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品有:
1、《极光》
《极光》是英国科普作家、极地探险家梅勒妮·温德里奇博士所著的《极光》一书,文笔好,知识丰富,内容严谨。这是一场盛大的逐光之旅,也是作者的自我发现之旅。
全书终结处,作者对人生、对极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既感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有其存在意义。也感动于一些人终其一生,只为追逐一个理念或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更惊叹于人类承受痛苦的能力、忍耐力,推动后又重生的恢复力,但无论如何,虽然未来充满变数,但希望永在前方。
2、《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最新版本是第六版,第六版总主编是韩启德。
50年来,这套书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
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受其影响,冠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层出不穷,成为少儿科普类图书的代名词。
3、《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创作的科普著作,首次出版于1988年。
在该书里,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论中存在的未解决的冲突,并指出了把量子力学、热动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存在的问题,该书的定位是让那些对宇宙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了解他的理论和其中的数学原理。
4、《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是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历史类科普著作,于2012年首次出版。作者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并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
5、《细胞生命的礼赞》
是1974年由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刘易斯·托马斯所撰写的一本书,由二十九篇文章结集而成,中文全名《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
6、《昆虫记》
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7、《科学发现的逻辑》
是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该书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全名尤瓦尔·诺亚·赫拉利,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著作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
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我们面临的挑战
二、可能的响应
三、虽然科技挑战前所未有,政治分歧激烈紧张,但是只要我们控制住恐惧,虚心面对自己的想法,必能成功应对
四、关注“后真相”概念,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我们究竟对全球化发展有多少理解,又是否能够明辨是非?智人真的能够理解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吗?现实与虚拟之间,是否还有明确的界限?
五、我们是谁?这辈子要做什么?需要什么技能?生命的意义在今天究竟是什么?
部分观点
算法只需要辨别猿类在快乐、愤怒或恐惧下的生化模式,而不需要它自己感受到快乐、愤怒或恐惧。
数据巨头多半采用“注意力商人”(attention merchant)的商业模式:靠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和娱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再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主……然而数据远比任何广告收入更有价值,我们不是他们的用户,而是商品。
从中期来看,一大批数据可能带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算法拥有选择和购买商品的权力。……长期来看,只要获取足够的数据和运算能力,就能破解生命最深层的秘密,不仅能够为我们做选择或操纵我们,甚至可能重新设计生物或无机的生命形式。
“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19世纪汽车取代马车时,许多马车夫转行当出租车司机;今天我们的处境类似,只不过我们不是那些马车夫,而是被淘汰的马。
此本书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是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使得我更迷茫了。罗翔老师接受采访时,发表过看法:“人为什么害怕独处?因为人在独处的时候,总是会听到心灵深处的声音。这个心灵深处的声音会不断逼问你——你这一生到底想干嘛?你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当这个声音不断逼问你的时候,你会觉得烦躁,你就会觉得焦虑,因为你耳边始终有这种声音,所以你会堵住耳朵,你说别说了。当这个声音沉静的时候,你会感到空虚,你会感到迷茫。所以当你独处的时候,你始终是在焦虑迷茫空虚中,周而复始。那大部分的人就会选择拒绝倾听你内心深处的追问,于是就会选择用忙碌来对抗这件事。娱乐工作、放纵、不断的忙碌,来对抗自己心灵深处的追问。那只有当你真正的能够回答你心灵深处的这种追问,你才能够享受这种独处。”
总结
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经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人类全球认同)亦远未达成共识。眼下,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经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资源。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为了一种力量。
其他寿险公司有没有类似平安同学会的东西?下面是一个框架性的分析,只讲凭什么,不论对或错。
我们先来看几段话:
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是人们集体想象中的虚构事物,信任是制造货币史上所有货币的真正原材料,货币是一个互信的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设计出的最普遍、最有效的互信体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作者)
金融危机就是信心危机。——伯克南(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与一般消费者和商家的商品买卖关系不同,保险商品的买卖是建立在合同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是一种法律关系。保险合同又称保险契约,他是保险关系双方之间订立的一种在法律上有约束力的协议,即根据当事人的双方约定,一方支付保险费,另一方在保险标的发生约定事故时,承担经济补偿责任或履行给付义务的一种法律行为。——《保险学》(魏华林 林宝清主编)
上面的话,分别讨论了货币、金融危机、保险合同,金融服务和消费者的信心或信任是紧密相连的。
客户信任的建立,是一切金融服务的基础。
我们买了车能开,买了房能住,买了饭能吃,还能分出个口味,体验、舒适性。可我们购买金融产品,往往就是一张纸,一份早已写好的复杂的格式合同条款,有时候收益率都是预估,什么都不保证。
对于保险产品,尤其是人身险,往往长期的合同,甚至是一份终身合同。
花了几万块,买了一张纸,管我一辈子???!!!
