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虎啸龙吟》正在热播,大家在讨论司马懿黑化的问题,而在第一部《军师联盟》上映时,一堆人却在讨论司马懿是不是被洗白了,司马懿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变化的,讨论道德上的好人、坏人,是一个主观价值判断的问题,意义不大。但是我们如果仅仅看这个人的外在行为,选择好人策略,还是选择坏人策略,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用在职场上,可以表述为,你是更愿意和大家分享,还是一亩三分地把得牢牢的?你是选择广结善缘、一团和气,还是坚决站队、恩怨分明?你是相信强者恒强、赢家通吃,还是合作共赢、利益均摊?作为领导,你是选择当鸽派还是鹰派?
用在商场上,可以表述为,你的企业是倾向于遵守规则,还是打破规则?你是更倾向于选择蓝海,还是红海?是追求利润,还是坚决打价格战?和竞争对手是选择共生、分而治之,还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
甚至还可以表述为,你选择做慈母,还是虎妈。将来是好学生有出息,还是捣蛋鬼?
这个话题,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研究,本文介绍的是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博弈论模拟,颇为精彩。
《自私的基因》写于1976年,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里面记载了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ord)利用计算机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囚徒困境的模拟比赛,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原著,我这里就只说一下结果。
囚徒困境说的是,明明有合作双赢的选择,但是博弈的结果是都选择背叛,这是一个让所有人沮丧,但又无法辩驳的结果(具体论证不展开了)。
原来以为零和博弈,要选择损人利己,做坏人,这么说,非零和博弈,也要做坏人?
然而,这个博弈还有另一个版本:“重复博弈”的“囚徒困境”,而这其实更接近现实世界。由于不是一局定胜负,重复博弈则可以有了很多可能性,可以试探性的选择合作,看看对方的反应,不打不相识,慢慢摸索出双方的偏好和底线。单次博弈里只有两种策略,合作或是背叛,而背叛是唯一理性的,重复博弈的策略组合则基本取决于想象力了。那究竟什么样的策略会最优呢?
阿克塞尔罗德组织进行了三轮计算机模拟比赛。
阿克塞尔罗德向全世界的博弈论的专家们征集了14个策略,他还加了第15个策略,取名为“随机”。阿克塞尔罗德将这15个策略翻译成一种常用的计算机语言,在一个大型计算机中设定这些策略互相博弈。每个策略轮流与其他策略(包括它自己)进行重复博弈。15个策略总共组成15×15=225个排列组合,在计算机上轮番进行。每一个组合需要进行200回合的博弈,所有输赢累积计算,以得出最终的赢家 -- 看看谁赢得最多的“钱”。
结果如下:
1、 本来大家以为胜出者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策略,没想到却是一个看起来最不聪明,而且超级简单的策略: 以牙还牙(Tit for Tat) 。 这个策略在第一回合时采取合作行动,然后在接下来的所有步骤里,只是简单复制对手上一步的行动,一报还一报,你合作,我合作,你背叛,我背叛,你悔改,我也悔改。
2、其它的策略,包括冷酷策略(一旦发现对方背叛,永不再合作)、下马威策略(从背叛开始)、不定期主动背叛策略(时不时的作恶一下)、永远背叛策略、永远合作策略等,都排在后面。
3、总体来说,偏“善良”类的策略,也就是不主动背叛,其表现优于“恶意”类的策略,后者倾向于主动背叛;“宽容”类的策略表现优于“刻薄”类的策略 ,后者失去了再次合作的可能性。
4、最差的策略是随机,其次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策略,没人看得懂它想干什么(当时大家嘲笑说,这一定是来自美国政府)。
5、阿克塞尔罗德后来自己还想出了第16个策略,宽容版的以牙还牙 -- 两牙还一牙,你背叛两次,我才报复一次。这个策略表现更优,甚至超过了以牙还牙。
这个乌托邦式的结论,让人有些惊讶。只是重复博弈,就一下子从丛林法则进入美好新世界了?
于是,阿克塞尔罗德又举办了第二次竞赛。他把上述所有结果都公之于众,然后再次征集策略。这次他收到了62个策略,再加上随机策略,总共63个。这一次,博弈中的回合数不再固定为200,而改为开放式的不定数。
结果如下:
1、很惊讶,两牙还一牙没有最终获胜,以牙还牙再次成为赢家。后来分析,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有人针对宽容版的以牙还牙策略制定了恶意的对策,利用了对方的那一次宽容钻了空子。甚至有人设计出了三报还一报的超级宽容策略 ,但也没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2、所以,马上就可以有第二个结论,你的策略优劣和对手的出牌是相关的,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很重要。
3、善意策略再次战胜了恶意策略,前15名中只有一个是恶意策略,而倒数15名中只有一个善意策略。
4、一旦比赛次数为固定次数,则倾向于单次博弈,永远背叛策略会获胜,如果比赛次数是不固定、或者无限次,那就是以牙还牙等善良策略胜出。
作为生物学家,道金斯更关心的是这个模拟怎么才最接近自然选择。于是在他建议下,阿克塞尔罗德又模仿自然选择,进行了第三场竞赛。这次,他并没有邀请新的参赛者,而只是使用了第二次竞赛中的63个策略,但是赢家不再得到“金钱”或者“分数”,而是与其完全相同的“后代”,这样世世代代如此传递下去。
结果如下:
1、那些恶意策略,有一些开始蓬勃发展,迅速崛起,比如永远背叛、小偷、骗子,但它们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大部分后来被以牙还牙群殴,像极了好莱坞的英雄片,坏人终被惩罚。大部分恶意策略都在150代之内就灭绝了,唯一活过200代的一个策略叫做“哈灵顿”(Harrington),它靠欺负老实人获利,但随着老实人绝种,它也在1000代之后终于完全灭绝。
2、以牙还牙在6次模拟中有5次得了第一,重复其在第一、二次竞赛时的好运。另外5个虽善良但也会报复的策略几乎和以牙还牙一样成功(在种群数目上),还有一个策略甚至赢了第6次博弈。
3、当所有恶意策略都灭绝后,到了1000代形成了稳态,所有的善良策略与以牙还牙都无法辨认彼此了, 所有人都只是简单的合作到底。
4、在一个被永远背叛策略控制的群体,任何其它策略都没法独立存活,但是只要很少数量的以牙还牙策略者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合作,并慢慢变大,进而超越永远背叛者,哪怕这个时间很长,很长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说到这里,似乎已经有了结论,利他和合作可以从自私中诞生出来,并一步步壮大。最终我们会越来越善良,好人终将有好报。
果真如此吗?
