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日本古代官员们穿着服装的名称。就是真田广之演的《阴阳师》和黑泽明导演的《乱》中日本古代官员穿的。

问日本古代官员们穿着服装的名称。就是真田广之演的《阴阳师》和黑泽明导演的《乱》中日本古代官员穿的。,第1张

一、狩衣(阴阳师里晴明和博雅经常穿着的那种,下身配指贯,头戴立乌帽子)

狩衣在历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猎时所用的运动装——这样的形象登场的。由於穿著方便,又便於活动,因此一般公家平日里也喜欢穿用。后来便渐渐发展成为院参时的礼服。与此同时,狩衣的颜色也开始多样化起来。 狩衣在衣袖的下方饰有袖露。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薄平形(34、35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厚细形、左右捻形、笼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样是以公卿位元阶等级来区分的。狩衣的穿著和搭配的裤裙都是特定的。指贯(或差袴。另外,自平安到室町时代,也用「狩袴」来称呼细身六幅指贯的袴)就是狩衣较为固定的下著搭配。 进行礼祭仪式时,狩衣里还要穿著单衣(也可以用衵衣代替),但平时是可以不穿的。狩衣的色彩和纹样除了禁色(天皇的专用颜色)以外,通常可以自由选择,因此在近世便可以看到各种设计和色彩的狩衣。 本来是日常穿著的狩衣,随著时代的变化,也渐渐地公服、礼服化。江户时代狩衣作为武士礼服的出现,标志著“直垂阶级”的诞生;当时的公家也普遍穿著狩衣。而今天,狩衣则成为神社神职人员的通用服装(在这种情况下,所用的袴是差袴)。 

二、小直衣

小直衣是中和了狩衣的简便和束带的威仪这两方面因素的产物。 这种从镰仓时代开始使用的简便袍服又叫做「有襴狩衣」。 原本,为了方便脖颈转动,狩衣被设计成前、后身分离的式样;而小直衣则将前、后襴部分缝合起来,胸以上的部分则以最初计算好的形状缝制而成。 小直衣本来只有上皇、亲王、大臣和大将品阶以上的人才能穿著,其余人等不得使用。但到了江户时代,天皇也穿著小直衣,此时,它已经失去原有的象徵意义了。 现在,天皇、神宫祭主(限男子),延及皇族都可以穿著小直衣。天皇在6月和12月的「节折」、宫中神宫、神社举行御奉纳和御灵代御览时使用小直衣;皇族则在修习神道时穿用。另外,出云大社的神职人员也使用小直衣。 如上所述,小直衣是上级贵族所穿著的特殊装束,所以扎袖也有特别规定的式样。扎袖的规定基本上与狩衣相同,即按照年龄大小使用相应的式样。但在现实中,使用薄平形扎袖的情况很少,一般只使用厚细形的扎袖。这大概是因为如果已位至大臣、大将,仍使用薄平形扎袖便显得不大庄重的缘故吧。因此,实际上使用薄平形扎袖的人只有年幼的亲王。

三、净衣和半尻

净衣和半尻都可说是狩衣的衍生物。 净衣是神官所穿的神事服,最早的时候与狩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到了现在,已经完全变成白色无纹的狩衣了。半尻则是儿童服装,基本上与狩衣没有什么区别。不过为了便於儿童活动,特地将后身的长裾剪短到一尺左右。此外,扎袖的样式也较为华丽。总之,半尻是一种非常可爱的衣裳。  水干水干与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著装。与狩衣的式样不同,水干在前、后身的缝合、连接处,都以「菊缀」进行加固;另外,水干没有狩衣的颈扣(とんぼ),而是以细带接系领口。随著时代的推移,水干逐渐成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装,并很快成为了礼服的一种。现在,女性神职人员有时也穿著没有菊缀的水干。水干的穿著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像穿狩衣一样,只系颈扣不系带子;另外一种则是将领口内折成为V字型,把领口的长带自右肩向后绕,经左胁拉到胸前与胸带相结——这种情况下,要将后裾塞入裙袴(水干的裙袴被称为水干袴)中。不过,按照高仓流的穿法,后裾是不需要塞入袴中的;现在的女性神职人员所使用的穿著方法也是这样。

冠帽方面,五品以上的官员配戴乌帽子,六位以下则用风折乌帽子。

四、水干

水干也是平安和镰仓时代的平民服装。在大部分绘卷中,平民穿著的水干上,菊缀通常会被省略;而下级武士所著的水干上,菊缀却比较清晰。后来,由於公家也开始穿著水干,因此便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服制规定。退红和白张这两种服装都是贵族仆属的装束,形式类似狩衣,总称为召具。退红是由叫做「あらぞめ」的薄红染布所制成的上装和黑袴构成的,最早是亲王家仆人的专用服装。之后为摄关打伞、提鞋的仆人也穿著这种衣服。现在,石清水八幡宫的驾舆丁穿著的退红是上下同色的。退红的式样最早与狩衣大抵相同;不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的上装开始转化成像下级武士所穿的褐衣一样,将双肩部分缝合起来的样式。另外,与其搭配的帽子叫做平礼乌帽子。白张是更为简化的狩衣。因为布料中有吴粉的成分,因而得名。与它搭配的乌帽子叫做张乌帽子。裤子则叫做「白丁」。持火把和赶车的仆从要穿著这种衣服。 束带束带在日本的服制中被称为「朝服」,即官员的制服。随著时代的变迁,束带的式样渐渐向宽大舒适的日本国风化方向转变。不过裤状的下袴和革制腰带则还残留著唐风的痕迹。作为正式礼服,文官穿著的束带叫做「缝腋(ほうえき)袍」,而武官的束带则称「阙腋(けってき)袍」——这种侧袖与衣身不相缝合的束带是为了便於活动特别设计的——不过三位以上的武官也穿著缝腋袍。在穿著正装束带时,武官和中务省的官人,以及得到敕许、位在参议以上的公卿,都需要佩带刀剑。因此,腰间要系上名为「平绪」的细长腰带。平绪(九条家旧藏)穿著束带时,在内衣外面要披上单(ひとえ),下身穿上红色的大口袴和表袴(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袭,之后套上长裾,最后穿上外袍。另外,腰间要以上饰玉石、名为「石带」的皮带加以固定——总地来说,穿著方法是非常复杂的。袍的色彩按位阶的划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称为「位袍」。武官的阙腋袍又叫做「袄」,所以也称「位袄(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选色的直衣则叫做「杂袍」。官员们在入朝时,怀中需放置桧扇和贴纸;手持象徵威仪的笏板;腰间挂著「鱼袋(ぎょたい)」。在我国唐朝,鱼袋是进入宫城的资格凭证;传入日本后,金鱼袋为公卿所佩,银鱼袋则被殿上人使用。在单外、下袭内里,要穿著红色小葵纹绫(里侧为平绢)制成的衵。此外,「下袭」后面原本有很长的「裾」,但是由於穿著时极其复杂,所以渐渐演变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员所著的下袭则与「裾」分离,将「裾」的部分加上绳带,另外系在腰间,这称为「别裾」。由於「裾」象徵著权力和威严,因此随著时代的变化多次加长。现在,通过对官员著「裾」长度的分辨,我们便可判断出其所处的历史时代。

