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讲述人体是大天地,五脏六腑是小天地,五脏六腑出现小问题,反映在人身上便是大问题;人体是一个讲究平衡与和谐的系统,五脏六腑又各司其职,彼此照应又相互牵制。因此在中国古老医书中,五脏六腑是人身之宝,也是养生之宝,它定寿命,决健康,泽精气,是人体养生的根本所在。“五脏六腑皆有神明”,只有五脏六腑和谐平衡,才能身心健康,达到颐养天年的初衷。《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结合现生活和身体状况,吸收中医养生传统精华,汲取《黄帝内经》中蕴藏千年的养生智慧,从现身体的实际现状切入,观照现代生活的环境,以五脏六腑为本,总结归纳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法。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
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杯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ɡǎo)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裹纣;生于脾,如以缟裹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bì),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路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绚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人肝。腹满胀,支流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闹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胠胜,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心脏与脉相合,其荥华反映在面色,因为肾属水,心属人,所以心脏受肾脏的制约。
肺脏与皮肤相合,其荣华反映在毛发,因为心属火,肺属金,所以肺脏受心脏的制约。
肝脏与筋相合,其荣华反映在指甲,因为肺属金,肝属木,所以肝脏受肺脏的制约。
脾脏与肌肉相合,其荣华反映在口唇,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所以脾脏受肝脏的制约。
肾脏与骨相合,其荣华反映在头发,因为脾属土,肾属水,所以肾脏受脾脏的制约。
所以过多食用咸味,咸属水,则会使血脉凝涩不畅,颜面色泽变为演黑。过多食用苦味,苦属火,则会伤损肺脏,使皮肤枯槁无泽。过多食用辛味,辛属金,则会伤及肝脏,使筋脉怠而指甲枯脆。过多食用酸味,酸属木,则会伤害脾脏,使肌肉粗硬皱缩而口唇干裂掀揭。过多食用甘味,甘属土,会伤害肾脏,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嗜五味所造成的伤损。所以心喜得苦味,肺喜得辛味,肝喜得酸味,脾喜得甘味,肾喜得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之间相合的对应关系。
面部颜色与光泽的变化,反映着五脏之气的盛衰。如面色发青如干草,是死症。面色发**如积实,是死症;面色发黑如烟灰,是死症;面色发红如凝血,是死症;面色发白如枯骨,是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五脏之气败绝的死症症象。
面色发青如翠鸟的羽毛,面色发红如鸡冠,面色发黄如蟹腹,面色发白如猪脂,面色发黑如乌鸦毛,含有明润光泽,这是五色中表现五脏之气充盛,生机旺盛的反映。心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浅红色的丝绢;肝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襄着天青色的朱砂;肺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枯萎;肾有生气,面色润泽鲜明,含蓄不露,这些都是五脏之气充盛于面部的反应。
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白色和辛味相应于肺,赤色和苦味相应于心,青色和酸味相应于肝,**和甘味相应于脾,黑色和咸味相应于肾。因五脏外合筋、骨、脉、肌、皮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人体中各条脉络都与目相连,五脏六腑的精华随经脉灌注于目;而精髓都汇聚在沪,全身的精髓都与脑关联;筋脉都联结于关节,全身的筋都与关节相接;血脉都归于心脏,全身的血液都由心统管;全身的气都源于肺,各种气皆由肺脏统属。四肢以及肘、腕、膝、踝“八溪”,又都是脉、髓、筋、血、气运行出入的部位。
当睡眠时,部分血液归藏于肝脏,肝得血液营养,才有视力;足得血液营养,才能行走;手掌得血液营养,就能伸屈使用;指头得血液营养,才能拿取。假如刚刚睡醒马上外出就会受风邪侵袭,血液循行便会凝滞在肌肤,引发痹症;凝滞在经脉,引发淤血;凝滞在足部,引发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的运行不畅,不能正常回流,所造成的痹厥等症。人体有肩、肘、腕、髋、踝大关节,称为大谷,有全身骨节、筋内交接的部位三百五十三处,称为小溪,这里减除了分布在脊背的十二脏腑的俞穴数,否则仍为三百六十五个,与三百六十五日周天相合,都是卫气与邪气留止的地方。诊治的时候,可以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刺,以护特卫气,祛除邪气。
诊断疾病的部位,要以五脏的经脉为纲纪。想要知道疾病的起因,必须先确定引发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即五脏之脉,为通辨五脏的脉象,即可诊断出疾病的所在和性质。所以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下虚上实,病变发生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情严重的可深入肾脏,头晕眼花,身体摇晃。眼花耳聋,属下实上虚,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病势加剧刀由经脉而深入肝脏。腹满肿胀,感觉支撑胸隔、胁肋,属于下部道气上冲,病变发生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道乱于胸中,病变发生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心烦头痛,胸踊不适,病变发生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通过手指可以鉴别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等,五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脉象推论出来;五脏与官、商、角、徵、羽五音相关,可以据此了解五脏的状况;五色变化非常微妙,但还可以用眼睛来观察,以区别生死善恶。诊断时,若能将望色和切脉结合在一起,便可万无一失了。面色发红,脉象急疾坚硬,赤色应在心脏,脉疾邪盛,可诊断为邪气积聚于胸中,常表现为妨害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起因于思虑过度,劳伤心气,邪气乘虚侵入造成。面色发白,脉象躁急而浮,上虚下实,白色应在肺脏,脉躁说明邪盛,症状是惊喘,可诊断为病邪积聚于脚中,迫肺作喘,肺气本身虚弱,因而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起因是醉后行房所诱发。面色发膏,脉象长而有力,青色应在肝脏,脉象说明邪盛,可诊断为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两侧胁肋,这种病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造成,与疝气的发病机理相同,其症状还有头疼腰痛,两足冰冷等。面色发黄,脉象木而虚,**应在脾脏,脉大说明邪盛,脉虚症为脾气不足,可诊断为病邪积聚在腹中,因脾虚而受肝气加倍制约,故感觉有气由小版两侧上冲,这种病叫做厥疝,归女也会患此症,多由剧烈活动,四肢过于疲劳,汗出受风造成石色发黑,脉象是尺上坚实而大,黑色应在肾脏,脉象应在下部邪盛,可诊断为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件受寒湿之气侵入引起。
