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近200年的历史中,有宋、齐、梁、陈四大王朝,但同时也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半独立小政权,那就是曾经与南梁、南对峙共存的西凉帝国。作为西凉的开国君主,萧_在位期间的经历可以用“懦弱”来形容。那么,谁是萧_?他在任时有过哪些懦弱的经历?
萧_是梁武帝萧炎的孙子,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被封为岳阳王,官至永州刺史。侯景之乱后,的弟弟萧瑜本是发兵勤王,但因为被疏远,被叔父所杀。为了哥哥的缘故,萧_率军攻打萧艺,结果一败涂地,只好以诸侯自居西魏。不久,萧艺平定了侯景的叛乱,并于成圣元年在江陵称帝。
萧_是梁武帝的孙子,萧统王子的第三个儿子。
萧艺称帝后,本该身体健康,却被荆州士族阻挠,最终没能成行。不仅如此,此时梁元帝与西魏因为益州问题发生冲突,双方关系迅速恶化。成圣三年十一月,在萧_的帮助下,西魏大将杨忠率军攻占江陵,梁元帝被俘被杀,时年48岁。
梁元帝死后,萧_在西魏称帝,以江陵为中心,周围三百多里的地区划归他统治,但同时他的大本营襄阳也被拿走了。在这方面,萧_是这个弹丸之地的孤家寡人,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所有的规章制度都遵循南梁的旧制度,历史上称为西梁政权,也称为侯亮。
梁元帝因得罪西魏被对方杀死。
尽管只是一个小国,萧_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想成为一个有前途的国王。为此,他任命自己的心腹、得力大臣蔡大宝为丞相,请他帮忙治理国家。蔡大宝足智多谋,政治圆滑,建议务实,常被萧_比作诸葛亮。至于其他朝臣,如王草、魏义德、甄宣城等。他们在建言献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不仅如此,萧_生性节俭,不喜欢表现得像狗或马一样。他虽然多疑,但对自己的兵基本上能做到体贴入微。正因为如此,萧_赢得了西凉人民的支持,所有的士兵都愿意为此而牺牲。就这样,萧_对外依仗强国,对内贤臣,把小小的朝廷搞得相当大,有了蓬勃的气息。
南北朝后期形势图
然而,虽然萧_是皇帝,但他需要服务于北朝的官方职位,并服从北朝的皇帝。本质上,他只是后者的附庸。不仅如此,北朝还在江陵设立驻军,名义上是帮助他防御南梁/陈楠,实际上是监督他。身处四战之地,所辖疆域不过巴掌大小,境内仍有北朝军队。萧_别无选择,只能逆来顺受,依附大国生存。
事实上,起初,萧_本可以摆脱成为附庸皇帝的命运。当时西魏刚刚攻陷江陵,老将尹德义就劝说萧_趁酒席之机,赏赐西魏将领,一举将其铲除,然后安抚江陵百姓,脱离北朝独立。然而,萧_考虑到西魏的好意,担心这个计划风险太大,没有采纳。当整个城市
萧_死后,太子萧逵即位,史称西凉明帝。萧逵在位23年,生活节俭,生活优裕,致力于北周和隋朝,所以疆域比较太平。萧逵死后,太子萧琮即位,史称西凉景帝。萧琮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皇帝,能弓能骑,但很不幸,他遇到了“千古一帝”——隋文帝,在位仅两年就遇到了亡国的命运。
梁光运二年,隋文帝招萧琮入朝,立其为莒国公。就这样,成立仅32年的西凉灭亡了。隋朝虽然灭了西凉,但对其皇族成员给予了极大的优待,其中萧琮后来做官当了宰相。萧琮的妹妹萧氏嫁给了晋朝的王阳做妾,后来成了隋朝的皇后。
萧皇后一生中六次更换国家,经历了大起大落。
最后,解释萧皇后的结局。在位14年后,炀帝亡国,失势,于大业十四年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杨迪被杀后,萧皇后依附突厥地的许娣、窦建德、罗可汗,最后被唐太宗迎回长安,可视为“六易运动”的皇后,也是历史上的“佳话”。
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生于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八月,6岁时封湘东郡王。曾一度离京做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后入都为侍中、宣威将军。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年仅18岁的萧绎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又任九州军事都督、镇西将军兼江州刺史。其长兄萧统逝世,梁武帝立其三兄萧纲为太子时,萧绎心怀不满,遂有异心。
一、勤王建康内讧家国萧绎自幼聪悟俊朗,5岁时即能口诵《曲礼》,观者无不惊叹。成人后更是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萧绎虽然才华横溢,但作为皇子,为争权夺利,对其兄长们友悌谦恭的感情几乎可以说一点也没有,所有的只是冷漠和敌视。大清元年(公元547年)春天,萧绎五兄庐陵王萧续在荆州任上因病而死。以前,因萧续曾向梁武帝报告过萧绎的过失,萧绎即与他断绝音信。现在萧绎听说萧续病死,且闻诏命让他代萧续为荆州刺史,竟高兴得又蹦又跳,以致将木底鞋折坏。