五、才著

才著是刚到脚跟的「短裾」。平成登基礼时,天皇和东宫以外的皇族都穿著才著的束带。

夏天时,公卿和敕许著用禁色的官员使用的下袭为苏芳色、菱纹样(亲王、摄关为竖菱,其他官员用横菱),无织里;其余官员则用二蓝色、无文、无织里的下袭。 

只能传一张,要更多的图留邮箱给我吧。

一、政治

大化改新的发起人是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597-654),在位(645-655)。孝德天皇博览中国典籍,对古代圣人的治国之道有很深的了解,有改革陈腐政治的想法。孝德天皇宣布年号为“大化”取意于《尚书》中“施教化,大治天下”的意思。这是日本第一次使用年号。此后孝德天皇的一系列改革都称为“大化改新”。646年,新年伊始,天皇发布了《改新之诏》。大化改新的改革均仿照唐朝的制度,主要措施有:

1 废除氏姓世袭制度,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2 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3 实行“班田制度”,将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土地变为公地,部民变公民。官吏和贵族只能把土地当俸禄,暂时占用,而且还要交租税。

4 改革丧葬制度,禁止皇室、贵族营造大型陵墓,殉葬品也有了严格规定。

另外,日本也建立了自己的科举制度,但与中国科举制度不同。在日本,只有官员的后代才能参加考试,通过了也不一定能当官,重要的是门第的高低。这一点和朝鲜有些相像。其他的,比如经济制度和身份制度等也仿唐建立起来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变成了中国式的封建制。

“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 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二、军事

大化二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京师(今大阪)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3年一轮代。其卫府、军团、防戍的设置以及“民兵合一”的情况,恰恰表明是搬用的隋唐之际的府兵制度。

推古天皇以前,日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律法,舒明天皇十二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回日本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学问僧南渊请安等,首次将唐高祖、太宗时制定的《武德律》、《武德令》、《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等法律条文带回去。“大化改新”之前,中大兄与中臣镰足还曾向南渊请安学周、孔之教。据日本学者的考察,“大化改新”所颁律令,与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条文竟多达420余条。其后,天智天皇颁布的《迈江律令》,沿于唐太宗《贞观律令》。天武天皇颁布的《天武律令》,则以唐高祖《武德律令》、唐太宗《贞观律令》、唐高宗《永徽律令》为蓝本制定。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新颁布的《大宝律今》更直接仿效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主持编纂的《唐律疏仪》而成。其中.笞、杖、徒、流、死刑及“六议”、”八虐”,分别脱胎于唐律中的五刑、八议、十恶。《大宝律令》为日本史上趋于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元正天皇养老二年(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又颁布了《养老律令》,对《大宝律令》作出进一步修订。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天皇制。“大化改新”以后,自天智天皇至丰臣秀吉的数百年间,日本始终沿用唐律。因此,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曾经这样说过:“奈良至平安时期,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与精神上,皆依据唐律。”所谓“奈良至平安时期”,即公元710年至1192年,正相当于唐玄宗至南宋孝宗前后。

日本政治制度,战后日本其政体是议会制,具体而言属于议会中的议会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日本的政府是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由国会,内阁,法院行使相应权力,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

日本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天皇没有政治实权。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

日本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实行由天皇总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战后,根据1947年《日本国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仍保留下来。

明治维新以前的政治制度日本国家形成较晚,3世纪初期才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即邪马台国。约4世纪,在本州中部又兴起了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即大和国。到5世纪,日本奴隶社会进入繁盛时期。646年,大和国发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701年以后,又积极推行律令制度,于702年和718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进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转变。

藤原氏

藤原道长

(966-1027)日本平安中期公卿。法名行观、行觉。986-991年间曾任少纳言、权中纳言、权大纳言等职。995年任内览、右大臣,次年任左大臣。1000年起先后将五个女儿送入内宫,其中彰子为一条天皇皇后、妍子为三条天皇皇后、威子为后一条天皇皇后。因此,成为三个天皇的外戚,始终稳居公卿之首,与关白毫无差异。1017年将摄政职让于子赖通,自任太政大臣。藤原道长父子任摄政、关白时期,为藤原氏专权的全盛时期。1019年因病出家为僧。1022年建成法成寺,晚年居住于此;故有“御堂关白”、“法成寺摄政”之称。著有日记《御堂关白记》,为藤原氏全盛期的重要史料。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平安时代

By lizi at 2005-11-22 16:45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藤原不比等

(659—720)日本奈良时代公卿。藤原镰足之子。别名文忠公。689年任判事。700年受命参与编修《大宝律令》,次年完成。708年任右大臣。710年参与迁都平城京,并将法相宗总院山阶寺移建于新都,改称兴福寺,作为氏寺。718年被推为太政大臣,同年主持完成《养老律令》的编修工作。与皇室关系密切,在宫廷中势力不断增强,前妻所生之女宫子为文武天皇夫人;后妻所后之女光明子作圣武天皇皇后,为藤原氏作为皇室外戚奠定基础。其四子均任要职,为朝廷重臣(后称为“藤原四家”)。死后被封为淡海公。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养老律令》 光明子

By lizi at 2005-11-22 09:27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日本武士阶层的出现

武士阶层的出现

12世纪的日本,贵族开始丧失支配政治的权力,以“国”为单位的军事贵族崛起,伴之而来的是政治权威和土地控制权的新制度出现。随着皇室和藤原氏之间斗争的加剧,新兴的武士集团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武士盔甲

武士集团的形成是和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分不开的。由于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之间的矛盾斗争日益增多。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诉诸武力。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开始时还是亦农亦武,以农为主;后来则成了职业的武士。

中央负责行政与保护机关的衰败,使得私人携带武器自卫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由于实行征兵制度,国司家族成员或庄官阶级充当军役时,也有私人携带武器的行为。逐渐,国司贵族自己变成武士阶级,接受军事训练,参与战事,为现有的权威体制服务,以遏止地方上的动乱。随着被召集参加密集的军事行动,武士们有渐渐形成集团、部队的趋势。他们大都簇拥着某一领袖人物--在“国”中,一个人的威望来自本身武艺和地位的结合。因此在国中能够崭露头角者,多为朝中显贵家族外放至国衙的后代子弟。他们搬出京城来到地方,就是为了寻求出任地方官吏的机会。新生武士集团中,以藤原氏、源氏和平氏的威信为最著。

