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马是古希腊著名的行吟盲诗人。他收集整理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巨著。
2、伊索是古希腊寓言作家,著有《伊索寓言》,其中《农夫与蛇》、《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篇目十分著名。
3、旧译《天方夜谭》的《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4、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八世》。
5、《艰难时世》、《双城记》的作者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
6、拜伦的《唐璜》是19世纪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7、雪莱是19世纪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诗人,其代表作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8、《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笛福。
9、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其代表作《简·爱》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她与妹妹艾米莉·勃朗特(著有《呼啸山庄》)、安·勃朗特(著有《艾格妮斯·格雷》)在19世纪英国文坛大放异彩。
10、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著有《牛虻》。
11、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是《社会契约论》、《新爱洛绮斯》,长篇教育小说《爱弥儿》,自传《忏悔录》。
12、《伪君子》、《吝啬鬼》的作者是17世纪法国(国家)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
13、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是雨果,其代表作是《悲惨世界》,通过主人公冉阿让、芳汀和珂赛特的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和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幸。
14、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红与黑》。
15、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最擅长描写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代表作是《人间喜剧》(恩格斯说这部小说给我们提供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其中《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作品影响巨大。
16、福楼拜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
17、大仲马、小仲马是父子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基度山伯爵》和《茶花女》。
18、法国作家都德的代表作是《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19、《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的作者是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0、《国际歌》的作者是法国的欧仁·鲍狄埃。
21、《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他还著有传记文学《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
22、歌德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诗人,代表作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剧《浮士德》。
23、席勒是18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
24、茨威格是奥地利(国家)著名作家,代表作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赞颂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品质。
25、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被誉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其代表作《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2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代表作家是薄伽丘,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否定了教会的禁欲主义道德观。
27、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是塞万提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辛辣地讽刺了风行一时的骑士文学。
28、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代表作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
29、易卜生是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30、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到匈牙利(国家)诗人裴多菲的诗作《爱情,自由》,其中一首《格言》历来为人称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31、《二六七号牢房》的作者是捷克(国家)的伏契克。
32、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33、果戈理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死魂灵》,喜剧《钦差大臣》。
34、“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的形象,其代表作是《前夜》、《父与子》。
35、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其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作为疗救社会的良药。
36、契诃夫是俄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其代表作为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第六病室》;剧本:《海鸥》、《樱桃园》、《伊凡诺夫》。
37、高尔基是前苏联(国家)伟大的文学家,代表作《母亲》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
39、法捷耶夫的《铁流》被誉为“纪念碑的小说”。
40、巨著《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41、《草叶集》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作品集。
42、美国杰出作家马克·吐温,著有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被誉为美国文学的幽默大师。其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