侯景乱起,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移檄湘州刺史河东王等诸王发兵勤王。为了表示积极主动,萧绎亲自督率3万大军由江陵向东进发。然而到了武城,却顿兵不前,坐怀观望。十二月,萧绎得到各路援军已到建康的消息,才令世子方等率步骑一万、竟陵太守王僧辩率舟师一万分两路入援建康。
萧绎入援时,信州刺史桂阳王萧V(萧绎伯父萧懿的儿子)出兵西峡口,入江陵城等待消息。及至援军还镇敕命传来,萧V想等萧绎回来商议后再回信州。谁知这一滞留,竟惹出一场萧氏内讧。原来梁武帝令湘州刺史张缵去代岳阳王萧为雍州刺史,而以河东王萧誉为湘州刺史。张缵为人恃才傲物,又见接替自己的萧誉年少,故礼节上不太郑重,遭萧誉嫉恨,他怕萧誉报复,想去雍州赴任,又怕萧不肯让印,左右无奈,决定去江陵投靠湘东王萧绎。为了报复萧誉、萧,给萧绎写了一封密信,内称河东王萧誉要进攻江陵,岳阳王萧也与他同谋。萧绎见信,将信将疑。不久,又有裨将朱荣遣人报告,说是桂阳王萧V留在江陵,准备与河东、岳阳二王里应外合。萧绎闻言大惊,令将十几万石米粮凿船沉入水中,然后匆匆赶回江陵,不分青红皂白,便将萧V杀掉。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六月,萧绎自称奉有密诏,召集诸王兴兵讨侯景。河东王萧誉闻信大怒,说:大家都是刺史,我为什么要隶属于他?萧绎接连3次遣使催促,萧誉坚决不听召唤。萧绎便遣世子方等率兵2万讨伐萧誉。结果方等战死。
萧绎又命竟陵太守王僧辩与信州刺史鲍泉立即攻打湘州。王僧辩以部下尚未集结为由,与鲍泉至江陵请示缓期进军。萧绎怀疑僧辩有观望之心,手按利剑向僧辩砍去,正中他的左大腿。王僧辩当场昏厥,苏醒后被送入监牢。僧辩的母亲流涕谢罪,自称教子无方,萧绎才消了气,以良药为僧辩治伤。鲍泉见这种阵势,不敢多言,独自带兵讨伐湘州。
河东王萧誉听说鲍泉前来,急忙遣使向岳阳王萧求援。萧留谘仪参军蔡大宝守襄阳,自率2万多人马进讨江陵,目的是逼鲍泉回军。萧绎因此非常害怕,命人去监狱向王僧辩询问退敌计策,僧辩条陈方略,萧绎极为赞赏,遂释放僧辩,令为城中都督,负责护城事宜,不久,萧抵达江陵城下,作十三营围攻城池,不巧天降大雨,平地水深4尺,围城将士因此士气大减。这时萧绎又暗地交结老友新兴太守杜山则,共同图谋萧。杜山则的哥哥杜岸用五百骑兵袭击襄阳。萧闻听此消息,连夜赶回襄阳。
江陵解围,湘东王萧绎松了口气。因鲍泉带兵久攻湘州不克,萧绎又任命王僧辩为都督,令舍人罗重欢同去助战。岳阳王萧因前次战败,恐势单力薄不能自存,便向西魏求援,表示愿作附庸。西魏丞相宇文泰答书允许,萧便派正妃王氏和世子萧寮入西魏为质,请求出师。字文泰命开府仪同三司杨忠都督三荆十五州军事,负责南征事宜。杨忠进展顺利,出师不久即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二月,杨忠乘胜至石城,打算进逼江陵。萧绎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舍人庾恪主动请求劝杨忠退兵,萧绎忙令他赴敌营联络。庾恪见了杨忠,说道:萧伐叔,于义不符,贵国却出兵帮助。这怎么能使天下归心?杨忠答道:我军是来征讨不服,并非帮助萧。如果湘东王愿意表示归顺,我便可立即还兵。萧绎乃送儿子方略为人质,卑辞求和,请作西魏附庸。杨忠与萧绎结盟而还。
萧绎处理好与西魏关系,便专心攻打萧誉,萧誉急向邵陵王萧纶求援。萧纶想救萧誉,又怕兵粮不足,便写一封信给湘东王萧绎,力劝萧绎罢兵。萧绎接信后回了一信,反复声明萧誉罪大恶极,已经不可赦免。并表示平定了萧誉,就去征讨侯景。
这年四月,王僧辩猛攻长沙,河东王萧誉部将慕容华引僧辩入城,捉住萧誉。萧誉当即被斩杀,然后将头颅送往江陵。萧绎令来人带回长沙与身同葬,进王僧辩为左卫将军,镇西长吏。
萧绎灭掉了侄子萧誉之后,才正式为梁武帝举丧。为了表明孝思,特地令工匠用檀木刻成武帝像,置于百福殿,遇事必先在像前祈祷,然后才决定实施。又因当时皇帝萧纲受制于侯景,不肯奉大宝年号,仍沿称太清四年。举丧过后,萧绎移檄远近,宣布大举讨伐侯景。这时,只有荆、益二州力量较为雄厚,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派世子园照率兵3万,受湘东王萧绎指挥。园照军至巴水,萧绎怕他建功立业,尾大不掉,特授为信州刺史,令屯白帝城,不许东来。六月,萧绎授陈霸先为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七月,萧绎又任命王琳为宣州刺史。