通常健康人的面色也都微带**,这是脾胃之气的正常反映。而黄国膏、而黄目赤、而黄目自、面黄目黑的,是尚有胃土之气,不会死亡。若见到面膏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则表明胃气已经败绝,皆为死亡的症象。
其实《黄帝内经》与道家的黄老之学,及《易经》、阴阳五行,都与中国文化的精华密切相关。尤其听说医学院不研究这个,感觉实在太可惜了。《黄帝内经》是上古到现在很大的科学,因为这本书不是仅限于医学医病而已。六十岁以下的人,不管是大医生、大教授,对不起啊!很抱歉,我想大概都没有好好把这一本书读完。如果能够下决心把《黄帝内经》好好读一读,不但对医学、医药有帮助,甚至对生理科学、物理科学,都会有新的发现。
《黄帝内经》分两部分,《素问》与《灵枢》,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假使要出考试题,就请问什么叫《素问》?什么叫《灵枢》?这个答案很难。简单告诉大家,《素问》是黄帝请问他的老师,生命与天地之间的道理。这些问答的记载,当然不是像现在写的论文一样,所以这个书的一点一滴,都要自己去挖掘其中的宝藏。《灵枢》也是黄帝与医药专家的问答记录,不过问的是岐伯同其他专家,比较偏重医药方面。两部分的内容综合起来通称《黄帝内经》。
那么有没有《黄帝外经》呢?有的,那就是治国、兵法等。所谓“内”是对内部,对身体、生命、个人来讲的,也有编整的医学,定名《黄帝外经》的。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巨大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它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古代养生学成就,迄今为止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其养生理论系统而丰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二是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位置等都可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体内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自然界和人相应的思想就叫做天人相应。
因此,养生的第一个大原则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方面是养生要遵循自然界气候季节、昼夜的规律,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调养身体,使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协调一致,提出了四时养生法;另一个方面是人的生存也离不开社会环境。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的养生在顺应四时季节的同时,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二)形神合一,精神内守
形即肉体,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能够看得见,具有一定形状的器官。神是指精神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肉体健康、精神心理正常,形神协调统一,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强调运动以养形体,静心以养精神,动静相宜,形神共养。
《内经》十分强调精神心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如果乐观开朗,则五脏功能协调统一,气血运行流畅,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如果精神抑郁,七情内伤,会直接伤及人体的脏腑,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产生各种疾病。《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因此,养生的第二个大原则就是形神合一、精神内守。包括三个层次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一是静心,从心烦躁动中走出来,静下来;二是专心,从权利、金钱等诱惑中走出来,专注于一、二事情上,做专做精;三是御心,驾驭自我精神心理的野马,知行合一,实现健康和财富、权利的完美结合。
(三)法于阴阳,扶正祛邪
法于阴阳,即养生首先要懂得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的阴阳,这是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提出的整体调摄原则。阴阳是古人为了区分事物或现象属性、一分为二的一种认识方法。如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就体现在寒热、燥湿的变化上,按照寒来暑往、季节更替,顺势养生,就能够保护、提高人体的正气,避免有害邪气侵袭人体而发生疾病。自然界阴阳变化、寒热交替,在互相消长中维持着地球环境的平衡、协调和发展。人也一样,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都处于这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所以,《内经》认为保养生命关键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许多养生方法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劳逸结合,如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有节,就是节制饮食,不能过饥也不能过饱,不能过寒也不能过热,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脏阴阳的平衡协调,这样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的第三个大原则就是法于阴阳、扶正祛邪,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关键是保养人体正气,增强抵抗病邪的能力。
综合上述,《内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丰富的养生理论,为后世发展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经>提出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我们应该积极研究挖掘《内经》养生理论,汲取精华,让古老的中医理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