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今日简史》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日简史》读后感1在古代,区分贵族和平民的因素是拥有土地的多少;到了现代,拥有生产工具的多寡,产生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听起来,没有半点平等的味道。
但就在最近这一二十年,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巨大平等效应,已经深入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网购、团购、共享服务等,让大多数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之外,还让你我感受到了持续的平等感。这种无差别的错觉,似乎在向你我呼喊:“平等正扑面而来。”
然而,事实真的像你我感受到的这样,简单清晰吗?不是的。作者反而认为,21世纪可能会产生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底层原因,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
最近几年,哪怕你不关注科技类新闻,大数据这个概念恐怕你也不会陌生。相信你也见证了,拥有海量数据的科技公司,到达的市值,一浪高过一浪。“拥有数据就拥有未来”这一结论,呼之欲出。
这就是你我身处的21世纪,数据的重要性已然超越土地和生产工具。数据的控制权,变成了科技巨头们争相追逐的香饽饽。目前数据巨头们的商业模式如出一辙:靠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和娱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再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主。
只是现在,数据巨头们更加看重的不再是广告收入,而是他们在赚取广告收入的同时,不断获取的数据。最坏的结果是,长期来看这可能使你我不再是用户,而变成商品。
长期来看,只要取得足够的数据和运算能力,数据巨头就能代替你我的大脑,来为我们做出更合理的选择,甚至直接操控我们,甚至可能重新设计生物或无机的生命形式。
先不说未来,就连当下也有相当人群,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毕竟,付出一点个人数据,不用排队就能享受到那么多便利,一般人几乎很难抗拒这种免费的得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选择断开网络连接,保险机构就会拒绝投保,雇主就会拒绝雇佣,医疗机构也会拒绝提供服务。在健康和隐私的这场大战中,健康应该会轻松胜出。
于是,所有可能预见的情形,最终归结为一个问题,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作者坦言,这可能需要所有律师、政治家、哲学家甚至诗人,一起协作解决。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在不影响个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你我或许也可以加入其中,参与讨论,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日简史》读后感2这是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是说人类社会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他自己给出的解决之道,首先是提出当下存在的问题。
由于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崛起,可能未来职业淘汰的速度会更加快速。10年淘汰一个岗位将成为常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下一代,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成为关键。
大学里刚学会的技能,一毕业可能对应的岗位就消失了,都来不及找相关的工作就已经失业了,难道要学生再到学校里在学习几年,不又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嘛。这样的情况下,掌握某种具体的技能就变成了次要的,而对世界的理解和与人沟通的一些软技能将成为关键。学校和家庭应该更多地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解决事情的能力,要远远胜过某项具体的技能。
现在你所见所闻的一切,各大科技公司都努力的把它数据化,变成了喂养AI的粮食。到未来,最了解你的可能不是你自己,而是AI算法。越了解你,就越能控制你。AI成为了下一个全球性的宗教。
避免这种结果,每投入一美元,一分钟来提升人工智能,就应该同样投入一美元、一分钟来提升人类意识。但很遗憾,目前对于人类意识的研究和开发并不多。我们对人类能力的研发,主要都是为了满足目前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迫切需求,而不是为了让人类在很久之后仍然是一种保有意识的生物。
书中很大篇幅都在说宗教,因为之前人类史大部分时间是靠宗教来统一社会思想,强化国家(我们)这个概念的。但是现在,宗教的功能也在慢慢退化,变弱,甚至成为了人们嘲笑的对象,由此更大的问题凸显出来:人类未来靠什么获得价值的肯定,获得生存的意义?
