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简文帝萧纲继位。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
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生于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八月,6岁时封湘东郡王。曾一度离京做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后入都为侍中、宣威将军。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年仅18岁的萧绎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又任九州军事都督、镇西将军兼江州刺史。其长兄萧统逝世,梁武帝立其三兄萧纲为太子时,萧绎心怀不满,遂有异心。
一、勤王建康内讧家国萧绎自幼聪悟俊朗,5岁时即能口诵《曲礼》,观者无不惊叹。成人后更是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萧绎虽然才华横溢,但作为皇子,为争权夺利,对其兄长们友悌谦恭的感情几乎可以说一点也没有,所有的只是冷漠和敌视。大清元年(公元547年)春天,萧绎五兄庐陵王萧续在荆州任上因病而死。以前,因萧续曾向梁武帝报告过萧绎的过失,萧绎即与他断绝音信。现在萧绎听说萧续病死,且闻诏命让他代萧续为荆州刺史,竟高兴得又蹦又跳,以致将木底鞋折坏。
侯景乱起,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移檄湘州刺史河东王等诸王发兵勤王。为了表示积极主动,萧绎亲自督率3万大军由江陵向东进发。然而到了武城,却顿兵不前,坐怀观望。十二月,萧绎得到各路援军已到建康的消息,才令世子方等率步骑一万、竟陵太守王僧辩率舟师一万分两路入援建康。
萧绎入援时,信州刺史桂阳王萧V(萧绎伯父萧懿的儿子)出兵西峡口,入江陵城等待消息。及至援军还镇敕命传来,萧V想等萧绎回来商议后再回信州。谁知这一滞留,竟惹出一场萧氏内讧。原来梁武帝令湘州刺史张缵去代岳阳王萧为雍州刺史,而以河东王萧誉为湘州刺史。张缵为人恃才傲物,又见接替自己的萧誉年少,故礼节上不太郑重,遭萧誉嫉恨,他怕萧誉报复,想去雍州赴任,又怕萧不肯让印,左右无奈,决定去江陵投靠湘东王萧绎。为了报复萧誉、萧,给萧绎写了一封密信,内称河东王萧誉要进攻江陵,岳阳王萧也与他同谋。萧绎见信,将信将疑。不久,又有裨将朱荣遣人报告,说是桂阳王萧V留在江陵,准备与河东、岳阳二王里应外合。萧绎闻言大惊,令将十几万石米粮凿船沉入水中,然后匆匆赶回江陵,不分青红皂白,便将萧V杀掉。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六月,萧绎自称奉有密诏,召集诸王兴兵讨侯景。河东王萧誉闻信大怒,说:大家都是刺史,我为什么要隶属于他?萧绎接连3次遣使催促,萧誉坚决不听召唤。萧绎便遣世子方等率兵2万讨伐萧誉。结果方等战死。
萧绎又命竟陵太守王僧辩与信州刺史鲍泉立即攻打湘州。王僧辩以部下尚未集结为由,与鲍泉至江陵请示缓期进军。萧绎怀疑僧辩有观望之心,手按利剑向僧辩砍去,正中他的左大腿。王僧辩当场昏厥,苏醒后被送入监牢。僧辩的母亲流涕谢罪,自称教子无方,萧绎才消了气,以良药为僧辩治伤。鲍泉见这种阵势,不敢多言,独自带兵讨伐湘州。
河东王萧誉听说鲍泉前来,急忙遣使向岳阳王萧求援。萧留谘仪参军蔡大宝守襄阳,自率2万多人马进讨江陵,目的是逼鲍泉回军。萧绎因此非常害怕,命人去监狱向王僧辩询问退敌计策,僧辩条陈方略,萧绎极为赞赏,遂释放僧辩,令为城中都督,负责护城事宜,不久,萧抵达江陵城下,作十三营围攻城池,不巧天降大雨,平地水深4尺,围城将士因此士气大减。这时萧绎又暗地交结老友新兴太守杜山则,共同图谋萧。杜山则的哥哥杜岸用五百骑兵袭击襄阳。萧闻听此消息,连夜赶回襄阳。