寺院和神社的庄园组织自己的“僧兵”,也加入红尘的纷争之中。僧兵借助神佛的威势,予取予夺,甚至和武士集团一起,介入到对抗朝廷的权力之争中去。地方政权为了维护秩序,也着手武装自己,网罗地方豪族组成地方武装,称为郎党。贵族们不敌僧兵的横暴,只好依靠武士的力量,在这种种因素的刺激下,武士获得进入中央政界的机会。

武士出现后,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聚集在一地区最强大豪强贵族的旗下,形成武士集团。武士集团的结合有家族和宗主两种关系,都是以严格纪律和绝对服从为第一要务,渐渐形成了尽忠、献身等所谓“武士道精神”的伦理观念。一个西方人以旁观者的眼光这样描述武士道:“为荣誉而杀戮,对受惩者和失败者宽大,对卑鄙和营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赏生活中人为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和死后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这就是武士道。”

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源氏和平氏两大家庭之下。

多田神社

源氏和平氏都是皇族之后。源氏起源于814年,嵯峨天皇向诸皇子的赐姓,称源朝臣。自此之后,从淳和到三条的14代天皇都相继向子孙赐姓源氏。诸多源氏中以清和源氏最著名,这一支源氏始于961年清和天皇的孙子源经基,长期以关西为基地。平氏也是皇族的赐姓,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等四支平氏家族。其中桓武平氏势力最强,其始祖起源于桓武天皇曾孙高望王,世代居住在关东地区。

Tags: 日本武士 日本历史 藤原氏 庄园 源氏 平氏 僧兵 武士集团 “武士道精神” 幕府

By lizi at 2005-11-04 14:59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后三条天皇

第71代天皇:后三条天皇(1034-1073)(在位1068-1072)

1068年,后三条天皇即位,这是自宇多天皇以来170年间,唯一和藤原氏没有血统关系的天皇。他自幼就和生母一起备受藤原氏的欺压,成为太子后的二十多年里,地位也并不稳固。所以,后三条天皇不愿再充当藤原家族的傀儡,即位后即致力于恢复已中断一个世纪的天皇亲政,他着后改革宫廷的礼仪制度,减少宫廷费用,没收未经天皇颁发地契的土地,于是反藤原的各种势力集合在他的周围。后三条天皇打破门阀限制,起用地位较低的中下层贵族参与朝政,改变了藤原氏独霸的局面。1069年,后三条天皇着后整顿庄园,他在中下层官员的支持下,准备对藤原赖通的庄园加以限制。可是碍于摄关政治的成例,天皇还不能随意贯彻自己的旨意。况且,他还有几个藤原家出来的妻室。因此后三条天皇即位4年之后,即让位给太子贞仁亲王,即白河天皇。

后三条上皇退位后,继续与藤原氏的势力抗衡。他设立院厅,任命院厅官员,试图以院厅取代摄政、关白政治体制,实现还政于皇室的愿望。但是出家刚一个月的后三条上皇很快病逝,使他的伟大的抱负成了空想。

白河天皇的母亲和妻子都是藤原家的女子,但他的妻子尚未生子。于是立后三条天皇与源氏女人所生的实仁亲王为太子,并且约定,实仁亲王的同母弟辅仁亲王为下一代太子。这样,皇室很快就可以与藤原氏脱轨。不过,这是后三条天皇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法皇 院厅

By lizi at 2005-11-04 14:40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后冷泉天皇

第70代天皇:后冷泉天皇(1025-1068)(在位1045-1068)

后冷泉天皇即位后,立尊仁亲王为皇太子。关白藤原赖通极力阻止尊仁亲王继承皇位,可是,他和他的兄弟藤原教通把女儿送入后宫,却一直没有生育。外戚地位的丧失,使藤原氏在政治上失去有利地位。1068年,后冷泉天皇驾崩,尊仁亲王即位为后三条天皇。

自冷泉天皇以来的八个天皇全是藤原家的女人所生,幼年时在藤原家抚养。平安时代似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政权模式:

上皇(本院)--天皇(上皇,新院)

摄关(外祖)--后妃(国母,女院)

→皇子(天皇)

到了藤原道长、藤原赖通两代,长达70年的藤原氏专权达到了极盛时期。藤原的府邸代替了皇宫,成了处理朝政的权力中心;朝廷只不过是表演仪式的大剧场而已。

藤原道长身兼太政大臣、摄政,并先后把三个女儿分别立为一条、三条、后一条三个天皇的皇后,自己则成为三个天皇的外公。藤原道长志满意得地在女儿被册立为皇后的仪式上得意地以诗言志:“斯世即我世,我做我所思,皎皎十五月,圆盈无缺时。”

藤原氏的摄关政治只关心自己家族利益的得失,而置国家兴衰于不顾。政治上的堕落,必然导致生活的腐化,其统治是不会久远的。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摄关

By lizi at 2005-11-04 14:36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后朱雀天皇

第69代天皇:后朱雀天皇(1009-1045)(在位1036-1045)

后朱雀天皇28岁即位,以藤原赖通为关白。后朱雀天皇血气方刚,不甘心被人耍弄,时时想要恢复天皇亲政。1037年,他不顾藤原赖通的反对,立祯子内亲王为皇后,但不久又立藤原道长的女儿嬉子所生的亲仁亲王为太子--他毕竟不能完全摆脱藤原氏的控制。

后朱雀天皇在位10年,上层贵族争权夺利,朝廷纲纪废弛,加以连年天灾瘟疫,社会动荡混乱。这时寺院势力发展迅速,出现僧兵横行的局面,使不安的社会雪上加霜。

宫廷内值得记载的事情是,皇宫大火三次,人造神镜再度被焚,不得不三造神镜。1045年,后朱雀天皇临死前让位给儿子,是为后冷泉天皇;同时立祯子生的皇子,另一个非藤原家女人所生的儿子--尊仁亲王为太子。在了却这一心事的两天之后,后朱雀上皇去世。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火灾

By lizi at 2005-11-04 14:33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一条天皇

第66代天皇:一条天皇(980-1011)(在位986-1011)

