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简史》这本书在2012年出版以后,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在公共场合所做的演讲,都或多或少会去引用这本书上的部分观点,也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称呼自己为人类,而改称为“智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在这本《人类简史》的第一章认知革命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在几万年以前,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是有近亲的。智人只是远古人类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中的一种。最早的人类大约从250万年前在非洲开始演化,随着人口的爆发,部分人从非洲大陆迁徙了出去。然后经过迁徙的方向不同,以及继续的演化后,大约200万年前在欧亚大陆极寒之地出现了“尼安德特人”,在东亚出现了“直立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北京猿人。还有适宜热带环境的印度尼西亚的“梭罗人”,“佛洛勒斯人”等等,也就是说在大约200万年之前,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的人种。当然,这里的人种说的不仅仅是黄、白、黑等肤色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人种那么简单。
所谓的人种的不同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生殖隔离。做一个简单的比喻,马和驴交配所生出来的骡子,骡子因为没有产道就无法进行生育,繁殖从骡子这就断了。所以,马和驴就是属于马科属中的不同种类。还有猫科动物中的各种老虎、猫、豹子、狮子等,鸟科禽类中的老鹰、麻雀、乌鸦、海鸥、等各种鸟,它们都不孤单,它们都有同科目不同种的近亲。说来悲哀,纵观整个地球上,你会发现只有人是没有“近亲”的,因为他们都被灭绝了,被谁?这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智人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一个叫严复的福建人作为大清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回国后,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翻译的非常好,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物尽天择、适者生存!”我们智人在那个上古的莽荒时代里,虽然不是最强的,但智人是最合适生存下来的人。
据很多书里所表述的,尼安德特人就曾经几度击败过我们智人,因为尼安德特人的身体极度强壮,不仅抗寒,而且他们在狩猎的时候,已经开始在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但是,智人在继续进化中,尔尼安德特人却一直是“不思进取”。他们由于自身条件过硬,经常是单独行动,在对抗外敌时也难以组织起更多人。可智人不同,智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会知道要集结起来。所以,若干年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大战,智人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彻底的灭绝了尼安德特人。其他的人种更不是智人的对手,相继都被我们智人所消灭了。
所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能够根据环境而不断改变自身的人。
智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原因在于在智人集团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认知革命首先大家要有一个身份认同的概念,就是我们是同一个人种,跟其他人种是不同的。然后,就是我们智人学会了编造故事。比如一个远古智人在打猎的时候,无意中进入了尼安德特人的领地,被尼安德特人给揍的不轻。回来后,这个智人就开始讲自己如何被揍了,这期中肯定会添油加醋,说尼安德特人怎么蛮横不讲道理了,怎么看轻了我们智人了,等等,以此来激发人类身份认同后所产生的愤懑情绪。这时智人群体因为那个被揍的智人所编造的故事集结起来,他们要去找尼安德特人讨要一个说法,尼安德特人又比较的轴,仗着自己的强大根本不把智人放在眼里。所以,矛盾就难免发生了,之间的战争也就来临了。
其他人种被消灭后,我们智人又创立了图腾、宗教文化。人们因为相信同一个图腾、同一个宗教文化而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渐渐地就形成了部落文明,以及后来的国家的概念。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演化的过程也跟着不同。从东方的封建制到西方农奴制,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现在,全世界的国家又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理念,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哪怕原来本是一个国家,甚至由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被分成了两个彼此仇恨的国家,就像韩国和朝鲜一样。
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开始是因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然后,马克思又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定义资本家是指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可我们现代人对资本家的定义应当是:以资本运作为业,本身参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时雇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拥有剩余价值的人。所以,在马克思眼里,他所认为的资本家就是没有人性的剥削者形象。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眼里,资本家只是改变了剥削的方式,让资本的掠夺变得更加的温和了一些而已。
但是,世间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可以不相信,可也别忘了,存在即合理。万恶的资本主义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发展经济方面,它非常的实用。我们现在虽然仍然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而分成了两大阵营,但随着在“世界经济共同体”以及“全球帝国”演进的趋势下,两者正在取长补短,互相融合。
一匹没有驯服的野马,虽然威力很大,但却因为缺乏方向免不了吃亏或者陷入灾难。一头日夜耕耘的毛驴虽然方向明确却毫无生机和进步。所以一匹好骑手驾驭的骏马才是最好的搭配。国家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否则市场就成了一匹随时会崩溃的野马,虽然增长快风险也极大。也不能过度干预,否则就成了一头毛驴,毫无创新和进步。最好是给予适当的方向性引导,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资本驱动个体利益最大化,政治维护国家利益最大化,对抗与平衡。
