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漫谈

五台山佛教漫谈,第1张

五台山座落在山西省东北部,曲折连绵,千姿百态。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雄伟壮丽。“(峰)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或五顶山。巍巍五台顶,海拔均在三千公尺左右,气候严寒。“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古人有诗曰:“五月行踪人大孚(寺),万松如剪雪平铺”。故又称清凉山,或清凉五台山。

一、五台山佛寺创建略述

五台山与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关于五台山佛寺的创建,自唐代以来,传说颇多。“东汉说”和“北魏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明万历时,五台山狮子窝寺的镇澄,认为五台山佛寺的创建,始于东汉明帝邀请摄摩腾来华传播佛法之际,亦即一般认为中国有佛教之初。他在其编撰的《清凉志》中说:“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阿育王,此云无忧天竺铁轮王也,能驱使鬼神,将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藏之,散布阎浮,五台山有一焉。奏帝建寺,额曰大孚灵鹫寺,大孚,弘信也,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出感通传。”镇澄说他的说法乃导源于唐代高僧道宣律师《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简称《感通录》或《感通传》)。由于镇澄的《清凉志》在国内外流传很广,所以,五台山创寺于东汉的说法也广为流行。然而,道宣在《感通录》中却是这样记述的:“(五台山)其山属岱州五台县,备有五台。中台最高,目极千里,山川如掌上。从台东南而下三十里许,有古大孚灵鹫寺,见有东西二道场,佛事备焉。古老传云汉明帝所造。”在这里,道宣只是说大孚灵鹫寺“古老传云汉明帝所造”,并未言及摩腾云云。可见,镇澄的五台山东汉创寺说,乃是一种传说加演义。

唐高宗时释慧祥编撰的《清凉传》,是记述五台山佛教史迹最古老的专著,故又称《古清凉传》。《古清凉传》说:“大孚图寺(即大孚灵鹫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又云:“清凉寺,魏孝文所立,其佛堂尊像于今在焉。”按照这一记载,五台山佛教肇兴于北魏孝文帝时,大孚图寺和清凉寺都是北魏孝文帝时创建的。

唐文宗时,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日本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日本僧人圆仁慈觉大师,在其入五台山求法巡礼的日记中写道:“有清凉寺,今管南台。此五台山,都号清凉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号清凉寺。”按照这一记载,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不是大孚灵鹫寺而是清凉寺。这也是对于东汉创建大孚灵鹫寺之说的一个有力否定。

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炎武,对五台山的佛教史实进行过认真的考订。他在《五台山记》中说:“五台在汉为虑掳县,而山之名始见于齐。其佛寺之建,当在后魏之时。”又说:“而彼教之人,以为摄摩腾白天竺来,即居是山。不知汉孝明图像之清凉台,在洛阳(白马寺)而不在此(五台山)也。”在这里,顾炎武明确地指出,明释镇澄是将佛教典籍中关于摄摩腾来华后居住的洛阳白马寺清凉台,误当作清凉五台山了。

我们将关于五台山佛寺创建的“东汉说”和“北魏说”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在佛教界长期流传的“东汉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与史实相距甚远,不足为信。而“北魏说”则比较可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的《宗教词典》亦说五台山的佛教肇兴于北魏孝文之际,曰:“北魏时即建有佛寺”。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当然,在北魏时期,五台山佛数仍是处于草创阶段。那时,寺庙并不多,规模亦不大。大孚图寺只有“东西二堂”,佛光寺仅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这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北魏都城洛阳“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兴盛景象是无法相比的。据史籍记载,“时魏境有寺三万所,僧尼二百万人。”仅有佛堂数间的五台山寺庙,在北魏佛教界显然不占重要地位。

二、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形成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说当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 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 635),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木妻),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

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 693),名僧菩提流志等上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证圣元年( 695),又命菩提流志和实叉难陀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译毕。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长安二年( 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工峻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挟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据记载,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帮赍供,不可悉记矣。”显而易见,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从佛教经典来看,除新译《华严经》说文殊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外,《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项,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存在物,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这样,五台山就成了佛教徒们竞相朝礼的圣地,驰名中外,显赫于世。不言而喻,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名扬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得度,三十九岁时,“誓游五台,一一巡礼。”在遍访五台山名刹胜迹之后,留居大华严寺研讨《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后来,澄观觉得“华严旧疏,旨约文繁。”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唐德宗兴元元年( 784)四月八日,澄观谢绝交游,在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和尚”,“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大)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大)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卒,年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辈出,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再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多。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且规模十分宏伟,仅以金阁寺的兴建为例略述如下:

金阁寺是由著名高僧不空三藏主持建造的。不空三藏与玄奘三藏、鸠摩罗什齐名,是我国佛经的三大译师之一。译有《金刚顶经》等大乘及密宗经典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也是我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不空三藏备受朝廷优礼,唐代宗称之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揖”。金阁寺的建筑式样,就是不空三藏参照印度最著名的寺院那兰陀寺设计的。为了建造金阁寺,皇帝、皇亲和百官捐赠了大量金钱,唐代宗甚至下诏命令全国十节度使都要为建造金阁寺慷慨捐助。建造金阁寺的材料和工匠来自全国各地,耗资“计钱巨亿万”。金阁寺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兴工,大历五年( 770)工峻,历时三年,建筑工艺十分精美。寺中壮丽的金阁分上中下三层,高百余尺,“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成之后,不空三藏奉敕住持金阁寺。可惜这样雄伟壮丽的建筑,在唐武宗灭佛时已被摧毁殆尽,早已荡然无存了。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佛教本来是李唐王朝用以维护统治的工具,但自安史之乱后,由于国家徭役征派极端繁重,寺院便成了人们逃避徭役的隐避所。寺院僧侣亦趁均田制破坏之机,兼并土地,驱使奴婢,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为非作歹。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使僧侣地主同封建国家和世俗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唐文宗曾对宰相说;古时三人食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中吾民尤困于佛。已有毁禁佛教的意图。武宗继位,发怒说,使我民穷困者乃佛,遂于会昌五年(845)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低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度增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增,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再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竞相朝礼和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又受到了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其中日本僧侣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有许多著名高僧,诸如惠萼、灵仙、圆仁、慧运、圆修、宗睿等等。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慈觉大师在五台山“求法巡礼”时,曾将日本不能论决的天台宗疑难问题三十条,请我国天台宗高僧、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志远法师裁决。日本佛教徒称之为“唐决”。他们不但在五台山求得许多佛教经典,而且还将“五台山土石”当作圣物带回日本。灵仙三藏,是兼通日、汉、梵三种语言文字的日本著名高僧,他在五台山求法巡礼更长达七年之久,从五台山向日本天皇送去许多佛教典籍和法物。唐文宗太和元年( 827),逝于五台山灵境寺。日本不但佛教僧侣对五台山和文殊菩萨非常崇仰,“上自天皇,下至公卿”,也都“乐于施舍大量黄金,作为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供养费用”。唐武宗会昌四年( 844),日本仁明天皇的桔皇后,还“特派惠萼入唐,把亲手制的绣文袈裟施给那里的僧众,把宝幡及镜奁等具施给五台山。”