一条天皇是藤原兼家的外孙,即位时只有7岁,藤原兼家任摄政。接着,冷泉天皇与藤原兼家的女儿所生的居贞亲王被立为皇太子,藤原兼家一人兼是天皇和皇太子的外祖父。藤原氏的府邸成了政治中心,朝廷变成只是举行仪式的地方,小天皇不过是藤原家族的小把戏,在百姓中间没有丝毫的威信,以致皇宫成了盗贼出没的场所,野兽留迹的地方。更为严重的是,皇宫内火灾连连,1005年的一场大火把天皇神器烧毁,朝廷不得不重新铸造神镜,从此天照大神留传下来的神镜变成人造神镜。

990年,藤原兼家大概倦于繁杂的政务,辞掉摄政,出家为僧。藤原兼家的儿子藤原道隆秉政。他把女儿嫁给一条天皇为后。藤原道隆死后,他的弟弟藤原道长任关白,又把女儿送入后宫为后。于是出现两个皇后并列的局面。不过藤原道长虽然专横,同一条天皇还算相安无事。使一条天皇在位26年,1011年,病退。随即死去。

一条天皇的政绩虽然不彰,但在推动文化事业上面却做出不少成绩,因为他本人就是精通古今学问的大家。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法皇 博学 天皇神器

By lizi at 2005-11-04 14:23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圆融天皇

第64代天皇:圆融天皇(959-991)(在位969-984)

圆融天皇即位时只有11岁,由藤原实赖摄政。这是藤原氏已经把外族政敌排斥殆尽,便又在自家内部重开路线斗争。圆融天皇在位的16年当中,藤原氏一族的权力之争贯彻其始终。

972年,藤原实赖去世,由他弟弟藤原师辅的儿子藤原伊尹任摄政。973年,藤原伊尹也卧床不起,他的两个弟弟藤原兼通、藤原兼家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藤原兼通升为太政大臣执政6年,对他的老弟藤原兼家故意排挤、冷落,直到病重不起时,仍不减对乃弟的痛恨,推荐其堂弟藤原赖忠任关白。藤原兼通死后,藤原兼家与藤原赖忠继续展开权力角逐。最终藤原兼家把女儿嫁给了圆融天皇,并且很快诞下一个皇子怀仁亲王,才把藤原赖忠打败,独霸了朝廷大权。984年,26岁的圆融天皇为了躲避藤原氏内部的争斗,决定让位给冷泉上皇的儿子。于是,师贞亲王继位为花山天皇。圆融天皇后来也出家为僧,死于991年,享年33岁。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法皇

By lizi at 2005-11-04 14:14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冷泉天皇

第63代天皇:冷泉天皇(950-1011)(在位967-969)

冷泉天皇在做太子时就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有人说是藤原元方的幽灵在作怪。不过藤原家的人正好借此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藤原师辅的哥哥藤原实赖担任太政大臣,“关白万机”。从此关白从一个临时设置的职务成了朝廷的常设最高首脑。

冷泉天皇即位后,因疾病缠身,急欲立太子让位。当时太子人选中呼声最高的是冷泉天皇的二弟为平亲王,但为平亲王是源高明的女婿,这是藤原氏所不愿意见到的。于是,藤原氏在宫廷中极力施加影响,迫使冷泉天皇于968年立其三弟守平亲王为皇太弟。

969年,发生了源高明企图改立为平亲王为太子的事件,此事的真相究竟如何,也并非一句话可以说清。不过,藤原实赖乘机清除了朝廷里以源高明为代表的异己力量,确立了藤原氏的独裁体制--史称“安和之变”。一时,藤原家族唯我独尊,权倾天下。

安和之变不久,冷泉天皇让位给弟弟守平亲王,即圆融天皇。冷皇上皇又疯疯癫癫地活了四十多年,1011年,在62岁时死去。

Tags: 精神病 日本历史 藤原氏 “安和之变”

By lizi at 2005-11-04 14:10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朱雀天皇

第61代天皇:朱雀天皇(923-952)(在位930-946)

930年,朱雀天皇即位时只有8岁,由藤原时平的弟弟藤原忠平任摄政。他的母亲是藤原基经的女儿稳子,他生在藤原家,从小体弱多病,在位17年,只不过是藤原家的一个玩偶。朝廷大权操纵在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和右大臣藤原仲原兄弟二人手里。

朱雀天皇在位时消极无为,中央集权日渐衰落,尤其是地方行政全凭国司为所欲为。因此地方势力不断壮大,对藤原氏的专权独裁表示强烈的不满,从而有摆脱朝廷的迹象。940年,桓武天皇的后代平将门扯起造反的大旗,同时伊豫国司藤原纯友也在当地造反。虽然这两处叛乱经过一年半的征战都被平定,但却引起国内局势的动荡。在母亲稳子的干预下,朱雀天皇让位给胞弟,即村上天皇。952年,朱雀天皇决心皈依佛门,几个月后去世。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傀儡天皇

藤原氏

光仁天皇

第49代天皇:光仁天皇(709-781)(在位770-781)

光仁天皇是天智天皇之子施基皇子的儿子,因他娶了称德天皇的异母姐姐为妃,所以得到藤原氏的拥戴--可见裙带关系的重要。

62岁的光仁天皇即位后,立称德天皇的妹妹井上为皇后。井上皇后的德行颇类似乃姐,也是个放荡不羁,人尽可夫的风流种子。一次与天皇下棋赌博,皇后得胜,天皇依约答应为她进献美男子。藤原百川劝说光仁天皇将儿子山部亲王推举给皇后,于是56岁的皇后与36岁名义上的儿子结成了野鸳鸯。藤原氏又乘机进谗于光仁天皇,诬告井上皇后密谋加害于天皇,于是皇后和太子他户亲王都被废黜,并押往外地监禁起来。三年后,母子于同一天死去。然后,藤原百川又向光仁天皇施加压力,立山部亲王为太子。有人分析藤原百川之所以一心要除掉皇后,可能是因为皇后知道他暗害自己姐姐称德女皇的秘密。

光仁天皇即位后,面对的是地方豪强势力兴起,天皇权威低落的现实。于是在山部太子的帮助下,他首先整顿吏治,撤销多余的衙门和官吏。进行户口普查,防止地方隐匿劳动力。

781年,73岁的光仁天皇退位,44岁的山部亲王即位为桓武天皇。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裙带关系

By lizi at 2005-11-04 09:52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淳仁天皇

第47代天皇:淳仁天皇(?-764)(在位758-764)

淳仁天皇是天武天皇之子舍人亲王的儿子,因其母地位较低,本不具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后来因娶了藤原仲麻吕已故长子的寡妻,遂与藤原氏搭上了关系。由于藤原仲麻吕的极力推荐,被孝谦天皇立为太子。

