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学佛最圆满。
我们要有信仰,而且要理解信仰。而不是盲从的迷信。信而不懂为迷,信而能解为信。我们理解一个信仰,不是说要已经很深入的了解,每个人为自己的心寻找的信仰定义也不同,对自己要求理解的程度也不同,我个人认为只要了解其基本教义,和信仰的意义何在,就已经知足。当然如果能深入的了解固然更好。祝福您早日找到心目中理想而智慧的信仰。为您的心灵找到一片停靠的彼岸。阿弥陀佛!
三宝的呼唤
一、皈依三宝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实安全。
二、你要丰富人生,必须先要皈依三宝。
三、人生不能没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宝!
四、一生的转捩点,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就是要皈依三宝。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宝。
六、皈依三宝是心灵的依靠;皈依三宝是永恒的宝藏。
七、皈依三宝是迈入幸福的捷径!
八、皈依三宝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认识了自己。
九、皈依三宝,一入佛门即进入佛法的堂奥。
十、皈依三宝是受戒的基础,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报,便应皈依三宝,相信因果轮回之理,勿造恶业。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荐-皈依三宝大家一起来。
十三、慎重推荐,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乡-来自三宝;真正的依靠-来自三宝。
十五、趋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宝。
十六、打开心灵之窗-皈依三宝。
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宝。
十八、找回本来面目-皈依三宝。
十九、点亮一盏永恒的心灯-皈依三宝。
二十、人间净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宝。
二一、心灵起死回生的开始-皈依三宝。
二二、生命的导航-皈依三宝。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担-现在正是皈依三宝的时候。
二四、佛陀亲切的呼唤,您还要犹豫多久?赶快回到三宝的怀抱里。
二五、一盏夜路明灯,一艘苦海慈航,一块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师。
二六、心灵的环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医,那就要皈依三宝。
二七、来自两千五百年佛陀的诚挚呼唤-皈依三宝。
二八、以慈悲来代替怨恨,以般若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帮助吝啬,以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净化社会。
二九、您皈依三宝,三宝就会与您同在!
三十、圆满人生,就要从皈依三宝开始!
生活与信仰
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况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那么,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去探讨。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领导?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
「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正信的生活与正信的信仰
社会上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有某种信仰,其实,实际上却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又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于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开,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时,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佛光山有一个万寿花园公墓,常有人因亲友故世,想将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对他们说:「最好不要带地理先生来看风水。」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找地理先生看风水,必须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红包给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丧家主事者觉得满意,他也会借故说:「这块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对子孙犯冲。」听了这话,你一定认为那还得了,为了安葬父母,却冲犯了小儿小女,绝对不能要这块地。又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如果地理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因为朝这一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试想你能冒这个大忌吗?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使得你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们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种是邪信,譬如一贯道,究竟什么是一贯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可是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许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违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然而,信仰不应该这样轻率的,只因人情,或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们要把伪装的邪教的迷信舍弃,而选择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于天的安排。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得来的。当然,这种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恶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的送给了神明,让神来作主宰,来统治我们,这种不知道自己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实在是世间上最愚痴、最可怜愍的人。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来施予呢?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权。让我们警觉到原来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铺成坦荡荡的人生大道。信佛,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义吗?
(三)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的信仰,往往因为这个庙也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到最后终于被众多人情包围,而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其实,信仰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说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要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二、「依智不依识」: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能去内证真理,才能获得解脱。
三、「依义不依语」:信佛的人,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实去施行。
(四)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我们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要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要做全僧团的弟子。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要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该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本省各地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动于每一个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感情不和,这种情形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五)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太复杂了,也不管礼拜的对象是什么,他就这儿也烧香,那里也拜拜,其实杂乱信仰就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应该要清化我们的信仰。
有人不去了解一个信仰,盲目的下定论,以为佛教什么是“空”,所以非常消极,这是对佛教的极大误解。
地水火风 缘起再生 --人类的地球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8640673&iid=51897572&cid=25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从民间故事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相砚识状元:
早春三月,大明帝京金陵,经过四年“靖难之役”的明成祖朱棣,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初登大宝、百废待兴,朱棣决定开设恩科,海选天下良才。
四月十六就是殿试开始之日,各州府县推荐的一千多名举子齐聚金陵。京城中的十几家客栈为了招揽生意,争夺举子入住的商战打得如火如荼。
金陵城中最大的客栈高升客栈,自然也不甘落后。这天,高升的老板钱老广正为没有好的揽客点子急得团团转,对面大街上忽然传来“喀喀喀”敲击卜卦竹板的声音,钱老广心头一亮,立马备了大礼,坐着马车,来到了狗儿胡同刘铁口家。神相刘铁口独眼黑须,圆圆的脑袋大出常人一倍。他在金陵城中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被誉为“京城第一铁口神相”。
当初刘铁口也是一落魄举子,因殿试未中,无颜归家,在高升客栈生了场大病,幸亏钱老广帮他请医问药,才捡回一条命。可这场病后,刘铁口就被高烧烧坏了一只眼睛,他也索性断了科考念头,这些年一直在金陵城中靠给人相面度日。不曾想,他相面还相得奇准,很快声名远扬,十几年后,他已经在铁狮子胡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了。
刘铁口听了钱老广的请求,呵呵笑道:“不就是给住在高升客栈中的举子们免费看相吗?这点小事,您放心好了!”
