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都讲了些什么?

《未来简史》都讲了些什么?,第1张

一、

上一次我们说到了《人类简史》里一些比较特别的观点,这本书基本上可以算作是尤瓦尔·赫拉利的成名之作了。

这本书看下来,感受正如北大历史系教授高毅为这本书写的序中所评价到的那样,“用不到500页的篇幅写出的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到21世纪政治和技术革命的一整部‘人类史’,在‘专业历史学家’看来,恐怕已经很难说还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了。”以及“写历史写到这个份儿上,一般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离开了‘历史’而走向了‘哲学’——而且这个‘哲学’还不只是‘历史哲学’,它同时也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尤瓦尔·赫拉利的这套哲学其实是相当悲观的,因为人类如果按照他所构想的逻辑走下去,最终会迎来“智人的终结”,也就是所谓“人类的末日”。正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悲观预测一样,这世界基本是搞不好了。

人类生活当然不能只沉迷于正能量,盲目的正能量说不准就会给带来人类的毁灭,这一点在希特勒身上表现得十分到位。但如果人类能够正视悲观哲学提出来的问题,那结果就很可能像资本主义面对马克思的预测那样,只要把问题解决掉,我们就没有问题了。

于是赫拉利老师又出了一本新书,名叫《未来简史》。他认为学历史的作用,“并不是简单了解那些事件,然后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历史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反而恰恰是告诉我们,你可以通过历史想象出多种不同的可能性,然后让历史往一个不一样的方向走。”打个比方就是,历史是个地雷探测器,既然探出了地雷,那就不要再踩上去了。

那么《未来简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跟上一篇一样,我不可能把所有点全都介绍了。按照作者自己本来的思路,依旧是把整本书粗暴的分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智人失去控制权。但我觉得这么介绍下去篇幅会特别长,而且很多观点在《人类简史》中都有。所以我把这本书也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虚构的力量,宗教和科学,令人操心的未来。

二、

先来讲讲虚构的力量。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曾经提到,人类在7万年前有一次意义特别深远的进步,那就是人类的语言不限于只能描述那些眼前的东西了,他们掌握了“画大饼”的技术。从那之后,人类可以描述一些虚构东西。

如果说这个技术只有一个人有,他无非也就只能做做白日梦。但如果说这个技术人人都有,那就厉害了。你讲的东西能够说服别人,那你虚构出来的东西就等于有了它自己的价值。大家可能不信你这个人,但还真不一定就不会信你虚构出来的那个东西。

好比远古人类在食物方面是要跟狮子竞争的,大家都有点惧怕狮子,因为狮子也吃人。这时,正好有个人猛然发现了狮子的生活规律,就是狮子在吃饱了的时候,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于是这个人就对大家说,狮子其实是我们的守护神,只要我能够更给它贡品,让它过得舒服,它就不会再伤害我们。这个人甚至还会吹嘘,如果大家能把狮子伺候到位,它还会用它的强大力量保护我们。

人们起初将信将疑,但是在喂养了狮子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狮子真的不再攻击人了,于是大家就都会开始相信这个虚构的神灵,甚至还会说那个发现神灵的家伙是个先知,顺道也会把他供养起来。再之后即使这个先知死了,人们也会继续相信守护神的存在,继续相信只有给狮子贡品才得以平安的规矩。

事情差不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虚构的力量给人类带来了面对未来时那么一丝丝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指导人类的生活,让人类免受一些灾难。但问题是,这终究是个虚构的东西,如果若干年后,人们发现就算把狮子弄死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守护神的传说就只能宣告破产了。但人类总会有他们惧怕的东西,尤其是远古的文明初期。可能是因为气候逐渐变暖,山上的冰川融化,陆地上到处都有洪水类似的事件发生。

未来不可控,而人类面对未来又感到非常恐惧,于是他们归因这是天上还有另外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那就是上帝。之后的人们除了要供奉上帝,在这个本质上还会添加更多形而上的东西,类似每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必须休息这种戒律。

除了这些宗教上的虚构,人类在其他方面也都会有虚构的应用,好比货币,好比律法,好比君权神授;甚至公司,股票,国家;还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这些思想,其实都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所有人都相信,这些虚构的东西有了自己的价值。你可以觉得“钱么!纸么!”但是如果人人都拿钱去换东西,那么你也就不得承认那张纸确实有价值了。

赫拉利把这些虚构出来的东西统称为宗教,作为一个教授,他当然知道不下定义用名词属于耍流氓,于是他给他的宗教下了三个定义:

1,它有一套号称不是人发明的,而且不能被人改变的道德法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

2,它给人们一个许诺:只要你遵从这套法规,就会有什么什么好处;

3,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设想的社会秩序。

而宗教的最大作用就是,由于它有自己的价值和信用,于是它就可以用同样的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组织起一大票人干更大的事。

三、

按照赫拉利的定义,现在最流行、最能解决组织一大票人干更大事情的宗教,就是人文主义了。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它讲究的是人类自己才是最值得珍贵的。于是人文主义要求我们共情,要求我们体察人性。正是不同个人的不同体验,才是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的东西。

在不是人文主义的时代,瞎搞同性恋是会被烧死的,但在人文主义时代,理解同性恋者才是政治正确。在不是人文主义的时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由权威说了算,但在人文主义时代,我觉得什么是好那就是好,我觉得什么是坏,那就是坏。

我的偶像万维钢老师在他对《未来简史》的解读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人文主义的时代做个有道德的人,就千万别伤害别人的感情。

人文主义有三个派别,分别是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这三个思想在世界两次大战之间已经基本分出了胜负。在现在这个阶段,自由人文主义基本已经取得胜利了。

自由人文主义特别重视每个人的体验。在这个宗教中的“号称不是人发明的,而且不能被人们改变的道德规范”,就是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并且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以没有人能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只有我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这些思想没有问题,但在具体做事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拥有强大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来源于科学。

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总之有点微妙,若干年前科学用死磕证明的方式,把天主教基本上算是拉下了神坛。那么现在科学会不会把人文主义也拉下神坛呢?赫拉利给出的预测是,会。

赫拉利提到了几个实验,我看到之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首先,好比我有抑郁症,如果我是意志是自由的,那我继续抑郁下去才属于我自己控制自己。但是!实际上科学已经掌握了通过控制电流来控制人的自由意志的方法。据说有一种芯片,插在脑子里就可以帮助人类分泌抗抑郁的激素,然后我就不抑郁了。那问题就出现了,我不抑郁到底是我的自由意志,还是医生的自由意志呢?同样的,如果电极控制了让我的意志变得想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我此时的意志还是不是人文主义所珍贵的那个自由意志呢?

