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第1张

尤瓦尔·赫拉利,是以色列新锐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法来描述另一种历史。而且,每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他都会针对当地语言和历史事件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以更迎合读者,读者阅读时也更亲切。

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将地球从135亿年前大爆炸讲起,7万年前产生智人,分为三大重要革命: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500年前的科学革命。

思考的代价: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但庞大的大脑也是庞大的负担。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3%,但是消耗却占到了25%。为了维持消耗,只能寻找更多的食物。同时,物竞天择,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以在许多重要器官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时人类新生儿就出生了。出生后,家族就开始共同抚养,形成了强大社会关系。同时,由于这种特征,智人在早期时,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仍然惧怕大型肉食动物相比。

用火是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征。

认知革命是智人改变了新的沟通方式,会使用更为灵活的语言了。认知革命真正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传递普通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事物的信息。所以,在认知革命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等应运而生。正式这些虚构的事编出了一些想象(其实也可以称之为愿景),让大量陌生的人可以集结、合作。文中列举标致汽车,互不认识但可以精密合作。

人类肥胖是因为喜欢高热量的食品。而这其实也是源于祖先采集者的饮食习惯。采集者发现熟透了的水果,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吃到吃不下,否则留下来会被其他的动物或人给吃了。之所以吃甜和高热量的食物,是因为DNA里还遗留着祖先遗传下来的基因。

智人的生存,其实是部落附近有什么就吃什么。同时,采集的不仅仅是食物,同时还有知识。比如,了解植物的生长模式,动物的生活习性、季节的变化以及如何修补、自救。可以说,采集者对周遭的环境了解比现代人更深、更广。有观点认为,自从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的。要在那个时代活下来,每个人都必须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农业革命后,低能的人也有了生存空间,比如生长线上的工人。

考古证明采集者营养已经比较充分。他们平均寿命低的原因是儿童早夭的情形比较普遍。采集者免受营养不良的困扰秘诀就在于饮食多样化。相比之下,农民的饮食就不均衡,种类较少。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8500年,这场改变一开始速度缓慢,地区也有限。为什么农业革命发生在中东、中国和中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亚、阿拉斯加或者南非?因为大部分动植物其实无法驯化。远古祖先采集的物种中,适合农牧的只有极少数几种,而这些地方正好是这几种物种生长的地方。

但是,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轻松生活的新时代。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了,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好吃,过得悠闲,而是人口大爆炸。而且,农民的工作比采集者更辛苦,食物更单一。因此,农业革命其实是史上的一桩骗局。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如果用小麦的观点看农业革命,1万年前,小麦也只是众多野草中的一种,在短短1000年时间内,却传遍世界各地,生存和繁衍如果是做基本的演化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那小麦为什么让智人放弃采集呢?一种可能是人类为了建造巨型结构的神庙等,为了养活建造者,所以从采集专项自行种植。

农业时代人类的空间缩小了,但时间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考虑下周或者下个月的事情,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而人类的想象则建构出了秩序。随后,想象建构的秩序和真实世界结合了。想象的发展,事情的增多,超出了人类记忆的脑容量,文字的产生。

历史从无正义。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建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比如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就建立了阶级森严的社会,当地人只能做仆人或者奴隶。上层阶级还会用洁净来区分,免得阶层或者种族受到污染。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统一

农业革命后,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这就是文化。

人类文化一直在流动不休,但流动并非完全随机的,是有个大方向的。几千年来,规模小而简单的各种文化逐渐融入了较大的、较复杂的文明中。

公元前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宗教上的全球宗教。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过去的500年中,人类越来越相信可以靠着投资科学研究提升人类的能力。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3、取得新能力。

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科学的进步、商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变革。

尽管物质和生产力大幅提高了,但人类的幸福感呢?

未来呢?认知革命后,智人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改变了自然进化的单一线索,未来会否创造出比智人更先进的生命物种或其他?

自智人脱离动物以来,幸福就成为人类追寻的永恒主题。然而, 现代性的 科技 力量 人类步入智慧 时代的同时, 完备的至善依旧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幸福 似乎离我们依旧遥远

现代性许诺了美好的前景和理想,诸如平等、自由和理性。但是在制度层面是与之相违背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拥有的只是消费自由,在政治上并无实际的权利。有人意识到了这种割裂,尝试采取实际行动弥合这种冲突。但是只要仍在这个体系内,就无法摆脱被异化。

泰勒指出了现代性的三大隐忧:注重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导致意义的丧失;注重工具理性导致目标的丧失;庞大的官僚体系与个人对 社会 价值的漠视共同导致了自由的丧失。在这基础上实现向往的幸福,就像西西弗推石头一样,徒劳又没有意义。