刘铁口声名在外,参加殿试的举子们听说入住高升客栈,就可得高人指点,都纷纷跑到钱老广这里预定房间。不出半月,高升客栈的三百多个房间就被抢住一空。
钱老广为了稳住举子们,就叫刘铁口每天只相十人。这天,刘铁口正在看相,就听客栈天井里有人嚷道:“黄先生,您测字太准了,帮我看看,我今年能否高中?”
那举子话音未落,就听一男子道:“测金一两,不准退款,莫抢莫抢!”
刘铁口一听高升客栈中又来了一位同行,连忙走出客房一看,只见天井正中放着一张八仙桌,桌边高背椅里端坐着一个中年人,这人身穿白袍,头戴儒巾,一双眼睛,凌厉逼人。
刘铁口相面的幌子已经挂在了高升客栈门口,这姓黄的跑这来搅局,分明是不把他刘铁口放在眼里。刘铁口正要发话,钱老广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咣”地一敲八仙桌子,对测字师道:“谁叫你在这里摆摊测字的?走,快走!”
没想到这黄先生却“哼”一声道:“不论名声大小,能者为师,难道有他刘铁口在,就不许别人测字不成?只要举子们一人给我写上一字,我就能测出他们今年殿试能否高中!”
入住高升客栈的举子共有三百多名,他们早就对刘铁口一天只看十人的臭规矩不满。听到黄测师打的保票,一百多名喜欢凑热闹的举子们“呼啦”一声,将他的八仙桌子团团围住,纷纷嚷着要测问前程。
刘铁口也想一探虚实,他对钱老广一摆手道:“好,既然黄先生如此有信心,就叫大家一人写一字测测。”
钱老广一见刘铁口点头,也乐得顺水推舟。他命伙计取来一沓白纸,叫举子们在纸上各写了一个字。不大一会儿,一百多张纸就交到了黄测师手中。黄测师草草看了一下,就把这沓纸“啪”地全扔到了桌上,然后用不屑的语气道:“测字不留情,留情不测字,各位恕黄某人嘴冷,写字的这些举子恐怕都与金榜前十名无缘!”
这些测字的举子们仿佛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一个个都愣住了,突然,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嗓子:“不准,不准,还是刘铁口相得准!”
刘铁口摆手制止了众举子的喧哗,转头对钱老广道:“还是请钱老板辛苦一下吧!”刘铁口的意思是叫钱老广带着伙计,敲开两百多名闭门苦读的举子房门,叫他们一人写一字,然后送下来再给黄先生看看。
也就一炷香的时间,两百多张写着墨字的纸就被伙计们送到黄先生手里。
经过黄测师的挑选,有三张纸最后被挑选了出来。那三张纸后面,分别写着三个人名――即墨县管仁合、楚雄关名士邵千秋和蜀中才子应天鼐。
这三个闭门苦读的举子被请下楼来,看着这三人鹤立鸡群的样子,那些嚷着黄测师测字不准的举子们也哑巴了。
刘铁口逼问道:“黄先生,可他们谁是探花、榜眼,谁又是状元呢?”
黄测师对刘铁口一抱拳道:“我虽然已经算出这三位举子必定高中鼎甲前三名,可是金榜上的排序,却要他们各自再写一字才知道!”
