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简史》这本书在2012年出版以后,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在公共场合所做的演讲,都或多或少会去引用这本书上的部分观点,也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称呼自己为人类,而改称为“智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在这本《人类简史》的第一章认知革命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在几万年以前,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是有近亲的。智人只是远古人类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中的一种。最早的人类大约从250万年前在非洲开始演化,随着人口的爆发,部分人从非洲大陆迁徙了出去。然后经过迁徙的方向不同,以及继续的演化后,大约200万年前在欧亚大陆极寒之地出现了“尼安德特人”,在东亚出现了“直立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北京猿人。还有适宜热带环境的印度尼西亚的“梭罗人”,“佛洛勒斯人”等等,也就是说在大约200万年之前,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的人种。当然,这里的人种说的不仅仅是黄、白、黑等肤色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人种那么简单。
所谓的人种的不同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生殖隔离。做一个简单的比喻,马和驴交配所生出来的骡子,骡子因为没有产道就无法进行生育,繁殖从骡子这就断了。所以,马和驴就是属于马科属中的不同种类。还有猫科动物中的各种老虎、猫、豹子、狮子等,鸟科禽类中的老鹰、麻雀、乌鸦、海鸥、等各种鸟,它们都不孤单,它们都有同科目不同种的近亲。说来悲哀,纵观整个地球上,你会发现只有人是没有“近亲”的,因为他们都被灭绝了,被谁?这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智人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一个叫严复的福建人作为大清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回国后,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翻译的非常好,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物尽天择、适者生存!”我们智人在那个上古的莽荒时代里,虽然不是最强的,但智人是最合适生存下来的人。
据很多书里所表述的,尼安德特人就曾经几度击败过我们智人,因为尼安德特人的身体极度强壮,不仅抗寒,而且他们在狩猎的时候,已经开始在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但是,智人在继续进化中,尔尼安德特人却一直是“不思进取”。他们由于自身条件过硬,经常是单独行动,在对抗外敌时也难以组织起更多人。可智人不同,智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会知道要集结起来。所以,若干年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大战,智人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彻底的灭绝了尼安德特人。其他的人种更不是智人的对手,相继都被我们智人所消灭了。
所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能够根据环境而不断改变自身的人。
智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原因在于在智人集团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认知革命首先大家要有一个身份认同的概念,就是我们是同一个人种,跟其他人种是不同的。然后,就是我们智人学会了编造故事。比如一个远古智人在打猎的时候,无意中进入了尼安德特人的领地,被尼安德特人给揍的不轻。回来后,这个智人就开始讲自己如何被揍了,这期中肯定会添油加醋,说尼安德特人怎么蛮横不讲道理了,怎么看轻了我们智人了,等等,以此来激发人类身份认同后所产生的愤懑情绪。这时智人群体因为那个被揍的智人所编造的故事集结起来,他们要去找尼安德特人讨要一个说法,尼安德特人又比较的轴,仗着自己的强大根本不把智人放在眼里。所以,矛盾就难免发生了,之间的战争也就来临了。
其他人种被消灭后,我们智人又创立了图腾、宗教文化。人们因为相信同一个图腾、同一个宗教文化而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渐渐地就形成了部落文明,以及后来的国家的概念。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演化的过程也跟着不同。从东方的封建制到西方农奴制,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现在,全世界的国家又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理念,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哪怕原来本是一个国家,甚至由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被分成了两个彼此仇恨的国家,就像韩国和朝鲜一样。
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开始是因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然后,马克思又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定义资本家是指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可我们现代人对资本家的定义应当是:以资本运作为业,本身参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时雇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拥有剩余价值的人。所以,在马克思眼里,他所认为的资本家就是没有人性的剥削者形象。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眼里,资本家只是改变了剥削的方式,让资本的掠夺变得更加的温和了一些而已。