江陵解围,湘东王萧绎松了口气。因鲍泉带兵久攻湘州不克,萧绎又任命王僧辩为都督,令舍人罗重欢同去助战。岳阳王萧因前次战败,恐势单力薄不能自存,便向西魏求援,表示愿作附庸。西魏丞相宇文泰答书允许,萧便派正妃王氏和世子萧寮入西魏为质,请求出师。字文泰命开府仪同三司杨忠都督三荆十五州军事,负责南征事宜。杨忠进展顺利,出师不久即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二月,杨忠乘胜至石城,打算进逼江陵。萧绎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舍人庾恪主动请求劝杨忠退兵,萧绎忙令他赴敌营联络。庾恪见了杨忠,说道:萧伐叔,于义不符,贵国却出兵帮助。这怎么能使天下归心?杨忠答道:我军是来征讨不服,并非帮助萧。如果湘东王愿意表示归顺,我便可立即还兵。萧绎乃送儿子方略为人质,卑辞求和,请作西魏附庸。杨忠与萧绎结盟而还。
萧绎处理好与西魏关系,便专心攻打萧誉,萧誉急向邵陵王萧纶求援。萧纶想救萧誉,又怕兵粮不足,便写一封信给湘东王萧绎,力劝萧绎罢兵。萧绎接信后回了一信,反复声明萧誉罪大恶极,已经不可赦免。并表示平定了萧誉,就去征讨侯景。
这年四月,王僧辩猛攻长沙,河东王萧誉部将慕容华引僧辩入城,捉住萧誉。萧誉当即被斩杀,然后将头颅送往江陵。萧绎令来人带回长沙与身同葬,进王僧辩为左卫将军,镇西长吏。
萧绎灭掉了侄子萧誉之后,才正式为梁武帝举丧。为了表明孝思,特地令工匠用檀木刻成武帝像,置于百福殿,遇事必先在像前祈祷,然后才决定实施。又因当时皇帝萧纲受制于侯景,不肯奉大宝年号,仍沿称太清四年。举丧过后,萧绎移檄远近,宣布大举讨伐侯景。这时,只有荆、益二州力量较为雄厚,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派世子园照率兵3万,受湘东王萧绎指挥。园照军至巴水,萧绎怕他建功立业,尾大不掉,特授为信州刺史,令屯白帝城,不许东来。六月,萧绎授陈霸先为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七月,萧绎又任命王琳为宣州刺史。
在萧绎整治武备的同时,邵陵王萧纶也大修铠杖,宣称将要讨伐侯景。萧绎怕他因此强盛,不利于自己,便于八月遣左卫将军王僧辩等率舟师东进江、郢二州,扬言抵拒任约,并声称迎邵陵王还江陵,授给他湘州之地。王僧辩军至鹦鹉州,郢州司马刘龙虎等暗中送人质于王僧辩。萧纶闻知此事,即遣儿子威正侯萧石质率兵攻刘龙虎。龙虎败逃,降于王僧辩。部下将士争请出战,萧纶一概不许,与萧预从仓门登舟北上,王僧辩因此入据郢州。萧绎见报大喜,升南平王萧恪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以世子方诸为郢州刺史。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萧纶与左右近臣轻舟奔武昌涧饮寺,僧人法馨将萧纶藏于岩穴之下。萧纶长史韦质等人听说萧纶住处,迎他出来作为号召,有流民九千人归附,屯于齐昌。不久遣使向齐求和,齐封萧纶为梁王。这时任约进寇西阳、武昌,萧绎以庐陵王萧应与部将又盛率兵抗拒。萧纶驻扎于距西阳(今湖北黄冈)80里的马棚,任约派200铁骑袭击,萧纶没有防备,单身策马落荒而逃。其时萧绎也已与齐勾连,故齐人观望,不助萧纶。萧纶行至汝南,魏汝南城主李素是他的旧吏,所以开城门迎萧纶进去。任约因此据有西阳、武昌。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十一月,武陵王萧纪率诸军发于成都,萧绎派人送信给萧纪,表示各安境界,书信恒通;萧纪接信,不再考虑东进。过了几天,南平王萧恪率文臣武将拜表推绎为相国,总百揆,萧绎不许。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三月,齐授萧绎为梁相国,建梁台,总百揆,承制。这时,萧纶已在汝南战死,萧绎对手去了二人,萧氏内讧至此告一段落。
二、讨伐侯景数劝称帝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四月,湘东王萧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于星、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彬州刺史裴之模共击侯景。僧辩大军至巴陵,却闻郢州失陷,乃飞报萧绎。萧绎闻郢州失守,写信给王僧辩说:贼既然攻下郢州,必将沿长江西下,你不必远行进击,但守住巴陵,以逸待劳,定可获胜。为确保巴陵无虞,萧绎又命罗州刺史徐嗣微、武州刺史杜山则,自武陵引兵援助僧辩。