应天鼐个不高,可是豹头环眼,气定神足。他想了想,提笔写了一个“利”字。然后抱拳说道:“请黄先生给学生测一下!”黄测师点了点头说:“你应该是第三名探花郎!”
这个“利”字一边是禾苗的禾,一边是一把立刀,应天鼐为什么写出了一个“利”字就排在了第三名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应天鼐写字求测,谈起预测,都离不开《易经》,《易经》上写着――元亨利贞。元是第一,利排在第三位,这就已经说明应天鼐在金榜上的排序了!
管仁合高高瘦瘦,他也觉得这测字游戏挺有意思,他想了想,也提笔写了个“利”字。然后抱拳道:“黄先生,请赐教!”
邵千秋见前两人写的都是“利”字,他也乐得从众,一个“利”字写得龙飞凤舞。
黄测师看完两个相同的字道:“管仁合应屈居榜眼,而邵千秋绝对是本届殿试的状元!”
黄测师见众举子不信,又道:“本测师将从两方面给大家解释我的结论!”
先看他们的名字――管仁合。古语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么看,地利的“利”字都排在中间。可推断管仁合为状元和探花之间的榜眼。而邵千秋的名字更好解释――利在千秋。利字排在最前面,邵千秋自然就是状元。
刘铁口皱眉道:“这套用《易经》、俗语和成语的解释,只能说是很勉强!”
黄测师面不改色,继续道:“各位举子再看――应天鼐写的这个利字右边的立刀太小,与左边稻禾的禾不匹配,换句话说――刀小难于割倒旁边成熟的稻禾;邵千秋写的这个利字左右字形配合得度,右边的立刀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割倒左边的稻禾。而邵千秋写的“利”字旁边的立刀够大,割倒稻禾,取得功名应该不费吹灰之力了!”
刘铁口嘿嘿讥笑道:“一个举子十年寒窗,从写的字就能看出其学问,你通过分析他们写字的功力,再断定他们是否能鱼跃龙门的办法我也会!”
黄测师冷笑道:“那就请不服气的刘先生也测一测?”
“我测的结论和黄先生不同!”刘铁口道,“应举子提笔写了一个‘利’字,这就说明他做官做人念念不忘的都是利益;而邵千秋和管仁合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亦非治国大才!”
黄测师听刘铁口说完,先是一愣,然后讪笑:“夸夸其谈,莫非刘先生已经黔驴技穷?”
刘铁口气得一跺脚:“请钱老板派人把举子们的砚台都拿到天井中,然后摆成一排,刘某不用相人,只要看看砚台,就能知道他们谁能高中鼎甲!”
客店中的举子听完相砚定鼎之说,不由议论纷纷。钱老广也愣住了,这刘铁口相面确实有一套,但是单看一方方冰冷砚台,就知砚台主人能否高中,这也太不靠谱了!
为稳妥起见,钱老广将刘铁口拉到一边,低声道:“刘先生,您真有把握?”
没有金刚钻,谁敢揽那瓷器活?刘家祖传的就是做砚手艺,相砚那可是刘铁口压箱底的绝活!钱老广一见刘铁口胸有成竹,急忙派伙计去准备,半个时辰后,高升客栈里住的三百名举子的砚台就被悉数取来,放在客栈天井里,摆成了一字长蛇阵。
刘铁口站在砚台前,好一番挑拣,最后取出三方道:“这三块砚台是哪三位举子的?”
这三方砚台的主人分别是梅县的朱萧、南平镇的黄骅和瓦桥关的侯金刚。
黄测师还以为刘铁口的相砚之术有多神秘,他一看被挑出的三方砚台,顿时噗嗤”笑了。
梅县的朱萧面色如蟹黄,他用的是一块极普通的黑石砚台。南平镇的黄骅扫帚眉,大嘴巴,他用的砚台更不起眼,就跟霜打的老茄子一样,灰不溜秋,丑得出奇。而体壮如牛的侯金刚用的砚台更诡异,竟是一块重达百斤的铜砚台。
刘铁口见黄测师嘲笑自己,便指着砚台解释道,朱萧用的那块黑石砚台虽然极为普通,可是质地坚硬如铁,经过他很多年的研磨,已经凹下去一个大坑。不用想,在这些学子当中,朱萧用功为第一。
瓦桥关的侯金刚用的是一块一百多斤的铜砚台,这铜砚台不仅可以研墨写字,更是他的独门兵刃,不用想侯金刚是勇力第一。
而黄骅用的砚台看着不起眼,可那是一块名砚,上面还刻着前朝宰相邱问道的提款――赠弟子黄骅。很显然,黄骅是邱问道的学生,邱问道才高八斗,他的学生自然也差不离!