43、《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幽默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最后一片叶子》、《麦棋的礼物》被选入课本。
44、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其主要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的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老渔夫与大鱼苦斗的故事,因主题的深刻,为海明威赢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45、日本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川端康成。代表作是《伊豆的舞女》、《雪国》。
46、《吉檀迦利》的作者是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还著有《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诗集。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外国文学常识(一)史前神话
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古希伯莱神话:《圣经》(新旧约翰全书)
3、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二)、希腊罗马时代
1、散文
《理想国》(柏拉图)《诗学》(亚里士多德)
2、戏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
3、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
(《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三)中世纪文学
1、骑士文学
2、意大利文学 但丁(1265-1321)《神曲》
(四)、文艺复兴
1、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薄迦丘,著有《十日谈》
2、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
3、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
4、莎士比亚,英国的伟大的戏剧家。他写了三十多个剧种。其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惠叶》《威尼斯商人》都长演不衰。
(五)、古典主义 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悭吝人》(阿巴公)《伪君子》(答尔丢夫)《唐璜》
(六)、启蒙文学
德国: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阴谋与爱情》(剧本)
法国:孟德斯鸠《波斯人札记》 卢梭《忏悔录》
(七)、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 拜伦《唐璜》(诗体小说)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雪莱《西风颂》(诗)《致云雀》
法国: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美国: 惠特曼《草叶集》(诗集)
(八)、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斯汤达《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法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法
莫泊桑《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法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英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俄
果戈理《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俄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俄
契柯夫《第六病室》《套中人》《变色龙》俄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美
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美
(九)、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法
高尔基《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童年》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列宁》前苏联
奥斯林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法捷耶夫《青年近军》《毁灭》前苏联
赫希俄德:教谕诗《工作与时日》,828行,以诗人对他弟弟的教训为主要内容,谴责贵族,歌颂人民,它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神谱》,最早一部描写宇宙的形成诸神的谱系与斗争,使许多神话得以保存下来,成为研究神话学的史料。2,前八世纪到前六世纪,奴隶社会时期。抒情诗:女诗人
萨福,第十位文艺女神,萨福体。寓言:《伊索寓言》,动物寓言之父。3,前6世纪到前4世纪,奴隶社会全盛时期。成就最高戏剧。4,前4世纪末到前2世纪中叶,希腊化时期。新喜剧。
古罗马文学3个时期:1,共和国时期文学(前3世纪—前1世纪)2,奥古斯都时期的文学(前1世纪后期—公元1世纪初),屋大维:黄金时代。“三大诗人”维吉尔:《牧歌》,牧羊人独歌或对歌,《农事诗》教谕诗,《埃涅阿斯纪》第一部文人史诗,歌颂罗马历史。贺拉斯:《歌集》抒情诗集(含讽刺诗),《诗艺》文艺论著。奥维德:《变形记》神话辞典。3,帝国时期文学(1世纪—467年),悲剧:塞内加。
古希腊神话:源头的源头。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宇宙的起源,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日常生活),英雄传说(半人半神,体力过人,智慧超凡。赫拉克勒斯、泊尔修斯、伊阿宋、忒修斯)。基本特征:神人同形同性,想象丰富奇特。前奥林匹斯神系,后奥利匹斯神系:12主神(宙斯-众神之主,赫拉-天后,波塞冬-海神,哈得斯-冥王,德墨忒尔-大地女神|农神,阿瑞斯-战神,雅典娜-智慧女神、女战神,赫尔墨斯-神使,阿波罗-太阳神,阿尔忒弥斯-新月神、猎神,阿佛洛狄忒-爱与美之神厄洛斯-小爱神,赫淮斯托斯:火神、匠神)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西班牙、主要情节: 堂吉诃德的3次游侠经历。主要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滑稽可笑、幻想与现实、目的与结果、真实形象和骑士形象、具有戏剧性,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满怀理想、知识渊博。桑丘·潘沙他是作为反衬堂吉诃德先生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书中堂吉诃德在游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抨击教会的专横,揭示人民的困苦。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