于是,一种堕落式生活方式应运而生 。人们沉迷于 游戏 、刷剧、社交网络、色情、烟酒等,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瘾和不良嗜好。即便我们知道这些瘾带来的短暂快乐不过是由多巴胺等一系列激素控制的生理反应,并没有任何帮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事成了我们疲惫生活里堕落的快乐。

甚至有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努力挣钱,然后尽情享受。可惜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贫穷”。不管做什么职业,一个月收入再多,只要还在靠“出卖”自己的脑力和体力获得收入,而不是靠资本变现,通过投资和运作来挣钱,他永远属于“贫穷”的阶级。

事实上,堕落式生活可能带给我们快乐,但一定无法带来幸福 。许多人把矛头直指现代人的欲望,认为在消费 社会 ,欲望的异化带来幸福感的缺失。 现代 社会 的 科技 力量使 我们远离以往 劳作的 艰辛之苦 ,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物质的丰裕却并没有令我们满足。我们似乎永远处于“欲望无法被满足”的状态,持续的认为自己总需要点什么

当欲望和能力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让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追寻?

自夏娃与亚当偷食智慧树之果以来,人类再未回过永恒幸福的伊甸园。果实给予我们认知之能的同时,亦将欲望的潘多拉魔盒开启。我们希望利用智慧,远离“人生八苦”,期待成为自身永世不灭的神话。

然而,我们却未能智慧到在最初食用智慧树之果时,采摘旁边生命树之果一并食用,成为与神明旗鼓相当的人类。那次丢掉的机会注定了我们日后世代的不幸。

迫于无奈,我们转而寻求智慧,期待通过创造智慧,完成当初未了的心愿。 事实上,智慧 确实给予了人类许多能力 但也释放了我们内心 多欲望 交通工具从最原始的人的双脚,发展到被人类驯化的马、驴以及马车、牛车等。同时,轿子与畜力工具长期并存。再往后,随着蒸汽机出现, 汽车 、火车代替了原始的交通工具。时下,5G时代的降临让我们对无人驾驶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未来更有可能寻求空中的自动驾驶时。较之过去,这就是一个智慧下欲望的清晰证明。

智慧的力量让我们拥有了更有效率的生活,但每当我们获得一项能力,我们的欲望却增长得更多而且更快。 这也衍生了一个问题: 是人在驱使智慧 还是智慧在奴役人

我们沉浸于自身的世界,创造智能服务,却还要面对人工智能有一天与我们为敌的风险。这即是阿图尔叔本华所说的“仅当智力超越常规,摆脱意志的奴役时,智力才有富余,当富余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叫做天才”。我们往往注意到后半句,却忘了前半句的限制。

欲望 是人类认知革命以来所逐渐拓展之物 我们对外界和自身认识越多 我们的欲望就越大 从苏格拉底时期一直到逻辑分析哲学,大部分哲学家皆意识到欲望对幸福的强大影响力。

由此,才会衍生出各种需求理论为欲望服务,试图以需求取代欲望。但就种属含义而言,需求必包含在欲望之中,欲望却并非完全属于需求。 生产力的发展 在不知不觉中 将奢侈的欲望转变为基本的需求 每经历一次技术革命 人类的欲望就扩大一次 我们在获得新能力的同时 上愈发沉重的负担 这也是卢梭为何感慨“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困境,相比于基本元件运算速度缓慢、结构编码存在大量不可修改原始本能、后天自塑能力有限的人类智能来说,人工智能虽然尚处于蹒跚学步的发展初期,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却远远大于人类。智慧的服务及城市自我完善的进化能力,也逐渐排斥着如羔羊般孱弱的智人。

人类本身所具备的一切美德——仁爱、诗意、热情和 探索 哲理的精神,在智能面前,却成了不太有用的数据。因为离开了我们,机器同样能够毫无障碍地运转。尤瓦尔·赫拉利曾向我们展示过从动物到上帝,从智人到智神进化的趋势。但他却未向我们坦白,充斥人类内心中的欲望或许有一天也会让我们跌落神坛。

当下的我们确实能达成古人心中的半神形象,拥有超高的 科技 能力以及对万物的领悟能力,前所未有的改造能力以及全面凝聚的组织能力。这些在过去,只能依赖宗教信仰及外部强制力达成。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我们的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依然是有限的。尽管我们喜闻乐见自己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但是我们却仍需回归现实之中,认清我们能力的不足。

大多数时候,人类总是依照自己的欲望去寻求能力的正向突破,期待通过智慧达成完备的幸福。

无论是雅克阿塔利的“未来简史”,还是简E芳汀的“虚拟政府”,或是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零边际成本 社会 ”与克劳斯施瓦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甚至是阿莱克斯彭特兰的“智慧 社会 ”和内森伊格尔与凯特格林的“现实挖掘”。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哲学家们,都在将人类领向更具 科技 能力的智慧世界, 但是 却未有人明确提出对人性欲望该加以何种限制 更未向人类展示我们负能力的界限