很多科学家都对重复博弈的模拟感兴趣,诺瓦克(Martin A Nowak)就是其中之一。10几年后,他进行了新的实验。诺瓦克发现了阿克塞尔罗德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实世界不是计算机,所有的信息不可能这么精准无误,存在着噪声,比如对方可能不是主动背叛,而是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或者被误解了,以牙还牙对于这种情况没有容错机制,而是直接报复,如果对手也是类似策略,则容易陷入本不需要的缠斗,从而血海深仇。与恶龙缠斗,最终变成恶龙。
诺瓦克进行了一次新的比赛,还是模拟自然选择。这次他针对对方的背叛,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应对,有的是永不合作,有的是一报还一报,有的是两报还一报,还有三报,乃至五报,但选择报复还是合作却是随机的,不是确定的。
结果出来了:
1、以牙还牙没能再次成为最终的赢家。
2、宽容版以牙还牙成为了最终的赢家,具体是在三次背叛中会选择一次进行合作,但究竟是哪次是随机的。可以理解为三报还两报。或者说, 永远不会忘记对方的好意,偶尔原谅对方的恶意 。
3、其它结果和以前类似,恶意策略开始占优,但后来被善意策略超越,最终大家都变得面目模糊,简单的合作。
这个精彩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92年的英国《自然》杂志,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讲的阿克塞尔罗德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1981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都是科学界顶级的权威刊物。
诺瓦克发现,这里还有个问题,不管是以牙还牙,还是三报还两报,最后善意策略一统江湖,再演化下去,就会变成永远合作者主导天下。这时,一旦有一个来自外部的永远背叛的恶意策略,就可以摧枯拉朽般的横扫天下,迅速扩张。都是合作者的群体无法抵抗恶意入侵。这变成了一个循环,从永远背叛,到以牙还牙,到宽容版的以牙还牙,再到永远合作,最后又是永远背叛。
这倒是像极了盛极而衰的人类社会和各种组织。有没有什么办法破解吗?
诺瓦克在后续的模拟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更优的策略 -- 赢定输移 (Win stay, Lose shift) 。
这个策略描述起来既有些复杂,其实又很简单:
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合作,那么我会再次合作;如果都背叛,那么我会(以某一概率)进行合作;如果你合作,我背叛,那么我会继续背叛;如果你背叛,我合作,那么我也会背叛。
感觉越说越复杂,其实这个策略最简单的描述是: 如果我现在收益良好,我就会重复以前的策略,如果收益不好,我就改变策略 。 我的策略是否改变不取决于对手什么策略,而取决于我自己的收益。
这个策略和以牙还牙相以及三报还两报比,在我合作对方背叛上是一样的,都是选择报复,所以不会在和恶意策略搏斗中吃亏。但是当双方都背叛时,以牙还牙选择的是缠斗到底,三报还两报是随机的试探性合作,但是赢定输移策略更倾向于迅速化干戈为玉帛,只在少数情况下才继续报复。不过真正的不同在于,一旦出现对方合作我背叛的时候,这个策略会继续坏下去,不会因为对方合作而选择合作。
这样,这个策略就具备了有两个优势,第一,不会陷入缠斗,一旦双方都是背叛,下一轮随机性的选择合作,既能威慑对方 ,又能迅速的收手。第二,一旦出现对方合作我背叛的局面,装傻,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利益最大化。
实战中,这个策略比以牙还牙和宽容版的以牙还牙活得更长,在善意策略一统江湖后继续存活很久,它能够在不被报复的情况下对合作者进行盘剥。而这个时候,一旦有恶意者入侵时,它会立马组织起报复,从而最大限度的延长了种群的寿命。
没有永远的策略,在进化中,赢定输移也会消失,但是它是在目前的模拟中发现的最能延长种群寿命的策略之一。
上面讲的几位科学家其实都是生物学家,他们研究博弈论,是为了更好的解释自然界的进化论现象,尤其是利他是怎么从自私中产生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条件下,为什么会出现合作。重复博弈里的以牙还牙、赢定输移等策略,在动物界都得到了验证,这说明实验和现实是吻合的。
达尔文在发表进化论时就说过,一个种群内如果有合作出现 ,这个种群就会变得比全是自私者的种群更加繁荣,从而会在种群之间的竞争中胜出。这个现象在人类社会里最为典型。
《人类简史》告诉我们,我们的直接祖先是一种叫智人的人,大约出现在15万年前,而在同期,地球上至少存在这6种历史更悠久的人类,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尼安德特人。但是,之后的几万里,其它人类都消失了,只有智人活了下来,并走到了几乎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同时消失的还有许多大型的哺乳类动物,比如猛犸象等。究竟是什么不一样的特质,让智人战胜了所有的动物和其他人类,走到了今天呢?