在萧绎整治武备的同时,邵陵王萧纶也大修铠杖,宣称将要讨伐侯景。萧绎怕他因此强盛,不利于自己,便于八月遣左卫将军王僧辩等率舟师东进江、郢二州,扬言抵拒任约,并声称迎邵陵王还江陵,授给他湘州之地。王僧辩军至鹦鹉州,郢州司马刘龙虎等暗中送人质于王僧辩。萧纶闻知此事,即遣儿子威正侯萧石质率兵攻刘龙虎。龙虎败逃,降于王僧辩。部下将士争请出战,萧纶一概不许,与萧预从仓门登舟北上,王僧辩因此入据郢州。萧绎见报大喜,升南平王萧恪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以世子方诸为郢州刺史。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萧纶与左右近臣轻舟奔武昌涧饮寺,僧人法馨将萧纶藏于岩穴之下。萧纶长史韦质等人听说萧纶住处,迎他出来作为号召,有流民九千人归附,屯于齐昌。不久遣使向齐求和,齐封萧纶为梁王。这时任约进寇西阳、武昌,萧绎以庐陵王萧应与部将又盛率兵抗拒。萧纶驻扎于距西阳(今湖北黄冈)80里的马棚,任约派200铁骑袭击,萧纶没有防备,单身策马落荒而逃。其时萧绎也已与齐勾连,故齐人观望,不助萧纶。萧纶行至汝南,魏汝南城主李素是他的旧吏,所以开城门迎萧纶进去。任约因此据有西阳、武昌。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十一月,武陵王萧纪率诸军发于成都,萧绎派人送信给萧纪,表示各安境界,书信恒通;萧纪接信,不再考虑东进。过了几天,南平王萧恪率文臣武将拜表推绎为相国,总百揆,萧绎不许。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三月,齐授萧绎为梁相国,建梁台,总百揆,承制。这时,萧纶已在汝南战死,萧绎对手去了二人,萧氏内讧至此告一段落。
二、讨伐侯景数劝称帝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四月,湘东王萧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于星、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彬州刺史裴之模共击侯景。僧辩大军至巴陵,却闻郢州失陷,乃飞报萧绎。萧绎闻郢州失守,写信给王僧辩说:贼既然攻下郢州,必将沿长江西下,你不必远行进击,但守住巴陵,以逸待劳,定可获胜。为确保巴陵无虞,萧绎又命罗州刺史徐嗣微、武州刺史杜山则,自武陵引兵援助僧辩。
侯景命丁和领兵五千守大本营,以宋子仙率军1万为前驱,直指巴陵,又以任约带兵远征江陵,侯景自率大军水陆继进。在侯景强大攻势下,沿江城防大都望风请降。王僧辩在巴陵令将士偃旗息鼓,安若无人。不久,侯景渡江,督率士卒攻城,凶猛异常。这时只听城中呐喊,尖石如雨点般飞下,打死打伤士卒无数,侯景只好退却。王僧辩又遣轻骑出敌,10余次皆胜。侯景亲于城下身披甲胄作战,僧辩却在城上奏乐乘舆巡城。侯景不禁叹服其勇。
岳阳王萧听说侯景已克郢州,立即遣蔡大宝领兵1万进据武宁,并遣使至江陵,说是来援湘东。众将都认为萧绎应答以侯景已破,无须来援,让蔡大宝回去。萧绎说:现在让其退军,等于是促他速进呀!即令人传语蔡大宝说:岳阳接连来信请和,说是不相侵犯,为什么你忽然占据武宁?如果决计一战,我当遣天门太守胡僧佑率精甲铁骑25000人驻扎水,待时进军。萧闻报,立即召蔡大宝还师。
萧绎退却萧,又令晋州刺史萧惠正率兵援助王僧辩,惠正自己缺谋少略,不堪大任,推辞并举荐胡僧v代替。这时,胡僧v正因忤旨之罪入狱,萧绎即下令释放,任他为武猛将军,令赴援巴陵。僧v领兵至湘浦,闻报前面有任约,即避道西。任约以为僧v畏己,驱众急追至芋口,僧v悄悄引任约兵至赤沙亭时,正巧有信州刺史陆法和引兵来会。两人设伏等待任约。任约自恃其勇,驰驱而来,胡陆两支伏兵猛然冲击,将任约紧围在中心,活捉了去,送往江陵。侯景昼夜攻巴陵不下,军中粮食已尽,又加疾疫流行,士气已经大降。闻听任约兵败,大惊失色,连夜焚营逃遁,临走留宋子仙守郢城,别将支化仁守鲁山,以丁和为郢州刺史,协助防守事宜。
萧绎以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尚书令,胡僧v等也都晋职加爵,使引兵东下。陆法和送任约至江陵,请求归还本镇,并对萧绎说:侯景已是瓮中之鳖,不久即可平定。但蜀贼(武陵王萧纪)将至,不可不防,请让我守险以待。萧绎认为法和的话很有道理,便遣法和屯驻峡口,防备萧纪。王僧辩至汉口,首战告捷,活捉支化仁送往江陵。第二日攻克郢州罗城,宋子仙退据金城,僧辩四面筑垒环攻。宋子仙困蹙不堪,表示愿献郢城,条件是让他活着回建康。王僧辩假意允许,命拨船百艘以示诚心。子仙信以为实,驾舟待发,后面杜龛率精兵千人急追而来。宋子仙且战且走,至白杨浦,被大将周铁虎截住,一阵厮杀,子仙与丁和战败被擒,送往江陵。萧绎从二人口中得知世子方诸和行事鲍泉已经死于郢州城破之时,怒不可遏,即令将二人斩首。
侯景回建康之后,自知时日不多,在王伟怂恿下,废去简文帝萧纲,奉立新主萧栋即位。东道行台刘神茂听说侯景败归且废去萧纲,即誓师反景,据住东阳,与江陵遥相呼应。王僧辩自郢城东下,与江州刺史陈霸先会师于巴丘,得霸先接济粮米30万石,军威大振。侯景见外面形势急迫,更想要赶紧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于是逼萧栋禅位,自称汉帝,升坛受贺。将萧栋贬为淮阳王,幽禁监锢,改天正元年为太始元年。
侯景称帝以后,令中军都督李庆绪率兵攻打刘神茂。结果神茂连战连败,不得已乞求投降。李庆绪将神茂送至建康,被侯景用特制大锉碓,由足至头,寸寸锉碎。
天正二年(公元552年)春天,萧绎令王僧辩率军东讨侯景。此时陈霸先已经率甲士3万,舟船2000艘,由南江而出。王僧辩与他会师于白茅湾,两统帅筑坛歃血,共读盟文,流涕慷慨,全军为之士气大振。