他们所揭示的是智慧未来的美好,能力迈向无限的境地,幸福在此种环境中得到自主生发的幻梦。在未成真以前,仅仅单纯地释放出欲望而已。事实上,若要追逐智慧时代的幸福,我们就应格外谨慎欲望与能力的关系。

人类的幸福没有永远。 我们所追逐的智慧福祉 或许就徘徊于欲望与能力之间无尽之欲与有限之能的此消彼长 这就 注定了幸福的瞬时取向

不稳定才是我们现在的幸福常态,欲望打开对世界无尽的需索让我们产生痛苦,但能力却使我们重新辨明通往幸福的方向。相应地,能被人类所感知的幸福“现象”的变化亦趋向于无穷。胡塞尔因此才为之构建“第一哲学”,以求缓解人类苦思“本体论”的烦恼。而存在主义的思想观点,如尼采、马丁海德格尔、萨特等,也同样暗含了幸福无穷尽的哲理。

幸福无限绝非单纯是演绎逻辑之延长,而是人类欲望无限之果。幸福之所以难以被人理解,就在于其自身的无限性。有一项欲望就会有一项能力,能力扣除欲望所剩之余数即幸福。

即:幸福=能力-欲望

明了幸福是什么,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在机器时代实现幸福的途径。能力和欲望作为幸福天秤两端的砝码,总让秤杆处于摇摆状态。若要幸福值大,我们只能让能力的砝码重于欲望,令重心向能力侧偏移。只有保持能力大于欲望的状态,幸福才有可能发生。 无尽之欲若不能被限制 任其超越能力范围 那幸福注定变得苦涩不堪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年初图书界的爆款,从前一本《人类简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到这本《未来简史》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作者的野心似乎不小。

一般历史研究者写书都习惯洋洋洒洒,写一个国家的几十年,或者牛仔裤、瓷器、马桶的历史,都可以垒成砖厚,而赫拉利从人类文明发展之前写到人类文明未来可能遇到终结的可能,加起来也才不过两本不厚的书,要不是对自己才华自信到爆炸,就是学术水平有限玩噱头的渣渣。不过看完书,不觉得内容对不起书名,甚至觉得作者聪明地性感,大概就是野心抗得起才华的表现吧。

因为看得开心,完了之后甚至还百度了一下尤瓦尔·赫拉利的照片,虽然不算好看,但在学术界也还不赖。

而上一个让我看完书还饶有兴趣地搜作者照片来看的人是阿兰·德波顿,长这样:

不禁让我怀疑聪明的人是不是都容易谢顶……但愿,不是……

要写《未来简史》其实颇有难度,因为尤瓦尔·赫拉利写的这个议题过于宏大,凭我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很难地道地做出评价,而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谈读后感,又觉得不足以表达看完整本书的感触。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听起来荒诞的结论

直接看全书结论,听起来会有些好笑。赫拉利说:

成功孕育着野心,而我们最新的成就也推动人类设下更大胆的目标。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老、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

这结论在21世纪的今天听起来,不算天方夜谭般的荒诞,毕竟我们现有的医疗技术已经治愈了历史上的黑死病、天花、结核等可怕的瘟疫,也成功地让人类第一次活在对和平怀抱积极而确定的心态、觉得全面战争在大概率上是可以避免的一件事。

我们早就已经成为统治这个地球的主人,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让我们看到控制人类自我命运的可能:譬如基因改造、器官移植等等,长命百岁已经是现实,长生不老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象。

发达地区实现了物质的极大繁盛,这里最普通的平凡人生活都比历史上的君主更美好,而饮食过量带来的肥胖等问题,比吃不饱的问题,更让人担心。

而当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上天入地地改造自然,甚至改造人类自身的时候,似乎同人类想象中那个“神创造人”的神,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未来,似乎并没有听上去这么荒诞。

悲伤的可能是:人生无意义

虽然《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没有上下卷的关系,但还是建议先看完《人类简史》再看这本《未来简史》,这样对赫拉利理论中智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会有所了解。为什么是进化成人类的这期智人从各个不同族群中获胜?为什么农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取代原始人的狩猎生存方式?为什么发展出宗教、政治、帝国以及战争的意义等等。

了解到智人如何从万物生灵中脱颖而出变成如今统治地球的生物,大概才能了解《未来简史》中继续根据这样的逻辑,推到如今的智人可能面临的未来。不过,如果跳过真的要跳过《人类简史》直接看《未来简史》,逻辑本身也足够完整。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几乎花了2/3的部分在写智人发展至今的历史,也即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只是侧重点与《人类简史》不同,简单来说,《人类简史》落脚于智人如何从动物中发展而来形成文明,而《未来简史》落笔在人文主义的前世今生,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人类有什么不同