淳仁天皇完全是惠美押胜的政治傀儡,藤原氏几乎达到权力的巅峰。可是乐极生悲,760年,光明子太后去世。惠美押胜失去庇护,同时孝谦上皇也对藤原家族的专横霸道深感厌恶,并且她移情别恋把惠美押胜一脚踢开,爱上了为她治病的风流和尚--道镜。于是,孝谦上皇与惠美押胜的矛盾激化起来。淳仁天皇也受了城鱼之殃,被孝谦上皇收回了权力。

762年6月3日,孝谦上皇回到平城京,颁布诏书,剥夺了淳仁天皇的权力,为自己重返权力舞台做好准备。惠美押胜感到形势的紧迫,想要策动淳仁天皇除掉孝谦上皇,杀死道镜。孝谦上皇便先下手为强,派兵包围了惠美押胜的住宅。惠美押胜伐幸逃脱,于764年9月2日举兵叛乱,孝谦女皇发后讨伐,惠美押胜后败,全家被杀。764年,孝谦上皇废掉淳仁天皇,将其流放到淡路,自己重返政治舞台,再度登基为称德天皇。淳仁天皇在监禁中企图逃跑,被孝谦上皇派人追回。764年,淳仁天皇在困苦中去世。以后的日本史书一直把他排除在天皇之外,直到明治时代,才追加给他“淳仁”的谥号。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氏 孝谦上皇

By lizi at 2005-11-04 09:38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圣武天皇

第45代天皇:圣武天皇(701-756)(在位724-749)

724年,首皇子继位称圣武天皇。716年,藤原不比等把自己的小女儿光明子嫁给首皇子做皇妃,于是藤原不比等即是首皇子的外祖父,又是他的岳父。727年,光明子诞生皇子,随即立为太子。朝廷百官为了紧跟形势,纷纷前去祝贺,可是长屋王却不屑一顾。藤原不比等又想立光明子为皇后,但非皇族出身的人不能立为皇后,这种做法是有违祖制的,因此引起朝中大臣对藤原氏的非议和不满。反对藤原氏的势力集聚在长屋王周围,长屋王同藤原氏成了冤家对头。

不料,刚刚一岁的皇太子生病夭折,藤原房前无中生有地诬蔑是长屋王使用魇法咒死了小太子。729年,在藤原氏的精心安排下,有人告密说长屋王密谋造反。朝廷派兵包围了长屋王的住宅。长屋王在悲愤之下,全家自杀身亡。长屋王一死,朝中无人敢于和藤原氏作对。藤原房前乘机立光明子为皇后,光明子的四个兄弟也都把持了要职。元明天皇死后开始的皇族势力和藤原氏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以藤原氏的胜利而告终。藤原不比等的这四个儿子形成藤原氏的南、北、京、式四家,以后此起彼伏地执掌了朝廷大政。

737年,流行天花,藤原氏的国个要员死于时疫。当时人们希求佛法保佑,祛除疾病,因此宫廷中僧侣的势力抬头。和尚们不安于吃斋念佛也来关心政治,甚至加官晋爵,干预朝政。一个花和尚玄昉仗势霸占了藤原不比等的孙子藤原广嗣的妻子,藤原广嗣不甘被这个光头欺负,已经是怒火满腔。加之,圣武天皇崇洋媚外,重用自唐朝归来的一些留学生,冷落了藤原家族。于是,藤原广嗣举兵叛乱。两个月后,造反军队被分化瓦解,藤原广嗣被杀。不过那个酒色和尚玄昉后来也被藤原广嗣的余党杀死。

东大寺奈良大佛

圣武天皇在平定藤原广嗣的叛乱之后,也深受刺激。本来就热心佛教的圣武天皇更加虔诚,他在位期间修建的东大寺和铸造的卢舍那大佛就是见证。圣武天皇极为重视文教事业,他改革大学寮制度,以吸引家境贫寒而有才华的学生学习。并且规定亲贵子弟没有大学寮的毕业证一律不能当干部。

唐招提寺

749年,圣武天皇宣布退位,出家为僧,法号“胜满”。752年,圣武天皇率文武百官出度东大寺卢舍那大佛开光典礼。754年,鉴真和尚抵日,在东大寺为他授戒。两年后圣武天皇病逝,光明皇后把他所藏的一万多件文物捐献给东大寺。

藤原氏趁此机会东山再起,光明子立自己女儿为天皇,称孝谦天皇。

Tags: 日本历史 藤原不比等 藤原氏 鉴真

By lizi at 2005-11-04 09:21 | 历史学 | 要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或 注册

元正天皇

第44代天皇:元正天皇(女,680-748)(在位715-724)

元正天皇是元明天皇的女儿。元正天皇时,《日本书纪》编纂完成,这是开始于天武天皇年间,由天武天皇的儿子舍人亲王主编,多人参与,历经四十多年而写就的。

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氏。在元明天皇时代藤原家庭的势力即已开始蹿升,藤原镰足的儿子藤原不比等出任右大臣,权倾一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藤原不比等把自己的女儿宫子嫁给天武天皇,宫子生下首皇子。

藤原镰足

元正天皇为了发展经济,先后实行裁减兵员,减免农民债务,奖励耕种等措施。723年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开垦生荒地可传至三世,开垦熟荒地可保有一生。法令大大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

720年,藤原不比等病故,皇族势力重新抬头,天武天皇的孙子长屋王以“大纳言”身份为朝廷首辅。721年长屋王任右大臣,皇室与藤原家族形成树立的两派。724年,元正天皇让位给侄子首皇子(文武天皇之子),是为圣武天皇。

元正天皇一生未婚,是个极有涵养又略显保守的女性。

Tags: 日本历史 女天皇 藤原氏

与唐朝相似的“贡举”制度根据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和757年实施的《养老律令》可知,奈良时代为了培养官吏,在中央设立了由大学寮管辖的大学,并在地方各国设立了由国司管理的国学。依令,大学的定员为400人,其学生的入学资格为五位以上官僚的子孙及长期在朝廷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大陆移民“东西史部”的后代。一般来说,下级官僚(六位以下八位以上)子弟希望入学者,也可以入学。地方国学的学生定员则根据国之大小,大国有学生50人,上国40人,中国30人,小国20人,皆为郡司子弟。学生的年龄在13岁至16岁,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在学时间最长9年,成绩优秀者即可参加国家的任官考试。由于当时从国学推荐而来的称“贡人”,从大学推荐而来的称“举人”,所以,这种国家考试被称作“贡举”,与唐朝无异。

  “贡举”的任务是选拔官吏,事关重大,故律令国家通过法律做出一系列具体规定。贡举考试由掌管官吏考察、任命的式部省(相当于唐朝的吏部)直接主持,每年一度的考试在十月、十一月间进行。 来自国学的贡人不仅要通过国学的考试,还要经地方长官的推荐。考试的程序是“凡试贡举人,皆卯时付策,当日对策,式部监试,不迄者,不考。毕对本司长官,定等第唱示”。

