜面培养基时,每只15×150毫米的试管,约装3~4毫升(1/4~1/3试管高度),如制作深层培养基,每只20×220毫米的试管约装12~15毫升。每只锥形瓶装入的培养基,一般以其容积的一半为宜。

5、加棉塞 

分装完毕后,需要用棉塞堵住管口或瓶口。堵棉塞的主要目的是过滤空气,避免污染。棉塞应采用普通新鲜、干燥的棉花制作,不要用脱脂棉,以免因脱脂棉吸水使棉塞无法使用。

制作棉塞时,要根据棉塞大小将棉花铺展成适当厚度,揪取手掌心大小一块,铺在左手拇指与食指圈成的圆孔中,用右手食指插入棉花中部,同时左手食指与姆指稍稍紧握,就会形成1个长棒形的棉塞。

棉塞作成后,应迅速塞入管口或瓶口中,棉塞应紧贴内壁不留缝隙,以防空气中微生物沿皱折侵入。棉塞不要过紧过松,塞好后,以手提棉塞、管、瓶不下落为合适。棉塞的2/3应在管内或瓶内,上端露出少许棉花便于拔取。塞好棉塞的试管和锥形瓶应盖上厚纸用绳捆札,准备灭菌。

6、制作斜面培养基和平板培养基

培养基灭菌后,如制作斜面培养基和平板培养基,须趁培养基未凝固时进行。

(1)制作斜面培养基。在实验台上放1支长05~1米左右的木条,厚度为1厘米左右。将试管头部枕在木条上,使管内培养基自然倾斜,凝固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2)制作平板培养基。将刚刚灭过菌的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和培养皿放在实验台上,点燃酒精灯,右手托起锥形瓶瓶底,左手拔下棉塞,将瓶口在酒精灯上稍加灼烧,左手打开培养皿盖,右手迅速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每皿约倒入10毫升,以铺满皿底为度。

铺放培养基后放置15分钟左右,待培养基凝固后,再5个培养皿一叠,倒置过来,平放在恒温箱里,24小时后检查,如培养基未长杂菌,即可用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

一个 培养皿(或培养皿 或 细胞培养皿)是一种浅 玻璃 或 塑料 圆柱 盖盘thatbiologists 使用 文化 细胞 [ 1 ] 或小苔藓植物。[ 2 ] 命名为 德国细菌学家Julius Richard Petri 后,[ 3 ] 是谁发明的工作时,作为科赫的助理 。Glass Petri菜可以重复使用bysterilization (例如,在一个 釜 或干加热热风炉在160°C一小时)。对于实验中交叉污染从一个实验,未来会成为一个问题,塑料培养皿中经常被用来作为 耗材。

现代的培养皿中往往有眼睑和基地环,使得它们可以堆叠使他们不滑出另一个。多个菜也可以被纳入一个塑料容器,创造所谓的“多井板块”。培养皿有时用于培养细菌。

培养皿常用来为 微生物学研究 琼脂平板 。这道菜是部分充满温暖的液体含有 琼脂 和具体的成分,包括 养分, 血, 盐, 碳水化合物、染料、指标的混合, 氨基酸 和 抗生素。在琼脂冷却和凝固,菜已准备好接受一个微生物拉登样品的过程中被称为 接种 或“镀”。病毒或噬菌体的文化,两步接种是必要的:第一为细菌生长的病毒接种提供主机。

培养板培养倒挂(琼脂上)减少污染的风险从沉降悬浮颗粒和防止冷凝水积聚和扰乱微生物培养。

培养皿也用于真核细胞培养 采用固体琼脂的液体培养基中或。空的培养皿可用于观察植物发芽或小动物的行为,或其他日常实验室的做法,如在烤箱里,携带和存放干燥流体样品。他们的光学透明性和平坦的配置文件借给他们作为一个临时的容器,用于观察样品(尤其是液体的)在低功率显微镜下的共同用途。

(百度翻译)

A Petri dish (or Petri plate or cell culture dish) is a shallow glass or plastic cylindrical lidded dish thatbiologists use to culture cells [1] or small moss plants[2] It was named after German bacteriologist Julius Richard Petri,[3] who invented it when working as an assistant to Robert Koch Glass Petri dishes can be reused bysterilization (for example, in an autoclave or by dry heating in a hot air oven at 160°C for one hour) For experiments where cross-contamination from one experiment to the next can become a problem, plastic Petri dishes are often used as disposables

Modern Petri dishes often have rings on the lids and bases, which allow them to be stacked so that they do not slide off one another Multiple dishes can also be incorporated into one plastic container to create what is called a "multi-well plate" Petri dishes are sometimes used to culture bacteria

Petri dishes are often used to make agar plates for microbiology studies The dish is partially filled with warm liquid containing agar and a mixture of specific ingredients that may include nutrients, blood, salts, carbohydrates,dyes, indicators, amino acids and antibiotics After the agar cools and solidifies, the dish is ready to receive a microbe-laden sample in a process known as inoculation or "plating" For virus or phage cultures, a two-step inoculation is needed: bacteria are grown first to provide hosts for the viral inoculum

Petri plates are incubated upside down (agar on top) to lessen the risk of contamination from settling airborne particles and to prevent water condensation from accumulating and disturbing the cultured microbes

Petri dishes are also used for eukaryotic cell culture in liquid medium or using solid agar Empty Petri dishes may be used to observe plant germination or small animal behavior, or for other day-to-day laboratory practices such as drying fluids in an oven and carrying and storing samples Their optical transparency and flat profile lend them to their common use as a temporary receptacle for viewing samples (especially liquid ones) under a low power microscop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987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