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打化学式为Na2CO3它的名字颇多,学名叫碳酸钠,俗名除叫苏打外,又称纯碱或苏打粉带有结晶水的叫水合碳酸钠,有一水碳酸钠(Na2CO3·H2O),七水碳酸钠(Na2CO3·7H2O)和十水碳酸钠(Na2CO3·10H2O)三种十水碳酸钠又叫洗濯苏打,洗濯碱或晶碱无水碳酸钠是白色粉末或细粒,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它有很强的吸湿性,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而结成硬块十水碳酸钠是无色晶体,室温下放置在空气中,会失去结晶水而成为一水碳酸钠无论十水碳酸钠还是一水碳酸钠,加热都会变成无水碳酸钠碳酸钠很稳定,受热不易分解遇酸能放出二氧化碳:
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钠溶液还能继续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
Na2CO3+H2O+CO2=2NaHCO3
你可以按照上面最简单的自己加热试试 。不过建议还是去英格尔检测做一个成分分析就可以了,比自己测的准确多了。还不用自己亲自动手。
夏天难免会喝些饮料,凡是有点健康知识的人,购买饮料的时候都会仔细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试图找到那些糖少、能量低、天然食物原料相对比例较大的饮料。不过,看食品标签也没那么容易,其中还会有很多容易误导的问题,也有一些让人困惑的方面。
这里就把常见的问题整理一下,供消费者们和营养师们参考。
1 有些饮料号称不含能量,可是,饮料真的有零卡路里的吗?为什么有些零能量饮料是甜的,有些是不甜的?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甜的才是饮料,其实,只要能解渴,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称为饮料。白水就是零能量的。因为水不含有能量,能提供能量的,只有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三类东西。按我国食品营养标签法规GB28050-2011,只要能量低到每100毫升饮料4kcal(17kJ)以下,就可以号称为“零能量”,用不着绝对“零卡路里”。符合零能量要求的饮料其实很多,只是市售饮料中除了矿泉水之外,这种类型比较少罢了。
比如说,所有的茶,不管红茶、绿茶、普洱茶、乌龙茶、茉莉花茶,都是零能量。因为它们没有糖,没有淀粉,没有油,蛋白质含量也微乎其微。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栀子茶、竹叶茶、大麦茶、荞麦茶等等,也都是零能量。在绿豆没有煮破皮,淀粉没有溶出之前,如果把绿色的汤捞出来,这种绿豆清汤也是零能量。
市面上所出售的茶饮料,只要味道不甜,没有加糖,就是零能量。如果是甜的,但这甜味完全是来自于非糖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蔗糖素等等,那么也是零能量。
2 饮料中的能量是主要来自于糖吗?如果买的是果汁饮料,果汁中本身就含糖,制造中也可能人工添加糖,这两种糖在健康方面会有什么差异呢?
是的,饮料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这个糖可能来自于原料中,比如水果、蔬菜天然含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也可能是人工添加的蔗糖(包括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等),或者是人工添加的果葡糖浆(含果糖和葡萄糖),也有可能是人工添加的其他糖浆,比如麦芽糖浆、淀粉糖浆、枫树糖浆、龙舌兰糖浆等,或者是蜂蜜(主要成分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
不管什么来源,都是增加了饮料中的糖。糖是含有能量的,每克糖含有4千卡能量。一般来说淡甜饮料的糖含量是4-5%,而正常甜度饮料的糖含量是8-11%。一瓶饮料是500毫升左右,5%的糖就是25克糖,10%的糖就是50克糖,含200千卡能量,相当于大半碗米饭。
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就会让人发胖,在含能量着方面,无论是自带糖的纯果汁,还是人工添加糖的甜饮料都一样。纯果汁通常都很甜,含糖量多在8-10%之间。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纯果汁喝多了也会增加发胖危险,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为里面的糖实在是很多。
3 饮料标签上,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这一项,是否可以直接等同为加入的白糖的含量?怎么知道饮料中的糖是不是果汁来的?