经济必然需要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这里。当我们在谈论西方所谓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时,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家都是有原罪的,在市场规律当中,完全自由的市场会放大资本家的原罪,影响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秩序。美国从反垄断开始,其实也在探索这样一条管控与开放互相平衡的经济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特色经济制度的关系非常大。
当然,经济的发展一切都必需是,在人类对未来经济发展持有十足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所以,连接经济发展的这条链条是非常脆弱的。如中途丧失掉了信心,经济发展不仅不会停滞不前,还将会倒退,甚至整个经济体会崩溃。
我们都知道,一般历史书的写作分两种,一种是编年体,另一种是传记体。编年体按照公元纪年,交代时代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传记体则是通过写在某个历史节点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某个人的生平记事,来书写时代的变迁。可是这本《人类简史》的写作方式却不是这样的,书中没有对构成世界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事件或现象的系统叙述和解说,也没有具体去写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尤瓦尔·赫拉利接受采访时,他自己也说过,书中的历史跨度非常大,但是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历史书那样去写,如果那样写这本书的体量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薄了。所以,他写的时候抛出了一个问题后,就让这个问题自己延续下去,不管它延续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等等学科,到了哪他就用那个学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作者特地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做”了许多中国古代历史和名人的例子,不仅如此,他还在基于各国历史不同的基础上,给各国的版本也都下过同样的功夫。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看到的这本书大体都是一样,但书中会选取一部分该国的历史作为例证。足见作者储存的知识量有多么强大。好看、通透,这也是这本书能够畅销世界的原因。
当然,人红是非多,谁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这本书也一样,有人认为太过通俗,有人觉得书中的观点没有解析的透彻、蜻蜓点水就过去了。还有看过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后,觉得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人类简史》因直接从中引用了很多观点。所以,有人说《人类简史》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缩写版。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听看过的人说这本书写的比较生涩、偏学术,没有《人类简史》那样做一个化繁为简的处理。
所以,下次看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我会再来介绍一下这本书,将两者做一个对比。
智人之所以具有横行世界的能力原因就是在7万年前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突飞猛进,有了历史性的进展。基因突变使智人的大脑突然开了窍,他们思考问题和交流的方式变得不同,学者赫拉利把智人身上所发生的这个革命叫做认知革命。
智人的语言并不是世界上的第一种语言。每种动物都有着某种语言。就算是蜜蜂或蚂蚁这些昆虫,也有极精密复杂的沟通方式,能够告知彼此食物所在。那么,究竟人类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最常见的理论,认为人类语言最为灵活。虽然我们只能发出有限的声音,但组合起来却能产生无限多的句子,各有不同的含义。
第二种理论,也同意人类语言是沟通关于世界的信息的方式。 我们的语言发展成了一种八卦的工具。 根据这一理论,智人主要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合作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对于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部落里谁讨厌谁,谁跟谁在交往,谁很诚实,谁又是骗子。
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狮子的信息,而是 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 据我们所知,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
读书笔记第0160天《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2020/05/10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年初图书界的爆款,从前一本《人类简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到这本《未来简史》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作者的野心似乎不小。
一般历史研究者写书都习惯洋洋洒洒,写一个国家的几十年,或者牛仔裤、瓷器、马桶的历史,都可以垒成砖厚,而赫拉利从人类文明发展之前写到人类文明未来可能遇到终结的可能,加起来也才不过两本不厚的书,要不是对自己才华自信到爆炸,就是学术水平有限玩噱头的渣渣。不过看完书,不觉得内容对不起书名,甚至觉得作者聪明地性感,大概就是野心抗得起才华的表现吧。
因为看得开心,完了之后甚至还百度了一下尤瓦尔·赫拉利的照片,虽然不算好看,但在学术界也还不赖。
而上一个让我看完书还饶有兴趣地搜作者照片来看的人是阿兰·德波顿,长这样:
不禁让我怀疑聪明的人是不是都容易谢顶……但愿,不是……
要写《未来简史》其实颇有难度,因为尤瓦尔·赫拉利写的这个议题过于宏大,凭我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很难地道地做出评价,而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谈读后感,又觉得不足以表达看完整本书的感触。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听起来荒诞的结论
直接看全书结论,听起来会有些好笑。赫拉利说:
成功孕育着野心,而我们最新的成就也推动人类设下更大胆的目标。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老、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
这结论在21世纪的今天听起来,不算天方夜谭般的荒诞,毕竟我们现有的医疗技术已经治愈了历史上的黑死病、天花、结核等可怕的瘟疫,也成功地让人类第一次活在对和平怀抱积极而确定的心态、觉得全面战争在大概率上是可以避免的一件事。
我们早就已经成为统治这个地球的主人,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让我们看到控制人类自我命运的可能:譬如基因改造、器官移植等等,长命百岁已经是现实,长生不老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象。