总之,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是唐代形成的,是借助于李唐王朝强盛的国威,伴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显赫于世的。

三、宋元时期五台山佛教的继续发展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后,唐武宗灭佛时,曾遭到严重破坏。五代时,又发生了后周世宗灭佛事件,五台山寺庙“十残八九”,僧侣逃亡殆尽。赵宋王朝为了加强统治,于建隆元年( 960)先度童行八千人,停止了对寺院的废毁。一反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加以适当保护。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正月,下诏“重修五台十寺。十寺者,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 又“特赐内库钱一万贯再加修葺。” 此后,五台山佛教又恢复发展起来。有宋一代,五台山的高僧以太平兴国寺住持真宝最为著名。真宝,代州(今山西代县)人,为五台山僧正司僧正。金兵南下攻宋时,真宝在山中组织僧众习武,协助宋军抗金。钦宗靖康元年(1126),代州失守,金兵攻入五台山,“寺舍尽焚”。真宝率领僧众浴血奋战,后终因众寡悬殊,被金兵所擒。金兵主将使已降金的原代州郡守刘陶劝真宝投降,真宝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怡然受戮”。他的爱国情操深为世人所钦仰。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对佛教非常尊崇。早在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时代,已开始提倡喇嘛教。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封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喇嘛为“国师”,不久又尊为“帝师”。“帝师”除做佛事外,还为皇帝和皇亲授戒,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地位十分显赫。此后,终元之世,每帝都有名僧为其“帝师”。每个皇帝在党极之前,都要由“帝师”灌顶授戒。由于元朝统治者特别尊崇和提倡佛教,因而五台山佛教在元代再次隆盛起来。

有元一代,国家曾多次征调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五台山大兴土木,营建寺院。提督营建工程的都是元朝的高级官员。据《元史》记载,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闰四月,丙午,为皇太后建佛寺于五台山。以前工部尚书涅只为将作院使,领工部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宗德柔为工部尚书、董其役。以大都、保定、真定、平阳、太原、大同、河间、大名、顺德、广平十路,应其所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政府再次“发军千五百人修五台山佛寺”。同年十一月,又“摘军六千五百人供其役”。至大三年(1310),正月,再次增派卒役,“营五台寺,役工匠千四百人,军三千五百人。”仅上述三次见诸记载的征派,军卒工匠总数就达一万二千九百人之众。监察御史李元礼在给朝廷的上疏中说:“伏见五台创建寺字,土木既兴,工匠夫役,不下数万,附近数路州县,供亿烦重,男女废耕织,百物踊贵,民有不聊生者矣。”

元代在五台山修建的佛寺,著名的有大万圣佑国寺、殊祥寺和大普宁寺等。这些寺庙都是闻名全国的大刹。大万圣佑国寺在规模和等级方面,甚至高于洛阳的白马寺。大万圣佑国寺建成时,“帝师”帕思巴向朝廷推荐洛阳白马寺住持文才(姓杨,字仲华,陇西清水人)为该寺住持。文才谦辞目:“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佑国。”可见当时的佑国寺已经位于白马寺之上了。元成宗加封文才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佑国(寺)主持事。”是“为五台山佑国寺开山第一代主持。”文才著有《华严恳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慧灯集》三卷等,是元代华严宗名僧。其后,又有弘通佛法之弘教大师。弘教大师(1269-1337),俗姓张,讳慧印,陕西下辩人。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受命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寺住持。至治二年(1322),元英宗朝礼五台山时,敕命统辖五台山合山僧众。元文宗时,“授荣禄大夫大司徒银印一品”。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殁,年六十七。谥为“弘教大师”。林子青先生说:“大林了性(?一1321),历游诸方讲席,学贤首教,后从文才至五台,备受启迪。当时喇嘛受朝廷尊宠,所有名僧莫不抠衣接足,乞其摩顶,谓之摄受;了性惟长揖不拜。寂后谥曰弘教。” 错将了性当作弘教大师慧印,其定是不同的两个人。

四、明清时期五台山喇嘛教的兴盛和清帝朝山

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代,其突出表现为喇嘛教的兴盛和清朝皇帝频频朝礼五台山。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身僧侣,对佛教自然格外尊崇,对名僧大德恩礼尤加,并建立了一整套僧官机构。他改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等僧官。这些僧官的品秩都很高。成祖、宪宗、孝宗、武宗、神宗等都严守祖训,也十分尊崇佛教。为了笼络蒙藏少数民族,又十分推崇喇嘛教。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朱棣派人到西藏迎请噶举派名僧哈立麻喇嘛(本名却贝桑波)到京。次年,封为“万行具足千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哈立麻以“性喜林泉,朝廷之下,恐妨禅业”奏辞。于是,明成祖“乃赐銮舆旌幢伞盖之仪,遣使卫送于五台山大显通寺。”同时,又大兴土木,“命太监杨升重修寺宇,并葺育王所置佛舍利塔( 即现在的五台山大白塔),以饰法王之居。” 卒后,明成祖又敕命为哈立麻在显通寺法堂塑像奉祀,是为五台山有喇嘛教之始。在明代,五台山的僧官称“钦依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僧寺”,可见当时五台山佛寺已有“番僧寺”和“汉增寺”之分了。这样,以佛教圣地著称的五台山,在明代又发展成为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名山了。这为五台山佛教在清代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有明一代,五台山佛教在皇家的思护下,日益隆盛。憨山德清的例子便可说明之。憨山德清,(1546—1623),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全椒(今属安徽)人,十九岁时,在金陵栖霞山出家。二十八岁,“春正月,往游五台,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事甚佳,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喜奇秀,默取为号。”从此,便居五台山钻研《华严经》近十年。万历十年(1582),他在五台山显通寺讲论《华严经》,“百日之内,常住上牌一千众”。可见五台山僧侣之众多。当皇太后“遣官于五台”祈求皇储时,德清恰好正准备在显通寺举办“无遮法会”;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遂“将所营道场事宜,一切尽归并于求储一事。”第二年,果然皇子降生。从此,德清倍受皇家恩宠,藉此为五台山佛教界取得了诸如优免田赋等许多特权。熹宗天启三年(1623),卒,年七十八,著述有:《华严法界境》一卷,《楞严通义》十卷、《法华通义》七卷、《观楞侧记》四卷、《肇论略注》三卷。憨山德清与云栖株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高僧”。明万历时,据镇澄编修的《清凉志》记载,五台山“台内佛刹、凡六十四所。台外佛刹,凡三十六所”。寺院林立,颇为繁盛。

清朝建立后,特别尊崇佛教,尤其重视利用喇嘛教来维护对蒙古和西藏的统治。鉴于蒙古和西藏盛行喇嘛教,并十分崇仰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所以,清朝政府便将五台山开放,供其朝礼。从此,蒙藏两族,朝山者络绎不绝。