不久,王僧辩命杜龛等入据台城,军士剽掠居民,百姓男女 ,号泣满道。当晚,军中失火,太极殿及宝器羽仪,尽皆焚烧无遗。王僧辩报捷江陵,奉表劝进,且迎都建康。这已是第三次劝进,萧绎复答缓议此事。
侯景率众逃跑,被鄱阳王萧范的旧将侯追上,一阵冲杀,仅余心腹数十人,乘飞舟欲东渡入海。侯景先前带有两个幼子,此时为逃命亦推入水中。侯景爱妾的哥哥羊d见侯景穷蹙无路,决计反叛,乃乘景白日睡觉之机,令舟夫转舵驶向京口。侯景醒来察觉询问,羊d即拔刀将侯景砍伤,又以长矛刺死,将尸首献于建康。僧辩枭景头颅,传往江陵,将尸身陈列市曹,百姓争食其肉,连侯景之妻溧阳公主亦参与争抢食肉,一会儿便骨肉皆尽。萧绎得侯景头,悬市3天,用漆烫过,藏于武库。然后按功行赏,以南平王萧恪为扬州刺史;进王僧辩为司徒、领卫将军,封长宁公;以陈霸先为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长城县侯。侯景部将任约、谢答仁予以赦免。
至陈霸先与王僧辩班师,公卿百官又一次奉表劝进,萧绎乃准如所请,即位江陵。即位之日,萧绎竟不升正殿,只在偏殿中召集百官,草草行礼。
人物生平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统生于襄阳。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天监八年(510年)九月,萧统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年十二,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天监十四年(516年)正月朔旦,梁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仪态优美,举止端正,读书数行并下,过目都记忆下来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有的时候作剧韵,都思考一下便出来了,无所点易。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萧统画像、塑像普通元年(519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都认为是至德所感。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普通七年(526年),萧统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萧譬、萧鉴。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萧建立西梁,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主要成就 文学 萧统笃好玄学,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亦信道教、术数、佛教,相传曾为汉传大乘佛教经典《金刚经》。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政治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萧统 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个人著作 文选 昭明文选李善注六十卷《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萧统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近代以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及中华书局以胡刻本断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诗词下列内容记载于《 昭明文选 》,部分创作来源具有争议。
《三妇艳》
《饮马长城窟行》
《上林》
《诒明山宾诗》
《玄圃讲诗》
《咏同心莲诗》
《咏弹筝人诗》
《貌雪诗》
《示云麾弟》
《饯庚仲容》
《细言》
《上朝值雪》
散文 人物评价 人物总评《南史》本传称“当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这里,文学风气之鼎盛,晋朝、宋朝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历代评价姚思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
孙承恩:睿资天启,令德夙闻。恭俭自居,仁柔爱人。纂辑辞章,博典籍。潜文梵教,兹其蔽惑。
赵翼: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
司建平: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轶事典故古玄圃
