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一般指感天动地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窦娥冤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窦娥冤的知识
生字生词
楔xiē子(序幕) 卜b儿 (老年妇女) 嫡dí亲 两得其便 缥缃piǎoxiāng(书籍)
缥缈piāomiǎo 当垆l ú(坐在土台子上) 撇piē下 撇piě嘴 看觑qù (照看)
蓦过隅yú头(转过墙角) 孛bó老(老年男性) 绣闼tà (妇女居室) 短筹chóu(短命) 鳏guān寡孤独(无妻、无夫、无父) 无捱ái无靠 愁兴阑珊(衰败) 撞府冲州(走南闯北) 歪là剌骨(贱骨头) 小妮nī子 惫赖(凶狠泼辣) 捻niǎn断脊筋(伤筋断骨)
撒sā泼 灭罪修因(灭罪修福) 涿zhuō州 红鸾luán天喜(命中遇到红鸾星,预示婚姻成功) 羊肚dǔ汤 恁nèn的(这么) 痊quán济 症zhèng候 症zhēng结 忤wǔ逆(不孝顺) 恓xī惶(烦恼不安) 三推六问(反复审问) 祗zhī候(高级衙役)
神祇qí (泛指神) 桃杌wù(贪官) 喝撺cuān厢(大声吆喝以威慑) 养膳shàn终身
逼勒lè 勒lēi死 诉讼sòng 赖骨顽皮 痛煞shà(痛杀) 煞尾shā(收尾) 鼓三通tòng 顷qǐng刻 盗跖zhí 错勘kān(错判) 前合后偃yǎn(跌跌撞撞) 哥哥行háng(那边) 尸骸hái 刽guì子手 瀽jiǎn水(泼水) 一佰bǎi儿(一叠) 古陌mò荒阡qiān (荒郊野外) 罪愆qiān(罪过) 不明不暗(糊里糊涂) 湛湛zhàn青天( 清明 的天)
苌cháng弘化碧 亢kàng旱(大旱) 暑气暄xuān (炎热) 披枷带锁 斫zhuó直
提dī防 亲眷juàn 嗟jiē怨 甘霖lín 变徵zhǐ
燕侣莺俦chóu: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浪荡乾坤: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鳏guān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鳏,无妻。寡,无夫。孤独,无父。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杳无音信: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顺水推船: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势行事。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阡:指荒凉的地方,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苌弘化碧:形容受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望帝啼鹃: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通假字:枷纽(扭)、从前已(以)往、糊突(糊涂)了盗跖、漏(镂)面贼
古今异义:早晚(有时)呆痴、处分(责备)几句、一向(一段时间)居住、一半儿丑(羞惭)、放精细(清醒)着、行动些(走快些)、断送(发送)出、敢是(大概是)不肯
和(连)天瘦、放精细(清醒)
元人口语:婆妇每(们)、则(只)、兀的、兀那(这)、委的(真的)、哥哥行(那边)
高中语文窦娥冤的课文梳理
1、 故事 情节
楔 子,故事的序幕: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窦娥出。
第一折,故事的开端:蔡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严拒。窦娥苦。
第二折,故事的发展:驴儿下药,误杀亲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窦娥冤。
第三折,故事的高潮::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窦娥恨。
2、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苦命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封建社会的童养媳。
苦命: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了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上两年丈夫离世,被流氓恶棍纠缠,惹上人命官司,最终含冤被斩。这样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产生了浓厚的悲剧的效果。
善良孝顺,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有主见,刚强:窦娥冤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反抗精神: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3、三桩誓愿
誓愿内容 所用 典故 誓愿实质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表明自己的清白,冤情足以动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斗争矛头更加明确,不可颠倒。三桩誓愿的提出都是先宾白,再用曲词强化。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并且都运用了典故,用明君、忠臣、贤媳作比,强调自己蒙受的冤情之真之深,也暗示了自己三桩誓愿都能实现。三桩誓愿的实现都借助了超现实情节,突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感天动地的巨大力量,同时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奇异的浪漫色彩,使得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4、悲剧原因
A、直接责任人:张驴儿父子——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B、主要责任者:太守桃杌——吏治腐败,贪赃昏聩(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C、间接责任者:窦天章——热衷功名典押女儿。蔡婆婆——懦弱动摇引狼入室。赛卢医——既是造恶者也是助恶者。
5、矛盾冲突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窦娥冤》中有三个层面的矛盾冲突:1、社会冲突(高利贷盘剥、流氓恶霸的横行、吏治腐败);2、道德冲突(改嫁与守节);3、意志冲突(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鬼神与不得不相信鬼神)
6、主题思想
通过写窦娥屈打成招从而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的情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反映了人民深重的灾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
7、曲词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再如《滚绣球》,抒情性:悲愤地质问天地(直抒胸臆)、痛切地指斥天地(高亢激越)、大胆地否定天地(满腔怨愤);音韵美: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强化情感、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 民间故事 、 历史故事 。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就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拓展:
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在三桩誓愿中又指望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在前,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在后,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原本坚信官府能辨明她的冤屈的窦娥怎能不万般委屈、愤慨呢而呼天抢地,这是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于本能的一种反应。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往往以青天白日自喻,官府的公正、清明和天地的公正、清明一样,是不容怀疑的。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因为窦娥已认识到,自己的冤案不只是由桃杌造成的,她原以为上级会复勘案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马上就被押赴法场受刑。另外,窦娥的唱词里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超出了一己遭遇的性质,具有广泛概括的意义,因此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的性质,这一点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思想高度。不过,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的,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得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3、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 说说 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 大雪 ,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参考答案: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高中语文窦娥冤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二语文期中复习第四单元窦娥冤知识点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楔子部分解读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鉴赏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二折课文解读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预习提示
★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
★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经典说课稿
★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总结
谈民俗文化之语文课程资源的一抹亮色
论文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民俗文化 课程资源 利用
论文摘要:民俗文化是 语文 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 语文 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在 语文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以阅读教学为起点,将民俗文化资源延伸至写作教学与 语文 综合性学习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开拓 语文 学习的视野。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流传积累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的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孕育下,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沉淀和展现。民俗文化是 语文 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 语文 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关注 语文 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
一、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语文 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作家在营造他所关注的艺术世界时,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将他所体验过的民俗文化、感受过的民俗风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描绘出作者心目中所期望的文本情境。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角度领悟课文内涵。
以鲁迅、老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觉悟意识的现代作家,不约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为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发展的骨架,将民俗文化穿插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现象,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1]。
无论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馆》中的北方文化,《边城》中的湘西风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当这些作品被编选入中学 语文 教材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不能忽视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与文本研读之间的纽带关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内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视角来还原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 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资源是通过时间背景来表现。在对此类文章进行研读时,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现的民俗文化中有关传统时令节日的描写,从这一侧面来补充对作品主要思想与情感的理解。例如鲁迅所写的《祝福》中多处描写了全家准备“年终大典”这一场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与人们热闹准备祭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小姑在离别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的初七是指牛郎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之日;下九是指古代农历中每月十九,是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这段话展示了刘兰芝与小姑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情谊,与焦母拆散他们夫妻的所做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层次分析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鲜明形象是离不开所在时代、社会环境影响的。作者要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不光需要依靠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会借助对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描写。而在这些细节中就会渗透进许多有关民俗文化的特征,这就是将人物形象进行民俗化。一方面是对人物出场的服饰的民俗化描写,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语言中所使用的词汇进行民俗化描写。如果重视文本中的这些民俗化的资源,则能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产生很重要的指引作用,能够扩展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候的思路,以一个新鲜的文本研读视角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重从细节上去理解人物,回归文本的内涵来讨论阅读感受,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鲁迅在对民俗描写刻画的同时,始终把人物置于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中,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3]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出场的两次服饰的描写: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以及红头绳,这些都是传统民俗中的“寡妇”装扮,祥林嫂的苦难命运也就从这一细节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为之后她被禁止参与祭祀准备做了铺垫。