接着,赫拉利说人脑分为左右脑,中间有一个连接左右脑的器官,可以帮助人类整合想法做出行动。但是,严重的癫痫病人的治疗方式就是切断这个器官,于是左右脑就断连了。然后科学家做了一大堆实验,证明出了其实左脑想的东西跟右脑是完全不一样……那么,到底我的左脑是我的“自由意志”,还是我的右脑是我的“自由意志”呢?

最后,赫拉利还提出了一另外一种分割自我的方式,差不多就是《思考,快与慢》里的分割方式,把人的自我分割成了“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其中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把“叙事自我”哄开心了,“体验自我”再苦再累也就差不多能够承受。那么,如果有这么一个类似Siri或者Cortana的助手,不停地用最合适的方式帮助我们的“叙事自我”来说服“体验自我”,让我们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那么这个做决策的我到底还是不是我的自我?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去看人类,人类跟计算机有什么两样?如果有一个更有效率的方式去控制人类,那么人类自我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四、

上面的问题都超级哲学,但最终的问题就是,人文主义要被科学拉下神坛,人不再是那个最可贵的东西了,那这样的未来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赫拉利提出的第一个猜想是,人类将会分级。

最低级的是无用的人。他们就像是德国人对待他们那些吃低保的人一样,基本上属于花钱把他们豢养起来,只要别闹事就可以。中间一层的人是没有自主的人,这些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为社会带来价值,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他们发现只有听从Siri或Cortana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于是他们的生活完全被Siri或Cortana支配,基本失去了自我。最高一个等级的人是神人,这些人脑子里插满了电极外挂,变得格外牛逼,甚至可以长生不老,但他们其实也是很悲剧的,因为从本质上讲,他们也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

如果世界变成了这个样子,那人类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已经灭绝了。

然后赫拉利提出的第二个猜想是,现阶段的互联网是为我们工作的,但随着我们不断的上传和修改数据,互联网上的信息变得比人类更为可贵,甚至互联网上的算法甚至会自己互相作用产生新的算法,然后,互联网就变成了新时代的上帝。那个时候,信奉互联网,就会取代人文主义,变成了新时代的宗教。

其实赫拉利是比较看好这个结局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至少还能算作是自己的主人,只不过不那么可贵了而已。

五、

未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之前看到过量子物理有一个测不准的情况,说光子或者电子级别的粒子,只有在被人观测之后才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否则,就是模棱两可的。

我虽然不太懂物理,但是也听说过,如果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是完全可以解释计算机的,但至于为什么只有人的观测才能带来真正的不确定性,这一点依旧无法解释。

还是从我的偶像万维钢老师那里得来的知识,如果说只有人类才能有这样的作用,那么意识和不确定性之前是否就真的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那人类就不能被说成是简单的计算机,人类有自身可贵的地方。

或许在未来计算机或者互联网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但如果人类自身有可贵的地方,那就不需要太过担心了,因为人类还是有自身的价值的。

总的来说,赫拉利的思想非常有思考价值,至少让我们思考了人类在这个世界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能够正视自己的力量。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不管再怎么说,当下,还只是人文主义时代。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要以人文主义的规则来要求自己,才不至于太过超前,最后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人类历史中那个不知名的先烈……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年初图书界的爆款,从前一本《人类简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到这本《未来简史》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作者的野心似乎不小。

一般历史研究者写书都习惯洋洋洒洒,写一个国家的几十年,或者牛仔裤、瓷器、马桶的历史,都可以垒成砖厚,而赫拉利从人类文明发展之前写到人类文明未来可能遇到终结的可能,加起来也才不过两本不厚的书,要不是对自己才华自信到爆炸,就是学术水平有限玩噱头的渣渣。不过看完书,不觉得内容对不起书名,甚至觉得作者聪明地性感,大概就是野心抗得起才华的表现吧。

因为看得开心,完了之后甚至还百度了一下尤瓦尔·赫拉利的照片,虽然不算好看,但在学术界也还不赖。

而上一个让我看完书还饶有兴趣地搜作者照片来看的人是阿兰·德波顿,长这样:

不禁让我怀疑聪明的人是不是都容易谢顶……但愿,不是……

要写《未来简史》其实颇有难度,因为尤瓦尔·赫拉利写的这个议题过于宏大,凭我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很难地道地做出评价,而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谈读后感,又觉得不足以表达看完整本书的感触。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听起来荒诞的结论

直接看全书结论,听起来会有些好笑。赫拉利说:

成功孕育着野心,而我们最新的成就也推动人类设下更大胆的目标。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老、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

这结论在21世纪的今天听起来,不算天方夜谭般的荒诞,毕竟我们现有的医疗技术已经治愈了历史上的黑死病、天花、结核等可怕的瘟疫,也成功地让人类第一次活在对和平怀抱积极而确定的心态、觉得全面战争在大概率上是可以避免的一件事。

我们早就已经成为统治这个地球的主人,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让我们看到控制人类自我命运的可能:譬如基因改造、器官移植等等,长命百岁已经是现实,长生不老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象。

发达地区实现了物质的极大繁盛,这里最普通的平凡人生活都比历史上的君主更美好,而饮食过量带来的肥胖等问题,比吃不饱的问题,更让人担心。

而当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上天入地地改造自然,甚至改造人类自身的时候,似乎同人类想象中那个“神创造人”的神,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未来,似乎并没有听上去这么荒诞。

