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慕名打开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时,心中还有几分怀疑。印象中,简史类书都是循一条线索,从很久以前讲到现在,看到一半就兴趣索然、读不下去了。然而,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同时也大开眼界、或者说脑洞大开。作者没有用时间线索加叙事的方式来写历史,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宏观角度看待人类。他分析了远古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甚至展望未来,从社会、宗教、文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当需要举例说明佐证观点时,信手拈来一段历史故事娓娓道出,各大洲历史、多个种族文化宗教均有提及,让人不由得佩服他的博学。
《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分别是对《人类简史》中关于未来的设想和关于今日的思考展开阐述,基本的论点源自《人类简史》。下面将这三本书(或称简史三部曲)中引人思考的观点列出。
1、智人(书中对现代人类的一种称谓)能够在地球上众多物种中胜出,因为智人能够进行大规模合作,而合作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构建。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货币、国家、宗教、企业,等等,都是“想象”出来的,基于此,远隔千里的陌生人之间有了信任和合作,因此有了巨大的力量。
2、现在的人类置身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可还是远古狩猎采集者的心智、远古农民的胃。这一点很有意思。初看上去觉得不可思议、滑稽可笑,人类都进化几千上万年了,基因的力量还是如此强大吗?但仔细想想,我们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是否总在怀念大自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很多时候的情绪、下意识的思维是否仍和祖先一样?现代社会的美味珍馐这么多,但人类钟情的食物大多是高热量的食物,对于这一类食物的喜爱正是祖先们的生存需要选择。
3、为什么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迅速崛起,而亚洲却没有跟上步伐?我在读到中国近代史时总会思考这个问题。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工业革命中欧洲在科学领域认识并承认了自我的无知,愿意为新知去探索发现。而当时亚洲的国家,君王的思想还停留在以自我、吾国为中心的层面,以为自己的疆土就是全部,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欧洲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科学、知识为军事、经济、政治服务的同时又得到其支持,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4、知识和历史的相互作用: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视野,发现许多的可能。
书中还谈到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就是一种叙事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在古代,权贵、精英阶层才会著史,因此我们只会读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找不到关于平凡百姓的生平故事。
5、从种族主义到文化主义的微妙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融入的问题,引人深思。在文化层面,人们常常拒绝承认变化,总认为自己和祖先一脉相承。其实,对于人类群体,与其用延续性定义,不如看发生了什么。
6、关于战争,作者认为,以前的战争(古代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往往收获颇丰,可以攻城掠地、抢夺资源。现在的资源是知识,这让战争的产出变少,成本变大,因此发动战争的意愿降低。
7、对于未来展望,作者认为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和颠覆性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将出现“无用阶级”:这一部分人存在,但没有工作,对社会而言,无足轻重。另一方面,生物科技的发展将对于健康人类的功能进行加强,或许价钱不菲,精英阶层或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搭上这列快车到达超人类(更美丽、更聪明、保持年轻),于是,在生理层面扩大了阶级分化。
还有一种危险:数字独裁。算法操控我们的一切。算法了解我们,我们依赖算法。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算法会掌握我们的数据?仔细回想,当我们想要获得免费服务或小礼品时,是不是奉上自己的隐私数据去换取呢?在商家眼中,我们其实不是用户,而是商品。公民个人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数据所有权亟待规范,这一点在我以前读过的有关大数据的书中也有谈论,但是似乎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提出。
作者悲哀地说,人类可能面临升级了身体和大脑,却失去了心智的危险,从升级版的黑猩猩变成了放大版的蚂蚁
8、从面对未来挑战出发,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人类应该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智。
人类其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总是以群体为单位思考。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理解常常是从别人的观点出发,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活在朋友圈、微博动态里。作者的建议:从现在开始,好好感受自己的体验,赶在大数据和算法操控影响我们之前,好好认识自己。