基本上后半本书都在说这个事情,还是建议各位阅读原著,本人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参透其中的道理。只能说下我自己的大致理解。
不管是一神论还是多神论,都是人类想象出来的故事,编织出来让广大百姓信服,统治者和宗教合作成为了宗教经典著作的解释者。这也导致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分化成了不同的宗教,产生激烈的冲突,例如:东正教,还有印度众多的宗教。到了现代,通讯发达,信息以光速传播,各种宗教也越来越没办法解释一切,那么这些信徒又该何去何从?有人提到了自由意志。
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人类有“选择欲望的自由”,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最终作者给出自己的答案:了解真正的自己。
我们可以学学人类学家、动物学家和航天员。人类学家和动物学家会在遥远的岛屿待上好几年,面对各式各样的疾病和危险。航天员也得花费好几年来接受艰苦的训练,好为危险的太空探索做好准备。如果我们愿意为了解异国文化、未知物种和遥远的星球付出这么多心力,或许为了了解心智,也该付出同等的心力。而且,在算法为我们做出所有决定之前,人类最好尽快了解自己的心智。
尤瓦尔赫拉利的三本书,结合了历史、生物、政治、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的形成,目前存在的问题各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些预测,最重要的是给出的一些方案和看法。我们平常人可能没有像作者一样具有这样的学识,但是可以从作者的观点中时刻提醒自己:这个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地方,它脆弱无比。环境危机、社会危机很有可能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节能环保,提升自身认知,同时还应有全球意识。
《今日简史》读后感3一本书怎么才能称的上好书?评判标准有很多。此时此刻,本人的评判标准是:我有很强烈的愿望想跟大家推荐它(确切的说应该是它们)——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今日简史》,《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后两本书之前就已经拜读,当时看完就觉得惊艳。今天在飞机上读新鲜出炉的《今日简史》,那种当初看前两部简史的欲罢不能,恨不得鼓掌喝彩的感觉又回来了。
俗话说:有了快感你就喊。现在我感到好爽好爽,必须吆喝一下。推荐大家去购买阅读,五星好评。
爽完后,冷静下来。我尝试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本书为什会让人感觉爽。作者博古通今,看问题的视角很宏大,且独辟蹊径,具有大智慧,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读,似乎是上天之神派来的写手。
他让你看明白了很多过去看不到或者看不明白的事情,而且极有深度。如果我们的聪明是天生的话,那么,智慧则属于后天开悟。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经常会让你有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感觉。在这恍然大悟中,我们可能在智慧之路上又前进了那么一点点。
发之前再想想:其实作者讲的很多都是常识。只是我们平常人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很难发现这些常识。
补充个题外话: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和海量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的互动互联。手机上的各种软件占领我们的闲暇时间。这是一把双刃剑,我这里想说说不好的部分。那就是很多人(包括我)已经很少有时间进行阅读和深度思考。而飞机上,反而提供了一方净土。没有网络,不能打电话,不能吹水。这个时候反而有时间去阅读,去思考。
反过来想,我们是否应该有意识给自己多创造这样的环境?
《今日简史》读后感4最近被《今日简史》这本书颠覆了世界观。
原来我所生活的人类社会,充满虚构的故事,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意义也是靠人类最擅长的,靠说故事支撑起来的。我原以为”往外跑“就能冲出小盒子,但其实还是会有更大的盒子。
国家、货币、宗教、企业这都是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多人相信了便成”事实“,即使有小部分人不相信,但只要还生活在这个圈子也离不开它。科学是用数据说故事,如果追溯起来,科学起源于宗教,因为最初的科学研究就是教会拨款的。
目前世界各地区越来越和平,并非智人变得”善良“了,而是自从有了核武器,战争就成了一种高成本低利润的交易。相比以前的战争,胜利方能拥有的战败方肥沃的土地和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而现在的国家,使经济高增长更多是无形的科技技术,例如:硅谷真的有摸得着的矿产吗在未来数据的争夺比土地的争夺更具诱惑。
别小看智人擅长说故事的本领,正因为会说故事才能使智人成为目前世界的主宰。智人在原始时代从来都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和猛兽搏斗取得胜利的,而是靠团结。关于讲故事,最早是部落的神话,使部落的智人有共同的信仰,能组织合作和接受分工,共同维护部落的安定。
人生不是虚构的故事。
《今日简史》读后感5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关键。前半句是一个大坑,或许也是你我在成长过程中曾掉进去过的思维的坑。
成长过程得到教训,那个当下的自己会反感,接着可能会反思,完成了这两步,也就为自己种下了谦逊的种子,越早越好。