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1590—1600:背景在莎士比亚盛世,基调为乐观开朗,成就有诗歌,两首长诗、154首14行诗、历史剧,表达政治思想(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歌颂开明君主,反对专制暴政)、喜剧《皆大欢喜》《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为歌颂友谊爱情、表达人文主义理想。写出“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是为有名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第二时期1601—1607,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基调悲愤阴郁,主题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就: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雅典的泰门》,悲剧的创作特色: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性格悲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语言形象生动丰富。 第三时期1608—1612:基调平静和谐,主题是幻想和调和矛盾,成就有传奇剧《暴风雨》
《哈姆莱特》:主要内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人物形象哈姆莱特忧郁,优柔寡断,多疑。艺术特征:情节生动丰富,人物个性化,语言生动感人,社会生活的广阔性。
莫里哀:英国。风俗喜剧《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讽刺喜剧《唐璜》(贵族)《恨世者》(贵族集团)《吝啬人》(拜金主义),幽默喜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司卡班的诡计》。创作特点:直接嘲讽现实,刻画典型集中概括夸张,与民间艺术关系密切(民间闹剧),采用日常语言创作。 《伪君子》:五幕剧。达尔杜弗:伪善,贪婪(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狠毒,教会贵族阶层的虚伪、恶德败行。桃丽娜:机智、勇敢、冷静。
歌德:德国,创作成就: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剧本《铁手骑士汤欣根》历史剧民族自豪感,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与绿蒂。烦恼无望的爱情、等级的偏见、小市民的自私守旧。《浮士德》:天上的序幕,靡菲斯特与上帝的赌约,浮士德的书斋生活、世俗生活、政治生活、古代生活、事业生活。思想内容:书斋生活是寻求知识、否定;世俗生活是寻求爱情,悲剧;政治生活是寻求功名而失败;古代生活是寻求古典美,虚幻的;是夜生活是寻求理想,寻求人间乐园。浮士德: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体现人类新兴资产阶级中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由否定-肯定-否定过程,善与恶的对抗。艺术特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象征手法的运用,矛盾对比的运用。
拜伦:英国。《恰尔德·哈洛尔的游记》,希腊、西班牙、滑铁卢战场、意大利,反专制争自由争取民族独立。拜伦式英雄:拜伦笔下一类英雄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叛逆与忧郁的矛盾性。长诗《唐璜》诗体小说:唐璜在欧洲各国的游历,思想内容:揭露批判各国专制制度,谴责侵略战争,批判上流社会,对自由的热爱,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决心,肯定美好真诚的爱情。唐璜善良真诚勇敢,随遇而安,冷漠,逢场作戏。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背景广阔场景多变情节丰富,抒情插笔的运用。
雨果:第一时期(1820-1827)政治上思想保守,文学上深受夏多布里昂影响,诗歌多为歌颂歌德之作。第二时期(1827-1848)政治上资产阶级自由派,文学上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1827年,《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宣言,文学主张:美丑并存,美丑对照。戏剧《爱尔那尼》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小说《巴黎圣母院》。第三时期(1848-1885)政治上共和主义者,文学上创作辉煌,政治活动:反政变起义-被迫流亡-普法战争回国-巴黎公社帮助社员。文学创作:诗歌:《惩罚集》政治讽刺诗集《静观集》抒情诗高峰《历代传奇》史诗。小说:流亡期间,三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人与自然搏斗的史诗《笑面人》底层人民,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史诗性质。
屠格涅夫:俄国。成名作:随笔集《猎人笔记》,代表作《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契诃夫:俄国。中短篇小说《第六病室》《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
欧亨利:美国。《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篇藤叶》《麦琪的礼物》欧亨利是结尾:
司汤达:法国《红与黑》标题含义:时代背景,红代表拿破仑时代、黑代表封建教会统治下波旁王朝复辟时代;生活道路上,红代表红色军装,黑代表黑色道袍;预言场景,红代表不详,黑代表死亡。于连,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反抗、伪善、妥协、反抗,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法国《人间喜剧》三大主题:贵族的衰亡《古物陈列室》《农民》,资产者的发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第一代资产者《高利贷者》,自由竞争时期第二代资产者《欧也妮葛朗台》,垄断时期第三代资产者《纽沁根银行》),金钱的罪恶(毁灭人性,破坏良心,毁灭感情破坏家庭《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毁灭社会破坏国家《幻灭》)。《高老头》:1819年冬,巴黎,伏盖公寓;人物:拉斯蒂涅,高里寞,伏脱冷,鲍赛昂夫人。思想内容(如何体现人间喜剧主题):金钱的罪恶,金钱关系,高老头的惨死,伏脱冷的被捕,鲍赛昂夫人的隐退,拉斯蒂涅的堕落反映野心家的成长历程,鲍赛昂夫人隐退反映贵族的衰亡。
狄更斯:《双城记》三个世界:压迫者世界,被压迫者世界,理想世界。理想人道主义,警示世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穷人》小人物,四大代表作《白痴》《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受生活所迫而犯罪,受罚于宗教的信仰,向暗无天日的社会妥协。艺术特征:情节紧张,富有戏剧性;独特的心理刻画,双重人格、梦境、意识流、病态心理;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对话性、各自独立不相融合。
托尔斯泰:俄国。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思想内容:宣扬托尔斯泰主义(博爱,勿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揭露批判暴力机关、司法制度的黑暗,教会的虚伪,贵族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资本主义对农村的冲击。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上流社会的虚伪,渥伦斯基的情变,安娜自身的弱点。
易卜生:挪威。社会问题剧:特点:讨论法,追溯法,心理刻画细致深刻。四大问题剧《青年同盟》《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玩偶之家》。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英 国