  贡举考试的科目及评定标准与唐朝基本相同,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科。秀才“试方略策二条”(少于唐朝的方略策五道),“文理俱高者为上上,文高理平,理高文平为上中,文理俱平为上下,文理粗通为上中。文劣理滞皆为不第”。明经科考试“试《周礼》、《左传》、《礼记》、《毛诗》各四条,余经各三条,《孝经》、《论语》共三条”,在总计为十条的考试中,通十为上上,通八以上为上中,通七为上下,通六为中上。进士科考试“试时务策二条”(少于唐朝的时务策五道)和帖读(即暗诵,从《文选上秩》中选七帖,《尔雅》中选三帖)。帖策全通者为甲,两策通及帖读答对六帖者为乙,以外皆为不第。明法科考试与唐朝完全相同,内容为“试律令十条”,全通为甲,通八以上为乙,通七以下为不第。

  按照“选叙令”的规定,要在考试合格者中选拔人才任官。选拔的原则是“凡秀才取博学高才者,明经取学通二经以上者,进士取明娴时务,并读《文选》、《尔雅》者,明法取通达律令者。皆须方正清循,名行相副”。当时,朝廷官吏任官的顺序是先叙位,后任官,考试及第者叙位依次为秀才最高,即上上合格叙正八位上,上中合格正八位下;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依次递减,明经科上上第正八位下,上中从八位上;进士甲第从八位下,乙第及明法甲第大初位上,乙第大初位下。

  考察律令时代贡举与官吏选拔的过程,虽然有的实施细节与隋唐稍有不同,后来也曾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原则、实施程序与唐朝大体相同。这些足以说明律令时代的日本在隋唐制度的影响下,确实实施过通过考试录用官吏的制度,故简单地说日本没有实施过科举是不符合实际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并没有出现科举的繁荣,科举选官制度也没有在日本长期延续。据延历二十一年 (802年)太政官奏文所见,从701年“大宝律令”公布,确立贡举制度后的100年间,比较受重视的秀才、明经二科的及第者只有数十人而已。另据《类聚符宣抄》记载,从庆云年间(704至707年)到承平年间(931至938年)这230多年中,经过方略试考试考取秀才者仅有65人。 1177年,大火烧毁了大学寮,这个为国家培养官僚、作为科举预备学校的专门机构自此不复存在,科举遂退出日本历史舞台。

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记载

作者:李春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7年05期 72~76页

内容提要中世纪的日本,对唐代文物制度多所仿效,两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以往唐史界对此似乎注意不够。本文依据日本史书,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中世纪的日本所受唐朝的重要影响,可供学界参考。

正 文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成书的汉文《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七月,留学隋唐的学生福因,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等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些人又多次建议召回已经学成的留学生、学问僧,让他们在日本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以“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1〕

自舒明天皇二年(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除3次“送唐客使”、1次“迎入唐使”和2次未能成行外,实际入唐14次。〔2〕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学问们,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特别是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子监系统学习唐文化,据送唐客使伊吉博德记载,”所朝诸蕃之中,倭最胜”〔3〕。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无不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差不多接收过去了,真可谓“全盘唐比”了。本文以在日本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大化改新”、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为例,略加考察,以见其是如何“全盘唐化”的。

一、重要制度的影响

公元645年6月,日本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迫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即位。中大兄以太子身份摄政,中臣镰足为内大臣,“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进退废置,计从事立”。〔4〕长期在华留学的高向玄理、学问僧僧旻这时被任命为国博士,充当最高国务顾问。学问僧灵云、惠云等亦因参预改新而被列为“十师”。大化二年(646)元旦,孝德天皇颁诏“改新”。首先是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每6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6岁以上的男子授田2段〔5〕,女子为其2/3,私奴婢给良民的1/3,死后归公。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为每段2束2把〔6〕,庸为每人每年10日,调为每户交布1丈2尺。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又颁《田令》,规定“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田令》中还规定:“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卅卌町,左右大臣大卅町.大纳言廿町”,“凡内外诸司公厩田,交代以前种者,入前人”。又有:“正丁(21岁至60岁)每人每年服役十日,次丁减半”〔7〕。“调”则分两种,有“田调”、“户调”之分。由此《田令》可见,不仅“口分田”、“职分田”、“公厩田”、“宽乡”、“狭乡”、“正丁”、“次丁”,租庸调等等名称均与唐朝相同.而日具体条文也颇相近。

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在军事方面,大化二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京师(今大阪)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3年一轮代。其卫府、军团、防戍的设置以及“民兵合一”的情况,恰恰表明是搬用的隋唐之际的府兵制度。

推古天皇以前,日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律法,舒明天皇十二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回日本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学问僧南渊请安等,首次将唐高祖、太宗时制定的《武德律》、《武德令》、《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等法律条文带回去。“大化改新”之前,中大兄与中臣镰足还曾向南渊请安学周、孔之教。据日本学者的考察,“大化改新”所颁律令,与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条文竟多达420余条。其后,天智天皇颁布的《迈江律令》,沿于唐太宗《贞观律令》。天武天皇颁布的《天武律令》,则以唐高祖《武德律令》、唐太宗《贞观律令》、唐高宗《永徽律令》为蓝本制定。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新颁布的《大宝律今》更直接仿效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主持编纂的《唐律疏仪》而成。其中.笞、杖、徒、流、死刑及“六议”、”八虐”,分别脱胎于唐律中的五刑、八议、十恶。《大宝律令》为日本史上趋于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元正天皇养老二年(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又颁布了《养老律令》,对《大宝律令》作出进一步修订。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天皇制。“大化改新”以后,自天智天皇至丰臣秀吉的数百年间,日本始终沿用唐律。因此,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曾经这样说过:“奈良至平安时期,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与精神上,皆依据唐律。”〔8〕所谓“奈良至平安时期”,即公元710年至1192年,正相当于唐玄宗至南宋孝宗前后。

在确立起以大唐国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的天皇制政体的同时,日本才正式有了国名和纪年,这也是接受唐文化的直接产物。

日本原来并没有国名,中国唐朝以前一直称之为“倭”、“倭国”、“倭奴国”,含有“多山之地”的意思。7世纪初,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摄政,方在“倭”字之前加了一个“大”字,称“大倭”,后来演变成“大和”,日本民族也称“大和民族”。“倭”是中国为之所起国名,“日本”这一国名,是唐朝时出现的。