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帝,非常信佛,甚至还想出家为僧。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帝都曾多次朝拜五台山。他们朝礼五台山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因为游览五台山的最好季节是盛夏六、七月间,而清帝朝山的时间却在冰封雪飘的农历二、三月间。清朝皇帝朝礼五台山,一是满洲与文殊的词音相谐,因而对文殊菩萨和五台山怀有特殊感情,“澹谒(文殊)金容实为国朝万年丕基之庆。”二是为了“携蒙古藩王同来,从其所欲”,以“示中外一家之心,昭熙朝大同之治”,达到“以黄教绥柔蒙古”的目的。

清圣祖玄烨曾于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和九月,三十七年三月、四十一年二月、四十九年二月,五度朝礼五台山。每次朝山,都不顾山高路险和气候严寒,“亲礼五顶,各寺拈香。”他首次朝台返京行至五台县石嘴东的山谷时,“忽有虎伏林莽间,亲挽雕弓射之,虎应弦毙,因抚臣请,赐名射虎川。” 后来,遂“ 发帑金三千一百八十两”,在射虎川建寺名“台麓寺”,是为五台山第二大喇嘛寺。回京后,有感于五台山寺庙年久失修,为了便于蒙藏佛教徒朝礼,“命发帑金三千两,重修菩萨顶大文殊院及南台普济寺、东台望海寺、中台演教寺、北台灵应寺、西台法雷寺。”

清高宗弘历,事事效法康熙,更六度朝礼五台山。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他第五次朝山时,其时已年逾古稀。“时适值瑞雪霏霏”,因而赋成《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一首。他在诗下注释云:“文殊梵经本称曼殊师利。汉藏经内亦或书之。曼殊对音即满珠,今卫藏呈进丹书,均称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空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徵亿万年无量福祥也。”可见永保满洲贵族江山万世流传,这是清朝皇帝朝礼五台山的一个重要原因。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其时,乾隆皇帝已经八十高龄,但仍带领蒙古王公第六次朝拜了五台山。

在清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蒙古族中出家男子竟达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前藏喇嘛寺院就有三千余所,喇嘛达三十余万,而百姓则仅止十二万多户。蒙族和藏族佛教徒对文殊菩萨和五台山的崇仰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内外蒙古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檀施云集。”“驱驼马牛羊数千里倾诚贡献者,不绝于道。”据文物记载,光绪时,蒙族莫勒郡王阿那达阿沁尔,一次施舍给五台山善财洞寺的财物,仅白银就有一万两。不少蒙藏佛教徒还以死后然把骨灰埋在五台山为幸。

有清一代,五台山的喇嘛教盛极一时,有名的高僧大都是喇嘛僧。其代表当推第二世章嘉呼图克图阿旺罗桑曲旦。章嘉呼图克图是喇嘛教中的一个大转世活佛系统。第一世名扎巴悦色,藏族,生于青海互助红崖子张家,由此而得名。原称“张家活佛”,后嫌“张家”太俗,遂改称“章嘉”。每世转世,要由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确定。并须经中央政府予以承认和册封。第二世名阿旺罗桑曲旦,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幼育于寺,乃居第五世达赖弟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受封为“呼图克图”,“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总管内蒙古佛教事务。由于“西藏蒙古诸王尤相崇信,多所归依”,清政府为了“怀柔蒙古”,晚年便受命住锡五台山。章嘉二世通晓汉、藏、满、蒙四种语言文字和梵文,曾以汉、藏、满、蒙四种文体翻译《大藏经》中的咒语。乾隆五十一年卒,年一百四十五岁,清廷为其隆重安葬,“建塔于(五台山)镇海寺”有的论著把镇海寺章嘉二世墓塔,说成是“十五世章嘉活佛塔”,盖误。殊不知章嘉转世活佛“至清末共传六世”。

明代,五台山“番汉僧寺”由同一机构和僧官统辖。到了清代,由于五台山喇嘛教特别兴盛,所以实行分别管理的办法。喇嘛寺称黄庙(黄教庙),由住在菩萨顶的“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扎萨克大喇嘛”统辖。和尚庙则称青庙(青衣僧庙),由设在显通寺的都纲司管理,僧官称“都纲”。雍正时,五台山有规模宏大的黄庙二十六处,“黄衣僧(喇嘛)恒千余人。”嘉庆时,仅菩萨顶就有喇嘛僧五百六十一人。清末,五台山有青庙七十八所,僧侣人数亦在千人左右。

佛教如同其他一切宗教一样,“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对这种被颠倒了的世界,就是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为这种颠倒的世界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核准和理论上的辩护。佛教也是这样。一方面,佛教用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来解释现实世界的不平等和贫富悬殊的原因,使之在耀眼的灵光圈的保护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对于统治阶级自然非常有利,因而受到了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和推广。另一方面,佛教又宣扬,今世忍受各种凌辱和迫害以及饥饿穷苦而不生怨垠,来世即可升入天堂。这样又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以幻想中的幸福,为劳动人民身上戴着的锁链装饰上虚幻的花朵,从而使人们在精神上感到慰藉而不愿扔掉它们。所以,佛教对劳动人民亦有很大的迷惑作用。上述两个方面,是佛教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到推崇而广泛流行的原因所在。从北魏到清代的一千多年中,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备受推崇和景仰,其原因亦在于此。另外,五台山佛教的盛衰,还与封建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正如唐代名僧玄奘所说;“正法隆替,随君上所抑扬。”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封建王朝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扶植。而封建王朝是否大力支持,则又取决于维护其统治的政治需要。所以,五合山佛教始终是在封建政治的巨大影响下发展和变迁的。

    唵嘛呢叭咪吽是藏传佛教的咒语,又称六字真言。汉语音译为唵、嘛、呢、叭、哞、吽。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 读音为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 。

  藏传佛教的手印及咒语等,常令人感到十分神秘而深不可测。我们常常听到观音的咒“唵玛呢啤咩吽”,但各人有各人的读音,令人混淆。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咒语,三昧是正定正受。

  在《圆觉经》中说,有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 ,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得圆觉。那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犹三昧)、禅那。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而修持六字大明咒就是属于三昧法门的范畴。

    那么,六字大明咒的修学就必须有正确的见解,通过正见的原则使得心中贪、嗔之念消灭无余,这是清净意业的功夫。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话伤害到众人,这是清净口业的功夫。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

  不作杀生、偷盗、邪*等恶行,这是清净身业的功夫。身口意业的清净正是三昧正定的表现。    毫不懈怠地修行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系念正道,不起邪念,即是以持念六字大明咒方法,摄心制心,使之不受外物欲念所动摇,专心致志地修习三昧正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从修学六字大明咒进入三昧境界,自然拥有无量福德可以施济万方,以慈悲心施财、施法门、施宝、施智慧于无数众生,行解并重,就能达到进入菩萨果地,那是六字大明咒三昧法门经典之功。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2010/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5

发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这要常讲,《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

菩提心的体,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是什麼?就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一丝毫委曲都没有,那就是真诚,我们依照经论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讲,古大德的解释,好善好德,深心这麼解释的。深心是自受用,对自己的;大悲心是对别人,慈悲是对别人的。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讲这个经,我就用《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上面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换句话说,用什麼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用什麼心对别人?大慈大悲。这叫发菩提心。