这身装扮也成了祥林嫂在当时社会生存所背负的负担。如果教师和学生留心其中包含的这些民俗文化信息,就能从侧面更深入具体地来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茶馆》中的对白有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俗语,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老舍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就充分利用语言来显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与地域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使这些人物鲜活并真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些不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更好地解读语言背后所隐含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多渠道培养学生 语文 学习能力
民俗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而且也是深厚的文化知识的积沉。这些知识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而是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建筑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应从 语文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来审视 语文 教学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对待民俗文化资源,不仅要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 语文 学习综合能力。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学生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而对学生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事实上学生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不善于发现并抓住它。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民俗文化的发现意识与欣赏能力。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寻找和体验身边的民俗文化资源。要让学生带着兴趣与好奇不断在生活中发现与积累民俗文化素材,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写作素材的积累能力。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开展 语文 课外活动。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阅读量要求,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质量水平,究其原因不仅仅集中在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精心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不知道要读什么,怎样读,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一些作文范本,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照搬照抄一些范文,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所以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在指导时不妨引进一些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目。
信息化时代,更强调个人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语文 课程标准也注重这一目标的培养。 语文 作为一种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更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 语文 科学能力,开展 语文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民俗文化内容正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模仿与推崇,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节而冷漠我国传统节日就是一例。 语文 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3]民俗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一笔文化财富,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财富,要通过民俗文化来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民俗文化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18-119
[2] 高梓梅从民俗的视角教学鲁迅小说[J]教研天地,2004(2):48-49
[3] 李桂芳中学 语文 教学与民俗文化承传 语文 教学研究[J]2004(4):33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对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解读可谓多矣,但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审视祥林嫂的命运,也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集体无意识怎样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一方面是对集体无意识的最初怀疑赋予了祥林嫂怎样的革命意义。
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从心理实验的角度论证了关于人的本质和人与文化冲突的理论。
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在临床实践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源自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的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的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他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来说,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或迁移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①。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②。这是一个保存在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对无意识理论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后,我们据此来解读祥林嫂的命运。人们往往将祥林嫂的悲剧归结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祥林嫂迫害的结果,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有点儿过于空泛、概括。先说鲁四老爷一家。鲁四老爷一家并没有有意要欺凌祥林嫂。他们倒是如数给祥林嫂工钱,而且最初也不乏同情心,先虽然“讨厌他是一个寡妇”,但还是收用祥林嫂做女佣;后来祥林嫂再度守寡后,虽然很是忌讳,“起初还踌躇”,但听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有些红了”,仍然继续收留了她;对祥林嫂后来迟滞的劳作,“已颇有些不满了”,但也没有怎样苛刻她,只是不允许她插手祭祀活动。