但是,世间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可以不相信,可也别忘了,存在即合理。万恶的资本主义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发展经济方面,它非常的实用。我们现在虽然仍然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而分成了两大阵营,但随着在“世界经济共同体”以及“全球帝国”演进的趋势下,两者正在取长补短,互相融合。
一匹没有驯服的野马,虽然威力很大,但却因为缺乏方向免不了吃亏或者陷入灾难。一头日夜耕耘的毛驴虽然方向明确却毫无生机和进步。所以一匹好骑手驾驭的骏马才是最好的搭配。国家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否则市场就成了一匹随时会崩溃的野马,虽然增长快风险也极大。也不能过度干预,否则就成了一头毛驴,毫无创新和进步。最好是给予适当的方向性引导,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资本驱动个体利益最大化,政治维护国家利益最大化,对抗与平衡。
经济必然需要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这里。当我们在谈论西方所谓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时,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家都是有原罪的,在市场规律当中,完全自由的市场会放大资本家的原罪,影响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秩序。美国从反垄断开始,其实也在探索这样一条管控与开放互相平衡的经济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特色经济制度的关系非常大。
当然,经济的发展一切都必需是,在人类对未来经济发展持有十足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所以,连接经济发展的这条链条是非常脆弱的。如中途丧失掉了信心,经济发展不仅不会停滞不前,还将会倒退,甚至整个经济体会崩溃。
我们都知道,一般历史书的写作分两种,一种是编年体,另一种是传记体。编年体按照公元纪年,交代时代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传记体则是通过写在某个历史节点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某个人的生平记事,来书写时代的变迁。可是这本《人类简史》的写作方式却不是这样的,书中没有对构成世界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事件或现象的系统叙述和解说,也没有具体去写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尤瓦尔·赫拉利接受采访时,他自己也说过,书中的历史跨度非常大,但是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历史书那样去写,如果那样写这本书的体量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薄了。所以,他写的时候抛出了一个问题后,就让这个问题自己延续下去,不管它延续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等等学科,到了哪他就用那个学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作者特地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做”了许多中国古代历史和名人的例子,不仅如此,他还在基于各国历史不同的基础上,给各国的版本也都下过同样的功夫。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看到的这本书大体都是一样,但书中会选取一部分该国的历史作为例证。足见作者储存的知识量有多么强大。好看、通透,这也是这本书能够畅销世界的原因。
当然,人红是非多,谁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这本书也一样,有人认为太过通俗,有人觉得书中的观点没有解析的透彻、蜻蜓点水就过去了。还有看过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后,觉得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人类简史》因直接从中引用了很多观点。所以,有人说《人类简史》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缩写版。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听看过的人说这本书写的比较生涩、偏学术,没有《人类简史》那样做一个化繁为简的处理。
所以,下次看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我会再来介绍一下这本书,将两者做一个对比。
写了三个话题了,还是没有说到未来,不管怎么样, 今天终于可以说说现在了。 按作者赫拉利的意思,要想预计未来,首先要更好的了解历史。 知道人类过往是怎么走过来的,才有可能知道人类未来会怎么走。
作者提出,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能虚构一些事实,并通过虚构的事实把大规模的人群组织起来。人类其实活在虚构之中,虚构比真实重要,因此人类创立了宗教。 宗教不但能把大量的人组织起来,而且还能给人们提供道德判断和指引,给人的生活带来意义,作用非常巨大。
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逐渐认为上帝并不存在。中世纪的人因为信仰上帝,生活充满了意义,也因为信仰上帝,知道该怎样约束自己。然而在现代我们有了科学的力量,不用按上帝的安排走了。上帝不给我们生活的意义了。
我们开始自己给生活找意义了。
一种找意义的方式就是追求经济增长。 中国人最信奉这一点了,什么问题都想用经济增长来解决。觉得只要有钱了,就可以解决各种问题,甚至包括一些道德问题。赫拉利说所有国家都是如此。
不过这种方法并不能长久,经济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 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就不那么强烈了。 赫拉利说,人类在“上帝已死”这个时代真正的应对策略,是人文主义。
