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佛经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婆罗门梵德长者之子(可见是男相),出世时有许多瑞相,相貌庄严,具三十二相。成道后的文殊,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众菩萨中堪称第一,所以尊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佛陀曾说,在过去世中,文殊菩萨曾经传授佛法给他,因此,文殊菩萨又被人称作“三世觉母”。而在诸多经典中,亦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事实上,文殊菩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在过去平等世界号龙种上尊王如来,在现在的常喜世界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于未来庄严的佛国净土离尘垢清净世界号普现如来,以游方大士身来娑婆世界是因悲悯娑婆苦难众生,辅助释迦牟尼佛弘扬教化而已。
当然,菩萨为化度众生而随类现身,五台山塔院寺的文殊发塔就因文殊菩萨化现贫妇赴斋施发,点化寺院知客师而现真身,后众为贫妇所施之发而建塔。可见菩萨可以显男相、女相等种种相。若我们能发大弘誓愿,希望能像文殊菩萨一样成就大智大悲,教化救拔一切有情众生,无论我们是男是女,都与文殊音菩萨同根同体、无二无别。若还有人非要问我:“文殊菩萨到底是男是女?”我只能说:“是大智大悲”。
大德!
此出自"佛说长者女菴提遮师子吼了义经"卷一,原文如下:
尔时文殊师利又问曰。颇有明知生而不生相。为生所留者不。答曰有。
虽自明见其力未充。而为生所留者是也。
以目前後学所知,这是说菩萨明心开悟之後,虽然了悟世间一切所生之法、因缘所成所生之法,皆是汇归於本来不生的真如心,但为何还被这些生灭法所束缚、拘留
文殊菩萨答说,虽然明见真如、了了分明,但慧力会不足以断思惑,见地虽然通透了,但第七识末那所相应的我执,仍然需要悟後在一切境缘当中、渐次断除,此乃悟後起修之路。
至於大德所问如何充其力,後学只知转依真如,但是这必须建立在以悟真如的前提下,方能成办。
一般凡夫众生未悟之前,都是依意识心、这个在六尘境界上起见闻觉知、起觉察观照的这念心,乃至学佛後,也想透过念佛、数息、持咒、观想、观像等方法来让自己不起妄想,这都是意识心,想要自己能离苦得乐、或在五欲自恣享乐、乃至想往生极乐世界脱离苦海等等,都是被意识心所拘留。
然而真如心於六尘从来不动心、不起见闻觉知、你吃饭的时候,他不知味、不知酸甜苦辣、不知好吃或不好吃、不知颜色、不知冷热,但没有他,你也无法吃饭。 真如心就是这样在一切万法运作中,恒顺一切众生心却从不动心,悟後明悟真如的修行,就是於一切时一切处,观照真如、转依这个真如法性,白话讲就是: 真如心是怎样的心行,我(妄心七识、假名为我)就转变的跟他一样,此即充其力。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师利言: 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故。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无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
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文殊师利言。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舍利弗言。云何复名不调比丘。文殊师利言。漏尽阿罗汉是名不调。何以故。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若过心行名为凡夫。何以故。凡夫众生不顺法界。是故名过。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为我善解漏尽阿罗汉义。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尽真阿罗汉。何以故。断求声闻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缘故。名漏尽得阿罗汉
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文殊师利言: 菩萨坐于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如菩提相。无有少法而可得者!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菩提。谁能坐者 亦无起者, 以是因缘。不见菩萨坐于道场! 亦不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无觉无觉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见五逆相亦复如是。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言我是如来。亦谓我为如来乎?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不谓如来为如来耶!无有如相可名为如。亦无如来智能知于如。何以故。如来及智无二相故。空为如来。但有名字。我当云何谓是如来
佛告文殊师利。汝疑如来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观如来无决定性。无生无灭故无所疑。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不谓如来出现于世耶。文殊师利言。若有如来出现世者。一切法界亦应出现。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言。
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何以故 一切诸佛。皆同一相不思议相。不思议相者无生无灭。若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但众生取着谓有出世。谓佛灭度。佛语文殊师利。此是如来。阿罗汉。阿鞞跋致菩萨所解。何以故。是三种人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亦不赞叹。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议。谁当诽谤。谁当赞叹
空间本同,色相虚妄,唯是动幻,非是实有,若起分别,即是无明,
识心达本,如如不动,名为涅般,亦叫菩提,亦叫成佛,空性不二。
若妄想所达,即是不解自心,无明妄动,不见妙明真心,本然即佛。
心不见自心,涅槃与菩提,皆是自心,不到无所不到,所到亦非所到。
如如不动,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无生无灭,无见不见,方名如来。
来与去,不可得故!起点就是终点故!
妄想分别妄动之相,以为有所来去故!不了无所得故!