后半句也曾在你我的成长过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悠久的历史文化确实值得你我自豪,谈起上下五千年和那些伟大的发明的那个当下,产生优越感也是人之常情,唯一的害处就是一叶障目,忘了这原本是个谦逊的民族。
以自我为中心是个大坑,也是天性的一部分,庆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谦逊来破除这个迷信。类似的窘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大半的家庭矛盾几乎都是这样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智也很容易被扰乱,忘了什么更重要,无疑是沟通更重要,而不是证明自己的正确,或者看到别人犯错,自己正好站出来指责,以此来强化自我这个自以为正确的中心。
戒掉自我为中心之后,也就离谦逊更近一步。慢慢地,我们知道了鼓励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朋友找你沟通大概率是需要你的鼓励来推他一把,主动寻求沟通也是放下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如果你也遇到此类情形,多给出一点鼓励就好,这样也会让你收获愉悦的心情。
非暴力沟通更是训练自己谦逊品质(耐心)的绝妙方法。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世俗化和犹太启蒙运动让许多犹太人接纳了非犹太人邻居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步从来都是在开放心态之后,不开放很容易坐井观天,这已经被太多史实证明过了。作为最聪明的犹太人,有骄傲的资本,也曾因为骄傲被残忍地杀害,之后放下骄傲,转向谦逊之后,我们知道了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现在我们又被本书作者的视界感叹和折服。
本就厉害的存在,还学会了谦逊,将会爆发多么巨大的能量。在所有形式的谦逊当中,或许最重要的就是在神的面前谦逊。每种文明下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长期传下来的信仰和美德,敬畏之心说的就是在各自的神面前的谦逊吧。
有了这样一份谦逊,哪怕粗茶淡饭,也是能活出自己的人生的,这就是谦逊的力量,多看看史实中那些谦逊的例子吧,这也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活法。
《今日简史》读后感6《今日简史》这本书单看标题就让我感触颇多,“今日”的故事或在进行或未发生,怎么就已经成为“历史”,开始立传了?其实不然,历史一般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实,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溯过往,我们会发现历史亦是一种对当下的映射。也就是说,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有了整个人类过去的关于文明的传承、积累和进步才得以缔造我们当今的世界。简单地说,这本书就是作者以史为鉴,立足当下,透视未来,从历史的经验性中去解读21世纪的人类命运大议题。
首先梳理一下该书的结构,五个章节,21个议题,探讨了当今世界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涉及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颠覆性认知,民族、宗教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战争与恐怖主义威胁带来的生存挑战,生活在“后真相时代”的我们如何寻找真相以及如何做出改变应对挑战并更好地生存下去。这些话题可以归结于科技颠覆、政治挑战和个体价值的冲击和重塑三个维度,尽管很宏大,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但都与我们休戚相关,值得我们去重视。
书中的精彩内容无须更多赘述,且稍作分析并浅谈几句体会吧。身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去谈论人类命运的相关议题,当然要聚焦于人本身。21世纪会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代,尽管各种社会问题浮出水面,但科技的日新月异还是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再加之大数据革命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似乎有种错觉,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来得不真实,社会很浮躁,周围的一切都让人迷茫。大众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加之媒体的催化作用,使集体陷入“情绪在前、事实在后”“认知在前、真相在后”的困境。于是有了“后真相”一词,它作为传播学概念,意思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并没有一个现成固定的答案,但显而易见还是要唤醒本能的自我意识吧。尽管当今社会制度下的自由民主具有局限性,人们内心尚存对于自由的渴望,渴望作出些改变,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诚如作者所说,做决定再艰难,仍要选择自我讨论而非自我压制。
历史的发展是非线性上升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转折和改变,时代变革需要每个个体做出自我改变,再反馈社会,推动进步。所以,愿彼此尊崇自己的内心,选择改变而非墨守成规。
《攻壳机动队》真人版与95动画版在文本和文本呈现上的异同
写这篇文章前特意看了一下豆瓣和知乎的评论,果不其然,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一堆原著党狂喷,说这是对押井守的侮辱,片子一文不值。
我承认,纵向来看它确实难达动画版的高度,但那种过度情绪化的低分我难以接受,就影片质量而言,7分绰绰有余。
