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高弹丝面料的缺点是以下。
1、耐日光性不好,织物久晒就会变黄,强度下降。
2、后整理怕氯漂、不好定型、弹性不稳定。
3、手感硬、触感差、光泽不柔和、透气性、吸湿性差。
高弹丝、新丝圈和耐磨丝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丝材料,它们在性能和用途上有一些区别。
1 高弹丝:
高弹丝是一种具有较高弹性的丝材料,通常由聚酯纤维或尼龙纤维制成。它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回弹性能,可以承受较大的拉力和压力。高弹丝常用于需要有弹性的产品,如弹簧、橡皮筋、拉链等。其优点是弹性好,回弹性能高,但耐磨性较差。
2 新丝圈:
新丝圈是一种具有较好耐磨性的丝材料,通常由尼龙纤维或涤纶纤维制成。它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耐久性,可以承受较大的摩擦和磨损。新丝圈常用于需要耐磨性的产品,如运动鞋、背包、皮带等。其优点是耐磨性好,耐久性高,但弹性较差。
3 耐磨丝:
耐磨丝是一种具有较好耐磨性和弹性的丝材料,通常由尼龙纤维或涤纶纤维制成。它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弹性,可以承受较大的摩擦和磨损,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回复能力。耐磨丝常用于需要既具有耐磨性又具有一定弹性的产品,如运动服装、手套、行李箱等。其优点是耐磨性好,弹性较好,但相对于高弹丝和新丝圈,其弹性和耐磨性可能略低。
总的来说,高弹丝、新丝圈和耐磨丝在弹性和耐磨性上有所不同,适用于不同的产品和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丝材料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使用环境。
PBT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简称。PBT高弹丝具有优越的弹性回复性能和弹力稳定性,其弹性优于尼龙,其耐化学药品性好于氨纶,无需载体在常温常压下可染,且染色牢度高,尺寸稳定性好,抗起球,抗静电,且价格远低于氨纶。该纤维可广泛应用于针织、机织面料,可替代氨纶生产包覆丝。用于高档运动服、游泳衣、休闲服的面料。PBT高弹丝在卫生材料、服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未来弹性纤维市场中富有竞争性的新产品。 1、PBT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尺寸稳定性和较好的弹性,而且弹性不受温度的影响。 2、PBT纤维及其制品的手感柔软,吸湿性、耐磨性和纤维卷曲性好,拉伸弹性和压缩弹性极好,弹性回复率优于涤纶,在干湿态条件下均具有特殊的伸缩性,而且弹性不受周围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价格远低于氨纶纤维。 3、PBT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可用普通分散染料进行常压沸染,而无需载体,染的纤维色泽鲜艳,色牢度及耐氯性优良。 4。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药品性、耐光性和耐热性。 5。PBT与PET复合纤维具有细而密的立体卷曲、优越的回弹性,手感柔软和优良的染色性能,是理想的仿毛、仿羽绒原料,穿着舒适。