悲伤的可能是:人生无意义

虽然《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没有上下卷的关系,但还是建议先看完《人类简史》再看这本《未来简史》,这样对赫拉利理论中智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会有所了解。为什么是进化成人类的这期智人从各个不同族群中获胜?为什么农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取代原始人的狩猎生存方式?为什么发展出宗教、政治、帝国以及战争的意义等等。

了解到智人如何从万物生灵中脱颖而出变成如今统治地球的生物,大概才能了解《未来简史》中继续根据这样的逻辑,推到如今的智人可能面临的未来。不过,如果跳过真的要跳过《人类简史》直接看《未来简史》,逻辑本身也足够完整。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几乎花了2/3的部分在写智人发展至今的历史,也即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只是侧重点与《人类简史》不同,简单来说,《人类简史》落脚于智人如何从动物中发展而来形成文明,而《未来简史》落笔在人文主义的前世今生,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人类有什么不同

赫拉利的观点很明确: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是某个神将人类从万物生灵中挑选出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独特意义:

我们所谓的感觉和情感,其实各是一套算法。狒狒感觉饿,看到狮子的时候会感觉害怕而颤抖,看到香蕉也会感觉自己流口水。它在一瞬间经历了袭来的种种感觉、情感和欲望,都是计算的过程。计算结果也是一个感觉:这只狒狒突然觉得涌起一股力量,毛发直竖,肌肉紧绷,胸部扩张,接着它会深吸一口气:“冲啊!我做得到!冲向香蕉!”但也有可能它被恐惧打败,肩膀下垂,胃中一片翻搅,四肢无力,“妈妈!有狮子!救命啊!”……

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单个人的生命是自然算法的结果,人类社会中形成的许多虚实意义同样如此。“多数人认为,现实只有客观或主观两种,没有第三种可能。于是只要他们说服自己某件事并非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贸然认为这件事必然属于客观……然而,现实还有第三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

大概就是,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许多事情本身无意义、无价值,比如金钱、国家、神等等,但整体构建了这个概念并作用于现实世界,它也就产生了意义。所以,

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对我来说,在教堂结婚、在斋戒月禁食或在选举日投票这些行为为什么有意义?原因就在于我的父母也认为这有意义,还有我的兄弟姐妹、邻居朋友、附近城市的居民,甚至是遥远异国的民众,都认为这有意义。为什么这些人都认为这有意义?因为他们的朋友邻居也有同样的看法。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不过,赫拉利说,“经过几十年、几世纪,意义的网也可能忽然解体,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 读历史就是在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并让人意识到,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对他们的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

奴隶制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废了,上帝死了,自由主义在当今最发达的地区得到褒扬:

这正是历史展开的方式。人类编织出一张意义的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真心相信这样的事。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到:人类不是由神创造,而只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可能并没有那么独一无二。在广袤的宇宙中,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的诞生,大概并不是什么神奇而庄严的被选中与使命。No, nothing like that:

现代文化不再相信有这种伟大宇宙计划的存在。我们并不是活在超脱日常生活的戏剧之中,生活没有剧本、没有剧作家、没有导演、没有制片人,而且,也没有意义。就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所知,整个宇宙就是个盲目而没有目的的过程,充满各种杂音和愤怒,但这些都是无意义。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再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一段时间,如麦克白所说的那个可悲演员,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会儿,就再也悄无声息。

……“无所不能”似乎唾手可得,但在我们脚下却有一个完全虚无的深渊。具体而言,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现代文化的力量是历史上最强的力量,而且还在不停研究、发明、发现与增长。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人文主义面临数据主义挑战

人文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在上帝已死,在关于帝国与国家与集体的所谓宏大计划只是一种虚构故事以后,人文主义提出人人拥有独立的自我与自我定义的人生意义,主张从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出发,遵从自我内心的选择。“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可是,人文主义的征程并不顺利,即便是在二战以后逐渐壮大并小范围地在世界某些先进地区占领先机之后,短短几十年,却又再次遭遇危机:

大概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过于迅猛,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里增加的对自我认识远远超过过往千年。所以,哪怕是大写的人刚刚树立起来,很快就遭遇挑战——人文主义的基础所认为的人的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因为顾客和选民,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他们表达自己的立场,可是他们的立场,在大多数顾客和选民中,都不是出自他们独立自由意志推算的结果。

对自由主义来说,想要有意义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而且只能唯一。而这个前提,目前看起来越来越不可能。

赫拉利用了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述自我(narrating self)来做解释:“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但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结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所以,分娩的疼痛会被新生儿带来的喜悦而忘记,让女人们生完一个孩子之后,仍旧愿意继续生孩子;战场上的残酷体验,会被战争中的荣耀和胜利结局安抚,换来一个战士的英雄与光荣——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戏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算法的终极胜利

写到这里,作者的思路已经很明确:智人发展出统治这个星球的文明,并不是由于神创造了我们,挑选了我们;而人类社会发展出的一整套意义体系,其意义是被赋予的意义,而非来自其本身,因为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宇宙,暂时都没有发现意义;最终,我们遗憾地看到,不仅人生没有意义,而且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者想象中拥有的独立自我,可能也并非事实:

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力量来自生物学的洞察,而非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认为,生物就是各种算法。如果生物的功能真的和算法大有不同,就算计算机在其他领域大展神威,仍然不可能了解人类,引导人类的生命,更不可能与人合而为一。 一旦生物学家判断生物也是算法,就等于拆除了有机和无机之间的那堵墙,让计算机革命从单纯的机械事务转变为生物的灾难,也将权威从个人转移到了算法网络。

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不再不证自明。我们学会调节内心声音的音量之后,也得放弃对“真实”的信念,因为我们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节开关。把脑中的噪声关掉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前提是要能让我听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真正的自我”,又怎么决定该关掉哪些声音、放大哪些声音呢?

……人文主义的戏剧,多半是以某个令人痛苦的欲望展开。例如,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可两家却是世仇,于是双方都非常痛苦。科技对这种情节的解法,就是确保让我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欲望。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服个药丸或是戴个头盔,直接把那些对彼此造成不幸的爱意给消灭掉,不就没事了吗?

将来,如果吃颗药丸就能戒掉我们的欲望,如同割离某种身体病痛一般,那么我们如今定义中的人类,是不是其实也就不付存在了?