接下来我们以《攻壳机动队》真人版和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为蓝本,详细分析动画与真人改编的优劣。
空间
相较于95版动画,真人版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便是对空间的呈现。
在实拍**中,通过深焦镜头和运动镜头,更容易展现空间真实,更何况还有3D技术的运用。
而对于二维动画来说,平面画纸体现纵深感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押井守另辟蹊径,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呈现空间的真实与混乱。
二者孰优孰略呢?那要看这种“形式”是否对“内容”的呈现有所帮助,甚至有如神助。
真人版所呈现出来的未来都市确实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漫画的高度还原也值得称道。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真实与虚幻,自我认知的迷茫,还有那四处弥漫的孤独感,说实话,没有呈现出来,空间也只是空间而已。
看完之后不会有什么影响深刻的画面,这一点上《银翼杀手》虐它一条街(哎,作品最怕比较)。
而95版动画,在《傀儡谣》的配乐下有大段大量对环境的描绘,不仅体现了类似实拍片的真实的空间感。
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空镜,人物在空荡中看似漫无目的行走,城市混乱杂糅的信息,让观众产生怀疑,一切那么真实又那么虚妄。
符号——镜像
真人版仍有对镜像的采用,但更像是一种“拿来主义”,还只拿了一点。
而95动画版则有大量的镜像,有玻璃中素子的影子,水面上倒映的飞机,甚至还有城市中与素子一模一样的女人。
这种符号似乎有点多了,如同《攻壳机动队2》里,精心雕琢过的台词,但还是在为主题服务,都在暗示了人类对于自我认识的矛盾。
符号——鱼眼
如果记忆没错的话,真人版里没有鱼眼镜头的使用,这是动画的优势,也可以说是艺术**优于好莱坞商业片的地方。
95版中有大量主观镜头的鱼眼视角,属于极端的广角镜头,与人们眼中的真实世界的景象存在很大的差别,以此把观众本身熟悉的第一人称视角陌生化,来加强主题。
符号——定格
定格应该是动画的特例了,虽然目前**中也常常采用,但多用于幽默的呈现。
但动画不一样,通过定格反而将那种压抑悲伤的情感,不断膨胀,但就是收着,闷在心里。
最经典的莫过于EVA薰的死亡,全长64秒单桢静止定格画面,看过的知道我在说什么。
95版包括之后的无罪,对于镜像,鱼眼,定格等符号的使用都是在为主题服务,真人版则疲于讲故事,流于表面。
人物
人物呈现上,我并不认为真人版差到哪里去,很多人说除了女主其他人没有立起来,拜托,别拿TV版和**比好吗!
**的时长决定了人物刻画只能针对主要人物,你以为是电视剧啊,四五十集尽情刻画。
还有看了《攻壳机动队2》的跑过来说真人版里巴特不够丰满,《攻2》中以巴特为主角,他要不丰满,押井守真的可以去领便当了。
在同文本情况下,动画在人物刻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95版中有许多素子睁大眼睛直视镜头的特写,并且从来没有眨过,其他人物也是这样,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
“我们看镜子中的自己的脸时,盯的时间长了,会发现这张脸变得很陌生。”同样,当我们盯着人物看时,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不由自主发出疑问“她还是人类吗?”“我们如何定义?”
真人版选项用的是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动不动将人体分解,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看到的到底是人还是机器。
真人版里有个细节是,人物机械面甲摘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眉毛抖动,还有什么是造不出来的?
文本
终于到最关键的地方了,这是真人版被骂的最惨的地方,同样也是我们重点论述的地方。
真人版的故事和主题的设定,将它拉到了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水平,几乎是被95版吊打,谁也救不了它。
真人版从久世出场,复仇模式开启就已经进入深渊了。
活脱脱变成了一出寻找记忆,复仇救赎,个人英雄的主流大片,本质上与超级英雄没什么两样。
它聊的还是美国的普世价值观,人文主义,从素子最终留下来的选择就可以看出。
而95版,包括无罪,原版漫画,立意要高得多,讨论的东西更深。
如果说真人版的容量是湖,95版的容量则是海,一个仍执着于人的个体,而另一个讨论的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归途。
押井守从“人文主义”走到了“数据主义”,人类最终将从智人走向智神,恰如素子摆脱肉体进入网络。
但动画并没有直观地表达出这种观点,更像是人文主义向数据主义过度中,人类的迷茫挣扎。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详细论述过这个问题,人何以为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达尔文的进化论摧毁了“灵魂”,如果灵魂是进化出来的,则它的“不可分割性”“永恒性”与进化本质相违背。
而以生物算法为基础的数据主义则毁掉了人文主义,“人类从升级版的大猩猩变成了放大版的蚂蚁。”
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生物链的顶端,因为人类具有灵魂,心灵,自由意志。
可在生物算法看来,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存在灵魂和心灵,而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生物电流刺激神经元罢了。
那么,人类和动物有什么差别?都是算法罢了,不过是低级高级之分,换句话说我们连自己有无自主意志都不清楚,又如何断定狗没有呢?
