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与静坐的不同 禅定的种类及境界之差别诺那华藏精舍著 一般人静坐的目的,常是求得心灵的舒适、轻安,让精神统一,身体健康而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也有些宗教家练丹运气,静坐以求感应升天等等。这些静坐的方法,依佛法而言仅是治标不治本,是无法达到解脱,证悟菩提的。佛门中所谓的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异的,静坐不—定包含坐禅,而坐禅却有含摄静坐。什么叫做坐禅呢?坐是彻见本性,禅是顿除妄念,亦即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佛教坐禅目的在‘明心见性’,以明心见性为修行最大目标,而不是盲目追逐各种境界、异象、神通,因此佛门强调坐禅不见性,纵使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无异!禅定种类略分为三:(一)世间禅:就是一般民间人士为让身体得到健康或训练精神统一以达到增加工作效率为目的,如社会上的静坐,冥观,瑜珈术或于大树下吸取树之灵气,乃至择时在日、月之下打坐,充电,以吸取天地精华,此类人士,修炼身体之精气神,以达到身心的安康,舒适,其间虽有治病,灵动或各种神奇感应之事迹,唯如此的行法与开悟见性毫无相关,佛门称之为世间禅。(二)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此界人天调伏*欲具修五戒,又具禅定力,足以感得胜报生色界梵天,其身自有威光,无女惟男,貌如童子,身银白色,穿黄金天衣,头虽无髻,如著天冠,寿命历劫,无量快乐,但以其仍有色质,光色互照,色身超胜,故名色界,通名梵世,梵者‘清净’之义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故也。色界依其禅定功夫之深浅而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合称为八定。色界天人若修禅定厌舍色身之粗重,便入四空定;人同碧落,界若虚空,四蕴成身,唯一精灵神识;无有色蕴,常住甚深禅定之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以其无色质,故名无色界,既无色质可见,虽名为‘界’,其实无界限可明,只由其空定之不同而略分四天(四空定)。1、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觉有身为碍,不得自在,于是修空观,灭身还无,亦即销碍归空,这样一类名为空无边处定。2、识无边处定:诸碍既然全销无余,无碍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识阿赖耶识全在,第七的末那识,只剩半分入于微细,内缘八识,这样一类,名为识无边处定。3、无所有处定:空处定是灭色归空,识处定是灭空归识,到此色空两亡,识心亦灭,惟觉十方寂然,再无所往,从此止步不前,这样一类,名为无所有处定。4、非想非非想定:识性即为如来藏性,从来就寂然不动,而凡夫天人,欲以灭尽定之力,穷研精究,于本无穷尽中,强求穷尽,由于定力所逼,识性虽存,但不起现行作用,似尽而实没有尽,这样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以上四空定,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名穷空;此四空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受——眼耳鼻舌身接受色声香味触五尘之义。想:第六意识胡思乱想。行:第七意识末那识胡思乱想;想蕴是对外境所见之有形有相事物,行蕴属内在,即对于一切无形无相过去,现在未来之内事而生起爱恶分别取舍而胡思乱想,前者属有形有相之外境,后者属无形无相心之内境。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自身之灵魂也。)已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天。四天之天人皆入甚深的禅定,色质欲心悉皆泯除调伏,在空定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不知人世变迁。以其入大空痴境故,虽旷劫享乐,福尽还易堕入畜生道,继续轮回,甚可警惕,故非究竟安乐处所。 (三)出世间禅:行者修习九次第定,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定即入灭尽定,证罗汉果,出三界。虽名‘出’三界,其实只是不被三界之业因所系缚,解脱自在,恣心所往,纵为地狱、*舍,处处是三界外,如是名为圣流解脱轮回也。出世间禅者如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皆已出世解脱,其中以佛之禅定最为究竟、圆满。
我感觉上面几个答案似乎都还有一些需要探讨。
一般来说,这两个不能去区别与否。本来这都是名相,不能从这些名字来区别。现在很多禅修营或班什么的,都是一些可能有些有什么感应啊,见光啊,什么的来说的。我个人认为这种修法,可能不一定是最究竟的。虽然,我没参加过这类班,本身来说,不能从外面去主观判断这类是否真的好或不好。不过,我觉得,在禅修方面,这个佛法里讲得最彻底。如果按照佛法里来讲,这些至少从那些禅修营或禅修班什么的广告或宣传语来说,都是不究竟的,甚至可能是个魔境。从感情来说,大家可能更希望我们中国道家的禅修会更究竟。但,如果从究竟来说,我们就不能这样分评论。既然是说究竟,那一定要解决根本之法才是最究竟的:即能解决一切烦恼,即能开智慧。所以,不要就认为哪个派是最究竟,这样来说,是说不清楚。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现在修的是最好的。如果不是,肯定大家都不会一直修到现在。从外表来说,所有的禅修和灵修的宣传都一定说自己的才能帮助解决烦恼和痛苦。所以一下想区分出来是不容易的。不过,如果一定有强烈想找一条解脱之路的话,确实可以这样:从禅修和灵修的名字的产生来说。到底为何人家喜欢用禅修和灵修来命名?因为这个名字在中国是从佛教里才最先出现。但是,也不是佛教最先有这个词,禅修这个词是佛教从婆罗门教里拿来的。解释方法也部分借鉴了婆罗门教的方法。但正因为佛陀修行了婆罗门的这些方法,并且达到最高层次,但最终还是没有解决他的问题,所以才继续修炼,最终突破了这些方法,才最后解脱,并开始教大家这些方法。而道教虽然也用这些方法,并且是性命双修。但其实对我们来说,大家更希望修身,能真正达到性命双修的,非常少。但事实是,修身养性,至少目的应该直接取修心性。心性修好了,身体修持只是一个附加的产品。这个从很多身体生病的人,直接从修心做,都能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从修身开始,则很多粘附在身体上,反而影响进一步的修持。很多人会说,身体不好,怎么修心?如果有这个担心,就更能说明为何要修心开始了。因为,不管身体是好还是不好,大家如果在关注身体的时候,自己那个关注就是念头。你难道说那个念头是身体的一部分?自己每个一念头的产生,都是妄念。这个如果不知道来去,哪来的修身与修心的区别?所以不管先修身再修心,或者性命双修,这个本来就是伪命题。修行,就只有修心这个概念。
大家都不要有什么自家不自家,地球就是我们的家,跳出去了,宇宙就是我们的家。要不被烦恼所困,得智慧真明了,最好可以考虑被模仿的对像,为何大家都拿这个对像来说?