莎士比亚(1564–616)著名戏剧家诗人。文艺复兴:是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化革新运动。代表作: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
笛福(1660–1731)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1667—1745)) 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
拜伦(1788–1824)浪漫主义诗人 长篇政治讽刺诗《唐璜》
雪莱(1792—1822)浪漫主义诗人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长篇小说《艰难时世》、《双城记》。
萨克雷(1811–1863)长篇小说《名利场》
夏洛蒂·勃朗特(姐)(1816–1855)
艾米丽·勃朗特(妹)(1818–1848)长篇小说《简·爱》,长篇小说《呼啸山庄》
哈代(1840–1828)长篇小说《苔丝》又名《德伯家的苔丝》
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人,1876移居英国,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苹果车》
柯南道尔(1859—1930) 《福尔摩斯探案》
法 国
拉伯雷(1494–1553)长篇小说《巨人传》
莫里哀(1622–1672)喜剧名作有《伪君子》、《吝啬鬼》和《唐璜》
司汤达(1783–1842)《红与黑》
巴尔扎克(1799–1850)九十作部作品收编为《人间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创作之一。
雨果(1802–1885)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极出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大仲马(1802–1870)《三个火枪手》(即《三剑客》)、《基度山伯爵》
福楼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
都德(1840–1897)代表作《伯林之围》、《小东西》
莫泊桑(1850–1893)短篇《羊脂球》;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部长篇,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
罗曼·罗兰(1866–1944 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
德 国
歌德(1749–1832),诗人、剧作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席勒(1759–1805),诗人,剧作家《阴谋与爱情》
海涅(1797–1956),诗人、政论家《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意 大 利
但丁(1265–1321)叙事长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但丁被恩格斯称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薄 伽丘(1313–1357)短篇小说《十日谈》,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
歌 尔 多尼(1707-1793)喜剧作家。一生写有250多部剧本,代表作有:《女店主》、《一仆二主》。
俄 国 (前苏联)
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
果 戈里(1809–1950)戏剧《钦差大臣》、《死魂灵》,果戈里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屠格涅夫(1818–1883)长篇小说《父与子》;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2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瓦)。《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拿坡仑入侵俄国为题材,描写俄国人民反抗法军的斗争。列宁称它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契诃夫(1860–1904)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是俄罗期唯一一个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高尔基(1868–1936)长篇小说《母亲》(主人公:巴威尔和尼洛芙娜)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母亲》是人部“非常及时的书”。
法捷耶夫(1901—1956)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 国
惠特曼(1819–1892)代表作《草叶集》。他是美国最伟大的民主诗人。
马克·吐温(1835–1910)短篇小说《竞选州长》、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品特点:幽默讽刺见长,多用民间口语。
欧·亨利(1862–1910)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
海明威《老人与海》(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的斗争。)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 它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
塞万提斯(1805—1875)(西班牙作家,代表作是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易卜生(挪威作家。著名剧作《玩偶之家》被称为是“妇女独立的宣言书”。主人公娜拉。)
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古者》、《雪国》、《千只鹤》)
泰戈尔(印度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沉船》、诗集《吉檀伽利》。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戏剧知识
一、戏剧定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把中国的戏剧按“现当代戏剧”和“古典戏剧”两种来讲。
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定义要点:
1、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戏剧文学)
2、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二、戏剧分类:
(1)、表现形式的不同:话剧、歌剧(《白毛女》、《蝴蝶夫人》)、舞剧(《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睡美人》)、诗剧、歌舞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从情节主题的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场合的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三、戏剧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戏剧本身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幕到另一幕,一场到另一场,也许一晃就是十年二十载,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转一圈,就可以表示他从福州来到了北京,他在舞台上把剑一挥,也可以表示他指挥了千军万马,尽管我们观看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所以演出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冲突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因此,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A、什么是戏剧冲突?
