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如川剧《变脸》中的水上漂,《活捉三郎》中的阎惜姣等人物的变脸就是用的此种方法。
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你还漏掉一个大剧种,就是越剧
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在1852年前后,嵊县农民创立了落地唱书,这是越剧形成雏形前的最初形式,到了1906年,落地唱书第一次登上农村舞台。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创新至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并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站稳了脚跟。
当时,这种年轻的剧种的名称还不统一,有“女子文戏”,“绍兴文戏”,“的笃班”等,称谓不一。1939年,在越剧史上第一位专职编导攀篱和当时“越剧皇后”姚水娟的倡议下,正式将名定为“越剧”。
关于豫剧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说
: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清代李调元的《剧话》中有的记载:“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人们据此认为豫剧是由弦索直接演变而来,形成于明朝。
二说
:明朝中后期,在中原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精华发展而成。依据是《清稗类钞·戏剧》“土梆戏”的记载:“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
三说
:明朝末期在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河南民歌和小调相结合而成。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国粹有什么,它们分别是“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京剧和中国书法”、其中戏曲中包括了很多种剧种,各个戏剧之间也不尽相同。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主要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受到昆曲、秦腔以及一些地方民间曲调的影响,到最后取之所常、融其精华形成京剧。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同时,京剧也被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曲剧与豫剧
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我们通俗称为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等。主要起源于河南,分大调曲和小调曲,清唱与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豫剧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同时也极具口语化,深得观众喜欢。
三、主要区别
京剧、曲剧、豫剧上面我们介绍了,这三种戏种主要区别是依据各个地区民俗特色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所衍生的种类也有所不同。简而言之,就是都受到本地区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各个剧种之间互相借鉴与学习,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戏种。比如:京剧主要是生、旦、净、丑四中角色,而曲剧与豫剧并没有详细的角色区别,主要是以乐器与人物唱腔及表演形式相结合。豫剧多夹哭腔,故一般表现是悲剧的风格,总之戏曲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希望每个人都能了解它。
河南素雅青年豫剧团是由原河南省文化厅及河南喜视传媒联合创办的河南省公益无限艺术团和豫剧王派艺术创始人、小生之帝、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创立的河南素雅剧社重组下成立的专业戏曲演出团体。自成立以来以“文化惠民、文化为民”为使命,以“公益无限系列活动”为基础任务,以“传承豫剧流派艺术、弘扬河南戏曲文化”为己任,逐渐整理挖掘了一批已经失传多年的各流派剧目,并邀请了各流派的传承人,如常派传人陈小香、张月荣;陈派传人牛淑贤、郭美金;马派传人许青枝;桑派传人赵贞玉、刘伯玲;阎派传人张梅贞;及唐派传人、崔派传人等,来团里传道授业,努力将该团打造成为河南豫剧各流派艺术的传承基地、保护中心,把河南豫剧各大流派艺术的精华原汁原味的继承下来,为豫剧艺术培养坚实的后备力量。
该团自成立以来先后在河南省艺术中心小剧场进行了100余场的公益演出,在成立之初的2011年8月底就推出了两场流派大戏,豫剧王派经典剧目《毕正与妙常》、豫剧崔派经典剧目《秦香莲》等,分别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团里又先后推出常派经典剧目《拷红》、陈派经典剧目《三上轿》、马派经典剧目《杨八姐游春》、豫剧《清风亭》、豫剧《秦香莲后传》、豫剧《疯哑怨》、豫剧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朝阳沟》等。除了演出大戏之外,团里还先后参加了“2011年河南省‘名家大反串’新年戏曲晚会”、“新浪河南三周年达人之夜”、“河南建业集团二十周年进驻商丘十周年庆典晚会”、“2012年中秋戏曲晚会中国曲剧品赏会”等省内外各类大型综艺晚会的演出。截止至2014年4月团里共有演职人员8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25岁,是一支非常年轻、充满朝气、青春飞扬的演出团队。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豫剧并没有被任何人毁掉,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2006年,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由豫剧所属的河南卫视等联合举办的首届“梨园春杯”全国豫剧电视大赛在郑州举行颁奖晚会。
豫剧的没落与兴起和演员的表现力有关。过去由于缺乏专业演员的培养,豫剧界一直存在着“难见高山,不知己短”的问题,眼界不够开阔,对其他剧种精华的吸收也不够。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倡导下,豫剧界才真正开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向兄弟剧种学习。
经过多年的发展,豫剧事业蒸蒸日上,各地纷纷恢复或建立豫剧专业院团,在恢复建制、扩大队伍、培养新人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区、市)有专业豫剧团33个,民间职业豫剧团60个左右,从业人员1万余人。
因此,不存在某个人或团体毁掉豫剧的说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