你能达到你的心吗?心本即佛,心本即是法身,心本即是太极,无所来,亦无所去,亦无所得,当得已得,唯是不觉,如佛所说 ,如人怀中本有宝贝,因是不知,而受穷苦,不知其用。
涅槃无所证,无所见,无所得,以一切法无有所得,故名叫涅槃,无所得之中,生死烦恼亦是不可得。证与不证,是假名而说,若执有证不证,当知此人只是文字狂人,无有修行,以字为修,以字推字,以相推相,不了无所有,皆是虚妄。
归心本质,了无所有,性相俱空,了无所见,即为涅槃,
无所得故,无生灭故,后以此性,成就神通,起心妙智。
大般涅槃经
佛言迦叶。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云何当知是无常耶。如佛所言。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犹如火灭悉无所有。灭诸烦恼亦复如是。故名涅槃。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佛言曰。离诸有者乃名涅槃。是涅槃中无有诸有。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衣坏尽不名为物。涅槃亦尔。灭诸烦恼不名为物。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佛言曰。离欲寂灭名曰涅槃。如人斩首则无有首。离欲寂灭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故名涅槃。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
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迦叶。若有人作如是难者名为邪难。迦叶。汝亦不应作是忆想谓如来性是灭尽也。迦叶。灭烦恼者不名为物。何以故。永毕竟故是故名常。是句寂静为无有上。灭尽诸相无有遗余。是句鲜白常住无退。是故涅槃名曰常住。如来亦尔常住无变。言星流者。谓烦恼也。散已寻灭莫知所在者。谓诸如来烦恼灭已不在五趣。是故如来是常住法无有变易。复次迦叶。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若烦恼火灭如来亦灭。是则如来无常住处。如彼迸铁赤色灭已莫知所至。如来烦恼亦复如是。灭无所至。又如彼铁热与赤色灭已无有。如来亦尔灭已无常。灭烦恼火便入涅槃。当知如来即是无常。善男子。所言铁者名诸凡夫。凡夫之人虽灭烦恼灭已复生。故名无常。如来不尔灭不复生。是故名常。迦叶复言。如铁赤色灭已还置火中赤色复生。如来若尔应还生结。若结还生即是无常。佛言迦叶。汝今不应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何以故。如来是常。善男子。如彼燃木灭已有灰。烦恼灭已便有涅槃。坏衣斩首破瓶等譬亦复如是如是等物各有名字。名曰坏衣斩首破瓶。迦叶。如铁冷已可使还热。如来不尔。断烦恼已毕竟清凉。烦恼炽火更不复生。迦叶当知。无量众生犹如彼铁。我以无漏智慧炽火。烧彼众生诸烦恼结。迦叶复言。善哉善哉。我今谛知如来所说诸佛是常。佛言迦叶。譬如圣王处在后宫或时游观在于后园。王虽不在诸婇女中亦不得言圣王命终。善男子。如来亦尔。虽不现于阎浮提界入涅槃中。不名无常如来出于无量烦恼。入于涅槃安乐之处。游诸觉华欢娱受乐。
文殊菩萨久已成佛,为渡众生而退佛位,辅助诸佛:
《处胎经》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文殊自称在过去世,他曾是释迦的老师,因为一个世界里,只能有一位法王,所以这位老师权扮弟子角色。
《首楞严三昧经》佛告迦叶: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于此南方,过十万国土,有国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龙树上如来,于彼国土,得无上觉,即今文殊也。
《央掘经》说:北方常喜国,现今有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
而在《悲华经》中,则记录了文殊菩萨所发的菩提心
《悲华经》说:‘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于来世,行菩萨道,无有期限,庄严佛刹,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为一佛刹,大宝填厕,又无恶能,及诸女人,及其名字,亦无声闻、辟支佛。一生菩萨,充满其间。佛号为文殊师利。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曰清净无垢宝藏,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普现如来。
普贤菩萨
在《悲华经》的记载中,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普贤菩萨当时为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更应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使其庄严清净,就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同时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令他们心地清净,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这种发大心的菩萨都充满他所化度的国土世界。宝藏佛即为他将“泯图”这名字,改号为“普贤”,并授记他未来在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号为“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文殊菩萨,不但本其无上智慧,辅助释尊,演说大乘妙法,广度众生,甚至为成熟众生,不惜惊世骇俗,持剑逼害于佛。大宝积经百零五卷中说,当时会众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毁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忧悔,分别罪相,无时或忘。故于甚深法忍,不能证入。 文殊菩萨,为成熟五百菩萨,令止分别心,得悟无生法忍。于是即从座起,整衣袒肩,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说诸法如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诸相虚妄,但由内心分别执著,见有诸相。时五百菩萨闻法,观察诸法如幻,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复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证入无生法忍。欢善踊跃,说偈赞曰:‘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佛剑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可见文殊菩萨,成就众生的权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有关文殊菩萨之净土,与经典记载说法不一。据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载,此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1�7o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称为普现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离尘垢心世界、无垢世界、清净无垢宝�1�7�1�7世界。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亦有相同之说法。又据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载,过东方十佛�1�7x微尘数之世界有一「金色世界」,其佛号为不动智,此世界之菩萨,即称文殊师利。华严宗称东方清凉山为其住所,而以我国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为其道场。
于密教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中,呈金色童子形,头有五髻,左手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箧。密号吉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花上金刚杵。胎藏界曼荼罗另设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中尊,又称五髻文殊,密号吉祥金刚、般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上三股或梵箧。形像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顶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执青莲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数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区别。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关文殊信仰之记载甚少。我国自东晋以来,崇信文殊之风渐盛。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由不空三藏之奏请,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宾头卢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萨像,以为上座。现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维摩变、文殊普贤像、千臂千钵文殊师利等之壁画及绢本画。
文殊菩萨,在密宗修练者不少都会以文殊菩萨作为本尊大凡每一位佛都有两位护法,助佛宣化佛理,譬如阿弥陀佛的两位侍者护法为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药师佛的两位护法为日光菩萨及月光菩萨。佛祖释迦牟尼的两大护法则为文殊师利菩萨及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侍奉在佛的左边,普贤菩萨则侍奉世尊的右边。总而言之,文殊师利王子,在佛教之中,是一位很有地位的菩萨,每一座庙宇,大凡有供奉如来释迦牟尼佛的地方,多亦有供奉普贤菩萨及文殊菩萨,因为两位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侍者、修行文殊菩萨咒语,亦可得大智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