“古玄圃”建于齐,改建于梁,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私园。太子于园中建亭馆、凿善泉池。邀集各人文学史泛舟湖上。游咏其间,并在此编著《昭明文选》。
顾山红豆
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的,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淡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长到现代,犹如虬龙老树了。
衣冠冢太子庙
昭明太子长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爱戴,是因为昭明太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池州百姓发生严重的饥荒时,萧统(昭明太子)目睹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在萧统逝后,池州百姓哭声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称作“案菩萨”)至今。
昭明钓台
昭明太子与贵池有着特殊的关系,贵池当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贵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监年间,石城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饿蜉遍野。昭明太子闻讯赶来石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颂为救星,视作神灵。
萧统求雨萧篁塘
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的地里劳动,经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砖瓦。而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经济曾经较发达、人口众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沟,就有村庄18个。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败萧条。
此时梁朝大兴佛教,昭明太子萧统巡视各地,代父亲在全国各地选择地方建造寺庙。这一天他来到义乌,听人说义西大旱又生瘟疫。他为救民于水火,立即赴义西赈灾。
他从吴店经野毛山往里走,沿途只见百姓纷纷外逃谋生,一路上他费尽口舌劝说百姓回乡居住。当他来到萧皇塘一带,只见十室九不全,村民个个有病色,已无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粮赈灾,然后又亲自进山寻找草药。他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荆棘遍野,为此他还扭伤了脚。经过众人一起艰辛的努力,他们找到了治疗瘟疫的药。回村后他又亲自为村民们熬药送药。村民服药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与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圆塘边筑坛做法事,亲自诵经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开始转阴,但雨还是不见下来。他觉得可能上苍怪他不诚心,又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说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静秀丽。
他一听不顾脚痛,拖着伤脚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顾不上欣赏沿途美景,一口气登上岩顶。站在山顶,但见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通岩顶,再无他途可攀。脚下辟峰村落尽收眼中,崖边幽竹秀木,清风徐徐,顿感心旷神怡。萧统不由赞叹道:“真是孤峰独秀,佛门圣地。”于是他就跪在岩头诵经求雨,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见18庄人烟稀少,就动员幸存者搬迁集中居住,他还亲自为村民选择安家之所,规划村子布局。从清朝光绪23年绘制流传至今的萧皇塘村阳宅图看,该村仍显得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合理。
村民们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
昭明太子读书处
萧统镇江招隐山读书台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古池州城秀山门