最佳答案: 制袜工艺,主要是丝光、织造、染色、烘烫定型等几个环节。 一、丝光 早期制袜工艺没有丝光。民国25年(1936年),中华第一棉纺针织厂最早从国外引进丝光车。抗日胜利后,国产手摇丝光车开始应用,由4只辊筒组成,俗称小丝光车。丝光工艺是先将纱线分拆卷绞后用绳子扎成吊,放入淡碱液中煮练,然后清洗、脱水,再将纱线套在丝光车辊筒上绷紧、涨足浸入碱盘,以人力正反往复摇动辊筒,进行吃碱上光。然后,将纱线落下,用水清洗,再入酸缸上酸,再清洗、甩水、晾干,最后整理 光,劳动强度很高。 1958~1959年间,精美漂染厂对小丝光车进行技术改造,将摇小盘、扳碱盘、加碱3道工序,由手工改为电动机传动,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又有福昌丝光厂发明淋冲法取代水缸,酸缸改用木槽,产质量都有提高。这时,烘纱开始运用推进式蒸汽烘箱,光实行机械化,甩水机也应用于脱水。 1971年,针织漂染一厂与针织机械一厂合作,借鉴其他行业经验,将原来的4辊筒都改革成8辊筒,俗称双胞胎丝光车,效率提高一倍。同时,鸿兴厂又将8辊筒丝光车的传动部分改为液压式,铜轴套改用滚珠轴承,提高伸框力度,并设计成功酸洗机,烘箱由推进式改用链带式,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 光试制成功五头绞纱 光机,提高了 光均匀度。 80年代中后期,针织漂染一厂又制成液压式传动4辊筒大丝光车,容量比双胞胎丝光车提高15倍。煮练采用链条传动式蒸汽高压锅,实现机械化。90年代初,总结出湿丝光和干丝光工艺,棉丝光产品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二、织袜 民国元年,上海开始有手摇袜机厂。手摇袜机在织袜前,要先在罗纹机上织好袜口,然后用手工将罗纹口经套刺盘转移到袜机针筒上进行编织,袜坯织成后,再由手工套在缝头机上缝合成为袜子。整个过程是3步成形。工人操作时要手摇机器,心记转数,劳动强度很高,每人每天10小时只能制袜175打。 民国2年,锦兴袜厂引进美国C字型电动袜机,是为上海电机织袜的开端。该机性能较差,属半自动性质,和手摇袜机一样,1人只能看1台。不久就被淘汰。 20年代,袜厂先后引进美国B和K字两种机型的电动袜机。后期上海已能自制。B字袜机可织套袜,织袜落袜完全自动,套罗纹仍需手工操作,连缝头仍是3步成形,但1人可看两台。K字袜机能直接织扎口,无需罗纹机配合,袜坯落机后仍要进行缝头,属两步成形,1人可看6台。 电动袜机出现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产品简单,K字袜机只能织平口袜,B字袜机虽能织套袜,但只限于素色和横圈品种,而手摇袜机凭借手调能织碰花、揿花、横条花、绕花、网眼花、跳方块等多种花型,还能织造60~100支中统男女袜、长统舞袜、真丝和纱夹人造丝舞袜及童袜、棉毛袜、毛巾袜等。又因开办手摇机袜厂投入少,产出快,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手摇袜机仍占40%,在60%的电动袜机中,K字袜机约占90%。 新中国成立后,织袜工艺设备经过不断改造更新,变化很大。50年代,主要是围绕K、B字袜机和手摇袜机的局部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品种的适应性。1953年,公益袜厂率先在K字袜机上革除袜机盖头,装上橡筋输送器,试织橡筋口素色套袜获得成功。后在全国推广。祥云袜厂通过变革针筒的针数和口径,先后在K字袜机上生产出棉毛袜和童袜;随后大丰袜厂作了改进,织出夹底童袜。1956年,公益袜厂又在K字袜机上加装调线辊筒,编织出横条花袜。 1957年,同兴、康福等袜厂,利用闸刀及底脚针,在低针筒B字袜机上织出假橡口直条花袜,突破B字袜机只能织横圈花型的局限。同年,三才机器厂将低针筒K字袜机改装成高针筒B字袜机,花型范围进一步扩大。1958年,公益袜厂在高针筒B字袜机的基础上,加装自动织橡口装置,并运用闸刀及双挑分针器,两路同时吃线、分工提花,成为自动橡口双吃双跳提花织袜机,使花型变化更多,一度被誉为万花筒织袜机。 在K、B字袜机革新改造的同时,手摇袜机也逐步改革。首先是在手摇罗纹机上装置转数表,摆脱工人操作时口数心记的沉重负担。