读到此,我已经分不清这是一本历史书还是哲学书,作者带我们从宇宙俯视整个人类,回故漫漫历史长河,展望无垠未来,在这之中思考的问题,却还是很多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和外在世界的联系与关系?我属于哪个群体?(书中提到人类属于社交动物)我的人生意义怎样?等等,当跳出了一般历史学的思维角度,如作者预期的那样,我的视野变得开拓,忽然又发现自己的渺小、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我们应该有一种谦卑的心对待自然、对待环境。以此时的心情,忽然想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尤瓦尔·赫拉利,是以色列新锐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法来描述另一种历史。而且,每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他都会针对当地语言和历史事件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以更迎合读者,读者阅读时也更亲切。
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将地球从135亿年前大爆炸讲起,7万年前产生智人,分为三大重要革命: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500年前的科学革命。
思考的代价: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但庞大的大脑也是庞大的负担。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3%,但是消耗却占到了25%。为了维持消耗,只能寻找更多的食物。同时,物竞天择,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以在许多重要器官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时人类新生儿就出生了。出生后,家族就开始共同抚养,形成了强大社会关系。同时,由于这种特征,智人在早期时,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仍然惧怕大型肉食动物相比。
用火是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征。
认知革命是智人改变了新的沟通方式,会使用更为灵活的语言了。认知革命真正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传递普通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事物的信息。所以,在认知革命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等应运而生。正式这些虚构的事编出了一些想象(其实也可以称之为愿景),让大量陌生的人可以集结、合作。文中列举标致汽车,互不认识但可以精密合作。
人类肥胖是因为喜欢高热量的食品。而这其实也是源于祖先采集者的饮食习惯。采集者发现熟透了的水果,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吃到吃不下,否则留下来会被其他的动物或人给吃了。之所以吃甜和高热量的食物,是因为DNA里还遗留着祖先遗传下来的基因。
智人的生存,其实是部落附近有什么就吃什么。同时,采集的不仅仅是食物,同时还有知识。比如,了解植物的生长模式,动物的生活习性、季节的变化以及如何修补、自救。可以说,采集者对周遭的环境了解比现代人更深、更广。有观点认为,自从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的。要在那个时代活下来,每个人都必须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农业革命后,低能的人也有了生存空间,比如生长线上的工人。
考古证明采集者营养已经比较充分。他们平均寿命低的原因是儿童早夭的情形比较普遍。采集者免受营养不良的困扰秘诀就在于饮食多样化。相比之下,农民的饮食就不均衡,种类较少。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8500年,这场改变一开始速度缓慢,地区也有限。为什么农业革命发生在中东、中国和中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亚、阿拉斯加或者南非?因为大部分动植物其实无法驯化。远古祖先采集的物种中,适合农牧的只有极少数几种,而这些地方正好是这几种物种生长的地方。
但是,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轻松生活的新时代。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了,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好吃,过得悠闲,而是人口大爆炸。而且,农民的工作比采集者更辛苦,食物更单一。因此,农业革命其实是史上的一桩骗局。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如果用小麦的观点看农业革命,1万年前,小麦也只是众多野草中的一种,在短短1000年时间内,却传遍世界各地,生存和繁衍如果是做基本的演化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那小麦为什么让智人放弃采集呢?一种可能是人类为了建造巨型结构的神庙等,为了养活建造者,所以从采集专项自行种植。
农业时代人类的空间缩小了,但时间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考虑下周或者下个月的事情,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而人类的想象则建构出了秩序。随后,想象建构的秩序和真实世界结合了。想象的发展,事情的增多,超出了人类记忆的脑容量,文字的产生。
历史从无正义。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建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比如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就建立了阶级森严的社会,当地人只能做仆人或者奴隶。上层阶级还会用洁净来区分,免得阶层或者种族受到污染。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统一
农业革命后,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这就是文化。
人类文化一直在流动不休,但流动并非完全随机的,是有个大方向的。几千年来,规模小而简单的各种文化逐渐融入了较大的、较复杂的文明中。
公元前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宗教上的全球宗教。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过去的500年中,人类越来越相信可以靠着投资科学研究提升人类的能力。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3、取得新能力。
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科学的进步、商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变革。
尽管物质和生产力大幅提高了,但人类的幸福感呢?
未来呢?认知革命后,智人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改变了自然进化的单一线索,未来会否创造出比智人更先进的生命物种或其他?