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配料中原有的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的含糖甜味剂的总和。包括淀粉、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所有人体能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品种。如果是含乳饮料,其中就包括乳糖;如果是果蔬汁,就包括水果蔬菜原本含有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此外,如果添加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淀粉糖浆等,其中的糖、糊精和淀粉也算在碳水化合物当中。
如果是果蔬汁饮料,其中必须标注出原果蔬汁的含量。比如说,果汁饮料通常会标注“原果汁含量≥10%”。这就说明,饮料中果蔬汁只占10%,其他90%都是用糖、酸、香精等勾兑而成的。所以就很容易明白,90%的甜味来自于外加的糖。
4 在营养成分表这一块,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是有规定需要明确标出人工添加的“糖”的含量的,而我国则绝大多数产品不标注添加了多少糖(提问记者调查了市场上常见的六大类共51种饮料,发现标出来添加糖数量的只有5个)。我国是否有必要制定在食品外包装上强制标出糖分含量的法规?
按我国的食物营养标签法规,没有强制要求标注其中的外加糖分。实际上,即便标注,意义也不是非常大。因为果蔬原有的糖也好,还是添加的糖也好,它们都是糖,都含有同样的能量,都需要引起注意。
人们看看“原果汁含量”这个项目意义更大,所有果蔬汁饮料都需要注明这个项目。如果没有注明原果汁含量,那么就不要期待里面有超过5%的量,95%以上的糖是外加的。按相关标准,果蔬汁饮料至少要含有10%的果蔬原汁,也就是说,通常果蔬汁饮料中90%的糖分是外来添加的。而对于纯果汁,它的糖应当全部是来自于水果本身的。不过,由于水果原料每年会有点含糖量变化,如果原料含糖量偏低,不排除产品中添加少量糖维持到标准水平的可能性。
5 很多饮料中会添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即使产品标注“无糖”也只是代表没有额外添加的白砂糖,不代表没有糖类物质。那么,是否有必要标注来自食品添加剂的糖含量有多少?
食品添加剂里不包括以上所说人体可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各种糖。添加剂只包括不会升高血糖的那些非传统甜味物质,比如各种糖醇和各种合成甜味剂。除了木糖醇之外,其他甜味剂几乎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带来热量。这些食品添加剂的品种都需要在食品配料表中进行说明,但是其添加数量无需标明。
6 在产品包装的营养成分表必须标注占NRV(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数一栏,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时候,怎样利用这项指标来做出健康选择?
食物中营养成分占NRV的比例,是个很有意义的指标。按我国食品营养标签法规,有几个项目必须标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其他项目都是“自选动作”,这几个是“规定动作”。
对于除了牛奶和豆浆的其他饮料来说,我们不指望它提供大量的蛋白质或脂肪。通常饮料里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糖,无论是果蔬汁中的还是外加的糖,都会带来能量(俗话所说的“卡路里”、“热量”)。所以,饮料中意义最大的项目就是能量。
正因如此,看看一款饮料产品的能量占NRV的比值是多少,在选购时很要紧。一般来说,占的比例越高,则越需要慎重购买。哪怕其中添加了维生素,只要能量高,就不能以含维生素为理由大量饮用。相反,饮料中能量越低,说明其中的糖越少,在喝同样数量时,引起发胖和慢性病的风险较小。
同时,为了避免商家玩猫腻,还要仔细看一下营养成分表是按每100毫升的量来计算,还是按照一瓶(500毫升左右)或一听(355毫升左右)来计算的。有时候,由于其中所含能量(糖)太高,商家就选择用100毫升中所含的数值来做营养成分表,猛一看,会以为其中能量较低糖较少,容易误导消费者。
7 我国的饮食指导书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每日摄入的油和盐的上限是有明确要求的,但是却没有糖分摄入的推荐量标准,为什么?是否有必要针对糖分含量也给大众一个每日推荐值或每日上限值?
