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因《今日简史》一书成名,本书成为全球超级畅销书。
大约在135亿年前,“大爆炸”后形成了宇宙;大约46亿年前,地球作为原始太阳星云出现;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命有机体;至少在200万年前,出现人类;大约在7万年前,人类启动“认知革命”;大约在12万年前,“农业革命”为人类发展提速;大约在500年前,“科学革命”开辟人类新局面。
书中主要讲述人类经历的三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如何从动物,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大约在250万年前,人类从最早的祖先南方古猿开始演化,在200万年前,古人类的足迹遍布北非、欧洲和亚洲。同时人类由于不同的进化,出现不同的物种,目前有6种人种,大致如表所示:
虽然人类有着不同的兄弟姐妹,依旧有着共同点。 第一、人类的大脑脑容量大。人类大脑容量在早期是一种负担,但是在后期,为高度发达的神经网络提供“软件”支持。第二、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人类解放双手,这样也为人类使用工具提供“硬件”支持。第三、火的使用。在生理方面,让人类可以更多获取食物源,像小麦、水稻,逐渐成为主食。同时熟食也利于消化和吸收,让进食量降低。在环境改变方面,让人类拥有一股力量,在漆黑的夜晚,不用担心野兽的袭击,同时也可以将一片森林付之一炬。
现在的我们,即是智人。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智人何时演化而来,但是大约在15万年前,智人的外貌与现在的我们相差不大。大约7万年前,智人走向了远方,从东非向阿拉伯半岛扩张,很快就征服了欧亚大陆。在此过程中,智人与其他人种如何相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种是“混种繁殖理论”;另一种是“替代理论”。
“混种繁殖理论” 认为智人与其他人种和平相处,互通繁殖,最后成为一个大的混血人种;而 “替代理论” 认为双方是水火不容,甚至会消灭一个种族。两种理论目前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不过后者似乎更符合事实。在古时候征服一座城池,有时会将之赶尽杀绝。在上万年前,智人是否会宽容对手,我们不得而知。约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退出历史舞台;约在12万年前,弗洛里斯人(与上图翻译稍有不同)在岛上永远消失。其中的原因只能在化石中找到蛛丝马迹。最后地球上只有智人唯一的人类物种。
智人在去远方的路上,能够取胜依靠是“诗”——独特的语言。智人的语言不是独有的语言,比如,蜜蜂就会通过舞蹈告诉同伴哪里有花蜜。而智人的语言独特性是:在环境、社会和虚构的概念之间可以传递。这是一场认知革命。
环境的信息传递。 当智人去河边喝水时,其他同伴看到河边有狮子,会就呼喊:“危险,河边有狮子!”这种传递提醒信息方式,在个体之间互相传递,促进智人可以规划、执行集体计划。使智人的群居团体在各种环境中,执行计划更高效,更规范。
社会间信息传递。 智人之间会说说某人的坏话,嚼嚼舌根子。智人很八卦,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却十分有趣。个体之间互相八卦,可以知道自己部落中哪个人是靠谱的,哪个人是要小心的。逐渐使智人个体与社会不断接触,产生关系。从而让智人社会更加具有凝集力,不过这种信息传递规模是有限的,大约是150人。
虚构的概念信息传递。 在人们心中树立一个高大、神秘的形象,比如图腾或神,成为一个部落的象征或具有超人类的力量。这样的虚构故事,让更多人聚集在一起,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认同同一个故事,都是一家人。这样可以促进大量的陌生人协作,创造新事物。语言又可以将虚构的故事代代相传,就像至今我们相信月亮上住着嫦娥一样。
智人通过虚构的故事能够组织大规模协作,逐步开启了认识革命。除了想象的故事,智人也有了行为模式,形成了文化。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变的部分,就形成了历史。不过智人依旧是采集者,智人需要应对气候变化、洪水泛滥,在此过程中,也会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做错事。
采集者的生活不是乌托邦,不是象牙塔,也不会是大同社会,而更多是争夺资源。会发动战争,会有小部分的融合,也会对环境进行大破坏。大约4万年前,智人首次到达到达澳大利亚后,捕杀大型动物,成为最致命的生物,导致整个澳洲食物链重新洗牌。比如,剑齿虎这样的可怕的动物也难于幸免。
总结一下,人类在200多万年前出现,分化出不同的人种,都拥有超大的脑容量、可以直立行走和使用火;智人的语言可以在环境、社会和虚构概念中传递信息,开启人类的认知革命;智人依旧是动物,会发动战争,也会在登陆澳大利亚后,导致物种大量灭绝。
大约在1万年前,智人开始们忙碌于田间,驯化山羊等家畜。智人从采集狩猎生活走向农业村落生活。只需常年努力耕作,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看似人类走上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却没看到这种生活最后的结果。
小麦在1万年前,不过是一种野草,如今小麦全球种植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10个英国国土面积。小麦成为主食后,只能依靠小麦,人类开始从采集者变为农民,除草、防虫、浇水、施肥。一旦遇到了旱灾、虫灾,将会颗粒无收。同时人类定居下来后,人口大量增加,小麦的收成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出生速度,导致大量人饿死。
看似一个“铁饭碗”的生活,成了一场骗局,让人类跳进了陷阱。导致智人犯错的原因是:无法真正知道决定后的最后结果。智人原本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饱的问题,这样一件小事,直接影响人类最终的走向。
