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究竟属不属于中国历史人物应该站在宏观角度上看,在历史上蒙古高原与中原王朝混一体,虽然有一道万里长城分割,但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农耕民族一直是你来我往、相互厮杀,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种族上早就形成了混血。中原王朝朝代更迭频繁,疆域有大有小,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也是你方唱吧我登场,势力有强有弱,但总体上都是活动在这片区域,都受东亚文明体系影响,因此从现代中国看,成吉思汗应该属于中国历史人物。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中国”一词出现在西周时期,距今有3000多年。1963年在宝鸡市陈仓区贾村出土的“何尊”底部有12行铭文122字,铭文全文如下:“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
这是“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这里是指天下中心的意思。这也证实了周武王灭商后,就产生了在伊洛这个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统天下的战略意图。后来的“中国”只是指中央之国,没有专门指哪一国,历朝历代也没有哪一朝将“中国”作为国名。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原农耕民族与塞北游牧民族的交往史、厮杀史
在历史上,塞北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民族始终虽然厮杀不断,但始终是相互交往的,人民之间是相互流动的,也是相互通婚的。在物资上互取有无,在文化上也是互相学习的。虽然华夏文明比较先进,看不起四周的蛮夷,但也不断的从蛮夷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如赵武灵王通过学习“胡服骑射”建立强大的骑兵,随唐之际胡风充满长安城,到处是胡人的歌舞。
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从最被匈奴冒顿单于学习中原国家体制,建立统一的大匈奴,到北魏鲜卑祖的彻底汉化,再到蒙元、满清的入主中国,实际上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面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汉族人员众多,文化先进,其它各族都消失在汉族中。
「伊洛之学」,为北宋时期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建立的学派。二程从学於周敦颐,後又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或学派就被称为「洛学」。受学于理学周敦颐,创始人继承周敦颐的学说,仍不满足,又同张载、邵雍等频繁交往,切磋学术。终于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形成伊洛学派。二程长期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门徒日益增多,成为北宋时期最大的学术派别。著名弟子很多,其中,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号称“程门四大弟子”。
有的
民乐伊洛村原村地本为姓林村落。改为伊洛村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在元朝至正年问程明道十三世孙程泰明带着子侄介庵和养庵到民乐林村开学堂教学。当地林姓有一位员外富户叫林昌英有女无子,日思夜想招女婿,一天见教师先生泰明的儿子程介奄生得年少英俊,,又有才学,员外与泰明是多年的好朋友,因此员外决定以自己的所有家产招介庵为女婿。当时林村大部分土地属林昌英所有,程介庵继承林员外的产业在林村居住生息,经过了几代人的繁衍。程姓人丁大旺,比原来林村的人还多,又因林村原有土地较少,姓林外出谋生的人比较多,留在家里的人极少。程姓人已成了村落,在约明朝时程姓人为了纪念先祖从河南伊洛过来,于是把林村改为伊洛村。到现在全村都是程姓,没有外姓,人口约1400,外出分支成村的有广州增城的下迳村,信宜的厚洞村、珠沙的八块洞村、怀乡、高州、茂名、海南等处。本村字辈:士、兴、方、繁、华、新、修、光、祖、德、礼、义、建、开、基,分支外出成村的字辈各自另排。伊洛村的堂号:思成堂……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
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
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
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
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
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
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
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
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
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乐不思蜀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
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
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
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
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
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
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
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
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纸上谈兵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闻鸡起舞
东晋初年,中原地区沦丧于胡人之手,皇室贵族只求偏安江南,对收复中土缺乏斗心,只知苟且偷生。虽然如此,仍有一些爱国之将,每每以北伐为任,时刻希望收复中土,而祖逖就是其中志士。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
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练。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送弹琴李长史往洪州》
年代: 唐 作者: 钱起
抱琴为傲吏,孤棹复南行。几度秋江水,皆添白雪声。
佳期来客梦,幽思缓王程。佐牧无劳问,心和政自平。
《又送赴关》
年代: 作者: 李中
心似白云归帝乡,暂停良画别龚黄。烟波乍晓浮兰棹,魂梦先飞近御香。
一路伴吟汀草绿,几程清思水风凉。想应敷对忠言后,不放乡云离太阳。
《舟发》
年代: 宋 作者: 董嗣杲
万愁聚眼底,城下登江船。江穷渺渺如,身堕栖栖然。
初来情颇浓,既去情尤牵。纵目入虚空,顺济皆由天。
回思发程艰,时刻多迍邅。本无镇浮能,意者造物怜。
造物相始终,百岁亦可延。风花鼓雪霰,飞舞帆幅前。
未行风还严,既离浪更颠。薄命亦何辜,动自罗惊弦。
逢人不须说,徒招讥孤骞。醉歌赤壁游,遐眺追坡仙。
《凌屯田知和州》
年代: 宋 作者: 宋祁
坡殿程篇属思精,飘飘老气薄黔嬴。一台旧服郎官笔,千骑新提太守兵。
候吏腾装催去舸,故人引脰怅离觥。云波莫苦秋江阔,自有桃歌用楫迎。
《宿白羊湖》
年代: 明 作者: 叶子奇
客思官程意转迷,湘江南去草萋萋。待寻无树人家宿,免得中宵谢豹啼。
《兴程县尹》
年代: 宋 作者: 熊禾
我思程伯子,试令晋城邑。岂第父母人,一念诚恳恻。
存心民必济,正己吏自格。虽然一邑小,允矣天下式。
槃槃古东阳,亶为礼义国。弦歌视曲阜,岂惟文公泽。
尚想兴学功,百年未陈迹。古来号难治,此语谅非必。
人怀学道心,功化亦俄刻。重惟伊洛传,道南此其脉。
家传余政谱,师授存学则。此邦有美俗,文献犹可及。
接畛皆儒黉,兴起易为力。当今尚文化,乡校首扶植。
非无善政人,教化岂遑急。明公下车来,声誉已洋溢。
三年田里间,公来始休息。简静公优为,不扰知政绩。
山人重期望,亹亹慎无斁。四海文公邦,正学自兹出。
政教岂殊途,饰吏贵儒术。善化必因俗,吾世俱有责。
到手事必为,莫让功第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