记忆被篡改的司机和混混与狗有什么区别呢?
相反,在《攻壳机动队2:无罪》里,狗比改造过的人更具有生命力。
导演借“傀儡师”之口发出了自己的疑问,亦或是警示。
唉,脑子要炸掉了,这个系列蕴含的东西远远超过“娱乐产品”所具有的。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说实话,要说看懂了,那是假的,这更像是一个宝库等待我们继续挖掘。
最后提一下的是,真人版里寻找母亲的情节,有人吐槽这是“小蝌蚪”找妈妈。
但是结局既然是素子留了下来,那这个情节便是必须的,“母婴连结”是人类及哺乳类动物共有的元素。
如何证明“我”是个人类,而非机器,目前最简单的办法难道不是追根溯源?
感觉自己又开了一个大坑。
一篇文章还不足以解释这个系列,应该还会写文章来聊这些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每样东西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交织连接。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事物的思路,从整体性出发,横向纵向深入研究。
如今人工智能已方方面面深入到人类社会中,其研究方向不该只关注其特定功能和目的,AI研究迫切需要这么一个“洪堡时刻”,研究者用模仿研究动物行为的思路来研究算法,把算法和社会互动当作一种整体性来理解。
我们对AI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这就好比我们不能用草履虫的结构特点,就断言生命的高级阶段也不过如此。毕竟,AI的发展目前依然处在非常基础的阶段。
技术的更迭是不可避免也无法停止,但它有可能偏离我们的初心,因为AI的出现,让人们与AI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而这种深层的互动,就会让原始的初心发生改变。所以,想要技术按照特定的轨道发展或按其特定的方向发展,就需要不断的用新的思维框架来思考AI给我们带来的那些隐藏的慢变量及带来的影响。
“AI来了,有思想的人生并不会因此而黯然失色,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要说人对技术发展前景的推测,除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做出的关于神人的判断之外,最颠覆性的认知,就是KK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提到了关于技术元素的概念。
在KK看来,科技其实是一个人格化的个体。它就像一个物种,有成长的过程,有需求,有性格,还有明确的使命。科技将整合所有的物质,构建更复杂的生命,走向宇宙的终极规律。
2022年,我读了以下书籍:
1、 《禅思密言》,作者:蒲松龄
2、 《林海雪原》,作者:张爱玲
3、 《死亡诗社》,作者:斯蒂芬·金
4、 《不良人》,作者:沈从文
5、 《哈利·波特》,作者:J K 罗琳
6、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7、 《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
8、 《羊脂球》,作者:屠格涅夫
9、 《死亡笔记》,作者:大冢有彩
10、 《狮子、女孩与魔法师》,作者:伊藤拓司
望采纳
过往的回忆因社会的沉淀而改变,是指社会对某种习惯、观念或规则的累积沉淀,从而引发社会的改变。这种改变更多是一种渐进式的积累,通过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共识的形成,逐渐嵌入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中。这种改变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人的认可和共识基础之上的,从而消解人们对某些观念或规则的反抗情绪。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的沉淀是一种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回顾,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社会沉淀产生的改变往往是持久和根本性的,提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最近的一个月,终于给自己留了每天30分钟固定的读书时间,能有这么一段安静的阅读时光深感欣慰。
这次读完的是一本叫做《人类简史》的作品,初观书名,“简史”二字让人霎时联想到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同样以简史作为名称的作品,想必也会非常优秀,通读全本过后,发现本书不愧为“人类简史”其名。作者从各种新颖的角度剖析了智人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又不失风趣的将这段百万年的人类光阴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自己想以一种粗浅的方式大致将本书的内容加入自己的见解梳理一二。
万灵之长,并不特别