1957年,培德袜厂用电动机传动手摇袜机,实现半自动化,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但由于手摇袜机结构的局限,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随着电动袜机品种适应性的不断扩大,手摇袜机开始逐步萎缩。 1958年后,化纤原料应用于织袜,各厂纷纷探索锦纶弹力丝袜的织造工艺。公益袜厂在双吃双跳提花袜机上用两只辊筒提花,织出明暗鸳鸯花,为发展锦纶弹力丝花袜作出了贡献。 1958年,上海第一袜子机械修造厂(后改为上海针织机械一厂)以K、B字袜机机身为基础,机头仿日本进口的绣花袜机,试制成功国产第一代51型单色吊线绣花袜机。以后又制成59型双色绣花袜机、59-4型双辊筒绣花袜机,先后在行业中推广应用。与此同时,第七纺织机械厂吸取公益袜厂老机改造中采用三吃三跳和插肖式竖花辊筒等经验,设计制造出纺织工业部定型产品503型提花圆袜机,供应全国。由于各种电动提花袜机逐步普及,大量手摇袜机产品被电动袜机花袜所替代。到1965年,上海90%以上的手摇袜机被淘汰。 60年代中后期,行业以赶超国际水平为目标,进一步研制新机种。1965年,上海针织机械一厂参照国外提花双针筒袜机的原理,研制成功Z651型三吃提花双针筒袜机,可织平纹、凹凸、罗纹、提花、集圈提花、绣花添纱等不同袜子,比单针筒袜机又提高一步。之后,Z70、Z72、Z76型等不同性能的双针筒袜机相继投入生产,填补国内空白,为新品种的开发创造了条件。1965年起,公益袜厂与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第七纺织机械厂共同协作,经过3年探索,研制成功一台具有高新技术的四系统无虚线嵌花圆袜机,设5层提花机构,两层传动装置,用24000档提花梳齿提花,能织成大型无虚线花纹,包括直条、菱形、积木、嵌线等花型。1970年,行业袜机技术革新组,经过121次试验,又造出一台全自动一步法袜机,从袜口、袜统到缝头一步成形。但这两项革新,由于制造技术过于复杂,所需织针又不配套,以致未能正式投入使用。 1978年,上海针织机械一厂采用两个成圈系统,多头吊线,双色绣花,提花机构用插肖式提花辊筒,将59-4A型袜机改制成为791型双色绣花袜机,可织花型范围更广,而且适用锦纶丝、锦纶弹力丝、棉纱线、羊毛纱、人造丝等各种原料。同年,统益袜厂对Z503型袜机15个主要零部件进行改革,研制成功793型三系统加横条提花袜机,转速提高20%,成为编织锦纶弹力丝袜的专用设备。 1982年,上海织袜五厂将79-3型袜机改装成选针式提花毛巾袜机。以后,红旗、幸福袜厂又利用51型老机改装成2�0�5英寸三系统提花童袜机和单片间接选片式提花童袜机,丰富了毛巾童袜的品种。这一时期,又有上海针织机械一厂开发的SGE5002型系列毛巾袜机和SGE5001型高机号扎口提花袜机投入生产。SGE5001型袜机能织360~400针高档袜品,编成的集圈提花、网眼提花、集圈网眼混合提花等花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80年代后期,行业从意大利、捷克、日本等国引进一批400~420针的超细针距的新型袜机,专门用于生产高弹丝短、中、长统无跟袜和连裤袜等时装化的女用袜品。 三、染色 袜子有先染后织和先织后染两种工艺,素色的纱线袜、锦纶丝袜都是先织后染;花色袜、锦纶弹力丝袜,一般均采用先染后织。 20年代初期,在手摇袜机时代,染袜设备主要是炉灶、染缸和搅棒,均靠人力操作,生产环境污染,劳动强度很高。 民国15年,出现蒸汽染袜,以蒸汽加热,头号染缸每次能染20~30打。由于染袜时仍用搅棒撬拌,常常发生破洞、上色不匀等质量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袜厂的染袜设备仍为一缸两棒,染料以直接性及盐基类居多。稍后开始采用不褪色的阴丹士林及纳夫妥等染料,但工艺操作全凭经验,各搞一套,回染率很高。到1954年,织袜行业在化工部门和中百公司的帮助下,经过调研总结,才订立统一的用料和操作规定。 1956年,第一电机袜厂创制木质染缸,容量比原来的头号染缸大3倍,缸中装置摇桨叶子板,由电动机传动,用变速器调节速度,效率比手工操作提高3倍,从而掼掉了搅棒。 