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有307万字。《人类简史》的全称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其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讲述的历史从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到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从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到烈火烹油的科学革命。《人类简史》填补了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即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
《人类简史》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一本现代创作的历史类著作,于2012年首次出版,作者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演化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人类的历史。赫拉利认为生物学限定了人类活动的极限,而文化则塑造了在极限以内所发生的事情,历史学科则是对文化变迁的记录。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将从石器时代至今天智人的演化历史分为了四个阶段:认知革命(约公元前70000年,智人演化产生了想象力,出现能够描述故事的语言)、农业革命(约公元前12000年,农业开始发展,智人开始驯化动植物)、人类的融合统一(人类政治组织逐渐融合统一为一个“全球帝国”)、科学革命(约公元1500年至今,出现了现代科学)。
《海的女儿》的推荐原因:因为从读海的女儿中可以得到一个原理,告诉我们要大胆的追求,不畏惧。无怨无悔。小美人鱼为了王子的幸福,宁愿自己化成泡沫,从中,还告诉我们,作人一定要心地善良。
在小人鱼身上,充分体现了耶酥基督的受难精神。道成肉身的基督是神、人之子,具有神和人的双重特性,他遭受各种磨难仍坚持向世人传播福音.直至舍命以完成救赎。
小人鱼的身份也像耶稣一样复杂,她曾经有着鱼类的外形和人类的思想,既是鱼又是人,或既不是鱼又不是人,在爱的召唤下,变成泡沫一步步飞向天堂.此时她既是人又是神。
艺术特色:
安徒生出身贫寒,地位低微,于少年的时候,便展露出不凡的才华,为丹麦有钱的绅士所收养,供他教育,小人鱼对人类的向往,便是安徒生对贵族权势的羡慕。
为了进入高等社会,他像人鱼一样每一步都如行走在刀刃上,安徒生置身权贵却格格不入。他抵挡着嘲笑、诽谤和侮辱,忍受内在的痛楚,寂寞与失败等精神痛苦,像小人鱼一样为世间所不容。
更具自我写照色彩的还是爱情描写,安徒生赋予小人鱼勇敢追求爱情却最后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毁灭,这与他一生的爱情悲剧有关,安徒生终生末娶,把自己对意中人爱而不得的情感深深埋藏在心里,正因为这种感情埋藏很深。
最后起了突变,终于以海的女儿的形象展露出来,所以小人鱼不是一个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有真实感情做基础,小人鱼对爱的执着,可以看作为理想而自强不息,在艰难中奋起的精神动力,也正是安徒生的自身写照。
许多人感到困惑,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什么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
事实上,正如“教育越进步,对学生的要求就越高”一样,社会的进步,对年轻人的要求也越高,这就是压力的来源。
要有这样的体会:小学数学题越来越难,初中学生的英文水平越来越高,高考难度也越来越大。教育学的发展,学生的水平的提高,为了保证区分度,考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日益增加的考试难度,反过来又加剧了课业竞争,学生的压力。
进步的“悖论”
在过去的两年里,许多人讨论了内卷问题,即年轻人的学历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努力,但是从结果来看,付出越来越多,幸福和成就感并没有增加,甚至没有增加。
努力和进步,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压力,这就是进步的悖论。
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找到。30年前,大学毕业生是人才;20年前,大学毕业生是人才;10年前,211成为隐形门槛;这两年,985毕业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高等教育入学率越来越高,这是教育的进步,但毕业生的增加导致僧多粥少,好工作越来越难找到。类似地,在一个企业中,随着员工平均工作效率的提高,员工的竞争压力也越大。平均60分时,70分的员工日子滋润,还可以升职加薪;当平均水平均水平均水平提高到90分时,80分的员工成为吊车尾,有最终淘汰的风险。
这种“进步悖论”现象,还能推广至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就认为,历史上人类农业革命的真正本质,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依托农业革命,土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人类族群得以扩大;但相比采集时代,个体牺牲了饮食多样性和更灵活的作息,生存质量反而下降了。
存量财富凸显
年轻人的压力也与横向比较有关,特别是不同的人,背后有不同的家庭。