显然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以为的用火和制造工具,因为其他人类也会,而且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学会了。也显然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这些连动物都会。赫拉利告诉我们是合作,是超级合作。
社会学领域有一个邓巴数的概念,说的是熟人社交的群体很难突破150人的规模。由于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突破(很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智人学会了和陌生人合作,突破了150人的规模。而在远古时代,群体之间的战争,以及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捕猎,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看看我们今天的企业、军队、国家,到处都是巨型组织 。沃尔玛是人数最多的企业,全球有230万人。无数重要的技术研发项目,都是在几百、数千甚至上万人的跨地区的合作中完成的。毫不夸张的说,是超级合作能力帮助人类走到了今天,并且,未来人类的合作能力,只会越来越强。
这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力量。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个好人,那恭喜你,说明你进化的比较好。
上面讲的所有东西,不是计算机模拟,就是定性的推理,虽然有道理,但是有没有实际数据支撑呢?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人们花了很多资源来研究手机的蓝光对睡眠有没有影响,碳水化合物是不是比肉类跟容易让人发胖,但是在我们究竟“要不要做一个好人”,或者“为什么很多成功者都是坏人”这些更重要的问题上,却几乎没有什么统计数据,缺少实证研究。
这个现象在2013年得到了改观,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他的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中把人分为三类:给予者(Giver),索取者(Taker)和互利者(Matcher):给予者在工作中倾向于奉献、服从、服务;索取者相反,一切按我想要的办;互利者则会视对方的态度而选择自己的策略。
他做了一个规模达到3万人的调查 ,涵盖了各行各业和不同的岗位。以下是一部分结论:
1、在最低级别的岗位中,给予者们表现最差。Giver = Loser。
2、虽然如此,但是有众多Giver的团队,则具备更多的服务意识,其整体表现反而更好。所以,对于组织来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给予者。
3、Taker往往会在一个新的环境里,短期内占据优势,但是时间一长,大家清楚了他们的路子,就会知道如何对付他们,而且他们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很容易被Matcher干掉。
4、中层中Taker和Matcher居多,但是到了高层,情况发生了逆转,大部分成功人士反而是Giver。好人终究有了好报。
5、如果你打算爬到最高层,那么你的最好策略,是做一个Disagreeable Givers。你本质上是一个给予者,但你并不好打交道,你有原则,有选择,不会无条件的提供帮助。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什么策略是最优的生存策略呢?究竟应该做好人,还是做坏人呢?至少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最差的策略是不清晰的策略,要么过于随机,要么过于复杂,因为别人无法对你的行为和反应形成稳定的预期。
2、当老好人不行。对于对方的恶意,你必须有清晰的对策,最简单的是一报还一报,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具体要怎样报复是个学问,高手不会选择和对方互撕,肉搏,他们更多采用的是拒绝合作。
3、要先表示善意,不要上来就做坏人。先下手为强不适用与多数情况,你有很大的风险立马遭受报复,从而一开始就受损,且释放了不友好的合作信号。
4、尽可能制造重复博弈的机会,不要陷入单次博弈,不要陷入零和博弈的局面。社会一直在发展,一直在进步,没那么多事只有一次机会 ,需要一锤定音。
5、做坏人是需要实力的。如果你实在没有这个资本,或者没有这个能力,就尽可能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吧。
6、最后,要和自己比,不要和别人比。你的目标是让自己更好,而不是把别人比下去。只有采用这种真正理性的策略,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要因为别人收益比自己大而做坏人。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雷军讲过他在投资方面的策略,只要是熟人介绍且项目靠谱的,他多少都会投一些,但你不能骗我,一旦发现有欺骗行为,便永远打入黑名单,不再给第二次机会。这是一个类似先表示善意,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只是他的机会成本太高,没必要亲自去报复,他的报复就是对弱小一方的彻底否定,不再往来。
一句话,最好的策略是, 我能够做坏人,但是我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以及怎么做,选择的标准是我自己能否变得更好 。
参考书籍和文章
《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超级合作者》,马丁诺瓦克,罗杰海菲尔德
Ted演讲 Are you a giver or a taker 亚当格兰特
Why it pays to be jerk, Jerry Useem,《大西洋月刊》2015年6月
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给赫拉利的这套逻辑惊艳到了,原来历史还可以从这种角度进行去看去理解。
我们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并不是因为单纯的我们拥有语言和会使用工具。人类之所以凌驾于万物之上,是因为整个地球上唯一突破了邓巴数字的物种。(当然我们也拥有最复杂的语言和最先进的工具)所以人类崛起的秘密在于集体的协作集体的崛起,并不是个体的崛起。
人类崛起以后我们就开始了出现新的思维,这我们就开始学会讲故事了(所以说谎言从我们开始思考就出现了)。传说,神话以及宗教就开始出现了。
其中有一个最成功的故事那就是货币,以前我总是不明白一张纸为什么会拥有购买力,现在明白了那是因为这是一个我们共同相信的故事,一个很发达很完善的故事。所以购买力的强弱就跟讲出这个故事的主人挂钩(这个在经济学上称之为背书)了。当这个故事的主人(一般是一个国家)他很有实力,相信的人越多,购买力就强。
其中在科技革命有一个很犀利的观点,那就是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承认无知的革命。然后去探索未知,取得新的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清朝政府,如果他们当时能够早点摆脱自己是天朝大国的这种思想,承认自己的科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出现后来的闭关锁国和被侵略的事情。但这些都是如果而已了。引用作者的一句话那就是“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最后看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当你的知识足够全面足够多时,你就能组成一套自己逻辑正确(一定意义上的正确)地去理解社会和历史,甚至去推演未来。
《人类简史》读后感1
第一部分
以横跨神学宗教,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逻辑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全新观点阐述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并同时探讨了人类发展的动力。
但也提出了一种与世界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总结——人类的辛苦程度其实一直没有下降,每一次生产革命,虽然生产力提升,但是人却变得更加辛苦。
第二部分
探讨帝国这种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形成的原因,作者给出的观点也很是新奇——人类的共同想象构建出帝国制度的基础
第三部分
探讨科技革命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当然,依然不同于科幻小说的观点。人类更多的时候会希望未来还是我们这个物种在利用更高的科技实现着宏伟的蓝图。然而与此相伴的担忧是,未来的人,究竟还是不是人。其实人类的科技已经可以通过改变大脑来改变心灵,改变机能。甚至完全没有目前人类的情感弱点,但是却无数倍放大优点。所以,未来的人更多的应该称之为神。只是,只怕只是少数人成神,而多数人究竟会面临什么?