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体现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冲突。(让学生从学过的剧本中举出各种例子)
性格冲突又因为人物个性、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
B、戏剧冲突与社会矛盾的联系和区别
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矛盾,又比社会矛盾更集中、更尖锐、更激烈。它们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
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看看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把握剧本的情节.
(3)、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和舞台说明。
“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2)、人物语言:包括独白、旁白、对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脚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文学体裁的分类 各种文学体裁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地表现在形象塑造、组织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各种文学体裁由于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效能,因而使得它们彼此相互区别开来。历来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为了研究、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规律、特点,以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发展,不断地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归纳分类,于是出现了一些文体分类的理论、著作。历来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标准,因而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我国最早的分类法是两分法,即把文学体裁按有韵无韵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但是,“五四”以来国内最常见的分类法则是两种:一种是“三分法”,一种是“四分法”。
“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从亚理斯多德到别林斯基都是采取这种分类法。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早就明确地指出:文学模仿现实有三种方式,“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①。这是“三分法”最早的说明,所谓“像荷马那样”指的就是叙事(史诗)类;“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指的是抒情类;“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模仿”指的就是戏剧类。亚理斯多德以后,西欧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都沿用这种分类标准。例如,贺拉斯(公元前65一前8年)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当他说到“用什么诗格来写”时,实质上也是按亚理斯多德的说法分成三大类。②波瓦洛(1636一1711年)就谈得更加明确,他在《诗的艺术》中,专章地讨论了被他看成是“次要的诗类”的抒情作品的写作,文专章地讨论了所谓“主要的诗体”悲剧、喜剧同史诗作品的写作③,同样是采取了“三分法”。到了别林斯基(1811一1848年),“三分法”这种分类标准就得到更详尽、更充分的说明。别林斯基不但明确地把文学体裁划分成史诗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而且研究它们的各种具体样式及其演变,认为“诗只有三类,再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了”④。
依据“三分法”,叙事类指的是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刻划人物性格,借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的思想观点渗透在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中,“一切内在因素深刻地渗入外在因素,以致这两方面——内在的和外在的——彼此不分,在直接的融和中呈现为一确定的、自成一体的现实——事件。这儿看不见诗人;一个造型明确的世界自己发展着,诗人仿佛只单纯他讲述那自动完成的一切”①。由于这类作品的作者是从旁叙述的,同时它又可以让人物作自我展示,不受什么限制,因此,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可以达到很广阔、很充分的程度。这类作品包括叙事诗、小说、寓言等。
抒情类指的是那些通过作者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现实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其爱憎的感情,并透过它去反映现实,感染读者。“在这儿,诗停留在内在因素、感觉和思索阶段的思想中;精神从外在现实退居为其自身,并且把自己内在生活(它把一切外在的东西转变为自身)之无尽纷繁的色彩赋予了诗。在这儿,诗人的个性是占主要地位,我们只有通过诗人的个性去感受和理解一切。”②这类作品一般都没有什么完整的情节,篇幅往往比较短小。它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等。
戏剧类指的是那些把人物安置在舞台上,让人物通过行动来表现性格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和在史诗类中一样,也有由各种主观和客观力量所促成的某种现实事件在发展;不过,这种事件不是纯外在性的。在这儿,事件不是突然对我们呈现,而是有所准备:它从对我们隐秘的主动力出发,经历自己一段自由的行程,然后回落于其自身中,——是的,在这儿,我们看到了发自个人意志及性格的事件之起源和发生的过程。从另一方面说,这些性格并不停留在自身里,而是不断地外显,并且要在实际利害中不断地暴露自己精神的内在一面的内容”①就是说,这类作品既具有叙事类作品的特点——有完整的情节,又具有抒情类作品的因素一一可以通过人物来抒情;但是它既不同于抒情类,也不同于叙事类,亦不是两者简单的凑合。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它才可以独立存在。这类作品,包括悲剧、喜剧、正剧等。