对于现今的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基本同属于一个人种。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世界上不是应该大体分为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吗?然而只要两个个体能够产下可生育的下一代,就说明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现今几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归属于智人(homo sapiens)的分类。然而我们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样独特且唯一,在最开始的演化过程中,智人甚至并不是唯一的人种。
在智人出现的历程中,地球上在各个地区存在着多个人种,智人既不是出现最早的,也不是身体最强壮的,甚至不是脑容量最大的。造物者就像一个蒙眼酒醉的画家,随意的泼洒着能触及的一切颜料,而这些颜料所堆砌成的一幅幅画作就是一个个独特而随机的物种,而智人只是在这个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我们经常所提及的“进化论”,其实应称作“演化论”更为贴切)
智人的崛起
智人在自然界中,个体的力量相较于大象鲸鱼来说非常羸弱,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力量羸弱的物种,却在今天成为了食物链顶端的王者,这主要归功于两点。
第一点就是智人学会用火“烹调”食材。智人的脑容量虽然很大,但是大脑也只占身体总重的2%-3%。然而这样小的一部分,在身体休息不活动时,大脑的能量消耗却占了总体的25%,大脑是一个极度耗能的器官。然而,生的食物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进行消化,而利用火烹调过的食材更加容易被肠胃消化吸收,食用烹调过的熟食,让智人消化获得能量的时间,以及肠胃消化食材所消耗的能量都大幅减少。智人的大脑因此能获得更多更及时的能量补给,这使智人能够在往后的生活中利用大脑充分思考并创造奠定了可能。
第二点就是智人能够通过语言和想象描述虚构的事物。一般的物种,诸如鸟类猿猴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语言可以向同伴示警,在危险出现时提醒,甚至通过语言进行合作与配合。而智人的大脑因为拥有更充足的能量供给,得以创造出更加神奇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是复杂的并能够探讨和认知虚构事物的能力。普通物种的语言,只能够描述现有存在的事物,这样往往只能够将很少数量的同类聚集起来,因为过多的同类(统计上超过150个个体),单纯依靠描述现实存在的事物,很难达成共识(会受地域与认知的影响),行动无法统一,这样的群体力量往往有限。而智人的大脑与语言能够描述和理解更多虚构的事物,诸如地理位置,时间,货币,规则,国家甚至神祇与信仰。这样富有创造力与虚构事物的语言,能够让更多陌生的个体,迅速团结到一起,这样的群体有无限的力量,也就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智人通过更高效更富创造力的交流方式,形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数量众多、配合默契的群体,这让这个群体变得无坚不摧,无往不利,甚至其他的人种(尼安德特人、直立人、鲁道夫人等)都被我们征服和取代。
“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在自然界确立了超然的地位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发展延续。人类最开始都是以采集与捕猎为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开始了解食物以及原物料的特性与知识。随着这些知识的逐渐积累,一些人类开始尝试着从野外采集捕猎某些食材到在特定的位置饲养种植食物。而当人类在尝试中逐渐驯化出小麦和山羊等农作物和家畜的时候,一部分人类的生活习惯开始发生了改变。因为能够在某地稳定的种植与收获,这部分开始放弃了最初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开始形成村落并永久的定居下来。这部分人开始产生出对于土地的意识,并逐渐束缚于土地之上,这样选择农耕生活的人类其生活活动范围比采集者缩小了很多,但他们为了找寻食物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有了更多的个人时间去思考,农耕者开始逐步考虑更多“未来”的规划。
对于未来的担忧,往往是生存的忧虑,人们便会有意多囤积一些食物与物品以备不可预测的未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更多需求的产生,人们逐渐自发的开始了交易。而交易的产生,便逐渐演化出方便交易的等价货币,记录交易内容的文字,以及管理交易与人类行为的规则律法。
敬畏与信仰
随着人类的聚集,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文化,社会秩序与阶级。而正因为这些都是想象的产物,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就会越难维持,这时候,宗教便应运而生。
宗教本身是一种人类规范及价值观的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宗教认为世界上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而且并非出于人类的想象和协议。以这种超人类的秩序为基础,宗教会发展出它认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而能够推而广之的宗教所信奉的超人类秩序必须普世皆同,不论时空而永恒为真。它还必须坚定地将这种信念传播给大众。并且往往一些帝国的掌权者本身会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巩固自己对于帝国的统治,这也是后世常说的君权神授,甚至更有国教的概念诞生。