总结
这部书受到了不知道多少学术权威的严厉批评。因为作者给出的观点太不符合业界权威,太不符合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认识以及长久以来人们被灌输的价值观。不过正因为如此,这才是真正开阔眼界的奇书啊。
这本书的观点不可全信,我们读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也提醒我们对于世界要有一种多方面的视角去理解,对于人类面临的问题也要有更深的危机意识。
《人类简史》读后感2
读完人类简史,感慨于作者对事物理解之深刻,如今的任何事物的来源都有其原因,都是通过时代的不断演化而来的。智人从一个不起眼的动物变成了如今主宰世界的主人,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不断努力的结果。然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当时中国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但是最后却是别国的探索精神发现了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可见探索精神之重要性。
说起澳洲,在原始时期,智人到达澳洲,那时很多大型野生动物,但为什么智人能战胜他们,有人认为是自然选择,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人却认为气候变化不足以让这些大型动物灭亡,智人学会用火,帮助了他们狩猎,同时在澳洲的大型野生动物认为智人这种体积小的动物对他们不能造成威胁,可能也是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大型野生动物在澳洲的灭绝。
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农业时代的出现,相对来说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他们需要下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需要弯腰插秧,浇水,除虫,于是演化出了颈椎病等疾病。以前的以物易物的方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出现了货币以及银行。这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最本质的原因,因为需要了,因此就出现了。
文章最后谈到了快乐,一个人对于快乐的定义难免不同,这是世界上总有一种人不学习也聪明,没有钱也快乐,但那个人绝不是你。我们既然通过几千多年的演化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在生活中,要多从大的视角看问题,也许会快乐很多。
《人类简史》读后感3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类简史》这本书除了能提供圆圈外的未知,还给读者讲诉了已知的圆圈内的新知,刷新了读者的人类史观,这就是一本历史书能掀起这么大波澜的原因,年轻的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凭借这本书声名鹊起。如果说《枪炮、病菌与钢铁》描述的是人类发展自然史,《人类简史》讲述的则是人类发展人文史,将人类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观历史进程读本,也是一本处处深刻的思辨哲学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是什么原因让与多数动物一样从事狩猎采集的智人经过短短的时间就统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没错!但是,与智人最接近的大猩猩,为什么仍然在非洲的热带雨林过着小规模的群居生活,采摘果实、树叶和挖点草根树根果腹呢它们也并不是愚蠢得一塌糊涂啊!是智力的哪个部分让智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洲草原上的野牛、羚羊、大猩猩和智人都能够用语言告诉大家:"小心,有狮子!"但只有智人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认知革命之后,区别于其他动物,智人具有接受想象事物的能力,传说、神话、神和宗教应运而生。作者也在TED大会上做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演讲,说明为什么接受虚无的能力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积累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养活了比狩猎采集社会多得多的人口,凭借想象构建更为庞大而精致的秩序社会。农业革命生产的剩余产品需要记录,税收和交易也需要记录,人类语言文字也就从结绳语逐渐发展到如今计算机语言的0和1。农业革命除了动物做出了巨大牺牲外,人类也牺牲了非洲黑奴的自由和穷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为什么女性地位低于男性,而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一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成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中国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征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研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对于全球的共性问题贫穷,基督教要求穷人去教堂祷告,佛教则告诉信众钱乃身外之物,伊斯兰教说贫穷是安拉赐予的,难道我们要相信它们安守贫穷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而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参见《西方将主宰多久》)。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参见《文明的度量》)。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上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百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然而作者并没有盲目乐观的下结论说人类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人类从动物变成上帝后,还有可能迎来智人末日。"因为即使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一本好书,不是当你合上书本恍然大悟:"哦原来说了这么件事",而是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读完仍意犹未尽。为什么智人可以接受想象的事物,为了明天可得到一大堆香蕉而放弃眼前的一根真的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吗,人类现在过的生活比以前快乐吗,是否也像鸡、牛一样为了DNA数量的增加牺牲了自由和快乐人类社会会怎样发展,地球能实现人文意义上的地球村吗,民族和人种的区别会变得不重要吗,人类意识真的已经变成文字的奴仆了吗,语言文字会实现大融合吗科学革命将何去何从,可以随意创造生物的时代会来临吗,浩渺的宇宙难道没有外星人吗,可以像《星际穿越》的主人公一样进入更高的维度吗,可以进入平行宇宙逃离必定湮灭的这个宇宙吗
《起源》([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O0iemj6cATyyIjNTocL_g
提取码:ky83书名:起源
作者:[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孙岳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出版年份:2019-4-10
页数:340
内容简介:
人类的终极追问中,起源总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
世界上有100多种起源故事,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和宗教传统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圣经·创世记》上说万事万物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传世神话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古希腊神话中原始宇宙起始于大地女神盖亚等最早的神灵,印度神话里说众生之父梵天创造了宇宙万物,古埃及的起源故事开始于原始海洋神努恩,等等。
这些起源故事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为当时的人们寻找一种对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
与古代不同的是,今天的人们不再求助于传世神话,对世界提出整体性的解释,是科学家们在做的事,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都为我们认知世界做出了颠覆性的贡献,但是我们至今没有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长时段的、完整的现代版起源故事。