“以上是“三分法”的基本理论。至于“四分法”,就是把一切文学作品,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的基本点,进行归纳分类,分别归人四个大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这种分类法在我国比较普遍地被采用。由于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出现得最早,小说、戏剧是以后才逐步成熟起来的(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大体也是如此),因此,我国最早的文学体裁分类只有诗歌和散文西大类,不过,历代的文学批评家往往又把它们细分为若干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讳尚实,诗赋欲丽”②这说明,曹丕根据他对文章的“本同”和“未异”的认识,把文章(当时人们还没有把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分成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四类归并起来,其实也只有诗歌和散文两类而已。曹丕之后,随着创作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创作经验的逐步积累,随着人们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文学体裁的分类也就有了某些发展。例如,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萧统的《文选序》、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都对文学体裁分类提出了见解。只是由于人们没有能够很好地从实质上去掌握文学体裁的分类标准,因而有些分类仍不免流于形式,有的人甚至把它们分成一、二百类,弄得十分繁琐。宋元以后,小说、戏剧文学有了发展,但在文学分类上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因为在那时,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是被封建统治阶级的文人排斥在文学之外的。晚清时期,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民主派对小说、戏剧的重视与倡导,外国的小说、戏剧作品翻译渐多,同时本国创作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当时各杂志和文学论著中对文学体裁的分类,实际上已开始采取了四分法。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文学革命运动的开展,新诗歌、新小说、新剧本以及散文小品的创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时国外关于文学体裁分类的理论也被介绍过来,于是,“四分法”就在继承过去文学分类法的优点和吸取外来分类法的长处的基础上明确地确定下来。鲁迅在论小品文时说,“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①。这就是采用“四分法”的分类标准。三十年代鲁迅、茅盾等所编的《新文学大系》,也是按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来编的。
在“四分法”中,诗歌一类包括着“三分法”抒情类中的抒情诗和叙事类中的叙事诗,其所以把这两者合在一类称为“诗歌”,乃是因为两者在塑造形象、组织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着很多共同点。小说一类,在“三分法”中是属于叙事类中的一部分。由于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在性格刻划、情节叙述、环境描写、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与诗歌、散文比较起来有明显的区别,加以这种体裁在现代最为流行,因此,在“四分法”中就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大类。散文一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之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它的范围很广,属于抒情类的抒情散文可以归人这一类,属于叙事类中的游记、杂记、报告文学、传记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甚至还包括夹叙夹议的杂文、小品等。耙散文作为独立的一个大类,是因为这类体裁的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它既不同于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等类的作品,又确具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也可以纠正某些对于文学的狭隘理解,防止把一些富有文学价值、具有文学特点的作品排斥于文学之外。至于戏剧文学一类,同“三分法”中的戏剧类完全一样。
在文学体裁的分类上,不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都只是相对的。因为,有些文学体裁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吸收了其他文学体裁的某些因素,因而形成了这一体裁和那一体裁互相交叉的情况。例如,散文诗这种体裁,按它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它具有诗的素质,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和想象,但它又是以散文的形式出现的,在体裁上同诗歌颇有区别,不如说更接近于散文。这种体裁,如果用“四分法”来划分的话,是既可以归人散文也可以归人诗歌的。这是一种情况。其次,有些文学体裁,作者在运用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和吸引读者,往往吸收和运用了别的文学体裁的特点。例如,诗剧就是明显的例证,就整体看,诗剧是属于戏剧类的,但它中间的唱词却是用诗的形式写的,独立出来也就是诗歌。此外,有些体裁,由于大家对它的内涵解释不一,因而在涉及到具体作品的归类时就有些困难。例如,寓言可归入小说,也可归人散文;而报告文学和短蔚小说有时就不那么容易分得清楚。至于在同一类中的具体名称或界限不易划清(如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界限),那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别林斯基在谈到“三分法”时说:史诗、行情诗、戏剧“彼此有别地存在着,但是,当它们呈现在个别诗作里的时候,它们并不总是明确地划分着的。相反地,它们常常混合在一起,以至有的在形式上是史诗类的作品,却具备戏剧的特性,或者相反”①。这种情况在“四分法”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这就充分他说明了文学体裁分类的相对性,说明分类只能是大体的,而不是绝对的。
文学体裁的分类不但是相对的,而且也是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前面已经说过,文学体裁在历史上是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当创作实践中某种文学体裁还没有产生或者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它在体裁分类的理论上也就不可能反映出来。例如,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由于小说、戏剧成熟较晚,所以在文学体裁的分类理论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分为诗歌、散文两大类。其次,某一种文学体裁产生之后,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研究文学体裁的分类,也需要注意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例如,我国的小说这一体裁,就经过了六朝志怪、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以后的新小说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现在人们对文学体裁进行分类,普遍地采用“三分法”或“四分法”,这除了有历史原因以外,主要是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创作经验的积累,为了表现新的生活,新的文学体裁必定会不断地产生,因而文学体裁的分类法,也就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比如,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摄影技术与录音技术的发展,在戏剧艺术的基础上,产生了**艺术这一综合艺术的新形式,因而又相应地诞生了**文学这一新体裁。其他如广播小说、电视剧、科学幻想小说等等,都是近代以至现代才出现与发展起来的新体裁。因此,倘若凝固不变地看待“三分法”、“四分法”,则无法适应新体裁不断涌现的形势。