我们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心。我们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清净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禅定,正觉心是智慧,戒定慧。我们怎麼学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净,你那个戒白持了;修定没有开智慧,那个定也白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达到禅定,就是达到平等,平等才是定。我们果然清净心得到,给诸位说,这个三灾,水灾就没有了。平等心现前,地震就没有了。今天有个同学拿一篇资料给我看,最近大概不到一个月,六级以上的地震在全世界各地有十几次,这麼频繁,什麼原因?六级以上的,多可怕,到八级的。觉悟之后,风灾就没有了,愚痴是感风灾。这个心要是证到平等,地球温度就不会上升,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感应的是灾难、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所以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愿望「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了,其他的是假的。广学多闻是不错,这来不及了。所以我常常劝一些同学,广学多闻好,到极乐世界去,为什麼?到那个地方去,头一个我们得的一个条件是无量寿,再多的东西,行!我有的是时间。这个地方生命太短促,我们不能浪费时间,浪费不起。而且在这个世间智慧没有开,学东西学得不会圆满,一知半解,当中还犯很多错误,那又何必?所以要老实、要听话。佛教给我们的一向专念,佛教的,这是《无量寿经》上经文。宗,宗是宗旨,宗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这讲修学方法,最重要的修学方法,最值得尊崇的方法,十方诸佛都赞叹,净宗主要修学的方法就是一向专念,宗有这三个意思。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是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四十八愿这两愿最重要。古大德说,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大家都称说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一念都能够往生。条件是什麼?条件是具足信愿。这一念、十念是指什麼时候?是指你往生的时候,你离开世间的时候,就是最后的念头,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那一念就往生。所以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如果还念著家里一些财产,那完蛋了,那到鬼道去;要是一念哪个人冤枉我,我还恨他,那到地狱去。最后一念是你从这个地方死到底下的往生,关键在那一念,所以那一念太重要了。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最后一念别忘记阿弥陀佛,我们在他旁边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提醒他,那个功德无量,叫他不要有其他念头。古大德做得更好,家亲眷属不准接近他,他在快要断气的时候,家亲眷属免得引起他的情执,一引起情执马上就堕落,就三恶道去了。家亲眷属离开,这些同参道友来帮助他,这正确的。家亲眷属是学佛的,最好也离开,看到是他的儿子、孙子,他会动感情,那个时候一动问题就严重,所以家亲眷属避开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广摄九界圣凡之众」,这个法门太大了,它有能力摄受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上面三个是菩萨、缘觉、声闻,我们称他作圣人,菩萨是大圣,声闻、缘觉是小圣;六道里面都是凡夫,凡众。念佛往生净土去作佛,人人都有分,鬼神也有分,天人也有分,声闻、缘觉、菩萨也有分,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个福报,缘分你能遇到,遇到了你相信,你就发愿往生,那就成了。照理说应该是菩萨、阿罗汉比我们容易,为什麼经上说十法界往生是以人间为最方便,这什麼原因?《四十二章经》里有个比喻讲「富贵学道难」,富贵人享福,把学佛这个事情忘掉,疏忽了;贫穷学道也难,贫穷他生活太苦,三餐饭他都落不著吃,他忙著生活,没时间来学佛。而人道呢?不算很富足,但是也不是清贫,就小康之家,容易觉悟、容易修行,方便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能体会到。天人生活比我们好,福报大;三恶道呢?太苦!

现在情形好像有点变化,我听了不少信息,连饿鬼、地狱念佛往生的都不少,反而人不相信了,人念佛最后都念到鬼道去、念到地狱里去,这怎麼回事情?这桩事情,诸位要是看看慈云灌顶法师的《大势至圆通章疏钞》,《大势至圆通章》很短,二百四十四个字,它那个注解这麼厚一本,我看的是线装书,那麼厚一本。末后的一页,我当时看的时候就看不懂,它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句就是念佛人堕阿鼻地狱、堕饿鬼、堕畜生。我看了非常疑惑,我拿著这个本子去问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经教,我说「老师,念佛是好事,念佛怎麼会堕地狱?」老师一看,「这是大问题,这问题重要,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的时候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个道理。」真的,你用什麼心念佛?你念佛没有断贪瞋痴,贪瞋痴慢疑叫五毒,你用这个五毒的心念佛还是堕地狱,所以不能不懂因果。那佛有没有白念?佛没有白念,阿赖耶识种了佛的种子,你造作的罪业先受报,等你地狱出来之后,那不知道到哪一世又遇到人身,再遇到佛法,遇到净土,你继续再修。所以只能说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念佛的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坏,后来一定会起作用。这个利益也很殊胜,可是六道轮回里头你还要吃尽苦头。所以念佛要用菩提心去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用这个心去念完全相应,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确确实实祖师大德为我们显示出,持名念佛的方法是直指,不走弯路的,直指就是最接近的一条道路,这直路没有弯曲。到哪里?往生归元,归元就是回归原始,原始是什麼?自性。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这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遇到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在十法界里面,跟我们一样在这里兜圈子,在受苦受难,他觉悟,他归元,回归自性,我们一般讲他成佛、他成菩萨,回归自性,他清楚、他明白,所以他来指导我们、来教化我们如何脱离苦海,六道是苦海,苦海里的深海,四圣法界是海边缘,浅海,登上岸才算是脱离。那个岸叫彼岸,叫涅盘的彼岸,涅盘是不生不灭,功德圆满,不生不灭。这个彼岸是实报庄严土,佛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就算是圆满了。所以这个经是净宗第一经,是净宗同学不能不学的。

再往下看「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无量寿经》是最早传到中国来的,东汉的时代,后汉安世高到中国来那个时候,《无量寿经》就传到中国,所以翻译也是最早翻译的。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的东林寺,是专修净土的这些同学们,它里头有在家、出家的,总共一百二十三个人,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块念佛求生净土。所依靠的经典,给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那个时候《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都还没有传到中国,净宗经典就这一部。所以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们那一帮人就是依《无量寿经》,不容易!对这部经能信、能解、能发愿、能真干,谈何容易?我们看看《高僧传》里面,慧远大师的传记,你就能看到当年修行的盛况。他们是结界安居,前面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是虎溪,在我们想像当中可能那个时候山上有老虎,所以称为虎溪。虎溪是他们的界线,修行人决定不离开这界线。中国儒释道是一家,所以远公也有个故事叫虎溪三笑。来了两个好朋友,陶渊明是儒家的,陆道长是修道的,到东林来看远公,谈得很高兴,离开的时候远公送他们,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虎溪一个小桥就过了,过了之后三个人哈哈大笑,那是界线,不能越过的,居然走过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三足鼎立。