很多宗教的起始,都是泛神论,也就是万物皆有灵,一草一木都存在神灵。后期逐渐演化出具体神的样子,也就是多神论的诞生,不同的神各司其职,信众在干不同的事情时会向对应的神祈祷。而由多神论逐渐演化出一神教和二元论的观点,即在众多神之中有一个至高的全知全能的存在,或者宗教信奉的本身只有一个全能的神灵,而二元论即是世界上有善恶,甚至有专门的善神恶神之分,这样人们就有了为善的信念,也有了除恶的目标。至于之后的宗教发展,是一种兼收并蓄的过程,就如基督教现在所呈现的样子这般,信奉一神论的上帝,相信二元论的魔鬼,崇拜多神论的圣人,还相信泛神论的鬼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类在不断探知世界的过程中,慢慢开始承认了自己的无知,这种直面无知的意识,促成了人去继续探索发现以及敢于否定先前认知的勇气。在承认无知之后,科学便慢慢诞生了,科学本身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而科学的真谛就是获得新知,方式便是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值再以数学工具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理论,而理论的诞生往往会促成新的科技革新与发展。
就如同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将三大运动定律,以一种简洁的充满数学之美的公式进行表达,让人类逐渐意识到,也许大自然只是一本用数学语言写就的书,而某些章节甚至可以总结出某个明确的公式。正是这种对于能够探知并了解宇宙万物的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科学,投身科学之中。
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在探索过程中无数的资源也随之发现,在这种高额的甚至不可估量的巨大回报诱使下,越来越多的帝国自上而下或者自上而下,将资金倾注到科学研究与探索发现的事业上,以谋求更多的回报。在这样的投资发展下不但促成了科学大踏步的进步,也逐渐形成了“信用”与资本主义的概念。
信用与利益驱使的机器
在古代,金钱往往只能代表一些“实际存在于当下”的物品,这与创业的概念无法兼容,因此也就很难促进经济的增长。直到现代,基于对未来的信任,人类才发展处一同新的系统,才终于有办法跳出这个困境。在这项新系统中,人类发展处“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信用”可以帮助我们预支未来打造现在,即用未来的收入来投资当下,这样会带来很多新的商机与可能。而这张的“信用”创造了信贷;信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正因增长我们更信任未来从愿意提供更多的信贷。这仿佛是一个会越滚越大的饼,而其中一些人坚信“这种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于提高产量”,而这种信念就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经济增长就是至善。因为正义、自由甚至快乐都必须依赖于经济增长,这也致使了很多资本家为了达到经济增长不择手段,甚至以剥削底层劳动者的形式来获取最大化的收益。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诸多机械甚至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我们仿佛挣脱了上帝束缚我们的诅咒,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金钱去享受生活,甚至拥有了支配这个世界的力量。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逐渐变多,甚至能够通过基因技术克隆生命,在那一刻,我们仿佛拥有了打开那最绝魔盒的钥匙,从此成为了创世者,能够理解并创造一切。
然而人类最本源的追求还是快乐,在研究中,一些能够获得快感的化学成分被发掘出来(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等),那么如果快感就是快乐的话,是否人类已经能自给自足,亲而一举地实现这个最终的目标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人类存在的本身还是否有意义呢?人类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人类是不是只是一种低等的碳基生物,只是作为未来硅基生物的一种过渡物种?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将要面对的未来。
PS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先生,以短短400多页的文字内容将智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生动的实例配合着独到深入的见解展示在世人面前。徜徉于文字之中,除了无比感叹身为人类是如此幸运之外,还深深感受到赫拉利先生对于人类这个集体的忧虑甚至对某些盲目自大行为的嗤笑。