第十八章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西方术语的引入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学理论的常用概念,一般用来概括文学思潮、划分文学史或文化史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概念去把握认识对象。概念是相对稳定的,而对象却复杂多变。在概念和对象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缝,人们不断地调整概念的内涵以适应多样多变的对象。因此、给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概念定义,常被视为理论的冒险。这种冒险已经产生了许多牺牲者。就连极其讲求缜密运思与实证分析的韦勒克,在界定浪漫主义上的“统一性热情”,也遭到了批评。利里安·弗斯特指责他忽略了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歪曲了欧洲浪漫主义有着不同侧面的真相。”①对浪漫主义等概念既有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诸种界定,都难以令人完全信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理论无法使用确定的概念阐释对象,而只是提醒人们不要僵硬地限定并使用这些概念。古典主义等概念框住的是多样对象的某种家族相似性,从中寻绎出一些“主导性规范”。如果人们不把概念本质化,而是认识到以概念来把握对象的限度,认识到多样对象的一些异质性是概念的同一性所无法捕捉的,那么,文学理论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另一方面,概念的运思又具
有实践的功能。某些关键性概念的介入有可能改写过去的文学史,或者塑造文学的未来。文学史上这样的事件并不罕见。事实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概念是在文学史事变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在得到确认之后又进一步介入文学史的发展,它们所引发的大规模论争同时也规约了新的文学史阶段,限制了文学的未来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概念显示了强大的理论动力。
伴随着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的转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西方文学理论术语也取代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常用术词,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些术语的大规模引入和使用,最初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早在1908年,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就深入阐释了摩罗派与恶魔派的涵义;1918年,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从希腊神话一直谈到18世纪的欧洲文学。在“结论”里,周作人引入了古典主义、传奇主义和写实主义等术语。他把文艺复兴和十七八世纪文学合称为古典主义,而“文艺复兴时期,以古典文学为师法,而重在情思,故又可称之日第一传奇主义(Bomanticism)时代。十七八世纪,偏主理性,则为第一古典主义( Classicism)时代。及反动起,19世纪初,乃有传奇主义之复兴。不数十年,情思亦复衰歇,继起者曰写实主义( Realism)。”①茅盾发表于1919年的《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更为集中地介绍了欧洲18至19世纪的文学思潮,清晰地表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概念。很相似的一点是,他们都用新传奇主义或新浪漫主义概念指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演化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关键词。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现实主义逐渐成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强势概念。到了1950年代,茅盾的《夜读偶记》甚至把一部文学史化约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史,而一切反现实主义的文学都是唯心的、反动的,唯有现实主义是唯物的、进步的。1980年代的现代主义论争和199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引入,这种独尊现实主义的状况才被彻底改变。
人们曾经用这些概念重新诠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少理论家认为《诗经》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楚辞开创的浪漫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传统。然而,正如钱锺书所言:“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①因此,即便人们不再简单地把中国古代文学概括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斗争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概念的适用范围也仍然十分有限二广义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我们将从文学史意义和话语成规意义上来论述这些概念。在文学史意义上,它们用以指称某一历史阶段的主流思潮;在话语成规意义上,它们用以概括某种美学倾向和艺术规范。
从歌德、布吕纳介、海涅、谢林、斯丹达尔、卢卡斯、圣茨伯里等的定义看,人们通常在二者相对之中论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涵义:古典主义是健康的、优美适度的、只描述有限的事物的、向过去学习的、过去时代的、直接陈述思想的,浪漫主义则恰恰相反。浪漫主义是病态的、破除规则的、暗示无限事物的、轻视过去的、当时的、暗示和象征地传达思想的。尽管他们对于二者的评价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些认识表明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是两个用来对比的术语。这种二分化,“同普遍存在于18世纪其他一些对比物有着明显的类似,如:古人与今人、人工造作的诗与民间流行的诗、莎士比亚不受法制限制的自然的诗与法国古典主义的悲剧等等”2。广义地看,文学史普遍存在这种美学争执:一方持古典主义理念,百科全书一般如此概括这种美学倾向:“它以适度的观念、均衡和稳定的章法、寻求形式的协调和叙述的含蓄为特征;它主张摹仿古代作家,弃绝对罕见事物的表现,控制情感和想象,遵守各种写作体裁所特有的规则。”③另一方则持浪漫主义倾向,把创造性想象放在首位,偏向情感麦理天才想象、个人的独创性以及对自然的主观感受和对奇呈及神秘事物的渴望的遂恨向这两种倾向体现出人类美学趣味的两种相反走向:一极趋向于稳定、和谐和理性,趋向于从古代经验史总结出恒久可靠的艺术法则;另一极趋向于自我的创造性、实验性,用强力突破历史成规,从自身创立艺术规范。