这一部经远公依照这个修行,居然后人没有那麼认真在这个经上下功夫,因为不久,大概隔了不到五十年,《弥陀经》、《观经》都翻译出来。净宗确实是在早期的时候,梵文典籍就传到中国,一般人在《弥陀经》上下的功夫最多,注疏也最多。这一千多年来就没有被净宗所重视,这什麼原因?底下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这个原因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地方讲五种原译,是现在《大藏经》里面所保留的,《无量寿经》有五种译本。在译经目录里面,从汉到宋朝是有十二种译本,太多了,到底依哪个本子?这个译本里面出入很大,他这里面举一个例子,「例如弥陀大愿」,我们常讲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在魏译、唐译,这两个本子是四十八;在汉朝翻译的吴,吴是三国的时候的东吴,康僧铠翻译的,它是二十四愿;在宋朝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这个出入太大。如果梵文是一种原本,不管什麼人翻译,当然文字不会是一样的,意思一定是一样,像这愿文条目一定是一样,不可能有这麼大的差别。所以古人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个经是多次宣讲,才会有这个情形出现。世尊讲经从来没有哪一部经是讲两遍的,他就一遍,没有两遍,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说明这经典的重要性,这法门的重要性,这是祖师大德为我们说出。

「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那真难,你看看到宋朝,王龙舒居士这是了不起的大德,这五种原译他都没有看到,他只看到四种,所以他的会集本是根据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种翻译王龙舒就没有看到,这本东西里面有很多好的开示,其他四种里头没有说,所以这个会集就不完美。你想想,像王龙舒这样有地位、有财富,五种本子都没有办法完全搜集到,还漏掉一种,都找不到,从前求一本经是太难太难。所以古大德教给我们,经典要很慎重的把它保存,读的时候小心谨慎,经本上决定不能做记号、不能写字、不能伤害,为什麼?流传后世,让后人有经可以读。不像现在印刷术这麼发达、这麼方便,所以有人问我,我们经上可以不可以写字做记号?我说可以。为什麼?太多了,不会失传;从前太少,怕失传。宋朝以前经典都是手写的,印刷术是宋朝时候才发明,但是用木刻版本印刷毕竟还是有限,非常有限。印刷发达也是最近五十年,五十年前到铅字排版还是相当麻烦,现在是太方便,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现在的本子,你觉得很重要的地方,可以做记号、可以画红线。像弘一大师他读的书,他是用各种不同颜色去做记号,就是经本多,可以这样做法。

「於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这就是自古以来,为什麼讲这个经的人少,注这个经的人也少。但是对《阿弥陀经》,注的就多,讲解的就多,所以净宗几乎是以《阿弥陀经》为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清初彭绍升居士曰」,彭绍升就是彭际清,「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没有一个好的本子,诸位看看五种原译本就知道。「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这到后面会有详细介绍。宋朝王龙舒居士,王日休就是王龙舒,曾经著《龙舒净土文》,龙舒是地名,也就是在我的老家安徽舒城,距离我出生的地方很近。他的《净土文》写得非常之好,许多的人读了这本书而修净土,接引了很多人。魏承贯就是魏默深,他是清朝咸丰年间人,都是大德居士,彭绍升是乾隆时候的人。王居士、魏居士都有《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们做过会集。而彭绍升做过节本,他只取一种本子,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重新做过一次整理删订,我们现在人讲删订,删掉一部分,很难懂的、不好读的把它删掉一部分,做了个节本,看起来是舒服多了。所以有节本、有两种会本。

下面介绍,「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修净土的同学,好像很少没有念过《龙舒净土文》的。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也非常喜欢这部书,写得好,可以把它当作国文去读。「王氏临终,端立往生」,王龙舒居士往生是站著往生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这在《居士传》里面,《大藏经》上有居士传,《净土圣贤录》里面都有记载。「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我们看他往生这一著,给我们所表的法,我们就知道那一点不假,站著走的。「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於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这个经《龙藏》里头有,《龙藏》收进去,好像日本《大正藏》有,《大正藏》也收进去。《大藏经》能够把它收进去,就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对这个本子肯定,这才能够入藏,所以《大藏经》那是真正的标准。我们要想学的经典,伪造的经典很多,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一部经可靠?在古时候你就看《大藏》,《大藏目录》里头有这就可靠,《大藏目录》里头没有就不可靠,这是给我们后人立下一个标准。可是最好,如果你得到一个本子,要跟《大藏经》里面去对一对,你就更放心。你看他采取的原本汉魏吴宋,唐译的没有,只有四种本子。

「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丛林是佛门的道场,佛家讲丛林,现在呢?现在是大学。实在讲丛林就是佛教大学,就正式有制度,让它制度化。在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教学,就跟私人办学一样是私塾,没有制度,跟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教学一样,没有一个正规学校有个体系,没有。到中国隋唐时候才真正上轨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方老师当年给我介绍,丛林是中国佛教革命性的创举,正式把它办成学校。丛林的主席称主席,也称为方丈住持,那是什麼?校长,职位是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它跟现在大学的组织分工职事完全相同,就名称不相同,实际上维那真的是训导长,教训导的。殿堂是教室,叫分座讲经,你喜欢学哪个科目有老师指导,有一定的讲堂,跟学校一样。所以佛教传到中国,诸位晓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都没有变质,都是教育。丛林是大学,还有些小庙,那小庙,小庙是专科学校,它只学一样的。净宗道场,它修的就净土五经,它就没有分座讲经的,专科学校专攻一门的,或者是与我这一门相关的经论也学,是这麼一种情形。

佛教今天的衰,衰在什麼?把教学丢了,教学丢了之后,这兴旺起来的是经忏佛事,这就变成宗教,真的变成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它确实变成宗教,忘了本,它本来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在世,你到经典查查看,他没有做一天佛事,如果做一天佛事,那个经上应该详详细细记载下来,没有。《大藏经》上有许多经忏佛事这些资料,后人,祖师大德后人编的,不是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不能不知道,佛教怎麼会变成这个样子,怎麼会衰到这个样子,一定要清楚。方东美先生曾经多次提醒我,中国佛教要能够复兴,一定要从恢复丛林制度做起,那就是办大学,要办教育。民国初年有几个,但时间很短,都没有了,好像有一位法师办过华严大学,太虚法师在厦门办过佛学院,圆瑛法师在上海办过楞严专宗学院,有几个,但时间都不长,以后都没有了。谛闲法师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讲经教学,他是天台宗的,出了不少人才,我在美国还遇到几个是他门下的。所以这是会译会集是有道理,王龙舒第一次做会集,丛林奉为课本。「我国龙藏」,乾隆时候编的《大藏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王龙舒的本子,就是王日休的本子。

「莲池大师曰」,莲池大师是明朝晚年的人,他在世的时候把净土宗复兴,非常的难得,他的道场在杭州。他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对王龙舒的赞叹。「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因为它流通得很广,读诵的人很多。「故於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阿弥陀经疏钞》我好像讲过二、三遍,确实非常之好。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疏钞》的内容就晓得,这就好像我们看到处方,就知道那些人害什麼病。在那个时代,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佛教禅宗非常兴盛,许多人把净土都疏忽了,看轻了。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用什麼来注解《阿弥陀经》?用《华严》,把《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一样,大家尊重!很了不起。确实彭际清居士讲的话,它这后头也引证的有,有道理,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无量寿经》,再换句话说,《阿弥陀经》就是小《华严经》。《华严》、《无量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这是莲池大师引出来的,得到佛门这些高僧大德们肯定、认同,净土就兴旺起来,这称之为第八代的祖师。