绝大多数的普通客户,在面对这种复杂的金融保险产品时,心里特没底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那在这种形势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金融保险机构是如何向客户传递信心,让客户信任的?
简单概括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高举高打,施加的是面儿上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一些操作或形式:
各地CBD的地标式建筑是否往往都是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大楼?
2018年7月23日,118层、高达600米的深圳新的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刷新深圳新高度。
热衷于重大体育赛事或热播娱乐节目的品牌赞助商是不是金融机构居多?
2018年中超联赛的全名叫:2018年中国平安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2018年《中国好声音》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环节,叫:中国人寿与您见证“托付”时刻。
金融保险行业参与公益活动的新闻或消息是不是经常看到?
2017年5月27日,中国平安宣布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2017年平安支教行动升级;中国人寿设立的“国寿慈善基金会”将承担所有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
综合金融为何吸引了那么多金融保险集团参与?
题主认为和综合金融没多大关系,其实关系还是很大的,具体解释可以看看这个:中国平安综合金融都有哪些经营优势?对现有银行以及证券理财公司等会有怎样的影响?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人类简史》读后感700字(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简史》读后感1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代表了欧洲封建社会、农奴制以及罗马天主教会权威的衰落与消失,欧洲在经历了中世纪晚期危机后,开始步入近代。
文艺复兴运动于十四世纪中叶开始兴起,这场延续了近300年的反对教会“神权至上”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复兴古典文化反对神学等封建落后的思想,开始逐渐地解放人们被束缚的思想。人们不只是聆听教皇与皇帝的命令,而是更希望能去“表现”自己的思维,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也被称为表现时代,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十六世纪具有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又称宗教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近代欧洲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地理大发现让欧洲人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开始走向世界,一些欧洲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经济贸易和科技迅速繁荣发展,并在工业革命中达到了高潮。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但也激发了各种矛盾与战争,人们开始致力于创造一个美好和平的新世界。
古代人们的野蛮与独有的艺术,中世纪的封建思想,近代欧美国家的迅速发展,这些历史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陌生的,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去了解它。因为每个时期的人们都会受到一种局限性,朝着自己当下的利益前行,甚至闭关自守,满足于当下。作者在最后一章曾引用一个法国人的话:“人们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就是讽刺和同情,讽刺引发的微笑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同情导致的哭泣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洁净无瑕。”当我们走进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时,我们也许会讽刺那些昏庸迷信的人,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同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更长远,更深刻的反思。
历史向我们展现的一切,都能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训诫。
《人类简史》读后感2《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由尤瓦尔·赫拉利所著,他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是目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主要通过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重大革命使人类逐渐走向地球生物食物链顶点的时间主顺序进行介绍,并且写出了自己对历史的一些看法与分析,并辅以目前人们对历史史实的一系列观点,使读者能够全面的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
首先,人类只是地球上一种极为普通的生物,处于食物链的中层,并没有多么突出。但在大约七万年前,智人的出现使得人类逐渐走上食物链的顶层,并且还将更加强壮、脑部更发达的尼安德特人踢出了历史舞台,具体是如何做到的,无从考证。但作者通过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是因为智人拥有独特的语言,可以通过这种语言虚构出许多事物,使智人能够以一种极为庞大的组织出现,然后表现出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使智人逐渐走上食物链的顶层。具体表现是当智人从非洲大陆逐渐迁移到其他大陆时,这个大陆的大型肉食动物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人类都会逐渐走向灭亡。智人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从食物链中层到食物链顶层的巨大跳跃,这也对后面的众多灾难埋下了伏笔。
而后,人类学会了种植,结束了狩猎采集的生活,生活更加稳定。作者认为农业革命其实是植物驯服了人类,使得农民一代又一代的进行着同样的生活,使人类逐渐戴上了一道道枷锁。但在我看来,农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四处流离的生活,有了固定的居所和活动区域,生活更加稳定,进而使得文明得以发展,是历史之必然。
阅读这本书解决了我内心许许多多的疑问,了解了人类从哪里来,如何发展,也让我从历史的角度明白了印度种姓以及美国的种族歧视的复杂性,中东局势的复杂性等一些问题。