赫拉利的观点很明确: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是某个神将人类从万物生灵中挑选出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独特意义:

我们所谓的感觉和情感,其实各是一套算法。狒狒感觉饿,看到狮子的时候会感觉害怕而颤抖,看到香蕉也会感觉自己流口水。它在一瞬间经历了袭来的种种感觉、情感和欲望,都是计算的过程。计算结果也是一个感觉:这只狒狒突然觉得涌起一股力量,毛发直竖,肌肉紧绷,胸部扩张,接着它会深吸一口气:“冲啊!我做得到!冲向香蕉!”但也有可能它被恐惧打败,肩膀下垂,胃中一片翻搅,四肢无力,“妈妈!有狮子!救命啊!”……

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单个人的生命是自然算法的结果,人类社会中形成的许多虚实意义同样如此。“多数人认为,现实只有客观或主观两种,没有第三种可能。于是只要他们说服自己某件事并非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贸然认为这件事必然属于客观……然而,现实还有第三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

大概就是,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许多事情本身无意义、无价值,比如金钱、国家、神等等,但整体构建了这个概念并作用于现实世界,它也就产生了意义。所以,

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对我来说,在教堂结婚、在斋戒月禁食或在选举日投票这些行为为什么有意义?原因就在于我的父母也认为这有意义,还有我的兄弟姐妹、邻居朋友、附近城市的居民,甚至是遥远异国的民众,都认为这有意义。为什么这些人都认为这有意义?因为他们的朋友邻居也有同样的看法。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不过,赫拉利说,“经过几十年、几世纪,意义的网也可能忽然解体,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 读历史就是在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并让人意识到,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对他们的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

奴隶制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废了,上帝死了,自由主义在当今最发达的地区得到褒扬:

这正是历史展开的方式。人类编织出一张意义的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真心相信这样的事。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到:人类不是由神创造,而只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可能并没有那么独一无二。在广袤的宇宙中,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的诞生,大概并不是什么神奇而庄严的被选中与使命。No, nothing like that:

现代文化不再相信有这种伟大宇宙计划的存在。我们并不是活在超脱日常生活的戏剧之中,生活没有剧本、没有剧作家、没有导演、没有制片人,而且,也没有意义。就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所知,整个宇宙就是个盲目而没有目的的过程,充满各种杂音和愤怒,但这些都是无意义。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再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一段时间,如麦克白所说的那个可悲演员,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会儿,就再也悄无声息。

……“无所不能”似乎唾手可得,但在我们脚下却有一个完全虚无的深渊。具体而言,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现代文化的力量是历史上最强的力量,而且还在不停研究、发明、发现与增长。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人文主义面临数据主义挑战

人文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在上帝已死,在关于帝国与国家与集体的所谓宏大计划只是一种虚构故事以后,人文主义提出人人拥有独立的自我与自我定义的人生意义,主张从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出发,遵从自我内心的选择。“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可是,人文主义的征程并不顺利,即便是在二战以后逐渐壮大并小范围地在世界某些先进地区占领先机之后,短短几十年,却又再次遭遇危机:

大概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过于迅猛,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里增加的对自我认识远远超过过往千年。所以,哪怕是大写的人刚刚树立起来,很快就遭遇挑战——人文主义的基础所认为的人的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因为顾客和选民,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他们表达自己的立场,可是他们的立场,在大多数顾客和选民中,都不是出自他们独立自由意志推算的结果。

对自由主义来说,想要有意义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而且只能唯一。而这个前提,目前看起来越来越不可能。

赫拉利用了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述自我(narrating self)来做解释:“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但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结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所以,分娩的疼痛会被新生儿带来的喜悦而忘记,让女人们生完一个孩子之后,仍旧愿意继续生孩子;战场上的残酷体验,会被战争中的荣耀和胜利结局安抚,换来一个战士的英雄与光荣——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戏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算法的终极胜利

写到这里,作者的思路已经很明确:智人发展出统治这个星球的文明,并不是由于神创造了我们,挑选了我们;而人类社会发展出的一整套意义体系,其意义是被赋予的意义,而非来自其本身,因为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宇宙,暂时都没有发现意义;最终,我们遗憾地看到,不仅人生没有意义,而且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者想象中拥有的独立自我,可能也并非事实:

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力量来自生物学的洞察,而非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认为,生物就是各种算法。如果生物的功能真的和算法大有不同,就算计算机在其他领域大展神威,仍然不可能了解人类,引导人类的生命,更不可能与人合而为一。 一旦生物学家判断生物也是算法,就等于拆除了有机和无机之间的那堵墙,让计算机革命从单纯的机械事务转变为生物的灾难,也将权威从个人转移到了算法网络。

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不再不证自明。我们学会调节内心声音的音量之后,也得放弃对“真实”的信念,因为我们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节开关。把脑中的噪声关掉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前提是要能让我听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真正的自我”,又怎么决定该关掉哪些声音、放大哪些声音呢?