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宗派不一样,其他宗派是代代相传的,一代传一代这样传下去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不是代代相传,而是这个大德往生之后,底下一代人肯定他对净宗有特殊的贡献,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不是一代一代相传,是民选的。像近代,印光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很大,大家公认他应该是第十三代的祖师。如果祖祖相传的时候,应该都是六、七十代,净土宗才十三代。如果这一代没有这样的人,那就没有得选的,真正出现对净宗修持、弘扬有特殊贡献的,这后人尊称他为这一代的祖师,祖师是这麼来的,所以民选的。净宗称大师这也是特别尊重,所以诸位这也是常识,大师不能随便称的,佛门里面称大师,是专门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大师。你看从前皇帝的老师称国师,翻译经典称三藏法师,禅门大德称禅师,专攻戒律的为律师,研究论典有成就的称论师,没有称大师的。只有净土宗称大师,为什麼?他跟佛没有两样,他能教导众生念佛往生,往生就成佛。你看佛度众生不是成佛吗?这些大德度众生用这个法门,也教他一生成佛,那跟佛有什麼两样?都称大师。所以唯有净宗祖师称大师,这个常识要知道。我们现在一般人称大师是过分,这个不可以的。

下面说「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这都是跟莲池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也是净宗的大德,他有一个著作叫做《弥陀圆中钞》。我们那个时候刚刚接触净宗,老师就给我三个注解,这三个注解是《弥陀经》最权威的注解,修净土不能不读的。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在《净土十要》里;第三个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三个注解是《弥陀经》权威的注解。《圆中钞》里面所引的《无量寿经》的经文,完全取王龙舒的会集本,莲池大师《疏钞》里大概是一半多一点,引用的是王龙舒的会集本经文,其他的多半还是有一些引用原本。「近代印光大师於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这是近代《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这是他一篇文章,就在「重刻阿弥陀经圆中钞序文」里头,有这样的赞叹,这个说明会集是正确的,应该要有人出来做。所以在近代有人批评会集是错误的,这话讲不通。

有很多人来问我,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在国内、在台湾,都有我们佛门的那些大德反对,不应该做这个,来问我。我说如果会集我们不承认,认为这是不如法的,问题就很多,现在寺院里面我们用的早晚课,早晚课的本子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里面用的经文、仪规都是会集的,那这也不能用。你们平常做的一些佛事,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焰口、水陆,这些本子全是会集的,那统统都不能用。寺院里做早晚课就是读原文那才对,那我们许许多多寺院都成问题,都不如法。你看看佛门的会集东西有多少,古来祖师大德的,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不能不讲理。你统统明了之后,你就知道会集是应该的,尤其世尊当年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又常常大乘经里面讲,「佛无有定法可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得这麼乾净、这麼彻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法从哪里来?因人而兴起的,人有什麼病他就开什麼方子,人没有病就没有药方,这是治病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就是说明这会集是应当做的。

下面就说这两种会集本里面有问题,「王氏会经,虽大有功於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里头有错误,这是真的,所以这也要认识清楚。他举比喻说,「白圭之瑕,贤者惜之」,白圭是玉,玉里有瑕疵,比喻王龙舒居士会集的本子,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这后头有解释,「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这个批评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我们把五种原译本对起来看,你就了解。现在有几位居士,我看到两种不同的五种对译本,做得好,看得很累。你看完之后,你才晓得夏老居士会集这本子好,会集得太妙!比前面几种会集本真的是好。所以现在一共有九种本子,三种会集本,一种节录的本子,五种原本,我把这九种本子印成一册。这是当年我在国外讲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怕人家来找麻烦,所以我九种本子印在一起,你们自己看,他要有问题、有疑问的,我就把这本子送给他,你们自己去看去,不用我回答。九种本子都在,都念真是难!这麼好的一个会集本,世尊讲过,到法灭尽的时候,就是一切经都没有了,最后还留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这《无量寿》是什麼本子?肯定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而不是原译本。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这会集得太好,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我们对这个经才不至於怀疑。批评的人很多,他们修学对於经教的深入,有没有能达到像王龙舒、像魏默深、像夏莲居的造诣?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怎麼能随便批评?你个人批评你造的业自己承当。如果你影响到别人,让别人对这本子产生怀疑,不去学习,这个过失很大,你断别人法身慧命,你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肯定要!这是我们学经教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为什么要是谁的转世,不能是他自己的转世吗

观世音的化身,意指是慈悲的化身,任何人,发起广大的悲心,利益苍生,都可以被称为观世音的化身,也就是慈悲的化身。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密宗所谓的观音化身,义在此地。这是比较理智的看法。而不是任何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这样等于否定了,众生可以成佛。

包括观世音菩萨,也是由凡夫修行,而成就果位。所以,大宝法王,为什么不能是他自己的化身。从第一世杜松虔巴开始,就发下誓言,要利益弟子,生生世世,不舍其愿,这是多么广大的愿力,以他这样的悲心愿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这才是值得我们世人所敬佩的地方。一步一步自己脚踏实地,如法行持而成就的功德力量。任何一个人,能像他这般心愿广大,忍苦耐劳,舍身为大众,任何人,都是值得世人敬佩的。

尊敬的堪市卡塔仁波切与我本人,在尊圣的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让炯日佩多杰(自然全知金刚)的指示下,曾到许多分布各地的中心讲授佛法,使那些有心人,有机会接触佛法。透过学习佛法,众生得以去除染污,成就佛果,而能利益更多的众生。不论您是佛法的老修行,或是新入门的初修,在此,我非常欢迎你们的参与,并乐见你们对于了解佛法与修持佛法的渴求。

世间的财富--食物、衣服,与生活所需--故然非常重要,然而,最重要的却是佛法,唯有佛法,能让我们去除无始劫以来因无明所造作的染污,因此,才能显现我们本然的智慧,而成就无上利他的事业。

为了巩固对佛法的修持,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生而为人是何等的珍贵稀有,能具备八有暇、十圆满,是多么难得。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不是随机可得的,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各自累积了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善行,我们杜绝造作恶业,在我们的前生持续保有无瑕疵的善业,才能获此睱满人身。所以,要生为人道众生,是相当稀有趵一件事。同时,在任何时刻,我们都很容易就丧失了我们宝贵的人身,此点无庸置疑,因为我们随时可以由身边的事,得到证明。

常常思维我们所拥有的人身易失,是相当有效的修持法门。若我们浪费宝贵的人生,无疑是最大的羞耻与最大的悲剧。有这么一句话,“浪费宝贵的人生,比把镶宝石的黄金容器用来当废纸篓还愚蠢”。如果有一个人,用一个镶有钻石与珠宝的美丽的黄金花瓶,当作废纸篓,或是丢垃圾的容器,那么,我们会感到很惊讶。但我们应感到更惊讶的,是我们未善用自己生而为人的这个宝贵的-生。