《起源:万物大历史》就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积累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为全球70亿人,重新编织现代的科学起源故事。
《起源:万物大历史》回归哲学-科学的传统,融通各个学科的新知识,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未来的138亿年的万物历史,不仅浓缩呈现了近百年来现代科学的成果,也开创性地提出宇宙开端、恒星诞生、恒星死亡生成新元素、太阳系形成、地球出现生命、智人问世、农耕时代、人类世来临等8个关键节点,以及“集体知识”“金凤花条件”“复杂性理论”“能量”“信息”“时间”等6个重要概念,更有人类历史是由集体知识推动的、宇宙的故事就是关于能量的故事、信息让我们面对复杂性并顺应能量的洪流跨越下一个节点等诸多创见。
追问起源大问题的永远是少数智者,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本书为全世界的读者编织了一个共同的宇宙演化而来的科学故事,虽然简洁,但对我们“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带来挑战。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奉为圭臬,但本书会让我们刷新认知,这句话应该改为:“万物是理解人类的尺度”。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制式》[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休息室》[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追问起源,就是追问存在的意义。融合科学和历史,讲述宇宙大爆炸至今的起源故事。比尔·盖茨推荐: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1一部不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是如何讲述的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视野之内也多是围绕人类讲述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特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影响至今。我们习惯了人类中心主义,却长久地忽视了人类史之外更长时段、更息息相关的宇宙、地球、生命的大历史。
近100年的科学成果,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和书写更久远的万物起源故事。《起源:万物大历史》打破人类中心论,从138亿年前宇宙诞生讲起,涵括万事万物。宇宙大爆炸、恒星开始闪耀、恒星濒死后新元素的产生、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地球上出现生命、微生物和大型生物、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等等一一呈现,从138亿年前“砰”的一声大爆炸开启到6500万年前又“砰”的一声小行星撞击地球,作者用了全书1/2的篇幅精彩演绎万物的来龙去脉,这是非常罕见的。大卫·克里斯蒂安融通科学与人文,汇集数十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无数见解,用无边界的融通知识,编织了一幅贯通宇宙万物的演化全图。
2把所有新知识融合到一本书里,给我们一个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有多重要
我们从我们祖先那里继承了对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知识的强烈渴望。近100年来的科技进步,让我们对宇宙图景的探究和描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到1964年阿波罗8号飞船拍出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到基因的发现,再到登陆月球、发现引力波等等,科学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于宇宙和自身的认知。
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答案。《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积累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为全球70亿人,重新编织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长时段的、完整的现代版起源故事。这是第一部涵括全球万事万物的起源故事,它融通各个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提供智慧的指引。
3大历史究竟是个什么历史
大历史是关于你和我从何而来的故事,是关于我们周围的一切如何形成至今的故事。比尔·盖茨说:“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学校里,科学和历史是分开教授的——有专门的物理课,也有专门的讲述文明起源的课程——但是大历史打破了这一界限。每当我学到新知识,不论是生物学的、历史学的,还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我总是会努力将它放置在大历史的框架中。再也没有其他课程会对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大历史学派创始人、《极简人类史》《时间地图》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新作。立足现代科学讲述大历史,达到知识大融通,没有人比大卫·克里斯蒂安讲得更好。如今比尔·盖茨与大卫·克里斯蒂安共建的“大历史项目”课程已辐射全球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覆盖欧美、澳洲,以及香港、北京和上海等中国国际学校,让大学和中学教育发生着崭新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孙岳教授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首都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大历史研究,是翻译本书的不二人选,译文优美,清晰、准确,流畅可读。
4这本书的精彩观点
○宇宙的本源是能量。物质由能量构成,它催生万物,催生原子、质子、中子,催生恒星和地球,并创造生命。人类的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获取能量并利用它改变周围的环境,进而改变人类的进化。它支撑科技,发动战争,也催生文明。如今的化石燃料革命面临新的创新,能量的进步已然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能量引发变革,信息指引变革的方向。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它是宇宙、自然和生命构成及演变的奥秘。信息与能量一起在人类历次重大的文明进步中扮演主角。信息可以代代相传,使知识量猛增。人类会创造和分享越来越多的信息,并利用信息以求得更大更多的能流和资源。到了现代,新信息使人类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让我们有能力利用化石燃料,将世界联成一体。
○人类史始于集体知识,它让人类与众不同。人类能够集体学习,让知识在一代人内部或是几代人之间都可以传播和共享。这是人类的特质,是一种全新的、更快速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当其他物种通过缓慢、耐心、共享基因来适应时,我们通过共享思想来适应。集体知识就是人类所共有共享的全部知识,是我们智慧的基础。集体知识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创造的源泉,也是我们独自拥有历史的原因。今天人类的集体知识已经达到一个巅峰。
○复杂性理论:现代起源故事的核心观念,对我们人类而言至关重要。每当宇宙间出现新的现象、新的特征甚至新的物种之时,也就意味着复杂性的不断提升,它是万物进化的一大奥秘。本书中的起源故事便围绕伴随复杂性不断提升的八个节点展开。
○金凤花条件:是一种很罕见的特殊前提和环境,“恰好”(刚刚好)容许某种新式复杂性出现。弄清复杂事物究竟如何涌现,以及涌现需要什么样的金凤花条件,对理解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可谓意义非凡。
○时间:关于时间尺度,大历史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让我们重新认识时间:如果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最早的恒星和银河系出现在大约12年以前,太阳和太阳系的出现在45年以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最早的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出现在大约3分钟以前,主导世界的现代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人口到达7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发生,互联网普及,等等,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