采集狩猎的方式有些像自由职业者,比较自由。不过,需要承担不确定性的风险。农业生活就有点像全职工作者,相对比较固定。不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两者没有好与坏之分。如果智人依旧处于采集状态,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场景呢?
当站在十字路口做决定时,似乎没有最好的,只有最满意的。
农业时代将人类的活动空间缩小,时间却变长。采集时代,吃了这顿才会考虑下顿,而在农业时代人类开始预测未来几年的事情,还需要计算家中粮仓的米还能吃多久。这种由农业产生的压力,为社会制度打下了基础。
农民的村落逐渐发展成城镇,最后形成都市,由国王将他们连接成网络。仅靠这些是无法将大规模的人们合作的,还是需要虚构的故事来构建新秩序。人们如何相信想象的秩序呢?
第一、想象重构的秩序与现实结合。 重构的秩序虽然在头脑中,它可以为我们投射一个小房间,与真实世界连接。在这个房间内,拥有自主权。就像我们保护个人隐私,别人进门前,需要敲一下门,哪怕是父母想进来,也得先敲敲门。
第二、想象重构的秩序满足渴望。 人们心中深处藏着内心的渴望,重构的秩序就让人们得到满足。比如,许多人想外出度假,在浪漫主义的倡导之下,旅游一趟会让我们收获更大的快乐。
第三、想象重构的秩序连接人们的思想。 因为想象的秩序不在个人主观想象,而在千千万万人的共同想象和主体之间。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想法的改变而变。比如,一个人说他不相信美元了,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美元全球通用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虚构的故事连接人们现实的世界、内心的渴望,让人们有盼头儿,与心中所想一拍即合。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也不会因为地域的阻碍而被遗弃。
上百万人的合作,需要大量的信息存储、处理,仅靠大脑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是苏美尔人发明了书写文字,令人吃惊的是,人类最早的文本记录的不是法律,不是诗歌,而是枯燥无味的账务。前期文字的作用不是歌功颂德,不是复制语言,仅仅是为了记录数据。
记录的数据越来越多,就需要有专人负责和管理,于是出现最早的文书或会计。这样人类逐步走向了官僚制度。在官僚制度式下,文字才逐渐有了表意的作用,同时阿拉伯数字系统在全球的打通,将所有的数据信息,直接变成数学符号。
计算机的技术的快速发展,只用0和1这两个数字,就可以全人类的信息进行存储,我们的文明就可以数据化,人类文明变为数文明。
在绝大多数社会中,父权制普遍存在,其中的原因不知道,虽然各种理论解释,都不足够成立。
肌肉理论 该理论认为男人比女人身强力壮,依靠强壮的肌肉在农业生产上的优势,转到政治上的影响力。然而体力与社会权力没有直接关联。比如,女奴隶主可以管理强壮的男性奴隶。
流氓理论 该理论认为男性具有爱侵略和暴力倾向,于是,男性在战乱时代主导战场,在和平时代会控制社会。 然而将军或政府官员,更多的是需要组织、合作与安抚,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一般人都认为女性更懂得如何安抚他人,如此以来,女性更适合成为领袖。
父权基因理论 该理论认为男性为了获得女性芳心,会将好胜和积极的基因传递;而女性为了确保自己和孩子能够生存下去,只好同意男性提出的条件,进而将愿意顺从的基因传递。然而,智人是依靠社交技巧来促进大规模合作的,争强好胜的男性如何控制善于合作的女性呢?至今暂无定论。
性别角色在20世纪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在法律、政治还是在经济上都逐渐享有平等权利。现在女性也在职场上逐渐撑起了“半边天”。
总结一下,智人由采集者变为农民,吃饭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智人依靠想象重构新的秩序,促使大规模的合作;智人大脑无法存储大量信息,发明出文字;父权制目前没有合理的理论解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享受平等。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一直处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欢迎留下你的想象。
我看过的第一本突破我认知的书籍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是一本探讨人类历史的著作,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对历史进程的深入思考,对人类社会的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这本书从认知的角度对人类历史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思想价值。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历史的进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解释。他通过研究人类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重要转折点,提出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等概念,深刻分析了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历史认知模式,为我们重新解读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对不同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书中,他对不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三,从哲学的角度看,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意义的探讨也很深刻。