外加的糖很难建立一个推荐标准,因为根本不需要吃。一辈子不吃外加的糖绝对不影响健康,只能说有利于健康。而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它在食品中天然含有,有时很难区分添加的糖和原有的糖。比如说,喝“纯”的果汁,其中的浓浓甜味是来自于水果,不是人为添加糖的结果,但一样可以喝进去大量的糖,一样可能带来肥胖,并增加糖尿病的危险。一般建议是,除了水果和水果干之外,尽量不吃任何甜味突出的食物,不喝甜饮料。即便水果和水果干也需要限量,水果推荐数量是每天200-400克(不算果皮果核),其实也就相当于1-2个大苹果的量,不是放开来猛吃。
个人建议是,如果一定要吃人工增甜的食物,控制在每天一品的范围内(一份冰淇淋或一瓶低糖饮料)
传说最近可口可乐用的是果葡糖浆,甜度比葡萄糖高。碳酸饮料我不推荐喝。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如果不是长期大量饮用我觉得问题不大,毕竟那么大个人,还不至于喝碳酸饮料喝死。参照可口可乐饮料的营养成分表,发现饮料的能量来源比较单一,基本都是碳水化合物,我们将这些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换算成等量的白砂糖,依次按照一瓶的量进行称重。放置白砂糖的容器是50mL的量筒,实际容积在70mL左右。
曾有报道说喝一罐可乐等于吞7颗糖。另外一些无糖型可乐是用阿巴斯甜之类的物质代替原来的糖,既然它能上市,我们就应该相信国家的质检能力。多糖在性质上与单糖、低聚糖不同, 一般不溶于水, 有的即使能溶于水, 也只是形成胶体溶液, 无甜味, 一般不能形成结晶, 但是在酶或酸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解而成为单糖, 再用费林氏法测定出含量国家标准中没有给出专门的测定多糖的方法,通常可以采用传统测定糖的方法进行测定。
以我的观点,我觉得需要以下几点:
看包装。饮料包装应密封不漏气,外表清洁无糖渍和污迹。玻璃瓶装饮料液面与瓶口的距离大约为6~8 厘米,封盖后应能看到液面,瓶盖不锈蚀。软包装应无胀气现象,且商标内容完整,品名、厂址、容量、主要成分、生产日期和保存期限等应清晰可见。
看色泽。饮料的色泽应与品名相符。果汁原汁、果汁饮料、果味汽水应具有与鲜水果近似的色泽或习惯上认可的颜色。如果饮料出现异样色泽,如橘子水带棕灰色、铁锈色或泥土色,则说明可能已经变质或被污染了,不能饮用。如果购买饮料时,发现其颜色过于鲜艳,失之自然,可能是添加过量色素所致,不要购买。
闻香气:饮料的香气应与品名相符。香气柔和,无刺鼻感,无异臭气。如果饮料出现异味(如馊酸味等)表明已经变质。
品滋味:各种饮料应酸甜适宜,不应有异味。如果出现苦味、涩味、酒味(含酒精饮料除外)等异味时,表明已经变质。
观液汁:正常碳酸饮料和果味饮料的液汁应清澈透明、无杂质、不浑浊、无沉淀。果汁饮料若加入了果汁和乳香精,可能有一定的浑浊度,但应均匀一致、不分层、无悬浮物和沉淀。果汁原汁只允许有果肉沉淀。如果发现饮料分层,有絮状沉淀或有大量搅不散的沉淀,是已变质的显著标志,就不能饮用了。
饮料的颜色鲜艳、口感又好,这使得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前去购买,不过在经历不少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时候也要注意提前去看一下饮料的配料表,最应该关注的内容就是饮料的配方、糖分的多与少、使用的是什么食品添加剂、具体的使用剂量,最关键的要去查看这瓶饮料的热量值。
饮料固然好喝,但是里面添加的成分也是让人感到一个头两大,之前被爆出来的饮料企业频频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暴雷引发大众担忧,不少消费者在购买饮料之前也不敢大意,还是先老实地查看一下配料表吧!在看饮料配料表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几个信息,第一就是饮料里面的成分,比如果汁类的需要查看里面的果肉配比多少,是否均是由甜味剂勾兑出来的。正常情况下果汁饮料内果肉含量需要达到60%以上才算是合格的。
其次,我们要关注配料表中的添加剂部分,众所周知添加剂是化学物质,食用过多很容易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购买饮料时查看配料表中如果出现大量添加剂,那么这种饮料最好少买。部分饮料为了宣传也会在广告上打上“0糖”的标签,这里需要消费者去看一下这个糖分表,是否里面使用了代糖。这些都是需要消费者去仔细甄别的。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去查看一下饮料里的产品信息,具体查看反式脂肪酸和含钠的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过高,如果长期饮用会使消费者的身体出现脂肪的堆积,钠含量过高对人体血压等也会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一下产品的保质期,避免买到过期产品。作为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一定要将以上的信息仔细查看,购买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