尽管我们自身为人类一路走来的辉煌骄傲万分,认为我们主宰了自然,并将主导人类自身的胜利,但似乎,按照这种逻辑走下去,真正胜利的,并不是人类,而是算法——人类超脱动物,是进化算法的胜利;而当我们发明了机器的算法,并将它用于物质世界与人类自身的时候,机器算法就主导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恐怕只是进化中的一个阶段,如同已经灭绝而恐龙,千百年后引人好奇,但也毕竟,成为历史。

未来究竟会怎样?

没人能预测未来。至少在未来来临之前,没人能判定谁对未来的预测究竟是否正确。尤瓦尔·赫拉利只是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梳理了从过去到现在的逻辑,再顺着这个逻辑,往前走一步看看未来。

这个逻辑听起来正确,那么未来便有这种可能性。但同时随处蕴藏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逻辑推导下的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只是,人类被机器所取代的担忧已经存在了很多很多年,从我小时候看的科幻读物,到当年火遍世界的《黑客帝国》到如今科学界的认真讨论。虽然这一天如今仍未到来,但这种可能性在与日俱增。

不过,大概也不必太悲观。如果技术发展够快,我们可能就是第一代老了能换掉老去的器官,换掉老去的皮肤继续活个几百年的人(当然,大概还是得有钱),而就算未来的阶级是靠有钱人能老了换心脾肺不死,没钱的人只有普通人的人生,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人类社会又不是哪一天实现过绝对的公平与平等;如果没那么快,就更简单咯,留给下一代操心去吧。

把数以亿万年计的人类史、五千多年的世界史,压缩概括到一本仅有四百多页的书里,并能令人饶有兴趣地读完,而且感觉受益匪浅,这大概就是《人类简史》能全球畅销的原因。

还记得读过的那套《中国通史》五本中最薄的也比它要厚。——原本对世界史不甚关注,沉醉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灿烂辉煌中,读过《人类简史》后会发觉外边的世界同样精彩。而且据于年代,横向杂思,还会对中国历史产生新的认识和想法,正如该书中不经意的那句话所言:“知识就是新的东西”。

《人类简史》是由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于2014年写成,而他是1976年出生,可谓英年才俊。

《人类简史》从书名看像是史书,但内容异于常规——并非简单地以时为轴罗列史实,而是从不同的领域、角度、立场——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科学、心理等方面,解读一些世界大事的来龙去脉,从中诠释世界历史的变革与进程。读起来有点哲学书的意味,其富含哲理的叙述,使人深受启发,在体会着“人如尘埃”的意境中,令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类世界的现在和未来。

其中,感触最深的一段是:资本主义起源及帝国主义的兴盛。

以前,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几乎没什么感觉,读后有了新的认识。——

1492年,身为意大利人的哥伦布为出海探险筹措经费——此时的欧洲虽有了资本投资,但规模极小,因为人们普通看不到投资的前景和收益。他多国游说,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为其投资,条件是探险的收益,按一九分成:哥伦布得一成。

在1492年10月12日凌晨(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类似于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首次踏上月球一样。)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外围的岛屿。可惜他至死都以为这仅仅是东亚的某块陆地,实则是世人之前从未闻知过的新大陆——世界七大洲中的两洲——南北美洲,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自此开始,陆续有了美洲的甘蔗园种植、非洲的黑奴贩运、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及贸易。可以说是新大陆的发现,成就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西班牙;是新大陆的发现,使资本主义开始流行并盛行于世;也可以说是新大陆的发现,把世界推进了近代历史的长河。

如果把哥伦布的远航探险与同时代的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探访横向比较一下,能更好地理解资本和帝国的含义。

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间,在永乐大帝的支持下,七下西洋,无论航程还是规模远大于哥伦布——最多时近三万人,大小船只二百多艘,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仅有三条小船,九十多人。郑和是奉了永乐皇帝扬威远邦,通好他国,亦或是寻亲访友的诏令,而作的探访式远航。

而哥伦布是为了利润而作的探险和征服式的远航;前者目标不明,缺乏动力,逐渐销声匿迹;后者则目的明确,动力强大,而且不同形式的资本投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措施,紧随其后,纷至沓来,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利于榨取利润,并统治被征服的民族,这使得西班牙国家的辖区范围越来越大,于是便形成了帝国的雏形——所谓帝国就是在可以灵活调整的疆域内,对许多民族实行的统一的政治秩序。

类似上述通过某个史实,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历史背景,并把历史变迁浑然一体地连结起来,是该书的一个特点。

比如,对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是从帝国主义的盛行及鼎盛上来阐释;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是从科技的巨大进步上来展现;人类的未来发展,是从人性的心理诉求上来启发读者的思考与展望。

在写到当前世界的繁荣时,作者大篇幅谈起了快乐的话题。获得利润是资本的快乐,扩大或影响统治的范围是帝国的快乐,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满足是个人的快乐。

无论是谁,在得不到快乐时,都会想方设法地采取对应的措施。就拿资本来说,在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千百遍的背景下,战争无疑是双亡,毫无利润可言,资本的快乐惟有另谋他途。他途会是什么呢?除了科技上的巨大发现和突破外,最可能的也是最广阔的利润来源是新大陆般的太空。但从涉足外星球至今五十余年,进展似乎不及预期,原因无非是异乎寻常的互联网的出现。

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财富原有的存在状态。举一个现实的例子:现在公共场合的小偷几乎绝迹,是因为人们极少使用现金,偷无可偷;即便存在手机里虚拟的钱,因为手机的加密限制及银行的严密措施,也使偷窃行为变得得不偿失。依循此理,大而言之,国与国之间再投资于战争去征服和掠夺财富,就变得毫无意义,注定要赔本。于是,掌握资本的帝国的快乐就只能求助于同样虚拟化的影响力。而最终可能形成的世界结构很可能是全球性的帝国,也就是世界性的互通互联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探索太空的必备条件——足够强大的投入及众望所向的愿力。