然而无论是忧虑也好嗤笑也罢,都透露着他对整个人类社群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身而为人的一种大爱,这种爱有归属,有忧愁,有迷惘。也许犹太民族本身,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劫难就先天具有更多对于世间万物规则的洞察力,对于42岁的赫拉利先生来说,这样一部描述人类的书籍,真的可以说有一些超智与先觉了。
本书其实给我最大的思考,还是人所存在的价值本身。对于我而言,人的最终诉求,可能是一种通达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得道的状态,这种的状态下人与世界是相融的,不分彼此的,不需要渴求外物即可做到自得其乐,就如同佛家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即放下、勘破、自在。
PPS也非常感谢译者林俊宏先生,将本身以中文的形式以东方的哲思将书籍的内容呈现出来。
《人类简史》([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vw8-W6M9_AlV8pHjM1FzQ
提取码:cd3e书名:人类简史
作者:[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宏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1
页数:440
内容简介: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作者简介:
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
他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在学术领域和大众出版领域都有很大的兴趣。
他的《人类简史》一书让他一举成名,成为以色列超级畅销书,目前这本书已授20多个国家版权,在历史学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根据图书改变的课程上传YOUTUBE后风靡全球,拥有大批青年粉丝。写书,视频课程之外,他还开设有专栏。
**《最后的城堡》里提到,千百年来,城堡的基本构造都没有改变,由地点、屏障、驻军、国旗构成。
第一,地点,可以居高临下俯视所有领土的地点。
第二,屏障,高墙厚壁,用来抵挡猛烈的正面攻击。
第三,驻军,受过训练且勇于杀敌的精锐部队。
第四,一面国旗,告诉子弟兵,“你们是士兵,而那是我们的国旗,誓死捍卫我们的国旗”。最后高挂国旗,在众目所及之处飘扬。
然后,一座城堡就构建完成。
这座城堡与其它城堡唯一的差别在于,其他的城堡建立是为了抵挡外敌的侵入,而这座城堡是为了把我们囚禁于此。
对城堡基本构造的解释是基于物质形态基础上的解释。这部**还赋予了“城堡”一个新的解释:作为军人的一种自我认知,应该受到人们的捍卫和尊重,不能被随意践踏和羞辱。
**讲述了战功卓越的艾尔文将军,因违背总统命令,坚决不肯从波那地撤退,选了一组人去搜捕当地军阀,不采信可靠消息情报,埃尔文将军的侦察队在凌晨三点进入村庄,八人被逮捕并遭处决。他因此受到惩罚,被投入军事监狱。但是他对监狱长不尊重犯人、操纵犯人的行为很是反感,为了维护犯人作为军人的自我认知的自由和尊严,他在监狱招集了一批军队(即监狱囚犯),推翻了监狱长的统治,但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在号召大家,为推翻监狱长统治而发表的一番演说,非常感人:
**中最后的城堡寓意军人的自我认知,也可以理解为,在失去人身自由时,一种自由选择的自由意志。最近新出的热书《今日简史》是由《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写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人类命运大议题,不禁让人思考,在大数据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当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比我们自己选择作出的决策更优秀,我们是否该放弃自己的选择,而去相信大数据做出的选择呢?
如果选择了把数据做出了选择,那我们,引以为豪的所谓只有意志,自由决策,可以说是人生而为人的最后领土,又该如何去捍卫呢?
对这个疑问比较理想的一个解释是:人工智能是基于逻辑的算法,而人类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因为不同的故事背景,而做出自相矛盾的非逻辑选择,而这部分恰恰就是机器,和算法不能替代的,这,可以理解为是人类最后的领地。
这样讲有些可笑,这本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漏洞,反倒成了人类特性不可被替代的存在。
说个相关的题外话,科技发展且运用于生活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今天去寄快递,可以直接通过一个微信小程序下单,下单时要输入寄件地址,它可以直接扫描上的文字,识别出收件人,收件地址以及电话号码。
我感叹于这些先进的科技渗透到我们生活各方面的同时,也不得不认真地去思考,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生存下去而不会被淘汰?
为这些人卓越的思想而折服,有感而发,又晚睡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