侯景命丁和领兵五千守大本营,以宋子仙率军1万为前驱,直指巴陵,又以任约带兵远征江陵,侯景自率大军水陆继进。在侯景强大攻势下,沿江城防大都望风请降。王僧辩在巴陵令将士偃旗息鼓,安若无人。不久,侯景渡江,督率士卒攻城,凶猛异常。这时只听城中呐喊,尖石如雨点般飞下,打死打伤士卒无数,侯景只好退却。王僧辩又遣轻骑出敌,10余次皆胜。侯景亲于城下身披甲胄作战,僧辩却在城上奏乐乘舆巡城。侯景不禁叹服其勇。
岳阳王萧听说侯景已克郢州,立即遣蔡大宝领兵1万进据武宁,并遣使至江陵,说是来援湘东。众将都认为萧绎应答以侯景已破,无须来援,让蔡大宝回去。萧绎说:现在让其退军,等于是促他速进呀!即令人传语蔡大宝说:岳阳接连来信请和,说是不相侵犯,为什么你忽然占据武宁?如果决计一战,我当遣天门太守胡僧佑率精甲铁骑25000人驻扎水,待时进军。萧闻报,立即召蔡大宝还师。
萧绎退却萧,又令晋州刺史萧惠正率兵援助王僧辩,惠正自己缺谋少略,不堪大任,推辞并举荐胡僧v代替。这时,胡僧v正因忤旨之罪入狱,萧绎即下令释放,任他为武猛将军,令赴援巴陵。僧v领兵至湘浦,闻报前面有任约,即避道西。任约以为僧v畏己,驱众急追至芋口,僧v悄悄引任约兵至赤沙亭时,正巧有信州刺史陆法和引兵来会。两人设伏等待任约。任约自恃其勇,驰驱而来,胡陆两支伏兵猛然冲击,将任约紧围在中心,活捉了去,送往江陵。侯景昼夜攻巴陵不下,军中粮食已尽,又加疾疫流行,士气已经大降。闻听任约兵败,大惊失色,连夜焚营逃遁,临走留宋子仙守郢城,别将支化仁守鲁山,以丁和为郢州刺史,协助防守事宜。
萧绎以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尚书令,胡僧v等也都晋职加爵,使引兵东下。陆法和送任约至江陵,请求归还本镇,并对萧绎说:侯景已是瓮中之鳖,不久即可平定。但蜀贼(武陵王萧纪)将至,不可不防,请让我守险以待。萧绎认为法和的话很有道理,便遣法和屯驻峡口,防备萧纪。王僧辩至汉口,首战告捷,活捉支化仁送往江陵。第二日攻克郢州罗城,宋子仙退据金城,僧辩四面筑垒环攻。宋子仙困蹙不堪,表示愿献郢城,条件是让他活着回建康。王僧辩假意允许,命拨船百艘以示诚心。子仙信以为实,驾舟待发,后面杜龛率精兵千人急追而来。宋子仙且战且走,至白杨浦,被大将周铁虎截住,一阵厮杀,子仙与丁和战败被擒,送往江陵。萧绎从二人口中得知世子方诸和行事鲍泉已经死于郢州城破之时,怒不可遏,即令将二人斩首。
侯景回建康之后,自知时日不多,在王伟怂恿下,废去简文帝萧纲,奉立新主萧栋即位。东道行台刘神茂听说侯景败归且废去萧纲,即誓师反景,据住东阳,与江陵遥相呼应。王僧辩自郢城东下,与江州刺史陈霸先会师于巴丘,得霸先接济粮米30万石,军威大振。侯景见外面形势急迫,更想要赶紧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于是逼萧栋禅位,自称汉帝,升坛受贺。将萧栋贬为淮阳王,幽禁监锢,改天正元年为太始元年。
侯景称帝以后,令中军都督李庆绪率兵攻打刘神茂。结果神茂连战连败,不得已乞求投降。李庆绪将神茂送至建康,被侯景用特制大锉碓,由足至头,寸寸锉碎。
天正二年(公元552年)春天,萧绎令王僧辩率军东讨侯景。此时陈霸先已经率甲士3万,舟船2000艘,由南江而出。王僧辩与他会师于白茅湾,两统帅筑坛歃血,共读盟文,流涕慷慨,全军为之士气大振。
不久,王僧辩命杜龛等入据台城,军士剽掠居民,百姓男女 ,号泣满道。当晚,军中失火,太极殿及宝器羽仪,尽皆焚烧无遗。王僧辩报捷江陵,奉表劝进,且迎都建康。这已是第三次劝进,萧绎复答缓议此事。
侯景率众逃跑,被鄱阳王萧范的旧将侯追上,一阵冲杀,仅余心腹数十人,乘飞舟欲东渡入海。侯景先前带有两个幼子,此时为逃命亦推入水中。侯景爱妾的哥哥羊d见侯景穷蹙无路,决计反叛,乃乘景白日睡觉之机,令舟夫转舵驶向京口。侯景醒来察觉询问,羊d即拔刀将侯景砍伤,又以长矛刺死,将尸首献于建康。僧辩枭景头颅,传往江陵,将尸身陈列市曹,百姓争食其肉,连侯景之妻溧阳公主亦参与争抢食肉,一会儿便骨肉皆尽。萧绎得侯景头,悬市3天,用漆烫过,藏于武库。然后按功行赏,以南平王萧恪为扬州刺史;进王僧辩为司徒、领卫将军,封长宁公;以陈霸先为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长城县侯。侯景部将任约、谢答仁予以赦免。