再联想一下世界“狂人”马斯克的超前设想,他的太空移民计划几百年后,谁敢说没有实现的可能呢?届时,现在未知的外星球将是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就如同五百年前世界未知的美洲大陆之于当代。

读完《人类简史》,有利于读者用全球视野来观察和理解当前的世局。

读《人类简史》,有利于用全球视野在回顾中国历史时,产生新的、深刻的认识。

读《人类简史》,还有利于用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人与自然界之间一些问题。比如生态平衡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以及生命的意义问题等等。

总而言之,此书值得一读。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1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2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3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4

长周末把《未来简史》读了一遍。以我浅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法老,货币,宗教,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都是抽象虚拟的概念,而正是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类接受的虚拟概念统治了人类,或者说组织了人类,也可以说忽悠了人类去相互合作。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归纳为互为主体,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觉得怎么怎么样,那么就是怎么怎么样,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觉得钱重要,就会相互影响,从而都为钱工作,于是形成了一种秩序,一种体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涨也是一种互为主体,如果大家都认为某支股票应该上涨,那么它就会上涨,比如A判断其他人现在或者将来也会买某支股票,那么A就会去买入,同时B也是这么认为和行动的,C也是,以此类推,此股票就会上涨。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会加速上涨,股票的上涨吸引了更多的人认为它会上涨,所以更多的人会加入,直到没有更多人了,大家都进来了,这时候某些人先卖出,这是互为主体的现象又出现,大家开始都觉得要跌,于是就跌了。由于这种群众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所以导致有些股票涨起来和跌起来都刹不住车。利用这些非理性的现象,会带来很大益处,当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断是不能失误的。

2,网络游戏也是虚拟,而且是更全面的虚拟,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份工作工资一样,一份是无聊的现实工作,一份是打网络游戏还发工资。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网络游戏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个小目标和可行方案,而且结果是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主线任务,很多努力也是白费,所以很多人逃避现实。所以不论时代如何进步,总是有人喜欢进入虚拟世界。再加上科技发展解放人类,导致无事可干阶层的产生,打游戏更会变成“刚需”。

3,书中提到人的意识是信息流,而喜怒哀乐是信息流进行时在大脑产生的污染。记得有另一本书认为愤怒是由于认知不足或者认知障碍造成的。难道信息流只有在遇到认知障碍或者认知不足的时候才会产生喜怒哀乐?这个逻辑还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观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可以达到消灭自我的状态。因为自我就是信息流。同时,《未来简史》提到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记忆拼凑起来,拼出一个整体的故事,然后就认为这个故事就是自我。而在这个拼故事的过程中,存在美化,偏见,遗忘的现象,导致我们认为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无限接近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弥补这个偏差,比如,做一个DNA测序可以让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未来人工智能的效果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接触的另一半也不是我们真正性格合得来的另一半。这些人工智能都会帮上忙。这也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过我个人觉得,也不一定,或者说放弃部分自我,从而对自己更有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时候。

4,书中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是因为强大的组织能力,是因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进行大规模的合作。虽然这个观点有点片面,但是是对的,我们看阿里巴巴强大,就是因为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而组织的发起人马云提供的就是反复的一种信仰,他让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相信互联网改变世界,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让员工觉得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还产生了意义,就像在修金字塔的埃及人觉得为法老服务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时代虽然差了几千年,套路是同一个套路。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5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于2011年出版了《人类简史》,席卷世界,引起学界、媒体、大众的极大兴趣,被形容为脑洞大开,刷新三观,描述清楚了人类这种动物的历史。而2015年诞生的《未来简史》,则是描述了人类这种动物的未来会怎样。尤瓦尔拥有极为广博的知识,站在高处,俯视全局,旁征博引,带领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书中既有只闻其名不知其详的历史资料,也有最新的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科技的发展,同时涉及大量事例及资料。受益匪浅!重点有如下两点感想:

一、传统思维模式已不适应未来的发展

《未来简史》讲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尤瓦尔·赫拉利喜欢讲真话,让人难以接受,但也无从反驳。他的惊人的预测:“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正在重塑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三大问题:

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

意识与智能的分离;

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算法的本义是指能够用来计算、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书中算法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展。各种由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解决特定问题的人类团体协作,也是算法。算法不仅能够让无生命的机器执行特定的功能,算法也能把无数个智人连接成巨大的网络,执行特定的任务。作者提出,生物学家有明确结论认为,生命体做出选择,执行某个行为,都是算法。也就是说,生命也是一系列算法的集合。控制人类和动物的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欲望来运作的。作者预测,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发展人工智能的电子算法与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生化算法将会融合,未来将会形成由算法联接万物的“万物互联网”;算法甚至将发展出人类无法理解、统治人类的新型生命。

由此可见,基于大数据的算法,不但是当今新鲜热辣的概念,更是未来改变世界的无可逆转的趋势之一。因此,在线公司的三年战略中提出的互联网化、大数据化和智能化,是紧跟行业和时代趋势的战略方向。必须认识到,未来几十年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关键期,是全面繁荣数字经济的战略期,数字经济不断从线上向线下扩展、传统行业只有加速数字化转型,才能摆脱传统呼叫中心的运营的思维方式,顺应并高速持续发展。

二、点滴改变的积累将变成质变

书中指出,研究历史的目的`和作用:“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想象另一种命运。”描述智人的进化过程:“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

不仅仅历史是这样发展的,社会也是这样发展的,我们每个人,更是这样一点点的、用无数看似平凡的行为,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而其中,知识是引发改变的驱动力,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失去意义,或者说过时了。

因此,终身学习和成长、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探索行业的发展未来,将是每个人的终身任务。所以,在线公司的战略中提出的人员赋能,除了加快组织机构变革、创新用工模式外,在打造三支核心队伍上,更要强调如何激发员工不断刷新自身认知、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员工意识到他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自行负责的时候,才能驱动他在一个优秀的组织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6

看了《未来简史》这本书,笔者想到一个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对应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本书侧重于人类的未来。作者以超然的视角,强大的逻辑思维,为人类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类短时间不会毁灭,科技的发展会让人类越来越舒服;坏消息就是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会被淘汰。