我们再看鲁镇上的人们,你也很难说他们对祥林嫂有什么恶意。但只因为祥林嫂寡妇再嫁,他们和祥林嫂交往时“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说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其后她的不幸遭遇虽然一度使人们“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但最终“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那是在嘲笑她”,之所以嘲笑她,是因为她的“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
柳妈和祥林嫂同为女佣,也很难说她给祥林嫂讲阴司、阎罗大王的故事是为着折磨祥林嫂。她也许倒是真诚地为祥林嫂担心,还给祥林嫂想了一个捐门槛以赎罪的办法。或许可以这么说,柳妈与鲁四老爷一家对祥林嫂的态度是一致的、一样的,同为鲁镇所有的人对祥林嫂态度的缩影与代表。就是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富人和穷人、好人和坏人,而是鲁镇所有的人,他们都认为祥林嫂作为寡妇再嫁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是不好的,所有的人都认为是有一个阴间的存在的,这个阴间的道德标准是与阳间一致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力量。
何以形成这样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呢?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就帮助人去完成自我实现。因此文化对于人类来说,意义是根本性质的。文化上的每前进一步,都意味着人的自由度的增加。照马克思的观点看来,人的自由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同样,为了有效地管理人类社会,人创造了法律制度和宗教规范,人还发展了种种道德伦理观念和信仰准则,而这些法律和准则又成了人有序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③
在不长的历史里,评剧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曾上演过的评剧剧目约有1880余出。剧目来源有:①对口拆出时期来源莲花落、蹦蹦戏的剧本;②清末民初“劝善”为宗旨的“宣讲文学”;③根据《今古奇观》《聊斋志异》改编;④评剧形成前后从皮影戏、河北梆子、京剧移植改编;⑤根据冀东和渤海人民到东北、唐山等地经商引起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改编;⑥五四运动之后的新编现代戏
诸如:安安送米、庵堂认母、白蛇传、败子回头、搬窑、保龙山、拜月记、半把剪刀、半江清澈半江红、包公赔情、包公三勘蝴蝶梦、茶瓶计、春草闯堂、春香传、黛诺、打金枝、打狗劝夫、丁香割肉、窦娥冤、杜鹃山、杜十娘、对花枪、夺印、樊梨花斩子、凤还巢、凤阳情、费姐(小姑不贤)、焚香记(打神告庙)、夫人城、高山下的花环、疙瘩屯、庚娘传、海棠红、韩玉娘、黑猫告状、红白喜事、红楼梦、红楼夜审、红岩诗魂、红龙传、洪湖赤卫队、胡风汉月、蝴蝶杯、花为媒、花打朝、回杯记(王二姐思夫)、寄印传奇、家、江姐、金沙江畔、金玉奴(豆汁记)、金印记(六国封相)、井台会(李三娘打水)、九尾狐、锔碗丁、卷席筒(奇冤义胆)、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苦菜花、会计姑娘、空谷兰、老妈开嗙、梁山伯与祝英台(双蝴蝶)、李双双、李香莲卖画、刘胡兰、刘伶醉酒、刘巧儿、吕布与貂蝉、马本仓当官记、马寡妇开店、卖妙郎、卖油郎独占花魁、梅香、梅雪遇、孟丽君、密建游宫、蜜蜂记、穆桂英挂帅、南方烈火、南海长城、楠竹夫人、闹严府、霓虹灯下的哨兵、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乾坤带、秦香莲、青春之歌、琼花、劝爱宝、人面桃花、阮文追、三看御妹、山里人家、烧骨记、双罗衫(白罗衫)、水冰心抗婚、孙庞斗智、桃花庵、桃李梅、啼笑姻缘、王少安赶船、我那呼兰河、无双传、西厢记、祥林嫂、祥子与虎妞、向阳商店、相思树、潇湘夜雨(临江驿)、小二黑结婚、小姑贤、小借年、小女婿、小院风波、谢瑶环、雪玉冰霜(秦雪梅吊孝)、绣鞋记(三节烈)、杨八姐游春、杨二舍化缘、杨门女将、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野火春风斗古城、夜宿花亭、樱花恋、于公案(刘翠屏哭井)、玉堂春、玉镯记、御河桥、宰相胡同、张羽煮海、赵五娘、珍珠衫、珍珠塔、周仁献嫂、钟离剑、朱痕记(牧羊卷)、赚文娟、卓文君等。
公元263年,司马炎率魏灭掉蜀汉,两年后,司马炎废掉魏王曹奂,自立为帝,创建西晋。司马氏夺取政权之后,为稳定政局,对前朝旧臣多采取安抚政策。作为亡蜀降臣的李密,被司马氏以太子洗马之职拉拢。
且不说士大夫内心谨遵的“忠臣不事二主”之道德标准让李密对新朝心怀抵触,亡国降臣的身份亦让李密倍感屈辱。因此面对晋武帝的“拜”“除”,李密态度是消极抵抗的,但是晋武帝也不吃素,以“责”“催”“逼迫”等行为传递出自己对李密的不满与怀疑。形势危急,如何打消皇帝疑虑,让自己既不违背忠心又可暂保性命来奉养祖母?《陈情表》一文应运而作。
一篇《陈情表》,感情真挚,滴水不漏,说话分寸拿捏得当,尺度合情合理,既拒绝了晋朝的延请达到自己目的,又让晋武帝无话可说,这和文章高妙的说话技巧密不可分。
文章一开篇便陈述“苦情”,竭尽笔墨描述自己不幸遭遇,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其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一个“夺”字,细思之下,可以挖掘到深刻的内涵。
“夺”字是会意字,从“隹”“又”“小”“衣”,意为抓到的鸟从手里飞走了,指失去、丧失。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夺取、抢夺的含义,如强词夺理,还引申出争取之意,如夺冠,也有胜过、压倒的意思,如巧夺天工。结合古义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对“夺”字的内涵作出如下理解:
1刻画出母子分离的凄惨画面。
课下注释并没有单独解释“夺”的意思,只是对“舅夺母志”一句注解为“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但我以为,母亲改嫁这一行为值得细思。按照一般女性的感性特点,不会在孩子只有四岁的时候就抛弃孩子改嫁的,更何况是一个体弱多病只剩下祖母的鲜依少靠的孩子。故而这个“夺”字,在这里就有了一种画面感:幼子不舍母亲离开,母亲难以割舍幼子而迟迟不愿离开,母子二人相依相偎,却被舅舅强行分开的凄惨画面。于是简单的母亲改嫁事件在李密的笔下便有了情绪的渲染,有了意境的描绘,有了气氛的铺垫。这样的渲染与铺垫,让李密的“闵凶”,即不幸更加的感人至深,因此也触动了晋武帝的恻隐之心。故而晋武帝不仅同意了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更是赐给他两名奴婢照料祖母,还令郡县为他祖母供应膳食。可见,此情陈述之高之妙。
2体现出封建家长强权。
封建伦理对女性有“三从”的道德要求,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李密的母亲在丈夫亡故,儿子尚幼,无所依从的时候,娘家兄长的强权便在这个“夺”字中发挥了出来,作为封建家长,李密舅舅的“夺母志”,充分显现出他对自己妹妹命运完全的操控,更显现出作为女性,李密母亲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红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兄长也是在兰芝被休之后,强行令其改嫁;《祝福》里的祥林嫂则是丈夫死后,夫家长兄收回屋子,将其逐出家门。在女性没有独立人格只能依附于男性的时代,李密年迈的祖母父亡儿夭,独自抚养幼孙之艰辛不易,由此可以窥知一二。也正是因为寡居祖母的艰辛不易,李密在祖母年迈时放弃官职居家照顾祖母便显得合情合理。
作为传统士大夫,李密从骨子里有“不事二主”的忠诚,但是面对新的朝代与帝王,这种对旧朝的忠诚恰恰是对当朝的不忠。不想效忠当朝,还要有充分的理由,李密陈情如略有差池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李密在“陈情”时是极讲究措辞的,要让自己“辞不就职”“辞不赴命”的理由合情合理又合法,一个“夺”字,便含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至于文中自称为“臣”,将新朝称为“圣朝”等,更是值得读者玩味深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