至陈霸先与王僧辩班师,公卿百官又一次奉表劝进,萧绎乃准如所请,即位江陵。即位之日,萧绎竟不升正殿,只在偏殿中召集百官,草草行礼。
侯景之乱后,梁朝虽然元气大伤,但还不至于就此走向灭亡。但是继位的梁元帝为了巩固皇位、消灭异己,联结外寇,使得梁武帝以来的梁朝"光荣孤立"外交政策发生根本性地变化,自此东魏(北齐)、梁(陈)、西魏(北周)三国在外交上展开精彩交锋,最终结果使得弱小的西魏(北周)一跃而起,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高欢父子的基本外交方针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皇帝元修不堪权臣高欢的压迫,逃奔关中投靠宇文泰,由此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魏。 高欢的东魏和宇文泰的西魏各自都以正统自居,为了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也为了重新统一北方扩大自己的力量,两魏之间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混战。尽管东魏无论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都强于西魏,但是由于宇文泰战术运用得当,东魏在战争之中总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就这样一直到高欢死,双方谁也没吃下谁,暂时达成了休兵状态。 分裂的北朝和统一的南朝 北朝虽然分裂厮杀,但是南方的梁朝却一片和谐,尤其是趁着北朝内乱,梁武帝收复了不少故土,使得梁朝一时间声威大震。连高欢都不无感慨"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分裂的东西魏都不想得罪梁朝,以免腹背受敌,尤其是东魏,与梁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直接接壤,因而它对与梁朝通好有迫切需要。自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到太清元年(547年)侯景降梁,十二年间,东魏八次向梁朝派遣使者请和,而梁朝对此的反应是无动于衷,因为梁朝自恃其强大,无求于东魏。 相反梁朝还想趁着高欢和宇文泰浑水摸鱼,不过可惜并没占到什么便宜,反而为了接纳侯景,导致"寒山大败",梁朝中央军损失殆尽。不过即使这样,当时的东魏依然不敢打梁朝的注意,哪怕是侯景奔梁之后,高欢的继承者高澄还想跟梁武帝恢复邦交关系。 《南史·萧渊明传》:因欲与梁通和,使人以明书告(梁)武帝。 可以说东魏的国策就是"与梁交好",而既然东魏的态度已经摆明,刚刚吃了败仗的梁武帝正好借坡下驴,梁遂"与魏连和(梁书·侯景传)"。 晚年梁武帝 如果事情就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南朝与北朝的关系将会重新恢复和睦,但梁与东魏的交好激怒了一个人,那就是侯景,因为如果两国一旦媾和成功,侯景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基于此侯景铤而走险,"侯景之乱"席卷梁朝全境。 二、昏招迭出的梁元帝 虽然侯景之乱给南朝带去了巨大的浩劫,但必须要看到侯景之乱被平定后的梁朝依然是东到吴越,西极巴蜀,南包越州疆域广阔。因此南朝后期领土严重缩水这个锅不能全扣到侯景头上,肇事者还另有其人。 侯景之乱后的梁朝疆域 给梁朝或者南朝带来不可弥补伤害的就是梁武帝的第七子——梁元帝萧绎。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包围台城,当时梁朝宗王虽说都在观望,但毕竟还是每人都领着兵到了台城周围才观望的。而身为荆州刺史的萧绎当时在干嘛呢?他在发兵攻打他的侄儿——湘州刺史萧誉和雍州刺史萧詧(二位刺史都是萧绎的大哥,文惠太子的儿子)。萧绎攻打侄儿,是为了日后梁武帝一旦驾崩,自己登上皇位扫除障碍,虽然最后谁也没消灭谁,但是叔侄的仇恨从此结下。 