……人文主义的戏剧,多半是以某个令人痛苦的欲望展开。例如,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可两家却是世仇,于是双方都非常痛苦。科技对这种情节的解法,就是确保让我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欲望。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服个药丸或是戴个头盔,直接把那些对彼此造成不幸的爱意给消灭掉,不就没事了吗?

将来,如果吃颗药丸就能戒掉我们的欲望,如同割离某种身体病痛一般,那么我们如今定义中的人类,是不是其实也就不付存在了?

尽管我们自身为人类一路走来的辉煌骄傲万分,认为我们主宰了自然,并将主导人类自身的胜利,但似乎,按照这种逻辑走下去,真正胜利的,并不是人类,而是算法——人类超脱动物,是进化算法的胜利;而当我们发明了机器的算法,并将它用于物质世界与人类自身的时候,机器算法就主导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恐怕只是进化中的一个阶段,如同已经灭绝而恐龙,千百年后引人好奇,但也毕竟,成为历史。

未来究竟会怎样?

没人能预测未来。至少在未来来临之前,没人能判定谁对未来的预测究竟是否正确。尤瓦尔·赫拉利只是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梳理了从过去到现在的逻辑,再顺着这个逻辑,往前走一步看看未来。

这个逻辑听起来正确,那么未来便有这种可能性。但同时随处蕴藏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逻辑推导下的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只是,人类被机器所取代的担忧已经存在了很多很多年,从我小时候看的科幻读物,到当年火遍世界的《黑客帝国》到如今科学界的认真讨论。虽然这一天如今仍未到来,但这种可能性在与日俱增。

不过,大概也不必太悲观。如果技术发展够快,我们可能就是第一代老了能换掉老去的器官,换掉老去的皮肤继续活个几百年的人(当然,大概还是得有钱),而就算未来的阶级是靠有钱人能老了换心脾肺不死,没钱的人只有普通人的人生,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人类社会又不是哪一天实现过绝对的公平与平等;如果没那么快,就更简单咯,留给下一代操心去吧。