这本书总体是悲观的,其中不乏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矛盾。例如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作为医生诊断率会高于人类医生,医疗水准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机器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很有可能失业导致没钱看病。又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导致天才的下一代人类越来越强大,甚至达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许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类,甚至反过来奴役没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类。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及后代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贫穷的人不仅穷而且会和上流阶级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公平被打破,社会文明轰然崩塌。

看过很多书,大体都是人类在追问“我是怎么来的”,但是这本书是反过来问“我是怎么没的”,这是看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未来是个通过逻辑搭建出来的世界,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未来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可能比现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让自己能够躺在床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觉得,科技发展到最后,我们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懒做,成为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来自然有未来的问题,而咸鱼则是代表无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成为无用之人,下场只有惨遭淘汰。

对未来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维,一下子就千疮百孔了。这让笔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从未来的幻想回到现实,让人不禁想到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国人。近年来,随着网上不正确的言论或者恶意言论的诱导,很多人就如同畅想未来一样,畅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挂在嘴边,张口闭口的自由平等。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绿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乌托邦”。

正如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人对发达国家的畅想,也同样的让人觉得可笑。那些想象出来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层随时可以戳破的窗户纸。

近几个月的国际新闻中,经常能够出现关于难民的新闻,一些难民想要进入美国,然后遭受各种冷漠甚至冷酷的对待。最让我感慨的一条新闻是一个母亲拉着自己的儿子,跪在边警面前哭泣,想要进入美国,然而边警不为所动。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就算他们进入美国,因为不法身份,也会被抓起来的。之前的叙利亚难民也是同等情况,逃离自己的国家,结果欧洲那些所谓文明的国家一个个关闭了对难民的大门。

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非就能带来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还需要一代代人怀揣着崇高理想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正如那些难民一样,他们幻想着前往发达国家就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他们却没有想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转过头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残酷,幸福只能靠自己双手来获得。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对未来不着边际的畅想,就如同做了一场游戏,开阔了一下思维,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过好今天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如何奋斗在当下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1、《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

2、《人类简史》探讨了人类从哪里来,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人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无以伦比的智慧动物吗?时代要进入后人类时代了吗?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融合了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前沿知识,打破了学科和思维局限,对人类历史提出了新的诠释。

3、《未来简史》聚焦人类往何处去,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优选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的巨大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我们该何去何从?

4、《今日简史》则将目光转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优选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很重要的资源。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优选社群?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已使人类掌握了重塑和重新设计生命的能力。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能力,上演另一出全新大戏?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忙了一个星期,好累。

午饭过后,迫不及待的躺在床上,看着“饥饿游戏3”半睡半醒的躺了一下午。起来后感觉精神多了,思维也敏捷了不少。

于是,坐在沙发上边喝茶,边胡思乱想……突然想到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的一个说法:人类的一切情绪、判断、决定都取决于大脑神经元与电流之间作用产生的电化反应。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大脑的“奴隶”,人类本身并不存在自由意志。

赫拉利还列举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来证明这个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经颅直流电刺激器实验”——只要带上“经颅直流电刺激头盔”,一个普通的女人就能立刻变成兰博,轻松地放倒离面前的所有“敌人”(电脑影响合成的虚拟敌人)。

但我想应该是这样 :即便我们无法控制大脑产生电化反应,但我们依然可以在通过“选择”产生何种电化反应,从而“反客为主” 成为大脑的“主人”。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算是大脑的主人呢?我的观点是,我们是否是大脑的主人,取决于我们是依据“刺激”做出反应,还是依据“事实”做出反应。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依据刺激做出反应。比如,甲看乙不顺眼,经常拿难听的话刺激乙。有一天,甲跟乙吵架,甲对乙说:“你TM就是个混蛋”,乙一听这话顿时肾上腺素值超标,一拳把乙挥倒在地。旁边看热闹的人忍不住喊:“打得好!”

这就是典型的依据“刺激”做出反应——甲骂乙“你是混蛋”,这属于外界刺激;而乙依据这项刺激做出了“反应”,实际上是被“大脑操控”作出的下意识反应。说到这儿,肯定有人会问:这属于“正常反应”啊,你要是乙,你不生气啊?

是的,如果能做到依据“事实”做出反应,那我们就没有生气的理由。

事实上:如果甲说的是错的,那么,不论甲对乙说多少次“你是混蛋”,乙都不可能真的变成一个混蛋;反到是甲的咄咄逼人,证明了自己是个混蛋。

又如果,甲说的居然是对的——乙的所作所为与混蛋无异;那甲的那句“你就是个混蛋”实际上只是陈述事实而已,乙又有什么理由生气呢?

因此,无论甲说的对与不对,“不发表任何言论,默默走开”才是乙的合理反应不是吗?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才不管我是不是大脑的奴隶,我宁愿糊里糊涂,也要活的痛痛快快!”

这么说也对。毕竟,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哪种价值观更高尚,也没有哪种更低俗;这个世界本来就该是多元的。有些人就是一生都在追求感官上的刺激,那又怎么样?有钱难买我愿意嘛!就算我称为“缸中之脑”,一辈子都躺在手术室里,只要我感觉自己是快乐的,那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可能在别人看来我是个悲剧,但那只是那个人的拟测,他不是我,他怎么可能知道我的感受?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自己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同理,自己的快乐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我非常同意上述观点,但同时,我希望你明白一件事——我们所做的任何选择,本质上是“取舍”的过程;既然选择了“痛快的活着”,就不要再妄想得到只有“清楚的活着”才能获得的东西。

比如,有些人自己很懒,遇到问题总是逃避,还老妄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亿万富翁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结果活了很多年,这个“愿望”依然无法实现。于是就到处吐槽、抱怨、愤世嫉俗!

当然无法实现了,道理很简单:你当初做出这个选择之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性了嘛!就意味着你甘愿一辈子庸庸碌碌,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了嘛——你看见哪个成为百万富翁的人会追求“图一时之快”?既然你在最初做了这样的选择,又有什么理由在这里怨天尤人呢?

是啊,究竟为什么总有那么一些人长期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呢?