秀山门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门。历史上秀山门,是宋朝池州太守为纪念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将原城西秋浦门易名秀山门。
襄阳古城昭明台
昭明台是襄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台为襄阳标志性建筑。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
萧统读书招隐山
镇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萧统的读书台。
家庭成员 父母父亲:梁武帝萧衍
母亲:贵嫔丁令光
兄弟二弟豫章王萧综,字世谦,豫章郡王
三弟梁简文帝萧纲,字世赞,晋安郡王→皇太子→皇帝,谥简文皇帝
四弟南康简王萧绩,字世谨,南康郡王,谥简王
五弟庐陵威王萧续,字世,庐陵郡王,谥威王
六弟邵陵携王萧纶,字世调,邵陵郡王,谥携王/忠壮王
七弟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湘东郡王→皇帝,谥孝元皇帝
八弟武陵王萧纪,字世询,武陵郡王,谥贞献王
妻子太子妃蔡氏,即蔡皇后,生子萧欢。初谥敬皇后,后改谥为昭德皇后。
儿子长子萧欢:字孟孙。初被梁武帝封为华容公,父亲萧统死后,进封为豫章王,534年去世,谥号安。其子萧栋即位后,追尊其为安皇帝。
次子萧誉:字重孙。普通二年被梁武帝封为封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改封河东王。550年被叔父萧绎杀死。
三子萧:字理孙。中大通三年被梁武帝封为岳阳王。549年被叔父萧绎击败,逃亡西魏,西魏封其为梁王。西魏再于555年立其为梁帝,于562年去世。
四子萧譬:武昌王。
五子萧:义阳王。
女儿庐陵长公主萧氏,夫王漩,王琳之孙,王锡之子。
孙女宣成公主萧氏,三子萧之女,下嫁蔡大宝次子蔡延寿。
史料记载《南史》
《梁书》
《资治通鉴》
墓葬纪念昭明太子墓
南京栖霞狮子冲南朝大墓为2013年发现的两座罕见的带有明确纪年的大型南朝砖印壁画墓,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墓室曾遭严重盗毁,墓主推测为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萧统及其生母丁贵嫔。但由于种种原因,墓室发掘工作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被国家文物局下令回填了。
根据出土文物,考古工作者虽然因为专家教授与民间爱好者或错过最佳抢救性发掘时间,但正式排除了狮子冲南朝大墓是陈文帝永宁陵的可能性,而认为墓主极有可能为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母丁贵嫔。
这个很多,略举两三个吧
隋末唐初大臣
李袭志
李袭志,字重光,金州安康人(今陕西石泉县)人[1],隋末唐初大臣,北周信州总管李迁哲之孙,隋朝台州刺史李敬猷之子[2]。
出身陇西李氏,初仕隋朝,任始安郡丞。隋末战乱,募兵坚守始安郡,打退萧铣、林士弘、曹武彻等割据势力。终因缺粮无援,兵败被俘,萧铣以为工部尚书、检校桂州总管。
唐朝消灭萧铣后,策动岭南六十余州郡归顺唐朝,授任桂州总管,迁上柱国、江州都督,平定辅公祏叛乱。迁桂州都督,政治清明,岭南安定。以光禄大夫、汾州刺史之职退休,卒于家中。
本名 李袭志
字 重光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人
籍贯 金州安康(今陕西石泉)
隋末唐初大臣
蔡允恭(561年~628年),字克让,济阳考城[4]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西梁左民尚书太常卿蔡大业之子,唐朝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1]
姿容俊美,颇有风采,善于缀文。西梁时期,起家著作佐郎。投靠南陈,授库部郎中。交好书法家虞世南,成为隋炀帝侍从官,授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先后跟随宇文化及、窦建德。进入唐朝,出任天策府参军、文学馆学士。
贞观初年,出任太子洗马,教导太子李承乾,卒于任上,著有《后梁春秋》。[2]
本名 蔡允恭
字 克让
所处时代 隋末唐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江陵
亲属成员
曾祖
蔡履,南齐祠部郎中
祖父
蔡点,南梁仪曹郎中、南兖州别驾
父母
蔡大业,西梁左民尚书
叔叔
蔡大宝,西梁司空。
隋末唐初名将
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隋末唐初名将。