生而为人,我们能思考、会讲话,这意味我们有潜力、有能力去达成我们个人的目标。“个人的目标”有三种,也就是说有三种人。一种是平凡的众生,他们想要得到快乐,来世生到更好的地方等等。另一种是中等的众生,他们想要获得自己的解脱,不再轮回。最后一种,目标最殊胜的众生,希求全然证悟而臻佛果,以利益一切的众生。不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前述三种中的那一种,我们都有潜力,能够达成目标。虽然,我们总是会认为,“我没有能力达成任何目标,我很绝望,我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样的态度,很容易使我们一事无成,就巳失去了宝贵的人身,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若我们视证悟佛果,为生命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不必然要在此生、此身,就成就完全的果位。相对的,我们在这正确的方向上,那怕只是前进百分之五--我们走了全程的百分之五--我们也只剩下百分之九十五的路。如果,我们每一辈子,都能进步百分之十的话,那么我们仅需再九生,乃至十生,就可以证悟佛果。所以,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的将此生用于修行,以致证悟,但是,至少,我们必须尽-点努力。

进入佛门,修持佛法,我们希望自己与众尘都能解脱轮回。当然,我们同时也希望取悦诸佛菩萨。然而,佛法教导我们,取悦诸佛菩萨的唯一方法,是取悦众生。诸佛菩萨已走过无数劫,他们已经累积了无量的功德与智慧,并净化了种种的染污,由于他们证悟的境界很高,所以,要以物质供养或世间的成就来取悦他们,是非常困难的。相反的,诸佛菩萨心中所关切的,是遍虚空的有情众生,都能获得无上的快乐与和平。所以,只要我们能引领众生,更接近证悟--当我们升起菩提心,当我们真正利益他人,简言之,是我们不浪费生命的时候--就是取悦诸佛菩萨最好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取悦他们没有第二法门,没有第二种供养,最上之道,就是利益他人,利益自己,以达究竟果位。

圣八吉祥偈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称为“暗劫”(“末法时期”),也就是向下沉沦的年代。当今的众生,美德少,善行弱,可为佐证。在此末法时期,即使我们发心向善,欲成就好事,也相当难成功。因此,为了让此末法时代的众生,能够成功的修持佛法与完成世俗善业,以利益他人与自我,佛陀开示了《吉祥文经》(《The Sutra of The Words of Auspiciousness》)。这部经很长,若想每天持诵,显得不切实际。因此,为了团体或个人修法上的方便,鞠米庞仁波切(Ju Mipham Rinpoche)将此经摘要重写为《吉祥偈》 (《Stanzas of Auspiciousness》),这就是我们每天念诵,俗称的《吉祥祈愿文》(《Tashi Prayer》)。念诵此祈愿文,能使修行者有所成就,且可令他们所从事的种种善业没有障碍,这也就是以下我所要讲解的祈愿文。

我们每天所持诵的祈愿文法本全名是《圣八吉祥偈》(《The Stanzas Of the Eight Noble Auspicious Ones》),祈愿文在介绍中提到,此偈可以在你要开始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持诵,所谓任何一件事,包括佛法与世间法两者。譬如说你要开始修法(特别是你要开始修习一个新的法门),或是你将开始做某件世间法的善事,像是你想要做一件利己或利他的事。此祈愿文也可以在你想要改变某个环境的时候念诵,譬如想要转化悲伤与不愉快为和谐与快乐,想要止息病痛,止息纷争等等。当你想要开始上述所有这些事情的时候,如果你事先念诵《吉祥祈愿文》,那么,事情将会如你所期望的发展。也就是说,持诵此祈愿文,将能为你去除障碍,成就你所欲达成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将此祈愿文的介绍,牢记在心。

祈愿文的作者鞠米庞,同时也写了偈颂的注释,今天我在此所做的讲授,主要是以此注释为底稿。第-偈的四句,注释里面没有讲解,所以,我依法本的文句本身作讲解。法本以字母“嗡”开始,“嗡”字代表十方三世诸佛之五身与五智化现的总集。第一句[法相清净自性任运成]是讲一切所显、一切存在皆是自然任运的,皆是清净的。-切所显,意指用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用感官所能知觉到的一切。一切存在,皆是任运的存在,我们无法见到它真正的实相。所以,一切所显与一切存在,包括了万事万物。所以,此句是说一切相皆是自然任运而成的,皆是全然清净的。一切存在皆清净,乃因无始以来,它们从不曾具任何实质,从不曾实质存在。所以,它们不会有任何染污。经验到它们的不净,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所投射出的结果。我们经验到的痛苦、不净等等,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的无明的投射,因为一切事物,不具任何的本质,所以,在根本上没有所谓的不净。这些非实存、无不净的事物,所显现的状态,就叫做任运而生,自然显现。

第二句到第四句[安住十方吉祥世界中,佛陀正法一切圣贤僧,我等顶礼祈愿皆吉祥。],是说佛、法、圣僧(高僧),他们具有一切事物的清净本质,常住于十方三世的法界之中。十方是指东南西北四方,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和上下。十方,即所有处与一切处的简称。这里的十方,还代表一切的佛、法、僧。佛是指已舍一切当舍,已净-切当净,已证-切当证的成就者。他们已舍弃一切的染污与无明(烦恼障与所知障),所以,他们已完全的显现俱生智,获得-切智。

法是指佛陀的法教--包括法教的经典与了悟法教于心的众生两者。这些经典,通常分为三部,称为三藏。律藏或律部,是对治“贪”烦恼的良方。经藏或经部,是对治“嗔”烦恼的良方。最后是论藏或论部,讲述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对治“痴”,“无明”烦恼的良方。

僧在此偈当中的意思,是指高僧、圣僧,包括所有男性菩萨与女性菩萨,他们是初地到十地的菩萨,祈愿文的第一偈,向佛法僧顶礼,祈请他们加持,使我们吉祥如意。易言之,透过我对于佛、法、僧的礼敬,因他们已经具证-切事物的清净本质,故以此礼敬的力量,祈愿在所欲成就的道路上,没有任何障碍。

八佛

第二偈(八句)则是礼敬八位佛陀,念诵他们特别的佛号。在持诵此一特别的偈颂的时候,你只需要念诵此八佛的名号,然后,在结尾的时候,念道:[即闻名号增德晋吉祥,八大善逝佛陀我顶礼。]米庞对于这个法本的注释,是由这个偈颂开始的,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他的注解。注释的-开始,是解释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念诵这八个佛号,《八吉祥经》(《The Sutra of Eightfold Auspiciousness》)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璃车(Licchavi)家族的热萨(Ratsa)祈请佛陀所做的开示。他祈请佛陀讲述持诵那些佛号,可以带来吉祥。他请教佛陀:“请问有那些佛,由于他们殊胜的愿力,以致只要听闻他的名号,就能驱除一切人与非人的伤害。请问有那些佛,有能力使人们说话真诚有力,以致只要听到他的名号,就能驱除各种的错误,甚至驱除恶梦及梦魇。持诵那些佛号,可以使我们免于在战争中受伤或被杀。又有那些佛号,可以使我们免除战争与危险。请您告诉我,他们的佛号。”佛陀为了回答他的问题,所以讲出了这八个善逝(佛)的名号,他们的名号可以在佛经中找到。佛陀回答的是此八佛的名号,譬如说其中的第一位佛,就住在此地的东方,叫做卓巅(Drakden)的净土。