他认为,人类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寻求真理和智慧来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这种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也是我们对自我认知和世界认知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变不仅是自然力量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也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他揭示了人类社会结构演变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对认知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提出了“想象共同体”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的运作不仅仅是基于经济和政治等现实利益的交换,也与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信仰和想象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在当代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第二,他对人类进化的认知进行了重构,提出了“认知革命”的概念。这个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它的发生使得人类开始具有了高度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新时代。
第三,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提出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等概念。这些革命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第四,他对人类未来的展望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科技发展、社会制度和环境问题等方面,人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他的思考使得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们制定更加明智和务实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不仅是一本全面阐述人类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本突破认知的书籍。通过对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探索,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模式,为我们重新解读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他的思考和洞见也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以色列人,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是一位青年怪才。
本书花了四个章节讲述了从45000年前至今的智人到人类的演进过程,记录了历史上每个重要的节点。
文里字间透露出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痛恨,每一次文明的演进,都是这种主义的形态升级,生态环境因此遭受破坏,小动物被残酷虐待,甚至人类自己也因为阶级的出现而遭受社会精英的压迫奴役。而这些维护强者利益的“虚拟故事”正是: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消费主义、男性霸权,还有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服务的科学。
时至今日,科学的演进,使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技术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对“永生”的渴望,可能使人类无限制地开发“基因工程”,实现“永远年轻的生化人”计划,一旦实现,社会不公会更凸显,社会阶级矛盾将更加激烈,同时,如果人类将升级成为另外一个物种,也许就是智人历史的终结。
一、认知革命
1、思考
思考的出现,使智人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人类文明开始加速推进。智人日益强大,在地盘争夺中,对比自己强大的尼安德特人实行了“净化运动”,初步反映出智人的好战和暴力基因。
2、语言
而能够“净化”同样是群居,但个体却强于自己的尼安德特人,智人肯定采用了由于前者的写作方式。远古出土的狮头人身雕像可推测当时智人已经拥有抽象思维的能力,由此作者推断智人拥有完全不同与尼的语言系统,区别在于可以交流虚拟抽象事件,因此达成了大规模协作而得以成功。
3、简单文字
有了文字和想象力,智人的合作方式就取决于“虚构故事”本身,不同的故事构成不同的合作方式,也是文明的雏形,故事的改变导致文明地更迭,如法国的“天赐君权”一夕间转变为“人民做主”,这样的文明演进速度就大大地超越了其他所有物种的基因演进速度。
4、大迁徙
人类的大规模迁徙活动,让智人的脚步涉足了全球更多的陆地板块,而这一占领活动的开始,也是人类毁天灭地的生态大破坏的起点。可以从历史考古数据看出,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再到北冰洋,凡智人到达的年代开始,就会上演物种灭绝的惨案,种类之多,数量之庞大,令人触目惊心,称智人为连环生态杀手不为过。