黄测师见刘铁口说完,道:“那么他们三个谁才是真正的状元呢?”
刘铁口想了想说道:“如果我分析得不错,这三个人都应是状元之才!”
殿试只能有一位状元,刘铁口竟说他们都是状元,这也太可笑了。
黄测师笑罢道:“今天各位举子作证,十天后,殿试榜单公布,孰对孰错必见分晓!”
刘铁口想都没想就说道:“如果本人算错,在座的各位举子都可去砸我的招牌!”
一眨眼,殿试开榜时间就到了,邵千秋果然高登榜首,成了状元,管仁合是榜眼,应天鼐是探花。朱萧只考中了第八名进士,黄骅第23名,而侯金刚竟考到了百名之外。
显然,刘铁口错了!面对嘲笑之声,刘铁口面如关公,闭门不出,再不敢给人相面算命。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幽谷关的总兵裴大虎因为克扣军饷事发,朝廷意欲降罪,裴大虎为了保命,举起了废帝大旗,在幽谷关领兵造反了。
朱棣手下不乏能征善战的将军,可是他们不是镇守边关,就是在外地剿匪灭贼,想要起一支兵马征剿裴大虎,朝中一时没有可用之将。
朱棣思前想后,决定再开一武举恩科。胜出的武状元任扫平幽谷关的元帅。
别看侯金刚文笔非其所长,可他把那块铜砚台当做独门兵刃,竟然横扫天下的武举子,最后成为扫贼的元帅。
剿灭裴大虎,必须出师有名。朱棣命手下的文臣们各写一篇剿匪檄文。
朱棣的圣旨颁下,满朝文官和翰林院学士们苦苦琢磨,三天后,檄文写出六十多篇,朱棣一一看过,最后还是朱萧的胜出。
檄文写出后,派谁送去呢?送檄文的任务可是九死一生。没想到,竟是黄骅挺身而出。
黄骅手捧檄文来到幽谷关,对着裴大虎声色俱厉地一宣读,裴大虎听到一半,身上的冷汗就湿透了衣服。黄骅刚把榜文读完,穷凶极恶的裴大虎一脚踢翻了帅案,大叫道:“杀,杀,把这个黄骅给我乱刀砍了!”
面对冷森森的钢刀,黄骅镇定自若,他高声道:“圣上命我为幽谷关的将士带来口旨――首恶必办,胁从不究,尔等速速投降,否则天兵一到,幽谷关必将灰飞烟灭!”
裴大虎见手下踌躇不前,他猛地抽出刀,冲上前,一刀削下了黄骅的人头,鲜血喷溅中,黄骅的尸身却屹立不倒!
侯金刚领着手下的明兵围住了幽谷关,裴大虎闭关怯战,眼看着城内的粮食告罄,城中饥饿的兵将们呼啸一声,杀进了帅府,最后裴大虎被乱刀砍死,幽谷关的叛乱终告平息。
朱棣论功行赏,追封黄骅为孤忠侯,忠心第一。朱萧升为吏部尚书,笔力第一,侯金刚被封为镇国侯,勇力第一。
朱棣封完这三人的官职,不由顿悟,三个第一不就是三个状元吗!不管怎么说,这三个第一都是货真价实,可比那些光会摇笔杆子的书呆子强多了。
高升客栈中的那个黄先生原来就是朱棣所扮。为了考察参加殿试的举子们的学识,他化身为测字先生,挨家到各客栈为举子们测算前程。其实谁是状元,还不是他皇帝说了算?当初他还嘲笑刘铁口不自量力,今日才知道自己对于人才的理解,实在褊狭。
朱棣很聪明,他可从三个举子写字的功力,推出他们的学识与造诣。但他没想到的是――那些用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都只是表象。古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紧要关头,谁是可用之才,才会一目了然。
朱棣准备亲自去狗儿胡同一趟,他要亲自向刘铁口去讨教相人识士之策,他还要封刘铁口一个名号,那个名号就是铁口状元!
