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说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 译
二、《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 奉诏译
三、《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月支三藏娄迦谶 译
四、《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 译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法贤 奉诏译
《无量寿经》在中国历史上曾被翻译过十二次,现存五个原译本。在这十二次的翻译中,前十个版本都是在六朝时期完成的。最早的译本是《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第二种译本为《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三国时期吴国支谦译。
第三种译本为《佛说无量寿经》,也是三国时期魏国康僧铠译。
第四种译本为《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代菩提流支译。这是第十一次翻译。
第五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经过历史更迭,现在留下了以上五种原译本。
东林寺也曾印过《佛说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与信众免费结缘。
这五种译本,汉、吴两译翻译的文句确实比较难读,而且比较重复,但是却具有着其它几种译本没有的思想内涵。曹魏康僧铠的译本,文辞、义理、内容都比较完整。唐译本《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翻译的文句非常美,蕅益大师甚至有个评判,说五种原译本中唐译本最好。他还曾有一个注经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对唐译本《无量寿经》进行注解,但是没来得及。纵然如此,唐译本也有它的问题,就是没有「五恶、五痛、五烧」这段文句,所以显得不完备。宋译本也比较简略。
整体来说,这五种原译本内容大体相同,但是文句、义理互有详略,句子翻译的通畅程度有浅有深,而且愿文都各有不同。
关于阿弥陀佛的大愿,一般我们都会用四十八愿,但实际上五种原译本中「愿」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汉、吴两译是二十四愿,宋译是三十六愿,只有曹魏康僧铠本和唐译本是四十八愿。我们建议以康僧铠本为主,进行读诵修学。
那这个译本跟其他四种原译本之间,又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
如果要对《无量寿经》作深入探讨,就应该对五种原译本有平等心,把它们作为一部经去看待,很多的内容都可以相互补充的。
比如「三辈往生」,康僧铠本就讲得比较简单。然而汉、吴两译对三辈往生就讲得更详细,甚至对中辈和下辈往生的疑城情况——因行、果报,谈得很细,是康僧铠本所没有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加以整合。所以在读诵、研讨《无量寿经》时,虽然以康僧铠本为主,其他四种也应该了解。这样能帮助我们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更细微的地方把握《无量寿经》的义理。
净土即显宗,净土念佛是是至极圆顿的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为什么?因佛的八万四干法,从无一法能:一丝烦恼未断,可生净土,生即三不退,一生成佛!
小乘不解,二乘不解,很多菩萨不解,登地止知少分,一生补处亦未尽解,惟佛与佛尽知!
实乃十方三世佛悯念众生,解脱之难,而起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所成。过去从未曾有。实乃至极圆顿,径中径又径之直捷法门!
远胜密宗!
佛若不说念佛法门,则万古永同长夜
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出
净土宗九祖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音拿摩
无上菩提(wú shàng pú tí)是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大宝积经》卷二八:“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 宋 苏轼 《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错不错,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住居极乐胜境,同脩无上菩提。”
佛教人物,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扩展资料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无上菩提
-菩提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着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邪见众人于正信,三、护持正法,四、教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应身:一、如来塔庙供奉华果,二、不妄自损害他人,三、铸造佛像,四、对佛菩萨深生净信。
第五、怎样有神通:一、见他修善不为障恼,二、他说法时未尝留碍;三、燃灯供养如来,四、于诸禅定常勤修习。
第六、如何没有怨家仇敌:一、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于菩萨行无轻毁心。
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处不覆诸恶,三、闻法不求过失,四、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第八、宣扬佛法如何离诸障碍:一、持三律仪戒,二、闻甚深经不生毁谤,三、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对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进,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临命终时诸佛现前:一、满他所求,二、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大宝积经的十心,是为菩萨所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观经,三心,是为韦提希,十方罪业凡夫,所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世尊,真实之意是: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佛寿佛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