第一部分: 什么是‘人文主义’
查了维基百科关于人文主义的定义,“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 它是随着文艺复兴和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与宗教神权文化对立的思想体系。”
可见,人文主义是与宗教神权对立的。对中国人来说, 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没有神权, 只有传统文化, 所以理解人文主义并不容易。很多人认为孔子的思想就是早期的人文主义。王阳明的心法更是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要素。
人文主义倡导我们听从内心的声音。 要我们崇拜人性,用人性取代过去宗教里神的位置,用人的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 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过去上帝说了算,现在是你的内心说了算。
赫拉利举了个例子,说有个有夫之妇,与人发生了婚外性关系,她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就去求助心理医生--- 现代的心理医生和中世纪牧师的作用差不多。心理医生会问,“你对这件事感觉到底怎么样?”-----用当事人的感觉来评估这件事的对错。 也许这个女人自己觉得挺好,但是她丈夫的感情可能会受到伤害,如果离婚,孩子也会受到伤害,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但不论如何,这里面考察的都是“人的感情”,而跟 “圣经”,“上帝的意思” 无关。
按照这一原则,同性恋就没问题了,只要当事人自己感觉好,不伤害其他任何人,就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外交部经常说,“xxx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这句话特别符合人文主义的理念。
耶路撒冷曾发生同性恋大游行,当地宗教组织接受采访时对此事表示不满,他们说的不是“上帝反对同性恋“,而是”在圣城搞同性恋游行伤害了广大宗教人士的感情。“
所以在人文主义时代想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就千万别伤害别人的感情。 这也正是孔子说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被借钱不还,就不能对别人借钱不还; 自己不想被欺骗,就不能去欺骗别人。 西方的小学里,老师教小朋友判断一件事对还是错的唯一方法就是问自己,“如果别人对你做同样的事你同意不同意”,小孩子通常通过这样的思考,就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了。
第二部分: 赫拉利提出,对人文主义来说:知识 = 体验 X 敏感度
不是每个现代人都是人文主义者,换句话说人文主义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要做个现代人文主义者首先必须要去学会体验。体验就是你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其实是经常忽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体验的。
公式里的敏感度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重视体察你的体验,二是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赫拉利举了他自己喝茶的例子,他以前喝茶喜欢加糖,后来发现糖把茶叶本身的味道覆盖了,所以他减少糖的量,专门体会茶的味道。逐渐他对茶的感觉就越来越灵敏,体验也越来越丰富,最后他发现他最喜欢喝中国四川雅安产的熊猫粪茶,就是用熊猫粪做肥料种植的一种茶。
喝茶只是一个形象的例子,做任何事,都可以通过细细体验来提高敏感度。 吃橘子,就细细品尝橘子的味道,听音乐就细细感受音乐的旋律,也就是说,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察各种细微的感觉,否则就是个粗人。赫拉利说:“我们的一生之中,有时候我们伤害别人,或者被伤害;有时候我们同情别人,或者被同情。如果你去注意体会这些伤害、同情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敏感,那么这种体验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知识。逐渐你就会分辨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这就是人生的旅程。”
在商业社会,企业努力了解消费者的感受和需求,就要有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度。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很高的敏感度才能与孩子有更好的沟通和互动。
所以有人就说,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要追求尽可能广而深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
第三部分: 人文主义的三大派别,自由主义完胜
所有人文主义者都认为“人的内心体验”是第一位的,一切道德应该从这里出发。那问题来了,不同的人内心体验不同怎么办,互相产生矛盾怎么处理?人文主义于是分成了三个派别:一是自由主义,二是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三是进化人文主义。
自由主义,被认为是‘正统’的人文主义,是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者认为不管是谁,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都是重要的,都会让世界变得更丰富多彩,所以你应该赋予所有人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德国到底应该接纳多少难民?要不要给难民和公民一样的福利?你怎么才能既不伤害难民的感情,也不伤害公民的感情?
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者(简称社会主义),认为自由主义者太过强调个人的感情,尤其是太过强调了每个人自己的感情。
进化人文主义者,则认为“所有人的情感都重要”根本就不对,有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强,我们应该让那些优秀的脱颖而出!