发达地区实现了物质的极大繁盛,这里最普通的平凡人生活都比历史上的君主更美好,而饮食过量带来的肥胖等问题,比吃不饱的问题,更让人担心。
而当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上天入地地改造自然,甚至改造人类自身的时候,似乎同人类想象中那个“神创造人”的神,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未来,似乎并没有听上去这么荒诞。
悲伤的可能是:人生无意义
虽然《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没有上下卷的关系,但还是建议先看完《人类简史》再看这本《未来简史》,这样对赫拉利理论中智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会有所了解。为什么是进化成人类的这期智人从各个不同族群中获胜?为什么农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取代原始人的狩猎生存方式?为什么发展出宗教、政治、帝国以及战争的意义等等。
了解到智人如何从万物生灵中脱颖而出变成如今统治地球的生物,大概才能了解《未来简史》中继续根据这样的逻辑,推到如今的智人可能面临的未来。不过,如果跳过真的要跳过《人类简史》直接看《未来简史》,逻辑本身也足够完整。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几乎花了2/3的部分在写智人发展至今的历史,也即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只是侧重点与《人类简史》不同,简单来说,《人类简史》落脚于智人如何从动物中发展而来形成文明,而《未来简史》落笔在人文主义的前世今生,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人类有什么不同
赫拉利的观点很明确: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是某个神将人类从万物生灵中挑选出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独特意义:
我们所谓的感觉和情感,其实各是一套算法。狒狒感觉饿,看到狮子的时候会感觉害怕而颤抖,看到香蕉也会感觉自己流口水。它在一瞬间经历了袭来的种种感觉、情感和欲望,都是计算的过程。计算结果也是一个感觉:这只狒狒突然觉得涌起一股力量,毛发直竖,肌肉紧绷,胸部扩张,接着它会深吸一口气:“冲啊!我做得到!冲向香蕉!”但也有可能它被恐惧打败,肩膀下垂,胃中一片翻搅,四肢无力,“妈妈!有狮子!救命啊!”……
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单个人的生命是自然算法的结果,人类社会中形成的许多虚实意义同样如此。“多数人认为,现实只有客观或主观两种,没有第三种可能。于是只要他们说服自己某件事并非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贸然认为这件事必然属于客观……然而,现实还有第三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
大概就是,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许多事情本身无意义、无价值,比如金钱、国家、神等等,但整体构建了这个概念并作用于现实世界,它也就产生了意义。所以,
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对我来说,在教堂结婚、在斋戒月禁食或在选举日投票这些行为为什么有意义?原因就在于我的父母也认为这有意义,还有我的兄弟姐妹、邻居朋友、附近城市的居民,甚至是遥远异国的民众,都认为这有意义。为什么这些人都认为这有意义?因为他们的朋友邻居也有同样的看法。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不过,赫拉利说,“经过几十年、几世纪,意义的网也可能忽然解体,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 读历史就是在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并让人意识到,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对他们的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
奴隶制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废了,上帝死了,自由主义在当今最发达的地区得到褒扬:
这正是历史展开的方式。人类编织出一张意义的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真心相信这样的事。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到:人类不是由神创造,而只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可能并没有那么独一无二。在广袤的宇宙中,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的诞生,大概并不是什么神奇而庄严的被选中与使命。No, nothing like that:
现代文化不再相信有这种伟大宇宙计划的存在。我们并不是活在超脱日常生活的戏剧之中,生活没有剧本、没有剧作家、没有导演、没有制片人,而且,也没有意义。就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所知,整个宇宙就是个盲目而没有目的的过程,充满各种杂音和愤怒,但这些都是无意义。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再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一段时间,如麦克白所说的那个可悲演员,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会儿,就再也悄无声息。
……“无所不能”似乎唾手可得,但在我们脚下却有一个完全虚无的深渊。具体而言,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现代文化的力量是历史上最强的力量,而且还在不停研究、发明、发现与增长。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人文主义面临数据主义挑战
人文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在上帝已死,在关于帝国与国家与集体的所谓宏大计划只是一种虚构故事以后,人文主义提出人人拥有独立的自我与自我定义的人生意义,主张从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出发,遵从自我内心的选择。“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可是,人文主义的征程并不顺利,即便是在二战以后逐渐壮大并小范围地在世界某些先进地区占领先机之后,短短几十年,却又再次遭遇危机:
大概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过于迅猛,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里增加的对自我认识远远超过过往千年。所以,哪怕是大写的人刚刚树立起来,很快就遭遇挑战——人文主义的基础所认为的人的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因为顾客和选民,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他们表达自己的立场,可是他们的立场,在大多数顾客和选民中,都不是出自他们独立自由意志推算的结果。
对自由主义来说,想要有意义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而且只能唯一。而这个前提,目前看起来越来越不可能。