《人类简史》主要介绍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演化过程。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但由于其涉猎甚广,所以作品经常游走于各学科之间。本书也不例外,作者透过不同学科的角度奉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详尽地为我们分析了各大历史变革以及历史事件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属实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从采集到农业 认知革命发生后,人类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采集狩猎阶段,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无论迁移到哪块大陆上生活,人类还是该抓羊抓羊,该摘果摘果,这样的生活大约维持了250万年之久。 直到大约1万多年前的今天,世界才发生了一场改变。 人类不再终日奔跑在森林里追赶动物,甚至连树林都很少进入。因为他们已经驯服了几种植物,他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劳作。每天重复着播种、浇水,除草,牧羊的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称为农业革命。 人类好端端的活着为什么会忽然出来一个农业革命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 首先,农业革命绝不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从采集狩猎生活转换成农业生活其实经历了数千数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生活一点点被改变,最终量变导致质变。 大约在18000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的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气候变得非常利于小麦以及其他谷物的生长。同时人类用火烧毁森林的时候,烧掉了许多小麦的竞争对手,使得小麦和其他谷物可以独占更多的养分。 随着小麦的蓬勃生长,人类增大了谷物的食用量。因为小麦需要经过筛磨再煮,又因为小麦种子很容易掉,所以人类收割完小麦,会在搬运途中把一部分小麦掉落在路上,慢慢地,人类搬运小麦时走过的路也长出了茂盛的小麦。 小麦生长茂盛的地方一般其他食物也相对丰富,所以人类放弃了到处流浪的习惯,开始定居在某地,直接采集当地的食物。一开始人类只是短暂定居以便采集小麦,但随着小麦的数量和面积增多,人类不得不定居更长的时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永久的部落。 小麦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也会食用谷物,但并非以它为主食。随着人类在谷物上面耗费的时间越来越多,采集与狩猎的时间相应被压缩,人类也越来越懂得谷物种植的技术。于是,采集者慢慢转变成了农民。 这种农业革命的演化过程,看上去是人类为了过上更轻松的生活,才选择定居和变成农民。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是为了达成其他目标,才做出的改变。 哥贝力石阵是由狩猎采集者建造的一个巨大的石柱结构,这种结构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才能够建造起来,在采集社会要完成这种结构必须 数千位采集者并耗费极长时间才有可能做到。 石阵 所以要形成如此庞大的凝聚力,背后绝对有着宗教信仰的支撑。而且最近的考古发现显示,至少有一种被驯化的小麦是在哥贝力石阵附近起源的,所以两者很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建造这种庞大的信仰中心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养活大量的人力需要食物,所以也有可能最初种植小麦的动机是为了建筑和运作类似的信仰中心,最后才围绕它们形成村子。 文字与帝国的出现 农业革命让人类离开了采集,拿起了锄头,从此过上定居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农业革命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呢? 在农业革命后的几千年里,人类社会形成了庞大的帝国,同时文字也跟着诞生了。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也存在集体,但只是小型的集体,有几百人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但在农业革命以后,人类生产的资源越来越多,运输技术越来越先进,于是更多的人选择生活在一起,慢慢地先形成村落,再形成都市,最后形成帝国。 古罗马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如此大规模的人类愿意一起生活并形成帝国呢? 答案是,因为人类都相信虚拟的故事。 我们看回认知革命,人类之所以能战胜其他人种,就是因为语言的诞生,人类拥有了想象能力,拥有了共同的神话故事与信仰,所以几百个陌生人愿意一起合作。 反观帝国的诞生,也是因为出现了「 ”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所有人都相信着这套共同的故事,才能够形成社会共同的网络,有了共同的社会规范,帝国才得以出现。 正如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出世的《汉谟拉比法典》,它就是当时数十万古巴比伦人共同相信着的「 ”虚拟故事”,也是他们所有人的合作手册。 帝国要运转下去,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当时记忆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人脑记忆。但是人脑记忆存在三个问题,让它无法胜任这项繁琐的任务。 古巴比伦 第一,人脑容量有限,即使记忆力再强的人也无法记清所有信息。第二,人总有一死,虽然可以口述传递信息,但必然会造成信息不完整或遗忘。第三,人类的大脑经过演化,只习惯记忆特定的信息,比如动植物,地形和社会信息,所以有明显的短板。 由于人类大规模生活在一起,社会结构变得非常复杂,所以数字信息变得非常重要。就在这个时候,文字顺应社会的需求出现了。 文字 最早期的文字,只用来记录事实和数字。第一套文字系统由苏美尔人发明,随后各地文化也陆续出现当地的文字,但记录速度都非常慢,直到后来 数字的出现,才解决了记录效率差的问题。 人类社会中的合作网络之所以能够维系,主要是因为「 ”想象建构的秩序”和文字的存在,两者弥补了人类无法依靠基因而进行大规模合作的缺陷。 人类史上最大骗局 也许你会觉得,农业革命让人类社会各方面得到进步,人类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 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历史,也许会觉得是农业革命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如今的世界繁荣富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当初农业革命的基础之上。但是从当年农民与采集者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未必就给人类带来了确切的幸福感。 种植谷物虽然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也导致了全球人口增多,从而滋生出一大堆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 小麦的种植相比采集狩猎食物要复杂很多,难度主要体现在小麦的「 ”娇贵”上。 农民需要时刻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所处环境,该除草除草,该施肥施肥,该驱虫驱虫。这种细致的农活其实并不适合智人,因为智人的身体演化是为了更加便于采集与狩猎食物,所以一旦困在一亩三分田里,就得付出代价,腰椎关节等身体疾病会接踵而来。 采集者由于依靠多种食物为生,所以并不担心单一食物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不担心人体营养不足的问题。 采集者 反观农民,由于只食用单一类食物,长期会造成身体的营养缺失,而且由于食物来源单一,一旦食物出现问题,容易爆发饥荒等各种致命问题。 而且由于农业让人类开始拥有自己的财富,人类之间互相抢夺的暴力行为激增,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上升,幸福感非但没有增加,对同类的恐惧感反而加倍。 种植小麦看上去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但其实是一个陷阱,它让人类生活的步伐变得越来越沉重,离当初设想的轻松生活越来越远。 那么肯定会有人这么想,既然当时的人类这么痛苦,为什么不干脆回到采集社会呢?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我们不能回到采集社会,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每一次社会上的变革,都经过了点点滴滴的积累、每一代人的传承以及漫长的岁月,经由量变才导致的质变。到了这时,已经没人记得,当初人类是怎么生活的了,忘记了他们曾经也有过选择。 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相比采集养活的人更多,所以一旦选择回到采集,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可能要挨饿,但是人口已经增长,所以已经很难再回去了,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感觉。 如果从物种演化成功与否的角度去看农业革命,那么人类无疑是很成功的,因为它的检验标准看的是物种DNA螺旋拷贝数的多寡,人类的人口数量的确发生了爆发式增长,所以在世界上留存的DNA数也是极其多的。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意的只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水平如何,并不会在意整个物种的演化到底如何。相信也不会有人为了「 ”增加智人在世界上的DNA拷贝数”而放弃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农业革命从幸福感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一场妥妥的骗局。