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古典主义的适度、均衡、含蓄的特质,而有节制地使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能量。然而,如果占典主义规范强大到有如一套权威性法典,约束并监核每个个体的文学写作,那么,从古典传统中总结出来的规范、就蜕变为不可逾越的教条。这些教条甚至享有对文学体裁、叙述方式、意指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是非裁决权。生存在古典典律巨大身影下的文学必定是平庸、僵化甚至保守的,它仅可能是某一历史阶段既定秩序的意识形态构成部分。古典主义的永久性立法封闭了文学朝向未来的发展空间它也不能表现和诠释人们当下的存在经验,因此导致求新求变的人类审美心理的厌倦与反抗。正如司汤达所说:“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的……主张今天仍然模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并且认为这种模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①规范过度的古典主义必然遇到浪漫主义强有力的挑战,因而浪漫主义运动具有美学革命的意义。反规范乃至解规范是作家个人创造力与规范约束力之间的对抗和较量。叛逆古典主义规范的角色,是由布鲁姆所说的撒旦式强力诗人扮演的。文学史热情地铭记这样一些人物:他们因为成功地反叛规范而引人注目;他们从强大的古典规范中突围而出,标新立异,自创典律。这些作家创作的作品未必都是深刻伟大的,但往往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文学史需要这些有冲创力的、拒绝墨守古典成规的作家,尤其是在旧成规、旧秩序过于强大的历史阶段。
三文学史中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然而,如此宽泛地谈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可能遭人质疑。浪漫主义之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都是通过反前者之规范而标识了文学的新趋向吗是否一切具有独创力量的伟大作家都是浪漫主义者司汤达曾经如此断言:“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2;弗斯特以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为例,证实浪漫与现之间的某种相通性①;人们还把现代主义视为浪漫主义在20世纪的变,或找到后现代与浪漫派的一致之处:两者都激越地批判现代性。同样,(们也能找到古典主义无时不在的一些事实。当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幽灵到处得徊时,它们的实体面目可能已渐渐模糊难以分辨,只有回到文学史才能找到它们寄身的确切位置。
多米尼克·塞克里坦曾言:“古典主义代表了某种具有周期性的企图它旨在使人的情感生活井井有条。”②他细致梳理了古典主义的发展历史意大利文艺复兴、王政复辟前的英国、文艺复兴的法国法国古典主义、奥古斯都的古典主义与德国古典主义等阶段。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它简化为四个时期:(一)希腊罗马时期:亚里上多德的模仿论、中庸论、净化说以及对悲剧形式的具体限定,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溢。贺拉斯的《诗艺》确立了套以“适当和教于的古式
16世纪欧洲
兴起文
运动,复兴的就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艺、藉此破中世纪捆。应该分辨的是,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的推崇与一般古主义不同,返古的目的是创新而非模仿。文艺创作的感性色彩、创新品格和对新事物的兴趣,与希腊前期的艺术精神相通,而与古典主义遵循规范的理念相背。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却与古典主义关系密切,大多著述是对亚里土多(诗学》的注释和发挥而且对17世纪的古典主义产明显的影响。明屠尔诺的《论诗人)、《诗的艺术》,把壁仿说和情节的整性当做诗艺的恒定真理;卡斯特尔维屈罗翻译并注释了《诗学)其注释将亚氏的时间、地
昆杂糅合,达到使观众既不落入悲剧那种过分的忧伤,也不落入喜剧那种过分的放肆的效果等。这些论述构成了对古典主义原理的阐发。(三)17至18世纪,是古典主义从高潮到衰退的时期。17世纪60至80年代,法国古典主义兴盛,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为古典主义提供了一批经典文本,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第一次系统深入典
范在品和理论的大规模发展成一场古典主
场
的理论的传播扩展到18世纪的英国和德国。英国的德莱顿、蒲柏、约翰逊是最重要的奥古斯都古典作家,他们追寻法国古典主义的某些范例,如严谨、均衡、协调、完整与中庸。德国人则在厌倦17世纪后半期巴洛克风的感伤主义之后,转从古代典范以及法英的古典主义实践中汲取营养。高特舍特从人性历史恒定性假设出发,认为文学应模仿古典作家所创造的范例速辛推广了温克尔曼对希腊艺术精神的总结崇高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太:而后期的歌德则以“健康的古典主义”对抗“病态的浪漫主义”。他们的探索使古典主义更加完善。(四)现代古典主义,以艾略特、奥登、叶芝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浪漫主义的情感渲泄,主张古典主义的严峻、准确、凝练的美学。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是现代古典主义的经典文论,处理的仍是古典主义始祖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学养与天才的关系命题。浪漫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概念,它的诞生是近代以来的事件0语义史看,这个术语最初源于中世纪的骑土传奇。在古主义主导的时代浪漫派的”通棠是一个贬义词用以批评那种无节制的,荒谬的、与古典范相的另类文学浪漫主义”这一术语的语义从贬义到义的转换,是在浪漫主义运动从酝酸到兴盛的过程中发生的。利里安·弗斯特说:“浪漫主义运动的根基存在于18世纪一系列影响渐大、互相联系的潮流之中新古典主义体系的衰落引起了启蒙运动的探询,反过来,这又必然导致18世纪后半叶新思潮的出现。”①18世纪前半叶,法国古典主义向英、德等其他扩散。但是,在启蒙运动的怀疑精神的有力冲击下,其影响力逐渐衰早在1739年,休谟的《人性论》就声称理性是感性的奴隶,直接挑战古典主义的理性主义原则。1744年T华顿在《英国诗史》的“引论”中,为骑士传奇和塔索等人迥异于古典主义的“哥特式”文学辩护一1747年理查逊出版了《克拉丽莎》,这部通俗化的情感作品迅速地风靡全欧洲,这一现象表明人们厌了理丝中转最的古典主义后斯泰恩《感伤的旅行梭《新爱
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情感伤小说
情感模式已具锥形。18世纪末,“浪漫主义”一词所指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不仅指中世纪文学阿里奥斯托和塔索,而且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加尔德隆等,那些不同于古典主义所遵循的古代传统规范的文学都置身其中9世纪初,受席勒的素扑与感伤文学类型划分的启发,施莱格尔兄弟从理论上阐释了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的类型学概念。之后,经诺瓦、带克、海涅、斯达尔夫人、司汤达、华弦华斯、柯勒律治等一大批浪漫主者的理论阐释和创作实践,浪漫主义新范式彻底取代了点典主义文学成星R市勒克认为,这场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存在“一个理论、哲学和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