答案是:因为他们是“大脑的奴隶,他们甘愿被操控”!因为他们甘愿被操控,所以才会无端的产生许多妄念;也因为他们甘愿被操控,所以才会连自己很早以前就做出过选择都忘了;还是因为他们甘愿被操控,所以他们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选择选择意味着什么!

一个拥有自由意志,明确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的人,会陷入无端的矛盾、痛苦之中吗?显然不会。因为他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很清楚自己得到些什么,他们也清楚自己因此放弃了什么,他们更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有依据事实作出反映的本事,事实上,他们才是大脑“真正的主人。

由此得到:区别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是拥有财富的数量,而是你是否是自己“大脑的主人”。

原因是,你只有成为“大脑的主人”,才能做到——掌控自己的命运。

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其独特的语言。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可能存在的答案,是独特的语言让智人脱颖而出。你可能会问,智人是谁?他们就是现代人的祖先。你可能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这个事实过于笼统。更为准确的来说,人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也就是说,现代人类就是从智人进化而来的。

但这个进化过程可能非常血腥和暴力,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我们其实还曾经有很多更相近的兄弟姐妹,比如尼安德特人,但最后都被智人屠杀了。因为根据考古学家研究,得出一个事实:每当他们抵达一个新地点,当地的原生人类族群很快就会灭绝。

是的,我们的祖先就是残暴。当然,这是部分学者的观点,我们把它叫“替代理论”。

还有一种理论:混种繁衍理论。也就是说智人通过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繁衍完成进化的,当然是远房。不管是哪一种理论,最后都是一个结论,最后的胜利者都是智人。

那么,他们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在开头已经给出了,是其独特的语言。那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人类简史》一书里给出了三点理由。

在地球上,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比如像蜜蜂或蚂蚁这些昆虫,也有极精密复杂的沟通方式,能够告知彼此食物所在。但人类的语言非常独特,也正是这种特点才让人成为地球的万物之灵。

第一点,人类语言最为灵活。虽然我们只能发出有限的声音,但组合起来却能产生无限多的句子,各有不同的含义。于是,我们就能吸收、储存和沟通惊人的信息量,并了解我们周遭的世界。a

比如,猴子看到狮子后,会向同伴大叫:“小心!有狮子!”但现代人会告诉他的同伴,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比如今天上午,在附近的河湾,看到有一群狮子正在跟踪一群野牛。而且,她还能确切地描述出位置,或是有哪几条路能够抵达。

第二点,人类的语言发展成了一种八卦的工具,这一点很关键。因为这说明智人主要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然后通过语言实现社会合作,这是是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

举个例子,对于智人来说,光是知道狮子的位置还不够。更重要的,他们还知道自己的部落里谁讨厌谁,谁跟谁在交往,谁很诚实,谁又是骗子。这种新的语言技能,让他们能够八卦达数小时之久。这下,他们能够明确得知自己部落里谁比较可信可靠,于是部落的规模就能够扩大,而智人也能够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

这种“八卦理论”听起来有点荒唐,但其实有大量的研究结果支持这种说法。即使到了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际沟通(不论是电子邮件、电话还是报纸专栏)讲的都还是八卦。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狮子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

什么意思呢?。对于人类还是许多动物,都能大喊:“小心!有狮子!”但智人就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也就是说,智人能够通过语言虚构一些不存在的东西,但这与撒谎不同。

它叫“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种双重的现实之中。一方面,他们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像是神这种想象中的现实。现在人类更是如此,比如实现共产主义。

这种能力让智人合作的能力一日千里,很快就远远甩掉了其他所有人类和动物物种。

这就是智人脱颖而出的原因,这个观点来《人类简史》,作者是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还出版过《今日简史》、《未来简史》,并成为三部曲。

我看过的第一本突破认知的书籍是人类简史。

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财富,幸福程度,提升认知,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尤其必要。下面的几本书,是我觉得对提升认知非常有帮助的。

1、《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它告诉我们,人类是怎么通过认知升级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的认知在漫长的演化史中发生了哪些深刻的改变,而正是这些改变,才铸就了我们的现代文明。这个让人类站上世界之巅的能力:认知一词,你会在此书中对它重新认知。

2、《世界观》作者:理查德德威特

如果你能啃下它,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不断刷新。现在所认识的世界,你会觉得一切都那么的理所应当,但如果你处在1000年前那个年代,你会觉得当时对世界的理解也是那么理所应当,逻辑自洽,生活其中,你完全没有违和感,为什么会这样?

从这本书中你能深刻感受到人们的认知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突破的,这除了能让你了解世界观的演变史,更能让你反思现在的生活,自己的认知,那些你所坚定不移的知识,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你的认知将在各种观念的冲撞中持续升级。

3、《每个人的商学院》作者:刘润

为什么要读商业类的书籍?

那是因为你无法脱身,你处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你的工作、生活,全部深度嵌入这个商业社会中,如果你不懂点商业知识,你对现在这个世界的认知就会缺失一整个维度,基于对世界的一知半解,你的理解和判断自然就不会准确,这本书全面,浅显易懂。可以快速入门。

4、《重塑心灵》作者:李中莹

表面上看,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它却对人内在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非常具象化的认知,比如情绪、价值观、身份定位、信念、记忆等等,原来你只是知道他们大概是什么,从此你会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理解了这些概念,你就像获得了一把开启大脑的钥匙,你能进入自己的大脑,修改其中的初始设置,开启认知升级之路。

5、《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

这是世界上顶尖的聪明人,首先是个非常成功的基金管理人,其次是个博学多才的聪明思考者,他在《黑天鹅》这本书里主要系统而且颇有洞见的描述了。这本书不太好分类,我觉得必须概括的说的话,就是讲归纳逻辑的。而且我看出了一些相似性,索罗斯没有路径依赖,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和逆向思考,哈耶克和作者本人都是受到了卡尔波普尔寻求反证的影响。