以上就是相砚识状元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知道更多,请收藏
状元
(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译文 八卦画成排列好后,宇宙万象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又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六爻的微妙奥秘也就包含在其中了。阳刚阴柔相互推变,变化之道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将文辞附在后面来作出判断,那么变动趋向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易经》中所谓的吉凶悔吝,是事物变动产生的结果。阴阳刚柔,是推动宇宙万物变动的根本。变化通达是指因势利导以适应不同的时空。天地所谓的吉凶祸福是人心正则吉,心不正则凶,天地之道是正大显现的,日月之道是正大光明的,天下万物的变化是端正而统一的。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确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译文 《易经》中的“乾”明确地昭示出平易的道理。“坤”柔顺地昭示出简易的法则。所谓的“爻”,就是效法天地易简的法则。所谓的“象”就是模拟天地万物的形态。爻与象显现出事物内部的变动,吉凶是对事物变动结果的判断,功业是对事物变化机遇的把握利用,圣人之情则通过卦辞来显现。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生养万物,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崇高的地位。那么如何守住地位呢?就要靠仁爱。怎样才能把民众聚集起来呢?那就要靠财富,所以,治理财富,使人民端正言行,禁止民众为非作歹,这就叫道义。
(二)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译文 太古时代,包牺氏君临天下,向上观察天上的星象;向下观察地上的万物,观察鸟兽的皮毛纹理,以及大地的各种物产,近处取法人体的形象,远处取法万物的形象,于是制作出了八卦,以此沟通神明的德行,比类天下万物的变化情形。包牺氏用绳索缠绕捕兽的网、捕鱼的罟,教导人们用来捕兽捉鱼,也许就是取法于离卦的卦象而来的。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译文 包牺氏过世之后,神农氏共推为主,他砍下木头削制成犁,把木棒揉弯做成犁柄,耕田种地就很便利了,再教会天下人使用,这大概就是取法于益卦的卦象而来的。规定正中午是买卖的时间,招来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人们相互交换、互通有无。然后各自散去,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也许也就是取法噬嗑卦的卦象而来的。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译文 神农氏过世之后,黄帝、炎帝、舜帝前后共推为主。他们通达事物的变化,使民众快乐而不劳倦,用高明神奇的方法教化了万民,使民众得到更多更大的便宜。《易经》的道理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黄帝、尧帝、舜能遵循这一原理,所以自会得到天的保祐,吉祥而无不利。他们不必辛劳奔波,垂衣拱手无为无作便天下大治,这大概是取法乾坤两卦的卦理而来的。将树木挖空做成船,削木制成桨,船桨的便利在于渡过原本无法通行的河流而到达远方,使天下得到利益,这一发明大概是取法涣卦而来的。穿牛鼻而将牛驯服就能牵引重物,骑上马就可以到达远方,从而使天下人得到便利,这大概是取法随卦而来的。设置多重的门并敲击木铎巡夜,以防备盗贼侵入,这就是取法于豫卦而来的。切断木头,制成杵,在地挖洞做成臼,臼杵的便利,天下万民都得到了益处,这大概是取法小过卦而来的。将弦索装到木条上制成弓,把木头削成箭,用弓箭的威势,来威慑天下的恶人,这是取法睽卦。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译文 上古朝代人们的冬天住在洞穴中,夏天露宿在野外,后来圣人教人民建筑房屋居住,上有栋梁,下有椽檐,以遮风避雨。这是取法于大壮卦。上古时代埋葬过世的人,只用木柴厚厚地覆盖,葬在荒野中,不建造坟墓,也不植树,服丧也没有一定的期限。后世的圣人教人民用内外双重棺椁来代替,这是取法于大过卦。上古没有文字,先民们靠绕绳来记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的圣人发明文字,用文书契据来替代结绳,官吏用来处理政务,民众也用它来查考的依据。这是取法于夬卦。
(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
