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
1 中华民族之“大和”观念,是包括自然、社会、人际在内的全方位“和”,其核心是强调协调。
2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的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相互促进而发展的。
3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运用五行思想来揭示战争的规律,五行中又以“火”最为突出。
4 五行与五色对应,合于五行方位。木为青色,为东方;火为红色,为南方;金为白色,为西方;水为黑色,为北方;土为**,居中央。
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有:
1 轻命重财: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重财轻命的思想。
2 传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赋予不同等级以不同的地位和权利,甚至在同一等级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 中国传统道德中普遍存在着男尊女卑的观念,这导致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权益遭受侵害。
4 纲常伦理中存在着严格的尊卑有序关系,不仅损害了下层人民的利益,而且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
最大的糟粕,恰恰不是孔子语录中的那些不合时宜的观点,而是儒家信徒抱住“孔子永远都是对的”这一信条不放的执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二千余年而不变,经历了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式之儒。
"从《论语》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思孟学派,又称“孔孟学派”,指以子思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二人确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脉相承从而共同形成为一个学派,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核心为五行说。有的根据宋儒的说法,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发展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心性之学。
此外,有些学者则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难以确指,《中庸》与《孟子》书中并无五行思想,加上《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疑难多而论据少,从而断言先秦不存在有所谓思孟学派。
作文标题: 品味孟子——孟子的思想精华与糟粕
关 键 词: 高中高三 1500字
字 数: 15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三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500字的作文,题目为:《品味孟子——孟子的思想精华与糟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董仲舒的“罢绌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思想也日益成熟,成为统治中国文化界时间最长的思想流派,那么作为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思想财富,他又有哪些局限性? 孟子思想精华之一——王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一段《孟子》中很经典的话,在孟子中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孟子向梁惠王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可以抓住孟子所认为的王道主要有以下几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今天所讲的保护环境,其实是无奈之举,是我们已经为我们以前的愚蠢付出代价后的弥补性措施。而孟子早已为我们提出了忠告。要修养生息,不要杀鸡取卵。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至今足以令我们中的很多人汗颜。也许,我们应该翻开古人的经典,去寻找,去追寻那份久违的和谐…… 加强教育 这点是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在古代中,清朝做得最好,正因为清朝重视教育,所以在清朝的12位帝王中,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昏君。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很多法律加强义务教育,这就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的要求。
尊敬老人,轻刑薄赋 这点从我们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减免农业税的一系列政策中可以找到孟子的影子。
孟子思想精华之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语出《孟子·离娄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多少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啊。
在《左传·昭公十三年》里记载,赵威后见齐国使者时问:“岁亦无恙焉,民亦无恙焉,国亦无恙焉?”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从赵威后这段精彩的驳斥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威后正是坚持以民为贵的治国思想。这和我们当今社会上有些大派头的领导形成鲜明对比。有些领导在群众面前耍大牌,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甚至对反对自己的人挟私报复。这样的领导最终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
如果他们有幸听了孟子的教诲,也许他们会成为人民的好公仆。
孟子思想精华之三——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继见长。在这里,孟子以鱼和熊掌做喻,道出了舍生取义的处世之道。
心语:孟子以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们应当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牺牲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孟子用他那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精髓,那是舍生取义的大德大义。
孟子思想精华之四——人生需要磨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这就说明了磨砺出人才的道理。今天我们许多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许多孩子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含在嘴里怕化了,吐出来怕飞了。这样的孩子,难道是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这样的“人才”必将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淘汰。
当然,在充分肯定孟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孟子思想的保守,糟粕。孔子的思想多少也影响了孟子,譬如孟子轻视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当作“世之通义”等。但孟子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如果要求孟子十全十美,就过于苛求古人了。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六中学) (指导老师:张泉)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
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思想
就我浅见,“人之初性本善”是宋代以后的观点,尤其是受了宋明理学的影响,以此为根基,“存天理,去人欲”的价值观念倡导了此后明清几百年。
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伴随着孟子升格运动而发展的。孟子有一套完整的性善理论体系,是后来儒家人性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这里就意味着,对于原始儒家思想而言,尤其是在孔子那里,并没有“人性本善”的直接表述。至少在《论语》中,孔子更愿意把人性表达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与“习”相对,强调的是教化的重要性。至于人的原初本性是善还是恶,就我所知,并无遽下论断之处。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直”不等同于某种德性,而更似于老子的“朴”。与“直”相对而言是“枉”,枉就似乎牵连一种后天之“习”的结果。鄙人觉得,孔子希望用一种积极方式对待人性,希望发展人性,认为人性不仅仅是原始本能这样的扁平化理解,它有其丰富性,尤其是人性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把握,自觉地确立(用哲学语言来说)主体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因此孔子肯定了人最终需要通过自己来进行价值选择,找回那人类“相近”本性的大致方向。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孟子没有悖逆孔子的基本精神,恰恰相反,孟子的性善论从这一意义讲是继承、发扬了儒家所要提倡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人性问题,应该积极地长养它、发展它,同时,它最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人的独立自主的基础,而不是受动物本能完全限制的无自由状态。譬如优良的苗种,不养护栽培就变成稗草,性善论它首先肯定的是人对于人性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不是被动应对。
至于恶,客观存在。就像是人,总会生病的。
儒家提供了药方,管不管用,是另一回事。很多人说不管用。不管用可以换一副药。但是,儒家讲及人性的善用,却是难以彻底抹杀的。也许法家的药管用,但副作用是最大的。儒家的社会治理理念,当补药吃,身子吃不坏,反倒有助于康复。有人说吃坏了,不能吃,那也没关系,人类的共同努力就是想趋于真善美,减少假丑恶,如果有更好的药方,为什么要耽误治疗呢?
总结一下,儒家人性论,如果有着恰当的理解,它是趋向于真善美的,如果非要把它作绝对的错误来思考,希望你得出的结论不会是假丑恶,至少为了反驳而反驳,会让自己脸上变得狰狞,心里变得魔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