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保存的《山海经》地图,是完全按照《山海经》描述的地理方位绘制。
其内容是同心圆的结构:中部是华夏九州大陆,四周环绕着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外侧是一圈带状的蛮荒大陆,再往外就是浩瀚无际的海洋。这种结构分别对应了《山海经》中《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等三个篇目。
古代朝鲜人究竟从《山海经》中发现了什么,才让他们对《山海经》视若"宝典"呢?据专家解释,专家:其中或记载了上古地图。
1、在中国所有古籍中,《山海经》是最早记载朝鲜历史的文献。
朝鲜作为一个地名,在《山海经》的《海内北经》与《海内东经》,总共出现了16处,而且大多可以考证。
例如《海内北经》记载:"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钜燕"就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倭"是指日本,而"盖国"就是指朝鲜半岛的盖马高原。这些记载证明,早在《山海经》成书的时代,朝鲜半岛已经与中华文明有了密切交流。
2、《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青丘国有九尾狐。青丘国的地理位置就在朝鲜附近。
带,"青"有早晨、春天之意,也与朝鲜的名称意思相近。因此,朝鲜学者认为青丘国就是朝鲜,而青丘国异兽九尾狐,也成为了朝鲜神话里最有名的妖怪。许多韩国人认为九尾狐是本土文化,这种说法就来源于《山海经》。
《山海经》的《海外东经》记载了君子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人佩剑,文物昌盛。而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在朝鲜附近。因此,在朝鲜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常以君子国自居。《山海经》记载,君子国盛产"堇花草",花期只有一天。这就是木槿花,已经被定为朝鲜的国花,也是以《山海经》的记载为依据的。
3、《山海经》被认为是夏朝大禹的著作,记载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书中出现了朝鲜的记载,证明早在夏商时期,朝鲜半岛就已经出现了国家。
另外,先秦古人认为:"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关于朝鲜的记载,出现在《海内经》中,而《海内经》是描述华夏九州地理的篇章。这就表示,朝鲜算是"海内之国",是和华夏九州并列的区域,不属于《海外经》和《大荒经》记载的原始落后的异族。
《山海经·大荒北经》还记载了"不咸之山",旁边有"肃慎之国"。"不咸之山"是一座北方神山,与上古神山——昆仑山有一定渊源。而"肃慎之国"在先秦古籍《左传》、《国语》中都有记载,汉代学者认为是朝鲜。因此,"不咸之山"这座神山,被朝鲜学者考证为长白山,成了朝鲜民族的发源地。
所以,朝鲜在《山海经》中找到了一定的归属感,所以才会把《山海经》视为宝典。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战国末期众多医家假托远古传说中的黄帝之名,以黄帝与他的大臣问答对话形式,引发记述医学理论与实践的一部古老的著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经典文献。它总结了秦汉以前临床医学实践的经验,较全面地记述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古代医学思想、知识和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包括《素问》和《针经》(唐以后改称为《灵枢》)两部书,各9卷。书中记述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知识、技法,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以及战胜疾病的智慧。
《黄帝内经》中正确记载并论述了人体内脏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指出“心主身之血脉”,血有清浊之分,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流贯全身,且“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心脏的搏动情况可以从“寸口脉”和“虚里”等处测候出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血液循环理论,正确地揭示了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它比13世纪阿拉伯人所知道的血液小循环,16、17世纪西欧医学科学家提出的血液循环理论,要早近2000年。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的朴素辨证法思想,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建立独具特色的藏象学说。即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在精气(包括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之中,通过经络系统联系全身。人的五脏六腑各自都有一个体系,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脏腑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和谐运动。
《黄帝内经》中阐述的藏象学说,一直对后世医家认识人体生理功能产生了较大影响,是中医生理学的理论基石。
《黄帝内经》总结阐述了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及内外原因,认为疾病的发生机理,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外界的致疾因素两个方面。如果人体正气充盛,外界虽有疾病流行,也不易染病;相反,如正气虚弱,邪气便乘虚而入,导致发病。就是说,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视。
《黄帝内经》还在总结前人诊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发展,明确提出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时至今日,四诊法仍为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黄帝内经》用相当的篇幅论述了针灸问题。书中论述了针灸治疗病症的适用范围,对针刺治病和针刺麻醉做了理论上的研究,还对针刺手法的运用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为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资料。
此外,《黄帝内经》还记有治病方药、养生保健等内容。全书记述之广泛,理论之精深,正如前人所比喻的那样,像“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宝典。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成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鼎器样式
司母戊鼎也称“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腹面四周边框饰有兽面纹,鼎上有一对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
形体雄浑凝重,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鼎是上古时代祭祀用的一种金属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作的。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的兵家宝典,至今仍然应用在职场,商场以及战场上,影响了无数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三十六计》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借用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来取胜,自己却不出面,把借刀杀人这一计谋使用的炉火纯青,既可以消灭敌人的力量,又能够保全自己的主力。简直是完美至极。
再一个就是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向内,不自失也。利用别人的间谍,透露出错误的信息,等到敌人以为自己上当的时候,在出其不意的绝地反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让敌人本以为自己达到目的的趾高气扬,变成自己才是中计的那一个的垂头丧气,一系列操作堪比屌丝逆袭,真是让人大快人心。
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在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就去瓦解他的气势,这是以柔克刚的道理,当时敌人的力量很强大,可以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生生变化之理相同。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三十六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兵家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学会学以致用。
我国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是明代的()
A《玉海》
B《永乐大典》
C《古今图书集成》
D《四库全书》
正确答案:B
青铜第一宝:毛公鼎
瓷器第一宝: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书法第一宝:(西晋)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善本书第一宝:文渊阁四库全书
出土文物第一宝:秦皇铜车马
玉器第一宝:大禹治水玉山
绘画第一宝:(宋) 张哲端 清明上河图
雕刻第一宝:大理石枭形立雕
篆刻第一宝:二十五宝玺
佛教第一宝:龙藏经
从上到下按价值分排名。
材料拓展:
国宝,即国家的宝物,不管是物品还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为国宝。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这些国宝受到所在国家的特别保护,他们大都作为无价之宝,成为国家的骄傲和象征。
他们都特指
国家的宝器。
特指传国玺。
国家的宝贵人材。
更多的内容可以在中了解: 国宝
当然是司母戊鼎了,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青铜器,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之前看过关于司母戊鼎的纪录片,当时在日本的铁蹄下,有人出高价购买。由于商家担心司母戊鼎太大,容易被日本人掠夺,要求将鼎锯成八块,最后心疼国宝被破坏不了了之。后交于国家博物馆。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