译文 由此可知,《易经》的内容在于象征。所谓象征是指模拟宇宙万物的形象。彖辞说明全卦的意义。六爻的变化是效法天下万物的变动情形。所以,事物一旦有变动,就会生出吉凶,就有显著的后悔忧虑。
(四)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译文 《易经》八卦中,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在任何人事集团中,无不是由少数支配多数。阳卦有一个阳爻两个阴爻,故以一阳当主;阴卦中有一个阴爻两个阳爻,故以一阴为主。阳卦阴卦所象征的德性如何呢?阳卦中阳爻一阴爻二,象征一君二民,一君而使万民归心,这是君子应当选择的途径。阴卦则不然,阴卦是一阴二阳,象征一民二君,二君争夺一民,相互倾轧,陷于混乱,这是无德的小人所走的道路。
(五)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译文 《易经》咸卦“九四”的爻辞说:“心思不定地走来走去,只有少数的朋友顺从你的想法”。孔子引申说:“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忧虑什么?天下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只是各人所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人们都有上百种不同的想法。天下之人到底在想什么忧虑什么?太阳走了而月亮来了,月亮走了而太阳又来了。日月如此交替推移就产生了光明。冬天去了而夏天来,夏天去则冬天来,寒与暑交替推移就形成一年四季的时序。所谓的“往”,并非是一去不返,只是暂时退缩;所谓的“来”,也不是永久的存在,只不过是暂时的伸长。退缩与伸长交互感应就产生了利益。尺蠖将身体弯曲收缩,是为了求得下一步的伸张。龙蛇冬天蛰伏起来,是为了保全生命。精研义理达到神妙的境界,是为了致用。利用知识来使自己安身于大道之中,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德行。超过这些再往前,那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穷究神妙而知天地变化,这是圣人才具备的最崇高的德行。”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译文 《易经》困卦“六三”的爻辞说:“前进有大石挡道,后退是蒺藜遍地,以致进退两难。返回家中,又看不到妻子,这是凶险的征兆。”孔子解释说:“不该被困却陷于困境,名誉定会被辱;不该占据却去占据,性命完全有危险。既受侮辱又危险,死期就要到了,他的老婆哪里还能见到呢? ”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译文 《易经》解释“上九”的爻辞说:“王公射鹰站在高墙之上,必然会获得猎物,不会有不利。”孔子解释说:“鹰是飞禽,弓箭是利器,射猎是人。君子将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行动,又怎么不利呢?行动起来毫不迟疑,所以出手就有收获。就是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准备方能采取行动。”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不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译文 孔子说:“小人不让他蒙羞便不会心生仁爱,没有让他生畏的东西就不会懂得道义,不看到有利可图便不会进取,不受威慑就不知惩戒。假如受到小的惩戒而避免闯下大祸,这正是小人的福气啊!《易经》噬嗑卦“上九”的爻辞说:“带上脚镣刑具,虽然脚趾灭掉了,受到了惩罚,但以后望就不会有灾祸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里积善行,不足以成名,不积累罪恶,便不会毁灭自身。小人认为小的善行是无益的,就不会去做;认为小的恶行不会造成大的伤害就不肯去掉恶行,所以恶行逐渐积累从而到了无法掩盖的地步,罪恶大到了无法消解程度。故《易经》筮嗑卦上九爻的爻辞说:'肩上扛着枷锁,磨掉了耳朵罪不可赦,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译文 孔子说:“危险,是由于 认为自己所处的地位很安全才发生的;灭亡,是由于认为可以长久地保持地位而发生的;动乱,是由于自认为天下大治而发生的。所以,君子在安定时不会忘记危险;在位时不会忘记灭亡的教训,天下大治时不会忘记会有动乱发生。所以,自身安稳无事而国家才能保全。《易经》否卦九五爻的爻辞说:'将要掉下来了将要掉下来了,那个系在桑树上的鸟巢!'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译文 孔子说:“德行浅薄落却地位高贵,智慧低下却图谋大事,力气微小却担负重担,很少有人不会招致灾祸。《易经》鼎卦九四爻的爻辞说:‘鼎的脚折断了,打翻了君王赐给的美食,弄得脸上身上湿淋淋的,凶’。这是说才智不足以胜任,当然会出乱子。”