50年代末,锦纶弹力丝袜和锦纶丝袜相继试制成功,为扩大生产,上海针织机械一厂试制成功染物容量为20公斤的边桨式染色机。椭圆形的染槽和转轮均用不锈钢制成,由双速电动机经涡轮减速箱来传动染桨,蒸汽直接加热,染液偏于机内后方作单向顺转,不致直接冲击袜身,上色均匀,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种短袜和中统袜的染色。后又相继制成往复式转动的底桨式和顶桨式染袜机,解决中、长统及各种罗口袜的染色。 1963年,第一电机袜厂又试制成功辊筒式染袜机,染物容量提高到30~40公斤。该机采用密封式染槽,机内装有内胆辊筒,时间、温度与辊筒的倒顺转,均由电器仪表自动控制,袜子的前处理和染色都在染槽内进行。 60年代中后期,鉴于锦纶弹力丝袜采用先织后染工艺,影响手感、弹性和平整度,开始改用先染后织工艺。同时,随着生产的大幅度增长,行业组织大协作攻关,先后研制成功容量为10~20公斤的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容量为80公斤的常温常压染色机和双箱溢流染色机,提高了染色能力和染色质量。 1975年,行业中第一台容量为50公斤的高温高压染色机在上海针织漂染二厂试行电脑自控成功。1976年底,又对5台染色机进行联接,实行群控成功,形成一个自动化的小型漂染系统。经试用、改进,于1978年4月23日正式投入生产。产量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染色的混合正品率从原来的84%提高到95%。该漂染系统可分品种单缸染色,也可以多缸组合生产,适合于小批量、多品种染色。 [上海针织机械一厂生产的G834型常温常压溢流染色机] 四、烘烫、定型 棉纱线袜主要是烘烫。早期,烘箱用砖砌成,上面装有袜架挂袜,下面烧煤炭,闭箱烘烫,生产效率低,且袜子易烘焦或泛黄。到30年代初,改用蒸汽烘烫,袜板用生铝浇铸,呈立体型,中间空心连接蒸汽管,坯袜套上袜板后,用蒸汽热量烘干烫平,比烘箱安全,产质量也有提高。袜子烘烫后,经过压机上压,使之平整光泽。 50年代末,随着锦纶弹力丝袜和锦纶丝袜相继试制成功,开始采用定型工艺。最初,利用药厂废弃的煮药锅,土法上马,装上蒸汽管,把串好的袜板,吊入锅内,开启蒸汽进行定型。1960年初,公益袜厂制成立式定型锅,除坯袜进锅出锅外,工艺操作均由电器控制,每台次可定型100~120双,既提高产量又减轻劳动强度。同年,公益袜厂又试制成功一台圆筒形卧式定型机,机内装有两层道轨,袜板进锅出锅由装袜车在道轨上运行。每台次可定型锦纶弹力丝袜150~200双或锦纶丝袜200~300双。这两种定型设备被业内普遍 采用。 1978年,上袜二厂进一步改进设计,锅体的升降采用空气泵压力替代原来的螺杆,定型锅的密封圈改为充气式密封,解决蒸汽外泄,并应用射流技术加大蒸汽压力,整个工艺过程,除装袜板仍由人工操作外,均由电子自动控制。经过鉴定,由上海针织机械一厂批量生产,定名为MZ82型立式定型机。 70年代末,织袜九厂和统益、延安等袜厂先后试制细针距高弹锦纶丝袜(俗称无跟袜)成功,并于1983~1986年间先后从意大利、捷克、日本等国家引进一批超细针距袜机和3台回转式定型机,整个定型过程均按事先输入的工艺程序由电脑自动控制,生产效率比其他定型机高2~3倍,质量也好。
1、高弹丝是指用变形纤维织成的一种织物。高弹变形丝,简称高弹丝,伸缩性变形丝的一种,化学纤维长丝经过一次加热变形制成的螺旋圈形,弹性伸缩率较高,化学纤维长丝经过一次加热变形制成的螺旋圈形,弹性伸缩率较高,称高弹丝,制成的产品称高弹织物。
2、涤纶高弹丝是用变形纤维织成的织物的一种。化学纤维长丝经过一次加热变形制成的螺旋圈形,弹性伸缩率较高,称高弹丝,制成的产品称高弹织物。如锦纶或丙纶弹力衫裤、弹力袜、弹力游泳衣等。
3、该产品弹性好、手感好、质量稳定、不易脱色、拉力强、染色均匀、颜色鲜艳、规格齐全。该产品可以纯织、也可与丝、棉、粘胶等纤维交织,可制成弹性织物及各类起皱织物,制成的织物独具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