5他们在推荐——
比尔·盖茨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更是“大历史项目”的全力支持者,他第一时间阅读本书,多次在gatenotes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推荐,并亲自为中文版撰写序言《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本书获评2018年Goodreads最受读者欢迎“历史类”榜单第1名,全球30多个国家相继出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全球杰出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世界历史协会主席梅里·威斯纳、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史系吴国盛教授、北大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社科院考古所许宏研究员、FT中文网专栏作家和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徐瑾等纷纷推荐。
--------------------------
名人推荐
我一直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懂得了人类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到哪里去。《起源:万物大历史》用最新的知识为你讲述万物的由来,让你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有更深刻的领悟。
——微软创始人、盖茨基金会主席 比尔·盖茨(Bill Gates)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目前我们对宇宙、太阳系、海洋、山脉和矿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和成就的非凡结晶。它汇集了数十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无数见解,每一页都有引人入胜的想法,每一页都充满了惊悚小说的能量。在当今时代,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问世,可谓恰逢其时。
——全球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肯·罗宾逊爵士(Sir Ken Robinson)
大卫·克里斯蒂安找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利用历史来整理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知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起源:万物大历史》这部非凡之作将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类放在宇宙中的适当位置,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文化和知识,即克里斯蒂安所说的“集体知识”,对于理解当下世界和塑造它的未来至关重要。
——世界历史学会主席 梅里• 威斯纳–汉克斯(Merry Wiesner-Hanks)
大卫·克里斯蒂安教授的这个起源故事讲得非常之好,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门现代科学的短期课程。这是宇宙的简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大历史作品。
——《华尔街日报》
这是我所知道的跨学科历史写作中的最好的一本,没有之一。如果今年你只读一本书,那一定是这本。
——《时代周刊》主编 CNN人气时评类节目主持人 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具有智慧和勇气的长时段科学。
——《自然》杂志(Nature)
将宇宙的时间尺度缩小至十亿分之一,其肇始距今才13年8个月,生命之花出现在地球也就是3年零9个月,而人猿揖别不过发生在两天半以前。在这短短的时间段里,这个星球和人类社会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从碳、氢原子和生命孢子中演绎出语言、思想与智慧,最终化成一出人类从畏惧、征服自然直至开始领悟必须与之共存的多彩大剧,但是他们能够继续生活在无忧的伊甸园里的时间只剩下3秒钟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当代科学的“创世记”,大历史的“警世恒言”,孙岳教授的译文准确流畅,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者。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刘钝
《起源:万物大历史》综合宇宙史、生物史与人类进化史、人类文明史,汇成一幅宏伟壮丽的天人史诗,开阔了史家的眼界,开辟了科学与人文交汇的新疆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眼光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哲学。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吴国盛
从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人类中心论到万物共生论的序列,是教条弱化、视野拓展、自我解放、人性改良的进程,也是人类世中天人系统可持续生存的必由之路。起源和演化的故事讲了又讲,克里斯蒂安采用新理念,整合新数据,修订了旧版本,启发人们克服狭隘。如果不能走出困局,将来在地外文明者的大历史叙述中将无关痛痒地忽略人这个自负、好斗而且贪婪的物种。
——北京大学教授 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起源:万物大历史》出入于科学与历史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古代文明常用的叙述视角,只是内容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江晓原
克里斯蒂安教授延续了他“大历史”的宏大叙事风格,从宇宙的最初时刻到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类世”的来临,八大历史节点娓娓道来,高屋建瓴,读来令人畅快淋漓。就当下与未来的问题向历史求解,是人类探索自然和自身奥秘的永恒主题。回观这一探索的历史,从神话传说到区域史,到世界史与全球史,再到穷极人类乃至生物圈起源的“大历史”,思想认知与文明演进同步。“大历史”的发想与探索实践,何尝不是始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世的重要成果之一?克里斯蒂安教授贯通的史观史识及其一系列作品,相较于既往碎片化的研究,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里程碑的意义。读此书,可以让我们少些自满和狂傲,有所忌惮有所敬畏,仰望星空而踏实前行……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许宏
宇宙学是名副其实的大历史,而大历史本质上就是起源,《起源》展示了与此有关的系统知识。宇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意外,更是复杂系统不断涌现的结果。向前看,就是为了向后看,谈宇宙起源,其实为了理解人类未来。人类的伟大,恰恰在于其能从渺小的地方起步,集体学习,不断进化;我们终将明白,人类不是地球的起点,也不是地球的终点。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徐瑾
和比尔·盖茨一样,我也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在第一时间购得英文版后,我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地一周内读完《起源》。以区区300页的篇幅,本书完成了讲述138亿年宇宙史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大历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对世界史的把握少有人及,本书则进一步展现了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在克里斯蒂安生花的妙笔下,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未来,关乎全球命运的大问题第一次变得如此引人入胜。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李钧鹏
如今,万事万物都好像加快了节奏,以至我们会不时感觉正在慢慢逼近某种即将发生的大变故,所以说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具体做些什么在数千年的尺度上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自身以及整个生物圈都是如此。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正操控着整个生物圈的命运,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糟。