早在隋朝,其王致书炀帝即自称“日出处天子”。〔9〕其后,遣唐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至武则天时,唐朝称其为日本。张守节《史记正义》载:“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日本”二字作为国号,首先载于日本史籍者,便是养老四年由太安麻吕与舍人、宗王等修成的汉文《日本书纪》。书中,将“倭”、“大和”等对日本的古称均改为“日本”,这是“日本”这一国名在日本官方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日本”这一国名的产生,深深打上唐朝文化的烙印。国号如此,年号的起用也如此。天皇制建立之初,并无年号,只是某天皇某某年,如推古天皇三十一年。孝德天皇即位后,仿效唐朝,于公于645年起用“大化”这个年号。从此,在日本史上便有了天皇号及年号这一纪年的定制,沿用至今未改。

唐朝的都市建筑制度,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日本在“大化改新”后逐渐接受了建立统治中心的意识。圣武天皇时,太政官奏议:京师乃帝王所居,万国朝宗之地,如不壮丽,将何以表德!〔10〕于是,日本先后在奈良、京都建起了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虽然它们占地面积不等,但都是仿照唐朝长安城的规模修筑的。其中,奈良的平城京最为典型。“面积有长安的四分之一,东西三十二町,南北三十六町”,宫城位于城的中轴线北部,棋盘式的街道划出方块形的坊里,街巷中线都直对一个城门,设东市、西市。中轴线大街亦称“朱雀大街”,青瓦、红柱、粉墙、各宫均挂扁额,建筑壮观。日本史家称之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11〕,是符合实际的。唐代的长安城原貌已不复存在,平城京却成为今天研究唐代城市建筑的一座珍贵的实物模型了。

二、思想文化的影响

由于遣唐使和回国留学生的推动,日本国还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制度,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

遣唐使中的大使、副使或判官,大都通晓经史、长于文学。他们回国后,不少人位列公卿,因而在仿效或移植大唐国的制度、文比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元正天皇养老二年,遣唐押使多治比县守回国,不久即为中纳言。次年正月举行朝见仪式时,他穿着唐玄宗所赐朝服朝见天皇,赞口不绝地夸耀其朝服的优美雅致。诸大臣纷纷仿效,从而带动了上层社会的移风易服。二月间,天皇下诏,天下百姓衣服一律仿唐模样,改为右襟。〔12〕吉备真备,养老元年作为留唐学生入长安学习经史,历时18年,于天平六年返日,带回《唐礼》即《大唐开元礼》130卷。胜宝四年,作为副大使再度入唐,返日后在太宰府任大贰,为东海、南海、西海各道节度使,造棉质袄、胄20250具,完全仿照唐朝的新式样,按五行配色,每4050具为一色。到大同二年(807),平城天皇再次下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一准唐议”。所以,其文官的朝服,头戴冠免,身着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内裤,有褶的夹衣卷起到腰间,脚着朝靴,与唐朝文官装束无差。弘仁八年(818),遣唐使羊官菅源清公任式部少辅,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衣服悉仿唐制,五位官品以上的位记都改汉式。嵯峨天皇又一次下诏 :“朝会之礼、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分男女,一准唐仪。”〔13〕。清和天皇时,还曾仿照《大唐开元礼》,新修奠式制,颁行全国。日本高松冢出土的古墓壁画中有穿唐服的男女人像,足以证明唐朝服装东传日本的真实性。半个世纪前,郭沫若曾有过一段论述,可谓很好的解释:“中国在隋唐以后,经过好些的异族蹂躏,古代的衣冠文物每荡然无存而又另起炉灶。日本则因为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这种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封建文物乃至良风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还被保存着。”〔14〕

日本还有大量引进唐朝思想文化的记载,包括语言文字、学校教育、书籍编纂、文学艺术等等。先说语言文字。汉字东传之前,日本“无文字,唯刻木、结绳”。5世纪时,在移居日本的汉人帮助下,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已经能够准确使用汉语了。当时,倭王武即用熟练的汉语给南朝宋明帝写过一道奏表。他们称汉语为“真名”,最古的日本书籍都是用这种“真名”写成的。留唐学问僧空海,曾经编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篆录万象名义》30卷。元正天皇养老四年下诏,要求遵照唐朝僧人道荣和学问僧胜晓等的发音,强调“不得自出方法,妄作别音”。〔15〕圣武天皇天平八年(736),遣唐副使中臣名代邀请唐人衰晋卿赴日,天皇赐姓清村宿祢,官位从五位下,任太学音博士、太学头、协助吉备真备等太学教授讲授汉语音韵,矫正“吴音 ”,普及“唐音”即“汉音”。〔16〕很快,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民族便创造出以汉字为音符的“万叶假名”,为日本语言文字的诞生并取代汉字开辟出道路。但用汉字作音符,书字很不方便。奈良末期至平安前期,“平假名”、片假名“相继产生。据传说备真备利用汉字楷书偏旁创造了日语标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泓法)又利用汉字草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汉字词汇至今在现代日语中仍占相当比重,1981年日本国语审议会通过的《常用汉字表》确定日本常用汉字为1945个。〔17〕

再说一下学校教育的情况。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开设进士科,并创立了日本国的教育制度。京都设置”太学寮“,隶属于式部,招收五位以上的贵族、官僚子弟。地方设置“国学”,隶属于国司,招收一般小康之家子弟。其学科科目有“明经”、“纪传”两道。“明经”道,习《尚书》、《周易》、《毛诗》、《周礼》、《礼纪》、《春秋》、《论语》、《孝经》。“纪传”道,习《史记》等“前四史”、《晋书》、《文选》、《尔雅》。这同唐朝的国子学、太学,简直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在“太学寮”、“国学”任教人员,多是遣唐使及留唐归国生。如随遣唐使留学的膳大丘,学满回国即任教“太学寮”,专门传授儒学。神户天皇景云二年(768),奏准奠孔子为文宣王。在此前后,天皇还曾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儒学自6世纪初传到日本,直至20世纪的千余年间,一直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18〕

关于史书的编纂.文武天皇庆云八年,太安麻吕用“万叶假名”编纂了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书——《古事纪》3卷。天武天皇诏太安麻吕与舍人、宗王编纂《日本书纪》,正元天皇养老四年完成30卷。其后,又有《续日本记》。嵯峨天皇弘仁十年(819)又敕令编纂,至承和七年(840)由藤原绪嗣等纂成《日本后记》40卷,为平安早期的基本史籍。仿效唐朝修纂皇帝实录,日本也出现了《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史书。《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以及 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汉文史书,被称为“六国史”,无论史家观点,还是编纂体例,都深深打上了唐朝修史的诸多印记。就连图书分类,也是照搬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长期沿用。