从采集者时代(前70000年-前12000年),造成了第一波物种灭绝;农业时代社区的扩张,造成了第二波物种大灭绝;而今天我们将要面对的,是即将来临的第三波大灭绝。
5、农业社会
进入农业社会后,文明实现了发展,实则个体的生活质量却大大不如从前了。为了繁育更多的后代,使人类基因得以更好的延续,又别无选择唯有此路可走。这就如同当今社会里的人们,看似进入了先进的互联网时代,但工作强度也大大高于从前,没有过去慢时代的悠闲可享,换之而来的是精神焦虑,快乐减少。
可以说,从基因层面上看,人类是成功的;从个人成就而言,人类是失败的。
一些少数没有追求奢侈生活的族群,反而躲过了这一陷阱。他们继续过着采集者的生活,享受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自在的安逸。
在这一时代,被训话的动物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大规模驯化的结果,使其他物种同样在基因上获得成功,个体上十分痛苦。如同人类被小麦驯化,过上了劳累的农务生活。
这其中真正成功的,大概是小麦这个物种。人类和其他物种,都是连带受害目标。
因此,作者提出观点: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一直以来的两方观点,有认为人类迈向繁荣,也有人认为这条路终将走向灭亡。
从后者的观点出发,农业是一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外于这世界,而这一选择亦是不可回头。
6、社会阶级
农业社会的繁荣,社群的规模开始迅速扩张。为了使整个社会有效运作,有序发展,统治者制定了一套虚构的规则,这是法律的雏形。
社会成员从上至下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则,视它为最高行动和思想的指南。
随着代际传承,人们逐渐相信了这些以神的名义造出来的“故事”,用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思想,最终形成了一个个独有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7、文字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量的信息,而此刻的人类大脑已经记录不了如此海量的信息。而文字的出现,为这些法律、制度、记录等提供绝好的载体,成为人类的外脑,保障了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逐渐出现了百万人协作的规模。如古巴比伦帝国。
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建立后,多的人信奉着一套相同的制度,社会阶级也随之产生,禁锢了绝大多数人的世世代代。不公平的制度开始出现,尊贵与贫贱的观念开始根植于意识。
时至今日,现代的计算机出现后,把文字语言延展为两个符号:0和1,现在的人倾向于用数字说话,用数字表达幸福、快乐、发达程度。
文字,本该是人类意识的仆人,而今却反客为主。我们正在用一套不属于人类,机器专用的语言在网络编织梦想,创造出人工智能。
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未知的物种,当他成长为脱缰的野马后,可能会试图消灭人类。
物种的演化成功,看的就是这个物种DNA拷贝数在世界上的多寡。如果世界上不再有一个物种DNA的拷贝,就说明这个物种已经灭绝。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公司身无分文,也就宣告倒闭了。
类似地,像大熊猫这样的公司在破产的边缘岌岌可危。而人类这样的巨头公司则站在了垄断的食物链顶端。
公元前1776年,巴比伦帝国国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人的阶级结构,法典按照阶级制度定义惩罚措施,例如一个上等人杀了另一个上等人的女儿,面临的惩罚是自己的女儿被杀。(同态复仇)
公元1776年,《独立宣言》在美国诞生,核心观念是“人人平等”,例如这段广为人知的段落“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相当于把阶级差异抹掉了。
而作者提出来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对于阶级的观念,其实是人的主观意识,也可以称为“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事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打造一个稳定的社会。
《独立宣言》这样说:我们知道人在生物学上不相等,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信人人在本质上平等,就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而《汉谟拉比法典》同样有话要说:我知道所谓上等人,平民和奴隶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我们遵循阶级原则,也可以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书中提出的观点进一步延伸为“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人们的追求通常会受到想象秩序的影响,比如现如今的浪漫消费主义。
浪漫主义主张人需要积累不同经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主义则告诉大家应该通过买更多的产品来使生活变得更好。
两者一拍即合,于是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就衍生出了浪漫的消费主义这一时代观念。
这种观念一如古埃及法老的夙愿是给自己建造一个梦寐以求的华丽陵墓,现代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至于是怎样的形体和规模,还要由时代说了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