自从《人类简史》这本书在2012年出版以后,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在公共场合所做的演讲,都或多或少会去引用这本书上的部分观点,也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称呼自己为人类,而改称为“智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在这本《人类简史》的第一章认知革命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在几万年以前,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是有近亲的。智人只是远古人类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中的一种。最早的人类大约从250万年前在非洲开始演化,随着人口的爆发,部分人从非洲大陆迁徙了出去。然后经过迁徙的方向不同,以及继续的演化后,大约200万年前在欧亚大陆极寒之地出现了“尼安德特人”,在东亚出现了“直立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北京猿人。还有适宜热带环境的印度尼西亚的“梭罗人”,“佛洛勒斯人”等等,也就是说在大约200万年之前,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的人种。当然,这里的人种说的不仅仅是黄、白、黑等肤色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人种那么简单。

所谓的人种的不同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生殖隔离。做一个简单的比喻,马和驴交配所生出来的骡子,骡子因为没有产道就无法进行生育,繁殖从骡子这就断了。所以,马和驴就是属于马科属中的不同种类。还有猫科动物中的各种老虎、猫、豹子、狮子等,鸟科禽类中的老鹰、麻雀、乌鸦、海鸥、等各种鸟,它们都不孤单,它们都有同科目不同种的近亲。说来悲哀,纵观整个地球上,你会发现只有人是没有“近亲”的,因为他们都被灭绝了,被谁?这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智人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一个叫严复的福建人作为大清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回国后,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翻译的非常好,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物尽天择、适者生存!”我们智人在那个上古的莽荒时代里,虽然不是最强的,但智人是最合适生存下来的人。

据很多书里所表述的,尼安德特人就曾经几度击败过我们智人,因为尼安德特人的身体极度强壮,不仅抗寒,而且他们在狩猎的时候,已经开始在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但是,智人在继续进化中,尔尼安德特人却一直是“不思进取”。他们由于自身条件过硬,经常是单独行动,在对抗外敌时也难以组织起更多人。可智人不同,智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会知道要集结起来。所以,若干年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大战,智人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彻底的灭绝了尼安德特人。其他的人种更不是智人的对手,相继都被我们智人所消灭了。

所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能够根据环境而不断改变自身的人。

智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原因在于在智人集团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认知革命首先大家要有一个身份认同的概念,就是我们是同一个人种,跟其他人种是不同的。然后,就是我们智人学会了编造故事。比如一个远古智人在打猎的时候,无意中进入了尼安德特人的领地,被尼安德特人给揍的不轻。回来后,这个智人就开始讲自己如何被揍了,这期中肯定会添油加醋,说尼安德特人怎么蛮横不讲道理了,怎么看轻了我们智人了,等等,以此来激发人类身份认同后所产生的愤懑情绪。这时智人群体因为那个被揍的智人所编造的故事集结起来,他们要去找尼安德特人讨要一个说法,尼安德特人又比较的轴,仗着自己的强大根本不把智人放在眼里。所以,矛盾就难免发生了,之间的战争也就来临了。

其他人种被消灭后,我们智人又创立了图腾、宗教文化。人们因为相信同一个图腾、同一个宗教文化而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渐渐地就形成了部落文明,以及后来的国家的概念。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演化的过程也跟着不同。从东方的封建制到西方农奴制,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现在,全世界的国家又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理念,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哪怕原来本是一个国家,甚至由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被分成了两个彼此仇恨的国家,就像韩国和朝鲜一样。

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开始是因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然后,马克思又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定义资本家是指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可我们现代人对资本家的定义应当是:以资本运作为业,本身参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时雇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拥有剩余价值的人。所以,在马克思眼里,他所认为的资本家就是没有人性的剥削者形象。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眼里,资本家只是改变了剥削的方式,让资本的掠夺变得更加的温和了一些而已。

但是,世间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可以不相信,可也别忘了,存在即合理。万恶的资本主义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发展经济方面,它非常的实用。我们现在虽然仍然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而分成了两大阵营,但随着在“世界经济共同体”以及“全球帝国”演进的趋势下,两者正在取长补短,互相融合。

一匹没有驯服的野马,虽然威力很大,但却因为缺乏方向免不了吃亏或者陷入灾难。一头日夜耕耘的毛驴虽然方向明确却毫无生机和进步。所以一匹好骑手驾驭的骏马才是最好的搭配。国家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否则市场就成了一匹随时会崩溃的野马,虽然增长快风险也极大。也不能过度干预,否则就成了一头毛驴,毫无创新和进步。最好是给予适当的方向性引导,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资本驱动个体利益最大化,政治维护国家利益最大化,对抗与平衡。

经济必然需要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这里。当我们在谈论西方所谓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时,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家都是有原罪的,在市场规律当中,完全自由的市场会放大资本家的原罪,影响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秩序。美国从反垄断开始,其实也在探索这样一条管控与开放互相平衡的经济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特色经济制度的关系非常大。