南朝时期的荆州和湘州 此战之后,萧绎认识到光凭自己的力量是消灭不了两个侄儿的,必须有帮手。于是我们看到大宝元年(550年),萧绎向西魏派遣质子,想要结好西魏,西魏没有接受人质,转而与萧绎结为兄弟,二者由此交好。萧绎主动向西魏求和是想要借助西魏力量,消灭两个侄儿,而这件事将会给梁朝带来最大的灾难。 在此之前,南朝的宋、齐也曾发生过内乱,也多有实力派结盟的事件发生,但是像萧绎这样"求结外援,以平内乱"的事件少之又少,因为这种做法无异于"驱虎吞狼",西魏当然不会白帮萧绎干活了,狭居关中的西魏看中的是梁朝肥沃的土地。 梁元帝 湘州与雍州,一个在荆州的下游一个在荆州的上游,萧绎想要进攻一方另一方必然来就,这就会腹背受敌。而西魏承诺帮助萧绎牵制上游的萧詧,因此萧绎就可以放心去攻打下游的萧誉。有了西魏的帮忙,打起来果然得心应手,大宝元年(550年)四月,萧绎攻克湘州,斩杀萧誉,扫清了做皇帝路上的第一个障碍。不过萧绎回过头来突然发现事情不对劲,原来就在他出兵攻打湘州的同时,"西魏克安陆,执司州刺史柳仲礼,尽有汉东地(南史·梁本纪下)。"而当萧誉被杀后,雍州刺史萧詧又为了自保,自称梁王,称藩西魏,由此西魏兵不血刃拿下雍州之地。汉地、雍州既失,萧绎才回过头发现自己的荆州已经直接暴露在西魏面前,随时会成为宇文泰的刀下肉。 南朝时期的司州和雍州 按理来说,萧绎此时既然发现西魏的野心是志在吞并梁朝国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结交北齐(550年,高洋建北齐,代东魏),共同对付西魏。但是这时一件意外打破了原有的布局,梁元帝萧绎承圣元年(552年),萧绎的八弟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并率军东下,要与萧绎决一死战。萧纪坐镇益州多年,此刻出兵,声势浩大,而萧绎为了皇位的稳固,决定再玩一次火,他遣使西魏,告诉宇文泰,萧纪倾巢而出,益州必然空虚,萧绎希望西魏能够伐蜀,端掉萧纪的老巢。宇文泰听后大喜过望,连呼"蜀可图矣,取蜀制胜,在兹一举。(周书·尉迟迥传)" 萧纪之乱 最后的结果,萧纪被消灭,而益州也被西魏夺走。到这时梁元帝才发现自己国家的一半国土都已经被西魏吞并了,所以他心有不甘,因此秘密与北齐通好,想要联齐制魏,收复失地。但为时晚矣,萧绎的小心思瞒不过西魏,况且此时西魏已与萧绎的大本营接壤,双方摩擦不断升级,早晚必有一战,因此宇文泰决定先下手为强。承圣三年(554年),宇文泰派大军突袭江陵(荆州治所,梁元帝时期梁朝首都),毫无防备的萧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荆州沦陷,萧绎惨死。 自此西魏的版图在南北三分政权中是最大的,弱小的西魏之所以能从梁朝手上夺下大片领土,梁元帝居功至伟,正是由于他利欲熏心、只图皇位,面对内忧外患是,"不急(王)莽、(董)卓之诛,先行昆弟之戮",骨肉自相残杀,给了西魏天赐的机会。可以说他是梁朝乃至南朝转衰的罪魁祸首。 梁元帝在位后期的梁朝版图大为缩水 梁元帝死后,梁朝与西魏矛盾空前激化。虽说北齐也趁梁朝内乱占领了江北大片领土,但是一来,北齐没有弑杀南朝君主,两国不至于彻底撕破脸;二来北齐占领的领土大都都是侯景残部献给北齐的,可以说不是取自梁朝,这种情况在当时司空见惯。所以说起来西魏才是梁朝的最大敌人,给梁朝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伤。 侯景 不过,梁朝虽然由于梁元帝的失算,丢失了长江中上游,但就力量对比而言,仍然不弱于西魏或北齐。这时候的三方,尚是谁也不能灭掉谁。西魏后来立萧警于江陵作为傀儡皇帝,也就是佑计到它不可能继续向长江下游进兵,灭掉梁朝,不如树立一个傀儡,作为缓冲。西魏原来只有一个敌人北齐,现在它为自己又树立了一个敌人梁朝。西魏既然成了齐、梁的共同敌人,齐、梁联合起来对付西魏,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又发生了,梁朝及继起的陈朝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与齐为敌,以西魏(北周)为友。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