有时候人总是收集支持你观点的证据,而忽视相反的。

这是一本好书,在我读过的书里,我认为可以排进前三名,绝对让人变得智慧和聪明。书中不少地方似乎是在说概率论和统计的问题,不是高深的数学和统计,是样本,抽样方法导致的归纳逻辑上缺陷和偏差(幸存者偏见和沉默的证据),此外就是叙述谬误,大脑天生就是寻找理由的高手,有一句俗语很好的形容了大脑的这种特点-“渴望做一件事,你会找到办法,想放弃一件事,你会找到理由”

值得一说的是,情感对大脑的影响,在你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在人们的言论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互联网就是思想实验的现场,数不胜数,而且最能打动你,让你热血澎湃,启动你的人性机制,绕过和抑制理性思考的,往往都是缺乏逻辑从满煽情、故事、武断的语言。

很多时候你根本无法意识到。

按照本书作者塔勒布的观点,你不要看新闻,他在另一本书《随机漫步的傻瓜》中说过,新闻是噪声,关掉电视机和手机,认真专注的训练自己的推理能力。

还有就是叙述谬误和概括性叙述值得警惕。保持适当的怀疑,不预设立场,让我想到,面试的时候,应该先谈话后看简历。简历里包含了叙述倾向和概括叙述的问题(表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还有简化问题,标签就是典型的简化问题的行为。

由此还想到,对话中保持开放性问题。不要武断,不要随意下结论,不要定性,不要非黑即白,不要二分法,不要封闭,不要轻易的选择立场。而是随着对话的深入保持最后的开放性。面对观点的反应,克服情感的影响。

6、《随机致富的傻瓜》

在这本书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里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列举了很多实例,揭开所谓的“必然结果”的真相,让我们明白:真正主导人生的其实主要是偶然因素。读过这本书,可以启迪你的世界观,明白人生为何不能一帆风顺,也做不到绝对平等。

7、《思考快与慢》

作者是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尼尔 ·卡尼曼。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在谈到卡尼曼的贡献时特别指出,卡尼曼成功的将人类的决策和判断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带到了经济学的研究中。

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决策和判断。从衣食住行的偏好到学校的选择,从个人职业规划到国家政策制定,人类的判断和决策是其中最常见的心理活动,也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而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两次授予给研究人类决策与判断的心理学家,两次获奖的心理学家,一位是赫伯特西蒙,他1978年获奖,另一位就是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赫伯特西蒙第一次证明决策与判断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建立在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情、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他把决策的原则定义成第一满意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最佳选择”,而是建立在人类心理上的“第一满意

选择”。而这个发现,被卡尼曼在书中概括为“系统一”,,而理性的选择被称为“系统二”。在日常生活中系统一的影响更大更底层,而且它还经常出错。它总是不需要启动就自动跳出来工作,而系统二需要你有意识地调动才出来工作。无怪乎,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的最后专门列了一章《人类误判心理学》。芒格是相信第一满意选择的,它总是出错,需要理性来平衡,所以专门写出来防止自己出错。

查理芒格不是理论家,他的身份地位和取得的业绩大家都听说过,我就不多介绍了。《思考快与慢》主要是围绕系统一和系统二来讲的,全篇更多的是着墨与系统一,和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这本书主要不是谈逻辑思维的,而是谈人性机制对决策和判断的影响。

8、《粘住》

这本书很多搞营销的人看,就是讲用什么方式,把要传递的观念、产品等钉入你的脑子里,形成深刻的印象。其中就有讲故事的手段。大家看来现在都知道故事的力量了。创业者给投资人讲故事,上市企业给股民讲故事,自媒体作者给粉丝讲故事,广告人士给你讲故事。还记得那篇广为流传的故事吗,女友和男票掉海里了,男的把女的推落了求生的木板,最后故事反转,男的是为了引开鲨鱼,最后女的为了报仇去学习开挖掘机,挖掘机技术哪家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38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随机推荐

  • 28days化妆品效果如何

    28days化妆品效果不错伊思芙护肤品是是一家来自广州伊思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护肤品,属于作为国产护肤品牌,品牌知名度不高,但也凭其效果赢得大家一致好评,伊思芙护肤品主打酵母臻萃清润神仙水,护肤品质地很水润清爽,上脸不黏腻好吸收,纯天然

    2024-04-15
    48600
  • 什么是芦荟胶?

    在如今的美容市场中,芦荟胶是一种备受欢迎的护肤品。那么,什么是芦荟胶呢?芦荟胶是由芦荟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透明的凝胶状物质。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糖等,对于保护和修护肌肤有很好的效果。在市场上,有许多品牌的芦荟胶产

    2024-04-15
    46500
  • 刮胡啫哩和刮胡泡的区别

    传统的是刮胡膏,也就是刮胡啫喱,不过还需要用刮胡刷来进行起泡的操作才可以使用,而泡沫可以说是直接省去的起泡的步骤,直接喷涂在胡须上便可。当然,因为用刮胡刷起泡后的刮胡膏还是有一定的软化胡须的作用,所以按照功效来说,肯定是刮胡膏会好很多,而且

    2024-04-15
    37400
  • olay祛斑精华液使用步骤,olay精华

    很多女性朋友都钟爱olay,olay旗下有多款护肤品,其中精华是很受欢迎的,其中祛斑精华液是明星产品,也受到女性朋友的一致好评,也是很多人一直回购的精华。olay祛斑精华液使用的时候是有注意事项的,比如使用步骤。有部分朋友是第一次使用ola

    2024-04-15
    46900
  • 身体乳哪个牌子的补水保湿效果好?身体乳哪个牌子效果好?

    身体乳哪个牌子的补水保湿效果好?身体乳哪个牌子效果好?一款好用的身体乳有着非常好用的补水保湿质感,更好的呵护朋友们的身体,带来舒适的滋润体验,我为大家推荐下几款非常好用的身体乳品牌,一起来看看吧。1丝塔芙身体乳

    2024-04-15
    297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29600
  • 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

    俄罗斯9K720 Iskander-MSS-26“伊斯坎德尔”导弹“伊斯坎德尔”导弹(北约代号为SS-X-26)是俄罗斯军队装备的最先进的战役战术导弹。从2005年起,俄军开始采购并在陆军中装备“伊斯坎德尔”导弹。2015年俄军计划装

    2024-04-15
    290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