以唐诗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作品大量输入日本,使日本文学产生了全盘唐化的倾向。奈良、平安两朝的文坛,掀起学习唐诗热潮,上至天皇,下至文士,竞相模仿,作诗唱和。学问僧空海回日本后著有《天镜秘府论》6卷,精详地介绍了唐诗的平仄、对偶等基本要素。其后,近体诗风行,与唐诗相比毫不逊色。天平胜宝三年,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问世,收录汉诗120首、作者64人。平安时期,汉诗集巨编《文华秀丽集》等先后推出。仅《经国集》就收录178人所作汉诗900余首、赋51篇。这些诗集,再现着唐初宫廷文学的流风余韵。嵯峨天皇弘仁二年(811)前后,第一部小说《竹取物语》问世。此后,日本古典小说逐渐发展起来。迄今,日本文学家公认:“现代的日本文学和其他方面一样,以极其丰富的泉源吸收其力量,如中国古典的影响。”〔19〕

“奈良时代以后,圣武天皇的天平年间,日本的家庭中和奈良的佛寺中,中国音乐是有最大势力的。”〔20〕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的这一番话,足以表达唐朝歌舞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力。文武天皇太宝元年(701),仿唐制设置了“雅乐寮”,有“唐乐师”、“伎乐师”等专门培训“唐乐”艺伎。同时,不断聘请唐乐名家赴日传授伎艺。天平神户二年(766),唐人皇甫东朝、皇甫升女合奏“唐乐”令天皇沉醉,即授其二人叙位官阶五位下,第二年又任命为雅乐员外助。仁和承明元年(834),遣唐使团中有精于弹琴的良岑长松和擅长琵琶的藤原贞敏,作为从六位下的准判官同行。藤原贞敏在长安拜刘二郎为师学弹琵琶,数月之内“极其妙”,刘二郎颇为赞赏,赠他紫琵琶两个、曲谱数十卷,并将心爱的女儿(琴筝能手)嫁给他。藤原贞敏回日本后,在“雅乐寮”任“雅乐助”、“雅乐头”等要职,并“定琵琶四调传于世”,〔21〕成为日本音乐舞台上一代琵琶权威。此外,遣唐使还带回大量乐书和乐曲,主要是唐宫廷乐舞。这些乐舞如《秦王破陈乐》等在日本风行一时,不仅古代宫廷经常演奏,现今社会中仍然不时公开演出。

除此而外,诸如围棋、相朴、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

日本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特点,使其始终保持着飞速前进的势头。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总结7—10世纪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论述:“唐朝三百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朝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

注释:

〔1〕井上清:《日本历史》(上)第61页。

〔2〕多数中日史学家认为是13次,郭沫若在《出上文物二三事》一书中认为是14次,也有认为超过20次的。

〔3〕〔4〕《日本书记》,齐明天皇五年引《伊吉博德书》;孝德天皇即位前纪。

〔5〕1段相当于11.9亩,10段为1町。

〔6〕稻谷抓满3次为1把,10把为1束。

〔7〕仁井田升:《中国法制史研究》第121---128页。

〔8〕桑原骘藏:《中国古代之法律》,《学术月刑》1958年第4期。

〔9〕《隋书》卷81,《东夷、倭国传》。

〔10〕《续日本纪》神龟元年十一月。

〔11〕井上清:《日本历史》(上)第67—69页。

〔12〕《续日本纪》养老三年二月壬戌。

〔13〕〔15〕以上引文分见《续日本后记》大同二年六月丁戍:承和九年十月丁丑;《读日本纪》养老四年十二月。

〔14〕《日本民族发展概况》,见《沫若文集》第12卷。

〔16〕“吴音”,指古代江浙地区的字音;“汉音”,指古代长安、洛阳等地传到日本的字音。

〔17〕参见黄国雄等《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汉读音对比》《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3期

〔18〕参见日本外务省编《今日的日本》第136页。

〔19〕日本外务省编:《今日的日本》第127页。

〔20〕《中国音乐在日本》,见《光明日报》1956年10月12日。

〔21〕《大日本史》卷343。

〔22〕《日中文化交流史》第198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639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8
下一篇2024-01-18

随机推荐

  • 六芒星项链的意义都有什么

          六芒星项链是来自时尚饰品APM旗下的一款知名项链款式,采用防过敏的925银材质、人性化的调节扣设计,是一款适合送女友的最佳礼物。那么六芒星项链的寓意你知道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在购买饰品的时候,除了看品牌款式和性价比

    2024-04-15
    55600
  • 护肤品里精华水和精华凝露有什么区别

    精华凝露:适用于中性肤质,比精华液稍浓,水、油成分比例适中。精华露用于皮肤的修护和保养,一般用于睡前洁面后轻拍于面部至吸收,其功能和效果长期使用才会有效果。凝露常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舒缓,抗过敏,浅层消除痘印,长痘肌肤也最适合清爽的凝露

    2024-04-15
    53300
  • 问下有没有口碑好的防晒霜推荐啊,要是平价就更好了?

    防晒能力是对一款防晒产品的基本要求,防晒霜是一种功效和使用场景都非常明确的产品,达不到防晒效果的防晒霜,就是一做得非常差的乳液,不会有人愿意用。接下来我就推荐几款口碑很好的防晒霜吧,性价比很高哦。1、新碧双重保湿水感防晒露(小金帽防晒)参考

    2024-04-15
    48000
  • 巴黎欧莱雅的广告词是什么? 完整版的…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 p7vi 来自法国的L’Oréal Paris(巴黎欧莱雅)是世界最著名的美容品牌之一,提供全世界人们包含最新科技成果的美容及个人护理产品。其高科技的产品配方、高档的产品包装以及愉悦的产品使用感受,为那些追求卓越

    2024-04-15
    46800
  • 缩小毛孔的护肤品

    缩小毛孔的护肤品一般来说,在生活当中,如果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者是日常护肤的不注意,很容易导致毛孔粗大,而且毛孔粗大会对身体造成比较大的一些美容性的影响,那缩小毛孔的护肤品有哪些呢。缩小毛孔的护肤品雅诗兰黛的细嫩修护精华露,它对于身体来说,能

    2024-04-15
    39800
  • 红伊思蜗牛水乳怎么样

    以下全是我爱听的,希望你能喜欢。1、snowdreams(雪的梦幻)2、river flows in you3、kiss the rain4、三个人的时光5、我曾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6、The mass(弥撒)7、Hello Zepp(电锯惊

    2024-04-15
    39900
  • spa流程怎么做

    SPA是希腊语SOLUSPARAQUA的缩写,意为健康在水中,是指人们利用天然的水资源结合沐浴、按摩和香薰中促进新陈代谢,满足人体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思考,达到一种身心从航快的享受。随伊姿贝尔小编一起走进曼妙,芬芳的SPA护理,看看身体

    2024-04-15
    410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