赫拉利给出一个判断题,大概可以判断出你是哪一类的人文主义者。
请你给以下这四种音乐排序。你认为哪个音乐带给人的体验,价值最高?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查克·贝里的一首摇滚乐
刚果热带雨林里原始部落的女声合唱
狼的叫声
所有人文主义者都会首先排除掉 4,毕竟我们都认为现在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剩下这三首音乐,其实都被收入了旅行者I号带给外星人的唱片中,可以说都是经典……
如果你是个自由主义者的话。自由主义者认为应该给所有人自由表达的权利,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平等的。什么是好音乐?只要你喜欢听,那就是好音乐。
但社会主义者认为,你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
进化人文主义者给的答案就非常明确了——最好的当然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谁要是非说摇滚乐能跟贝多芬相提并论,那就是在对人类犯罪,如果我们听摇滚乐而放弃贝多芬,将来人类就会堕落,甚至会灭绝。好东西就是好东西,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肯定比五岁小孩的涂鸦要好,认为两者平等的都是胡扯。
三派交战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自由主义如今完胜。 现在的世界是自由主义的天下。
经济上,搞自由市场经济;
政治上,听从选民的意见,选民要发掘内心的声音,选自己喜欢的;
教育上,发挥每个孩子的天分,启发学生自己的想法;
艺术上,相信每个人的眼睛,你认为美的,就是美的。
这你就能理解欧美国家为什么如此强调个人,很少突出集体, 为什么那么重视“政治正确”, 反对歧视, 为什么允许多元文化。
自由主义确实有很多合理的方面,它给所有人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权力,物质产品,艺术作品都极大丰富,每个人都活得很潇洒,全世界人都羡慕西方自由民主的国家。 赫拉利认为,自由主义阵营能最后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有先进的技术,高度发达的经济做依托,才得以实现自由主义。
可是赫拉利推断,向未来看, 自由主义未必会一直存续,它正在遭遇危机。
尤瓦尔赫拉利:幸福快乐的关键是什么?
20220128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这是一个明显的真理。如果不去或不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
上周,老何在得到陈章鱼的《每周新书盘点》学习了中国人大哲学学院教授赵汀阳老师的《论可能生活》一书中关于对什么是真正幸福的理解,赵汀阳老师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幸福公理」:假如一个人的某个行动本身是自成目的的,并且这一行动所试图达到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自足价值的事情,那么,这一行动必定使他获得幸福。
这个话说得有些绕啊,咱们翻译一下。就是说,如果有一件事情,不给你钱你也乐意去做,不做不甘心;而且你做这件事情的结果,还能对别人、对社会有贡献,这就是创造性行动。
几年以前,老何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看到一番关于幸福的精彩讨论,非常值得有兴趣的朋友学习和思考!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和快乐,但你有没有想过幸福快乐来自哪里?我们又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快乐呢?
对于快乐的来源,历史上大致有三个观点:
1快乐来自主观感受
现代自由主义认为,快乐来自主观的感受,快乐就是“主观感到幸福”。
这也是一般对于快乐普遍接受的定义,依照这个观点,快乐是种个人内在的感受,可能是因为当下直接的快感,或是对于长期生活方式的满足。
那么,快乐与外部因素的关系如何呢?
有调查机构对金钱、健康、社群等外部因素与快乐的关系做过调查。
快乐与金钱的关系: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
快乐与健康的关系: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
家庭、社群、婚姻与快乐的关系:
目前看来,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金钱和健康。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机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比较不快乐。而其中,婚姻有事特别重要的一项因素。多项重复研究发现,婚姻美好与感觉快乐,以及婚姻不协调与感觉痛苦,分别都呈现高度相关。而且,不论经济状况或是身体健康如何,情况都是如此。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于是,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2快乐是客观条件符合主观期望
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务、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如果说快乐要由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
有没有可能,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会对生活不满,不只是因为贫穷、疾病、腐败和政治压迫,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第一世界国家的生活标准?