当然,经济的发展一切都必需是,在人类对未来经济发展持有十足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所以,连接经济发展的这条链条是非常脆弱的。如中途丧失掉了信心,经济发展不仅不会停滞不前,还将会倒退,甚至整个经济体会崩溃。

我们都知道,一般历史书的写作分两种,一种是编年体,另一种是传记体。编年体按照公元纪年,交代时代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传记体则是通过写在某个历史节点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某个人的生平记事,来书写时代的变迁。可是这本《人类简史》的写作方式却不是这样的,书中没有对构成世界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事件或现象的系统叙述和解说,也没有具体去写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尤瓦尔·赫拉利接受采访时,他自己也说过,书中的历史跨度非常大,但是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历史书那样去写,如果那样写这本书的体量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薄了。所以,他写的时候抛出了一个问题后,就让这个问题自己延续下去,不管它延续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等等学科,到了哪他就用那个学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作者特地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做”了许多中国古代历史和名人的例子,不仅如此,他还在基于各国历史不同的基础上,给各国的版本也都下过同样的功夫。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看到的这本书大体都是一样,但书中会选取一部分该国的历史作为例证。足见作者储存的知识量有多么强大。好看、通透,这也是这本书能够畅销世界的原因。

当然,人红是非多,谁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这本书也一样,有人认为太过通俗,有人觉得书中的观点没有解析的透彻、蜻蜓点水就过去了。还有看过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后,觉得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人类简史》因直接从中引用了很多观点。所以,有人说《人类简史》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缩写版。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听看过的人说这本书写的比较生涩、偏学术,没有《人类简史》那样做一个化繁为简的处理。

所以,下次看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我会再来介绍一下这本书,将两者做一个对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233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随机推荐

  • sk2精华露使用顺序

    第1个步骤就是先进行面部的清洁,清洁完了之后需要在脸上拍一点爽肤水,接着需进一步的修复,用旗下的补水保湿修复精华露来进行修复,那这款精华露当中所含有的pitera乃是神仙水的整整4倍,所以能达到强效保湿补水的效果,绝对是干皮的救星。在这个步

    2024-04-15
    57700
  • 快要军训了,用什么牌子的防晒霜防晒效果好?

    军训防晒霜品牌推荐:1、泰国mistine小蓝帽泰国的这款防晒霜的确做得很不错,同时很平价。小蓝帽主打的是身体防晒,大瓶一点,并且身体防晒和我们脸部防晒是同样重要的,像一些胳膊还有腿得晒伤,都会引起皮肤的一些泛红等。大家在做好脸部防晒的同时

    2024-04-15
    45900
  • 珂纯化妆品是贴牌吗

    是贴牌。珂纯化妆品并不自主研发和生产产品,而是将其品牌授权给其他化妆品公司进行生产和销售,珂纯化妆品仅提供品牌和设计,并在产品的销售和营销方面提供支持,但并不直接参与产品制造的过程。成品OEM订单起订量的要求一般是按照瓶、个、支、片的单位来

    2024-04-15
    65600
  • 妮维雅唇膏好用吗?

    说到妮维雅的产品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就妮维雅男士洗面奶以及平衡爽肤水等等,而除了这些产品之外,许多人同样也都是非常喜欢用妮维雅的唇膏的,那么妮维雅唇膏真的好用吗?妮维雅的唇膏哪一款最好用呢?妮维雅唇膏效果怎么样?1、妮维雅唇膏好用吗妮维雅天然型

    2024-04-15
    40100
  • 看过来!精致女孩必备的身体乳合集(二)

    作为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身体乳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就给大家推荐一些好用的身体乳吧!aleble皇后身体乳我第一次刚挤出来的时候觉得挺像雪花秀的那个滋润面霜的,放在手心随便你怎么动它都不会“乱跑”,让它涂脖子,绝不会流到肚子上,这款身体乳

    2024-04-15
    37100
  • sk2神仙水和清莹露有什么区别

    sk2神仙水和清莹露的区别:质地不同,成分不同,外观不同,功效不同,用法不同。1、质地不同。skll神仙水是精华水,水状质地,不粘稠,适合油性和混油型肌肤,可以淡化黑斑,清莹露属于清洁水,水润质地,能够补水和清洁皮肤。2、成分不同。神仙水以

    2024-04-15
    47000
  • 妮维雅夜间美白保湿精华乳!一款可以在夜间保湿的精华乳

    这款精华乳用起来比较方便,挤压式的设计很干净卫生,而且还含有能防止黑色素的成分妮维雅夜间美白保湿精华乳夏天的时候很多姐妹都被晒黑了,现在是时候要做好美白工作了,偷偷美白才可以超过别的美少女,给大家分享一款我觉得好用的身体精华乳就是妮维雅夜间

    2024-04-15
    40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