——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作者简介: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专攻俄罗斯史及苏联史,自20世纪80年代起转向从大尺度钻研世界史,“大历史”(Big History)学派创始人,国际大历史协会首任创会主席。现任悉尼麦考瑞大学大历史研究所所长,麦考瑞大学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设计师兼首席主讲教师。2009—2013年,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世界级大学杰出教授”。
2008年,克里斯蒂安与比尔•盖茨一同创设“大历史项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旨在中学阶段推广大历史教育,目前已在全球——美国、澳洲,以及中国香港、北京、上海等——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设立大历史课程。曾在世界各地做过多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包括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他所做的有关大历史的TED演讲《18分钟读懂大历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已有近1000万人观看。
主要著作有《时间地图》(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起源:万物大历史》(Origin Story: A Big History of Everything)等,深刻影响了大众读者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
译者简介
孙岳,历史学(世界史专业)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教学及文史类跨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更多致力于大历史研究。2014年被选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会理事。主要译作有《起源:万物大历史》、《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历史学宣言》、《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合译)等。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类简史》 读后感 心得,欢迎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1
本书将人类史巧妙地分成三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单就这个分类就足以把玩很久。因为相比较而言,认知革命时间跨度最长,农业革命次之,科学革命跨度最短。反过来,对人类变革影响最大的却是科学革命。所以说,人类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自我认知阶段,接着通过农业革命慢慢稳定下来形成了村落、城镇、国家,最终依赖着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发展出了科学,运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到了如今的现代。说到影响,其实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给我们留下了遗传基因,至今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本书作者认为: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做出准确的预测,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这种历史甚至要追踪到几百万年前。现在的我们喜欢吃甜食,这件事就来源于远古的采集社会,那时候唯一的糖分来源就是果糖,然而这种藏在植物中的宝藏,一年只能获取一次,所以渴望吃到甜食的祖先们一定是吃到爽为止,吃完了估计还要搞个“爬梯”庆祝一下。于是乎对于糖分的喜爱就深藏在我们的基因当中,即使现代社会发明了蔗糖的人工提炼,人类还是对糖分爱不释手。于是,迎来了困扰人类的健康问题:肥胖。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肥胖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当然这样的人类与动物并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书中着重讲述了人类是如何从一个食物链的中低层生物一跃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甚至成为“上帝”的过程。这里面我认为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最特别之处就是他能够虚构一个 故事 。从而让更多的智人团结起来向一个目标奔去。书中举了一个标致汽车的例子。我家里就有一辆标致车,他的车标类似施泰德狮人。过去标致汽车只是来自法国瓦朗帝盖伊村的一个小厂,距离施泰德洞穴只有300公里远。而现在的标致却是个跨国企业,全球员工50万,年产量150万辆,是什么让这么多陌生人合作办公的呢标致公司又是什么呢答:即使有一天标致汽车破产了,把公司员工裁员了,设备处理了,办公室全毁了,公司本身也是存在的,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个公司是存在的。这个建立在人类集体想象当中的标致公司,他与实体世界并没有什么连接。让这个虚构之物与世界产生连接的是什么呢就是语言。除了语言的力量,书中还展示出了文字、数字、金钱、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等等事物的原理。每每读后我都要叹服作者非同寻常的 想象力 。就像评论家高毅说的,他竟能从用生物学制造的那只背上长耳朵的老鼠联想到32万年前的施泰德狮人,并能匪夷所思地产生“弗兰肯斯坦如今正坐在吉尔伽美什肩上企图灭绝智人”这样的奇想。这说的是人类可能通过基因重组制造出生化人,从而迎来新的人种和智人的末日。但作者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因为看得出他并不希望那一天的到来,而且这样的结局和自我毁灭的方式太令人毛骨悚然了。于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我们人类到究想要什么”从而将本书从历史学层面提升到了哲学层面。
这里我也就不展开探讨人生哲学和人生真谛的话题了,我深知自己水平不够。如果朋友们悟到了,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但我真心感到这是一本旷世奇书。读过之后爱不释手,所以通过读书分享的形式写出来,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在茶余饭后聊聊他……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2
我们从几十万年前开始学会使用火,然后逐渐学会打制石器,然后逐渐登陆其他大洲不断适应各个大洲环境,使得第一次“人类的洪水猛兽”席卷全球。
此后人类不断进化与发展,进而逐渐演化出大群落、部落、村寨、城市、国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国,然后宗教、社会、 文化 、意识形态便也应运而生。而人类的数次重大变革既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则深深改变了人类进程,也深深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而人类的进化也不过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样,“既让自己的DNA持续永久的复制下去”,只是人类到后来尤其是现在的进化越来越超脱大自然的束缚。
回首望去,让我们从一众生命脱颖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脑袋却能思考整片宇宙,这着实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不过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远超以往,且形式不容乐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虽然如今是史上相对来说最和平的时期,但当今世界局势仍然错综复杂,中美博弈、朝韩危机、中东变局、欧洲风云。而世界终会走向何方,其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局,尚不得而知。
人类的未来究竟去往何处作为宇宙的奇迹生命代表的人类,是否甘于自然法则的束缚而若真的有一天,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那时又该会是何种模样