秦琼勇武过人,远近闻名。初仕隋朝,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投靠郑国王世充。因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李世民父子。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浑身伤病,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1]
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逝,获赠徐州都督、胡国公,谥号为壮。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本名 秦琼
别名 秦叔宝
字 叔宝
所处时代 隋末唐初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关系
秦爱 父亲
秦怀道 儿子
单雄信 好友
33、
九月二十二日,西魏派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将兵五万入寇南梁。
冬,十月九日,从长安出发。长孙俭问于谨说:“如果站在萧绎的立场,将怎么办?”于谨说:“在汉水一带耀武扬威,张大声势,然后并不作战,而是席卷渡江,直据建康,这是上策也;将江陵外城居民移居退保内城,加强城防,以待援军,这是中策;如果难于移动,据守外城,这是下策。”长孙俭曰:“你认为萧绎将出何策?”于谨说:“下策。”长孙俭问:“为什么?”于谨说:“萧氏保据江南,已经数十年,正逢中原多事,没有余力向外攻略;又认为我们有齐国的外患,必定认为我们不能分兵去打他们。况且萧绎懦弱无谋,多疑少断。愚民难与虑始,并且都眷恋现在的房舍,所以知道他一定会用下策。”
华杉曰: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谨把萧绎了解得透透的。谁都能看透萧绎,因为他实在是太典型,太标本了。懦弱无谋,多疑少断,他无法决断,总是会拖延,然后选择最坏的决策。而江陵的百姓呢,“愚民难以虑始”,是引用卫鞅对秦孝公说的话:“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不可能和小民一起考虑开始时的决策,而可以和他们一起享受成果。所以“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自己决断。之前萧绎为是否还都建康,居然开五百人大会讨论决策,可见他多疑少断的程度。要外城居民烧毁房舍物资,坚壁清野,全部收缩据守内城。这事只要跟大家一商量,谁也不会愿意烧自己房子,萧绎也就做不出这样的决策。
决策是领导者自己的责任,总是把决策责任交出去,就一定会得到最坏决策。而萧绎每次决策,都要反复交给不同的人咨询,然后选择最坏的。
34、
十月十日,武宁太守宗均报告魏兵将到,皇帝萧绎召公卿商议。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说:“二国通好,未有嫌隙,必定不会如此。”侍中王琛说:“臣观察宇文泰的容色举止,必无此理。”于是再派王琛出使西魏。
十月十三日,于谨大军抵达樊城、邓县,梁王萧詧率众与他会师。
十月十四日,皇帝停止讲《老子》,内外戒严。
王琛抵达石梵,没有看见西魏军,驰书告诉黄罗汉说:“我走到石梵,边境平静,之前的消息都是儿戏而已。”皇帝听闻,疑惑不定。十月十七日,恢复讲《老子》,百官都穿军服听讲。
十月十八日,皇帝派主书李膺到建康,征召王僧辩为大都督、荆州刺史,命陈霸先移镇扬州。王僧辩派豫州刺史侯瑱率程灵洗等为前军,兖州刺史杜僧明率吴明彻等为后军。
十月二十一日,皇帝夜登凤皇阁,依着栏杆叹息说:“客星进入翼星、轸星,如今必定是要败了!”嫔妃们都哭泣。
陆法和听闻西魏兵到,从郢州入汉口,准备奔赴江陵。皇帝派人阻拦他说:“江陵自能破贼,你只需镇守郢州,不必动!”陆法和回郢州,把白土涂在城门上,穿着丧服,坐在苇草席上,过了一整天,才脱下来。(胡三省和柏杨都怀疑这一段的真实性,是陆法和的徒弟们编造的。)
十一月,皇帝在津阳门外举行大阅兵,遇上北风暴雨,轻车还宫。
十一月一日,西魏军渡过汉水,于谨令宇文护、杨忠率精骑先占领江津,截断东方道路。
十一月二日,宇文护攻克武宁,抓获宗均。当天,皇帝乘马出城,视察城防栅栏工事,是插木桩围成,周围绵延六十余里。任命领军将军胡僧祐都督城东诸军事,尚书右仆射张绾做他的副手,左仆射王褒为都督城西诸军事,四厢领直元景亮做他的副手;王公已下各有所守。
十一月四日,命太子萧方矩巡行城楼,令居民协助运木石。当夜,西魏军抵达黄华,离江陵四十里,十一月五日,进军到城防栅栏下。
十一月六日,巂州刺史裴畿,裴畿的弟弟、新兴太守裴机,武昌太守朱买臣,衡阳太守谢答仁开枇杷门出战,裴机杀西魏仪同三司胡文伐。裴畿,是裴之高之子。
皇帝征召广州刺史王琳为湘州刺史,命他引兵入援。
十一月十五日,城防栅栏内失火,焚毁数千户人家及城楼二十五座,皇帝亲临所焚毁城楼处,瞭望西魏军渡江,四顾叹息。当夜,没有回宫,就住宿在百姓家。
十一月十七日,皇帝移居祗洹寺。
于谨下令筑起长墙包围,江陵对外通讯断绝。
十一月十八日,南梁信州刺史徐世谱、晋安王司马任约等在马头筑起营垒,遥为声援。当夜,皇帝巡城,还口占为诗,群臣中也有和诗的。皇帝撕下一匹绸缎,在上面写信,催促王僧辩说:“我忍死等你,你应该到了!”