赫拉利用了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述自我(narrating self)来做解释:“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但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结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所以,分娩的疼痛会被新生儿带来的喜悦而忘记,让女人们生完一个孩子之后,仍旧愿意继续生孩子;战场上的残酷体验,会被战争中的荣耀和胜利结局安抚,换来一个战士的英雄与光荣——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戏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算法的终极胜利
写到这里,作者的思路已经很明确:智人发展出统治这个星球的文明,并不是由于神创造了我们,挑选了我们;而人类社会发展出的一整套意义体系,其意义是被赋予的意义,而非来自其本身,因为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宇宙,暂时都没有发现意义;最终,我们遗憾地看到,不仅人生没有意义,而且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者想象中拥有的独立自我,可能也并非事实:
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力量来自生物学的洞察,而非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认为,生物就是各种算法。如果生物的功能真的和算法大有不同,就算计算机在其他领域大展神威,仍然不可能了解人类,引导人类的生命,更不可能与人合而为一。 一旦生物学家判断生物也是算法,就等于拆除了有机和无机之间的那堵墙,让计算机革命从单纯的机械事务转变为生物的灾难,也将权威从个人转移到了算法网络。
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不再不证自明。我们学会调节内心声音的音量之后,也得放弃对“真实”的信念,因为我们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节开关。把脑中的噪声关掉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前提是要能让我听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真正的自我”,又怎么决定该关掉哪些声音、放大哪些声音呢?
……人文主义的戏剧,多半是以某个令人痛苦的欲望展开。例如,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可两家却是世仇,于是双方都非常痛苦。科技对这种情节的解法,就是确保让我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欲望。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服个药丸或是戴个头盔,直接把那些对彼此造成不幸的爱意给消灭掉,不就没事了吗?
将来,如果吃颗药丸就能戒掉我们的欲望,如同割离某种身体病痛一般,那么我们如今定义中的人类,是不是其实也就不付存在了?
尽管我们自身为人类一路走来的辉煌骄傲万分,认为我们主宰了自然,并将主导人类自身的胜利,但似乎,按照这种逻辑走下去,真正胜利的,并不是人类,而是算法——人类超脱动物,是进化算法的胜利;而当我们发明了机器的算法,并将它用于物质世界与人类自身的时候,机器算法就主导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恐怕只是进化中的一个阶段,如同已经灭绝而恐龙,千百年后引人好奇,但也毕竟,成为历史。
未来究竟会怎样?
没人能预测未来。至少在未来来临之前,没人能判定谁对未来的预测究竟是否正确。尤瓦尔·赫拉利只是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梳理了从过去到现在的逻辑,再顺着这个逻辑,往前走一步看看未来。
这个逻辑听起来正确,那么未来便有这种可能性。但同时随处蕴藏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逻辑推导下的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只是,人类被机器所取代的担忧已经存在了很多很多年,从我小时候看的科幻读物,到当年火遍世界的《黑客帝国》到如今科学界的认真讨论。虽然这一天如今仍未到来,但这种可能性在与日俱增。
不过,大概也不必太悲观。如果技术发展够快,我们可能就是第一代老了能换掉老去的器官,换掉老去的皮肤继续活个几百年的人(当然,大概还是得有钱),而就算未来的阶级是靠有钱人能老了换心脾肺不死,没钱的人只有普通人的人生,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人类社会又不是哪一天实现过绝对的公平与平等;如果没那么快,就更简单咯,留给下一代操心去吧。
书中说: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其中某些路比较宽、比较平坦,路标比较明确,所以也是比较可能的选择。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选了一些完全出人意表的道路。真正最知道当时情况的人(也就是活在当时的人),正是最看不出历史走向的人。所谓的当局者迷就是这样吧。对于整个智人的历史来说,是有发展和演化大趋势的。性别差异,有种姓制度,有肤色不同,衍生出各种阶级制度。我作为局中人,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从那个角度衡量我。我就是历史长河中渺小的一滴水,但是必须折射出自己独特的光芒。我有自己的独立的选择,做的每个决定都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不管我最终的做法是趋同于大众,还是特立独行。人生一瞬,但是我活过自己的生活。我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但是我也不愿意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顺流直下。
广阔的非洲大草原,生活着羚羊和狮子。
清晨,羚羊从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跑得比狮子还要快,不然我会被咬死。此时,狮子想的第一件事是:我一定要跑得比最慢的羚羊要快,否则,我可能会被饿死……许多羚羊成了狮子口中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老弱的狮子跑着跑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上述羚羊与狮子赛跑的故事中,那些被吃掉的羚羊或待毙的狮子,只是遵从了亘古不变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指的就是生物互相竞争,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来。
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也提出:约在7万年前,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全新的语言沟通,一跃达到食物链的顶端。
书中用四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提供了一个充满哲思的全局视角。
一、 认知革命:思考的胜利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动物之间也依靠语言沟通,只是它们的语言相对简洁,智人的语言是经过大脑思考后的语言描述。
比如,猴子对同伴报警时会说:注意!有狮子。所有猴子就会停止活动,马上爬到树上。
狮子在哪?是现在有狮子还是狮子已经过去?这些描述狮子具体的内容语言,猴子是没有的。
比如,人类对同伴报警时就会说:今天上午,在附近的河湾,看到有一只狮子正在靠近,而且,我一个人难以应付,需要我们大家合作,大家准备好利器,一起制服狮子。
为什么动物与智人的语言相差如此之大?