3快乐的关键在于人的生化机制
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实是由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形塑。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由外在因素(例如工资、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利)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我们能够快乐的唯一原因,就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所以,那些刚中了乐透、刚找到真爱的人,之所以会快乐地跳起来,并不是因为真的对金钱或情人有所反应,而是因为血液中开始流过各种激素,脑中也开始闪现着小小的电流。
“吊桥效应”是这种生物理论的很好运用。由于身体上的紧张引起心跳加快而让人误以为这是对于见到喜欢的异性时的怦然心动。
但如果说幸福快乐是有生物学上的神经元等产生的生理快感的话,那么我们人类似乎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了,只需要通过药物或者借助科技刺激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可以获取这种快感,如骇客帝国等科幻片中的画面,不敢想象!但这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快乐吗?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佛教的观点最有意思,根据佛教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悦的感受就是受苦。于是,人类就渴望能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悦的感受。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人想要脱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
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多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佛教与现代生物学和现代自由主义的相同点,在于都认定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见解在于,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我们如果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里感受了。
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佛教思想在这里已经不再是宗教更是一种哲学体系,佛家、道家、儒家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是相通的,是一种理解世界万物的方式。惊异于尤瓦尔对佛教思想了解如此之深,同时又不得不深思是不是我们对于很多东西的追求太过于执着,以致于“着力极差”而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宁静、圆满。
在佛家看来,“求不得”才是追求快乐本身路上的苦。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做到佛家所说的完全放弃自身的欲望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太难了。对于求而不得的事物,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唯有降低自身的期望,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对于幸福快乐的思考,其实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对这个议题继续进行了探讨,人类对于幸福快乐的追求不会停止,未来人类还会继续寻找幸福快乐的关键,它将会是未来人类可能的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西方社会,人们会信奉基督,祈求上帝的眷顾;在伊斯兰世界,人们深信真主安拉会指引人们走向光明;在印度社会,人们相信“大梵”是一切的根源,是“终极的真实”,而“大梵”会幻化成各种神灵来治理这个世界。
而大部分的中国人,既没有信奉上帝,也没有祷告真主,也不是所有人都打坐信佛,甚至有的人会认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是一名无神论者。
但既然没有宗教信仰,在中国的社会当中却又有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人们会看黄历来筹备大事,人们会祭祖并祈求祖先保佑,生意人会拜财神来祈求生意兴隆等等。这些现象显然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既与我们认为的宗教(没有一个神站在一切的顶端)大相径庭,也与真正的无神论相差甚远。
其实在宗教学的范畴内,中国本土的这一系列现象都被称作为 中国传统宗教 ,这个本土宗教孕育了儒家和道教,是中国宗教的母体。
中国传统宗教里面,有一些在外国人看来觉得非常奇怪的现象。比如好多神仙,本来是凡间的普通人,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就成了仙。成仙了以后,还有名有姓的,比如财神姓赵,玉皇大帝姓张,这对于西方宗教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在西方宗教里,神和人分得清清楚楚,神绝对是超然的存在,人们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神的。
而中国传统宗教呢,大家都在一个世界。虽然你在理论上可以修习炼丹,最后变成神仙,但神仙世界和人间世界还是相通的。嫦娥吃了不死药,立马就奔月成仙。有一个叫张友仁(又叫张百忍)的农民,善于忍耐,行善积德,然后上天做了玉帝。
人和神界限模糊,抽象点说叫天人合一,这在宗教学中统称为虚神宗教。