十一月二十日,皇帝还宫。
十一月二十一日,皇帝出宫,住进长沙寺。
十一月二十六日,王褒、胡僧祐、朱买臣、谢答仁等开门出战,都败还。
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帝移居天居寺;十二月一日,移居长沙寺。朱买臣按剑进言说:“唯有斩了宗懔、黄罗汉,可以谢天下!”皇帝说:“留下不走本是我的意见,宗、黄二人何罪!”二人退入行列中。
王琳勤王军北上抵达长沙,镇南府长史裴政请抄小道先报告江陵,裴政走到百里洲,被西魏人俘获。梁王萧詧对裴政说:“我是武皇帝的孙子,不能做你的国君吗?如果听我的话,让你贵及子孙;不然,腰斩。”裴政假装说:“唯命。”萧詧把他锁拿到城下,让他对城中说:“王僧辩听闻宫城被围,已自立为帝。王琳孤弱,不能再来。”裴政告诉城中说:“援兵大至,各位应该勉励自己。我因为走小道来报告消息,不幸被擒,当碎身报国。”监督的人打他的嘴,萧詧怒,命赶快杀了他。西中郎参军蔡大业进谏说:“裴政是有名望的人,杀了他,则荆州不可攻下了。”于是释放了他。裴政,是裴之礼之子;蔡大业,是蔡大宝的弟弟。
当时,征召四方勤王军,还没有一路抵达。
十二月二日,西魏人百道攻城,城中背着门板,蒙着盾牌,胡僧祐亲冒矢石,尽夜督战,奖励将士,明行赏罚,众人死战,所向摧殄,西魏兵不得前进。不久胡僧祐中流箭战死,内外大骇。西魏全军出击,攻打城防栅栏,有人临阵叛变,开西门接纳西魏兵入城,皇帝与太子、王褒、谢答仁、朱买臣退保内城,令汝南王萧大封、晋熙王萧大圆到于谨处做人质以请和(二人都是萧纲的儿子,不是萧绎儿子)。
西魏军刚到时,众人认为王僧辩的儿子、侍中王觊可以做都督,皇帝不用,反而夺了他的兵权,让他与左右十人入宫守卫殿中。胡僧祐战死后,才用他为都督城诸军事。裴畿、裴机、历阳侯萧峻都出降。于谨因为裴机亲手杀死胡文伐,把他连同裴畿一起处死。萧峻,是萧渊猷之子。当时城南虽破,城北诸将还在苦战。黄昏时分,听闻宫城陷落,才散去。
皇帝进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烧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准备投火自尽,宫人左右一起制止了他。又以宝剑砍柱,直到宝剑砍断,叹息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于是命御史中丞王孝祀写作降文。谢答仁、朱买臣进谏说:“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军必然惊慌,因而闯关,可渡江投奔任约。”皇帝一向不擅长骑马,说:“事必无成,只是增加羞辱罢了!”谢答仁请求自己扶持皇帝,皇帝问王褒,王褒说:“谢答仁,是侯景党羽,岂足可信!成就他的功劳,不如投降。”谢答仁又自请守子城,收兵可得五千人,皇帝同意,即刻授他为城中大都督,把公主许配给他。既而召王褒商议,又认为不可。谢答仁请入不得,呕血而去。于谨征召太子为人质,皇帝派王褒送去。于谨的儿子因为王褒擅长书法,给他纸笔,王褒于是书写说:“柱国常山公(于谨)家奴王褒。”过了一会儿,黄门郎裴政冲出城门。皇帝于是撤去羽仪卫队,白马素衣出东门,抽剑击城门,说:“我萧绎今天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西魏军士跨国堑沟,牵着他的马辔,走到白马寺北,夺了他所乘骏马,换一匹驽马给他,派一个身材壮大的胡人用手扼住他的脊背前行,遇到于谨,胡人牵皇帝下马,命他下拜。梁王萧詧命铁甲骑兵拥帝入营,囚禁于乌幔之下,萧詧对他百般诘骂侮辱。
十二月三日,于谨令开府仪同三司长孙俭入据内城。皇帝骗长孙俭说:“城中埋有黄金一千斤,我想要赠送给你。”长孙俭于是带皇帝入城。皇帝于是向他叙述被萧詧侮辱的情况,说:“对不起,之前是骗你的,但是我如果不这样说,就逃不出萧詧毒手,岂有天子亲自埋金的吗!”长孙俭于是把皇帝关押在主衣库。
皇帝性格残忍,况且吸取高祖萧衍宽纵的教训,为政尚严。等到西魏兵围城,狱中死囚有数千人,有司请释放以充战士;皇帝不许,下令全部用木棍打死,事情还未办成,城池已经陷落。
中书郎殷不害之前在别处督战,城陷,丢失了他的母亲。当时冰雪交积,冻死者填满沟堑。殷不害在道路上边走边哭,寻找他母亲的尸体,无所不至。见沟中死人,就下去捧起脸来观看,全身冻湿,水也不喝,号哭不辍声。如此七天,才找到。
十二月四天,徐世谱、任约退守巴陵。于谨逼皇帝使写信召王僧辩,皇帝不从。使者说:“大王如今岂得自由?”皇帝说:“我既不自由,王僧辩也不会听我的。”又向长孙俭请求送来他的宫人王氏、苟氏及幼子萧犀首,长孙俭都交还给他。有人问:“何意焚书?”皇帝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所以焚书!”
华杉曰:
萧绎焚书,还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意思是他自己代表文武之道了,他亡了,文武之道就亡了。真是好大口气!他能代表什么道呢?他代表“不知道”!他读书多,书上个个字都认得,道理天天挂在嘴边,自以为有文化,还要给大臣们讲课,但是书上的,没有一个字他是真懂;他自己说的话,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没有知行合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