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译文 孔子说:“了解事物微妙的玄机就是大智慧神明了吧!君子对上不献媚讨好,对下不轻慢猥渎,这也许算是了解事物微妙的玄机了吧!所谓玄机,就是事物变化最细微的、最先显现事物变化吉凶后果的那些征兆。君子如果察见了事物变化的微妙的玄机,就应采取应对的措施不要整天消极等待。《易经》豫卦六二爻的爻辞说:‘被巨石挡住了去路,就不必整天在那里等待,应当另谋出路,只要心中正就吉’。既然被巨石挡在了那里,哪里用得着在那儿干等!情况已经可以判断出来了。君子通过察知细微的征兆就可以预知未来显著的结果,处理事情知道什么情况下要阴柔,什么情况下要阳刚,这样就能成为万人敬仰的人了。”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译文 孔子赞扬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个年青人,他可能差不多了吧!有了过失,从不会不知道;一旦知道自己的过失,再不会犯同样的过失。《易经》复卦初九爻的爻辞说:‘迷路不远就能返回来,就不会有后悔,原本就吉利。’”
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译文 天地间阴阳气交互作用,万物化成。男女雌雄交合,万物化生。《易经》损卦六三爻的爻辞说:“三个人一起行动,主张不同,有一个人就必须放弃成见。一人单独行动,反而会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这是说天下的道理必须要达到一致。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先要在世上立其身才能有所行动,与人相交要能以心换心才能进一步谈论世事,先要确定谁是自己真正的知交才能向对方有所希求。君子能有此三方面的修养,才称得上是一个完美全面的人。不考虑现实就采取行动,那么就民众就不会支持参与;用威胁的话对待人,那么民众就不会顺应服从。平时与民众没有交情却对他们有所期求,那么民众根本不会支持。没有人支持拥护,那么伤害他的人就会到来了。《易经》益卦上九爻的爻辞说:“没有谁帮助同情,有的人甚至还要趁机攻击,所立定的志向又不长久,结果当然是凶了。”
(六)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译文 孔子说:“乾坤两卦,大概是进入《易经》的门户吧!”“乾”指阳性的物,“坤”指阴性的物。阴与阳相互配合,从而产生阳刚阴柔交错的形象,以现出天地间的一切造化,以神明之德相沟通。卦象的名称虽然繁杂,却不超越天地之道。然而考察卦的具体类型,其中所说的大概是殷末周初衰败时代的现象吧!
《易经》的主旨,在于通过显现过去的事而察知未来的趋势,使细微显著,将隐秘阐明。扩大来说,就是恰当的给事物命名,并将事物辩明类别,至于说用准确的言辞对事物的变化作出判断那就更是非常完备了。所用的名称虽然微小,但象征的事物类别却十分广大,旨意也很深远,文辞也很典雅,其中的言论委婉曲折却无不中肯恰当,叙事直截了当却隐藏深意,依据吉凶的道理来辅助民众行动,从而显明失与得是相互依存的,吉凶祸福各有报应。
(七)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译文 《易经》兴盛流行起来,也许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吧!注解《易经》的圣人们,也许是有忧虑患难意识的人吧?所以,《易经》有这样的象征:履卦尊礼而行,是德行的基础;谦卦勤劳谦逊,是德行的把柄;复卦教导返归本性,是德行的根本;恒卦教导恒的坚固,是使德行稳固;损卦教导克制欲望,是修养德行,是如何辩明德行;井卦教导人们要有标准,是德行流布天下。“履”是礼节,可在祥和中三室两厅极致。“谦”是谦逊,让人尊敬而品格光辉。“复”,虽然势力微小却能明辨事物;“恒”是在杂乱的环境仍能专心一致而不心生烦厌。“损”先碰到困难会受点挫折,但是经过自己的德行,今后的事也就容易应对了。“益”是不断自己的德行却不人为造作。“困”是处困境而后通达胜境。“井”是有一一定的规范却要懂得善于迁移以适应不同的变化。“巽”是要善于衡量时势,功成名就时善于隐藏自己而不居功做大。“履”,以祥和与人共同行动。“谦”,以礼节来克制自己的非念;“复”是自我反省而自知。“恒”,以始终如一的德行支持到底,“损”,受小的挫折而远离了大的祸害。“益”,以增长自己的德行。“困”,历经磨练而减少对他人的抱怨。“井”,以风范而使人明辨道义。“翼”,因地制宜而善于权衡处置。
(八)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译文 《易经》是与人类密切相关不可疏远的一部书,它阐述的法则要灵活运用。《周易》之道是变动而不固定,在六爻产周流,或上或下没有常规,阳刚阴柔相互变化。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法式,只有适应不同的变化,才能发挥它的功能。《易经》教导人们出入进退要有节度,对内对外要知道谨慎畏惧,又要明察忧患的事实因,没有什么人能保护你,你只有象面对父母那样恭敬谨慎。学易者,开放要依据卦辞爻辞来推断事物的变化的方向,往后就能发现事物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不过《易经》之道也因人而异,并非人人都能领会,假如不是那个人,易之道也不会凭空起用的。