例如,同样两个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收入相当高,但是一个家庭全额出资买房,一个人支付房租,存款。不考虑其他开支,两个人只有房租、房贷开支上的差别,才能快速在财富积累上拉开差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不平等的,但正如托马斯·皮凯蒂所说,不平等本身不一定是坏事,重要的问题是判断是否正当,是否有存在的理由。年轻人之间这种因家庭背景而产生的差距,有哪些合理的原因呢
理由是经济的发展。与贫发展程度越高,积累的库存财富越多。库存财富可以代替传达,使家庭背景在年轻人竞争中的作用迅速扩大。90后经常羡慕70后,70后有类似的家庭,成长于经济开拓期,机会多,人生的邂逅都是自己奋斗的。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00后自称焦虑家庭,彼此之间的差距很大:00后,一线城市有几套房,一部分人几乎不能在一线城市买房。经过二十年的上升,房子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横穿的墙壁。另外,经济增长放缓时,增量财富的创造速度下降,库存财富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强调。
例如,在经济下行期间,许多人的工资收入下降,但房东的租金收入可能不会下降。此外,财富可以流动,当国内增速放缓,机遇减少时,也可以跨境转移,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幸运的是,社会有自己的调节机制。库存财富的比例越来越高,会影响社会公平性,引起库存财富调整的需求,例如现在房地产税的呼声越来越高,遗产税也会提高日程。
等“考上大学”再说
相对于中国的年轻人,许多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似乎压力不大。学习他们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一剂良药吗
我恐怕学不了。表面上看,发达国家年轻人没有压力,背后是福利社会+不平等加剧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发达国家积累了足够多的存量财富,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用努力就能实现。而经济发达的国家则增长缓慢,增量财富有限,存量财富世代相传,不平等性加剧,许多年轻人的上升通道被锁住,努力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不断加剧的不平等,不但学不会,而且还会引以为戒,必须借助政府调控之手,在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在这个福利社会背后,是发达国家百年积累的财富,不想学也可以学,需要足够的本钱。根据《21世纪资本论》的统计,1900-1980年间,全球70%-80%的商品和服务产出都集中在欧美,2010年的比例甚至高达50%。中国的人均GDP在2019年已经超过1万美元,但是从财富积累,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们仍在前进。特别是这两年中美大国之间的博弈,竞争加剧,不是放松的时候。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像对孩子的教育,小学很苦,中学很苦,为什么父母不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因有升学竞争,不务正业考不上985。何时才能放松一下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告别低级平台竞争。
当今国际竞争,我们或许正处在一个高三、大国博弈的关键时期。此时如释重负,又一夜回到解放前,因为不能参加高等教育,高中毕业与初中毕业,并无本质区别。
也许没有道理,但现实生活的游戏规则。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我们想要的,不是暂时的快乐。就是持久的幸福。学习推迟满足感,等你考上大学。
生命以负熵为食
物理中有一个“熵增加定律”,即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也就是说,除非有外力作用,系统总是从有序到无序。例如,缺少清洁的房间会积满灰尘;缺少组织管理,必然会出现混乱状况;甚至宇宙作为封闭系统,缺少外部能量的输入,必然走向死亡。同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需要个人付出时间与精力,以对抗混乱。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一种压力。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年轻人的压力促使社会继续进步。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大多可以归结为经济压力:在一个心仪的城市里,买不起房子,工作乏味,不敢辞职,管不住自己,甚至连灵魂都被现实所束缚……这些问题,本质上是经济不自由,无法潇洒地说走就走。但问题是,还有哪些人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无忧无虑
对熵增加定律,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引用过一个例子,就是生命的负熵。食品是一种负熵,生命体在食物中对抗死亡;学习是一种负熵,生命体在学习中对抗无知。压力也许也是一种负熵。这就是经济不自由所带来的压力,也是我们追求经济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努力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