所有的宗教都会利用 “超余” (中文听上去有点陌生,但它的英文写法非常简单:THE MORE,直译过来就是“多出来的那个”。超余所超出的,就是日常经验、世俗世界;宗教正是用超余生产出了意义。)来设计一套生产意义的机制来解释这个世界,特别是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和失误,最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所以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曾经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物种,最终统治这个世界,就是因为人们能通过集体想象来进行协作,而宗教就是人类达成协作的重要传统工具。
虚神宗教的超余,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是一个具体的神灵,而是某种弥漫在整个世界里的神秘力量。它不能实体化,是“虚”的,但“虚”也不是没有,人掌握了一套技术以后,是可以体会到这种力量的。古人管这些人叫“巫”,就是巫师。他们的功能,主要是占卜啊,沟通天地啊,还有就是征求神灵的意见。
根据郭沫若先生对周代青铜器上文字的考证,“天”这个字,就是一个有着巨大脑袋的人的形象。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我们的先祖体会什么是天,是要通过人的,而这个人的身份,应该就是巫。
不过,你可能要问,在世界其他地方,也还有这套巫的技术,中国的虚神宗教,比他们高级在哪里呢?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办了三件大事,才把这种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来了一次系统升级,从巫术升级成了宗教。哪三件呢?我来一个一个给你说。
上古时期,有段时间,几乎人人都“掌握”这套技术,都可以“沟通”天地。但很快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张巫师“沟通”完天地之后说向东,李巫师“沟通”完天地之后向西,那作为普通的老百姓,你应该相信谁呢?时间长了社会秩序就会混乱。
传说三皇五帝里有一位颛顼大帝,就打算中止这种状况。古书上记载说他命令两位大臣负责在天人之间划出界限,使人神不扰,各安其序。这说的挺玄乎,其实就是抬高巫师行业的准入门槛,民间再也不许擅自占卜和进行其他沟通天地的活动,只有国家认可的才可以做,这么一来,国家就垄断了意义生产,也避免了巫术对政治可能产生的干扰。这一次垄断,就让君主从此还多了一个大祭司的身份,政权和神权集于一身,从此君主有了解释一切的正当理由。
刚刚说到把巫的技术和资格收归国家,强调一个“收”字,而真正让天人沟通制度化的,是在殷商时期。这个制度化,主要说的是祭祀。
商代人有个说法,祖先去世以后,都会到天上至高的神那里去。他们叫这个至高的神“上帝”。后来基督教进入中国,在翻译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两个古老的汉字。
既然都到天上去了,那总得让他们给人间的子孙泄露一点天机,漏一点标准答案吧?这就是祭祀的功能。到后来,天神和祖先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渐渐的将祭天和祭祖联系到一块儿了。垄断意义解释权的君主就在这个时候顺势而为,开始自称为天子。所以你在看一些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时,会发现老百姓如果有幸见到皇上,都会表现出犹如见到神灵般的惊恐,这其中更多的是来源于皇上宗教权威的因素。
商朝这个变化的最大的影响,就把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和对天的崇拜结合到一块儿了。我们通过血缘关系,就离天人合一又近了一步。
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讨伐纣王,灭了商朝。但周朝人就面临一个大问题:商朝人那么爱祭祀,说自己和上天有关系,这是他们论证自己政权合法性的办法。可是历代周王,和老天可没这层关系了。周朝推翻了商朝,总不能说周朝的子孙再请商朝的先祖帮忙吧!那周朝人怎么办呢?
他们就推广了一套说法,概括成四个字,叫做“以德配天”。《尚书》里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就是说,上天允不允许你统治,不看你有没有血缘关系,只看中你有没有品德。行德政,你这个政权才配得上天,天命才保佑你。
你发现没有,周朝人又重新定义天人关系了。商代那种祭祀,花费那么多,甚至有时候还用人当祭品,说白了和利诱也差不多。但是到了周公的时代,人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规律和力量,不管是利诱,还是威逼,比如说你不帮我的忙我以后就不祭祀了,都是没用的。那么,只能去敬畏它们,并且努力使自己配得上它。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这种虚神宗教的模式才算是基本定型了。在社会的上层,它和国家绑定得很紧,有了相对成熟的宗教元素,主要是表达对天和祖先的敬畏,强调自己的品德。在社会下层呢,它还保留有很多萨满教的特征,用威逼利诱的方式驱使神灵(宗教学上成为“人人模式”),目的是为了祛病赶鬼,求神祈福。
就这样,中国传统宗教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演化,成为历史传统和行为准则,帮助人与人达成默契的协作,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
究竟为何欲罢不能? --读赫拉利《明日简史》的体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开战,声称是为了解放被奥匈帝国非法占领的两块土地。政客们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许诺要让意大利恢复古罗马时期的辉煌。战士们热血沸腾,高呼口号,为了祖国的荣誉,雄赳赳气昂昂杀向敌方阵地。可谁知奥匈帝国的部队严阵以待,予以迎头痛击,结果第一仗就牺牲了15,000意大利战士。紧接着第二仗丢下40,000具尸体,狼狈退回。而第三仗竟然损失60,000人,再次铩羽而归。就这样一直打了2年,整整11场战斗,意大利人血流成河,结果仅仅阵亡就达700,000,而伤残者竟然超过百万!
设想一下,假如在第一仗失利之后,意大利当局认识到自己完全搞错了,就提议和对方坐下来进行和平谈判,而奥匈帝国也巴不得能够停战,也好腾出手来对付沙俄,所以和谈应该可以顺利进行,并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协议,那不就可以大大减少损失了么?那为什么意大利人就非得继续战斗,结果损失极其惨重呢?