在这次的读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可把书当做圣经,不加思索的将作者的想法移植进自己的脑中,读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思想,不断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人类简史》读后感3《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样一段话:时至今日,这个40亿岁的自然选择系统却面临了一项完全不同的挑战。在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科学家正在努力改造生物。他们打破自然选择的法则而丝毫未受处罚,就连生物最基本的原始特征也完全不看在眼里。诞生于2013年的CRISPR—CAS 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运用到定点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简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间的传递。
2016年,我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团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了人体,中国也成了世界上首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这表明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的临床研究已然拉开了帷幕,而早在其一年之前,来自中山大学的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人类胚胎细胞并将成果发表在Protein Cell上。
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在婴儿出生之前运用这样一个过程消除严重遗传病基因,可以有良好的治疗效益。但其他人认为,这样的工作已经跨越了道德界限。事实上,很多遗传学家也认识到,胚胎基因编辑研究中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和负面的社会影响。
1、胚胎本身已经是一条新生命的开始,而从胚胎中提取实验用干细胞导致胚胎死亡,有亵渎生命的嫌疑。
2、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的基因是可遗传的,这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而且可能造成的结果仍然未知。
3、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如果得以允许对人类全体伦理观念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进而造成倍的甚至成指数级的伤害。从胚胎基因编辑开始逐步放松底线甚至允许克隆人的研究,将极大损害人类社会的基于伦理关系的稳定性。
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本身为了人类福祉而进行胚胎基因编辑实验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得不反复提醒我们的是,针对胚胎基因编辑的工作已经逼近了人类的道德底线,而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评估社会影响等等。
《人类简史》读后感4听名字《人类简史》是一部叙述人类历史的书籍,然而,它又却与我读过的历史叙述截然不同,大多数历史书,喜欢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写作的重点在于主线鲜明。还有一些则是以文明更替为单位讲述过去,宏观概括,重点在于文明的发展与更替。但《人类简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则不同以往,他的脑洞很大,他的关注点不是国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类,人类如何从弱小变成能站在食物链顶端物种,人类又将走向何处?作者将为你一一阐述。
围绕整部书,都绕不开一个词“认知”,在传统的认识中因为自然选择,人类学会了进化,但作者却认为是因为有了“认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竞争者,同时“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让智人从食物链底端一步步到顶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观点,例如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骗局,“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是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反而让劳动人民承受着不该有的辛苦与过着比原始的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类从原本悠闲且丰富多样的日子变得单调沉闷又辛苦。
换个角度设想一下如果农业出现在现代社会,现代人会选择现在的舒服安逸还是辛苦沉闷,它还会像回顾历史一样得到认可吗?我无法想象。但,尽管有太多缺失,农业已经是我们现代文明的根基。正如历史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作者的观点独到之处在于他强调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体,“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失语,一如他在书中,常常切换视角,从被人类圈养牲畜的眼光,被人类培育农作物的眼光,向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发出声音。
当我们以“智人”的身份存活于世时,我们应以感恩与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奥秘才会像一朵美丽的花,静静绽放于希望的阳光之下。
《人类简史》读后感5人类简史的全名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其简称:《人类简史》或许并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冒号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对人类进化史的真实定位:从动物到上帝!而让人惊讶的是,人类这一发展历程,竟然经历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才摸到了上帝的门槛。但当我们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作者却在警醒世人:一场灾难或将开启。这场灾难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自身。
然而要弄清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早在上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猿人便已问世。而人类真正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几万年前的一场认知革命。但要把这段历史给写全了,绝对是一部长篇巨制。可在作者眼中,纵横几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只不过经历了三场大的变革,它们是:认知革命(7万年前),农业革命(12000年前),科学革命(500年前),每一次革命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却是越来越惊人!