现在社会还不断地自己创造很多新名词,包括灵修什么的,这个是不是真的究竟?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创造这些词的人,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有一些感应或者神通什么的,就以为自己已经见法了,开智慧了?那可能什么都不是。这就象,如果有一个世界,那里的人眼睛的眼皮粘住了,所以什么都看不见,然后突然有一个人眼皮被什么东西切开了,能看见东西了,大家都把这个人当做神了?那是不是那个人就真的是神了?显然不是!如果因为自己有了一双眼睛,而把自己当做是神的人,显然已经中邪了,自己产生了自己是神的幻觉。那只是因为别人没办法看见,而不是自己增加了什么。并且很明显,这个人除了好象能看见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外,什么也没比别人强多少。甚至,因为自己产生的神的幻觉,而反而失去了一些不需要眼睛也能知道的东西,这个就是为何一些盲人往往的能听到我们这些有眼睛的人不能听见的东西。所以谁是神?
因此不要别这些东西迷惑,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真正修正法了。我所说的,可能更多人会困惑,这个不奇怪的,因为我们本来一直就迷惑,只是自己以为自己知道而已。一切唯心造,也许对大家来说,不是一开始就去禅修或灵修,而是去分别为何自己能从这些里找到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听别人说那个就是答案,到头来还是一直迷惑。可能给我们指路的人,本来他们就不知道答案。佛陀是不是真正智者?我们没办法直接问他找我们要的答案,但他说的一些经书,却已经足够指导我们找到答案的方法。但,那只是方法,要得到并享用,只有自己,没任何人可以帮助到。就象饿了要吃饭,只能自饱,不能帮吃。
六祖十大弟子
1 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是禅宗六祖,也是其承传嗣法的第一人。他的禅宗思想对现代佛教禅宗学术影响很大。慧能大师的《坛经》、《法宝精华》等都是禅宗经典之一,对于禅宗持戒、修行和观想都有很大的启示。他的教诲主张“直接指心,见性成佛”,讲究的是“一个归宿,不二法门,佛性本具,禅心即佛”。他的禅宗为后世的禅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青原行思禅师
青原行思禅师是六祖留下的信徒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传承了六祖的禅宗思想,修禅与传法均得到广泛传承。青原禅师设法保留了各种禅法,协助其他门派乃至释教之外的传统发展禅宗,继发展了尚能一脉的派别,成为禅极显著的人物。
3 石头道灵禅师
石头禅师是两岸八公山式禅宗的主要传承者,在所谓“回到石头”实践方法上有极高的造诣。石头禅师开创了一种以“念佛语”为主要禅修方式的禅宗方法,被称为“石头派”。禅宗思想的研究和体现,表现了禅宗的精髓。
4 于意禅师
于意禅师是南宗禅宗六祖的德意之传,他也被视为佛教思想的大师。他对禅宗还有佛教思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将它们发扬光大。于意禅师的民主思想是一种原创性思想,强调的是人类之间的平等和博爱精神。他是禅宗发展中的精神支柱。
5 南泉普明禅师
南泉禅师的禅宗思想主张“即性成佛,禅门现成”,强调“法主自性”,充分体现了禅宗的观想和禅修理念。他的禅修方法更强调道路上的直接体验,对后世禅修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泉禅宗同时也带有浓郁的生活态度,强调人生起居和生命问题上的关注,体现了身心的交融。
6 声闻法达禅师
声闻禅师传承了两脚游禅和四象禅两个禅法,他的禅宗思想更注重戒德和学术修为。在他的思路中,强调饮食、起居、行动修行的意义,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生活态度。他的弟子曹山宗秀开创了曹洞宗,成为禅宗的重要分支。
7 邱山沙苑禅师
邱山禅师的禅宗思想充分体现了“禅定”和“般若”的结合,把禅宗和庄子的思想汇合起来,属于禅宗思想中的高级阶段。他的思想创新呈现出禅宗思想的巨大创造力,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8 惠思法堂禅师
惠思法堂禅师是禅宗思想的大师之一,他的禅宗思想更注重“无为而治”和“相顺而行”两大主义。他通常解释禅宗思想不是简单地向心里看,它更多地是从生活和处世的角度看这样一个宇宙。他的弟子天然印曾革除了“法相禅”等,成为禅宗的继承者。
9 子然大师
子然禅师被认为是禅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禅宗思想更强调独行禅修和顿悟的精神。他的禅宗理论强调因果关系,体现了禅宗思想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他也是禅宗禅定和修行的重要代表。
10 行持道信禅师
行持禅师的禅宗思想主张“身以念佛,口不炙热,心无生成”,是很多禅宗门派的传承。他更强调在居家、修身、向道三者间的平衡,他的弟子建立了禅宗中的“西单、琢磨、通济、卢钟”的传承派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