以下是当局面临的两种选择:
1向民众表示:非常抱歉,是我们犯了严重错误,白白牺牲了那么多优秀的战士,所以我们决定停战,让大家可以过和平的日子。
2向民众表示: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好样的,他们为国捐躯,都是英雄!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战斗,绝不让他们的鲜血白流,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意大利!
意大利最终战败,所以本来当然应该选择第一种的。但是他们偏偏选择的是第二种。
有多少意大利父母骄傲地把大儿子送上前线,战死后,又把二儿子送去。。。就这样,为了祖国的荣誉,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亲人,前赴后继。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肯定很多!关键是这似乎是顺理成章,非常正确的选择。谁愿意说个不字?
政客们能告诉民众他们的儿子白白牺牲了吗?肯定不会,因为这样干他们无疑等于自杀。不仅如此,对于伤亡者来说,对于他们的父母亲友来说,他们更难接受这样严酷的事实。他们更不肯承认是因为自己太愚蠢,上了那些自私自利卑劣无耻政客的当。所以,倒还不如硬着头皮生活在“伟大,英雄,爱国”之类的幻想中更好,因为这幻想可以给自己的牺牲提供一点可怜的意义。
在政治上,这被称为“我们的孩子们不会白白牺牲”综合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宗教人士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懂得这个诀窍了。他们知道,凡是要让人死心塌地,忠心耿耿接受神,或者民族,国家,政党之类“伟大,光辉”的概念,就必须要让人受苦,作出牺牲。 受的痛苦越大,作出的牺牲越多,这些人的信仰就更加坚定。看起来这似乎非常古怪,根本不合情理,没有逻辑,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圣经中的《约伯书》就是很极端的例子。上帝和撒旦打赌,说约伯不会受撒旦的诱惑,可以经得起任何考验。于是上帝开始考验约伯,考验越来越厉害,其恐怖程度简直匪夷所思!大富翁约伯猛然堕入地狱,无数苦难不断降临到他的头上,凡是人可以想见的一样不少。然而他最终不仅依然坚守,而且更加忠于上帝。我是个俗人,不禁胡思乱想,虽然说之后上帝给予他更多的东西作为补偿,但难道这就是他所期盼的吗?
其实在经济上这个综合症也是存在的。苏格兰政府打算建造一个新的议会大厦,预计花费4千万英镑,在2年时间里完成。可结果却大大超标,不仅用了5年才完成,而花费竟然是4亿英镑,是计划的10倍之多!建造商不断拖延,不断加价,当局不得不一次次妥协。看起来是建筑商预先挖好了陷阱,只要一旦开工,政府就落入陷阱,进退两难。总不见得让工程烂尾吧?更不能承认自己愚蠢,砍自己一刀。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另外,反正钱也不是从他们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不心疼。
反映在婚姻关系上也是一样。有人到了老年才终于下定决心离婚。周围的人都非常惊讶,更是无法理解。他们想,即使要离婚也得趁早,何必等那么久?不过我倒认为,能够下决心离婚,不再受折磨,还有几年清静的日子好过,难道不值得称赞吗?他们很有勇气,有胆识!而那些一直苦熬到死的人才真正是傻透了!可惜有胆量这么干的人毕竟不多。
我曾经下乡8年,忍不住又要联系到知青上山下乡这件事上,的确也是很好的例子。剥夺17,000,000学生上学的权利,把他们当作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包袱丢到广阔天地去,给他们戴一顶漂亮又荒唐的“知识青年”的帽子,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行为?由此造成多少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在十年后这些学生基本全部回城,折腾一大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来应该是很容易判断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局自然绝口不提,伤疤不能揭开,错误不能曝光,这也不稀奇。而稀奇的是某些知青自己,他们居然主动理直气壮提出要“继续发扬知青精神”,坚持“青春无悔”,难道他们吃了什么药,还想再次下乡不成?肯定不是。他们的奇怪表现在此可以获得明确的解释。人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愚蠢的,可结果是更蠢。
“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综合症,加上“凡是受苦越大,牺牲越多,人的信仰就更加坚定。”这一条,就可以解释这类奇怪的现象。如果推广开来,可以说的很多,还是由大家自己去想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