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是微囊藻毒素的简称。绿潮,又俗称“水华”。MC主要有YY,RY等。即微囊藻毒素。最先报导的水华毒素事件,来自于节球藻毒素引起的。影响最大的藻类毒素事件,是巴西肾透析导致约60人死亡的微囊藻毒素事件。我国的蓝藻水华第一次被广大群众关注,始于太湖梅梁湾蓝藻水华事件。我国最受关注的,也是水华最严重的,待国家治理的是“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黄河,巢湖滇池太湖。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蓝藻),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硅藻) 。淡水中蓝藻“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通过产生异味物质和蓝藻毒素,影响饮用水源和水产品安全,特别是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损失或灾害。
我国深受蓝藻水华折磨的最著名的湖泊有滇池、太湖和巢湖,周边的自来水厂大部分已经关闭,损失惨重,剩下的一些水厂其源水的安全状况也令人堪忧。在过去的 20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三湖”治理上已耗资数千亿元,但依然挡不住滚滚的“绿波”,乐观的估计还要继续奋斗 20年,悲观的说也许遥遥无期……不仅如此,浩瀚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似乎准备赴其后尘,云南秀丽的洱海也即将步入水华的常态化状态…… 。
历史上最早关于蓝藻对人类毒害作用的记载或许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出版的《水中的藻类毒素》一书就提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期间的一次公共卫生事故:有蜀国士兵从一条发绿的河水中取水饮用而中毒身亡。 这个传奇故事恐怕不能当真。不过,人类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微囊藻毒素污染引起的致命中毒事件。 1996年2月,131名患者在巴西Caruaru透析中心接受了常规透析治疗。8个月后,在出现急性肝衰竭的100名患者中,共有76人死亡,其中52人被归因于透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谢平博士在去年9月出版的专著《水生动物体内的微囊藻毒素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中介绍说,这些透析水来自一个发生了蓝藻水华的水库。
谢平建议:“我们应该像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那样,针对主要水产品建立起一套监测和评估体系,研究在水体富营养的情况下,水产品有哪些种类或者有哪些季节是不安全的,然后将真实信息告诉公众。” 当然,公众不必因此对微囊藻毒素恐慌。宋立荣说,水华暴发也可能由一些不产毒的藻类引起,即使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较高,还可采取后续水处理等措施,保证自来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合乎新版国家标准。此外,对那些微囊藻毒素含量较高的水产品,也是在长期大量食用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潜在的健康隐患。 并且,微量的蓝藻还可以治病,所以也不必太过恐慌
(1)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原因是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曲线③表明,在0~10天内,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湖泊4月中旬至7月初温度在20-25℃左右,微囊藻是优势种;8月至10月初的温度为30℃,优势种是颤藻.
(3)实验中每天定时对两种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①计数前,可以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目的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②根据血球计数板中的五点计算微囊藻的数量=(5+6+6+7+6)×5=150个,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的规格为1mm×1mm×01mm,因此种群数量为150÷01×10-3×10=15×106个,对照3个曲线图,培养温度是 25℃.
(4)研究课题为微囊藻还能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则自变量是微囊藻毒素的有无,验证此结论的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
(1)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 先增加后减少
(2)微囊藻 颤藻
(3)①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②25℃
(4)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