在原始的经文里,说道我们要向这八大善逝顶礼,原文要较此长得多,在我们这个法本裹,仅仅列出他们的名号。在这里,一个接一个念完了之后,才念[即闻名号增德晋吉祥]。在原始经文里,每个佛号之前,都要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足行、菩逝…”,然后才念他的佛号,譬如,第一位是准昧佼播 (Dronmey Gyalpo),即燃灯王佛。然后,我们才说[于此菩逝佛陀我顶礼]。原始经文里每一位佛都要这样称颂一遍,然后才念他的佛号。此处唯一的不同,只是简化了他们的称谓。

在注解中还说道,若你常能忆念此八佛名号于心中,则将获不可思议的利益,因为,此诸佛之净土,已免于五种退转。如我先前所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末法时期,由五个面向来说明此时代的沉沦,但是,诸佛净土,是免于这些沉沦的。由于诸佛过去的愿力,所以,不论你是在白天清醒时忆念他们,或是晚上睡前忆念他们,那么,不论你现在从事的世俗的活动,或是精神上的活动,只要一忆念这些佛号,都会使你成功,使你兴盛,且不会有障碍或阻扰。同时,持诵此八大殊胜的佛号,会使天神战胜阿修罗,所以,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美善。如果你诵此佛号,你会感到快乐,而且,会远离恐惧,你不会因为气恼别人而痛苦。同时,你会超越战争,“超越战争”的意思是说你将超越胜利,平常我们说你在战争中赢得胜利,只是说你战胜了,而超越战争则是指你根本没有战争,你将具有权威、和平,没有烦恼和恐惧。

一般而言,甚至只是听到“佛陀”这个字,就比诸天神无量劫对于独觉佛无数的供养,要来得殊胜。若仅听闻“佛陀”一字,就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利益,那么,礼敬诸佛,持诵诸佛名号,功德利益自然是更大。持诵诸佛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就是在这部经裹讲授的,对此经做注释的大学者米庞,在他自己所使用的法本里,他写道:“我也写下-些佛的名号,以便于我自己的持诵。”

流传下来的注释,仅及此特别殊胜的八大佛号,并末将所有的佛号列入。我们所采用的法本,并未将佛号翻译为英文,所以,我在此稍作解释。

第一位是准昧佼播(Dronmey Gyalpo),“燃灯王佛”(或曰火炬)。第二位是早殿顿住贡(Tsalten Dondrupgong),“勇力忆成佛”,文字上的意思是“稳健有力,忆念的目标能够达成”(这些佛号的名字确实很长,所以法本没有译成英文)。第三位是将贝见巴(Jampay Gyenpal),“慈严德佛”,即慈爱之荣耀装饰。第四位是给扎巴当巴(Gedrak Paldampa),“善名圣德佛”,意思是善德之神圣与荣耀的名声。第五位佛是棍拉贡巴夹切查巴见 (Kunla Gongpa Gyacher Drakpachen),“忆念一切具广大名闻佛”,意思是忆念一切佛的广大名声。第六位佛是论播大帕早查巴当尼(Lhunpotar Phaktsal Drakpal),“如须弥胜力具名闻德佛”,意思是荣耀、著名、有力,屹立不摇如高山。接下来是第七位佛僧见汤杰拉贡查贝包(Semchen Thamchela Gong Drakpaypal),“忆诸有情具名闻德佛”,意思是忆念一切有情众生,具有荣耀与名声。最后第八位是宜庆贼巴早热查巴得 (Yitsim Dzepa Tsalrap Drakpal),“所作如意胜力名闻德佛”,意指荣耀、著名,最具威力能满足众生愿望的佛。

这些名字在藏文里有点复杂,因为藏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很难断词,分辨由那裹开始是前一个佛号,由那里开始属于下一个佛号,(法本翻译为英文之后,都已经加上了标点符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58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8
下一篇2024-01-18

随机推荐

  • 经典哲理句子

      经历过看清身边伪朋友,假爱情,什么患难见真情!明白自己该要什么?看懂了那些是真真假假的"朋友"所以让这些虚伪的人该滚就滚,睁大眼睛。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哲理句子88句,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人生是个

    2024-04-15
    45800
  • 请问有关李煜的记载都在哪些史书中

    新五代史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母钟氏,父名泰章。煜尊母曰圣尊后;立妃周氏为国后

    2024-04-15
    44900
  • 刮胡啫哩和刮胡泡的区别

    传统的是刮胡膏,也就是刮胡啫喱,不过还需要用刮胡刷来进行起泡的操作才可以使用,而泡沫可以说是直接省去的起泡的步骤,直接喷涂在胡须上便可。当然,因为用刮胡刷起泡后的刮胡膏还是有一定的软化胡须的作用,所以按照功效来说,肯定是刮胡膏会好很多,而且

    2024-04-15
    37600
  • 多芬小白碗和妮维雅蓝罐哪个好用

    妮维雅蓝罐好用。1、多芬小白碗,这款身体乳丰富营养成分可以锁水,但敏感及不可使用,对于室内干燥的冬季很是实用。2、妮维雅蓝罐是一款面霜,它的成分除了拥有专利配方Eucerit,能持久滋润柔软肌肤,干燥的皮肤和部位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湿和滋润的成

    2024-04-15
    50300
  • 男士精华液推荐

    男士精华液推荐有:兰蔻小黑瓶、科颜氏精华液、OLAY流光瓶精华、HR赫莲娜绿宝瓶精华、乐敦cc精华液等。1、兰蔻小黑瓶适合任何肤质的一款精华,对于敏感肌、痘痘肌很友好。成分温和安全。鸡蛋清的质地上脸清爽,不会黏腻。2、科颜氏精华液用起来也非

    2024-04-15
    44100
  • 姬松茸怎么吃

    问题一:姬松茸有哪些吃法姬松茸(巴西菇)是珍稀菇类佳品,味道鲜美,又因食药兼优,具有“蘑菇之首”之称。它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多糖类是香菇的两倍,它具有益肠健胃、抗肿瘤、脱胆固醇、降血糖、抗血栓、防治痔疮、神经痛、抗病毒、改善动脉硬化等活

    2024-04-15
    366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一样吗?

    精华水、精华液、精华露、是一样的吗,还是有区别的? 精华水就是比较粘稠比较营养的化妆水。 精华液就是用在化妆水之后那一步,精华露要比精华液稍微稀一点。精华素和精华液一样吗?什么区别 精华液的分子比较小,质地较稀,易吸收,用了之后

    2024-04-15
    432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