因为,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的动物,智人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的2%~3%,但大脑的能量消耗却占了25%。而其他猿类大脑的能量消耗大约只占8%。智人需要大量食物来维持大脑能量,这些食物补给提供了人类大脑的发展。
语言的演变、智力的提升,需要时间赋予、需要基因转变。历史就是,在当时看来毫不明显的事,在日后就会在某个节点出现转折。7万年前智人的基因突变,奠定自然界不容动摇的领主地位。
二、 农业革命:担忧“未来”
作者认为农业革命虽然让智人有了固定食物、有了稳定居住、有个家的概念,但带来的不是轻松的生活,反而是更加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 小麦从种子到收割,需要经历一系列农作过程,人们丧失了游牧时的自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种植小麦是纯粹地靠天吃饭,干旱、洪涝、虫灾等问题,只能依靠上天的安排。人们开始担忧“未来”,丰收时担忧未来,歉收时更加担心未来。
当时智人担忧是生存的“未来”,现在的我们担忧的是不一样的生存“未来”。 我们,吃饱、吃好已不成为问题,科学的进步,促使我们加快跟进时代的步伐。市场经济的今天,个人能力为第一要素,终身学习是担忧“未来”的首选,孩子的教育更是投入巨大,鸡娃、内卷相继出现;年轻人的工作压力无处排解,啃老、躺平也逐渐显现。
“未来”来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凭借认知想象的世界,努力与停歇是个人选择,社会发展会继续前行,活好当下就是对“未来”最好的回报。
三、 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金钱“信任”
作者提出,公元前的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家”概念的秩序,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以及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人类创造的“信任”系统中,金钱,跨越了几乎所有的文化鸿沟,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极度宽宏大量,手段又灵活无比,让数百万的陌生人能够合作各种贸易和产业,人人成为虔诚狂热的信徒。
基督徒和穆斯林,虽然各自的信仰不同,但他们使用的货币是互通的,原因在于,宗教信仰的重点是自己相信,但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无数别人相信就演变成了“我相信”。
国内盛行的网上购物,彼此相隔数千里,购物人依旧可以放心地把钱付给对方,凭借的也是“信任”,卖货人和购物人心中“信任”是某网、某宝,某网、某宝心中也“信任”银行。 这种基于“信任”而达成的赢利合作遍布全球。
四、 科学革命:自主创造
作者认为,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3、取得新能力,尤其是发展的新科技。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的”。他对不知道的领域充满了敬畏。现代科学希望获得新知的方式,就是依赖数学逻辑能力,通过观察、采集数据,记录、整理、提炼出全新的理论。
比如,以前的电闪雷鸣,在先人眼中就是雷神发怒的表现,需要人们上供乞求雷神息怒,但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次放风筝的实验中,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风筝实验把雷神推下神坛。
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就是科学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
西班牙女王资助哥伦布远航,才有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并以此迎来巨大收益,反观葡萄牙国王的小心谨慎,就失去了此次投资的最好机会……
人类在经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后,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需求,消费主义应运而生。 现在,各类新奇产品不断推新,人类在接受新科技的同时,出现了选择焦虑,被动消费随之而来,实用不再是第一需求,享受越居首位。“努力工作,享受生活”成为现代人的理念,科技越发展,内心越困惑,快乐成为奢求。
总之,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已经从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演化为能够自己创造和设计生命的“上帝”,这就是《人类简史》的副标题“从动物到上帝。
人类走向何方,无人知晓,历史终将会验证它的必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