听得《人类简史》这本书的大名很早,无论是豆瓣书评还是别的一些平台对此书评价很高,均有推荐。此次春节假期,刚好有时间拿出此书好好阅读一下。阅读是从2020年1月30日到2月3日用时大概五天时间。整体感觉《人类简史》内容相对还是较为专业,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感觉所有文字都还可以,但就是梳理不出很清晰的思路。尽管这样还是将此书进行回顾,后续再根据情况进行第二次阅读。
全书首先描写了人类的诞生。大约在250万年前,出现了类人生物。而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智人在东非出现,同时世界上还存在一些其他人种,比如东非的鲁道夫人、东亚的直立人、欧洲和西亚的尼安特人。大约在七万年前,智人开始创造复杂的结构,形成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随即有了历史学。人类历史学就从这个节点开始。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历史学经历了三个革命,即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近500年前的“科学革命”。
人类的“认知革命”的主要成就是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在“认知革命”阶段,人类在大脑发育、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的基础上,依赖于“八卦”、“讲故事”等特有的能力实现了较大的发展。通过构建虚构的概念人类逐渐征服了世界。实现了从生物链的中端迈上了食物链的顶端。我的理解是在认知革命阶段,人类通过语言实现了人类社会的虚构概念,使得人类与类人以及其他动物分离开来。
人类的“农业革命”实现了由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化。人类从一个大自然的采集者变成了一个大自然的改造者。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人类完成了动物和植物的驯化。实现了食物增加,人口激增。形成了分工,部分精英分子产生。在农业革命阶段,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文字的产生。由于文字的产生,实现了人类技能和文化的扩散与传承。
在讲完“农业革命”后,需要回顾的是人类的融合与统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融合与统一。作者认为人类的合久必分是一时,分久必合是大势。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不同的人类文明,而在公元前2000年,人类文明只剩下最多两三千个。到了近代,人类存在中美洲世界、安第斯世界、澳大利亚世界和大西洋四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世界。而当今世界,人类虽然存在不同的国家,但基本上都是基于同一套地缘政治体系和同样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科学体系。在人类的统一与融合阶段有三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是货币、帝国和宗教。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采集者完全没有货币的概念,主要是以物易物。而在农业革命时期,诞生了货币,实现了分工与协作,使得专业化成为可能。在城市与王国兴起后,基于相互的信任,金钱使得任何两个人之间都能够实现合作。可以说金钱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帝国的存在实现了对不同民族的统治,它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领土。帝国的存在实现了不同民族的高度融合;宗教对于人类的融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宗教的存在,在精神层面实现了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融合。
在“科学革命”阶段,人类实现了一个很大的跨越。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描述了现代科学体系与先前知识体系的区别。现代科学体系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而不是猜测与逻辑推断。其次作者论述了现代科学与帝国的关系。科学为帝国提供实用的知识、思想基础与科技工具。帝国为科学家提供物质资助、信息和保护,并确保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再次,作者描述了资本主义的教条和工业革命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的教条中,主要描述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的作用和政府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而由于科技的发展,工业革命产生,带来了人类生产效率的发幅度提高。在科学革命阶段的最后,作者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智人通过接入机械和其他生物创造和维持生命,智人的未来变成了非智人的存在。在危机方面,智能机器人产生独立意识,奋起反抗人类主人。人类的未来有两种可能,智人进化或被彻底抹杀,历史的发展仍未可知。
以上,主要对《人类简史》这本书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也是对自己对此书阅读过后的一个简单总结。总体感受就是此书阅读过程感觉相对困难,不像阅读其他书籍那样理解到位。我想主要原因在于自己阅读此类书籍较少,其实后续需要加强此类书籍的阅读,提高此方面的知识水平。
2020年2月9日晨 jimstone于宝鸡
对于构成这本书最基础的观点——所有东西,如政治体制、金融体系都是来源于人类的想象——就无法苟同。
《人类简史》是本很火的书,火到国内市场还出现仿冒作了。但是在本右派看来,这不过说明,学院左派分子依然死不悔改。换了一套术语,其实换汤不换药。
总之,这本书并不像很多人说得那么稀奇,而且很多地方论证逻辑都有问题,价值同扎实的学术资料差的很远。私以为赫拉利也不算什么大家,只不过是个爱出惊人之语的畅销书作者而已。不过这本书也是有价值的,但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思考下来也能有不少收获。全盘接受就不合适了。
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一本历史书,作者更多的是把人类的历史不断提炼总结,找到其中的一些共性,抛出一系列的问题。对我这种读书比较少的人来说,书中的内容很好的弥补了自己知识的不足。作者最后谈到了快乐的问题,没有答案,但是发人深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