比如,你可以假想这样一个场景:距今1千多年的唐朝人穿越回距今2千多年的秦朝,他们并不会感到太大不同;而换做今人,即便只穿越回30年前,你也无法忍受没有手机和网络的一天。
更加惊人的是,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不断演化着,以致今天的我们在面向未来,思考未来的时候,莫名产生了一种彷徨和无措,就好像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却不知目的为何方时,内心所感到的那种颠簸和忐忑不安。那么,何以解忧呢?以史为鉴: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将来。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学著作,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人类简史》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以极简的方式,一窥人类发展史的全貌。因为,在汗牛充栋人类历史学著作中,《人类简史》胜在一个“简”字,相比于卷帙浩繁的历史书,他真的可以算的上很轻薄了,但它简明却不简单,视角独特,见解犀利,内容丰富如百科全书。书中,作者将其广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深入的思考竟皆融入其中,让每一个深入阅读的读者皆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人类简史》读后感6《人类简史》作者认为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这种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就是整个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经费,多半是为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目的,在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农业革命,与其说是人类驯化了农作物,倒不如说是农作物利用了人类、驯化了人类,因为农作物可以离开人类而生存,而反过来,人类却已经离不开农作物。科技革命也是一样,科技离开了人类还是否存在?这个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类已经离不开科技。所有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经完全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人类只有往前发展,退不回去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像农作物那样离开人类而存在。我会想,到底是农作物和科技利用人类占领了这个星球,还是人类掌控了这个星球?
在一万年前,小麦只不过是生在中东地区的籍籍无名一种野草,经过人类的传播,在短短的一万年,已经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如果没有人类的传播,小麦的生长范围不可能像今天那样广泛,同样其他农作物也跟随人类去到它们之前从没到过的地方生根发芽。
科技也是一样,每一个科技产品面世的时候,在一百年前,地球上没有电的地方还是很多,晚上基本是一片漆黑。如今绝大多数有人类的居住地都已经有电,各种科技产品随着人类走遍世界,你没觉得这个现象和农作物很像么?
他们都是利用人类,占领了这个星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的进化可能就会有赖于机器(这里包含人工智能,神经控制机器,各种其他仿生设备等),也可能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的进化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能够控制人类。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人类简史》读后感7饥荒、瘟疫和战争,永远都是人的心头大患。一代又一代,人类向所有神明、天使和圣人祈祷膜拜,也发明了无数的工具、制度和社会系统,但仍然不断有数百万人死于饥饿、流行病和暴力。许多思想家和先知于是认为,饥荒、瘟疫和战争一定是上帝整个宇宙计划的一部分,抑或是出自人类天生的不完美,除非走到时间尽头,否则永远不可能摆脱。
第三个千禧年开始之际,人类醒来,伸展手脚,揉了揉眼睛,脑子里依稀记得某些可怕的噩梦。“好像有什么铁丝网、巨大的蘑菇云之类的。但管它的呢,只是个噩梦吧。”人类走进浴室,洗洗脸,看看镜子里脸上的皱纹,然后冲了一杯咖啡,打开了行事历。“来瞧瞧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吧。”
根据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人间的种种政治权威都来自于天,老天会挑选最优秀的个人或家族,赋予天命,让他们统治天下,为移民百姓谋福利。这样说来,所谓君权就该能够行遍天下。如果君主没得到天命,别说是天下,就连统治一个城的权利也没有。
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这一点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性的概念,而且还不只是从经济的角度,也包括道德和政治的角度。他其实告诉我们:贪婪是好的,而且我们让自己过得好的时候,不只是自己得利,还能让他人受益。“利己”就是“利他”。
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所困。虽然感受悲伤,但不要希望悲伤结束,于是虽然仍有悲伤,也能不再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伤,也是一种丰硕的经验。虽然感受快乐,但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仍有快乐,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静。
《人类简史》作者是尤瓦尔·赫拉利。
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在学术领域和大众出版领域都有很大的兴趣。
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人类简史》成为以色列超级畅销书,截至2016年,该书已授20多个国家版权,在历史学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根据图书改编的课程上传YOUTUBE后风靡全球,拥有大批青年粉丝。
《人类简史》的介绍
《人类简史》全名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并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
赫拉利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的求学过程中,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并发表过若干关于战争史的论文。在经历了这些微、中观的历史学专业训练之后,赫拉利便转向了一种极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
热衷于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既是作为他这一工作的初步成果,亦是赫拉利对于历史和人生的彻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