(九)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译文 《易经》这本书的目的,是由始知终,明因识果,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六爻的变动错综复杂,只有把它们放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才能了解把握。卜卦时,开初卜出来的一个爻的含义是难于了解的,等到六爻都出来了,那么最上爻的意义就很容易知道了。这是因为初爻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上爻是事物发展的末端。初爻的文辞是比喻事物的开始,由上而下,最后到上爻,表明事物已发展到极终。天有不测风云,中间的二、三、四、五爻就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功能了。唉!也许存亡吉凶的趋势,即使是居住在家也是可以知道的吧!一个真有智慧的人,只要看一看卦的爻辞上说些什么,那么多半就能了解整个变化的情形了。一般说,“二”与“四”爻都是阴位,作用功能相同但位置不同,因而境遇也就各不相同,二爻通常多赞美,四爻则多恐惧。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二爻”在下卦的中央,远离“五”君位,牵制较少,容易见效,所以多赞美。而“四”爻接近“五”爻君位,容易冒犯得咎,必然经常处在恐惧中。阴柔的本性,不利于攻击远处的事物,主要的功用在于避免灾祸,其运用的原则是柔顺中庸。三爻与五爻都是阳爻,同样的功用都处于不同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因为“三爻”在下卦顶端,刚强过度,又处于臣下的地位,所以多凶险;“五”在上卦中央的君位,刚毅中庸,又居君王的地位,所以多功绩,这完全是因为各自所处的地位有贵贱等级的不同。不过,柔弱就一危险,刚强就一定殊胜吗?
(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译文 《易经》这部书,内容广大,无不悉备,有天道在里头,有人道在里头,有地道在里头。卦有三画,象征天、地、人三才,再将两个三画的卦重叠成六画卦,所以有六爻。卦六画并非另有含义,只是以此来代表天、地、人三才的变动。各道两两交互而有变动,所以叫“爻”,爻就是交的意思。爻有上下不同的等级,用来象征等级地位不同的东西,所以叫做“物”。万物相互杂处,陈列在天地之间,犹如错综复杂的文采,所以叫做“文”。万物各有各的地位等级,各有各的变化规律,呈现在天地间的文采之象有恰当与不恰当,所以就产生了吉与凶。
(十一)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 《易经》的兴盛,也许是殷代末期,周文王德业兴盛的时期吧!是正当周文王与殷纣王之间发生事端的时期吧!因此才在《易经》的言辞中隐含着危机。惟有有危机感的人才能使自己平安,反之,那些认为容易得到的人会使自己陷于失败。其中的道理非常广大,所有的事物无不包含。立身处世至始至终戒惧谨慎,其主要目的在求得没有过失灾祸, 这就是《易经》这部书要告诉后人的道理。
(十二)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译文 所谓乾亦即天的功能是天下最刚健的,其德行恒常容易却知道艰险所在。所谓坤亦即地的功能是天下最柔顺的,其德行恒常简易却明白阻碍所在。《易经》的道理能使人口服心服,能知道其他人的心里想的是什么,能断定天下事物发展的吉凶,能成就天下伟大的事业。所以在天地间的一切变化及人的言行举动中,吉事就会有吉祥之兆,由事物表现出兵各种现象就能知道事态的结局,占断事情就可以知道未来。天地设定了地位,圣人们成就天下事业,人用智慧谋划,天道于无形,百姓不知却能参与其中成其大功。八卦用象征的方式来告知,爻辞%辞以真相来明言,阳刚阴柔杂居于六位之中而吉凶就显现出来了。各卦由变动说明利害,是吉是凶随着时空不同而变迁。所以喜爱与厌恶相攻就产生了吉凶,远近取舍不同就产生了后悔与烦忧,真真假假相互感应就产生了利下害。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 大体上说,《易经》所提示的人生真相是,相互靠近却又不能和睦相处那就会有凶险,有时不会相互伤害对方,其结果必然后悔与羞辱。“爻辞”的表达依各爻说的变化而变化,犹如人的言语随情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将要背叛你的人,他所说的话有惭愧的含意,心中有疑虑的人所说的话杂乱枝蔓,有修养的人所说的话很少。性子急躁的人所说的话就多,诬陷好人的人所说的话游移不定,了自己操守的人说话含混不清不能直截了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