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3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类简史》这本书除了能提供圆圈外的未知,还给读者讲诉了已知的圆圈内的新知,刷新了读者的人类史观,这就是一本历史书能掀起这么大波澜的原因,年轻的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凭借这本书声名鹊起。如果说《枪炮、病菌与钢铁》描述的是人类发展自然史,《人类简史》讲述的则是人类发展人文史,将人类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观历史进程读本,也是一本处处深刻的思辨哲学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是什么原因让与多数动物一样从事狩猎采集的智人经过短短的时间就统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没错!但是,与智人最接近的大猩猩,为什么仍然在非洲的热带雨林过着小规模的群居生活,采摘果实、树叶和挖点草根树根果腹呢它们也并不是愚蠢得一塌糊涂啊!是智力的哪个部分让智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洲草原上的野牛、羚羊、大猩猩和智人都能够用语言告诉大家:"小心,有狮子!"但只有智人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认知革命之后,区别于其他动物,智人具有接受想象事物的能力, 传说 、神话、神和宗教应运而生。作者也在TED大会上做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演讲,说明为什么接受虚无的能力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积累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养活了比狩猎采集社会多得多的'人口,凭借想象构建更为庞大而精致的秩序社会。农业革命生产的剩余产品需要记录,税收和交易也需要记录,人类语言文字也就从结绳语逐渐发展到如今计算机语言的0和1。农业革命除了动物做出了巨大牺牲外,人类也牺牲了非洲黑奴的自由和穷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为什么女性地位低于男性,而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一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成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的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 毕业 照也是中国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征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 方法 ,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研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 典故 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而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上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百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然而作者并没有盲目乐观的下结论说人类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人类从动物变成上帝后,还有可能迎来智人末日。"因为即使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一本好书,不是当你合上书本恍然大悟:"哦。原来说了这么件事",而是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读完仍意犹未尽。为什么智人可以接受想象的事物,为了明天可得到一大堆香蕉而放弃眼前的一根真的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吗,人类现在过的生活比以前快乐吗,是否也像鸡、牛一样为了DNA数量的增加牺牲了自由和快乐人类社会会怎样发展,地球能实现人文意义上的地球村吗,民族和人种的区别会变得不重要吗,人类意识真的已经变成文字的奴仆了吗,语言文字会实现大融合吗科学革命将何去何从,可以随意创造生物的时代会来临吗,浩渺的宇宙难道没有外星人吗,可以像《星际穿越》的主人公一样进入更高的维度吗,可以进入平行宇宙逃离必定湮灭的这个宇宙吗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4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 魔方 ,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5
我很努力的记住了作者名字,然后开始认真地读这本书。
智人从亚非大陆到席卷全球,一路上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作者把物种毁灭定罪给智人。
「对全世界上所有的大型动物来说,这场人类洪水的唯一幸存者可能只剩下人类自己,还有其他登上诺亚方舟但只作为人类盘中佳肴的家禽家畜。」
我承认在人类征服各种生物到达食物链顶端的过程中,很多生物因此灭亡。但是试想一个场景:一群智人迁徙到了美洲大陆,这里有很多巨型动物,有脖子很长的,有尾巴很大的,有腿很粗的。智人和这些动物一样还不会创造资源,只能利用现有资源,资源有限,混吃等死的智人估计都不够这些巨型动物塞牙缝。动物都有渴望生存的本能,巨型动物有,智人也有。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环境中智人胜利了。巨型动物死亡了。然而人类被作者形容为毁天灭地的洪水。我觉得对人类来说不公平。
有时候,我们为达到我们的目的,损害了别人的利益,然而这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认知革命下,智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有了生存的能力。智人尝试驯化狗,养鸡,杀大型动物,让自己的孩子顺利长大,让自己的部落明天依然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随之狗被驯化成宠物,鸡进化的肥肥的,大型动物灭绝。显然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而是为了生存而做选择。
后来人类不再需要和其他生物竞争资源了,那就转为内斗了。
首先,人有互信才产生金钱,有了金钱置换资源,人们就开始追逐财富。
其次,人类通过想象构建出阶级,宗教构建出神,上层阶级构建 出国 家,人们就开始追逐权力。
然后男性战胜了女性,白人战胜了黑人,富人战胜了穷人。
人类在追逐财富与权力的过程中,欧洲人通过革新技术创造武器征服一个又一个新的大陆,并且顺便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还提高了航海技术等等。当然,上层阶级的地位是不稳固的,被压迫的人们不断反抗,成功的下层阶级会成为上层阶级,帝国本质未变只是至高权力的椅子上换了一个人而已。在这样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人类为了巩固和平现状学会了设计制度、设计规范约束、设计法律。为了达到平衡制约,人类学会了博弈,让利益双方共同遵守约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可怕的毁灭性武器。随着战争成本提高,战争利润下降,现在的地球出现了空前的和平状态。
似乎当人类在做恶事的时候,也会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技术的提高,世界的发展。
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从无正义,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人类演进过程中,感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斗争,然而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敬畏。
我们敬畏生命的短暂所以珍惜,智人为了子女和自己的生存敢于对抗强大的对手。
我们敬畏群体的力量所以依附于群体,建立秩序发明规范有了文明。
我们敬畏自然的神奇所以创新,我们利用资源,我们用热能转化动能,我们用人工智能替代自己,我们在改造自然。
或许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并不重要,从宇宙大爆炸产生原子到构成分子再到结合成有机体演化成智人发展成人,我们经历了太多,无法追溯过去,无法想象未来。站在每一个岔路口,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没有神力预测,我们也并不知道会带来什么,但我们走过,都留下痕迹,又都找不到边际,但是这都是人类走过的路啊,都有意义。
《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5篇相关 文章 :
★ 《人类简史》读后感范文
★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 六项精进读书心得范文5篇
★ 经典好书推荐:读后让你受益良多
★ 课外五年级读书笔记范文5篇
★ 读课外书有感1200字范文
★ 读红色刊物《大江南北》有感
★ 《人工智能》观后感精选5篇
★ 匠人精神读后感心得
★ 2021高中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